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讲评课

目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出现课堂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倾向,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常常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和复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探讨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1 及时进行讲评,提高讲评效果

及时性原则是试卷讲评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试卷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控制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学习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回答问题等),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

在每次做完习题或者参加完考试之后,学生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答案而不停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况表面,学生们都总是希望第一时间知道题目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讲评,就能及时地开启师生交流,就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火花。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讲评,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淡化掉,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再进行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

试卷讲评一般都要在学生完成了有关的训练后,马上安排。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堂上做的练习,争取课堂上马上讲评。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投影,马上反映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同学加以分析、评分和完善。这样坚持课堂上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的作用就越大。此外,当天做的练习,比如限时训练,老师当天改好,收集学生情况,做好第二天讲评的准备。同时,利用张贴答案的形式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总之,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贯彻及时性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流通频率,抓紧一切有力时机,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想学”,这是提高高三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2 进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史学知识的确定性,加之以固定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的评价方式,导致一直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高中历史讲评课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色彩浓郁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合作学习在促进教学关系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生动富有激励性;学生发言人数要多、次数要多,同桌讨论、集体回答次数要多。教师的语言要具备启发性和鼓励性,所提问的题目难度要适度,使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能够答得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个别回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要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气氛。在讲评时,老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授课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之中。对于较为典型的题目,可以让答题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于比较典型的错误题目,也可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述一下当时的思维模式。

3 总结经验和规律,指点解题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要求下,近几年的历史考试呈现出题海无涯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绝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上,老师应着眼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解题技巧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讲试卷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正确答案的肤浅层面,更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如近年来高考题大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类题目学生容易失分,教师讲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教会他们转换信息,将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思考答该题需要调动和运用哪些知识点;再次,要教会学生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书本知识、主题立意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次的试卷讲评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

另一方面,通常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而个别学生在答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缺陷,并予以纠正。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加强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突出实效性。

讲评过程尊重针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在试卷讲评课前,老师要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电子阅卷机提供的试卷客观题的一系列数据,应该作为确立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老师对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哪些题目不必讲?哪些题目应该重点讲?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非选择题暴露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应该渗透哪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和应采取的策略等等,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以上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答题情况的总体分析,远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还必须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反馈信息都不尽相同,讲评课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4 结语

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位置,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以评讲课为契机,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高中历史研修总结范文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中历史学科教研状态来看,情况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在:

1.从教研组构成力量来看:中年教师居多,长期重复的教学生涯磨去了他们进取的意志,对待教研活动消极应付,主动参与性不高,无法发挥骨干教师的核心力量;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缺乏明确的前进方向。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学习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呈现出散兵游勇的教研状态。对待学校布置的教研任务,深入研讨较少,问题意识差,交流时话少。

3.教师们心态不开放,对上公开课、写论文、承担课题等教研工作不敢承担,生怕出错、丢面子。

4.教研组内各年级的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大部分老师目前手里资源丰富,一般情况下,利用以前资源进行授课呈主要模式,对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考虑太少,缺乏对资源的分享、综合与优化。

5.教研组内缺乏共同愿景和激励机制,导致组员活动积极性不高。

二、小组特点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是一个学习型的小组、合作共享的小组、专家引领前进的小组。其中,教师个人积极的学习心态是优秀教研组得以创建的良好基础;同伴互助协作的探究活动是优秀教研组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专业引领的学习活动是优秀教研组得以提高的快捷办法。

三、实施策略

1.教研组长负责制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应该是一位德教双馨的“将才”。首先,他有一份认真负责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责任心;其次,他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在每次的主题探讨中,能把握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能捕捉组员们发言中的精彩之处;再次,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将沟通能力: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能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注重与备课组长的沟通。总而言之,作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应该靠积极的工作态度感召人,靠精湛的业务水平带动人,靠优秀的教学成绩折服人。

2.教研活动规范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作为一个团体也需要制度的规范。

首先,开展好每一周的常规教研活动。明确教研活动的“四定”、“四有”。即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教研过程要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有反思。

其次,开展好每周一次的公开课。公开课每周在不同年级进行,鼓励组员跨组听课。这一项工作,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备课组应形成合力,在具体上一节课之前,应先就上课的主题,形成“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形成共识”的教研模式,以提高公开课的质量。公开课要反复打磨,通过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总结的循环过程,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再次,开展好每月一次的教学督导工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其中教师发展是另两个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励教师的创造性,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应侧重检查教师的备课、听课、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调查等,再将情况反馈于老师,使之了解自身优势,明确不足,以期更好的发展。

最后,做好每期一次的教研组总结。学期末进行总结,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是对一个学期教研工作的全面回顾、检查、分析、评判,从中找出成绩及不足,以为下一个学期的工作作更加科学而全面的计划。

3.教研水平提高制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重视“研”与“教”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具备“广”、“新”“专”三种基本技能。这三种技能除了教师自身的刻苦学习外,教研组还要创造条件为教师营造一个提高专业水平的好环境。

首先,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教研组乃至全校的坚强后盾,承载着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质的艰巨任务。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地脱颖而出?第一,教研组要举行青年教师“拜师带教”活动,组织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每学期师父必须听徒弟的课十节以上,没有上过高三年级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师父的课60%。第二,要合理向青年教师施压,多给青年教师承担公开课、教学竞赛、参与课题等任务,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不断打磨自己,使之尽快成长。第三,多给青年教师走出校外学习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增长眼界、开阔视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势必将为教研组和学校发展储备坚强的精英力量。

其次,要重视案例研讨。学校教学质量起步于课堂,教师的丰碑树立于讲台。教研组应把教育研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研组将公开课实录下来,制成视频,全体教研组成员在活动时进行观看、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从直观的案例探讨中,老师构建出适合自己年级的教学模式,并针对自己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要重视课题的研究。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针对前面所述中年教师出现的教育倦怠,课题研究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老师们一旦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接触的东西多了,思考深了,眼界宽了,每天上课都有新想法、新东西,学生有了兴趣,教育质量自然提升,而教师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