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弟子规解释范文

弟子规解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弟子规解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弟子规解释

第1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凡是人 皆需爱 天同覆 地同载”这是〈〈弟子规〉〉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长在大会上要求我们背诵和学习〈〈弟子规〉〉。

小的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感觉〈〈弟子规〉〉里的内容和〈〈三字经〉〉里的内容大同小异。〈〈三子经〉〉是用小故事,小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弟子规〉〉是学生们应遵守的规范。马老师让我们背诵“泛爱众”一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马老师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道理,要仔细去读,用心去理解。

刚开始背〈〈弟子规〉〉时,感觉很吃力,每一句话单独背能背过,连起来背时总背不过,妈妈说,如果你先把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先读每一句话的解释。再去背,不仅背过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话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规〉〉虽然是古人写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但其中所说所讲的不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吗?

第2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后来系统的去了解三字经的一些内容,也只是想着孩子能够上了小学以后背诵的时候轻松一点。关于弟子规,自己之前是没有一丁点的了解,虽然之前也有听好多老师推荐过,说这本书怎么怎么的好?里面的一些想法,怎么怎么的好?但是自己也没有想过要去学!

真正接触弟子规的内容,大概也就是这一两天之间的事吧,因为学校里面给孩子们发了一本国学书,里面的主要内容处理一些唐诗宋词之位,剩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弟子规的内容!

并且是要求孩子们背诵的,然后现在的孩子们的作业都是家长们辅导着完成!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先赶在了孩子之前,大着个舌头!

然后自己想说的是,关于弟子规里的一些内容,自己还是不怎么赞同的,就比如写,孝顺父母那一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整体解释下来就是,孩子必须以父母绝对的为中心,然后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思想,又怎么能够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来?好像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得按照着父母的想法来,这又培养了多少的妈宝男呢?

第3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小学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一、以《弟子规》为准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创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式

(1)以生为本,注重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实效。二年级六班周丽老师组织开展的以“与经典同行,做文明儿童”为主题内容的班队会,通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诵读,让《弟子规》及一些经典格言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不注重穿戴等,都和《弟子规》的相关语句要求结合了起来,有的孩子甚至把“好习惯,好人生”当成了自己的格言;三年级五班高思捷老师组织开展的以“诵读、感悟、自律”为主题内容的表演与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诵读并学习《弟子规》给孩子们身心带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还形成了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张俊教师在批一学生作业时,发现字体潦草,书写马虎,老师批上“字不敬、心先病”;李玉洁教师去学生家家访,发现这位学生叫其母亲拿试卷过来时直呼其名,连忙批评并教育他“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可以只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2)学校以规范和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发挥了圣贤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统一布置了走廊、办公室,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气息,创建和谐校园。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升旗、征文等多项活动促进圣贤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师生书法、绘画、日记比赛。师生互相问好行鞠躬礼,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校进行《弟子规》演讲比赛,细化良好行为习惯

我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弟子规》学习演讲比赛。通过比赛,学生、老师都明确了《弟子规》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孝心,对于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六年级六班潘红波老师就把《弟子规》融入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中。一开始是课前准备工作的引导,每天课前值日组长都背诵着“列典籍,有定处”,检查督促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组长似游戏般的提醒,学生都很乐意接受,时间一长,值日组长还没有背给对方听,对方就笑着说:“我早已准备好了。”再者要求每位学生结合学校发的《弟子规生活例行表》,贴在自己家里的书桌边,把“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在洗手间贴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结合手足口病的预防传播渠道,让学生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在卧室贴上“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结合生活中实例教育学生(穿错衣服引出笑话)。再有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班级事务挂钩,“物虽小,勿私藏”“用人物,须明求,尚不问,即为偷”,让学生明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律不能私自占有。通过学习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了,班内乱翻铅笔盒的现象。回家后为父母服务,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校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减少了很多,相互间能够做到谦让,说东道西的人大家对他不屑一顾了,偶尔间的摩擦也会从班长开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不少,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对于突发事件(话说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做了。

二、细化《弟子规》要求,强化训练,规范行为

1.张贴警句,规范行为

学校领导及老师深入学习《弟子规》后,把《弟子规》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语句和解释摘录出来,张贴在醒目处,规范平时学生的行为习惯。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1)示范导行。如训练学生良好行为时,学校制订了“两个弯腰”校规,即“见了师长弯弯腰,见了垃圾弯弯腰”,学校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时,让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示范。如,升国旗时学生要肃立、行注目礼、唱国歌,源于“步从容、立端正”。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我校规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模范遵守“两个弯腰”制度,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榜样。

(3)礼仪促行。我校从培养学生应具有升旗礼仪、集合礼仪、接人待物礼仪、孝敬父母礼仪、尊重老师礼仪、讲卫生、讲文明礼仪等十几种礼仪,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礼仪教育时,一方面让学生讲解《弟子规》学习心得,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制订“五要”“五不要”来约束学生,即了解父母、亲近父母、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影响父母的工作和休息,不要独占享受、盲目攀比。通过“爱父母、爱老师”主题班会和母亲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的节日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亲情、爱心。通过“六一”文艺会演上“早饭自己吃,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清,上学自己去”“爱护学习用品”等小品表演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环境熏陶。美好的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各班都努力创建班级文化建设。如各班都悬挂了规范《弟子规》字画,办了学习《子弟规》闪光栏、读书心得栏、学习《弟子规》服务台等阵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得到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活动见行。学生在跳舞时诵读的经典语句来自于《弟子规》,内容包括惜时、礼仪、诚信、待人、生活和学习习惯。学生在排练“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就以《弟子规》要求为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了《弟子规》所蕴藏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4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在小学德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蒙学经典读物《弟子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用,同时做到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做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弟子规;小学德育;功用;养成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是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与《论语》是源流关系,是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为纲展开成篇的。《弟子规》两句一韵,三字一句,360句,共1,080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全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其他七个部分是总分关系。“总叙”章总领全篇,讲教育之道,提出弟子受教育应该学什么内容和学习的次序,提出了育人以德育为先的主张。“入则孝”章讲孝敬之道;“出则弟”章讲兄弟之道;“谨”章讲修身之道;“信”章讲为人之道;“泛爱众”与“亲仁”章讲处世之道;“余力学文”章讲学习之道。《弟子规》将厚重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和教育精神,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符合儿童启蒙教育的特征和要求,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对于当下的小学生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功用

《弟子规》在清代是儿童训蒙读物,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该努力修炼的113件事项。教给弟子的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今天的儿童学习它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其仍具有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发挥其德育功用,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培养孝亲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起码做人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那么其他的一切善事都无从谈起。然而当今的孩子在宠爱中长大,大都缺乏孝亲的意识,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变得自私冷漠,缺乏爱的能力。孝敬之道是《弟子规》的首要内容,在孝敬父母方面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在“入则孝”章,提出了24件行孝事项。强调为人子女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要求孩子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使其认识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等等,都是培养孝亲意识的好素材。

2.学会尊重他人

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出人与人交往中互相尊重的必要性。《弟子规》“泛爱众”章的首句即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提出凡是人类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贵贱都要一视同仁,相亲相爱。在“出则弟”章里,“兄道友,弟道恭”,要求兄弟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境界;“长者先,幼者后”要求孩子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事诸父,如事父”,要求对其他长辈应该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尊重。最后,要求孩子将在与家庭内成员交往中养成的尊重意识,扩展到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去,做到以对所有的人给予一视同仁的尊重。另外,“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有会引起对方不快的不适当行为应立刻停止。“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既是恶”,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要求对人的缺点不要苛责求全,应当顾及对方的自尊心,而给予宽容和善意的鼓励,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好品质。

3.做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缺失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首要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对于每一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诚信,“信”章首先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里的“信”指的是诚实,要求孩子不说欺骗人的话,不说无根据的话,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不靠谎言投机取巧。又说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不确定的事不乱发意见,不随意传播谣言,这也是讲诚信的应遵守的准则。告诫孩子“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是要认识到“承诺”的重要性,对不合乎道德规范或自己不适合承担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否则会陷入无论进退都是错的两难境地。

4.选择有正能量的朋友

交朋友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的判断能力一般较弱,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当教给孩子识人的方法,关注孩子的交友对象,鼓励他们结交品行好有正能量的朋友。《弟子规》认为交友对象的确定要以“亲仁”为原则,指出了“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认为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应当谨慎辨别。告诉儿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要通过与具备“仁”的道德品质的人的交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减少行为过失。要求儿童要善于学习,做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自省”,学习其优点,避免其不足。

5.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若不守礼,就难以被被人们接纳被社会认可。《弟子规》对孩子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孩子注重仪表,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又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认为穿衣以整洁朴素为重,不要讲究华丽、追求名牌,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也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弟子规》教导孩子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走路时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时要端正,问候他人时要真诚恭敬,身体不要歪歪斜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避免轻浮、傲慢的失礼举动。又要求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时机,“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不要在对方不方便的时候打扰对方,设身处地为其着想,避免引起其反感。又强调了在交谈中,“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告诫孩子说话要忠厚正直,不奸诈取巧,要文明礼貌,不讲脏话粗话,不用街头粗俗无赖的语言。这些要求当对今现实中那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弟子规》毕竟产生在几百年前的清代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封建烙印,如重视孝亲却过度强调了家长权威,重视礼仪却禁锢了儿童的思想,侧重强调了儿童的义务去函同有涉及儿童的权利。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必须加以辨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指导学生学习《弟子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弟子规》成为国学教育的新宠,从企业到学校,从领导干部到幼儿园里的幼儿都在学习它。作为小学德育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注意以下问题。

1.忌机械诵读,不做甄别

许多老师在教给学生《弟子规》时,采取古代私塾背书的方法,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不作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学生机械诵读,不解其含义,造成很多误读情况。还有的地方已经举行或者在策划声势浩大的千人万人诵读活动。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正确理解经典,发挥其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没用的。《弟子规》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年代久远,“精芜并存”,有很多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内容。再加上现在出版市场比较混乱,出版商为获得利润,大肆出版各类版本的读物,由于出版时间短,版本多,一部分出版物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由于小学生们的辨别能力不强,教师必须先进行筛选(包括学习用书版本的甄别和学习内容方面的甄别)和必要的阐释。

2.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由于时代的局限,《弟子规》中的许多观点和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例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车水马龙快节奏的当下是行不通的;“亲有疾,药先尝”对身体有害不够科学,是愚昧的思想;“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扭曲的亲子关系,是不应提倡的愚孝。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要学习它“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诚实守信等文明的礼仪规范,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

3.忌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弟子规》看似简单,确是儒家思想智慧的通俗表达,是与《论语》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辩证、历史的看待它产生的背景,对古圣先贤的话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如,“有余力,则学文”不能理解为:有多余时间了,就去学习文化课程。正确的理解是:在身体力行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后,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要学习功课和技能。这里的“文”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化课,而是指“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弟子规》并不是忽视“学文”只重视“孝、悌、谨、信、爱和仁”等德行的,而是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如,在《余力学文》章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几句话,讲明了“力行”与“学文”的辩证关系。另外,我们在理解时不能随意联想,不能为了证明当下的一些观点和道理,牵强附会地解释文本。

作者:于萍 单位:图们市第一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俊.传统蒙学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3]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4]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N].人民日报,2014-05-30(7).

第5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关键词】《弟子规》 中职生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25-04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在2015年3月公布,2014年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77.70万,就业人数为558.54万,就业率为96.68%。但在如此高的就业率下,中职学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2012年至2015年2月我校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长期跟踪调查记录,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他们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上手快、思想活络,优秀生的比例是10%,不合格率是20%。数据显示,单位对学生不满意,96%是因为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较差,主要体现在缺乏耐心、以自我为中心、易烦易怒、无故旷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填补工作空缺等方面。如“没规矩”“不守时”“不懂得尊重人”“交代的事情迟迟不做”“喜欢抱怨”等都是单位主管对实习生和毕业生不足之处的总结。现在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个人的道德操守以及自我把控能力,能做大做强的企业,就是因为对经营道德和管理规范十分重视,这也验证了“做事先做人”这句名言的价值。它们认为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才是最直接最有用的,所以用人单位更希望学校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学生。

事实上,学校也开设商务礼仪、职业设计生涯、消费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学生走进社会工作后各种德育管理问题依然接踵而至,是不是靠几门课程、几堂课就能让职场素养与道德深入学生心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厚重多元的文化精华。在《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大学》《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提升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其中,《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教会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弟子规》出自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之手,文章言简意赅,全文仅仅1080个字,精辟地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对一个人的操守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带动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弟子规》里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重于“学文”、先于“学文”,正是解决我们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与道德的“金科玉律”。

二 《弟子规》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的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1.对己

《弟子规》的“谨”中要求“朝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与职场素养中的作息时间规律、衣着整洁正式、仪容仪表端正紧密契合;“余力学文”中要求“不力行,但学文”,与职场中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同样紧密契合。

2.对人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己有能,勿自私;人有短,切莫揭”,与职场素养中的尊重、保护客户隐私,团队合作交流融洽,交往情绪控制得当紧密契合;“信”中要求“凡出言,信为先”,这正是职场中最需要的诚信;而“出则悌”中的“尊长前,声要低;骑下马,乘下车;称尊长,勿呼名;兄道友,弟道恭”,正是职场要求的合适的表达沟通技巧、与客户见面所需的礼节、与同事融洽相处的技巧;“入则孝”中的“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更是要求在职场中对错分明、引人向善、态度端正、尊重他人。

3.对物

“余力学文”中的“虽有急,卷束齐”与职场中的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紧密契合;“谨”中的“置冠服,有定位”更是要求在公司物品放置要整洁。

4.对事

“谨”中的“事勿忙,忙多错”与职场中要求做事冷静、有条不紊相契合;“入则孝”中的“事虽小,勿擅为”要求注重工作细节,“亲憎我,孝方贤”提醒在职场中要心态良好,积极向上;“余力学文”中的“方读此,勿慕彼”要求做事情要专注一致,“心有疑,随札记”更是强调有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等。

三 基于《弟子规》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设计与实践

作为班主任,应通过设计诵读理解――践行体验――感悟内化这样的培养路径,将《弟子规》作为班级管理中的理念核心,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诵《弟子规》,重行为规范

某班语文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学习《弟子规》,自费为每位同学购买了《弟子规》,并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一句一句地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含义,再结合当代社会和学情现状,安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制作PPT演讲稿,对《弟子规》进行探讨、研究。在此过程中,先由学生为学生讲解《弟子规》,再由语文老师进行补充、更正,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半小时和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诵读《弟子规》,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记住每一句话。诵读《弟子规》入耳入脑,为学生们树立做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通过对《弟子规》的讲解、熟读、背诵,可将《弟子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其自觉以《弟子规》约束自身的行为,成为学生们中职三年的行为准则。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做事,班主任每周都会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弟子规》记诵竞赛”,例如书法比赛,让学生们用毛笔默写本周让自己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句话,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到四幅,贴在教室墙壁上;或是通过《弟子规》填词比赛、语句接龙进行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规范,在班级内形成浓郁的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氛围。

2.学国学经典,受思想熏陶

在班内除了让学生学习《弟子规》之外,还根据语文老师的建议,在班级的图书角摆放很多国学经典,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借阅学习、品读。此外,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如今学生在做事时,时常会引用一两句国学中的经典语句,例如:学习时――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同学间相处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然,我们深知,精神文化还要通过精彩纷呈的、外显的形式呈现。班级结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学生自发定下了每日的主题活动(周一为破卷日,周二为礼仪日,周三为孝道日,周四为感恩日,周五为自省日)。学生在受到国学经典的深刻影响后,以记得名句为荣,以自己行为得体为荣,不再盲目崇拜风靡一时的各种偶像,整个班级学生的素养快速提高,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和赞许。

3.设辅导讲座,启人生智慧

班主任邀请了我校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秀成绩的毕业生进行辅导演讲。学姐、学长们为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讲述了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以及艰难选择,并且告诉同学们他们是如何在这些困难、选择中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毕业生们用他们的经验教训告诉同学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对一个人今后就业的重要性,给予同学们关键的人生启示。

4.辟活动专栏,开主题班会

在班级里,精心打造以学习《弟子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弟子规》脱稿朗诵比赛,并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组织“传承中华美德――《弟子规》读后感”征文和演讲比赛,营造出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切实做到环境育人。

学校领导在得知A班学生学习《弟子规》氛围浓厚之后,还建议开展“学习弟子规,做个好人”的市级主题班会并向全校和全市的观摩老师展示。在这场班会上,同学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多次准备和排练过程中,他们谨记《弟子规》中的警言,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班会的展示。

学生们对这次市级主题班会的热情度高,使得此次主题班会精彩纷呈。同学们各显十八般武艺,小品、礼仪操、商务情景剧、志愿者视频、歌曲、舞蹈、十字绣等都体现了《弟子规》的精髓。如贯穿整堂班会的自编小品《〈弟子规〉的诞生》,引出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典范,生活中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同学、言行谨礼、诚实守信;学习中我们要谦虚好学、博文广识、体验学习的真正乐趣。

同学们还结合自身经历对“孝”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讲述了生活中自己如何去实践“孝”,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孝悌之人。大家各抒己见,在和他人分享的同时也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进行自我提升。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将形体课学习的商务礼仪操进行温故,组织同学进行排练,将商务活动中的仪表礼仪、握手礼仪、举止礼仪进行了良好的展现,体现出同学们个人的礼仪风采。

除此之外,同学们演出了与国外客户进行磋商,达成交易,并且因“信”结友,在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困难,得到很多朋友鼎力相助的情景剧。告诉我们只有平时诚信做人,关键时候才会有人帮助。

班上的文艺委员根据《弟子规》的精髓,自编自导了《来自清朝的你》,幽默、穿越等元素把《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学文的内涵表演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班上的宣传委员还编写了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兄弟和睦排第一;你拍二,我拍二,长者立时幼旁待;你拍三,我拍三,路遇长辈称尊长……”他用整齐的节奏、响亮的声音向在场的所有老师展现了商贸学子的风采。

最后全班齐背整篇《弟子规》,和着铿锵的鼓声,将整场主题班会推向了。

同学们在准备主题班会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好地理解了《弟子规》的内容,在内懂得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尊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集体、爱民族;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好学上进,锐意进取,个个争做“知孝道、懂礼仪、讲诚信、会宽容、爱学习”的好青年。

整场主题班会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们成功地展示了他们学习《弟子规》的成果,表现出了他们对《弟子规》的热爱。可见,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5.融校外实践,提教育效果

将《弟子规》与日常志愿者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喜爱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如为社区出一期有关《弟子规》的板报、在少年宫门口发放《弟子规》宣传册等,使活动生活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受到激励,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要与家长们积极沟通,共学《弟子规》,共同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时时做出表率,这就要求家长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所以《弟子规》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因此,在刚开展《弟子规》学习时,班主任就通过校讯通、电话、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倡导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和孩子共同成长,许多家长都十分地赞同,并且配合得很好。在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指导不足,表扬先进。

6.评优秀弟子,树学习榜样

A班根据同学的进步表现、家长和教师的反馈,结合所有围绕《弟子规》展开的竞赛活动(读后感、演讲、书法比赛等)评选出“优秀弟子”,并进行隆重表彰,鼓励全班同学向“优秀弟子”看齐,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提升整个班级学生的道德境界。

四 实践的成效

在班主任的总策划下,三个学期下来,班级全部同学都能流利背诵《弟子规》,并且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

班级在落实《弟子规》后的几大变化:

其一,家长对老师和学校评价极高,认为孩子在家的表现进步非常大,越来越懂事了。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同学们知道了应怎样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据众多家长反映,自开展《弟子规》学习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反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会理解大人,无理取闹的事情少了很多,有时甚至还会给妈妈洗脚或帮忙做家务了,似乎开了窍,成熟了很多。

其二,任课老师对班级的满意率几乎是100%,认为学习氛围浓,学生特别可爱,甚至不上课也会来教室和学生聊天。

其三,班级同学关系非常融洽,能够做到不撒谎、不骗人、不以恶劣态度待人,打架、斗殴和小团体现象没有出现,同学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坦诚相待,班级气氛非常活跃、欢快,每节课间都能看到班里同学嬉笑玩乐的场景。

其四,能够做到自主自愿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各展所长,班委组织比赛效率高、效果好。

其五,班级学生的自律性极高,班主任身兼数职,经常不在班级管理早午自修,依靠班委的监督和大家的配合,早读和午自修的表现时常受到巡视老师的表扬。这样的班级与众不同,在班级凝聚力和阳光氛围的背后,是较高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和积累。

其六,A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单位的好评。以下是用人单位对各班实习生表现的好评率:A班好评率为95%,B班为75%,C班为78%,D班为65%,E班为52%,F班为60%。

五 学践《弟子规》的思考

班级同学从最初对《弟子规》的一无所知,而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直到今天能够做到以《弟子规》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从最初的无所畏到现在的“见人善,即思齐”;从当初对《弟子规》的不屑一顾到现在学习时的“宽为限,紧用功”;从当初的待人骄纵蛮横到现在的“不如人,当自砺”。这不仅是学生待人处事能力上的提升,更是行为规范和思想上的升华。

当然,学无止境,且不能局限于技艺本身。在今后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将继续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将《弟子规》更好地融入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企业渴求的人才,做一位可器重、能发展的出色工作者,让学生在“孝悌”“谨信”“亲仁”的良性循环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附:学生的实践活动

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路上涂一抹亮红

在2014年的暑假期间,班级秉承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原则有序开展志愿者活动,发挥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和奉献精神在火车东站开展活动。班级志愿者们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行为准则,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旅途上涂一抹亮红,为“人间天堂”杭州掬上一捧阳光。此活动多次收到下城区志愿者负责人的表扬信。

爱心捐助,你我共进

“泛爱众,而亲仁。”当班主任向大家讲述在杭州十九楼网上看到一位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又无钱医治的早产儿陈思娇,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每日在医院过道睡觉,父亲因小思娇还需要继续医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时,同学们秉承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的理念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同时号召家里人一起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共筹集善款1735元。随后,班里选出了18位代表跟随班主任老师前往省妇保看望小思娇并将善款交于小思娇的母亲,小思娇的母亲对此十分感动,学生也为能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

斗闹场,决勿近

2014年,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全班同学利用班会课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踩踏事件的起因、过程、后果和预防对策,特别是今后面对此类事件,大家觉得“斗闹场,决勿近”的古训一定要牢记。

参考文献

[1]曹剑.《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6)

[2]师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方法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0)

第6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于是我又反复熟读《弟子规》,精选了很多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的佳句,来帮助学生修身正行,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初一的学生到了下半年,有一部分人开始感觉学习英语有些吃力,出现了纪律散漫、学习放松的苗头:上课迟到、课堂上听讲走神甚至打盹、作业胡乱应付甚至抄袭……

面对这些现象,我一方面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吸引每个同学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我也坚持率先严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出优秀的表率。所谓“凡出言,信为先”。让学生不迟到,我自己就坚持提前三四分钟到教室门口候课,提示有事的同学快点完成,没事的同学快点做好上课准备,指导部分学困生进行复习、预习或解决一些学习困难。我也在课余时间经常找迟到的几名同学谈心,真诚地询问他们迟到的原因,与他们探讨《弟子规》里关于生活习惯的篇章,让他们明白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弟子规》中所教导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安排好自己的起居饮食,才会因为去厕所、去买东西吃而迟到。我提出让他们几个开展比赛,看谁最先消灭迟到现象而且能坚持下去,就评谁为“惜时守纪标兵。”“凡是人,皆须爱。”差生也有思想有感情,对待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我反复地精心引导、耐心劝说和严格规范后,迟到现象终于消失了。尤其是以懒散厌学出名的何阳同学,看着别人得了小奖状,也开始按时进教室了。

在每节课开始上课前,我常用上一两分钟时间和学生比赛背诵《弟子规》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他们明白什么是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比如我领学生背完《谨》中的第十二课,找同学讲解这一课的大意。大家都觉得这篇简单,纷纷举手回答,尤其是那几个成绩欠佳的同学,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怎么会错过呢?我于是让他们发言,并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里,是怎么从细节上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并提示他们反省自己是否能坚持早睡早起珍惜分秒……我把“老易至,惜此时”写在黑板两侧,说:“咱们把这两个句子作为以后的课堂座右铭吧,当你要走神时,当你要放松时,咱不用‘头悬梁锥刺股’来明志,也可以‘揪耳掐面’以警醒自己啊”,同学们被我的幽默逗笑了。以前点名批评和罚站都不能遏止的课堂分神打盹现象,逐渐消失了,大家比学赶超的热情,使课堂效率越来越高。

第7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三字经》《弟子规》腐蚀学生心灵?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我们的初衷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出于个人爱好,就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读物,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家长和学校在对低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都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首选。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中学语文教师崔金英说,现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三字经》《弟子规》,自己8岁的女儿也曾大篇幅背诵,现在回过头看的确有些盲目。“里面有强调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不应该让孩子全盘接受,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所选择和指导。”济南明湖小学教师谭晓庆说,诵读国学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而要挑选经典的部分,让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这样才能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保持纯净,还是断章取义?

不过,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既然要筛选,就要明确哪些内容是糟粕?到底该删除哪些内容?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说,阅读传统经典其实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会对经典作品作出正确的理解。”

济南市民王志勇对教育部门此项禁令的效果表示质疑。他说,这类经典大多是家长教孩子读,并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学校的行为约束住了,却无法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多家长出于让锻炼孩子说话、认字的目的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孩子,教育部门光约束学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引起关注,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生“读经热”的确存在乱象。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汉卫说,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结果变了味,出版商为了渔利,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的读物。一些学校大肆推销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8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亦可称之为中华诗教的源流,“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华审美与情怀,自此而始。

这几句也是我教儿子背诵的第一首古诗的节选。在他两岁半时,我带他到院子里散步,吟诵给他听,一来二去,他就记住了。自然,那时他不理解诗的意思,有一次背“君子好逑”,他跑到阳台抱起了一个皮球。

一年春节回老家,返京时经停长沙,我们去了趟橘子洲。南方早春,已是花开鸟鸣,惠风和畅。我指着橘子洲头的青年男女,告诉儿子:春天来到,鸟儿在河中间的沙洲鸣叫,漂亮的女孩子出来了,年轻的男孩子想和她一起游玩。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三千年前的诗意。

说来惭愧,我从没有刻意教儿子古诗。他已经6岁了,很快就要上小学一年级,能背诵的古诗非常有限,不像一些同龄小朋友,几十首古诗能如绕口令一样背下来,一点磕巴都不打。一次,儿子还在读幼儿园小班时,遇到一个比他大一点的姐姐,两人不知怎么开始比拼才艺了,小姐姐一字不差地把《七律・》背下来,我儿子应对的只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听说后,笑言他只会“程咬金的三板斧”。

我教儿子背诵的第二首诗,是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除了最后两句是托物起兴,前几句都是平铺直叙,非常好懂。我告诉他,“葵”是一种蔬菜,你也可以看作是院子里的小草,小草上有露水,等太阳出来很快就被晒干了;阳光照在大地上,花草树木才能生长。

这首诗曾是我父亲教给我的,大概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不过父亲教我此诗,更强调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一直认为汉魏时期的诗,质朴自然,非常口语化,具象多而意象少,更适合教给孩子诵读。这一点我和缪哲兄的意见一致。

缪哲在他的《祸枣集》中说:

唐诗重意境、重炼字。少阅历和文字感差的人,很难体会其佳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人能知其妙处的,已不很多。求之于乳臭未干、大字刚识一篓的孩子,又怎么懂呢?又因对仗、平仄的约束,诗意的脉络,在唐诗就很难从字面上披寻,只能以“潜意”求之。

他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照这标准,唐诗可比作文人画;先秦、魏晋的诗,则如连环画与卡通。其中固有意境,但主要还是活泼的、有趣的故事。”“盖时代越早,越少经文人之改进,诗歌即越近于天真,越适合于儿童。”

唐诗比起先秦和汉魏时期的诗,确实更讲究意境,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也不尽然。唐诗中还是有一些浅显直白却很优美的诗歌,适合于孩子的心智。譬如几乎每个儿童都能背诵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声调铿锵,色彩鲜明,画面感很强。因为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完全是自然景象的描摹,孩子们一读就懂。

当儿子背诵这首诗时,我有时会联想,他何时能读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呢?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作此诗时,骆宾王因为触犯武则天,遭诬而下狱。诗用典巧妙,语多双关,咏物中寄情寓兴,只有经历过人世间苦难与忧患的人才能写出,也只有历经岁月磨砺的人,才能读懂“南冠”“玄鬓”等典故和意象。

可见,同一个诗人的诗,有些适合教孩子读,有些则需要孩子长大后自己去领悟。

【教读古诗,首先着重审美教育】

当然,以汉魏诗教幼童,也有不足之处。汉魏时期的诗比较长,诗中也不乏典故、比兴,小孩未必能理解。当然,汉魏诗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略加解释,小孩也能听懂。如《饮马长城窟行》的最后八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种场景的素描,没有太多的言外之意。只要给孩子解释“鲤鱼”是古代的书信,夹在鲤鱼形状的两块木板之间,托人带给收信人,他就明白了。至于“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和现代口语没有太大差别。

教孩子汉魏诗也不必全部为其诵读或令其背诵,可以节选讲解,他能记住其中容易理解的句子就行了。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我只给儿子读前面六句: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在北京天气不错的时候,我带他站在小区里,指着西北角的楼房,讲“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小儿还会指着天空中飘来飘去的白云,说白云变成了汽车或人等形状。一次,幼儿园老师布置作业,让小孩自己画一幅与生活有关的画,我给儿子一张白纸,告诉他“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的道理,让他在左上角找到西北方,然后画“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再在其余空白处添上道路、汽车、树木。

对同一首诗,小孩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能接受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譬如《关雎》,一开始我只教他前四句。随着年龄的增加,再教他后面几句。大概在儿子读中班时,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对我说:爸爸,我们班某某(一个文静的女孩)很温柔,是个淑女――看来他理解“淑女”的意思了。

至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凤求凰”的描绘,我这样对儿子解释:假如你喜欢和班上某个女同学在一起玩,总是想着这件事,连觉也睡不好,怎么办?你不能强迫她成为你的好朋友,应该好好和她说话,如果她喜欢你唱歌或者跳舞,你就表演给她看,让她高兴。这就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君子是不能横行霸道、强人所难的。这样的道理,六岁的小男孩一说就懂。

在我看来,教孩子读古诗,首先应该着重对其审美的教育,其次是情感教育,最后才是价值观的教育。而通过诵读古诗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又应首重音韵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其次才是具象的美,比如《咏鹅》中的色彩和动感。等孩子大一些,再去领会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以及文字的对仗之美。古诗的形式也应从简到难――先四言,再五言,然后七言。

【古诗词是合适的养料】

对孩子学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古代的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等。

古代蒙学教材的范围很广,有重价值观的,有重文史或自然知识的,有重审美教育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它们在形式上有个共同点: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为例,这两部蒙学教材主要以“做人”的教育为主,即价值观的培养。当然,《三字经》还夹杂着一些人文、历史、数学知识。如果说《三字经》算是一本还过得去的教材,那么《弟子规》则如一些朋友所言,“只是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这本相当于《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读本,在古代中国或许还有一些价值,在今天就没有推广的必要了。如何教导孩子做一个具有现代文明人格而又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人,可资利用的读物和影视作品不少。

我想,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之所以大力推崇《三字经》和《弟子规》,也许一是因为老师不知道继承传统文化究竟要继承哪些,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并没有客观的认识,人家说是经典,学校和幼儿园的主事者也认为是经典;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在形式上,这两大蒙学读物易于推广,它们是三字韵文,适合小孩背诵。

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让孩子们背《三字经》和《弟子规》,我倒不心会把天真的儿子教成食古不化的小老头,只是觉得有点好笑。因为我看儿子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完全是因为三字韵文念起来很有意思。一次,他边搭玩具边像唱儿歌似的背《三字经》,背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因为读音接近,他把“五子”念成了“拇指”。我纠正他,然后问:“你知道‘教五子,名俱扬’什么意思吗?”他当然不知道。恰好他的姥爷姓窦,于是我进一步解释:古代有个和你姥爷一样姓窦的老人,养了五个儿子,好好教育后,他们长大了都很厉害。我儿大惊:怎么会有这么多儿子――现在要都市里的孩子理解一家有五兄弟,都很困难呀。

当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呼声很高,我以为:可以不必强调哪些文化来自传统,哪些来自域外。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现代社会自然有现代社会的标准和方法,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行如果出现问题,应该不是传统道德价值观教育不够,而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在他身上出现了问题――不要怪传统,也不要乞灵于传统。

我愿意让儿子读一些古诗词,是因为我认为,既然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说汉语、用汉字,那么对其审美、情怀、心胸的培养,中国古诗词是合适的养料。等他读到小学二年级,多识几个字后,可让他进一步读唐代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然后在他乐意的时候,给他讲解《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第9篇:弟子规解释范文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伦理道德教育是根本,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正确的教育将从这里生起,因为“百善孝为先”。

中华经典当中的《弟子规》就是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习、力行《弟子规》开始。

1.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当我们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们对父母公婆以及长辈首先要做到。因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样的人生,他的将来就是怎样的人生。

2.现在很多人都把“生日”这个词,错误理解为我出生的日子。因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庆贺,要请客。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孩子过生日,大摆宴席。这个词正确的解读是:母亲的受难日,是母亲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给自己过的,应该是给母亲过,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感恩母亲把我带到人世间。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当天,带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帮老人做家务,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教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

3.亲师配合――“孝道”与“师道”同样重要,“孝亲尊师”是维系中华几千年文明不绝的的伦常大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家长要培养孩子尊敬师长,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

4.夫妻配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能说对方的坏话,而是应该互相称赞对方的辛劳和付出。

5.全家教育原则一致――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须就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有唱“黑脸、红脸”(如严父慈母)的分工,但绝不能互相拆台。

6.常给孩子讲《中华孝道故事》等启迪心灵的古圣先贤事迹,或学习其他经典和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循循善诱。

7.教导孩子懂礼仪、礼貌。在饭桌上一定要注意长幼的先后顺序,第一筷子的菜应该夹给在座最年长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夹给对方。另外大人没有上桌用餐时,告诉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