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微课程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程教学论文

第1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氛围 学习需求 机制 民主 以生为本

课程标准实施后,虽已不再全是“满堂灌”“满堂问”,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正襟危坐依然,小心翼翼地举手发言依然,教师的“讲”仍然是课堂的绝对主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天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流于形式,“上语文课真累”“上语文课最乏味”的声音在课后仍时常可以听见。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轻松不起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是愉快地学习着?很显然,问题的责任在于教师,问题的解决也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改变做法。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也根据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些教训,具体归纳如下: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坚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有关自我、人生、理想、社会、自然等课文占了教材的大多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教材,巧妙地通过一些教学环节或方式方法尽量做到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更轻松,我们要恰到好处地重组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比如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如果拿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便会十分乐学。比如把地方性的语文信息资料或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交流并研讨,学生便会兴致勃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课堂还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

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教学内容已完全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有了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也即他们的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乐此不疲,孜孜不倦,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氛围真正的民主化,是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最有力的保障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即民主,课堂民主,自由宽松,学生敢想敢说,轻松愉快的感觉才会产生,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才能形成。但事情往往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师道尊严”等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课堂氛围想真正的民主化,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室里,讲台前的教师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台下的学生则还是习惯于专心听,认真记,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有时课堂活跃起来了,有些学生便会“浑水摸鱼”,因为他们还不习惯这种“放松”,以为这种“放松”便是等于可以放下学习。此时,教师自然又会“严肃”起来,于是课堂氛围的民主化只成了空洞的口号。

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的情况下,才会乐意进取乐意参与的。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现存生态,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习惯,努力做到真正地自始至终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并习惯于民主。理解民主并习惯于民主实在是很重要,尤其是习惯于民主,需要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否则,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以生为本彻底取代以师问本,是形成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特征,是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情感和认知统一的本能。学生的灵魂应该是被“唤醒”“激发”“升华”,而不是被“塑造”。但在实际教学中,以生为本总是不能彻底取代以师为本。“平等对话”,往往成了简单的师问生答,学生总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难道不仍然是以师为本?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足,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哪里还会是以生为本?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想的是再这样下去,课堂会不会太乱,自己会不会驾驭不了,于是赶紧总结归纳,这分明是教师说了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基本上是在外力的帮助下勉强学习,语文课当然无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是学,学习最终是学生自身之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小组讨论,教师要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这里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文提到的“引导”“倾听”“参与”“观察”“发现和鼓励”等语都是在说一个“导”字。以生为本,并不是就否定了教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是紧紧相连的,两者不可偏废。

四、教学策略的灵活多变,是形成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基本方法之一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渐渐深入,语文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有了变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新与旧是相对的,假如“新”在一段时间里一成不变,“新”马上会向“旧”转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为了让语文课堂呈现良好的教学生态,语文教师应该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策略。如朗读课文,不但可以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读法、朗读复述法、朗读筛选法、读议结合法、语言比读法等。如课文研讨,可以是自读点拨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导读法,也可以是时间体验法、美点寻踪法、比较法等。再比如,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学习,有些故事性较强的片段,可以让学生改编成简单的剧本,并做适当的表演。这样创新的教学思路,不但内涵丰富,而且有强大的内驱力。

第2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要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在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积极状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新颖的导入,以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而课堂教学的新颖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每节课的导入都要让学生的心灵震撼,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我们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以关于南沙群岛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绵延无尽的海滩,清澈明亮的海水,五彩缤纷的龙虾、燕鱼和海龟以及汹涌的海潮托起的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浪花时,无不为之所感,为之所叹。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原本略显枯燥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新奇和动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艺术的授新,以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新。艺术的授新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教师要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的互联互通。如在教学《》时,可联系思品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教学的梯度和难度。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将课文与PPT课件的同步展示结合起来,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单调与枯燥。第四,积极启发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具体教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探究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增强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表现出怎样的美好童心?”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自主掌握知识、发现真谛。第五,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演绎课文,延伸课文内容。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精巧的练习,以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必要的语文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经常性实践活动。练习在精而不在多,精巧的构思和布置语文练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避免单一的、机械性重复,使学生摆脱课业过重的负担。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将练习题设计成“欢乐大比拼”“夺冠abc”“智力123”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相应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语文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问答,特别要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练习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以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从情感的维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几把标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坚实的自信。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鲜活、精彩、灵动,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J].中小学教育,2012(34).

第3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兴趣 主动 氛围 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学习心理中探究其学习欲望,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真谛。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 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的兴趣,那么相信会让学生对于语文课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每一堂语文课都会有非常高的质量。那么要让学生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水平,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始终目的。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小,处于6~12岁之间,正是贪玩的年纪,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直观的教具演示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产生新奇、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处在疲乏之中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编一段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找到存在感,勇于表达自己,更能在原文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仅仅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是需要智慧的。如此这样,就需要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使学生载着求知的兴趣和疑问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这种教师引导学习的过程,对于有智慧的同学来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读书的方法,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必须要养成会读书的习惯。所谓会读书,即指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比如,一、学生要学会朗读,即声情并茂地读,在阅读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而使所读内容也注入情感;二、学生要学会默读,能做到在默读时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心中默念,而且能抓住主要内容,找出文章中心;三、学生要学会速读和略读、浏览,即达到我们所说的一目十行的效果;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阅读时手中随握一支笔。会读书,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同时课外阅读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课外阅读量的达标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的知识点更容易吸收,印象更深刻,在课堂上再听一遍有利于牢记;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快速的掌握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于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友好和睦相处,摒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观念,由一个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班级管理者化为学业引导者,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发表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同教师争论,最终获得答案,解除疑惑。只有这样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更加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学习,才会有渴求新知识的欲望。毕竟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做到以上内容还应该要把握个人魅力,用自己专业的教学素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库来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不容小觑。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人民教师。那么何为有魅力的教师呢?我认为应该是衣装得体,端庄俊美,亲切自然,大方随和,书法刚柔并济,普通话字正腔圆,朗诵声情并茂,满腹经纶,才气横溢。这些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崇拜,潜意识中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丰满课堂活力。教师在讲课时,或出口成章,语惊四座,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一定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学生学习要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在创新中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从教材发现文字美,体会文学知识的真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学好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2]。2013—201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4 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我校非常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赛,并取得了 2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综合素质也明显加强,他们已成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通过比赛、观摩和交流,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思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比赛规则和过程

中医学专业青年教师比赛主要分为 4 个环节,共计 100 分。分别为教学演示 50 分(专家评委评分40 分,学生评分 10 分),综合素质测试 10 分,教学设计 30 分,教育教学论文 10 分。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在赛前提交后由专家评委评分,教学演示和综合素质测试为现场评分。大赛组委会对每个环节制定了评分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评比。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充分准备,学院也积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板书设计、教师教态仪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培训和指导。通过半年的集训和各级比赛,选手们精神饱满地参加了全国的赛事。我院选手是讲授《医古文》和《黄帝内经》课程的教师,她们的课堂教学感情丰富真挚,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得体,声音抑扬顿挫。她们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重点难点阐明清晰,板书布局合理美观,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为突出的是2 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体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将枯燥沉闷的古文讲得生动有趣,感染了专家和学生评委以及在场的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2取得的教学效果

2.1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青年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比赛,是对其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教学各环节规范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包括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环境、目标、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等,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学习钻研中,教师不但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或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另外,青年教师还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科技新动向,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把新知识、新进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每一次比赛都是不断积累和提升的实践,从教学能力、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进步。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课充满激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校级比赛一等奖到市级一等奖再到全国二等奖,他们的风采和能力具备了一个大学优秀教师应有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全国中医学专业教师大赛设置的环节繁多,内容包括提交 1 篇教育教学论文和 5 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准备 5 个 20min 现场教学演示用的 PPT和 20 道综合素质问答测试题等,这些准备工作给选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甚至有的选手想放弃比赛,但经过学系及学院与参赛教师的沟通交流和精心组织,特别强调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学系或教研室为团队,以指导老师为核心,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和指导选手准备比赛,如聘请校内外督导专家指导其优化教学设计,示范教学内容,审阅教育教学论文等。老师们对 20 道综合素质测试题中不易把握的有关教学理念进行集体讨论,反复听取参赛选手的试讲,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老教师认真指导、一丝不苟、教书育人的优良作风和青年教师积极进取、刻苦训练、奋力争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全体教师,学院掀起了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

3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不论是观摩比赛还是直接参加比赛,均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启发了思路,加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通过比赛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为主”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为核心”转变,但近年来发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宰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比比皆是。虽然有些课堂上增设了提问、师生互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等,但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丰富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树立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 3.2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过去传统的教案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正在推广应用[3]。虽然教师们也在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对教与学进行了设计,但还是没有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学设计得分处在中等水平。核心问题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内涵理解不深入,具体体现在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认识得不深不透。对教学策略设计,如课程导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课堂效果测评及反馈、教学组织流程图、板书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另外制作 PPT 的过程中,缺乏多媒体技术中视频、动画演示等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形式上色彩搭配也欠合理。 鉴于此,今后要重视教学设计,深入学习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方法[3]。熟悉大纲要求,清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认真揣摩师生互动以及对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价等环节,树立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教书育人的意识[4]。目前具有先进教学设计理念的 BOPPPS 模 式 已 经 在 中 医 药 课 程 中 应 用 ,BOPPPS 是 包 括 导 言 ( Bridgein ) 、 学 习 目 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 ( Participatorylearning ) 、 后 测 ( Post-assesement)、总结(Summary)6 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方案,该教学模式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教师深入学习借鉴[5-6]。 3.3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水平有待加强 教育教学论文是一个经常被教师忽视的环节。一方面是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进行深入思考,缺乏从现象中提炼、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此存在论文选题意义不大,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语言欠规范等不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坚持对症研究,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切磋砥砺,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才会有质量、有新意。

4小结

比赛和获奖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和观摩,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增强自信,同时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修正不足,这对今后提高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学院或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更加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比赛激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规范化体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集体培训、个体辅导、参加基本功比赛等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敏,潘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建立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参加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有感[J].协和医学杂志,2014,5(3):357-359.

[2] 王列,马铁明,曹锐,等.发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作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70-172.

[3]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吴元洁,王键,李净,等.基于问题教学培养中医院校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2):94-96.

[5] 何昱,来平凡.BOPPPS 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89-190.

第5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

第6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C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04-03

《C语言程序设计》是针对我校理工类专业大一新生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目前高校最流行和实用的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一座重要桥梁,因此,该门课程一直是高校所开设的高级语言课程之一。

1 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我校教师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总结了师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的原因,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于比较低层次

大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入校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中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对学习的自信心不太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所欠缺,大部分同学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偏差,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层次,学习方法比较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对中文的理解能力欠佳,大多同学,不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被动地记忆教师讲授的基本概念、语法知识等,上机也只会调试程序,根本设计不出程序,对上机实践操作兴趣不高,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会举一反三,给自己增大了莫名的学习负担,编程上遇到一些困难就容易退缩。尤其是在大一第二学期阶段,有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还不太熟悉,程序设计课程对初学计算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显得更加抽象、一些程序设计的流难以理解,这往往是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的原因,最终导致厌学的后果。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太合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一阶段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了解的甚少。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特点,现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减少传统的C语言教材较为复杂语法知识、算法等知识,传统教材一开始上来的几节课便是介绍和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术语、数据类型、语法规则,算法流程等基本概念,学习内容显得相当的抽象、繁杂、枯燥,新概念名词和规则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习的内容相当多,而且比较枯燥乏味、跟实际生活毫无关联,顿感学习压力很大,对程序设计的好奇心和期待随着前几节课云山雾罩般语法知识和规则的涌来消失殆尽,一开始满怀的学习热情受到压抑,因而失去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动力,甚至有极少学生因而产生畏惧情绪选择放弃,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1.3 上机实践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这门课程来讲,非常重要,很多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够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目前,许多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笔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这种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在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实验实践的环节,另外,也有因为硬件环境或课时原因而造成学生上机实践课时不足,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C语言基础,第二阶段是程序设计。制定的新课程教学大纲“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降低程序设计的难易程度,加强程序设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增加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介绍,补充教材难以编入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体现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

该门课程的开设64课时,其中理论32课时,实践32课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相关教学文件,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单独考核。另外,为了弥补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情况,将实验项目计划增设了选做内容和必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相应的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趣味性强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项目作为教学主线,合理布局第一个项目,将每个实践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体现相关的知识点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子项目,对应理论教学的各个教学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项目中的问题的深化和知识点的补充,来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实现独立完成项目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尤其是介绍新内容时,避免选取复杂程序或学生不熟悉的数学、物理等问题作为案例,尽量选择学生平常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进行分析讲解程序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新的知识点及新的编程方法后,再扩展介绍新方法的应用和一些常见的技巧,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但常用的一些编程技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程序设计思想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学生熟悉项目,努力让学生能主动而非被动接受新教学内容。用教学项目把整个课程诸多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着一个案例,如学生进行计算器的设计,从这个主题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延伸、拓展,随着带领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用户需求并主动设法解决,引出能满足新要求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按“够用、实用”为原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合理取舍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舍弃了一些不常用的语法和章节,注重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兼顾教学和自学两方面的适用性。例如: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项目――设计一个简单“加减乘除”的计算器程序,做简单的输入二个数据、然后计算结果和输出计算结果的工作,而后再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完成每一步工作所用的相关语法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学生对两个数据的“加减乘除”的处理方法很熟悉,学生通过把平常熟悉的工作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到所需的工作结果,让学生体会到C语言程序的神奇而不神秘,有趣而不难学,体会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步骤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掌握相关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减少、消除学生初学程序设计语言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形成“三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开放考试相结合,模拟项目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等。

3.1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抛弃传统的从介绍基本概念、语法知识和规则再到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思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接受任务到如何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掌握编程知识和编程方法,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2 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采用师生互动法,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免学生因被动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适时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进一步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如何编出程序能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如何把问题解决的巧妙些、任务完成的更好些、程序的质量更高些,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编程及创新能力。

图1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图

对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讲课方式和思路进行讲解,如启发式、循序渐进式、师生互动式、实例法、类比法等方法,可以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帮助学生对循环控制变量作用的理解,可以类比环形跑道上的长跑裁判员统计运动员所跑的圈数并给出最终判断。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借助动画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如讲解数据冒泡排序时,我们老师做了教学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组数据排序的过程及最后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对抽象的一组数据的排序就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的优势互补,在碰到难点内容时,我们制作微课,帮助同学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程序设计中的难点部分,提高教师、学生的教、学效率,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传统板书来讲课,写出重点难点,画龙点睛,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印象,理清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尤其在初期讲解程序设计时,利用板书逐步写出程序的效果更好些,这样在整个板书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要讲解的内容,思考、提问、修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的讲解保持同步。

3.3 实验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明确编程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将实验内容设为基本篇和提高篇,基本篇用以锻炼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编程解决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设为提高篇用以锻炼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编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必须做好上机前准备,设计源程序和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上交源程序,课后上交实验报告。

3.4 建设多元的立体化教材

积极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教案、电子多媒体课件、微课堂、教学网站、题库、习题集等。 出版1部教材。由笔者参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是以项目教学为编写思想,在该教材中融入大量最新的以同学们生活非常贴近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实例,力求提高教材的通读性和实用性,强化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技能实用”。

教案中除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等内容外,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编写了课后的作业题、思考题等内容,电子教案内容非常充实,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尽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只要有用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思路清晰,既包括了教材的所有内容,在又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电子课件、作业、课后思考题、教学大纲等均通过网络以精品课程的形式对全校所有同学开放,另外有充足的网络教育资源加上对于该门课程的难点内容利用微课来展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变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为全面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学生上机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更加公平、公正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过程考核是以上机操作为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就进行相应的考核,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学习计划;期末考试,以试卷考核为主,主要考查同学对所学理论知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考核的评价方式作了大量的修改,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考核方式。在该门课程的考试中,除了期末的考试由教师来评价之外,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采取了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的考核采用了“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总结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一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改成果与国家精品课程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加大《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国度,加强教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在线学习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淑美, 李宁湘, 陈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时代, 2014(7): 65-67.

第7篇: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1.1新职工上岗前培训

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培训。培训内容有高等教育学、教育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课程。岗前培训可为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

青年教师需经过临床带教的指导,在第一次讲课前都必须集体备课和预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本门课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教研室根据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预讲,预讲后同行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1.3教学法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各项教学法活动。例如,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等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高等医学教育理念传输给教师。该院拥有以医学教师培训为特色的国家级教师成长中心,医学分中心定期举办教学方法培训班,该院累计参与培训教师人数为所有院系之最,多名教师因为表现优异被推荐为培训讲师,并承担对外培训工作。

1.4以赛促教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参加教学竞赛的选手经过院系预赛、复赛、决赛,再到大学、省级乃至国家级决赛,经过层层选拔,再通过教师自己的反复练习和不断完善加上专家悉心指导,其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获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往往会成为院系的教学骨干,这种以赛促教的形式也是师资培训的途径之一[2]。

1.5其他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

鼓励年青教师多参加医学教育的培训课程:①参加医院组织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基础”等理论知识培训课程;②参加各级医学教育部门组织的“医学教育教师骨干培训班”的学习;③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④组织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医学教育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为临床教师提供更多与国内外医学教育先进理念接触的机会,从而扩大视野,提高教学素养。

2临床教师考核与评价

2.1临床教学资格准入

该高校附属医院从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酝酿实行临床医生的教学资格准入考核制度,要求医生必须取得教学资格准入考核合格证后方可根据承担相应级别的教学工作。教学资格准入考核从2010年初正式开始实施,分为两种级别:

2.1.1教师资格准入。

由教学管理部门对工作2年以上的年轻医生进行教师资格准入考核。采用自制的评价表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表1),考核结束后进行集中点评并邀请授课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该准入考核结果与培训选留考核挂钩,通过者方可参与临床带教,同时获得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资格;未通过者需随下一届再次考核。2.2教学质量测评和反馈制度

2.2.1教学督导、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

组织教学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采用大学教务处统一编制的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定期收集专家意见,以短信或信函形式向教研室和授课教师进行反馈,教学管理部门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3]。

2.2.2学生课堂授课全程评价。

学生对全体课堂授课教师进行全程测评。由教学管理部门培训学生督导员,根据自制测评表,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期末,教学管理部门按每门课程进行汇总,将各授课教师的排名和学生的建议向教研室和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评分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

2.3编制教师手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评价

借鉴学生形成性评价中用到的学习档案袋(Port-folio),教学管理部门设计了教师手册,内容包括:①教学工作登记,包括理论授课、临床带教、教学竞赛、教学培训、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论文及著作、继续教育等所有已开展或将来可能开展的教学活动,每一项教学活动在职称晋升以及绩效考核中均有相对应的分值和权重;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职称晋升、年终个人绩效考核及科室绩效考核教学评分细则等内容,让每位老师了解量化评估指标。教师手册不仅方便教师及时记录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也为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时进行量化评估提供了依据。

2.4教学培训和评价体系的作用

该院的培训与考核措施经过多年运行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体系。本文以2009-2012年该院参与授课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软件对学生测评得分和督导专家测评得分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该院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以200年的数据为参照,分析2010-2012年学生测评和督导专家测评得分,可以发现两项得分均有明显提高,督导专家测评平均分从88.19分上升至91.70分,学生测评平均分从90.96分上升至93.99分,2010学年至2012学年督导专家测评和学生测评数据与200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学年与2010学年督导专家测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012学年虽然学生测评得分较2011学年略有降低,但是仍与200年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从2012学年开始大学实行了网络测评,评价表与该院自制评价表有差别所导致。

3对策

3.1建立临床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的必要性医生的自身成长经历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决定了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和考核的必要性。

医学生毕业后就开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而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住院医师相比,规范化的教学能力临床教师缺乏培训[4]。同时,随着国内医学教育与国外交流越来越密切,以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为代表的国际上较为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引入国内,临床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才能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3.2培训和考评体系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

在高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医疗工作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医生工作的重心。科研工作能够获得高额的研究经费,能够扩大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是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硬指标,而教学工作责任重、周期长、见效慢,不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因此,医院必须建立诸如教学资格准入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保证临床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同时必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制订科学合理、公正透明、有区分度的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量化评价指标,调动医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3培训和考评体系促进教师终身的持续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