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电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

第1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原理。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第2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的同时,其教师还应把握好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指引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切入点

前言: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准确把握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更加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不论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还是在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故事性为切入点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以故事性为切入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聆听着的身份融入到阅读氛围中。阅读内容中的故事通常都源于实际生活,这也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实际故事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精彩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探究家庭话题开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文章内容主要从父母鼓励孩子方式的不同,所引出的生活教育法则。对此,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简短的“说出与父母的故事”的讨论会,让学生积极与师生分析自己与父母间发生的故事,然后再巧妙的引入文章中的故事,之后在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探究,让学生理解父母不同种表现关爱的形式。

二、以学生好奇心为切入点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关键动力,而在阅读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其实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共鸣,真正做到与作者的思想融合,是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逐步提升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爬山虎触角的图片,并课堂上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尽情的描述自己脑海中爬山虎的生长情况,之后,教师再引入文章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全面激发其探究阅读内容的欲望。又如:在讲解《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滴与石头哪一个更坚硬?学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否定学生的观点,激发其好奇心,然后再导入文章内容的讲解。

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

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一种模式,其效果也比较显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活动的开始都是由产生兴趣开始的,而以实际生活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假发学生兴趣,也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地、模式入手,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比如:在讲解《石榴》这篇文章时,实际生活中的石榴是孩子都很喜爱的一种水果,一粒粒的果子很美。为此,教师在授课中就可以实物为切入点,举着新鲜的石榴问大家喜欢石榴吗?在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石榴的特征,如外形、味道和吃法等等。而学生之所以能够描述出这些特征,也正是因为生活中对这种水果比较熟悉,在学习、探究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的投入其中。在学生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时,教师再导入教学问题,同学们想知道石榴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吗?然后再倒入阅读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以情感为切入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虽然不具备成熟的认知体系,知识掌握程度也比较有限,但他们却拥有活跃的情感体验。面对喜爱、感兴趣的事物会显著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对于不喜欢的事物也会立即表达出厌恶,同时,在学习、生活中思想行为上的情感流露,其都能够充分体会到,而且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敏感,而小学生的那种纯真也使其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直接、真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情感为切入点,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讲解《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天下母亲对孩子、家庭的付出,就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母亲抱自己的方式、场景等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再恰当的导入文章描写的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景,讲述作者在发现母亲那么瘦弱时自己内心的惭愧,并回想起母亲一生对自己的付出,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生活中同学们也许常常认为母亲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有一天母亲真的倒下时,大家才会回想起目前为家庭、为自己一直默默的付出。这种简单、深刻的情感体验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悟,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自然的融入到教学情景中,进而不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珍惜母亲对自己的爱,理解母亲的默默付出。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找准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切入点,既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引导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切入点,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个性化体验,全面激活学生语文思维,在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发言表现的机会,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晗.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 (12)

第3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一、介绍地理位置时巧用,利于学生体验课文的意境

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因此,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运用电教媒体,适时投影,可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再如《泊船瓜洲》中“京口”、“钟山”、“瓜洲”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会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学这两首古诗之前,我先画了一条由西向东流的长江,再画出有关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图,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如“西辞”。还便于学生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表达的诗人对老朋友依铱惜别的情意。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时使用,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战士飞夺泸定桥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难点是学生没有泸定桥的感性认识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不知道泸定桥的结构和夺桥过桥时的危险。教学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映出幻灯片(复合),引导学生观察泸定桥的结构:只有13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没有木板。然后又打开录音机,播放“震耳欲聋”的波涛声。还快速拉动活动拉片,显示出滔滔的江河水倾泻直下的情景,摹拟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险要,使学生体会到泸定桥的地理位置的险要。此时,我又让学生对照课文,研究为什么称“泸定桥”为“天险”,这时,在录音机中,又不断传出“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突出夺泸定桥的艰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这段时,我先提问:“战士怎样奋勇夺桥的?”在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该自然段的情节后,再让学生看幻灯片。此时我在一张幻灯片的基础上覆盖了一幅二十二勇士奋勇夺桥的幻灯片,并播放配有冲锋号、枪炮声、喊杀声等紧张、雄壮音乐声的录音,形象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我恰当地使用复合幻灯和录音,学生就仿佛置身于夺桥的情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理解重点、难点体会中心思想期间,由于播放了波涛轰鸣的声音,学生也就很直观地理解了:震耳欲聋“的意思。

三、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再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学生理解不了人们崇敬爱戴、怀念的深厚感情。于是,我在引导学生解释课题之后,便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倾听播音员在深沉的哀乐声中朗读课文的录音。在朗读“等灵车”时,我映出“等灵车”的幻灯片,让学生边听边看人民等灵车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人们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当朗读到“望灵车”一段时,我又打出了预先自己设计的抽拉式幻灯片,显示灵车的情形和灵车缓缓前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初步体会人们眼睁睁望着灵车悲痛欲绝的心情,为学生情感的升华作了聚积。当朗读到“送灵车”时,又采用活动拉片演示人们追灵车时的情景使课文声、情、图俱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这样学生仿佛感受到人们失去总理而撕心裂肺的心情,由于哀乐的渲染,加上幻灯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心随着播音员的话语而产生情感的变化,对肃然起敬。课文的范读录音播放完毕之后,我没有立即讲授课文,而是又播放了《总理爱人民》这个录像片断,此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激发了,再一次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啊,,你爱人民,人民更爱您!至此,我即兴讲述课文,学生对总理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利于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幻灯图像,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学电影《桂林山水》,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整本的感受,在电影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伴同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上,“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五、指导复述或背诵时使用,以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4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五、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这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教师需要在课前学会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产生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和普通人一样,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师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教师一定要能够理智地加以克制,并作出及时调整。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

六、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第5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一、现今高校外语教学采取的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

传统式的外语大班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采用语法翻译法以死记硬背为特点。这种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有下列几个学习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内向学习,是指这种教法下的学生认为知识应该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而不是自己主动获得的。因此,他们会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正常的,并且习惯于单纯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努力理解它。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安静害羞,沉默寡言。他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使用外语或用所学外语发表意见及表达情感,所有这些正是性格内向的标志。

第二个特点是封闭倾向。这种教法的学生不喜欢模糊或不确定。为了避免这些,他们会匆忙的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则或者归纳出所读材料的主题,而且他们学习方法也过于具体呆板。因此,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通常缺乏独立性,过于依靠老师或类似的权威人物,严格按照老师的指示步骤学习,也趋于墨守成规。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教法下的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发表他们的观点或提出问题特别是不愿公开地表达。

第三个特点可能是最普遍的:善于分析并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一般是由于以书本为中心,和语法翻译教学法造成的。以这种方法的阅读课为例,学生们先一般模仿老师大声地读出新单词,然后老师一句句地解释课文,分析语法结构,修辞和文体。另一方面,学生们记笔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学生们就会变得注重细节和准确度。表现出的特点便是善于分析及专注于某一领域。他们会毫不费力地从堆杂乱无章背景资料中挑出重要的细节,并且更愿意去注重一些能够条理清晰的分析材料的学习方法,再这些材料中寻找诸如对比及因果关系。

第四个特点是视觉学习。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书面材料或获得视觉刺激。对他们来说,没有视觉支持,讲座,对话和口头指导会使他们觉得迷惑。很明显这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方法造成的:教师强调通过阅读而学习,并总是将所学知识写在黑板上;另一方面,学生坐成排,面向黑板和老师。学生一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在课堂上说所学外语, 一种是大家一起阅读,另一种是在老师严密控制下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获得的渠道一般只是听讲和书面材料(课文和黑板)相结合,根本没有锻炼口头表述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五个特点是,这种教法下的学生易于侧重于思考而忽略情感因素。他们通常把判断建立在逻辑分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看法、个人的情绪等情感因素上。调查表示:和美国学生相比, 中国学生一般“三思而后行”, 表现为注重准确和在交流中不冒险匆忙表达意见。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学生会要求思索一段时间后再给出正确答案,而如果让他们靠猜测给出答案,他们就会觉得不安。

从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传统教学发下学生学习特点的描述,我们能清楚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外语专业口语练习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方法并不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那么以学生特色为中心呢?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课堂上,无论课堂主题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特点都会多种多样,主流的,个别的,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这都为考虑到每个学生特点的以学生特点为中心的教学造成困难。所以只有教学特点与学习特点相配合的时,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本文就主要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二、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由各种学习特点的学生组成的班级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实行化整为零的分组教学是通常所想到的比较科学的方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分组方法。本文主张以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分组。

在分组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诊断学生学习特点。只有教师了解他们学生的需要、能力、潜力及个人学习特点,并尽力满足这些需求时,才能做到教学风格与学生特点真正有效的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使用譬如教室工作特点调查(classroom word style survey, kinsella,1996)测试手段,它会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并会对不同特点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建设性反馈。调查实行前,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相关的小讲座,其目的包括:

1.建立兴趣:什么是学习特点;

2.给一些常用术语下定义:比如说:调查,问卷…;

3.讨论师生如何能决定和利用学习特点;

4.解释计算调查结果的方法;

5.指明了解自身学习特点的好处。

讲座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在听小讲座时做的笔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更加理解要做的调查,以及关于学习特点的理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准备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接着学生开始完成问卷调查,作完以后,计算各自的测试结果。

下一步是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测试结果。老师把主要的学习风格写在黑板上,然后每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名字写在所属风格的下面。通过讨论,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个班级是一个多种学习特点的混合体,而且学生对于学习特点的初始兴趣也会被加深。通过这次讨论学生还可以找到与自己学习风格相象的同学,并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同时分组工作也就完成了。刚开始时,这个讨论的进度可能会很慢,但随着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异同点,讨论也会变的越来越活跃,而且教师也能从测试结果中了解本班究竟存在那几种学习风格,并作为以后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的深入分析,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侧重将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紧密配合,积极探索与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提出分组的教学方法,从而努力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外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2]应云天.外语教学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