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现代服务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服务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服务贸易

第1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大陆 台湾 竞争力 现代服务贸易产业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体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农业和工业在区域经济的占比逐渐降低,而第三产业则迅速发展起来。而其中服务贸易在全球的贸易量比重不断提高。毗邻大陆的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

,经济实力雄厚,近年来不断放宽与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的政策,以进入大陆市场。然而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处于初步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竞争力不强。大陆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产业转型的阶段,从制作业向现代创新服务贸易产业升级的阶段,而台湾今年来内部政局不稳定也导致,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滞后,正面临些困境。

二、现代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是指

国某

贸易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xi-Mi)/(xi+Mi)。TC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接近于0时,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取值大于0时,表示该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并且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如果TC

国自身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能够反映本国该行业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同行业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大陆的对外开放市场,大量引入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

方面导致服务贸易总值的大逆差,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本土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根据TC指数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现代服务贸易在2010年取得顺差,说明现代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始站稳脚步,也表示大陆在高尖端服务产业开始发展起来;而台湾受限于内需市场的狭隘,加上政府投入科研资金较少,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缓慢,虽然总服务贸易在2008年实现顺差,但现代服务贸易还是出于逆差状态。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大陆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台湾,但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现代服务贸易的各行业竞争力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表示个国家某行业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即:RCA=(Xij/Xij)/(Xij/Xij)。般来说,RCA指数越大意味着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弱。(下表中数据表示“大陆RCA/台湾RCA”)

大陆的建筑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国家产业的转型,计算机与信息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然后大陆现代服务行业中的通信、金融和保险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弱,其中金融行业发展最慢;而台湾整体的现代服务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都弱。相比较于大陆,台湾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增速稳定,各行业发展均衡稳步增长;而大陆则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金融行业成为发展的短板,不符合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通信行业由于在大陆由国企直接或间接垄断,竞争力不足导致发展缓慢。

四、总结和启示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深入人类生活的今天,要继续提高区域竞争力就必须向低碳环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面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同样也面临着向高端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转型。而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多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培养尖端金融才人,提升金融企业国际竞争力;台湾的金融有定的发展基础,主要问题发展较慢,则台湾需要加大与大陆的合作,同时加大金融尖端人才培养的投入。

(二)增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大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现今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而体现为“正和博弈”,面对大陆广阔的市场,台湾可以加大现代服务贸易的宽度,这也需要两岸政策的进步放宽;而大陆则可以加大对台湾产业的投资,促进台湾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2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3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广东;现代服务业;贸易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以来,特别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已经成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为支撑。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刘志彪,2007)。可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构建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其经济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李江帆、邵学言等一批广东学者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量学者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郑京淑等(2009)厘清了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和内涵,陈文芳等(2009)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肖红、刘梅生、刘云生等(2009)分别对广东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洪银兴(1997)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后认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该国(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此,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等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思路和路径发展广东现代服务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广东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经济和外贸大省。

(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是价值创造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不断拓展的过程。广东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珠三角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就目前的相关数据表明,广东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图1)。

就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如图1所示,广东三次产业结构1978~1985年表现为“二一三”结构,此后除了在2001~2002年经济结构出现两年短暂“三二一”与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步的特征外,其它年份的三次产业的比重均为“二三一”结构状况。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比明显比2008年有改善(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51.6:42.9;2009年为5.1:49.3:45.6),但是总体仍呈现“二三一”结构特征;就产业贡献率视角,多年来第三产业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均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重要地位,2008年广东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58.0:40.1。为了应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业的作用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调整为2.5:48.4:49.1。

2.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8.7亿美元增加到18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6.8%,高于同期全省货物贸易年均24.5%的增长率。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21818亿美元,增幅达116%;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08年广东服务贸易增速趋缓,比2007年只增长约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2.1亿美元,增幅仅为12.2%,远低于2007年水平,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比重的5.9%;进口则出现4.2%的负增长,进口额由2007年的182.8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75.2亿美元。

另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小。通过表2的比较分析发现,广东在服务贸易方面不仅与美英等服务贸易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体差距也不可小视。首先,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明显不如贸易规模相近的新加坡和韩国等。2001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新加坡的10.4%。此后虽然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到2007年也仅有407亿美元,约为新加坡2001年的水平。其次,新加坡服务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比远高于广东,2007年的比重达到24.0%,是广东的4倍。

与此同时,广东的服务贸易项目集中度高。按《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涉及的12个服务大类,广东虽然均实现了进出口实绩,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等3个项目。2006年这3个项目进出口额合计达154.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81-8%。其中,出口额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0.9%,进口额合计占比为65.2%。(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目前已成为衡量一国(地区)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xi为一国i产品出口额,Mi为该国i产品进口额。TCEI-1,11,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TC=-I,i产品完全处于逆差,越接近于-1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薄弱;TC=I,i产品完全处于顺差,越接近于1则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

表3、表4分别给出T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细类项目的TC指数及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数的对比情况。表3、表4表明,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仅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年TC指数达到0.74,远远高出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为0.43,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出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与英美处于同一水平;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交通服务领域,广东同样保持着一定优势,仅次于香港;咨询等行业竞争力很弱,持有微弱顺差;在办税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则没有竞争优势;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TC指数低-0.95,具有明显劣势。

另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而言,新加坡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4个领域,而在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等其他7个行业竞争力较弱。新加坡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最具竞争力,2008年TC指数达到0.59;其次是建筑服务,2006年以来TC指数平均水平维持在0.461)2上;接下来依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TC指数为0.35;韩国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上,其TC指数都在0.60以上;香港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表明,第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明显低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20%左右水平。第二,广东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新加坡、英国等仍有较大差距。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小,竞争力较低。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

三、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度敏感,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刘志彪,2007)。因此,本文从科技人力、研发(R&D)经费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等方面剖析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1.科技人力投入。

表5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R&D人员达到177500全时当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各省区水平,甚至超过了台湾同期水平(135568全时当量);但与韩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人力投入还不及其2005年水平(215300全时当量)。

2000年以来,广东R&D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R&D人员数平均增长11.4%,虽比同期香港增速低,但远高于同期台湾水平。但广东人口基数大,因而R&D人力的投入强度相对不足,2006年每千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只有2.8全时当量,相当于韩国的30%,台湾的18.7%,新加坡的22.8%,差距较明显(陈宇山等,2008)。总之,目前广东科技人力投入增速快,总量超过台湾,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但强度偏弱,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研发(R&D)经费投入。从表4的数据可知,2008年广东R&D经费投人总量虽远超香港、上海等地区,但与台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到其60%。而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GDP)也与国内外各经济体差距明显,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15%,不仅低于上海1.32%、台湾2.62%的水平,而且与日本3,40%(2006年)、新加坡2,39%(2006年)水平差距甚大。就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看,R&D投入强度在1%~2%之间的时期是快速增长期,韩国在这段时间花了约为10年左右。而广东在2000~2008年间的R&D投入强度均处于1%~1.2%之间,上升趋势不明显,2008年1.15%的R&D投入强度离2%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10年跨越1%~2%的投人强度区间难度很大(陈宇山等,2008)。可见,广东研发(R&D)投人水平低,不仅与“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差距明显,而且与内地的上海等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

3.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

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水平和投入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自主创新力和科技竞争力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轨迹。表6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值和销售收入远高于内地各省市,但是产出绩效与其他各省市存在一定差距。据表6数据分析,200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投入经费达到4818.9亿美元,虽远高于中西部省份四川和湖北,但与长三角地区省份江苏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就新产品产值与开发经费之比而言,广东不仅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且落后于中西部的四川和湖北等省份。

4.专利产出水平。

从表7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专利产出水平提速,产量上虽已超过新加坡、韩国等,不断逼近台湾,但产出绩效远不如韩国、台湾和香港。在本地专利方面,200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韩国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台湾的1/5,仅为韩国的1/28。2008年广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远远超过新加坡、香港等,分别达到28099件和7604件,但产出绩效远低于韩国和香港。

就国际专利而言,基数小、增速快,但产出水平仍落后于“四小龙”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方面,2007年广东获USPTO(美国专利局)授权专利数达到535件,创历史新高;但仍与韩国、台湾相比差距甚大,仅为其7.2%和6.9%。另一方面,2000~2007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8.8%,8年间增长了25倍;随着专利基数变大,增速正逐步放缓,在一段时间内与“四小龙”差距仍将存在。

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不足是造成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的客观原因,也将成为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基本结论与路径选择

广东是中国内地经济及对外贸易第一大省,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获得极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通过对广东服务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一是三次产业的比重仍然为“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二是广东的服务贸易规模小、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货物贸易;三是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四是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细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领域,金融及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低。综上的分析表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基础薄弱、对国民经济贡献力度小。究其原因,是广东在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科技人力投人、研发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专利产出水平等方面,不仅不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而且有些方面甚至还比不上湖北、四川等内地中部地区的省市。

当今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服务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日渐突起且越来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因而也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见解: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广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广州,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商务中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深圳则要充分发挥CEPA所赋予香港金融中介在内地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目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把“深港金融共同市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

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

把广东优化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把广东优化为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广东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五)在CEPA框架下搭建粤港澳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平台

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澳门是亚洲的会展和娱乐中心。它们的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高,目前已经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雄厚实力和优势条件。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港澳的优势,加快建设广东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如目前要充分利用港澳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和经验,依托琶洲会展中心及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广州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等知名品牌,建设永不落幕的“华南现代会展之都”。

参考文献:

陈宇山,姚化荣2008,广东在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科技发展形势[J],科技管理研究(11).

陈文芳,2009,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企业导报(12).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2008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机遇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3).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6).

刘梅生2009,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10)

刘云生,2009,广东省金融成熟状况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刘志彪2007,产业分析为基点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刘志彪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

第4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摘 要:从生产贸易的概念入手,然后针对中国发展生产贸易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重要领域进行了文献综述,相应地得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生产贸易应当发展更具现代意义的诸如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贸易的结论。

关键词:生产贸易;综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28-02

1 生产贸易的概念

生产贸易最早由James R.Markusen(1989)提出的,他在模型中指出只有最终货物的贸易是专业的中间投入贸易的劣质替代物,同时还构建了具有报酬递增的专业化中间投入的贸易模式,而这种具有报酬递增的专业化中间投入产生的贸易就是生产贸易。此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就生产贸易进行了相关研究。Melvin(1989)认为生产贸易指的是增加了生产业投入后的H-O贸易模型。Francois(1990)他的研究认为生产贸易是在生产的专业化的进程中,对劳动分工和报酬递增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服务贸易。Landesmann和Petit(1995)认为生产贸易是指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业、金融性和生产性的服务业。庄丽娟、陈翠兰(2009)认为生产贸易指的是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的对外贸易。余道先、刘海云(2010)认为,生产贸易是指所有生产业进出口的总称。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把生产贸易看成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要素。

2 中国生产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将生产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当有限,但是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关于中国生产贸易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2.1 中国发展生产贸易的战略意义

(1)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提高有积极的贡献作用。

黄路娜(2009)提到实施生产贸易自由化合宽松的生产外国直接投资管理有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生产,从而有助于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实证检验,得知生产贸易对我国的制造业效率有微弱的负面影响,生产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正面影响不显著。因此,生产贸易和其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并不太明显。为了提升生产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拉动作用,必须同步发展与高端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并主动加快国内生产贸易的发展,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障碍。谭辉(2010)在《生产贸易开发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研究》一文中,在将制造业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资本深化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产贸易的开放与两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开放程度越大,对制造业生产率贡献就越大,因此,生产贸易开放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提高有着积极的贡献作用。

(2)提升中国生产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汪素芹、胡玲玲(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2007)通过对我国生产贸易的实证分析得知我国生产贸易发展速度很快,但贸易结构有待优化,贸易总体缺乏竞争力,因此,优化生产贸易的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贸易的贸易规模,发展现代的生产贸易,是提高我国生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尚涛、陶蕴芳(2009)通过冲击响应分析结构表明,我国生产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是促使各部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王超铧(2010)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生产贸易属于起步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尚不具备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生产贸易竞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余道先、刘海云(2010)研究得出,中国生产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贸易发展不平衡,现代生产业发展滞后,生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并提出适当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业的进口,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生产业部门等建议。任会利(2010)通过研究得知生产业的FDI、保险和商务服务进口对化学、轻纺和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讯服务的进口对制造业竞争力没有提高的作用。还证明了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广告和宣传服务这些行业的进口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生产贸易是全球价值链的粘合剂。

郑春霞,陈漓高(2007)认为数量和种类巨大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分别来于不同的产地,导致了公司内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额的上升。生产者服务是将跨国公司分散的生产空间连接起来的主要纽带,也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必要投入。顾国达、周蕾,他们认为生产贸易是全球价值链的黏合剂,对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通过与美国、韩国生产贸易的横向比较,得知中国的生产贸易的投入偏低,并且绝大多数服务行业还未融入全球价值链当中,服务行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水平较低。

2.2 中国发展生产贸易的比较优势

胡玲玲(2007)中提到: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中国生产贸易的发展中,基本要素充足,高等要素缺乏。中国有狭长的海岸线,是建造海运港口和码头的天然资源,还有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与大陆邻国的铁路连接,以及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资源。二是需求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1)随着中国的开放度增加,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以及本国制造类企业发展层次的提升,使得对高水平的生产业需求增加,并形成一个较严苛的消费者群;(2)中国有规模的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增多使得生产业拥有较大规模的服务需求,进而形成需求拉动效应;(3)随着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得中国生产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与国际服务水平接轨。三是生产产业的上游产业是生产制造业,中国生产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四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带动了企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愿意采用先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汪素芹、胡玲玲(2007)指出中国生产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且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如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主要依靠传统服务行业,而更具现代意义的生产性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很小,因此,发展现代生产贸易尤其是新兴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进口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3 中国发展生产贸易的重要领域

胡玲玲(2007)将运输、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作为生产贸易的内容,她还指出在生产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运输服务,其次是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两个行业也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行业。通过对中国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得出:中国生产贸易整体发展状态良好,虽然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结构亟待优化:传统的运输服务仍占绝对优势,但国际竞争力不强;新兴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服务在生产贸易中所占比重不高,规模较小;广告宣传和通讯服务发展缓慢;金融服务落后。

孔祥荣(2009)提到,在当代,生产业正加速向制造业前期的研发、中期的设计和融资以及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渗透,生产业成了融合各成员的粘合剂。现代货物贸易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完善配套的软环境,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咨询服务、通讯服务、运输网络等,这些都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货物贸易发展的需求为生产贸易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任会利(2010)提到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产品的比值也不断提高。中国生产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快速上升,保险、金融、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权利使用长期逆差、大量进口且无比较优势。通讯、计算机和信息、咨询、广告和宣传从逆差逐渐转变为顺差,从顺差逐步转变为在国际中开始具有比较优势。

3 中国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与我国的生产贸易的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是制造业。中国的生产贸易的发展具有多种战略意义,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在发展生产贸易的比较优势,在相关重要领域发展我国的生产贸易。我国应该传统劳动密集型且附加值较低的行业这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保持这一优势的前提下,同时发展更具现代意义的生产贸易(如资本密集型行业),在保持运输服务的这一绝对优势的同时,发展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两个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行业,而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这类我们完全不具比较优势的行业是我国生产贸易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们在强调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广告和宣传服务进口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发展新兴的生产贸易对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未来我们应当更重视这些行业的服务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生产贸易。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货物贸易发展的需求,拓展生产贸易的发展空间,将其扩展到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其次,要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就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生产业的要素质量和生产技术。最后,由于生产贸易中许多专业化服务要求提供者必须贴近客户,因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生产业也是促进生产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郑春霞,陈漓高.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2]徐华.现代管理科学[J].上海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研究,2011,(2).

[3]孔祥荣.中国生产贸易发展研究[J].贸易,2009,(2).

[4]谭辉.生产贸易开发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5]王超铧.提升中国生产贸易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1).

[6]黄路娜.生产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D].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2009.

[7]胡玲玲.中国生产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7.

[8]汪素芹,孙燕.中国生产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9]汪素芹,胡玲玲.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学报,2007,(7).

[10]余道先,刘海云.中国生产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10,(2).

[11]张洁.中国生产贸易的结构和贸易竞争力分析[J].实证分析,201.

[12]任会利.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

[13]庄丽娟,陈翠兰.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14]顾国达,周蕾.全球价值链角度下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服务贸易,2010,(5).

第5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1.1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出口作为GDP増长的三个主要动力之一,服务出口贸易与降级増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服务贸易出口扩大服务产业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増加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相关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増长。以服务出口贸易额(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LnX的系数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服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解释能力相对较小。经济总量(GDP)在服务出口贸易増长1%的前提下,将会増长0.2527%。反映出我国服务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其经济效应的发挥。

 

1.2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根据宏观经济増长公式GDP=C+I+X-M,进口是经济増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进口通过影响出口和进口国内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务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以服务进口贸易额(M)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2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

 

通过以上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看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増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进口贸易具有很强的经济促进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我国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较低,而服务贸易低的开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低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和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反过来又制约了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

 

开放度的内涵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外经济主体和要素进入该国国内市场程度的综合,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衡量了一国的服务贸易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外服务生产要素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了国际服务业市场对本国整体经济増长影响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经济总量(GDP)的比重。

 

3政策启示

 

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和増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我国服务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改善。

 

3.1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服务要素

 

根据1997〜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服务贸易总体、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对总体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从回归系数,不考虑置信区间,服务贸易进口对国民经济増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贸进口的整体经济效应,服务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在稳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提下,通过増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来获得国内缺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要素,以改造传统服务业,进而极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层次。

 

3.2基于传统服务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内涵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层次仍然较低,在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现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所在,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以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増加现代生产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传统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3.3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产品,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心是现代生产贸易产品,而先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物化的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层次。因此,应在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的同时,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环境的塑造,通过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化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政府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政府通过支持现代生产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施倾斜和扶持政策,创造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华尔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

第6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1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2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13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3.9%,居世界第七位。但在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比较明显。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以下从两个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1.1从进出口贸易额角度

根据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各个项目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表1反映的是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比率。

从各部门进出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看,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方面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30.3%)、运输服务(25.4%)和其他商业服务(21.3%)。从进口来看,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运输服务(%33.1)、旅游(22.3%)和其他商业服务(13.8%)。逆差较大的前三个产业是运输、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分析得知,在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高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大,而以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

1.2从国际竞争力角度

贸易的本质在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贸易竞争力指数CAI(即贸易差额系数,是某一产业的净出口与该产业的进出口总额的比值)是用来说明竞争力的常用指标。CAI越接近100%,竞争力越强;反之,越接近-100%,则竞争力越弱。下表是我国2002-2007年各类服务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从部门轴来看,在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的保险、金融、专利权使用这三个部门竞争力指数都极其接近于-1,比较劣势十分明显。而占我国服务贸易贸易额比重较大且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旅游、建筑、其他商业服务这三个部门的竞争力指数虽然都大于零,但都趋于零,比较优势微弱(竞争力弱)。总体竞争力低。

按2002-2007年历年来各部门国际竞争力指数之和(括号内数值)从高到低以及有无负数值来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长期竞争力的表现。

服务项目可分为3个梯队:

(1)其他商业服务(1.74)、建筑服务(0.88)、旅游服务(0.78);

(2)广告宣传(0.67)、计算机服务(0.49)、通讯服务(0.17);

(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0.3)、咨询(-0.85)、电影音像(-1.17)运输服务(-1.85)、金融服务(-1.87)、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2.75)、保险服务(-5.21)。

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如旅游、建筑);而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且能产生较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部门(如金融、专利权使用等)竞争力极其微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向占我国服务贸易额总量为30%-40%的运输服务,却一直呈现负竞争力指数,这与我国货物进出口大量使用外国运输服务有关。

1.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且总体竞争力低。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先天条件取胜,容易受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具有获取高附加值能力且对经济增长有内生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竞争力极其微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在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熟练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当某些产业在国际间转移,国际比较利益发生变化时,原先拥有该种产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可能就会因为固守静态比较优势而失去原有贸易上的竞争优势。运输服务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理应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但由上文所列数据可以看到,虽然其所占服务贸易额比重大总量高,但是其竞争力指数低且长期为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之所以出现运输服务竞争力指数为负且逆差较大这种状况出于国际运输业整体技术升级而我国运输业相关基础设施更新及知识技术投入相对滞后的原因。

在目前全球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这种服务贸易结构知识技术含量低,不可模仿性低,结构脆弱,容易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

2.1大力培育国内现代服务业

虽然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现代服务部门急需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来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的服务产业一般是首先在其国内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

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一直在30%-35%之间,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与我国相近甚至更低,但其服务业比重分别为53%、38%、51%,都高于我国的34.3%。与美国服务业占全国GDP的80%以上差距更大。我国服务业起步晚,知识技术含量不高,获取附加值能力不强;而发达国家则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项目为主,获取附加值能力高,且不易模仿。因此我国既要保持自然禀赋及劳动密集型传统项目的比较优势,在搞好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还更应充分利用现有力量,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通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和文化产业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的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档次和结构效益。

从政府角度来看,应努力引导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优化,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培养服务业的国内市场需求。这是为了进一步中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为现代服务企业的能力提升提供平台。

从企业角度来看,国内服务企业要从改革经营机制入手,培养在战略、组织、目标和技术创新上的能力,大力增强其竞争实力,保证国内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会阻碍旅游业、运输业的发展。而先进的电信设施是发展跨国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的先决条件。加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传统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幼稚部门的成长。

2.3对外开放与适度保护

由于服务这种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质,以及各国出于维持本国就业,保护本国幼稚服务业的成长和发展,间接限制商品货物进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平稳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国家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来限制服务贸易自由化。壁垒具有隐蔽化的特征,通常以非关税壁垒形式出现。我国金融、通讯等行业有较高市场准入贸易壁垒。这种方式虽然对该行业有保护作用但由于垄断局面影响这些部门经济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其进一步快速增长的机会受到制约。对外开放可以通过与国外先进知识技术的交流提高这类部门的竞争力。

在提高对外开放度的同时,还应适度保护幼稚部门和重要经济战略部门,避免受到经济安全威胁。我国加入WTO以来,谈判地位提高,政府应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比如充分利用GATS的“市场准入”原则和“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原则,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对倾斜的产业政策,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来优化产业结构。

2.4提高知识技术要素供给

劳动者素质的低下与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中国服务贸易过分依赖自然禀赋的较低级出口结构,影响了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申朴,尹翔硕(2008)在对要素积累影响服务贸易增长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人力资本对现代

服务部门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一国增强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部门)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

术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利及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并且技术进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改变着传统的服务部门,专业服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提高了传统服务部门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因此大部分服务的生产需要密集地投入知识技术或者人力资本,教育发展是其根本途径。

第7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国外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山东省服务业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国外服务业发展概述

(一)国外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变化

服务业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能力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使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另外,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服务业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它们都是由制造业为主而变成以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国外服务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服务贸易的方式、内容和构成。服务贸易已不再是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领域,而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数字处理等领域。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得到提高。

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引领了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化经营,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三)国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国外服务贸易发展快速,其主要表现在: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的增长迅速,1997-2002年的五年间,国外服务贸易进口年增长率是5.5%;而出口额年增长率为5.8%,均比货物贸易增长快。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零售、金融、商业服务和通信行业。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美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迅猛发展。1955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致在55%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0.8%;而到2000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到74.5%,而就业比重也到76.6%,美国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有些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旅游业等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在其整个国际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

2.美国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整个GDP的80%,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21.5%,服务贸易顺差抵消了8.1%的商品贸易赤字。美国近年来的货物贸易表现为逆差,而服务贸易表现为顺差。据预测,美国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服务领域。

3.美国信息技术使服务贸易网络化、综合化、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每年递增23.7%,而新兴服务业,如商业服务、教育业、旅游、金融、、运输、通讯、维修、娱乐、医疗等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世界竞争力。美国税收优惠大多用于高科技产业,如生物科技、光纤通讯等,使服务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日本的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但是日本服务业产值占到国内GDP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就业岗位约80%超过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2.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日本服务业大多是进口大于出口。其服务贸易常年处于逆差状态,但其货物贸易一直保持巨额顺差,与美国相比,日本的服务贸易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低。这也是日本与美国人均GDP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并处于发展初期

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一般占GDP的60%以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50%左右,而我国2004年仅为31.78%。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业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而与世界贸易量最大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3%,国际运输收入占12%,两项和占65%,所以旅游、货运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而以信息技术、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处于劣势。

(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就为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平台,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扶持力度大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多项政策。“十一五”期间,山东把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十大产业列入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并实施了税收、土地、信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力争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大规模的资金注入更是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基础雄厚

山东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海岸线很长,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在全国位于第二位;另外山东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凸显圣人文化和河湖生态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2010年全年,山东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同比增长28.6%。零售额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增长。随着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好客山东”著称的山东省面临发展服务业机遇。

(四)服务贸易总额增长

2010年山东省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34.5%,进口增长18.9%。贸易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商贸服务领域,其中2011年1-6月,该省服务贸易总额达36.3亿美元,增长9%,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亿美元,占全省的11%。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

近几年来,山东第三产业与领先全国的一、二产业相比,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名列全国倒数第二,成为明显的产业“短板” 。服务业总量小、比重低、人均服务水平不高、吸纳就业能力偏弱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共占90%,而那些新兴产业如技术服务业、科研、金融、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总值的24.6%,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高,而美国1994年现代服务业就已经是50%以上。山东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是比较低,仅占全省贸易总量的5%。

(三)服务业改革进展慢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山东除商贸餐饮、房地产外,服务业基本上还是以国有为主,占70%以上。而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导致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山东省服务业利用外资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13.3%,是利用外资的一个薄弱环节。

跨越式促进山东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服务业研究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对服务业的研究支出。而山东省对服务业的研究投入是微乎其微。因此要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应该完善科技评估标准,监督和检查国家科技投入的效果,使科技投入发挥最大功效。

(二)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服务贸易法规,在金融保险、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部门放松管制,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此同时,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

(三)实施品牌战略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对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有前途的品牌,在财政、税收、金融、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服务、跨国经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而提高服务企业与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集群效应和知名度。

(四)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并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一是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软件外包、咨询服务、基础性研发、增值电讯、现代物流等国际服务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三是鼓励外商投资,以中日韩、中国-东盟、两岸四地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商贸合作为重点,开展务实、高效的区域商贸合作。

(五)根据不同的区域结构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是保证山东省的区域结构呈现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更加注重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房地产、电子、金融、通信、咨询等服务业;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物流服务业等;鲁西南地区资源富集,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对鲁西南的文化产业象孔府、孔林、孔庙,还有牡丹之乡,革命根据地等,要发展特色文化;中部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地区,向周边到黄河和鲁北地带,工业、交通发达,应该以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为主发展服务业,包括连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

(六)完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的倾向,过分偏重于短期利润。今后应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内部流程和外部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逐渐提高智力投资、员工知识水平、科研设计水平、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指标比率。

参考文献:

1.张明贵,石立峰.美国服务贸易及其借鉴.国际经济合作,1998(12)

2.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李敏.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信息报,2007.6

4.肖志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3(10)

6.小文辑.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扫描.中国财经报,2007-6-19

7.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第8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摘 要] 上海要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央和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上海应紧跟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认识自身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总部经济建设促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转移为机遇,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关键,多渠道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 上海 现代服务业 趋势 比较 对策

一、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外现代服务业为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在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内部结构逐步升级,生产业成为其核心,并呈现出创新性、国际性、集群化的趋势。

1.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如图1,2004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69%,成为经济的主体。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在2006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其中美国在2007年为81.1%,英国在2005年达72.8%,日本在2006年的比重达到67.5%。香港的这一比重更高,在2007年已达到92.3%,成为绝对的服务型经济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比重在2006年达到54.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美国统计网、2009香港统计数据一览

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的主力军。2007年新加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76%,美国比重高达83.9%;英国和日本其比重在2005年也分别达到76.3%和66.4%。从以上分析看出服务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快速,从事商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而金融保险、地产、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比重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服务业产值为112292亿美元,其中批发、零售、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大约为18.6%;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专业、商务、信息等服务业合计比重超过50%,成为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等科技成果,依托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知识为服务内容和产品,其逐步向知识化、信息化、 高科技化等高端方向发展。

2.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呈现集群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批典型的服务业集群如纽约的曼哈顿式的服务业集群、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东京新宿模式的产业集群等。就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来说,伦敦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非常大,1991年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国外银行470家,拥有资本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170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的外汇成交总额为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占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有利于服务业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凸显大都市竞争力。

3.跨国公司推动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

经济的服务化推动了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有271家从事服务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的转型,推动了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获取高级人力资源和占有更广大的市场,纷纷把部分服务产业转移到海外。二是FDI结构转向服务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25%;2005年已上升到约占70%。三是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 2007年, 全球服务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各国政府已认识到服务业的国际化的益处,纷纷对外开放,降低门槛,吸引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

4.生产业发展迅速

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紧密,生产业已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生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的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的融资、咨询、管理和后期的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的各环节渗透发展。

5.现代服务业具有创新化的趋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等不断创新开发新的金融衍生性产品、理财、中介等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比如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其创新的支付宝手段,短短数年时间, 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新的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比如美国苹果公司通过与电信服务商的合作, 利用信息增值渠道开发3G手机数据业务, 2005年~2007年该业务年均增长112%。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成为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推动各国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速度、结构合理程度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1.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

上海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从1996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92.11亿元,增加到2007年6408.50亿元,增加了近4.96倍。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43.7%增加到2007年的52.6%。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一半。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比重还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2007年上海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相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9%、6.6%、3.9%、4.1%,合计24.5%。而香港在2005年其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持服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7%、28.6%、10.6%,合计51.9%,远远高于上海。

2.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56.4%,服务业是解决上海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与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还比较低。在2006年,纽约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达到88.5%、76.7%,而上海仅为57%,在2007年降为56.4%,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从各行业就业分析,纽约和新加坡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地产、物流和通讯等从业人员比重明显高于上海。可以看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较低,专业性的人才相对缺乏。

3.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上海的服务业种类齐全, 已建成全国性生产的资本市场、国家级的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 人才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集聚各类知识服务业。可以说, 上海服务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相比,上海现代服务业层次还偏低,尤其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国外差距较大。就金融业来看,上海金融与国际金融中心比较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表1,金融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伦敦、纽约、东京、香港超过了12%,而上海为9.96%;从业人数上海也远远落后其他城市;金融机构数量:纽约和伦敦是上海的3倍多;日外汇交易额:伦敦是上海的10倍多,纽约是上海的6倍多,东京和香港也远远超过了上海。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4.服务贸易总量小,贸易层次比较低

资料来源:陈东升.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亚布力观点,2008年8期.

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9.1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3%,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5%,为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

但与国外相比总量小。如表2,2006年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13.08亿美元,香港在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21.75亿美元,上海2006年出口额仅为192.68亿美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1.0%和37.6%。

数据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和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协会网

注:香港数据是2004年的数据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日本、新加坡、香港的运输和旅游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一半,而上海两项份额为57.2%。日本、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服务所占服务贸易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24%、7.20%、7.32%,上海金融服务的比重只有0.49%,这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服务贸易与国际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上海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上海的现代服务业。

1.以总部经济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对服务业产生强劲的需求与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总部经济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大量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必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包括信息、金融、中介、物流等服务业。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十几个与其相关的知识型服务企业相伴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产生大量现代服务业需求,发展总部经济为金融保险、信息、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总部经济的高需求、高要求, 促使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层次。企业总部一般从事研发、战略决策、投资管理、营销等高端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业作为支撑。企业总部的入驻和聚集对金融、保险、会计评估、法律、会展、信息等生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带动生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整体发展水平。(3)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总部经济是大量企业总部集聚在中心城市的优势区域,围绕总部布局了许多金融、法律、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机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一些企业总部本身属于现代服务业行业。企业研发总部、销售总部、投资总部等属于高端现代服务业,它们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能迅速提升当地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上海由于其区位、信息、人才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入驻。截至2008年底,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总部经济机构共676家。上海应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1)以总部经济为中心,发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作支撑,因此积极金融、法律、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总部经济所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2)吸引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一方面能够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通过技术外溢、学习效应、人才流动等方式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打破垄断局面,以市场竞争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3)发展特色总部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总部经济要要根据自身现状和产业基础,吸引相对应的企业总部集群发展,形成特色总部集聚区,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2.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

业体系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在一起能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区域创新效应、广告品牌效应。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发展,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上海规划要到2020年止建成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带动一大批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结构升级。同时区内服务业内部企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发展;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间融合发展;并且区内与区外企业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以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融合

上海发展定位是二、三产业并进发展,制造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非常重要。但是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这制约着制造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要大力推进生产业的发展。上海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进一步促进上海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

4.以全球产业转移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和重要驱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海应该借鉴国外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到服务行业。同时,全球在产业转移中加大了对服务业的转移。上海应该抓住良好的机遇,培育良好环境承接产业的转移,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服务,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通过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优秀服务行业来带动当地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引进竞争机制,促进现代服务行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5.培养现代服务行业的人才

上海要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解决人才缺乏这个关键问题。上海在金融、软件、信息、咨询等行业人才很短缺,特别是高级的复合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以采取优惠政策、高薪聘请等方式吸引高层次、国际性的人才。(2)以上海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自身人才,大力培养复合人才。(3)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一方面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本市为现代服务业人才授课,另一方面,可以外派一批现代服务业人员到境外深造。总之,上海要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以满足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汉镒资产研究院.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 2008年3月

[2]谢 军:现代服务业的呈现五大趋势[J].政策望,2008年第10期

[3]赵 弘:2007年~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2007年9月

[4]王 靖:上海服务业的大格局[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3期

第9篇: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现代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它却快速地成为现代经济贸易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新世纪,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不断更新、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电子商务打破了过去传统的金融贸易格局,并且逐渐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交往方式,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向前发展。

一、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项全新的经济贸易运作方式,它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直接作用于现代商务贸易活动,进而通过贸易活动来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邮件、电子资金转账以及其他互联网络技术来完成各种商务贸易活动、现金交易活动等金融性贸易活动。从业务上来说,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通讯技术来实现贸易交往的;而从技术上来说,现代电子商务是多种通讯技术的集合。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电子贸易,它是指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运作各项国际贸易活动,即利用互联网络平台来直接进行线上交易。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务贸易以其低廉的成本,便捷、高效的操作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纵观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改变,可以看出,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和运行环境

电子商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面对面的贸易交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交易平台的商务贸易运作形式。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电子方式来完成商务贸易的全部交易过程的。交易过程中的商品、服务等都是以数据信号等方式来进行传达的。国际贸易交往的有形交往和无形交往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而电子商务也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交往的时空限制,这给许多处在偏远地区的企业更多加入国际贸易活动的机会,克服了过去传统的国际贸易受时空和区位限制的影响。与此同时,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来进行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可以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的制式合同、发票、信用凭证等,而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可以实现各种单据的快速传递,这不仅能够减少交易双方的时间、有效减少单据传递时间,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修改单据中的各种数据问题而浪费双方的实践,有效提升了贸易交往的效率。

(二)国际贸易活动双方的信息趋于对称

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改变过去世界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它能够实现贸易信息的快速互通,进而能够有效改变因贸易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垄断现象。市场机制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同时也能为世界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最优良的信息服务。而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各种经济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各家企业都能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掌握经济贸易信息,这就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有效改善国际市场发展的盲目性,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决策的正确性。此外,互联网的全球化特性打破了国际贸易交往的地域界限,规避了空间上的贸易交往矛盾。而利用电子通讯来进行国家贸易交往,也能避免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问题,例如,交易双方在种族、、文化观念等一些观念意识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回避,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三)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

现代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是互联网,互联网是虚拟的交易平台,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双方信息的传递,进而完成商业贸易活动。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贸易伙伴的寻找、双方交易的磋商、合同的签订、金钱支付、售后服务、纠纷处理等所有流程都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来进行沟通的,双方完全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全程虚拟化的交易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

(四)拓宽了国际贸易的主体

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使大企业集团内部联系更加紧密,集团旗下的各个小公司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网络,将各自所拥有的核心技术聚集在一起,进而通过互联网实现贸易交往。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它们提供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贸易合作伙伴,选择的机会更多,参加国际贸易的方式和途径也更加便捷、有效。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几种途径来进行国际贸易:一.利用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现代电子商务;二.中小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开办属于自己的特色电子商务网站来直接进行国际电子贸易活动。

(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方式

现代电子商务的运行也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方式。在电子商务运行环境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企业产业链之间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谁能够更加迅速地将其产品和服务信息传递给客户,谁就能再国际贸易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电子商务网站等网络平台来大力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主动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阳,沈孟,刘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