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监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基质量控制微生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2-0098-03
培养基是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的,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保证微生物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是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培养基自身质量的优劣、保存是否得当、配制使用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微生物实验室在培养基购置、贮存、制备、使用等方面应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讨论,谈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有助于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同行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1培养基的购置与验收
1.1购置
从培养基自身的质量来看,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都会存在差异[1]。依据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培养基的供应企业进行评价后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这是培养基购买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应选择产品市场信誉度高、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企业是否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是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培养基成分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使用前的pH、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用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以及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等材料[2]。
1.2验收
购买的培养基到货后,应有专人做好接受和验收工作,应仔细核对生产企业提供的资料、培养基名称、规格数量、外观特征、批号、保质期是否符合要求。每批培养基到货物后都应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检测,满足检测方法规定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2培养基的储存
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要避免阳光直射;未开瓶的培养基在室温下的最长保存2年,开瓶后的干粉培养基易吸湿,应注意防潮并在6个月内用完。应定期对储存中的培养基进行常规检查,如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果培养基发生结块、颜色异常和其他变质迹象就不能再使用。
3培养基的制备
3.1培养基用水
培养基制备用水应使用电阻率不小于30万Ωcm的蒸馏水或与其同质的水,最好不使用离子交换器生产的去离子水[2]。。
3.2称量
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避免交叉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干粉培养基易吸潮,如有条件,尽量在湿度较低的房间称取培养基。
3.3复水
复水时不得用铜锅或铁锅,以防有离子混入培养基中,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容器的大小需大于复水后培养基总体积的2倍以上,避免在加热溶解过程中,培养基溢出;含有琼脂粉的培养基,在加热溶解之前可以浸泡数分钟;加热培养基时一定要进行搅拌,特别是琼脂类培养基。为避免烧焦和沸腾溢出,对于少量的培养基最好使用沸水浴进行加热。烧糊的培养基营养物质被破坏,并可产生有毒物质,如发现焦化,或未溶解均匀前培养基有溢出,该培养基即不能使用,应重新制备。对于琼脂类培养基进行再融化时应使用沸水浴或流动蒸汽进行加热,最多只能加热两次,第二次再融化后仍未用完的培养基应弃去。
3.4灭菌
一般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即高压蒸汽灭菌,通常是121℃15min,含糖或特殊培养基,按照国家标准或生产商提供的说明灭菌。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避免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高温可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还会使琼脂的凝胶强度下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和时间,并且不可重复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的压力表等要定期进行检定,并定期采用生物指示菌法或化学变色纸片对灭菌效果进行验证。
3.5pH测定
微生物必须在适宜的pH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繁殖或体现其生物特性。培养基配方要求的pH为灭菌或消毒后的pH值,即培养基使用前的pH,并应在25℃温度下采用精密酸度计进行测量,固体琼脂培养基应以特殊的胶体表面测量电极进行测量。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培养基的pH,应用1mol/LNa0H或lmol/LHCL调整,注意不可反复调pH,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渗透压[3]。
3.6配制好的培养基保存
灭菌以后培养基应该迅速冷却至所需温度,避免长时间保存在灭菌锅内,造成过度灭菌,影响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或选择性效果。所配制的培养基的量,应该是在最长保存期限内正好使用完。含染料的培养基应闭光保存;倒好的琼脂平板如果配制的当天未使用完,应于冷藏保存,如果保存时间超过2天,应将其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保存;配好的肉汤类培养基如果保存时间超过2个星期,应将其放在带有螺旋盖的试管或其它密闭的试管或容器中防止蒸发[4]。
4培养基的性能测试
4.1外观控制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有相应的颜色,一般的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无沉淀。使用前应检查培养基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蒸发/脱水。
4.2污染控制
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进行污染测试(无菌试验),确定无微生物生长方可使用。
4.3性能测试
4.3.1测试菌株选择测试菌株是具有其代表种的稳定特性并能有效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最佳性能的一套菌株,应来自国际/国家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标准菌株[5],菌株的选择参考卫生行业标准WS/T232-2002《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4.3.2定量测试方法改良Miles-Misra法测试菌株过夜培养物10倍递增稀释;测试平板和参照平板划分为4个区域并标记;从最高稀释度开始,分别滴一滴稀释液于试验平板和对照平板标记好的区域;将稀释液涂满整个1/4区域,37°C培养18小时;对易计数的区域计数,按公式计算生长率(生长率=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7,该类培养基应易于目标菌生长;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1[6]。
4.3.3半定量测试方法改进的划线法接种法平板分ABCD四区,共划16条线,平行线大概相隔0.5cm,每条有菌落生长的划线记作1分,每个仅一半的线有菌落生长记作0.5分,没有菌落生长或生长量少于划线的一半记作0分,分数加起来得到生长指数G。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而非目标菌的生长应部分或完全被抑制,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大于6时,培养基可接受[6]。
4.3.4定性测试方法平板接种观察法用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目标菌应呈现良好生长,并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非目标菌应是微弱生长或无生长[6]。
5讨论
培养基的质量是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基础,事关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在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中举足轻重。如果在工作中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将导致检验结果科学性、客观性的偏离。因此,加强培养基的实验室质量控制,认真地做好培养基的质控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培养基的质控水平,才能为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基。
参考文献
[1]唐细良,史娟,唐紫琳,等.影响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两个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0,7(4):314-315.
[2]ISO/TS11133-1:2000.Microbiologyoffoodandanimalfeedingstuffs-Guidelinesonpreparationandproductionofculturemedia-Part1:Generalguidelinesonqualityassurancefortheprepatationofculturemediainthelaboratory[S].
[3]刘春梅,蔡芷荷,吴清平.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00-701.
[4]饶红,陈广全,冯骞,等.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保证措施[J].检验检疫科学,2006,6(4):31-33.
论文摘要:目的 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性,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加强各项监测及再生物品的各环节质量管理等措施,加强供应中心管理,预防院内感染。结论 通过加强管理,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率下降,加强管理与院内感染的控制之间有相关性。
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提高,消毒供应站从以往的辅助科室变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室,成为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防线。院内感染是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工作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敷料等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保管、发放等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全方位的做好消毒管理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严重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如何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院内感染中的工作,是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重要课题,需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现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培训及素质培养
1.1 加强思想素质培养
通过树立“面向临床,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将该宗旨作为我中心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增强我中心各岗位的技术人员对工作的热情,不断加强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我中心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微笑服务,提升科室形象。
1.2 加强业务素质培养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我供应中心人员在预防、控制感染方面的意识;组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将感染预防知识普及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科室,供应室护士既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又要有牢固的消毒灭菌观念和相关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及供应室工作流程,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国内、外专业动态,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1.3 搞好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控员应具有护师以上职称,参加过本专业及医院感染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灭菌员必须持证上岗。新进供应中心人员必须经过省消毒供应专业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 下收、下送的管理
要想确保医疗和护理的质量,在灭菌物品的运输过程中,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工作人员应遵守下收下送岗位职责,洁车、污车分开并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封闭的下送车,下送后的车辆用含氯消毒液将内、外部环境进行擦拭消毒、干燥后备用。严格遵守下收下送操作流程,下收下送分别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运载,特殊感染的器械与物品先经科室处理后标明感染疾病类型,物品不混放,避免无菌物品污染,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下送结束,车辆分别消毒处理、分区放置。下收下送分别专人负责,一人负责污染物的回收。另一人负责各病区需要的无菌物品发放,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运载,特殊感染器械与物品装入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2人不交叉,物品不混放,保证洁污分开,避免无菌物晶污染,保证下送无菌物品的质量。回收与下送车辆必须按照区域分别放置。
3 掌握正确的灭菌方法
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灭菌物品的质量优劣与院内感染息息相关,消毒员应严格遵守灭菌操作流程,灭菌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岗,严格掌握灭菌参数,保证灭菌合格。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必须空锅B-D实验,每锅次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温度、湿度、时间。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1次,每项检查合格方可使用。通过对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操作流程,加强各项环节质量管理,满足各临床需要,确保无菌物品质量,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严格遵守灭菌物品存放操作流程,存放环境应洁净干燥,每日用三氧消毒机消毒1h,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
正确掌握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10min)后方可灭菌处理,灭菌后的物品手感干燥,水分
4 加强供应中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003年4月1日实施了《消毒技术规范(试行)》,至此,消毒灭菌正式纳入国家法规,为避免院内感染及相关的医疗纠纷,消毒灭菌的监测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3]。
4.1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每日灭菌之前必须空锅做B-D试验,进行工艺监测,详细记录时间、温度、压力,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1次,每项检测必须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临床使用。
4.2 环氧灭菌监测
每个灭菌物品包因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示;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是否达到灭菌要求。每锅采用枯芽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作为生物监测,结果呈阴性。
4.3 脉动真空灭菌监测
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灭菌时将放置菌片的标准包分别置于灭菌器上、中、下中间,灭菌后放56℃恒温下培养48h,结果成阴性。脉动真空灭菌器,每日晨做B-D试验,试验图纸由黄色变为黑色,B-D灭菌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 空气、操作台表面、工作人员手等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1次,做到检查包装区、灭菌物品存放区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菌落总数≤5cfu/cm2。
4.5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对紫外线灯管进行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字的日常监测。新灯管使用前也要进行强度监测,30~40W新的灯管强度不得低于110uW/cm2;使用中的灯管每半年进行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照射强度t>70uW/cm2,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5 讨论
通过升级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质量,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素质培养;制定严格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及规范,并切实的去执行;加强对再生物品及其他各项监测项目的质量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逐步达到技术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供应物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很大提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达到了临床各科室的要求,确保了消毒物品的质量,显著的降低了医院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孙雪莹,王华,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垒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27(1):1398~1399.
医院供应室的职能是负责收集和接收可重复使用器材及其它物件,并进行清洗、灭菌和保存,再发放至医院各医疗部门。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与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消毒供应室在医院中已成为无菌物品(包括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及一次性物品)集中发放和处理的供应中心,同时每天还有带着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统一收回到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故消毒供应室的每一项工作质量都和医院感染率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为了确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保证了供应消毒室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较好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在具体工作中做了如下的工作:
1 消毒供应室的合理布局
1.1 我们在供应室内设立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物品存放区。操作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1.2 为防止污染器械物品在各项工序中交叉感染,采取集中管理模式,专人专车进行下收,实施有效封闭运送,运送车或密闭容器,车和容器使用后清洁消毒,并按固定区域放置,各工作区台面每次操作完毕后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湿拖,并进行紫外线消毒。
1.3 严格控制无菌物品存放区进出人员。
1.4 灭菌物品实行分类存放,物品摆放与发放按先进先出顺序进行,有效期7天,无菌物品存放区每天定时进行紫外线空气照射并记录。
2 抓好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
以往对于手术器械等再生物品,我院供应消毒室只负责高压灭菌,其清洗工作由使用科室负责,为了保证再生物品的消毒效果,我院从2006年开始将手术器械等再生物品的清洗到消毒统一由供应室负责,使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为了严格再生物品的灭菌质量,我们制定出了工作流程和操作中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确保物品绝对无菌。
2.1 严格物品回收。每天由一名回收员到相关科室进行再生物品的回收,回收后在污染区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及器械有无破损并根据器械的类别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类。
2.2 严格清洗质量:器械清洗是保证再生物品无菌的首要环节,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脓、蛋白质、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且会产生生物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灭菌前完全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再生物品的洗涤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冲洗含酶洗涤剂清洗再次冲洗烘干上油保养。金属器械上器械油保养,包布实行一用一清洗,使用时进行使用次数的标记。
3 掌握正确的灭菌方法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灭菌器应按卫生部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3.1 掌握灭菌的三大要素(1)灭菌温度;(2)时间;(3)饱和蒸汽。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3.2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消毒员管理:专职消毒员须持证上岗。
3.3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的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3.4 灭菌物品检测:每个灭菌包需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
3.5 详细记录灭菌器的压力、温度、时间、锅号,检测化学指示卡变化以确定灭菌效果。高压灭菌器坚持每周进行生物监测,灭菌物品合格率须达到100%。
[关键词]:方便快捷、检测精度、加强建设、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手段和缺陷
1.1目前检测有机污染物的常用手段
由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的不断提高,我们当前用于水体有机物检测的手段也是趋于成熟,我们当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快速的检测出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式,这种检测方式已经被利用在我国各个地区,成为最为广泛的并且相对准确的检测方式,这种方法有着自己的应用范围,它主要的测控范围是环境激素类污染,这种方法检测的范围比较狭窄,同时会由于采集地点的不同,最终出现的结果也会有着相应的误差,因此这种检测方式也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的工作人才可以完成,受制于人员的能力,致使可能会出现人员选择上的误差。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法,这种方式利用LC得到液体中的物质成分最终利用质谱检测出来,得到有机污染的详细信息,采用这种检测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检测结构灵敏和准确,是当前采用的最为有效的测试手段,同时检测周期比较简短,没有前期的成分处理,不会对采集源有着较多的污染,能够保持检测物的原本面貌,提高数据准确性。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对于水质有着较多的影响的苯、尿素类农药、催熟剂等农业用品的含量。生物分子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本身的优秀的测试能力,能够通过生物分子对于当前环境中不良物质和杂乱物质的反应得到物质的精准含量。这种方法周期较短能够快速的得到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相对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法更有着提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是在损失精准度的基础上,快速的得到有机物的含量,但是生物监测法并不需要添加其他长周期的检测反应物来提高有机物的检测精度,因此这种方法即简单可靠,又有着操作方便的特性。最后我们介绍一种在当前最为得到亲睐的检测方式――红外线光谱法,这种测试方法能够非常精确的得到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和最受重视的方法,它有着其他化学检测方式不能替代的优点,它利用不同有机物对于共外线吸收能力的不同,形成有效的吸收光谱,从而绘制出来被检测物的准确含量,进而利用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得到有机污染物的组成。这种检测方式将对于污染物的检测手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传统的化学检测方式中解脱出来,利用技术较为先进,理论较为成熟的光分析法,进行精确地定位。这种方式不会受到试剂间的影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只需要一个能够操纵检测仪的工作人员即可。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发达国家的一些检测标准和检测仪器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也不可以全盘拿来借鉴。我国的整体检测制度还不够完善,一系列检测、检查、实时监控体系还 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我国目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①检测人员的素质水平不一,难以调解;②有些程序上不合格,没有能够准确的将检测结果体现出来;③使用的器材标准不一,导致检测出结果需要反复研究,浪费时间和效率;④采用的标准有着一定意义上的繁琐,反应模式不够快速,致使能够快速检测出来的问题,在时间的延时下也将我们的结果变得不是很准确。
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方式的希望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2.1 当前水质检测最新技术
分光光度法现在作为各大实验室中的宠儿,有着其他测试方法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它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利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当前被检测物,从而得到被吸收后的光谱,从而定量分析出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这一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应用,不论是矿藏、冶金还是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部分,它带来的巨大便利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它并且不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检测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掌握到的,同时其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们当前水体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它的蓬勃发展也为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扩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由于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及周边领域的发展,这一技术还在日新月异的提升中。在水体检测中引入这一项目是不会过时的,能够长时间的提升自我检测能力。同时这一检测手段精度高,检查周期短,能够有效的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同时检测方式简单快捷,并且与可靠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系统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实现水质有机物的自动化检测,能够实时监控每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到当前水质变化情况从而总结得到当前监控水源地变化情况,利用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
2.2 现有手段和新技术结合是有机污染物的测试更加精确
当前现有的水质测试手段已经臻于完善,但是由于技术的落伍和人员素质的落后,导致传统的测试手段在最先进的测试技术面前不堪一击,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问题,良好的先进测试手段固然是提高我们测试质量和测试速度好的方法,但是传统测试已经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它们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流程是我们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有力经验,我们要在利用先进技术和仪器的技术上,将传统测试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两种手段无缝的连接起来,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测试效率。同时来说最新的测试技术并不是都是优点,有的检测精确但是设备仪器过于庞当、维护经费过于昂贵,有的倒是小巧灵敏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非常的方便,同时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于此同时我国内陆监测站的情况不一,过于昂贵的仪器和过于复杂的保养费用是我们当前负担不起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尽心水体检测的方法研究,而不是一味的上先进技术、上昂贵仪器。
结论
在我国当前发展历程中,水体检测一直是我国深入研究的科研项目,同时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更是检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检测情况复杂,检测属性多变,平白为检测的精度和速度增加了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检测手段,加强保障检测的意识才能更加有效的得到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乔世俊,吴仁铭,高建力,赵爱平,葛宁春;毛细管色谱―质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2,3,7,8―四氯二苯并二[J];质谱学报;1992年03期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 探究 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多为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掌握,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在毕业时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在实际生产中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在专业领域中不能成为真正能够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技术人才。因此,目前的微生物学实验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技术的基本程序和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独立应用微生物学技术的能力,培养高素质、能独立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专业人才呢?开放性实验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资源效益[1-2]。因此,开放性实验是我们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实验室对如何开展开放性的微生物学实验进行了探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是通过开放微生物实验室完成的,在其教学过程中所有实验资源均向学生开放而不受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限制的一类实验形式。我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或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题目,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开放性实验的内容一般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因此,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内容应包含综合型、设计型、科学研究型实验。例如:我们设立了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技术路线、步骤,并准备所需物品,最终获得纯种。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学生自由选择土样进行采集,并注明土样采集的地点、深度、含水状态等特征,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实验样品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试验的准备和试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器皿的包扎技术、棉塞的制作、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土壤悬液的制备与梯度稀释、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形态观察、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测定等。在实验结果分析上,学习并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方法,根据实验数据、采样地点、土壤深度讨论土壤特性与微生物分布的关系,还可进一步探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设立了水体微生物的检验的实验项目。当前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水体污染怎样进行生物监测,需检测哪些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反应出水体污染程度,该实验与我们的水资源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治理污染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这就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4]。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实验设计上,改变以前由老师给定实验题目和实验步骤的做法,学生自拟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教师对实验方案认真审阅,提出不足和建议并与学生讨论,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改变从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进行采样,列出实验用具清单,准备实验药品等。在实验过程期间,教师的角色由主体变为实验过程的参谋,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实验并整理数据,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当实验中遇到难题,老师不是直接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求他们仔细的查看自己的实验计划,认真思考,然后和他们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到正确的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研究精神,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出现问题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应用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薰,让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及实验手段,并且在实验完成后论文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完后,开展专题报告会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以及评议。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而且增强了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从事科研的兴趣,并总结出了光合细菌筛选分离路线、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开放性试验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的试验中,同学们还创造出了利用保鲜膜封口,创造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开放性实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得到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今后的研究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评价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型的人才,是要变培养单纯知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知识、能力、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教学目的又决定教学评价。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成绩评定应具体落实到每一次实验和每一个环节中,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意识等。实验教师每次实验都对每个学生实验过程中表现的科学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目的的达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的水平等给以量化。开放性实验评定标准见表1。
四、结语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变革,以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型人才。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能够打破以前传统性实验教学的局限性,较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独立、主动、全面的发展,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因此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应用微生物技术。但目前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使微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更科学?如何设计出更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如何建立完善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这些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究与努力,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研究性的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剑.本科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的探索[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3).
[2]张波.开放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研究[J].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李炳学,王磊,张宁等.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6,159.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食品的安全关系甚大。对于食品的解释就是把食品按照其用途和特性进行制作保证食用不会损害到食用者的健康。但是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的隐患了,越来越多的不健康食品在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检测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也是现状科技研究中的热点。食品检测技术既包括食品材料的检测也有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的种类非常的多,这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高了难度。
一、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检测食品的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完全满足食品检测的需求
食品的复杂多样性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室个难题,而食品安全检测设备需要有更高的技术才可以。也是因为资金的问题,不能对检测食品安全的设备做到经常更新,这就导致了在检测食品安全上的不到位,在经济与技术都飞速发展的时代,既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食品商违背国家关于食品的规定而制造不健康食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加入不被法律所允许的食品调味剂,一些调味剂的成分需要先进的设备才能够检测出来。而检测设备的落后造成无法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不健康成分,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主要弊端。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全面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虽然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不法食品商也利用先进技术来制造不健康的食品,这就需要检测技术比造假技术更高一筹才可以。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在检测食品安全上使用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在自身落后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从外引进先进技术,专业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比较薄弱。虽然食品检测室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家还不是足够重视,对于技术没有积极引进。现在的检测技术只能进行简单的食品检测,对于需要新技术;才能检测出来不健康成分的食品很难检测出食品的危害性。现在的食品现状令人堪忧,国民的食品健康没有保障。
2.对于检测技术掌握的不熟练,用法不正确
专业人士的缺少是我国现在企业机构普遍面临的现状,而在食品安全检测上因为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导致食品检测结果不准确也是常用的事情。导致专业人才缺失的原因一个是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不够重视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没有加大力度,在一个就是检测环境的制约导致对技术掌握的不熟练。一些检测人员对于设备的使用不是很明确就轻易造作很容易早晨检测结果的不真实,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要足够灵活,根据食品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测。
二、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根据食品的特性、种类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技术进行检测。下文分析了一些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1.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色谱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室利用的是物理化学分离的方法,利用一些外在条件把不同物质进行分离开来。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溶解、挥发、吸收等处理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体,从而把物质进行分离。现在色谱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拥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
1.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对于检测食品中含有的农药残留成分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一些未知的成分也能够分析出未知成分的相对分子含量,对于计算未知成分的化学式了解其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1.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在于对检测成分的处理上一个呈现气态一个呈现液态。液相色谱法一般被用于测量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而且也适用于多组分析,对于成分复杂的物质多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
2.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和抗体的一门学科,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食品不用对食品的细菌进行分离直接就可以与需要检测的细菌产生反应,很是方便。但是因为抗原与抗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也导致免疫学方法的多样性,但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的免疫学技术是免疫磁珠分离法。
免疫法检测食品安全精确度很高,可以轻易的分析出食品中含有的某种细菌,而抗原与抗体反应时间短,检测过程就比较短。利用免疫法检测出来的细菌可以进行分离并采集,对采集后的细菌进行特性分析,可以有效的防止细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对于残留农药的检测技术
用于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在农业种植中很多都是喷洒了过量的农药,这些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农作物被加工成食品,食品被人食用就会影响人的人身安全。有很多的技术是专为了检测食品的残留农药而科研出来的,例如电子俘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
4.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检测技术今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很广泛,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食品的制作原材料大多都来自于自然界属于生物的范畴,所以可以利用生物本身的特性而进行区分。
食品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会与它相关的生物材料产生反应,这是生物检测技术的原理。利用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快速的精确的判定结果,有很强的特异性识别功能。现在在食品安全检测所应用的生物检测技术有生物传感器、PCR技术等。三、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前景
食品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不仅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涉及到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当中,食品安全现在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不健康食品的频繁曝光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食品问题,民众可能会对政府失望,采取一些激烈手段来抗议政府的不作为。现在国家政府已经把食品安全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同样的高度,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深度与打击不法食品商的力度。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食品安全检测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检测仪器,但也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现在食品造假更加的隐秘难以被查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流出,食品安全技术也不再是单一模式,现在更加多元化,对食品中的危害成分的辨别更加容易,对于未知物质的鉴定可以分析出其成分和特性。
现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非常好,这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是速测化、高技术化和便携化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所以快速、高校的检测方法是现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所需要研究的方向。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生物学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
总结:
从现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来看,快速检测技术是未来科研的方向,也更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越来越重视,目前关于生物检测技术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生物芯片技术是生物检测技术中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式。
参考文献:
[1]朱艳俊. 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 科技资讯,2009,24:214.
[2]金明. 我国食品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 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甘肃省化学会:,2011:5.
[3]湖北省荆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李旭.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综述[N]. 中国质量报,2008-11-15003.
关键词:北运河治理生态修复 污染防治研究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abou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on North Canal in Tongzhou urban district
Su Ying1Li Changsheng2
1.Beijing To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101100;2.Beijing Zhifeng Huayuan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o.Ltd101107
Abstract:Synthetically analyze the trunk and branch of North Canal in Tongzhou urban district, topographic feature, landform, river, water quality, benthonic organism, and the pollution discharge factor. Use the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plant organism habits, biology and ecology purification function to research fencing and nurturing in overflow land, structuring biological chain, ecological retaining wate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Lead into the idea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ransit the river treatment of manual work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 gradually. Thi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ushing forwa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orth Canal in Tongzhou urban district, and promot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virtuous cyc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orth Canal treat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ollution contro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段,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水系之一,干流全长 90公里,位于北京市东南,其中,干流界面北关闸上游为温榆河,北关闸下游为北运河。北运河主要支流有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承担北京市城区、西郊地区及东郊部分地区的排水任务。通州区境内的北运河长41.9km,其生态建设和水环境安全直接影响城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本文在分析通州区段北运河生态区位、水环境质量、生物组成特点、水环境保护目标、生态保护压力的基础上,以水环境生态保护重点、污染面源控制、污染消减与生态建设并重为依托,结合河滩地封育、生物链构建、生态蓄水形式、污染控制,引入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技术理念,使河道由人工治理逐步过渡到生态修复的模式。
2 北运河水质现状与生态状况
2.1河流水污染现状
2012年4月,北京市水务局监测数据表明,北运河水系48个河段中,除5个无水河段外,有35个河道的水质都属于劣Ⅴ类。流域河水呈黄绿色,其中,岸摊发臭垃圾堆和水中白色漂浮物随处可见,说明北运河自净能力较差, 水质状况不容乐观。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运河流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业企业、畜牧养殖业等的规模不断扩大,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水质恶化现象仍在加剧;另外,近几年自然干旱现象严重,河流雨水汇入水量不断锐减,更加剧了河道水质恶化趋势。
2.2河流底栖生物监测情况
采集北运河上新华大街桥、六环辅路桥和宋郎路桥的三个代表性生物样品进行底栖生物分析。分析数据表明,北运河通州城区段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由两类组成,分寡毛类和摇蚊科类。其中寡毛类 5 种,摇蚊科类3 种,共 8 种。这 8 种底栖动物在各断面分布有所区别,其中六环辅路桥寡毛类2 种,摇蚊幼虫 2 种,新华大街桥寡毛类 3 种,摇蚊幼虫 1 种,种类最多的是宋郎桥,寡毛类3 种,摇蚊幼虫类3 种。从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上看,其特点是生物种类较少,以寡毛类最多为5 种,摇蚊幼虫只有 3 种;同时,这些种类多为耐污染种,说明该段河流所受污染较为严重。根据监测得到的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对各个取样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见表1。
通州区北运河城市段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
取样点 新华大街桥 六环路辅路桥 宋郎路桥
D 值 1.36 1.43 1.71
污染等级 中污染 中污染 中污染
结果表明:D值越大,说明水体受污染程度越小,相应地其生态系统结构及其运营状况越健康。北运河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少、且主要为耐污种类;多样性指数较低,表明其水质状况较差,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北运河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运河污染程度及生态退化情况。
2.3北运河生态状况
通州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降水特点是年际变化大,年内集中;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815.5毫米,蒸发强烈。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10立方米。根据通州区水资源评价资料,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为3003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总量平均为1036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4452万立方米,地表水入渗补给量为278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入渗补给量为3610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约为2亿立方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的需水量以9.3%左右递增。因此,通州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口逐年加大。随着人口规模的发展,人均水资源量逐渐减少,污水排放量却日趋增大,城市河流水生态系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及生态退化等严重问题。天然降雨量减少形成的河道断流,河漫滩植被砍伐,河道人工化、渠道化,挖沙造成的河道沙化,都加剧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使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城市河流承担着城市正常运行的水供给与受纳功能、生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健康的水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人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治理水环境,恢复水生态系统,正常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才能使城市良性、可持续发展。
3.主要问题
3.1地表水污染,制约了生态品质
北运河上游,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的COD与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工业废水。[2]来自上游的生活污水成分复杂,主要来自餐厨废水、洗衣废水、冲厕水、淋浴水等,其中含有脂肪、米糠菜屑、洗涤用剂、化学品成分、大肠杆菌、汗液等。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有机物和化学品含量高,难于降解等是北运河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除上游生活污水外,北运河还承载了区内大量生活、工业、农业、畜牧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废水。根据通州水务局的统计资料,目前北运河通州城市段 11. 2km河段内,每年共有入河污水 6149 万方,这还是近几年对近 70个排污口进行截流后的情况。由此可见,北运河水体水质恶化受区内入河污水的影响很大。
3.2天然径流补给量减少,生态环境脆弱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的数据显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近12年来北京市降水量减少19%,水资源总量减少43%,入境水量减少77%,两库来水减少79%。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导致没有适当的径流补给河道,河道自净能力减弱,承载力降低,加重了河流的污染。河流污染程度的加深直接造成水中及河道周边动植物死亡,生物种类及数量降低,生物物种退化,生态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加之为争取水资源而进行的地下水超采,水源地保护等工程设施的建设,都会对河道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3.3水体功能区承载污染负荷大与治理技术不相适宜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处于北京市水系的下方,区内河道多为排水河道,承担着上游区县和北京市区的排洪、排污任务,长期接纳的是上游的雨水和污水。因近些年降雨量明显减少,而入河污水量显著增多,所以上游排入河道的水大部分为污水,水体污染更加严重。近些年,随着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于河流、湖泊等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对于北运河这样的城区河流,因为河道周边空间有限,所以很多处理技术难以应用;此外,北运河水体水量巨大,处理量太小对于改善整个河道水环境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北京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运河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北京市整体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进程,改善北运河水体质量,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是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需要,对于实现北京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通州区内的主要河流,北运河的水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通州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因此,改善北运河水环境,提高其水体质量,对于通州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北京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
4.控制水污染实施生态修复技术的思路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恢复其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4.1探究机理,寻找对策
自然河流净化作用主要通过河流中的生物链发生作用,生物链主要由水生植物、水生及两栖类动物、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微生物等构成。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里的氮、磷等无机物作为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产生氧气提供给水生及两栖动物,同时其庞大的根系又为微生物及水生动物、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地。微生物依靠水生植物的根系形成生物膜,能够将动植物的尸体及其他有机物进行降解和利用。原生动物以细菌、真菌为食,浮游生物以原生动物为食,水生动物摄食浮游生物,鸟类和两栖类以水生动物为食。水生态系统形成的生物链,发挥了水体的自净作用,一旦某一环节产生了问题,如水中有机物超出了微生物降解能力,就会破坏生物链,进而破坏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复合系统, 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其生态健康受水文、地形、动力等诸多因素影响[3] 。向河道内排放污废水、过量用水、挤占河滩地、砍伐森林、引入外来物种以及大规模筑坝、修建水库、河道渠道化等水利工程措施, 都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健康【4】。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必然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量锐减,河流水质恶化。
4.2找准方法,注重创新
开发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这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水体的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其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近几十年,通过大量研究与实践,已明确水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典型的生态问题, 因此, 在对污染水域进行治理时,应用生态学方法能使生态问题得到最终解决。近年,强调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甚至更加强调生态修复的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纷纷对以往的水环境治理思路进行反思,提出了生态治水的新理念,尊重河湖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对其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使河湖的综合服务功能得以展现。
4.3综合比对,优势显著
目前,国际上处理河湖水库水体污染的方法主要是三种,一是物理方法,即是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如综合调水,底泥疏浚,曝气复氧,机械除藻等达到加速污染物移除与转化的作用;二是化学方法,利用化学药剂的投放,主要起到絮凝沉淀污染水体中内源性负荷磷,释放氮以及化学除藻;三是生态修复方法,通过人工湿地的构建,水生植物栽种,微生物菌群培养,模仿自然生态体系的建立,营造和复原自然生态形态,充分发挥生态净化作用。目前这三种水处理技术的比较发现,物理处理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能作为对付突发性水体污染的应急措施。化学方法花费较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5] 生态处理方法兼具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用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 在治理区可以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 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
4.4类别划分,总结归纳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净化技术、动物净化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仿生植物净化技术、土地净化技术,多自然型河道构建等。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同时依附生长于水生植物庞大根系的微生物群能够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从而实现水中污染物的转移和分解。
水生动物净化技术,是通过水生动物的食物链效应,维持水体中食鱼性鱼类、食浮游性鱼类、浮游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平衡,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6】水生动物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他们以水体中的细菌、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物,可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提高其透明度。投放数量适当、物种配比合理的水生动物,可以延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生物净化效果。
微生物净化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水中微生物主要由藻类、细菌、原生动物等组成,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依靠微生物技术的主要工艺方法有生物廊道、氧化塘、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等。
仿生植物净化技术,仿照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沉水植物轮藻,以河道中原有的天然生物菌群作为种源, 在填料丝表面经过生物的自然富集形成生物膜, 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7】土地净化技术,以土地为主要处理设施,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过土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转移等作用被去除,污水达到一定程度的净化。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灌溉等方式,土壤、农作物、植物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吸收,既满足了农作物等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对污水也达到了净化的目的。
多自然型河道构建技术即多种生物可以生存、繁殖的治理技术,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它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 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河流水利工程。【6】目前治理污染河流趋向于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同时还要考虑河流的污染特点,水利条件,生态环境特征,气候,治理目标等。
5.几点建议
河流的自然环境由水、河道、堤岸、河畔植被以及在此空间生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生态技术治理北运河应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河道形式的构建,护坡护岸生态材料的开发,生物链的构造与培育。河道形式的构建主要是改造河道流路及河床的物理特性, 即是创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 水流要有不同的流速带。[8]要通过对岸堤生态槽(沟)、河岸边坡湿地、坡脚碎石床、河道碎石床等不同的河道断面构建形式进行研究,构造出适合生物多样性的河道形式。新型生态护槽/岸材料的开发主要考虑对氮磷的吸收,提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空间结构,同时保证其抗压、抗冻性达到规范要求。生物链的构造与培育主要从鱼类种群和植物种群的构建进行研究,鱼类种群的构建包括鱼类种类、放养密度,植物种群的构建主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取,通过实验比对研究可得出相关结论。
二是生态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先在北运河选取实验区,局部展开生态净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研究区水体净化的适宜性和应用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处理效果进行研究评价,取得污染负荷、水力条件、植物种群和处理单元设置、生物填料等方面数据,从而研究出适合北运河治理的生态净化技术。
三是建立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生态形河流治理,就是在河流空间内,将河道治理、护岸治理、河岸提防治理都融入生态概念,在不影响河道泄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更多地运用天然生态因素进行水体的净化,同时营造景观水体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需要。河流的生态治理和修复需要关注水体质量、河道形式、生物链构造、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根据流域的具体情况,从关键影响因素入手,逐一解决问题,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及流域特点的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何苗,林岩清,胡洪营.城市污染河流治理的技术思路[C].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04,115-124.
[2].赵丰,黄民生,戴兴春. 当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初探[j]. 上海化工.2008.7.33(7):27-30..
[3]倪晋仁, 刘元元. 论河流生态修复[J] . 水利学报, 2006, 37(9) : 1029-1037.
[4]李洪远, 鞠美庭.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王文广.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天津市水环境[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3,32(2):23-26
[6]朴栋海,戴术霞,朴粉善.浅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