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技术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第1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FreeMarker,Struts2,Web,插件,Web模板

 

1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化在各行业之间可以说随处可见了,一般信息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块,与硬件技术发展的快速和成熟相比,软件的开发技术和流程还远远不够完善,虽然软件各方面的技术已经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现在软件技术和功能还不能很好满足当今软件的规模和要求。最近几年时间毕业论文ppt,软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Web方面的技术。本文接下来要讲述的FreeMarker和Struts2就是Web表现层的技术,结合这两个技术开发一个页面信息提示的插件,可以通过标签引入形式复用到任何需要的页面上,从而简化页面开发难度和提高程序复用性以及可维护性。

2FreeMarker概述

FreeMarker是一个模板引擎,一个基于模板生成文本输出的通用工具,使用纯Java编写,它被设计用来生成HTML Web页面,特别是基于MVC模式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获取所需数据并生成页面,FreeMarker更适合作为Model2框架(如Struts2)的视图组件。下面图1显示了FreeMarker模板引擎的工作机,其中Template file 就是FreeMarker的一个模板,Java object是一个为模板提供数据的对象,最后通过FreeMarker引擎输出页面代码站。应该说FreeMarker功能是比较单一毕业论文ppt,就是负责提取底层数据生成文本并输出,不过它的以下一些特性使得它在Web程序中应用比较广泛,具体特性如下:

1)通用数据模型

FreeMarker不是直接反射到Java对象,Java对象通过插件式对象封装,以变量方式在模板中显示,可以使用抽象(接口)方式表示对象,告诉模板开发者使用方法,使其不受技术细节的打扰。

2)强大的模板语言

FreeMarker有自己的指令,使得模板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同时还有自己的命名空间避免名字的冲突。

3)简单的Web显示

分离可视化设计和应用程序逻辑,分离页面设计员和程序员。

4)强大的XML处理能力

用于递归遍历XML树,在模板中清楚和直接的访问XML对象模型。

图1 FreeMarker模板引擎工作机

3FreeMarker结合Struts2开发插件的过程

FreeMarker是一个功能很强的模板语言,可以直接通过它获取对象的数据。通过Struts2框架的插件扩展机制可以对模板进行封装制作成一个自己的插件,这样就可以在整个系统中使用。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解析插件开发的过程及方法毕业论文ppt,同时简单阐述FreeMarker的原理机制和Struts2插件的使用方法,这个例子所要实现的功能是在页面弹出底层发送过来的各种消息,如:验证错误信息、逻辑错误信息、提示信息。整个插件的开发过程将分为模板编写、模板封装、插件配置、插件应用四步来解析说明。

3.1 模板编写

在这里,所有服务器抛出的信息将通过模板输出,FreeMarker具有很强的指令可以获取到业务模型的数据以及控制业务流程,比如<#list>命令可以遍历集合中的所有数据,<#if>是一个条件判断命令。下面我们给出了逻辑错误信息中的一段核心代码进行分析说明,以供理解和参考:

<#if parameters.msgtype == "error"><#t/>//根据参数判断信息类型

<#list actionErrors aserror><#t/>//遍历错误信息

<#assignmsg = "${msg}${error}

${parameters.msgsplit}"><#t/>//信息追加

</#list><#t/>

</#if><#t/>

${msg}//输出错误

以上就是模板编写的格式,编写完成以后保存为ftl后缀文件。FreeMarker包括指令、表达式、运算符、插补四大知识要点,详情可以查看相关资料说明站。

3.2 模板封装

模板写好以后,可以通过Struts2框架的插件机制对模板进行封装,从而使得页面能够以标签形式引用处理。模板封装有两步主要任务要完成,一是通过Struts2组件提供的UIBean接口实现FreeMarker模板所需的数据模型,二是继承AbstractUITag抽象类实现标签属性映射的接口。

实现UIBean核心代码的说明和参考如下:

public class Message extends UIBean {//继承抽象类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EMPLATE ="message/error";//指定模板位置

protected String getDefaultTemplate() { returnTEMPLATE;}//复写方法

public void evaluateExtraParams(){addParameter(paraValue,paraName);}//设置参数值

}

实现AbstractUITag核心代码的说明和参考如下:

public class MessageTag extends AbstractUITag {//继承抽象类

public Component getBean()//复写方法指定组件

protected void populateParams() {//复写方法给组件设置参数值

super.populateParams();//调用父类方法

Message msg =(Message) this.component;//获取组件对象

msg.set ParaName(paraValue);//给组件设置参数值}

}

3.3插件配置

前面已经把信息提示插件的主要功能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ppt,现在要做就是把前面各部分的功能元素通过配置文件进行关联起来组成为一个可用标签插件。这里主要有两个配置文件要完成:一是通过struts-plugin.xml登记插件,二是在tld 文件中配置标签属性。详细配置如下:

<beantype="org.apache.struts2.views.TagLibrary" name="message" //登记插件为message

class="org.message.struts2.views.MessageTagLibrary"/>

<tag>

<name>message</name>//指定标签名称

<tag-class>org.message.struts2.views.jsp.ui.MessageTag</tag-class>//指定标签处理类

<attribute>//标签属性配置

<name>paraName</name>//指定属性名称

<required>false</required>//是否一定要

</attribute>

</tag>

3.4插件应用

通过前面插件配置生成了一个message信息提示标签插件,只要把前面相应的mytags.tld标签配置文件引入到页面,就可以使用信息提示标签,具体一个实例应用如下:

<%@ taglib prefix="err" uri="/mytags"%>//通过taglib把信息标签引入到所需页面

<err:message/>//在页面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使用该标签来显示服务器响应的提示信息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到,通过插件的形式显示信息提示,大大简化了代码的复杂度以及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同时也有利于代码的维护。

4结束语

本文简要的讲述了FreeMarker结合Struts2框架开发标签插件的基本过程,这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巧设计之一,真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可能需要很多优秀设计技巧才能开发出一个实用稳定的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刚.Struts 2 权威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Marty Hall等.Servlet与JSP核心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1)加强专业现状发展和前沿动态的相关知识的更新与收集,补充专业案例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必要时,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贴近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动态,尽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施工场地,从最基层学习与提升。(2)熟练掌握专业表现技术,例如与专业相关的CAD、PS、Sketchup、3DSmax等电脑制图软件,还有速写线稿、彩铅、马克笔等手绘技能,毕业设计当中需要应用到之前所学的所有理论、软件、实践等综合知识。分为学期中、学期末、最终成绩三个阶段提交阶段性作业及评分,考核更加细致化,有效地杜绝了应付作业的情况出现。(3)培养规范的设计习惯,引入本专业的相关行业法规、设计规范以及制图标准等,严格学生的作业考核,毕业考核以及平时考核,即使强调艺术专业的创新性和自由开放性,但也要“有规矩”才能成“方圆”。(4)作品考评标准化、体系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要过于零散,尽量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考虑多次作业内容相关联、平时与期末作业相关联、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关联等方式。另外,成套的作业成果也利于期末总结和日后的工作面试。评分考核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教师)三种方式结合,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性、积极性和思辨性。(5)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技能、态度、阅历等全面的素质修养,还要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包括协作、沟通、管理、创新及挫折承受能力等。

2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是在延续本校1321学期模式和注重实践教学的大前提下,结合环境艺术专业自有的原则和特点,进一步详细深化并系统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标准,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培养思路明确,按社会的高标准对学生培养与考核;(2)制定毕业标准相关的规章制度。为11级10个班级的管理提供优秀的带头示范作用;(3)力求实现本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资源需求的一条龙储备路线,包括基础理论、软件技术、综合方案、市场调研、施工现场观摩、课后实习、实训锻炼以及企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培训;(4)一对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而熟巧”;(5)针对性和综合性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师资更高水平的挑战,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进。

3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成果及总结

第3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提高路桥方向软件化程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

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

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

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

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

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

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第4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应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36-02

一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进行跨学科融合,在教育模式上,尝试改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了“3+1”模式 。 “3+1”模式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并把高校和企业作为共同的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

(一)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系统框架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由三个系统组成,即实践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实践系统包括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建设、联系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师资队伍等内容。评价系统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保障系统由制度保障、规划保障、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组成。

(二)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

“3+1”模式是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载体。从内涵上讲是指大学四年的教学活动前三年在学校进行,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 当然“3+1”不单是一个时间分配,本质上它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问题。该培养模式的实质特征是高校、企业这两个育人主体在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培养的人才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3”阶段高校教学设计和“1”阶段企业教学设计两个部分。“3”阶段高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学科融合、校企f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以高校为主体,吸取企业提供的建设意见。“1”阶段企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验环境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在企业与高校双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实习,并结合社会实际问题选择和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二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的实践

为贯彻学科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实施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在商业软件工程和金融信息管理两个专业试点进行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根据广州商学院发展规划和定位,结合学校经、管为主的学科优势,计算机教育必须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结合,以软件技术教育为核心,进行多学科融合。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开设计算机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商务应用和金融管理方面的跨学科课程。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1 商业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主要是:特色一:基本的软件开发与管理技术的能力。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基本软件开发与开发过程的管理能力,以及掌握应用部门的管理模式及内容的能力。特色二:熟悉计算机在商业模式、商务活动中的开发应用。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基本具备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和电子技术,分析商业应用领域进行网络和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的能力。

所以针对之前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方向)主要进行的建设调整内容有:(1)明确专业领域方向。专业方向由软件工程改为商业软件工程,更加明确专业的领域方向,结合商业、商务领域,深入软件工程在这方面的应用。(2)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将一些政治思想课程,安排在学生即将走出学校,接触社会时进行,更好地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思想支持;同时,将专业课开课学期适当前移,让学生更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同时,为学生预留更多实践机会。(3)集中实践教学体系新方法。在第6、7学期,开始尝试以小学期为上课方式的课程设计的实践课,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就业提供扎实实践基础,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竞争力。

2 金融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主要是:以金融等经济信息管理能力培养为主体,管理技术教育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学生的管理软件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导,学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为进一步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商业智能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学习金融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与应用技术,为金融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开发等能力。

所以针对之前的课程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进行的建设调整内容有:(1)专业培养特色更突出。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商业智能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学习金融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与应用技术,为金融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开发等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2)突出方向特色,新增与金融、商业智能相关课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金融学、银行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商业智能应用案例等课程。根据当前国内实际应用情况适当调整部分课程,如,“统计分析与SAS程序设计”调整为“统计分析与SPSS程序设计”。另外,部分过时的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的课程也做相应调整,如不再开设“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专业英语”等课程,并通过其他方法,如要求专业课老师在授课时增加本课程有关的专业英语教学等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教育模式建设的实践

将传统的 “3.5+0.5”的教学模式,改革为 “3+1”的教学模式。即大学生的四年教学生活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前3年在学校进行基础与专业课程教学;最后1年到企业现场实践,在企业进行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

学院与东软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成果申报、学生培养和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学院与东软目前已经为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开展了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项目实训。东软为学院提供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并负责对所培养的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校企联盟构建学科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我院与十几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与东软集团睿道教育信息技术、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深圳市中科鸥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内基地,开出各类实训项目,引进企业投入的设备及各种软件。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定岗实践,积极地以“企业人”身分要求自己并尽快融入企业环境中,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并在企业选派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就业培训,接受部分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学,努力完成企业所交付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从今年2011毕业生开始试行去企业去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工作。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校内扩展到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实现了院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当然也有很多毕业生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极大提高了就业率。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1 加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指导教师的培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积极建设并培养了一支思想觉悟高,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强,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度

对学生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规划方向,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对口企业导师。同时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所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学生的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商量评定,并规定学生每年跟随企业导师在工程一线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

3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推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可通过在岗实习、专业进修、聘请外校名师、现代教育技术轮训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积极提高业务素质。建设更具开放性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提高团队的整体效力。

4 鼓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每学期将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或专家举行2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

5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每年度评选学校的教学工作优秀团队及优秀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以激励的方式和榜样的力量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实践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29-04

软件产业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基础产业,又是能将现代IT技术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融合的创意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件是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软件产业大国。为此,我国近年来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如《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至2005)[2002]47号文件等。随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8年的325亿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软件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建立。但与发达国家速度相比,我国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 高端人才供给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如成都市软件协会分布的《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2007年上半年供需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缺口约8900人,而其中的高端人才缺口约6900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高端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

(2) 人才规模不足,离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现在我国共有一万多家企业在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业务,而目前全国的软件工程人才总量与之相差甚远,缺口很大。

(3) 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人才主要集中于编程人员,而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文档管理、测试等等人才比较缺乏。缺少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进入企业要“转型”,形成企业人才的“滞后”现象。

1面向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重点培养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更强调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

为此,我们参考和借鉴IEEE在2003年推出的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以及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组于2004年5月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CSE2004 SEEK),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软件工具和环境的知识几个方面。其中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应涵盖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指还应该具有行业领域的知识,如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特定行业,如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为此,在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学校来讲,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IT发展出发,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多模式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定制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同时, 由于不同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位不同, 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定位在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本科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学习较多,形成思维定势,但开发大项目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编程练习,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此对本科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基于此,我们开设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定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接触项目,参与程度较深,工作经验丰富,深感系统开发中方法和管理的重要性,对研究开发方法、过程、工具有实际需求,深感软件工程对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对新技术、新方法有更多的介绍,希望通过课程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他们,应以实例学习和管理为主线,介绍软件系统开发的实例和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基于此,我们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高级课程。

对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应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企业接轨,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其中部分课程(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等)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引进国外软件工程经典和优秀教材,从使用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教学入门,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1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为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采用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紧跟社会潮流;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指导上机实验,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指定上,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重视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整合,在培养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2.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多次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铜奖。参加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等。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工程实践环境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和产业技术水平同步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 M 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 T 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与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2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我们聘请企业授课教师、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顾问,并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定期举办专场讲座或技术报告会,请一些著名IT 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 T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学生既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让他们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每位软件工程硕士生除了配备双向选择的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备由实习单位推荐的一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着重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严格把关,校内导师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学院还设专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与控制,在双导师之间积极促成沟通,共同完成对软件工程研究生的指导。

3.3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由于学生在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上的差异,因而他们对实习企业有各自的选择标准,但同时企业也要选择适合本单位要求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实习单位,企业能招收符合自身要求的学生,学院通过网上公布实习单位及其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实习单位进行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通过这种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信息化需要大批软件工程人才,各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目前要特别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为高质量、实用性的软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杨芙清.中国软件工程二十六年.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特邀报告[R].北京,2006,10.

[4] 骆斌.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05,(4): 25~28.

[5] 张广泉,杨季文. 多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2):40~41.

第6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画;分镜头设计;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分镜头设计是所有课程中关键的一环,该课程在动画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剧本创作为基础,进行分镜头创作,将普通的文字赋予生命,是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的重要一环,从动画创作的角度上,已经进入了视觉影像的层面,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基本可以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以及逻辑架构,影片节奏等等,动画的后续制作将会以分镜头台本为中心开展,所以“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非常关键。

一、“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着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快速发展,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组建,由于动画专业在设计专业中的特殊性,以及初期动画人才稀少,众多高校出现了注重软件技术,轻视思维创新,所以众多高校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了大量的软件教学,比如Flash、AE、Premiere、Photoshop、Maya、3Dmax等等,加之动画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例如三大构成、人体素描、创意色彩等,以及理论基础课,例如美学原理、中外电影史、动画史等。由此导致在大学四年中留给学生自主创作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同时理论课、软件课、实践课相对独立,几个课程的知识点无法串联再一起。众多高校在讲解“分镜头设计”课程相对独立,仅仅画几套分镜头台本,并没有将剧本创作和分镜头台本以及后续的制作工序连接在一起,做出一套完整的动画片。导致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画分镜头台本的重要性以及对整部动画片的影响,由于最终没有做出完整动画片,学生做的分镜头台本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将分镜头设计课程脱离原有枯燥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与实践相结合,让该课程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以及创意思维,从而认识分镜头设计在动画影片制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剧本创作到分镜头设计再到逐帧绘制,最终渲染出片。将整个动画制作真正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了解动画制作流程,不再拘泥于书本理论,为以后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为动画专业学生毕业创作夯实基础和毕业论文提供理论。

“影视分镜头设计”课程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分镜基础、影片解析、设计技法、创新实践。分镜基础向学生介绍设计分镜头的基础知识,分镜基础是分镜头设计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创作。同时与学生一起解析经典电影,并找出片段提取镜头详细分析,让学生了解优秀的分镜头设计是怎样控制影片节奏的,最后实践创新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成果。

三、“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改革探析

1.加强对课程教学教师的素质培养。由于分镜头设计课程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中十分关键,在动画制作中,分镜设计直接影响影片的最终效果,所以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同时也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实践经验,但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国的动画专业的教师不是很多,所以教学水平普遍不高。若要提高教师素质水平,首先要更正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摆脱单个课程单独教授的孤立模式,以实践为重,在实践的同时将整个教学课程串联在一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定制教学实践,让学生逐渐摆脱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让学生更好掌握动画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2.对课程安排予以改进并加强实践。动画专业与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技术平均每两年到三年就会革新一次,而新技术通常会出现在动画公司中,不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都很难做到技术的时时更新,但是动画专业要求的技术储配依然庞大,毫不夸张的说,动画专业的软件难度不比计算机专业差,正是由于动画专业的这样的特殊性,以及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忽略了思维创新,逐渐转化为干涩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在教学安排中大量的软件教学,加之动画创作需较长的制作流程,致使学生很难有时间创作完整的动画短片,而且软件教学与动画制作相对脱节,难以将新学的软件知识运用到动画制作中去。

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无时无刻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通过各种途径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在学生仅有的大学四年时间中,高校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等思路创新课程中,以及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指导学生多制作动画影片,而不是把大量的教学资源放在软件培训上,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信息查找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只有对课程安排进行优化,抛弃枯燥的软件教学,回到动画制作实践中去,动画专业中“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课程,才能起到承前启后串联知识点作用,否则该课程还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3.在教学中强调分镜头设计的重要意义。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非常多的学生不注重分镜头设计,不了解分镜头设计的意义,甚至很多学生在制作影视动画的时候,直接跨过了分镜头设计的步骤,只有一份单独的剧本就展开制作。为了避免学生不重视分镜镜头设计,要在课堂中强调分镜头设计的存在意义。

分镜头设计是对影视剧本信息的进一步提炼,同时也是将文字视觉化的第一步。在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中,每个分镜头都十分注重构图与色彩,运用不同镜头语言,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意义,在影视动画中,每个镜头都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

4.在教学中解析大师电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汲取的。向大师学习,解析经典电影,对于实践经验匮乏的学生来讲,是最迅速也是最有效的知识来源。解析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学生放映电影,而是在经典的电影中抽取片段,对每个重要镜头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分镜头设计,为什么这些电影片段会成为经典镜头,怎样做才能让分镜头设计更加精彩。同时带领学生解析不同种类的电影,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种类的电影中,分镜头所传递的不同的信息,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结语

“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不应该仅仅是动画专业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的专业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创意思维为重点,“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的成果不应仅仅是一份手绘的分镜头台本,一份纸质作业,而应该是一部完整的优秀的影视动画。

参考文献:

[1]《剪辑的语法》 作者:(英)Roy Thompson (美)ChristopherJ.Bowen 世界图书出版社 .

[2]《电影剪辑》 作者:(美)Gael chand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3]《动画分镜头设计》作者:刘辉 孙文博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困惑;举措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计算机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然而,在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比较顺畅,较为成熟,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比较密切,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条理性,课程内容较为充实;而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改革却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开课随意,有的开课过于分化,有的又过于职业化或肤浅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又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所以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惑

2.1 课程性质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类、国际关系类、国际战略类、军事外交类以及其他一些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中,究竟是属于一种工具课,还是它们的专业基础课,还是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等,这些涉及到课程的性质定位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我们,导致了学院的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时存在随意性,这也让我们授课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2.2 课程内容设置的困惑

学生的来源复杂,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农村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也非常不平衡。在发达城市,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编程语言;而从欠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对课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设置时就出现了困惑。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没兴趣;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深,对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同学,又没有基础,学起来又会非常吃力,这样又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生的行政编班,并不是按计算机的基础来进行的,而是按专业编制的,所以,这些问题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也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课程开设时机的困惑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确定,给课程的开设时机把握上带来了困难。有的人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应在大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开课;有人则认为,计算机课程是工具课,应该在上完基础课后,在大三时间段开设。作为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过早地开设不利于应用,特别是不利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基于后者考虑,我院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开课。然而,根据“高等院校教学评价”要求,这种开设的时机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往往出现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2.4 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

课程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往往与课程的性质定位一样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其他问题。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应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时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设置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构想去设计的。

2.5 教学手段运用的困惑

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体现时代特点。早期手段是粉笔+黑板,通过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既体现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老师的授课艺术和表演才能;后来又出现了幻灯、挂图的形式,将一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在课下就完成,这样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许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竞赛,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然而,给大学生授课,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也是困扰老师的一件事情。

3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一边正视困惑,一边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吃透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实质

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的三个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10年的教学积累,这些课程已趋于成熟。在文科为主体的院校,则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首选的计算机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有所体现,文科的计算机课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原来的文件进行了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对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意见》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指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选的计算机课程的构成可以是:“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类型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意见》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这个意见对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结合教学评价,准确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院是参加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单位,根据我院文科学校的性质,教学评价对我院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要求,即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参加教学评价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本科生计算机的共同课程,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宽泛,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素质更科学,影响也更深远。

3.3 结合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次教学

虽然我院参加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但就从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以及学生渴求现代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所以我们所担负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应仅仅就这一门课。我们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结合其他院校开设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需求情况,开设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一级B教程”、“计算机二级VB教程”以及“计算机二级VFP教程”等。这样,在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考级以及知识的渴求。

3.4 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情况明显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很多时间主要用于毕业论文的资料准备和写论文状态,此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他们大都在本院图书馆、南京市内的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或部队的相关单位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有的在作论文答辩的准备,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开始时给他们开设了“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如何用因特网搜索情报资料”等专题讲座,很受研究生们的欢迎和青睐,他们受益匪浅。

3.5 结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在相应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或选修课

总体来说,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随着学院专业的拓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学生以及地方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要远比文科学生要求高和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调查了地方大学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他们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符合国家高教司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所建议开设的课程,这里,我们也基本上开设《建议》中所说的6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并分别在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大一到大三阶段实施。

3.6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计算机的知识面

教师的资源是按照学院的教学规模和需要编制的,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是明确固定的,如何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计算机需求,光靠课堂上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准备加大网络课程建设,除了正常课堂上的课程外,还将开发其他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这些我们有自己的构思,首先确定开发哪些计算机课程,然后确定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与课程原型实现,脚本以及素材准备,最后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到在网络环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4 结论

虽然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远没有理工科那样成熟、那样有条理性,但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有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的借鉴,我相信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并且为今后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

第8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库;信息检索

随着网络在校园的普及,网络教学也已深入课堂,网络资源的共享功能在教学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资源库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资料库的建设也突显其重要性。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是硬件的建设方面,有的是软件技术建设方面,有的是构建模式与方法方面,本文从网络教学环境下资源库的方法建设角度来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最佳的构建策略来为教学服务。

一、 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信息时展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1、 丰富的共享资源:信息量大是网络资源的突出特点。全球相连的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上网可随时访问教学资源,查找所需知识,并利用WEB、E-mail、BBS、QQ、BLOG等形式,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阅读或讨论,感受网络的便利。

2、 良好的交互性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实现人机对话和远程人人对话,实现双向人机交互、互动学习和多边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

3、 多样的媒体展示:网络教学资源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多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集各种媒体之长,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或半形象化,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服务器提供的资源,也可以是外网上根据教学需要调用的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的上述特点。它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如下优点:

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的内容要吧涵盖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最新版本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课件、课堂实录、教案等。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师生都可以在网上各取所需,既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  以多媒体形式承载表现信息。网络资源的承载方式有多种,能激发学习者极大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3、 支持在线搜索,方便学习者探究。无论是本地文件的检索还是网络信息的检索,使用专门软件能够最大限度、快速地找到需要的相关材料。

4、 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各种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BBS、E-mail、QQ、MSN等,为学习者的远程协作与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为教学材料的搜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 网络教学资源现有的弊端

虽然网络资源具有以上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提供者水平的差异、知识的繁杂、网络技术的局限性,我们在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有关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或是弊端。

1、 资源繁多,课件堆积,条理不清,导致学生“迷航”

网上资源琳琅满目,但提供者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发与定义,所以造成了分类标准不统一。另外,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专门开发的系列课件与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制作的积件素材丰富多彩,制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往往令人眼花缭乱,造成学习者检索到的信息混乱,产生信息“迷航”。

2、 检索困难,导致信息搜索效率低下

在网络上,大多数网站都提供了检索功能,也有专门提供检索的网站,但使用这些搜索引擎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有效的使用,导致他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此外,网络上不良垃圾信息的负面影响形成了学习上的误导,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降低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为学习投敌了障碍。

四、 构建完善资源库的措施

利用与发扬网络资源的优点,克服它现有存在的弊端,才能构建更完善的资源库,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所以,不仅是专业开发者,还包括我们作为使用者,尤其是教师更要担负起建立资源库,维护补充资源库的重任。为此,可按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构建完善的资源库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和学生搜索和整理网上的教育资源,利用优秀网站的健康信息资源进行本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师作为管理者,把自己和学生收集的适合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到校园网资源库中。也可把已有的CAI课件、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通过专门的编辑工具、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进行加工处理和改造,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提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资源信息的重要来源。

2、 构建完善的资源库平台

  应用方便是好的资源库的关键所在。教学资源库是针对普通教师和学生,而不是针对计算机专家或专业教师的,特别是很多中老年教师,电脑知识较少,操作复杂的资源库不但会给他们增加负担并且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好的资源库平台应该降低技术门槛,使各类教学人员自如操作。

总之,构建良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资源库的生命力所在。根据网络资源教学的特点,建设利用好网络资源库,对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 Vol. (6)2: 56-70

[2] 邓志鸿、唐世渭等.Ontology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2年9月

第9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大中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背景下,大中高专院校学生档案作为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份必不可少的重要凭证,是大中高专院校提供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综合情况反映,是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材料和依据。以创新的思路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主作,充分挖掘学生档案管理在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服务中等职业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推进作用,使学生档案管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创新管理工作尽快得以解决。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l世纪以来,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以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在急剧变革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加之中等职业院校各项改革的深入,学生档案管理也在这些影响之下,表现出如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l、学生档案归档内容程式化,不符合时展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的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冲击,首先反映在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上。学生档案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经失去应用价值,同时许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却未被记载。如涉及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大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成绩总表、入党入团材料、毕业生登记表、学位授予通知书、报到证存根、体检表等比较多,而用人单位希望了解的个人素质、成绩、能力、诚信等方面的材料比较少,学生鉴定材料内容空洞、政治术语多,呈公式化、口号化,没有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貌和个性发展特征,档案材料不完整,信息量不足,档案材料归档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2、档案作用发挥缺位。

在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用人机制的大环境下。学生档案作为记载大学生成长情况重要文本材料,发挥了它无法替代的育人和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然而,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是,学生档案是否具备内容丰富的,能真实反映大学生整体情况的有价植的信息储量。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真正从服务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要求来实施管理。由此造成的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全,信息失真,缺乏过程管理。信息提供滞后于毕业生就业等现象,其服务就业工作的作用发挥也就缺位了。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变革,带来新的挑战。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变革,给中等职业院校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材料没有及时的进入档案,规范性较差。有些中职院校主要注重《学籍卡片》、《考试成绩登记表》、《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表》等反映学生学科成绩的材料。应该凸显的《考生职业技能鉴定表》、实习、实训等反映职业学校特点的内容还较少,难以保证学生档案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且,学生档案材料质量不高,利用率较低。从中职院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档案材料基本上是一些由个人填写的主观判断式材料为主,全面反映个人各方面素质的客观分析性材料,尤其是实践过程中的定量分析材料过少。如反映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材料,只是简单一句“同意以上意见”,“情况属实”等评语,没有给予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使得档案材料较为粗糙。

4、电子档案网络化管理存在瑕疵。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档案网络化管理正是使这一目标得到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与职能一体化来实现档案管理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降低成本,为提高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现代化电子档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以及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为电子档案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上的保障。但是,电子档案的管理也不是尽善尽美。一般系统软件都会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另外,学生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作保证(如系统用户权限的界定、更改信息必备的条件、查询信息必须的手续),还有网络的不安全性、计算机故障问题、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软件技术的完善,等等。这些都将随着电子档案的不断发展而亟待解决

二、加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档案创新管理的几点对策

1、强化意识,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

主管档案工作的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把其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强化师生的档案意识,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抓手之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网络硬件和数据库的建立。为加快学生档案信息化进程,学校应抓住中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早完成校园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配齐各种必要的硬件设施。这已成为当前高中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使中等职业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也应提高现代化意识,强化信息技术观念,同时要增强职业道德,敢于抵制不正之风,杜绝私自修改信息现象,坚持原则,确保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在软件建设上,要丰富内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针对学校办学特色建立、健全相应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这一切为学生档案工作趋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统一建档标准,明确归档内容与范围。

作为人事档案基础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档案,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适合高职使用的统一建档标准,统一的制表内容。同时,各院校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建设,并建立健全收集、归档制度,使学生档案按照统一立卷内容和建档标准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统一的建档标准,做到归档材料收集齐全,保证不缺人、不缺项目、不缺页,确保每个学生的每份档案材料填写清楚、齐全,签字、盖章不遗漏。

3、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档案工作者应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重藏轻用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服务质量,使档案工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真正做到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服务。结合以人为本思想,重新规范归档内容。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应该兼顾档案的全面和个体性。既要收集学生档案的常规材料,如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等,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在归档过程中,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扩大收集档案材料范围,充实档案内容。如反映学生特长的个人作品、发明创造等材料;还有反映学生道德水平方面的如诚信、助人为乐、道德作风、考试有无违纪行为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材料;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工作情况、学校大型活动的参与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与见习情况、毕业论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制作和竞赛等材料,都可以归人档案,特别是对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将学生有关的“亮点”数据细致准确地归纳起来,如奖学金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及各种奖励的获得情况,各种特长及在校对培养的情况(担任过干部、党员发展等)汇总成证明材料,使其在推荐就业中更具有说服力和竞争力。就拿上次周宁县纪委要录用我校一名往届毕业生为例,这位学生录取的笔试不错,但开始用人单位不了解其在学校的品德表现,由于录用单位有多人竞争,经过多方面思考,用人单位决定到学校了解情况,从档案中得知这位学生曾经获得市级、校级三好生后顺利将这位学生录取。可见,尽量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在校表现,摆脱学生档案千人一面的程式化面目,为用人单位提供翔实、生动的档案材料,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4、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