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19-02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用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素质在他们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融合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作为一个综合概念,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核心是指从业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职业素质包含4个方面: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获得,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质的根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它的培养是一个养成性教育,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基础”课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3]“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涉及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4]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专化,人的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基础”课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基础”课中的诸多内容,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责任担当等都是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职业中的渗透和延伸。所以,“基础”课能够为职业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有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5]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未来追求和发展,以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组织教学,解答学生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求学期间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及其职业发展能力。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这既保证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职业素质教育功能。“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一定社会理想在人格上的反映。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理想往往处在“迷茫期”。为此,教师在“基础”课适应人生新阶段和理想信念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向学生介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本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动机。然后从高职学生关心职业理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职业理想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自我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为客观基础,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由低到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明确“立志须躬行”,要求学生把实现理想的起点与平凡的岗位和踏实地学习联系起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2.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中,更具体一些就是体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当前,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存在轻责任、重报酬,轻贡献、重享受的职业选择标准和从业态度。所以,教师在“基础”课人生价值篇中,首先将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评价方法和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也不能简单以报酬高低来衡量其价值,只要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然后,进行价值观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职业道德教育。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基础”课道德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需要开展教学,将一般性职业道德融入到行业职业道德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专业或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敬业、责任、细心、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品质;然后,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整体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4.法律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并能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法律素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体现在职业法律意识中,就是要让学生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用职业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在“基础”课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在高职院校中,为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赋予“基础”课一项新的任务,即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侧重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教育,主要是帮助解决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与矛盾,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切不可顾此失彼,用职业素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把“基础”课完全变成职业素质课。如果这样,不仅课程性质变了,而且由于缺少理论基础,职业素质教育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动力学理论表明,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个人意志。[6]只有这三种种意志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并且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过去,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国家意志,而忽视了学生个人意志,使有些学生“学”的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起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然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3.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即将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然后将其“外化”为行为实践,并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过程规律,教师在“基础”课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案例、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多视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此外,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知行统一”,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推动由知到行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企业参观、企业文化调查和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生活和职场法则,而且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国发[2014]19号.

第2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一、挖掘化学教材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师的使命,为了在化学课上更好的进行素质,教师要深度挖掘现有教材中所体现的各种素质教育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所以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

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四要:要“打牢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要“加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化学“双基”教学,,切不可认为可以淡化“双基”教学,也不能认为,强化“双基”教学,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要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做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学生一定要懂得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要学会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3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主要内容;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应该注意教学资源和教学配置的应用,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能更好地推进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完善思想道德水平。在高中阶段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成为一个具备完整人格的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人格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阶段人格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和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人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社会也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校园,学生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些不良信息腐蚀,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们普遍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强,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主人公都有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人物的精神和人格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内涵,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理解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

我们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发展和精神面貌的养成,包括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满足人终身学习的目的。人格教育能够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这就与人格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人格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将教育主体放到学生身上,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深化人格教育内涵,这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整个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是教学的实践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教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仪容整洁,符合教师的标准,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应该平易近人,不能自吹自擂,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标杆,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进行人格教育时才能有理有据,促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除了教师言传身教,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的典型人物。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的作者马丁路德金,演讲者的演讲稿中有着饱满的热情,以演讲的方式反抗当时的种族歧视,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马丁・路德金的反抗精神,并且引导学生描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品质,从而学习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另外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残志坚的品质。教师从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技能引导学生健全人格,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人格教育的推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正确推进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金元.怎样将人格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8).

[2]潘常宝.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和人生教育[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第4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成长成才 路径 双惟实践班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面临比较大的桎梏,特别是来自应试教育的阻挠。“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矫福军,2009)当前,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包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但是,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选的人才往往是应试能力突出,而其他方面素质欠缺的畸形人才。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和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矛盾,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正是顺应高校素质教育的产物,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从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模式创新――坚持以“双惟实践模式”为构建蓝图;行动保障――坚持以双惟实践活动为载体”等路径进行科学研究。

一、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改革一直在强调理念的革新。过去的教育理念注重学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往往体现学校和教师的意志,忽视学生的需要和主体作用;新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双惟实践班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向上动力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奉献精神、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为主要内容,以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圆满为评价标准,探索形成一种不设门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新模式。”(吴俊,2014)双惟实践班的创建宗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有教无类,在纳新的标准上,强调无门槛。双惟实践班为所有普通大学生(应试能力强,综合素质欠缺)提供了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集体里面感受双惟班的优秀传统,体验各种素质提升活动,进而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

二、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在社会马上形成一种价值共识,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为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惟实践班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双惟实践班的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队长与队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相亲相爱、团结友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帮助和贡献的人。以刘红宁书记为班主任的教师团队,重视培育双惟实践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利用爱国影片、校训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精神。

三、模式创新――坚持以“双惟实践模式”为构建蓝图

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以一种科学的素质教育模式为构建蓝图。为双惟实践班发展而形成“双惟实践模式”真是对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全新创造。“双惟实践模式”是由1个指导思想、4项核心内容、4条有效途径构成的育人模式。“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核和实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正确解读;“激励机制、内化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的有效途径,是对素质教育落地实施的途径探索。双惟实践班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在“双惟实践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行动保障――坚持以双惟实践活动为载体

双惟实践班充分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各种活动的设置和安排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单纯理论知识的获取,最终要在实践活动得到体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双惟实践班创造性地开展和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举办双惟学子沙龙,让学生来当理念的宣讲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长进行报告讲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建立书香之家,让学生在阅读中扩展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开办周末智慧大讲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讲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开展学海自驾游活动,让学生自选课程,通过旁听、团队交流、网络学习等形式,独立完成自选课程学习;开展“科研零距离”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队,自主设计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同时,双惟实践班也开展关于志愿服务、责任感教育、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义务献血、义诊、学习互助等。通过以双惟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路径,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行动保障。

【参考文献】

[1]矫福军,王心一.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人民论坛,2009(14).

[2]吴俊,胡琴,温泉.基于.Net构架的过程记录评价系统的设计研究――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为例[J].科技广场,2014(11).

第5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勤工俭学;发展;任务;措施

“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第四次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市域“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努力把勤工俭学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校园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勤工俭学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继续丰富勤工俭学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大工作外延,突出加强以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关注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以提高师生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十二五”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积极推进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强化勤工俭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农村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城区中小学要按照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标准,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社会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建成1个以上市级综合性多项目、多功能社会综合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成每县2个以上、每区1个以上的县区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满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2.稳步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规范教育内部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根据国家、省有关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最新精神,借鉴沧州、承德、唐山等已经启动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城市的经验做法,组织开展专项调研,适时出台指导性意见,慎重启动并分步推进我市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全市中小学教育市场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条件适宜的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统一的教育内部市场服务系统。

3.依法完善校园安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全力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正当权益。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促使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全面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学校风险分散和转移工作,加大协调力度,继续抓好学生学平险管理和组织工作,积极建设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园风险防范服务系统将更加完善,风险分散和转移工作将更有实效。

4.不断扩大校办第三产业服务领域,努力创造校办产业发展的新辉煌。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大力发展既面向教育内部市场,又面向社会公众的校办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项目。市县两级要科学规划,指导协调各中小学举办更多的适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服务项目。

二、“十二五”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对新时期勤工俭学的认识。勤工俭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对勤工俭学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市县两级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要围绕教育发展大局,找准定位,加强协调,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切实发挥好“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快勤工俭学事业发展步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服务。

2.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对勤工俭学工作支持的力度。各县区教育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支持,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优惠,为勤工俭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证。市继续实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奖励扶持政策,适时增加专项扶持奖励资金数额。各县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对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和配套奖励。

3.加强管理,切实改善勤工俭学机构和队伍建设。以有利于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勤工俭学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县区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要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强化管理职能,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体系。要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市、县区、总校、学校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强化岗位业务素质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和工作队伍。要切实加强县区级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得力人员,强化管理职能,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开创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6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第7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1.1 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薄弱:在我国护理专业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的课程也是基础的医学课程和一些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缺少人文教育相关的教育课程,这就导致整个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1.2开设的人文课程内容较少: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是基础的学科教育,缺乏综合性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获得很少,从而导致其整个的人文素质培养受到阻碍。

1.3 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在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人文课程缺乏整体的教育逻辑性,人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较少,授课过程中也比较不规范,这些都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提供给学生的专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开展过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很多的护理从业人员都对护理这个工作存在很多认识错误,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护理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学生也形成了错误的专业观念。

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在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抛弃以前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融合到护理教育过程中,构建新的护理教育框架体系,激发学生对于护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认识,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护理教学的开展。

2.2 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文学、伦理、法律等课程和护理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在整个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革,不断地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护理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上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体现。

2.3护理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的护理实践课程中,要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护理实践方式,同时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那么学生就需要将教师当作病房,那么就需要穿戴整齐的按照护士来要求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训练,同时要有良好的姿态,在和病人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的端庄稳重,优雅大方,做好和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人文素质培养。

2.4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课堂上完善评价体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模范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束语

第8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广的层次,更为深刻的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既对问题的意识、思考、分析和批判等,一句话,就是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就不仅仅是掌握几门知识、技艺,更为深刻的是有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说逻辑学与素质教育应该是最为密切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比数学方法更早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是语言,从学舌起就进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数学,这种思维能力更为抽象,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我们知道,数学学得好的逻辑学也容易学得好,相反,则不易。在教学中也明显体会到这点,可能正是这点认识,让我们的专业培养方案对逻辑学的偏重不一样,而与专业对逻辑学的要求有偏差。

逻辑学比数学更抽象,这点可能超出日常常识,通过分析就可以明白。逻辑学也用符号来表示,逻辑符号有一定意义,因此,逻辑学抽象的难度是既要理解符号的意义,又要在此基础上理解符号之间的运算,并且这种运算规则所包含的意义也要理解。数学与逻辑学的对比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我们的日程生活来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都是文字符号,而不是数学符号,因此,逻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更为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进入大学开始接触逻辑学就不感到陌生。也正是如此,我们的逻辑学教学也以以语言为主的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而这一点已不足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的要求了。

传统逻辑是现在高校逻辑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这一情况也体现在目前的逻辑学教学实践中。但现代形式逻辑发展以来,其所具有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培养能力远远超于传统形式逻辑。就其基础性而言,现代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扬弃,其基础性远比传统逻辑更为广泛。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意义更为深刻,而传统逻辑远不能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就其应用性而言,现代逻辑不仅可以作为日程生活中的思维工具,具有传统逻辑的作用,更是作为解决传统逻辑所不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就其对人的思维能力培养而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思维能力的需求早已经超出传统逻辑所能提供的要求了。而现代逻辑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因此,现代逻辑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对素质的扩展要求。

正是如此,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仅停留在对传统逻辑的要求上,而是两者相向发展的需要。现代逻辑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可以做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学者建议把传统逻辑教育改为逻辑思维训练,而现代逻辑作为延伸的内容教育,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开设不同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传统逻辑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学的基础性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体现逻辑学的对素质培养的地位。

二、逻辑学课程教学展望

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在逻辑学课程教学中一直以来存在诸多问题。这些诸多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观念上的,一是教学体系上的。其实这两个方面是前后相继、互为表渗的。认识观念上表现为对逻辑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观念上不与重视,从开课专业、开课课时就可以反映这一问题。教学体系上的问题,承继上一个问题,对逻辑学的发展给与的关注不够,跟不上国内外的逻辑学研究。相应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就表现为仍然以传统的形式逻辑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现代逻辑则很少作为教学的内容或者根本就不列入教学内容。因此,现在仍然有不包含现代逻辑内容的逻辑学教材。

逻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让人堪忧,尤其是在地方性大学,其师资和观念更是受到限制。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教育的大背景;一是对逻辑学作用的认识;一是对逻辑学的发展的认识。

逻辑学的作用和目的,可以引用王路先生的观点高度概括:一是通过学习逻辑,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一是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一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从而使这种逻辑眼界和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第三则是通过学习逻辑知识形成一种逻辑观念。三个目的中最为重要的是树立逻辑观念,任何的学习都是为了树立某种观念、具备相应的素质,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我们现在的逻辑学教育现状还停留在第一个目的上,第二和第三个目的根本都还没有意识到。可以看出,相对第一个目的,第二、第三个目的更具深层意味,也最能体现逻辑学的意义,当然也最难达到。达到后两者,可以说逻辑学就融入你的知识结构中、成为你的素质的一部分,成为你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的教育除了培养一定的专门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强的体现。

为此,不少从事多年逻辑学教学的人士不遗余力地提倡逻辑学教学改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代表性的如袁正校先生。袁正校先生不仅编写了比较经典的教材,更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关于现代逻辑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坚定不移地走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树立正确的逻辑教学观,促进逻辑教学的改革;构造简明易学的逻辑教学系统,普及现代逻辑的基本知识。

结合自己的逻辑学教学经验和体会,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形成一套完善的逻辑学教学体系,这一完善的逻辑学教学体系包括适应各不同专业的逻辑学教学内容、经典的逻辑学教材,相对完备的逻辑学师资,以及逻辑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目前,这一体系的核心或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确立经典的逻辑学教材,并且得到推广、普及。现有的逻辑学教学困境和混乱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材不统一。逻辑学应该如高等数学一样,有自己的经典统一的教材,这是逻辑学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但是由于传统和观念的影响,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制约了逻辑学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内的逻辑学教材基本落后,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好像逻辑学只要知道概念的含义、几个基本的逻辑规律以及一些基本的推理就可以了,就可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第9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思考

近年来,三江学院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大众化教育生源层次和民办体制办学特点,深入研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研讨,坚持从办学实践中总结先进的观点做法加以提炼,并将先进成熟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我校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方针,落实“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提炼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进一步解答了“培养什么样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一、“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基础上,并在深入研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大众化教育的生源层次和民办体制的办学特点提出来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将“德育为首”、“学以致用”、“应用为本”等教育理念有机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二是辨证认识“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内涵及其关系;三是正确处理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方需求”三方面地位及其关系;四是统筹协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模块要求及其关系;五是要科学建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教育”三体系及其关系。“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即是强调上述三理念、三要素、三方面、三模块、三体系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领域、各环节、各方面中辩证统一的“一体”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维一体”融合式发展,要求建构和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面向“一线”,让学生既掌握直接而基本的应用知识、又有较强的具体实践能力、兼具较好的职业素养。

2.“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主要内容

(1)理论教育强调获取应用知识。根据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和需求特征,理论教育要强调学生对应用知识的掌握,而应用知识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把范围限定在能够为学生打上专业烙印的应用知识方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其中公共基础理论强调精而实、基本够用,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专业基础理论内容强调宽而实,主要培养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专业技术理论突出应用,按技术主线来组建专业课程,内容强调职业导向,主要培养学生发展的针对性。培养过程形成理论教育课堂中讲授、实践中学习、素质教育中提升的框架体系,同时通过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内容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通过提高理论课程的应用型和系统化,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实践教育突出培养创造能力。实践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用基础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实践、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践,它必须突破实验、实习、设计等传统的能力要求和动手环节的实践概念,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认识规律,把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内容划分为外语、计算机实践、基础、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等的专业应用能力模块和德育实践、学科竞赛项目、专业社团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综合创造能力模块。这一体系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设计,形成一个有梯度、有层次的以创造能力培养为主线,包括“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实践”在内的实践教育体系框架。

(3)素质教育注重强化职业素养。素质教育体系要在一系列实证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构建并完善以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为重点,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并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层面和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领域,特别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和就业观教育、毕业设计和加强校企合作渗透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业务素养。

3.“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基本特征

“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的再认识和新探索,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较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性,即在培养思想上,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如由“知识为本”转为“能力为本”,体现新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二是应用性,即在培养目标上,要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需求特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直接而基本的应用知识、又有较强的具体实践能力、兼具较好的职业素养。三是针对性,即在培养面向上,要结合民办高校自身条件和生源实际,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产业行业一线,并把职业标准、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等融入培养内容。四是系统性,即在培养内容上,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融合“三维一体”培养方案,搭建“三维一体”培养体系,做到“应用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不偏颇、不脱离。五是全域性,即在培养空间上,要打破课堂界线,突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六是多样性,即在培养方式上,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平台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选择。

二、“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路径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我们结合民办生源特征,以“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通过修订完善全套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融“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及其培养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的“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并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合作育人,找到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民办特色、三江风格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1. 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位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在才人培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不随意降低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符合自身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江学院积极构建“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一是在理论学习中,突出学生对应用知识的掌握,形成应用知识“课堂中讲授、实践中学习、素质教育中提升”的体系框架。二是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系统设计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包括“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实践”的体系框架。三是素质教育中,构建完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涵盖思想道德素质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层面和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的体系框架。

学校摆脱传统教学计划一味强调知识系统性、完备性的束缚,对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设计,修订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以应用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课程化、学分化、模块化的形式固定下来,重组“2平台1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应用知识培养模块”、“实践能力培养模块”、“职业素养培养模块”,力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构建以专业和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和改革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学生对学业课程的研修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维一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也就要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专业和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突破知识本位的传统框架,构建以专业为导向、以技术逻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努力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适应基层生产第一线工作需要。例如,艺术专业、动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根据所需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将课程体系划分成若干课程平台和若干选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一类专业应用能力,每个模块由与该专业应用能力相关的若干门课程和若干个课程设计组成,根据专业能力需要把相关课程融通整合起来,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应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技术体系要求,实施了建筑工程、路桥工程和地下工程分类培养方案,分别以建筑工程、路桥工程和地下工程所需技术和能力体系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总纲性的作用,高等院校只有确立了适合自己办学实际并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计划和措施,学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出来。三江学院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实行“3+1”、“3+0.5+0.5”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

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先后与江苏省软件测试服务中心等联合举办“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试点班”,与塔塔信息技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以“3+1”模式合建“软件人才塔塔班”,与江苏省内外数十家媒体签约实行“校媒合作”、与“现代快报社”共建“强化班”合作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等等。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创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前就能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许多合作育人班学生毕业前已被企业全部预订。

艺术学院通过“项目带教学”的培养模式,把公司艺术形象设计引入校园,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实践了由作品向产品层的转变,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海文大学、恰达河奇技术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荷兰赛克新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实行“2+1”、“3+1”、“2+2”近十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办学。

4. 构建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创新多类型、个性化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