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武术教学 厌学心理 成因 对策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 武术 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在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依据本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增强体质。笔者根据本地的群众体育活动,选用了武术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技能”这根主线,以套路规范训练为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来予以灵活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能力。可以这么说,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学习的潜能,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容忍心态,从而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1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1.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好奇心理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内容。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较少,仅是从影视资料中获取,倘若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武术教学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1.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性。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不仅使他们未来身体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也是提高他们身体素养的重要措施。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更能够使得动作协调一致。
1.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和宽容待人的精神,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身心修养,满足他们未来发展需要。
1.4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现行的教材要求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能够多运动,以增强体质。而武术教学则为学生特别是女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自我保护,减少受伤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方法
2.1完整示范,帮助学生熟悉武术过程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武术时往往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难以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引导示范来予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示范,通过运用整体示范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整个动作要领。
对此,笔者以为,这种整体示范就是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动作要领中不断地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这种整体示中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该在认真专研武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仔细分解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各个动作的用力、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有机的联系中更好学习和运用。这种完整示范应该做到反复,规范。在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定型基础上反复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熟悉武术练习的过程。
2.2分解示范,提高学生练习武术质量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我们不妨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在分解示范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身体体能的实际情况考虑出发,注重武术动作彼此之间的连贯性,做到“刚柔并进,运用自如”。这样的分解教学,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笔者以为,在教授分解动作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能力出发,注重做到“层层分解、步步到位”,以便让学生能够予以接受和掌握。如教“歇步盖打”动作时,我们可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来进行操练,可以通过“撤步盖掌”来规范学生的上肢练习动作,通过“歇步冲拳”来规范下肢练习动作,以此来做到动作彼此一致。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并掌握动作技术。这样的分解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3长期训练,达到强身健体学习要求
在武术教学中,切不可做到花拳绣腿。这样,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按照教学要求认真教学;另一方面,做到长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当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武术自然就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武术完整套路练习,就是将学习的单个动作串联成连贯动作了。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更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3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思考
3.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运用多元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为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做到“科学而规范”要求。我们知道,武术教学是一种讲究非常严格的课程。正是这样的规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遵循规律,规范教学。
3.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树立“安全是第一”思想。任何武术训练都是为了增强体质,而非争强好斗。在教学中,应该时刻从学生的安全着想,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综上所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该项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对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0,10.
[2]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刘晋元,冯敏,桑全喜.竞技武术创新系统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3,4.
[4]颜世亮.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武术教学;现状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53-01
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怀,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武术教学在很多高中学校得以推广,但是武术教学的长远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探索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基本现状分析
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得到深层次的贯彻,与此同时,武术教学作为高中体育选修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目前高中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武术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很多高中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
当前,大部分高中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是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没有开设武术教学,即使是开设了武术教学,也只是拘于形式。而且,很多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片面认为武术就是打架斗殴,学生学习武术,容易滋生事端,不利于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没有真正的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去深入了解武术。总之,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的不重视甚至是反对开设武术教学,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而导致学生也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和了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使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同学久而久之也会丧失学习武术的信心,最终严重影响了高中武术教学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武术教师
教师作为引导者,对高中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然而很多高中虽然开设了武术教学,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不足,武术教师又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和素养,综合素质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中学校武术教学老师的数量不足,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带几个班一起学习武术,笼统的武术教学,效率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很多高中体育教师不具备武术教学基本技能和素养,部分高中武术教学老师甚至是现学现卖,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武术。武术老师自身综合素质有限,自然不能有效推动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高中学校普遍班级人数多,学生缺乏武术基础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得到了广泛地普及,高中生人数自然越来越多,而且在高中学校班级人数通常都很多,这就给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人数上的挑战,武术教学面临大班教学,而学生的武术水平又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又缺乏武术基础,这就使得武术教学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武术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而且基本都是武术零基础的学生,每个学生学习武术的悟性和能力又呈现很大的差异化特征,所以说高中武术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需要我们努力从细节入手,不断的推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4、武术教材的开发相对滞后,缺乏全面有效的教材辅导
目前,对于高中的武术教学,还没有专用的教材。所以大部分开设了武术教学体育课程的高中学校,采用的武术教材大多是全国通用的体育教科书,比如说《体育与健康》等,没有武术教学的专用教材,所以很多高中体育老师在开展武术教学中都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且涉及武术的相关内容很少,又没有选择的空间,不管是武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教材知识不够用,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教材辅导,老师无法顺利开展武术教学,学生又不能有效的接收相关的武术基本理论知识,这就严重制约了高中武术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完善措施
1、加大高中武术教学宣传力度,树立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
高中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的学习,还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武术教学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宣传,或者是通过开展武术教学讲座、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深化高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武术教学的了解,树立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当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武术比赛活动,通过高中校际武术联谊赛,不仅可以发扬武术精神,还能促进高中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高中学校领导阶层积极开展武术课程,推动学生积极选修武术体育课程,进而全面促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高中武术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武术教师
高中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开展的效率,所以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高中武术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首先对于武术教师的选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基本的武术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当的对武术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总结武术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自身武术教学技能和素养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武术教学措施,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进而培养出更优秀的武术人才,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细化武术教学班级,分层次开展武术教学
在高中武术教学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对于集体的武术教学,尽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细分,开展小班武术教学模式,从而全面的顾及每个学生学习武术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武术教学,及时的对他们进行武术指导,并且有效的反馈课堂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武术动作,从而大大的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当然,细化武术教学班级,需要考虑到学校的武术教师数量,合理的分配教师资源。而针对高中学生参差不齐的武术水平,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武术考核,分成各种武术班。
4、重视武术教材的开发,为高中武术教学提供教材理论指导
高中武术教材的开发是全国性的问题,可以通过高中学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武术教材的开发,结合部分高中武术教学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的研发专门的武术教材,为高中武术教学提供基础的教材理论指导,进而为武术老师教学提供帮助,为学生学习武术提供辅导,促进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深入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关系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关系到高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要树立对高中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从细节出发,努力寻找各种有效措施,促进高中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梅磊. 分析高中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1.
[2]丁希武. 优化高中武术教学的实践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5,01:113.
[3]马奎星. 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2:73-75.
【关键词】武术运动 高中体育 发展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7-01
21世纪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我国教育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武术作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人才努力学习和工作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武术运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打牢身体基础,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佼佼者,正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大力推广和武侠电影的广泛影响,逐渐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但就我国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而言,武术教学与竞技武术相比,明显发展相对较慢,且教学目标与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出入。本文以河南省高中武术教学为例,探讨制约武术发展缓慢的因素,并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武术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中武术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选取河南省2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的600名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及访问。在整个调查访问的600名样本中,体育教师人数为60名,学生人数为540名。研究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问法。其中在问卷调查法中,共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从回收情况来看,去除无效的问卷,回收了582份,回收率达到96%。
二、调查研究结果及反应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次调查结果见统计表1和表2。
通过上述整理的统计结果不难分析河南省高中体育课中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问题,本文将就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学生较薄弱的武术基础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武术基础较差,教学跨度和难度较大是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最大的困难。武术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延伸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这一点尤其是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但据本次调查获知,大多数高中生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都未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且仅有的极个别的学生,其武术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民间。诸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
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武术的热爱,难以为继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根据表2的统计显示,高中武术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校实际的期望。高中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喜欢对抗激烈,富于青春活力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等运动项目。对拳术、器械套路等课程明显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3)学校领导薄弱的支持
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是否能够获得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导致高中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首先,现阶段武术体育项目在我国现行的高中教学体育大纲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最后,现行的升学考核制度使得学校领导不得不牺牲武术教学的投入转而换取较高的升学率。
(4)硬件配套设备的不足
学校体育课武术教学配套设施是否充足与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支持力度的不足,河南省高中普遍存在武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整的状况。
三、发展高中武术教学可用的有效途径
(1)重视武术教学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 人们已逐渐对武术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特别是学校中的一些领导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 他们已不再把武术看作成一项陌生甚至是神秘的运动, 而且有意识的去接触和重新认识武术。因此, 我们应加大各级宣传机构、人员(如新闻媒体、报刊、武术院校、武术专业人员等)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 不断地提高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本身以及研究人员, 对武术运动和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2)组建武术兴趣小组,重视武术学习氛围的建设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并参加武术兴趣小组,通过把对武术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武术学习的氛围,才能进一步扩大武术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兴趣小组的建立是短期内促进武术教学深入开展,并迅速收获教学成效的可靠途径。
(3)增强师资力量,重视教学水平提高
师资是武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注重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应从师资力量的提升做起。教师武术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以武术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引进业务水平较高,示范性较好的教师人才十分重要。同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推广高中武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军,罗亚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8(07).
一 训练中的承受力问题
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训练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次极限负荷后,一般要经过48小时以后,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训练调剂要遵循这些基本参数,并结合运动员求个体实际,实事求是地安排。对于参差不齐的训练水平,应力图在一定时间内逐渐运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争取较快地趋于相对一致。运动负荷要有节奏,具体到每一次训练课,也应有小、中、大等不同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少年儿童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体能,有利于提高技能和素质。
二 训练中难易程度的问题
根据中学《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教学内容,武术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基本技术运用方法的掌握,这是因为武术的基本技术很重要,如果学生能正确做好各种武术基本动作技术,了解其在攻防中的运用方法,他们就可以进行以武术为内容的课外锻炼和与武术有关的游戏活动了,从而产生对武术的兴趣和进一步提高武术水平的愿望。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阶段,难度不宜太高,要先把基础夯实,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三 训练中兴趣爱好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武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巧妙结合而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动作套路组合,更主要的是它的攻防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加之电影、电视中的武术技击镜头、武打影星的英雄形象对少年儿童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经常体验到当英雄的乐趣,要在“玩法”上进行创新,多结合武术的美学特点和技击本质巧妙地安排练习内容和方法。总之一句话: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产生出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四 心理训练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许多心理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传统固有观念的束缚,一直未得到整理、深化和提高。
心理训练是现代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被理论界和训练界所公认。所谓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调节,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以期达到培养最佳的心理状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心理训练的具体任务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培养本专项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第二,克服和排除各种不利于训练和比赛的心理障碍,创造和形成训练、比赛的适宜的心理状态;第三,加速疲劳恢复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
因此,在少儿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当中,大量、大胆地运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已经成为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的一项迫切任务。
五 注意加强思想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
少年儿童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与训练当中一定要切实地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意识到武术基本技术训练的重要性。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训练中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发现优点、亮点及时给予认可、鼓励、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趣、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与训练中,以多组织比赛的形式以赛带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反之,如果广大的教练员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并且不能在适宜的时候给予鼓励、表扬,则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会大大下降,少儿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六 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
(一)综合的身体素质锻炼
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不同的是,武术套路的练习对身体素质具有综合性的要求,练习者的柔韧性、敏捷性、平衡性和力量均需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再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进一步不断强化练习者的以上身体素质,即武术训练对身体素质、能力具有全方位的要求和提升,这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一般侧重于锻练某一项身体素质和技能不同。当然武术的学习对各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较为全面,即其学习与训练必须根植于学习者较扎实的项目基本功之上,以此适应武术套路的后续训练和提高,因此对练习者具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但可将武术的教育普遍化、体育化,作为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性体育教育,可以从小予以全面性的开展和教授,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成为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并架齐驱的体育教学补充或组合。
(二)对心灵与品格的历练
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长期性不单指类似于技击体育的“从娃娃抓起”式训练,其长期性伴随于人的成长,尤其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武术的最佳阶段。与文化学习一样,在中国古代,同样在现代也可作为从小体育教育的常规内容,与当下泛滥的商业化儿童跆拳道、儿童艺术培训相比,其更适合于作为儿童、青少年的一个必修体育项目,其“十年如一日”式伴随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学习,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格具有教化式的作用,并影响学习者的一生。同时武术不单强调身体力量的提高和展示,更强调学习者精神的修炼和提升,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手、眼、身、法”与“精、气、神”同步。它不仅“野蛮学习者的体魄”,同时起到陶冶学习者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作用,适合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武术特殊的技能性
武术与西方现代体育不同,它来源于技击格斗,融身于中国思想文化,同时扩展为体育项目。其具有技击性、文化功能、体育特性和艺术表演性。因此成功的武术教学和锻练,不仅造就了学习者强健的体魄,学会一种锻练身体的方式,同时使受教育者拥有了一项相伴于身的技能,是一种附加技击、表演和文化传播功能的体育技能。
二、武术教育的人文化
(一)提高武术文化和理论教学水平
与对西方现代体育的文化、理论教学相比,我们对武术的文化、理论教学显得过于单薄,这与以往对西方现代体育的热衷,和对民族体育的不自信和忽视有关。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及那些已受过高等教育步入社会的公众,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武术,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甚至停留于武侠文化的印象中,这相对其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地位,相对武术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民族传统体育的珍惜性和纯朴的科学性,极不对称。因此,我们应该提高体育文化、理论教学中有关武术文化和理论的广度、深度和其丰富性。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不应只体现其体育性的一面,教材内容应予以丰富和深化,包括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其受传统哲学、中医理论、人文历史和民族思想性格等的影响与如何融合,让学生深切理解武术的内含和表现形式;同时更加丰富、具体的介绍中国武术的地域流派,拳种器械和武术的具体组成等武术基本文化和理论,及武术的科学性及其学习方法等,对于经典的武术套路和代表拳种,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感性的体会和认识;教材应含武术实践部分,将武术的基本功和经典套路作为教材必修内容,如将动作舒展,富全身性锻炼的长拳作为青少年武术教育的基本套路内容。
(二)提高武术的体育审美和欣赏教学
中华武术,不单纯是一种体育形式,也不单纯是附庸暴力的工具。其诞生于中华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上下绵续数千年,纵横广纳地域民间技艺,丰富揉合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其不仅体现运行勇武的刚毅,更蕴涵东方哲学思想和传统中医的神秘,在此基础上她同时拥有着艺术的风采和神韵,这在世界其他的传统技击类运动中是少有的。东西方观众无不为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完美的武术全能表演而倾倒,中国自古有演舞助兴的传统,武术同时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醉拳的洒脱,象形拳的古朴逼真,太极拳种的刚柔相济,各种武术器械的特立独行与唯美等等,武术也就是中国武者的“舞蹈艺术”,体育教学中应开设武术的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学会欣赏武术的艺术之美,让其认识武术特有的附着武术运动之上的各种艺术元素,培养武术及东方式的体育审美风格。
(三)武术的人文教育功能扩展
武术是所有体育项目中,人文教育功能最为丰富,最具交叉性的项目。前文提到,在传统的古代中国社会,武术融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相应的在传统的小说、戏曲等艺术文化中,武术均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是一种文化基因。现代社会,武术随商业文化的扩展获得世界范围的成功推广,功夫电影就是个成功范例。武术教育的人文功能扩展,就是利用武术的这种特性,在教育中,让其起到体育与其他人文沟通的作用,以其丰富体育文化,同时扩展武术教育的内含,促进武术教学。
三、结语
【关键词】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策略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材内的知识点越来越难,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停留在浅层阶段,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思维定式、表面理解等现象,由此导致数学解题教学误区的形成.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对学生易陷入解题教学误区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采取应对性措施,从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的具体表现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偏离教材内容
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习题时,往往先对习题进行代表性筛选,然后,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解题,学生在数学教师这种教学解题方法的影响下极易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学生的解题思维也会受到局限.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偏离教材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表现,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不利于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1].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题量过大
高中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目标.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及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看得越来越重,进而教学目标在人们心目中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量数学题练习成为高中数学教师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题的大量训练时,仅仅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运用思路按步骤进行解题.这种仅凭借思路进行大量做题的方法,使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微乎其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陷入题海疲劳.
(三)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缺乏思考空间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阶段,但学生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接受水平差异性显著,进而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时间.如果数学教师的讲课节奏过快,那么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解题思路、研究解题方法.如果这时教师仍通过大量不同类型题的固定思维进行解题训练,那么学生的思考空间会越来越局限、思考能力也会显著下降[2].
二、应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的策略
(一)在数学解题教学中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为了避免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陷入误区,因此,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不能在追求解题量的基础上忽视了解题质的重要性.为了与教材紧密结合、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数学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基础例题”变为“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具体cos(C-D)=cosCcosD+sinCsinD的证明中,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cos(C-D)=?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
(二)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强化题目意识
强化数学解题教学中的题目意识,指的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题目总结技巧.以往类似题海战术的数学解题教学误区,使学生家长和教师过度地在乎成绩,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仔细审题后,对问题予以解决,进而避免由于审题马虎降低数学学习效果、浪费学习时间;针对众多的数学习题,在开始解题时,笛Ы淌σ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学习后期产生厌学、复杂的学习心理,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对题目的性质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发掘潜在的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解题能力.
(三)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训练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不能单方面关注结果,对于学习的过程也要格外重视.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与数学教师的配合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时,要打破传统数学解题教学的局限,走出数学解题教学的误区,教师只有与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敢于质疑,进而完善自我、提高自我[3].
三、结 论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了避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在偏离教材、题量过大、思考空间局限等方面陷入误区,高中数学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最终更好地实现师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童得旺.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6(05):192.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质量 提高艺术 分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及物理同行共同关心的热点课题。中学物理教学需要顺应课程改革发展,使广大师生能够从僵化的学习环境中得以解放,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立足点,培养新时代最具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相关教学艺术,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必要,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物理知识结构与要点概述
(一)知识架构
物理学是一门基于自然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物质的本质性变化,从能和力的角度对物质状态、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过程作出揭示。物理学科主要由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五个大的分支组成。
(二)知识要点
物理知识是形象与抽象、具体与模糊兼备的,在对其学习与应用中亦需要感性和理性并存,需要培养联系、观察、推理、设想、动手能力,强调技巧、思想方法,公式多、概念多、现象多、问题和研究对象变化万千是其突出的特点。对于中学物理知识的教学主要涵盖了现象、规律、概念及应用方面,要求理解基本知识要点掌握物理思想方法。
二、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艺术分析
(一)把握物理教学第一课
物理课是初中阶段所开设的一门新学科,新鲜中透漏着神秘,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为中学物理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时机。第一堂课是物理教学的开篇序言,应给学生留下一种有趣、神秘、实用亲切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就可通过利用实验设备和电教手段,对那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加以重现,通过观察,来指导学生对现象产生、变化及应用作出分析,条件允许时,亦可以指导学生就一些简单实验进行实操,如凸透镜成像、光的色散、磁铁间相互作用、磁力线分布、潜望镜、万花筒等,来使学生在物理现象的不断了解中,探索求知的积极性被激发,这对于日后物理教学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层次性教学
一个人努力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是自尊心,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希望得到理解与信任,希望被老师当做朋友看待。因此,物理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遇事应考虑学生感受,同其商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这样,就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特点有所了解,需要以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不同教学措施的制定,因材施教,分层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三)转变思想,强调学生参与
学生的依赖思想往往限制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应一味地给出学生答案,而应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其积极地去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适时点拨,让学生深刻明确这一点,从思想上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从而将物理教学真正贯彻于学生的能力之中。转变学习方式。物理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体验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取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亲身参与、与人合作的感受,从而促进自身锻炼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体验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隐性成果,亦是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艺术。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状况、潜存能力、智力水平等存在的差异性起到兼顾作用。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学习进度。此外,教师也可将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储存于移动硬盘当中,在计算机中随时随地地使用和修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其学习进度为依据,开展不同难度的练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落实到每个中学生身上。
(五)统筹课堂布局,紧抓知识落实
中学生具有贪玩、好动、自觉性差、兴趣易波动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语言幽默风趣,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进行课堂教学的严格管理,做到师生共鸣、紧张有序、活而不乱,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应对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并通过课堂检测,发现问题,做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做到课堂问题,课堂解决,从而将每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效地统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当中。
(六)强化试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的基础是试验和观察,试验教学对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动手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对试验器材充分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施操作,进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及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开拓自身智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总论
新课标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物理教师应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与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理解及建模等能力,真正实现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一、变抽象为形象
在物理学科中,很多概念、规律都是抽象的。如“力”“声波”“电磁波”“分子运动论”等概念,“核反应”“扩散”等物理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举例说明,实验操作演示,解释说理等手段向学生传授。尽管教师想了各种办法,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无法接受这些物理概念,感到物理难学,从而也使教师感到物理难教,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教师讲清这些抽象难懂的内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有利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忽略实验中的次要因素,抓住实验过程的主要因素和本质来形成物理模型,同时将抽象理论和抽象模型做具体形象的展示,帮助学生跨越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障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变微观为宏观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到微观粒子,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时无法向学生反映物体生动逼真的动态变化规律。而多媒体的应用,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满足直观感受的需要。
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可以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原子核、电子的模型。在电子白板上模拟其运动过程。又如在研究布朗运动时,利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学生只能从显微镜中观察到花粉颗粒在非常缓慢地移动,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水分子撞击花粉粒的过程,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大的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受到来自各个方向小的液体分子的碰撞,从而了解花粉颗粒的移动是液体分子对它不断碰撞的结果。
三、化动态为静态
在有些物理实验中,动态、快速的物理过程让学生还没看清就结束了。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尽量慢速、真实地再现物理过程。还有的物理实验过程是转瞬即逝,过后再回头来讲时已经“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就涉及到多媒体的“定格”功能。有时一个小小的功能会给物理实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和直观。利用实物投影仪的“冻结”功能或者视频暂停的方式,将某一特定时刻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而实验主体又全是真实的。
四、化困难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