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业论文范文

行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业论文

第1篇:行业论文范文

1、做好服务营销决策。服务营销决策是策划的提前和基础,通常决策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服务要素决策。根据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服务项目的要求,并按重要性的适度排序。重要性是确定酒店服务要素的依据,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强调本企业要素的特色。

(2)服务水平决策。提高服务水平,不能笼统地指全部项目,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与各服务水平项目已达到的成绩加以分类,才能明确应该着重提高服务水平的项目。

(3)服务形式决策。包括服务要素定价及服务要素的提供渠道。

2、服务营销策划的步骤

(1)顾客细分与准确定位。与传统的商品营销不同,服务营销的细分是将焦点放在顾客的期望而不光是需求上。通过细分之后,可以按其价值观及服务成本把顾客分成各个等级,了解哪些区域可以用低接触的服务来取代高接触的服务;如何把服务能力优先运用到几个顾客子市场;知道如何使顾客参与服务的提供过程并进行管理。

(2)找出顾客的期望。顾客感觉到的服务质量=实际服务质量-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把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并找出酒店心目中的优异服务与他们的期望有何差异,再通过努力减少这种差异。

(3)设定顾客的期望。拟定一整套沟通计划,使顾客所期望的服务水平略低于酒店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

3、设定计划、组织实施

(1)根据市场调查与顾客期望设定目标。

(2)确定活动内容之后作出详细计划,并拟出各阶段的工作分工与细致安排,以及每个时间点、段必须完成的工作进程计划。

(3)服务营销活动要像做大文章一样,有铺垫、有,结束后有反馈。

二、服务营销策划中的注意事项

1、“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酒店服务营销要注意以人为本。对于酒店来说,拥有优秀的员工是赢得和保有优秀顾客的关键。“没有忠实的员工作基础,是不可能拥有忠实顾客的。”酒店应该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为员工的自我实现服务。管理者要告诉员工企业要努力实现的市场目标,并引导他们以企业所选择的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为导向。要为服务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培训、自和支持,以此来保证他们同顾客之间重要的、但常常又很短暂的接触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管理是一种服务。”只有对内的服务上去了,对外的服务质量才能提高。以满意的员工提供给酒店客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客人的满意。

同时,要重视全员营销。以前不在销售岗位上工作的高度接触顾客的员工如今也被要求掌握一些销售技能。这样,酒店的总台接待员或者收银员都可能被要求向顾客推销新的服务项目,或推荐客人找销售经理。

2、注意处理好“产品支持服务”“酒店形象服务”的关系。前者指围绕产品而开展的服务,后者指围绕企业形象的塑造而开展的服务;前者表现为对个别产品的直接附加利益,后者则表现为酒店的附加利益;前者直接促销,后者间接促销,两者有机结合,销售效果才会更好。

3、售前服务的关键是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基础是宣传、公关、启发、引导、咨询。售时服务的关键是交际谈判、说服购买,基础是礼貌与热情。售后服务的关键是坚持、守信、实在、基础是方便、周到、经济及感情。

4、建立跟踪体系,提供附加服务。

(1)重视服务跟踪体系。对于无数不同的服务人员来传递多元素产品的酒店服务来说,其跟踪体系根据市场划分的各个部分最好有专人负责,对口接待,以解决顾客实际问题并把握每一次合作的商机。

(2)提供附加服务。熟客管理体系、“金钥匙”服务、客户主题联谊会、消费积分奖励体系、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战略及区域性促销服务等。

一、服务营销策划步骤

1、做好服务营销决策。服务营销决策是策划的提前和基础,通常决策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服务要素决策。根据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服务项目的要求,并按重要性的适度排序。重要性是确定酒店服务要素的依据,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强调本企业要素的特色。

(2)服务水平决策。提高服务水平,不能笼统地指全部项目,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与各服务水平项目已达到的成绩加以分类,才能明确应该着重提高服务水平的项目。

(3)服务形式决策。包括服务要素定价及服务要素的提供渠道。

2、服务营销策划的步骤

(1)顾客细分与准确定位。与传统的商品营销不同,服务营销的细分是将焦点放在顾客的期望而不光是需求上。通过细分之后,可以按其价值观及服务成本把顾客分成各个等级,了解哪些区域可以用低接触的服务来取代高接触的服务;如何把服务能力优先运用到几个顾客子市场;知道如何使顾客参与服务的提供过程并进行管理。

(2)找出顾客的期望。顾客感觉到的服务质量=实际服务质量-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把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并找出酒店心目中的优异服务与他们的期望有何差异,再通过努力减少这种差异。

(3)设定顾客的期望。拟定一整套沟通计划,使顾客所期望的服务水平略低于酒店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

3、设定计划、组织实施

(1)根据市场调查与顾客期望设定目标。

(2)确定活动内容之后作出详细计划,并拟出各阶段的工作分工与细致安排,以及每个时间点、段必须完成的工作进程计划。

(3)服务营销活动要像做大文章一样,有铺垫、有,结束后有反馈。

二、服务营销策划中的注意事项

1、“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酒店服务营销要注意以人为本。对于酒店来说,拥有优秀的员工是赢得和保有优秀顾客的关键。“没有忠实的员工作基础,是不可能拥有忠实顾客的。”酒店应该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为员工的自我实现服务。管理者要告诉员工企业要努力实现的市场目标,并引导他们以企业所选择的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为导向。要为服务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培训、自和支持,以此来保证他们同顾客之间重要的、但常常又很短暂的接触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管理是一种服务。”只有对内的服务上去了,对外的服务质量才能提高。以满意的员工提供给酒店客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客人的满意。

同时,要重视全员营销。以前不在销售岗位上工作的高度接触顾客的员工如今也被要求掌握一些销售技能。这样,酒店的总台接待员或者收银员都可能被要求向顾客推销新的服务项目,或推荐客人找销售经理。

2、注意处理好“产品支持服务”“酒店形象服务”的关系。前者指围绕产品而开展的服务,后者指围绕企业形象的塑造而开展的服务;前者表现为对个别产品的直接附加利益,后者则表现为酒店的附加利益;前者直接促销,后者间接促销,两者有机结合,销售效果才会更好。

3、售前服务的关键是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基础是宣传、公关、启发、引导、咨询。售时服务的关键是交际谈判、说服购买,基础是礼貌与热情。售后服务的关键是坚持、守信、实在、基础是方便、周到、经济及感情。

4、建立跟踪体系,提供附加服务。

第2篇:行业论文范文

为了更好的深入地勘单位基层,了解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得到地勘单位及地勘从业人员的认可,学院在深化与地勘单位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与探索。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高职、大专类直属院校,依托地勘单位“建站”合作模式主要是采取依托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建立学习中心,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为平台,地勘单位参与学生管理的合作形式,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秀师资条件、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实习条件、地勘单位的管理约束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开展针对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的网络教育工作。

二、各展所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第3篇:行业论文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是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人类长期发展战略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关注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史蒂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在2010年《世界商业》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续会计”概念,指出可持续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而且可持续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管理工具和方法,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和企业责任的发展。

(二)排放权理论

排放权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经典的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概念最早源自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他的学生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将外部性的研究问题从企业活动受外部的影响转向企业活动对外部影响,他把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做了明确区分,并把两者的差额称为外部性。1960年科斯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后的补偿得到解决。1968年戴尔斯将科斯定理引入美国水污染治理研究,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该理论主要思路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由政府设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出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卖。目前欧盟开展的碳排放交易的概念就来源于该理论。

(三)坏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该理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从宏观角度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从微观角度看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投资人、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相关人进行重要决策的需要。同时,环境信息披露也体现了企业的受托责任,有助于减少报表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四)成本管理理论该理论与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从环境成本的控制及内部管理出发,认为企业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开发的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理论的提出是成本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物质流成本会计是使物质流动及其成本细致透明化的新成本会计,通过追踪所有原材料及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以确保没有重要的能源、水或其他原材料被计算所遗漏。将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引入绿色管理会计,使企业能更准确的测算环境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减少成本的目标。

二、对电力行业的启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中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日益被我国政府重视。1998年我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概念被引入;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法规形式首次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随后证监会、上交所也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而电力行业作为能源企业、公用事业企业,深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制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努力推进自身的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开展的碳排放交易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现分别就这两方面提出一些想法:

(一)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从2008年至今我国已成立了五个碳排放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随着未来碳配额交易政策的正式推出,政府将把二氧化碳减排量作为硬性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这样一来,碳排放权就将像股票债券一样在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上市交易,并且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电力行业中的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减排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成为一项可计量可交易的资产,给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加强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研究,对未来真实公允的反映电力行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将会显得格外重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下辖的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在2004年12月曾推出《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第3号:排放权》(IFRIC3),用于规范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其中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不过,相对于排放权交易快速发展而言,IFRIC3不够系统且存在着与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因此,IASB于2005年6月废止了IFRIC3。在参考了已废止的IFRIC3和我国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获取排放权的目的和用途对其进行资产分类确认,不失为解决碳排放权资产化的一个有效核算方法。当企业获取碳排放权是为了销售,则应当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当企业获取碳排放权是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则应当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当企业在碳排放权存续期内对其用途发生改变时,应对其资产分类进行调整,从“金融资产”转入“无形资产”,或由“无形资产”转入“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金融资产的定义来看,碳排放权作为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且为近期出售而持有的短期资产,应该更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具体准则规定,碳排放权其初始计量可按取得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权的价格指数确定排放权的入账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权的价格指数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初始计量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企业应按照实际排放量对碳排放权进行摊销,在期末碳排放权应以重估价(即期末的公允价值)作为其账面金额。碳排放权账面价值若因重估而增值,增值部分应计入资本公积,若因重估发生减值,减值部分应确认损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第4篇:行业论文范文

一是业务必须是双赢或多赢。业务是单位与被单位合作的产物,开办业务至少应该对双方有利,同时不损害第三方即客户的利益,最好还应该惠及客户。一项业务如果只是对一方有利,肯定不会长久;如果对合作双方有利却可能给客户造成不便,这项业务最终也不会有市场。通过业务实现与被单位和客户的互利互惠、合作多赢,这是银行开办业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二是要选准选好被的单位和业务。首先被的单位必须合法,依法成立,合法生产经营,社会形象好;其次的业务和产品要符合法律规范,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批准且符合有关标准,质量上无瑕疵,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为客户所接受。如了不合法合规的金融产品,不但损害了客户利益,也给银行带来麻烦,损害了银行形象,这是金钱难以弥补的。

三是必须充分考虑银行效益。效益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银行开展业务同样不能忽视效益。前些年有的商业银行开办业务收费,没有经过认真测算,结果一年干到头,员工受累不说,单位还亏了。这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当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社会效益也同样重要,但是对那些费率低、工作量大、产品功能设计有缺陷易招致客户投诉的业务和产品,银行应该坚决将其拒之门外。

四是要明确与被单位及客户三方的责权利关系。业务、产品的供需双方是被单位和客户,银行作为方,只是充当一个媒介。应当说被单位即提供业务、产品的一方应对业务、产品的质量、性能、安全问题等负主要责任。因此,银行在与被单位洽谈业务时,在向客户营销业务和产品时都须明确说明。对于一些流程复杂、专业性强的业务和产品,银行应要求被单位先搞好培训,以对即将的产品和业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尤其是对业务和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不利影响更不能忽视,并应在此项业务或产品时如实向客户讲明。银行工作人员切记不能为了完成营销任务而夸大业务和产品的功能,隐瞒缺陷,误导客户,给银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5篇:行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第6篇:行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并购的动因。文章以我国的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在并购实务中能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第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4%。

第7篇: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第8篇:行业论文范文

企业在进行企业经济活动时,需要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避免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风险。由于在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无法控制以及难以预料的事情,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最终的财务经营状态可能与企业预计的经营管理目标有所差距,这种与预期经营目标产生偏差让企业在经营中受到经济损失的因素就称为财务风险。而企业财务预警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目标,由行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基础,根据方法评析财务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出分析和评价,从而及时反馈企业决策者的警报以及提醒的活动。因此,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重大,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生了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一定会对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财务报表、经营管理的计划、相关财务资料等,设置敏感性的财务指标,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随时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及早发现,监控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定性、一个是定量的角度。对于财务危机定性的预警分析主要有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法”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等。而定量预警分析则主要分为单变量预警分析和多变量预警分析。单变量预警分析主要对个别的财务比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建立模型;多变量预警分析则主要是通过从宏观的角度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模型,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三、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国内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类的消费增长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远超过其他行业的零售总额增速。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企业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09年,这六年期间,我国城市家庭用于服装方面的人均消费金额已由593.99元增长至1224.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8%。因此,我们中国居民服装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人均收入以及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服装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大量服装品牌的诞生,已吸引大批的投资资金。服装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服装企业都是在近十年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而各个企业所面临着不同的经营状况,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状况不同,也就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化的服装企业行业市场,需要财务预警机制以及财务预警模型来化解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讲,服装企业的行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普遍存在,因为总有一些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们无法确定财务风险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一系列的抗风险的手段和措施,对企业财务危机及时诊断,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四、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建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企业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并且服装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自身的发展、市场所占份额均不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合理分析企业的财务队伍建设,按照简洁高效的原则,选择适宜发展的预警模型,来避免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在服装行业企业中,单变量具有简单、成本低、实用等特点,可以结合本服装企业的具体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判断与分析。可以通过单变量的模型做出科学的预警。

(一)根据财务应变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息税前利润/资产的平均余额。根据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可以反映服装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展现出企业各项资本的获利状况、水平。如果企业获利水平比率越高,说明该服装企业承担盈利的能力越强。如果出现负值则说明企业亏损,若连续三年以上,持续负值,则说明该服装企业存在重大问题,应从影响企业收益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服装产品的价格、成本的高低、服装销售总额、资金占用量。

(二)根据现金流量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总现金流量。根据这一指标建立预警模型较为简便,数据直接体现服装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若在该模型中,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一直较低,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警告,发出预警,企业的主业已经不能成为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

(三)根据偿债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流动比率=流动负债/流动性资产总额。根据流动比率来建立预警模型比较实用。能够快速反应出服装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对于中小服装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一般企业的正常系数为2,如果该项指标持续2周低于1时,就说明该企业已经出现亏损,为企业决策部门发出预警。

(四)按照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

根据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通过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可获取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如果从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得出周转率下降,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预警:短期内企业出现了现金短缺以及财务危机。

五、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立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可以对服装企业的发展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让企业的投资者明晰企业财务风险以及服装企业的发展态势,合理、及时地调整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成本布局,提高风险下的企业投资收益。另外,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遇见融资以及借贷问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依据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信贷风险。服装企业关注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准确地披露在财务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提早认识企业面临的危机,从而合理调整服装企业的各项资源、优化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计划、财务资料等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利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将服装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有利于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收集、危机预知、控制风险等,提高服装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六、结束语

六、结语

第9篇:行业论文范文

一、我国咨询顾问行业兴起和发展的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商品短缺时期、资金短缺时期和知识经济时期。这三个阶段本身紧密相连、交错发展、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我国咨询顾问行业发生、发展和走向繁荣的宏观背景。

1、商品短缺时期。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落后,商品极度短缺,国家采用价格双轨制来调控市场。谁能从国家物资部门搞到计划内商品,拿到市场上转手倒卖就赚钱,因此产生了"倒爷","倒爷"们抓住了第一次暴富的机会,"倒爷"发财。同时,当时市场空白特别多,无论哪个行业,谁先做谁就抢占了先机。一批生活在下层的小商小贩,甚至是劳改释放犯,成了时代的娇子,大把大把地赚取钞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例如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以年广久个人的综合素质,如果是在高度发达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怎么可能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呢?这就是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体脑倒挂的现象,即所谓"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利益分配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关系的最终体现,这种分配不公必然引起知识分子的思考,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帮人出个点子,搞个策划,在市场上进行利益交换,于是最早的咨询顾问产生了,这便是中国本土化咨询顾问业的萌芽。

2、资金短缺时期。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全国掀起了投资热潮,从沿海特区向内地推进,到处是开发热、投资热、房地产热,一时间神州处处掀起了大开发的浪潮,加上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兴起,让发财心切的人们以渴望的心情找银行、跑资金。这时候谁能够从金融部门搞到贷款,就可以直接炒资金,或者拿到资本市场参与股票、期货运作,从而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这时候是"炒爷"发财。资金运作是高智商的经营活动,因此一大批经济类、金融类专业的知识分子担当起金融证券行业的投资顾问,至今长盛不衰,已赚得盘满钵满。

3、知识经济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市场经济观念在中国大陆已经深入人心,全民皆商,商品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各行各业都感到生意难做钱难赚,基本无市场空白可言,竞争已是相当激烈,甚至白热化了。与此同时,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对资本市场加大了的监管力度,加强了规范化建设。这样市场经济开始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倒爷"、"炒爷"的神话早已是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高科技网络带来的信息化浪潮,恰逢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时代于是拉开了帷幕。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期,许多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方法、经验、成功宝典,在今天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失去了往日的灵验,许多在第一、第二阶段辉煌起来的企业家也开始感到困惑、迷茫和力不从心。于是他们纷纷找医生把脉诊断开药方。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利益交换。因而咨询顾问行业在这种形式下迅速崛起,大大小小的公司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二、我国咨询顾问行业的企业类型和特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迈进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二、三百年才达到今天的高度繁荣和发达。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二十世纪中叶才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随之又陷入新封建化的自我封闭,接下来又使国民经济倒退到几乎崩溃的边缘。直到八十年代之初,才开始打破思想观念的坚冰,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的轨道。

然而,随着通信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已经驶入了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快车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得我国一大批企业在刚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还来不及进行必要的管理经验的积蓄与整合,就匆忙进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隧道之中,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重要契机,许多企业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现在的市场竞争就已经令许多企业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顾问行业从国外进入,一些本土化的顾问公司也随之兴起。

目前国内管理顾问公司主要有四类,各有各的特点。

一类是外企公司,如安达信(AndersenConsulting)、麦肯锡(McKinsey&Co)等在中国开办的分支机构,其优势是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中国的国情、民情、企业状况的适应性不足,要有一个本土化地过程。同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大型国营企业、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反过来中小企业也出不起价钱。

二类是有高校教授背景的公司,即所谓学院派咨询顾问。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校教授,都创办了自己的顾问公司。这类公司因有教授背景而名气较大,优势在于超前的意识和系统的理论背景,内容逻辑性强,对大公司的发展有指导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教授大多并没有实际操作过公司,缺乏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偏重于技术性,过于理论化和理性化,而忽视了企业运作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的情感、性格等非理性因素。事实上,对于处在创业时期的小公司来说,教科书上规范化的东西暂时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三类是港台背景的咨询公司,主要创办人往往是由台湾、香港的保险行业、传销行业转化过来的一些讲师,以台湾为最多。这类公司的特点是讲师最擅长煽情造势,讲课的过程极其亢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员情绪高涨;但由于受文化素质和工作经历的局限,其讲课内容偏重于市场营销学和个人成功学,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公司运作的规范化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四类是大陆人士创办的本土化公司,其主要创办人往往是曾在大企业做过高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或独资、或吸纳一部分风险投资成立的公司。这类顾问公司的优势是对企业管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课程设计对各类企业内部管理都有一定的直接指导价值。但这类企业往往又因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开展超常规的运作模式。尤其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时候,同行业企业间为了生存往往容易陷入低级的价格竞争怪圈。

由于所调查的企业和掌握的资讯都很有限,以上四类公司并不能完全包容国内所有的咨询顾问企业,但可以说占了绝大多数。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类型的企业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而应该综合起来看,全方位地思考。目前洋顾问的优势仍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市场的广阔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谁都不能垄断市场,因此其它类型的公司仍然具有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但目前许多内资咨询顾问公司存在一个认识上、方法上的不足,即把这个行业等同于传统的生意,象对待有形商品一样推销业务,以赢取短期利益为直接目标,而忽视了知识产品的自身特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构想。当然,任何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它要用自身为社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换取相应的回报。但咨询顾问行业相对其它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精神产品,这就决定了咨询顾问公司的经营运作方法不能简单模仿传统企业,而应遵循自身特有的经营规律。所以,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咨询顾问公司,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根本性的突破,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与其它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我国咨询顾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早期成功的企业家已逐步认识到外脑的价值和作用,纷纷向顾问公司求医问药。早几年只是少数大企业这样做,如今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生产制造企业都认识到借助外力的巨大优势,纷纷聘请顾问公司给自己的企业进行策划和实施员工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逐步显现出来。

同时,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起动期,中国将于今年内加入WTO,在这种形势下,管理顾问业必将走出低谷,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咨询顾问行业将会有一系列发展变化。

首先,新办咨询顾问公司数量将大幅增加。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咨询顾问行业的巨大市场时,就必然会掀起一股兴办咨询顾问公司的热潮,于是,各级各类、规模不一、大小不等的咨询顾问公司必将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当他们在聘请顾问公司的时候,逐步了解认识了这个行业,一旦意识到该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凭借自身强大经济实力介入咨询顾问业,成立自己的顾问公司,这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必然又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其次,各类咨询顾问、培训讲师将成热门人才。咨询顾问公司的大量出现,必然造成相应从业人力资源的稀缺,于是各类咨询顾问、培训讲师将成热门人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这类人才的身价倍增。同时,由于咨询顾问行业的特殊性,优秀的顾问师、讲师对企业的发展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因而在这?得人才者得天下"将体现的更为突出和明显。

第三,市场业务类型将进一步细化细分。咨询顾问行业的经营类型,主要分为信息咨询和企业管理顾问两大类,随着市场的运作这两方面都会逐步向更高层次、更深广的范围迈进,同时又存在着不断融合的趋势。以培训为例,将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课程设计,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与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与CIS导入、ISO质量认证等。同时为职业经理人提供的服务也将大大增加,如人才智商(IQ)与情商(EQ)测评、职业经理人生涯规划设计等。细分的结果会使一些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公司创造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市场中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卖点。

第四,市场份额将从科技含量、知识含量高的企业向传统型企业延伸。以前聘请顾问公司的企业多为电子类、IT类、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企业,今后将由高科技企业和其它知识含量高的企业向传统型企业逐步延伸,如房地产行业、百货零售企业、家具装饰业、餐饮服务业等。

第五,客户类型从外企、大型国企逐步向中小企业扩展。

第六,运作方式和咨询内容将不断创新和变化。市场运作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类咨询顾问公司出于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都会进行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因而在运作方式上会有所创新和变化,在咨询内容上也会逐步丰富,从而使我国咨询顾问行业的水平有一个整体上的提高。

第七,顾问公司与客户企业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早期的顾问公司往往是简单策划,出出点子,有的干脆就叫点子公司;后来逐步由点发展到线、再由线发展到面、又由面发展到体,这样就达到了"点、线、面、体"结合,全方位展开。"点"是指为企业在某一具体工作上提供有价值的"鲜点子";"线"是指为企业在某一系统中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如人事行政管理系统,市场营销业务系统,技术研发及质量管理系统等?quot;面"是针对企业现状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策划服务,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及资金运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全方位诊断策划;"体"是立体化概念,指对企业从开始创办到发展壮大进行全程跟踪咨询顾问服务。

第八,咨询顾问公司本身也将出现新的分化与整合。由于各类企业经营运作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便会出现鱼龙混杂现象,优胜劣汰的结果,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向部分经营进入良性轨道的企业集中。由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一部分从业咨询顾问也将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行业内流动,优秀人才必然向优秀的企业汇聚。而反过来,优秀的人才又必然进一步推动市场业务的拓展,从而形成了经营的良性循环。同时,市场分化与整合的另一个结果,是一部分领导层次不高、经营理念较低、运作方法不当、市场信誉度越来越低的企业将会步履维艰,最终被淘汰出局。

四、中国特色咨询顾问公司的诞生与民族品牌的创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历史上的军师、谋臣层出不穷,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因此人类社会的舞台上出现顾问的角色,中国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了。然而不可否认,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企业的咨询顾问,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规模、实力、人才、体系、经验等各方面,都比我们超前发展了许多年,这是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民族情结来说服自己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