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好习惯的名言警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让学生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
一方面给孩子宣讲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从小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的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的果实。显然加强小孩子的节俭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任何一种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通过讲解古今中外节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细水可以长流,节俭也是财富”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身边一些勤俭节约的小事,可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孩子明白,节衣缩食可为家庭减轻负担,节水节电可为国家节约能量,通过长期的节俭活动,真正堵住身边流失的财富。因此,有意识的选一些感人故事,并把它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宣讲,让孩子在心中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精打细算的习惯。另一方面从多种正反案例的对比中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从地球的资源危机到人类的过度消费、从父母的辛勤工作到一部分孩子的好逸恶劳、从同学中的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到好吃懒做、浪费严重,在多种案例的对比中是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勤俭节约不仅是为自己节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父母、他人、国家、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片关爱、一点美德。
二.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讲的“小”就是小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例如教师在通过学生爱惜书本、节约用水、不乱花钱等生活细节着手,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发生在学生身边勤俭节约的人和事,要创设勤俭节约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以促使学生早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班主任召开“养成勤俭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通过讲一个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学一个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边资源浪费的数字;看一部有关勤俭节约的宣传片;做一个节约宣传员、节约监督员、节约小先锋;比一比节约金点子;制定“班级节约制度”、制作“班级节约箱”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勤俭节约的观念,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少年。学校经常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建立“学校节约制度”,节约环保回收站等,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还可以把“勤俭节约”和少先队的有关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把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捐给学校的红十字基金会;开展“手拉手”的捐书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优秀书刊捐给其他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开展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书画展及夏令营等活动。同时倡导学生不比阔气。
四.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工作。第一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第三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水、电,随时注意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削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
[关键词] 勤劳节俭;美德;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33-1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从小培养学生勤劳节俭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培养孩子节俭是为了他们明天的成长。浅谈自己对小学生勤劳节俭的美德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收效甚微,过一段时间又反复了。我们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和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并把这一点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师是学生的崇拜者,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们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就先要做到。古代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应该是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节俭的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现在。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行动中感受到勤俭节约品质的可贵,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行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讲的“小”就是小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第一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出操、午休、室外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里,教室内应及时关灯;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扔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第二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三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发现问题,就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发生在学生身边勤俭节约的人和事,要创设勤俭节约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以促使学生早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召开“养成勤俭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通过讲一个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学一个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边资源浪费的数字;看一部有关勤俭节约的宣传片;做一个节约宣传员、节约监督员、节约小先锋;比一比节约金点子;制定“班级节约制度”、制作“班级节约箱”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勤俭节约的观念,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少年。
五、学校相应的可以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建立“学校节约制度”,节约环保回收站等
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还可以把“勤俭节约”和少先队的有关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把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捐给学校的红十字基金会;开展“手拉手”的捐书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优秀书刊捐给其他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开展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书画展及夏令营等活动。同时倡导学生不比阔气。
六、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根据区教育局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继续推广读记习惯及写字习惯,而本学期的养成教育工作重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认真制定计划,严格执行方案
根据学校实际我校制定了《柳毛石墨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对朗读习惯、写字习惯、作业习惯进行了细致规定。
1.在培养学生读记习惯的过程中,我校将重点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词赏析》,并规定必须保证每天早晨15分钟左右的诵读古诗词时间,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地朗读,每周至少诵记一条名言警句或一首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在培养学生写字习惯的过程中,我校挑选写字教师平时上好每一节写字课,低年级以笔划及简单字为主要内容,练习铅笔字;中、高年级以语文教材中的写的字为内容,练习钢笔字。并规定每天下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班主任重点指导、写字教师巡视,重点对学生的写字身姿、坐姿、执笔进行细致指导。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写字展示活动。
3.我校本学期将开展作业习惯的培养,重点对学生的各种作业、预习笔记、读书笔记、日记、学科笔记、作文等课内外作业的完成、书写、自我检查、独立完成、错误修改及教师的批改、评价等情况进行系统指导,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加强日常管理,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通过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长期熏陶养成的。所以,我们注重平时的教育从常规入手,从基本行为入手,常抓不懈,循序渐进。宣传教育与教学、培训、活动相结合,做到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我们还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学校检查,强化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通过学生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三、注重活动开展,促进习惯培养
1.4月9日,全校开展了“古诗词背诵”活动;5月28日,我校开展了全校写字比赛活动,并将信息成功上传鸡西教育网。
2.我校每月月末,定时开展写字习惯的展示活动,写字本学校进行检查,要求有教师评语、学生自评、家长评语,并选出自己较好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展示板上。
3.我校还将每月的教导处作业检查作为教师对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的重点检查,全面对学生作业的质和量,及每位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情况做系统检查,提高作业的质量,真正达到通过作业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 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 教师 家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对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较高的要求。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非常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他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其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有赖于长期积累、熏陶、感悟、实践才能培养起来。
习惯作为一种后天形成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学生、教师、家长这几个方面。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定的训练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下面我分别从学生自身、教师、家长这几方面来谈谈应当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个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与内因――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居于主体地位。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原理来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是内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本身。
1.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信心。
叶圣陶在《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一文中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就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告诉我们,好习惯是要靠恒心、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一开始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点滴做起,不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不放弃,坚信“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肯下工夫,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勤观察。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时刻谨记“勤”字当先,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勤动手翻阅工具书,多写作文、周记,有不懂的问题多动脑思考,多与同学动口讨论,多向老师请教,多读课外书籍,多背名言警句,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细心观察。
3.注重实践,关注生活,大胆创新。
语文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实践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才得以养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如:“市外桃源”这一住宅小区的广告就是一个语文现象(谐音、双关)。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才有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进而养成习惯,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人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外因――教师、家长
1.教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是第一位的,应该毫不动摇地确立。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毋庸置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依靠教师发挥督促、指导作用。
(1)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语文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自学导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前提”。教师应将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的行动,在反复的操作中完善和巩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表扬鼓励,激发兴趣,调动各种心理因素。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表扬、鼓励这种行为评价方式,使学生受到激励,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的作用”,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情感等),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中坚持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应当及时地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表扬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3)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榜样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又应当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对自己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如板书时书写规范,认真备课等,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4)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既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就应当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给学生创造机会,多搭舞台,不断地享受做事的快乐。
2.家长
家长既是孩子生活的监护人,又是孩子学习的监护人、督促者。他们有义务抚养孩子成长,使孩子受教育,督促孩子的学习,同时需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关注学生,积极配合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共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海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徽教育(月刊),2004,(1).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二卷:478.
[3]裴昌玲.试析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青海教育,2000.10.
[4]陈晋周.浅析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之我见”.龙岩师专学报,2005,(5).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论文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法”。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三是对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五、引导实践,养成习惯
第一,学习钢笔字,有利于学生日常学习。
学习钢笔字可以让学生日常书写规范、整齐、美观。这对中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平时作业的书写质量,获得比较高的卷面成绩,尤其对中、高考的影响非常大。据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语文阅卷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由此可见从小学习钢笔字对提高学生中、高考作文分数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学习钢笔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钢笔字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改掉做事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气,使他们从小学会做事一丝不苟,遇事能精心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上述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第三,学习钢笔字,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生在练习钢笔字时手指不断运动,同时带动腕部做精细运动,这样不仅对中小学生手、腕部肌肉群的发育能起促进作用,而且由于十指连心,也有利于大脑视觉言语区、运动言语区、听觉言语区之问的联系发展,更利于大、小脑的协调发展。
第四,学习钢笔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
学生在练习钢笔字的过程中,肯定要大量接触背诵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对联、名言警句、名人名言、优美散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学水平。
第五,学习钢笔字,对于学生毕业求职颇为重要。
如今,各企事业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尽管对聘用人员的要求条件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应聘者亲笔书写个人简历一份,可见用人单位是多么重视个人的书写能力。因为一个人的字是自己精神、气质、性格、修养、审美趣味等综合素养的反映,它甚至能反映出这个人受教育的程度。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
二、科学训练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3、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
三、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四、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养成教育。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会求知的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
六、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而能终身受益。
七、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强调与家庭配合,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为了向家长普及更多的家教理论知识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举办家教讲座,解决农村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同时还可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一、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利用作文或自习课的时间找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文章阅读给学生听,也可推荐一些好文章让学生们自己寻找,然后带到班上交流;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们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们阅读兴趣渐张时,教师有选择地推荐整本书让学生读。可以是中学生必读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读物。书目虽不定,但要求定时读完,一个月左右读一本,另外,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杂志、报纸等,如:《读者文摘》、《作文周刊》、《语文报》等。为激励同学们读书积累,在班上开展“读好书、好读书”的交流活动,并要求每位同学建立一个积累本,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语段、名言、警句或诗词等积累下来,定时检查交流。让学生由开始的一时新鲜,到后来的应付检查,直到良好习惯养成。
二、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写作的源泉。教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同时要有意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用正确的眼光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悟”性,教师也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与感受生活的任务。如学校举行野外活动,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特点,并把它记下来。另外,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相结合,情景交融,景随情生,有了亲身的经历与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生活是一部启示录。书要读,报要读,生活也要读。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养成“读”的好习惯。
三、培养写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
观察、感悟生活的目的就是写文章积累素材,有了所感一定写出来。我们鼓励学生写日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了、听了就想写下来,有了感受就想写出来。可以是实录,也可以是启示,也可以是想象。虽然学生写形式多种,但共同之处都是真情流露,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观察、感悟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乐趣,练笔、记载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扩展,所以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和练笔的习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四、培养修文章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课程的重要一环,千万不可忽视。作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文章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修文章的好习惯。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本人修改。在限定时间内成文以后,让学生自己反复去读,先看有无错别字和句子不通顺现象,再看文与题是否相符,最后看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文采,直到自己满意后再上交。
2.学生合作修改。指的是写好的文章由四人一小组修改。一人读,三人听,也可轮读。听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搭配是否恰当,选材的详略能否突出中心等。四人的意见统一后再修改(修改的痕迹要用不同颜色的笔)。
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态度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必须坚持不懈。那么,教师怎样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一、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就要去掉自己课堂上的唆用语和表演欲望,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思考题,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提问,不断发现和探索问题。多鼓励学生,对见解独到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如一个叫谷宏宇的同学,很是调皮,任课老师见到他就头疼,但每当我提出问题时他总有独到的见解,于是我及时表扬他,用信任的目光给予鼓励。久而久之,他感觉我是真心表扬他,上课表现就更积极了,其他同学见他上语文课都表现这样好,也都竞相“动”了起来。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言、自觉实践,从而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可毁掉人的一生。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做单元小结的习惯、修改文章和订正作业的习惯、积累名言警句的习惯、摘抄优美篇章的习惯等。
俗话说:“好的习惯愈多,抵抗诱惑的力量就愈强。”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勤检查,多督促,经常训练,有恒心,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训练之初,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训练步骤。如预习内容(通读课文、查阅字词、找出课文结构、布置课外书写练习等);每一课后做好小结,自己对主题、写作技巧加以总结归纳。写作课之前,要求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个学生都有素材积累本;写作完毕,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进行一题两文练习,等等。
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步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语文素质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
讨论法是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得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启示我们,通过合作,群策群力,就能解决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合作能教育同学们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是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具有合作精神。我大胆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项链》一课时,在对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我就让学生们课上分小组讨论,最后同学们归纳出了“虚伪说”、“坚韧说”、“诚实说”,从而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而且使课堂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
四、积极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