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于2007年1至9月,对75例入住ICU呼吸衰竭患者,在行机械通气中给予鼻饲,并进行针对性护理,预防吸入性肺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22~89岁,平均(68±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脑血管意外19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机械通气。经鼻气管插管5例、经口气管插管53例、气管切开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饲。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明显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动,易使反流胃内容物吸入肺内[1],气管插管气囊压迫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机会。(2)呼吸机机械通气对胃肠道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正压通气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由于气囊充气不足,加压气体从气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进,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饲胃管的影响:机械通气患者常因气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进食,需插胃管供给营养,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约肌关闭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误吸,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药物的使用: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常规早期预防性应用抑酸药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药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变,导致胃内细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转移,同时减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缓胃排空,可造成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5)ICU常用药物的使用:如镇静剂、肌松药、茶碱类药、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胆碱类药,部分钙拮抗剂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损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增多[2]。(6)意识状态的改变:ICU患者处于昏迷,神志模糊状态会厌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误吸入肺内。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气囊护理,加强口咽部和气管内吸痰,有利于减少误吸的发生。鼻饲前应先吸净气道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min内尽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时检查气囊充气量,以不漏气为宜,一般<10ml,维持气囊压在25~30cmH2O,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周围的分泌物,带冲洗导管的气管套管每2h气囊上方冲洗一次。
2.2 预防隐匿性吸入
隐匿性吸入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声门下,气管套管及气管插管气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气机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诱因的防范护理外,还应及时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换呼吸机管路,以减少肺吸入,减轻肺损伤[3]。
2.3 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显减弱,根据吞咽能力分级标准结果:“高度误吸危险”。监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来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2~3次/d。
转贴于
2.5 改善胃肠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并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运动。服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动和排空,吗丁啉可使幽门舒张直径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药。避免长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茶碱类药,受体激动剂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确保位置正确,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应有明显标志,可用棉绳在标志处打结后再缠绕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紧度以1指为宜,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取胃液及观察标记。每次更换鼻饲管时,应用止血钳夹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临床研究显示,经鼻胃管的误吸率为46%,而鼻肠管内鼻饲的误吸率仅为6%。条件允许尽量使用鼻肠管。
2.7 定时测量胃内残留量
每隔4h听诊肠鸣音,以确定有无胃动力不足。每次鼻饲前应测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为鼻饲量的50%,应暂停鼻饲。多数研究认为若胃内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时停止或减慢喂食速度。
2.8 鼻饲护理
鼻饲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保持60min,30min内不可翻身[4]。可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积,刺激吞咽从而减少误吸发生。若患者出现突然分泌物增多,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如出现误吸应及时处理,以防意外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管饲营养液的温度、量及时间,目前多采用营养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传统鼻饲推注法,减慢鼻饲速度,每次鼻饲液不宜过多,控制在200~300ml,温度在40℃较为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误吸。
3 讨论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存在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视机械通气患者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通过精心护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既满足患者营养需要又减少误吸的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机械通气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罗小青. 机械通气中鼻饲与吸入性肺炎的相关性护理对策. 现代医学,2005(5):50~51.
2 姜永杰,姜永梅,姜永华. ICU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护理体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 :399~400.
【关键词】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较长, 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 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 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 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龄64~83岁, 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8例。
1.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 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 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 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 安置床档, 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 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 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 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 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 基础疾病也比较多, 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 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 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 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 尤其是安全护理, 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 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 针对上述问题, 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 %(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 %(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慧芬, 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5): 67-68.
[2] 季双美. 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赵波, 刘红梅.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3):71.
[4] 刘爱英.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7):1356-1357.
[5] 王一兰. 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30): 6356-6357.
关键词: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1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四大因素的产生、发展、转归在治疗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注重住院患者的心理情况。对于呼吸系统患者,除在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中,做好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与调节,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增强适应能力。
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心理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0岁,平均65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疾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6年,此次病情加重平均7天。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6例。
1.2实验室检查 20例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6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经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护理体会
2.1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时消毒,温度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污染,如:烟,气体,粉尘。
2.2改善通气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流量。重症患者吸氧后密切观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静,紫绀改善,呼吸频率,节律均匀,说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变慢变浅,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若出现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当多饮水,以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以利痰液的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药观察
输液时严格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会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呼吸内科氨茶碱应用较多,应缓慢静注,防止不良反应。巡视的时候告知家属及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疗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手按住腹部,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帮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击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患者侧卧位,叩击着两手手指并拢,是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的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避开,心脏,骨突部位。叩击时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为宜,并安排在餐后两小时或餐前30分钟,防止不适。
2.6呼吸功能的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指嘱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比为1:2.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让人坐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出;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气体排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长,体质较差,情绪悲观,应给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呼吸操、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创
造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8 饮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饮食。
【关键词】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影响因素;探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90-01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病、气管炎、肺心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且多数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多数患者均需要进行住院治疗,以此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同时有关资料显示,不少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效果不佳,时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以你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对其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而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来寻找最佳的护理模式。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2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5±11.3)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4例,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患者25例哮喘病患者21例,肺心病患者17例,肺结核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的影响,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2±11.1)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2±10.1)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系统疾病种类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首先对120例患者进行护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工作,主要对患者日常接受的护理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护理质量,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一方面通过考察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与护理意识,一方面对患者自身展开调查,从而得出更具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分析结果。
1.2.2护理方法在得出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后,由我院资深护理人员,根据影响因素的类别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改进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仍然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改进后护理模式,主要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康复指导训练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与责任意识。
1.2.3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此外,还需要准确记录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分析工作。
1.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接受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认为影响临床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点,其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如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差、对护理工作配合性差等,其二是护理人员的因素,如责任意识差、护理水平不高等,其三是来自社会的因素,如医疗保障政策普及性差、办理手续繁琐、实用性差等。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因素,改进了护理模式,而采取对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并发症发生率为5.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0.0%、18.3%,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而且由于不少疾病属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多数还需要进行住院治疗,进而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影响极大[2-3]。而对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护理质量的高低也对病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本组探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开展了临床探究,从而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临床护理模式。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患者自身,笔者认为,不少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会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心理,因此不注意自身的保护,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对于上述问题,我院则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加强了健康知识的临床宣教,采取多种形式来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要点,增加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其次结合心理护理,纠正患者消极的负面心理,提高护患间的配合性,再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确保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护理技能可以胜任该项工作,最后则加强对医疗保障问题的讲解与普及,减少患者就医负担。而采取对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通过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能够有效理清影响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而改进护理模式,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确保患者远期康复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伟霞.呼吸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3,19(3):121-12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风险发生率为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可促进患者康复,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护理工作
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多种不安全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风险,这说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1~3]。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应用,此种护理优势是可将病人存在的潜在风险有效减少,但是其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为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3.25±10.23)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4.23±10.45)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12±10.27)岁。60例患者中肺炎患者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9例,肺心病患者1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例,呼吸衰竭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送检痰培养、血常规、血培养,指导患者合理的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适量饮水;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并实施风险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护理中对患者床位进行护理,定期对患者病床进行维修检测,预防患者出现划伤、坠床等不良现象,年龄较大的患者必须有患者家属进行协助护理。将日常清洁用品放置在离患者病床较远的位置,防止意外情况。(2)对观察组患者创建完善的病情档案,对患者心理状况、病情等进行干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审查。协助患者及时服药,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患者出现新的病情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分为护患纠纷情况、风险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情况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观察,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风险发生率为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当前对呼吸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较高风险[4]。主要原因是患有呼吸疾病的年龄较高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在临床中用药较多并复杂,病情严重,有较长的治疗周期,所以在护理中有较多意外情况。怎样在护理过程中将护理有效率提高,将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时间缩短,是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能力等有效提高,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条例,将现有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加以改善,将护理有效率以及安全率有效提高[5]。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对照组为10%;风险发生率为3%,对照组为1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对照组为80%;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对照组为8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可促进患者及时康复,将护理效果显著增加,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05(10):906-908.
[2]张晓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31(04):268-269.
[3]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02(03):156-157.
[4]岳艳玲,殷波涛.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09(02):30-32.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措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4-01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多发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病程长、容易反复。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咳嗽、胸疼、精神紧张,严重时可引起咳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给予心理护理、病情监测护理、机械通气护理、排痰湿化护理、药物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等临床护理,可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通过8周的护理监护,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3-76岁,患者呼吸疾病的基础情况为:支气管扩张患者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肺癌患者5例,其他重症患者4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周期比较长,病情容易出现反复,甚至因恶化而危及生命。通常患者会因此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对治疗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要依据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提供积极的心理治疗,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更要有耐心。①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将呼吸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讲清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的痛苦有心理准备。②要关心患者,人患病后,情绪不佳容易发脾气,医护人员要重视患者的诉求,度亲切和蔼,特别是对交流有障碍、反应迟钝的患者,更要耐心细心。总之,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监测护理 病情监测情况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的意识、呼吸、输液、咳嗽咯痰、生命体征和尿量等指标的留心观察,遵照病情监测操作规程处置。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意识朦胧不清、白天嗜睡、两手扑击样震颤等情况,应加强观察,并报告主治医生;呼吸观察:早期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过快或过慢,严重呼吸困难时常有点头样呼吸,护理人员对此要格外注意;输液的观察: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气紧心慌、心律失常等不适反应。咳嗽观察:协助患者痰的排出,观察咳嗽频度、痰的黏稠程度、颜色气味,如果有粉红色泡沫痰,一般表明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生命体征观和尿量观察:患者心源性休克常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紊乱,尿量减少等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变化。
2.3 机械通气护理 采用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使用机械通气应注意以下各事项:①要详细记录呼吸机的频率、供氧压力状况、患者使用呼吸机后缺氧的改善状况。②呼吸机参数可根据病情作适当调整,随机检测治疗效果。③呼吸机撤除要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循序渐进,尤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劳,部分患者因对防止呼吸机依赖,可能造成撤机失败。在临床护理中,本组病例有1例在撤机时出现呼吸肌疲劳状况,呼吸较微弱,自主呼吸维持不到24h。护理人员替患者佩戴呼吸机,采取加强营养,锻炼呼吸肌等手段进行护理,2周之后再次撤机,患者情况稳定。
2.4 排痰湿化护理 呼吸衰竭晚期患者,一般伴有程度较深的呼吸困难,如合并感染病情加重,引起痰堵、咯血窒息等,严重时患者常在50-10min呼吸停止。患者咳嗽是将自主排出的有效方法,所以应鼓励患者咳嗽,将痰咳出,还应要求患者多更换,以通畅呼吸,适当多饮水,可减少痰的产生。为帮助患者排痰,可对其翻身拍背,一般要求每2小时1次。神志清醒患者可采用每日2-3次做雾化吸入,机械排痰也是较好的选择,可适当配合使用;禁止使用强镇咳剂,以免造成患者因咳痰不出而窒息。
2.5 药物治疗护理 临床上常采用氨茶碱药物进行解痉止喘,因毒性原因,要严格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定量吸入β2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患者排痰。糖皮质激素药物用于治疗哮喘,应充分了解其作用及副作用。对患者进行静脉用药前,要了解患者用药史,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终止注射。
2.6 饮食护理 许多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伴有便秘和腹泻。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饮食上的指导,根据患者本身情况,多提供高纤维素饮食,补充蛋白质,建议多饮水,少食多餐。还可以对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可促进患者肠胃的蠕动,协助消化、排便。对腹泻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并适当补充营养。
2.7 口腔护理 为抗感染治疗的需要,在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治疗时,抗生素的使用量比较大,常会导致口腔菌群失调,比如霉菌感染。因此要根据患者口腔黏膜变化情况,及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3 结 果
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8例重症患者在经过上述临床护理8周后,效果比较明显,其中有45例患者得到痊愈出院,痊愈率为66.2%;有17例重症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使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0%;其余6例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死亡率为3%。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镜室护理;损伤新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危险已经成为医学界及社会的焦点,内镜室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研究也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内镜室护理工作开展中会将护理人员置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如内镜室中病人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甚至一些化学药物也会造成甲醛、消毒液等污染,对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健康带来威胁【1】。因此,加大内镜室护理危险因素研究与教育,全面提升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危险防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内镜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了防控措施的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到2012年8月于我院内镜室接受检查的62例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1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3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7例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23-8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不定时进行内镜检查,我院专门组建了内镜室护理管理小组并定时召开护理会诊,就内镜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预测评估,发现内镜室环境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损伤性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三大类。我院医护人员在每位患者经过内镜检查后均进行了室内防感染护理。
1.3结果 所有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内镜室合并感染,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严重意外事故。
2.损伤性危险因素分析
医疗内镜室护理中比较常见的损伤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放射性辐射损伤、视力疲劳损伤、噪声损伤等,该类危险因素主要对患者护理人员机体造成直接损伤影响【2】。
2.1放射性损伤 内镜室在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会应用放射性治疗法,这便将内镜室护理人员置于危险环境下,易对护理工作人员造成放射性损伤。如在内镜室进行十二指肠镜检诊断与治疗,常采用X线进行放射诊断与治疗,其中的电离辐射在封闭环境下持续时间长,直接污染了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也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长期大剂量的接触放射性污染源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技能,具体表现在体内白细胞数量严重下降,时间长了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灼伤甚至坏死。护理人员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机体的免疫力会明显下降,甚至致癌。
2.2噪音损伤 内镜室运作时会伴随着一些列噪音,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处于噪音不断的环境下,会直接影响到其生理与精神方面的不适,甚至导致人体机体功能下降,严重者机体功能的可能性也会增加【3】。内镜室的噪音主要源于病人发出的声音、电子仪器运作声音等,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在这些声音的长期影响下,会由最初的神经性不适发展演化到生理性紊乱,如神经性内分泌失调等,孕期的工作人员还会造成流产。身体状况较好的女性工作人员也会在噪音的长期影响下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血管收缩以致血压升高,直接不利于身体健康。
2.3视力损伤 内镜室中具有大量电子仪器设备,室内的护理人员在进行仪器操作时会直面仪器电子屏幕,长期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工作,势必会造成势力疲劳。此外,长时间的盯住电子显示屏工作还会造成工作人员视力调节功能,在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视力会严重下降,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的可能性将会随之增加。
3.吸入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还存在吸入性危险因素,这主要是由内镜室挥发性气体的存在与通风状况不佳引起的。内镜室在每次使用前后都会经过仪器消毒、环境消毒、标本采集浸泡等,这些工作能提高内镜室环境的舒适度,但是在通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持续消毒作业将会增加内镜室空气质量下降,如空气中的甲醛、戊二醛、氯成分都会增加,这些化学药剂成分在挥发长期存在于室内空气中,引发吸入性危险,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等【4】。
3.1消毒剂吸入危险 内镜室中常用药剂有消毒剂、标本浸泡液等,其中消毒剂应用更加广泛。一般仪器保养期间会进行必要的消毒,以防止仪器内部细菌孳生,且在仪器使用期间,每位患者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由此可见,仪器的消毒频率极高;消毒剂还用于内镜室环境的消毒,室内环境的消毒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呕吐物等引发细菌感染,也为了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环境,环境消毒用的消毒剂也会挥发长期存在与室内空气中;内镜室标本器皿中的浸泡液也具有挥发性,长期存在会与空气中的消毒剂成分混合,污染空气,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呼吸系统。内镜室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氯成分消毒剂等,空气污染还与室内含有甲醛成分的标本浸泡液有关,这些化学药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中还具有刺激性,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刺激性空气污染还会刺激工作人员的消化系统,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下,挥发性刺激气体持续作用于工作人员机体,还会造成皮肤与眼睛灼伤、呕吐、胸闷恶心、头晕耳鸣等,工作人员的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临床过敏反应增多,严重的还会机体组织损伤引发机体恶变,人体癌变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3.2粉尘吸入危险 内镜室的可吸入粉尘主要源于频繁更换的操作手套,一次性消毒手套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频繁的更换手套将会直接将手套中的滑石粉成分带入作业室内,空气中的粉尘漂浮量不断增加,可吸入性粉尘直接威胁着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长期处于具有粉尘污染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内污染成分增加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增加呼吸系统癌症的危险性。
3.3内镜室内其它刺激性气体危险 内镜室内的空气污染还包括患者检查时呕吐物、排放物、血液、仪器运作产生烟雾等,甚至部分患者还有身体异味,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影响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心情,免疫力下降,危险因素的危害将会扩大,严重的还会产生血液感染,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感染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护理工作中会面临着各种临床疾病病症污染,受检患者与室内的护理工作人员有时还要直接接触病原菌等微生物,如护理消毒工作不到位将会直接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内镜室中的感染性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污染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还具有较大的传染性,护理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该类传染源,会使本来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身体功能障碍的危险指数更高。
内镜室工作环境中危险指数较高的感染性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病、丙型肝炎等疾病,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尽管带有消毒手套与口罩,但是患者机体检查时遗留或触碰到的物件便有可能带有病菌,消毒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对病菌清除不彻底,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仪器接触中便有可能被感染【5】。此外,护理工作人员在协助患者检查时也会直接接触患者,患者分泌物、血液等体液感染因直接接触感染指数极高,部分胃腔镜检查时患者的体液还有可能溅到护理工作人员身体及脸部,造成直接污染。病菌消毒清除工作中也会造成感染,这主要是因为消毒活动幅度过大,带有大量病菌的消毒污染液溅到护理人员身上,甚至是直接进入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内镜室患者检查时,会遇到艾滋病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完善的疾病,因此,一旦被感染,护理工作人员将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疾病感染病症,由此可见,以防被体液污染感染,内镜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进行部分传染疾病的疫苗注射,并通过日常锻炼,增加自身的免疫力,还要在消毒工作进行时,着重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患者体液污染通过消毒剂挥发进行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内镜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7):2555-2555.
[2]李秀英,房伍磊.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质,2010,13(6):1896-1897.
[3]李彦毅.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质,2009,6(19):2558-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