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厂管理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工企业;危险用品;监督管理;规章制度
危险化学用品在化工企业中普遍存在,而化工企业对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只能通过加强对危化品的管理来减小化工企业对人们的威胁。危化品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易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且化工企业内化工材料众多,其发生的反应也会因为材料的数量多而增大。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好危化品的保存与操作过程,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危化品的使用建立一个严格的制约体系。我们要从危化品的运输、储存、使用等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危化品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系数。
1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危化品顾名思义就是危险的化学性用品。在化工企业中包括化学材料、制剂等。它们本身大都含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化学特性,因此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加以重视。有的危化品不能够放到阳光直晒的地方,如果存放不注意易发生爆炸等事故。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害、工厂的破坏,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危化品的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使用规范进行使用。其次,除了上述两点后,在危化品的运输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其运输条件能够保证危化品的安全。
2完善危化品的安全管理
在过去对危化品的管理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危化品的危险程度,对危化品的管理采取粗放的态度,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此后的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必须认识到管理危化品的重要性,对危化品进行精细的管理。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积极运用先进科技的产物,实现对危化品的实时监控、自动监控。有效的提高管理危化品工作的效率。在企业内部的关键位置安装自动监控,实时监控关键位置的情况,如发生以外情况能够进行自动报警,能够及时的通知相关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灾害。其次,在对危化品的管理工作上,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替换危险化学材料
虽然危化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并不是无可替代的。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作用效果类似的材料来代替危化品。这种材料既能够满足企业的使用要求,还具有无毒、不易爆的性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危化品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
2.2隔离危化品
这里所说的隔离是在不可避免的使用危化品过程中,尽可能的隔离操作人员与危化品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就算危化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以外,采用这种方法也能有效的减少操作员的危险。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员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安全保护措施。
3完善危化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危化品的管理制度,既要落实企业内部区域责任制,也要完善危化品的存放使用规章制度。在企业中采用责任负责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工厂内的管理,细化各个岗位各个区域的安全情况,要让每个负责人都认识到自己分内的责任,从而重视起对危化品的管理工作。如发生意外情况应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在危化品使用之前,要对有危险存在的因素进行检查与治理,排除安全隐患,在危化品的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并监督其过程,减少事故的产生。
4注重对危化品安全意识的宣传
要确保危化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意外,除了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外,最基本的还是操作员的素质。操作员既要有高超的操作技术和工作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当在危化品使用过程中,操作员可以凭借自己的安全意识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意外事故,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意外事故对人员、对工厂、对设备的影响。从事与危化品有关的工作,相关化工企业首先要对负责人进行培训与考核。作为负责人,有义务处理自己所负责区域内的意外情况,并在意外发生时具有临危不乱的品质,和指导人员进行救助的组织能力。对负责人的培养不仅仅要培养其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对危化品的安全意识。负责人要全面了解危化品的化学性质,熟知其注意要点,在危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制止灾害进一步蔓延。在培训结束后,化工企业要对负责人进行知识考核和林场应变能力,表现合格才能够予以录用,优先录用表现优秀的负责人。正如负责人的培训一样,员工的培训方式也一样。首先先要了解各危化品的性质与注意事项,然后在熟悉危化品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最终通过考核后方可进入工厂工作。
5结语
危化品对人们的生活有广泛的影响,但其使用方式必须加以规范。要对化工企业中危险的化学用品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划分区域安全负责人,定期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保证人民安全。同时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化学用品的认知度,不犯知识性的错误。另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化工品的应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化学用品不会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事故。
作者:王亮 单位: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化工企业危化品安全管理探究[J].全面腐蚀控制,2016,02:50-52+72.
[2]田力军.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
我市自1995年《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市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使之健康发展,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市已经基本确立。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确立劳动关系的新型用人机制为我市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加强劳动管理,减少劳动纠纷,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全市在岗职工131488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119912人。其中女职工62156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54603人;35岁以下的职工49201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46865人。其中女职工26991人,已签劳动合同的25139人;36—39岁的职工29884人,已签劳动合同的25821人。其中女职工11502人,已签劳动合同9709人;40—44岁的职工26435人,已签劳动合同23767人。其中女职工11264人,已签劳动合同9413人;45岁以上的职工25968人,已签劳动合同23459人。其中女职工12399人,已签劳动合同10342人。
二、我市劳动合同制度推进情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始于1995年劳动法颁布以后,XX年来劳动合同制度经过了从不被人们了解到现在自觉执行的阶段。
一是宣传《劳动法》提高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认识。借宣传“劳动法”之机,积极组织宣传车,制作宣传板面,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品、宣传劳动合同的意义,使广大职工群众逐渐认识到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随着生产发展的变化,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性,劳动合同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权的实现、有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反馈延迟;火电厂;基建管理;安全管理
0 引言
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火力发电是现代社会电力发展的主力军,虽然在中国已有部分核电机组和许多新能源发电机组,但火电仍占领电力的大部分市场。
火电厂是电力生产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力需求日益增加,在新能源尚未全面普及之时,必然促使各界对火电厂电能生产能力提升的需求,吸引各方进行火电厂建设投资。
与此同时,由于火电厂工程建设具有“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作业难度大、管理复杂”等特点[1],参与单位与组织也越来越多[2](见图1),易引发各种安全问题。以往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侧重对“人、机、环、管”四位一体等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3] [4],但并未充分考虑 “反馈延迟”在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笔者将“反馈延迟”理念运用到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领域,并对其对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藉此给未来安全管理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1 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 人的不安全因素
在人、物和环境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大量的统计数字表明,70%~75%的事故都是由人为过失引起的,而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过失,则有可能发生灾难性事故。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技术和心理或生理方面。即意识不到“安全第一”在生产中的意义,麻痹大意;技术上不熟练,违章、缺乏处理事故的经验;过度疲劳或带病上岗、酒后上岗、情绪波动和逆反心理等也易造成事故发生。项目在施工及投产运行中,因物(物料、设备设施、仪器仪表、电气设施等)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火灾、爆炸、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等潜在危险性,而触发这些潜在危险的主要因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
与此同时,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给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扰。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1年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约4311.1万人[5],其中,农民工占80%左右,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较少[6],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安全从业技能不高,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很难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需求。
1.2 制度、管理方面的因素
业主作为火电厂基建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处于工程建设中各参与方的核心地位。据“供应链”理论,业主处于项目“链条”顶端,对各参与方,尤其是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活动具有很大影响力。然而,受传统观念及法律法规遵守不到位的影响,部分业主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且常有违规事件发生;部分业主虽有参与意愿,却不得科学方法指导,也是火电厂基建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1.2.1 制度因素
制度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具体、执行不落实和修订不及时四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是指没有按国家、地区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致人员在生产运行中无章可循,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隐患消除措施不合适,以致酿成事故。
措施不具体,是指制度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操作人员虽然有章可循,但实施后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执行不落实,是指人员违章操作,即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按上级主管领导或部门的规定开展生产活动。
修订不及时,是指制度规程等没有随着技术的创新进步而进行同步修订,致使制度、操作规程等跟不上管理要求。
1.2.2 未形成长效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指企业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在一定岗位上的劳动者个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
企业未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不到位,致使安全生产措施难以落到实处,部分管理部门及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具体表现形式为:企业和项目负责人忽视安全投入,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过于看重施工进度,为抢工期而轻安全管理,安全设备配置不到位;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未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职责分工不明,致使责任对象不清,惩治力度过轻,甚至出现有责无罚等现象。
1.2.3 业主单位违法违规
根据建设部门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21224项违法违规的建设行为当中,各参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业主的违规行为已成为工程建设事故频发的源头之一[7] 。
1.3 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因素
1.3.1 安全生产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
总体来讲,先进的工艺设备的研发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的提升无法及时满足工艺革新需求。由于部分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少数精英企业所垄断,加之优良的工艺设备成本较高,给先进工艺设备及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带来更大困难。对于部分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的建设工程,现有的安全技术及设备无法很好地满足安全的需要。
1.3.2 整体安全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投入所带来的安全效益无法像利润那样一目了然地显示在账目上,显现更多的反而是因为安全资金的投入而“损失”了利润,这也使得业主及施工单位无法正视安全收益及发生事故所可能带来的真实损失,仅是把安全投入看作是沉没成本,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更有甚至,降低安全措施专项费用投入标准,随意挪用该资金。这也同时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革新安全生产技术,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技术装备等,致使安全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1.4 反馈延迟
存量,是指在任何时刻都能观察、感知、计数和测量的系统要素;流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8]。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存量近似看作是系统安全状况,将流量看作是系统安全状况的改变。
存量的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即使在流入量或流出量突然改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存量可以在系统中起到延迟、缓存或减震器的作用。存量变化缓慢所产生的时间滞后,让人们有了一定的余地去调整、尝试一些做法,并根据反馈来修订那些不凑效的政策。
该理念说明以下三点: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抵制外界因素给安全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从安全管理者做出改进安全现状的决策措施,到该决策措施起效反馈回管理者,有一个反馈时间延迟。部分管理者因迟迟见不到安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所带来的显著效益而频换既定方案,甚至盲目放弃,造成不必要浪费;减少安全投入力量,短时间内,可能并无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发生,导致安全管理者心生侥幸心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更加难以解决。
3.管理者可以利用反馈时间延迟,观察安全状况的改变情况,从而确定更加有效的安全措施,同时根据反馈来修订不凑效的决策措施。
如果对系统安全状况的变化速度有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拔苗助长”,期待系统安全状况变化的速度超出其特定规律;同时,也不会过早地放弃,因为我们知道一项措施要想降到成效,也需要时间;此外,还可以更好地把握系统动量所展现的机会,“顺势而为”,实现提升系统安全状况的目标。
1.5 其他
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等,对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亦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样应引起重视。
2 运用“反馈延迟”理念,加强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安全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投产后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现有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机构,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根据具体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特点,按有关规定健全各职能部门及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监督落实。明确各级领导、各级管理岗位和各生产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并监督落实。落实企业、车间和班组各级人员和生产指挥、技术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及时解决、协调各部门之间有关职责、分工等问题,并建立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安全责任制,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各自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2.2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规程、标准、制度、反事故技术措施和设备系统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设备(含安全设备)现场运行规程、试验规程、检修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经企业负责人或分管安全领导批准后执行。
现场规程应在设备变更或上级颁发新的规定后及时修订补充,每年进行一次复查、修订,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现场规程的补充、修订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书面通知有关人员,保证现场规程正确、完备和有效。
各项规章制度等,做到全面、具体、执行有效,修订及时。
2.3 加强安全培训
通过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安全保证制度,建立全过程的用人激励机制,纠正习惯性违章,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更有利于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使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可控、在控。
定期对有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规程、制度、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有关安全措施和要求,明确各自安全职责,提高安全防护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临时和新参加工作人员,必须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必须在证明其具备必要的安全技能,并在有工作经验人员带领下方可作业。禁止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指派临时或新参加工作人员单独从事危险性工作。
应结合实际,经常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安全防护意识,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和伤害事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方法。
2.4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营造良好作业环境
同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和安全协议,明确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设立安全监理工程师,支持安全监理工程师加强现场安全监理,在有危险性的区域作业应进行旁站监理,发包方(或通过监理)应事先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承包方同各施工班组、班组同个人也要进行作业前的“三交代”;要求承包方制定安全措施,并配合做好相关安全措施;严格执行《施工安全作业票》制度;加强“三工”人员的管理,对“三工”人员和企业人员一样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试,一样配置安全防护用品,统一管理;加强安全工器具和防护用品的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配备充足的、经国家或省、部级质检机构监测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和防护用品,并按照有关标准、规程要求定期检验,坚决淘汰不合格的工器具和防护用品,提高作业安全保障水平,为施工现场提供良好作业环境。
2.5 抓好信息反馈,促使各项安全投入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各项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到位,训练及时,使其应对外界突然不利因素的能力增加,增强系统安全的稳健性。
根据企业具体实情适当加大各项安全投入,及时革新安全生产技术及工艺设备,定期进行检验核查,并做好记录工作,妥善利用反馈时间延迟,确立行之有效的改善系统安全状况的措施。
3 结语
文章从人、制度、技术设备等方面入手对影响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反馈延迟”给安全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然而,“反馈延迟”理论尚未成熟,在实际应用上尚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哲. 谈火电厂基建管理[J]. 山西建筑,2013,16:249-250.
[2]王欣. 建筑业主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傅贵,陆柏,陈秀珍. 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09:21-27.
[4]刘浪,程运材,陈建宏,周智勇,吴和平.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133-137+176.
[5]陈园园. “十二五”开局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N]. 中国建设报,2012-07-07001.
[6]王平,周风斌. 中国建筑业从业农民工状况调查与思考[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2010.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XX年月日起至 月 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本文 来源 于我 的学习 网 gzu521.com )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关键词:热控保护装置;措施;问题;
中图分类号: TM4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热控保护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在某些设备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时,及时保护设备采取措施。这特点让整个电厂的机组多了一份保障和安全。现在除了热控系统还有DCS系统,DCS系统综合良好的技术并利于工作。它们并不是不会出现故障,在每一个故障环节它们都会通过信号灯来发出信号。因此让装置进行正常的运作这需要依靠我们的检测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1.热控保护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硬件设备出现运行的问题
除了硬件设备会出现的问题,若采取不规范的手段同样能让机器故障运作。在整个工厂里,不可能每一台机器的热控保护装置系统都符合规定。个别热控保护装置系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内部故障的原因就是检测员不按照正确图纸的要求进行安装或检查,没有维护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外部故障的原因是插座,测量电线和配件时的错误。这些因素可以使整个工厂的机器系统无法运行。在硬件方面,最多遇见的就是DCS的硬件故障问题。热控保护系统里的DCS的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除了因为网络设置通讯的问题、电缆断路或破坏(自然灾害)以外,它们也会导致设备错误的启动和意外停止运作。
1.2 检测员方面的问题
检测人员的整体对系统的熟悉度和负责的精神跟保护装置系统的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某些检测人员在巡查的时候不仔细,对存在有问题隐患的设备漏过。个别环节根本没有做到相关检查,对设备不熟悉,使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设备没有得到改善,检测人员没有分析问题的思路,处理的不妥当。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它们的零件和配件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段周期里需要检测人员试验,从中获得出厂值和现在的对比值。
2.待解决的对策
2.1在技术上加强对保护系统的操作
根据上文叙述的热控保护装置系统和DCS装置在现在的社会工业里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热控保护装置的工作,它们引起的一些故障问题也是大家的要解决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提高热控保护装置系统的措施。
提高技术上对系统的管理,做到合法性的按照要求规范安装图纸里的设备,使得与实际相符合。并让工作人员好好保管图纸和其他整理事项。加强保护工作,采取监督制度,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整体技术上的水平,正确的保护热控保护装置,日常正确使用设备。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实验设备,避免电线短接问题。在管理的技术上,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走每一步,不采取不合法手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号可以使用设置,这样可以对信号有效的控制和判断,在冗余设置的设计里,可采取一比一的方式进行监控。也可以将重要的测点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取得不同的取样,
2.2提高保护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做好缺陷的预防。坚持定期的实验和维护,做出报告并确切了解装置的情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提升维修后的质量问题。发生故障时往往不再意料范围之内,但是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越来越严重,最后造成人员事故。所以我们要提高系统的质量和寿命的延长。提高DCS软件和硬件的使用时间。在电厂里的热控系统中存在这许多干扰,直接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性。过于的负荷可以导致系统发出信号使机器全面停止跳闸。我们要解决这一问题,抑制干扰对系统的伤害性,也提高了DCS系统的可靠性。除了对质量的提高以外,也要对热控保护系统装置的可靠性进行分类。这样以分类来对设备进行管理。在选用设备问题上,工厂不能贪图小便宜,要选取技术过关,可靠的热控设备。这对提高保护装置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帮助。
2.3严格对检修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
对于检修人员管理这方面,检修人员必须严格的遵守管理规章制度,在检查设备时不放松警惕,遇到缺陷损坏,必须修理。作为每个检修人员都应该能看懂图纸,明白电线或电缆的衔接及内部构造,日常工作应尽心检修和维护。检修负责人应定期召集检修员开会,对一段时间工作内出现问题给予总结,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提高责任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相互监督。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进步。掌握最新能力和技术,随时提高自己,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局面。
3.结论
目前热控保护装置系统变得日益重要,热控装置系统里DCS装置也极为重要。如上文所说它能使设备误启。其实DCS硬件故障和DCS软件故障的区别就在于:硬件故障信号为指示灯没有任何显示,设备不能完好运行或者指示灯有显示但是无法有明确的测点值是因为机器内部本身的硬件出现了问题、底座和内部零件不能衔接、通讯线出现错误等情况。软件故障一般都是在系统升级后,技术人员在交接的问题上没有沟通清楚,产生打印机输出工作不能正常使用,系统的输出不能启动驱动设备和系统里的参数不正确使系统管理混乱等情况。必须及时改正热控保护装置系统中的问题,不能为了减省费用,而不断降低热控设备的质量,因为提高保护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可避免错误的启动和暂停。要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制度,让检测人员自觉遵守。做好本分工作,增强技术能力。多学习,将不断创新作为检测人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虎平.电厂热控保护装置检修及维护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32-133.
[2]王亮.钟盛楠.电力热控系统中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与保护[J].科技传播.2012.9(上)130-135.
关键词:水电站;电气设备;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电站是将水的位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的工厂,其工作原理是水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变成电能,其具有无污染、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等特点。水电站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根据当地水利条件对旱涝灾害进行有效调节,改善以往的灌溉条件,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水电站又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不仅有电力设备,还有水轮发电机设备,以及整个电站的辅助系统,每个系统的升级改造,都会大大增加安全运行管理的难处,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而电气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一些疏忽,或对设备质量的检查力度不够或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发现等等,都会为电气设备不能正常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影响到水电站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正常社会生产及生活。
一、电气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是一种物的状态,在从购买进厂开始,直到退役报废为止的整个使用周期里,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门重中之重的日常必修课。然而,电气设备管理工作是保证水电站发电厂安全生产,降低检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电站自身效益的基本保障措施。在小型水电站建设中,电气设备管理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着水电站建设工程是否顺利进行、建设投资的控制、建成后的水电站生产经营活动是否顺利进行、电站设备安全运行、生产任务圆满完成等方面。电气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水电站厂房内各种电气设备的选型、订货、设计协调、到货时间的确定、到货初验及随机资料收集和保管、运行维护、检修、报废等几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保证设备从进厂到正式使用时设备能发挥良好性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顺利运行,降低成本,促进水电站生产的持续发展,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对水电站来说,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高电气设备利用率,是电气设备管理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水电站生产设备安全、稳定、可靠、不间断地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水电站收益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目前,在水电站大量建设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存在安全性、耐久性、产品品质、设备功能和设备兼容性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设备的质量还直接影响到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对水电站电气设备加强管理。
二、水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现状
1、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队伍方面
目前,现有的水电站安全管理人才队伍普遍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加上缺乏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得电气设备在安全运行时的管理工作效率低,创新性不高。还有一些老工人技术知识老化,思维僵化,没有形成自我提高的自觉性,缺乏探索创新的热情。因为,人是水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因此,运行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马虎大意都是造成电气设备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某水电站在400v配电设备送电前,严格按照规范制度,经过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的联合检查,然后才开始了送电。但是,由于检查人员粗心大意,检查不到位,400v进线柜母排之间有一个细铁丝未检查到,导致通电后整个进线柜全部烧毁,柜门都被电弧烧了个大洞。有幸的是,当时并没有人员站在旁边,要不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2、电气设备自身隐患方面
水电站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它不仅拥有电力设备,还有水机设备和发电机等其他辅助设备,不仅数量多,而且系统庞、杂,诸多的陈旧设备、故障设备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更换,这都会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加上电气设备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视不足,检查力度不够,使电气设备自身的隐患没有及时得到排查,这就会造成了故障频发,影响水电站整体的运行。
3、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制度方面
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电气设备故障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形势上看,许多水电站的电气设备管理规章制度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电气设备使用规定。如,某电站进行220kvGIS设备扩建,在调试的时候,扩建间隔对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时,由于现场标识不够清楚,防护围栏也做的不够好,现场操作监护人员不到位,导致现场操作人员走错间隔,误将一个正在运行的进线间隔断路器分开,导致一台机组事故停机,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和重大损失。
同时,计划检修制度不完善,这都不利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的操作不规范,对现存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很好地执行,这就造成了电气设备故障频发,严重则会引发安全事故,对水电站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而且,由于检修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检排查工作存在盲目性,分不清主次和重点,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检修拆装次数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检修效率不高,造成了对电气设备的人为破坏,这都会大大缩短了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对于存在的电气设备隐患,没有进行追踪检修,使得同样的隐患相继出现,反复出现,为水电站电气设备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三、水电站电气设备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的关键
要正确认识水电站安全运行的特殊性,克服麻痹思想,提高值班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加自我保护防范能力,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规范运行、操作的随意性是水电站安全生产的前提。建立健全水力发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抓好制度的落实,抓好职工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的关键。通过安全教育使职工从思想上被动的接受提高到主动的“安全第一”上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发挥个人的正能量,形成了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当遵章守纪模范的良好氛围,使职工安全责任心不断增强。我们还可以以常见事故案例,教育引导职工,使他们牢记血的教训,珍爱生命,使他们重视安全。2.对工作中认真负责、遵章守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职工,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对于突出的给予重奖并作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不遵守规章制度、自由散漫、违反安全规程的职工,严格按照单位有关制度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真正触及职工的灵魂,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2、健全的管理制度
根据水力发电站人员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体系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制订《站长岗位责任制》、《副站长岗位责任制》、《值班长岗位责任制》、《值班员岗位责任制》、《水力发电站值班制度》、《水力发电站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实施细则》《电站人员考核制度》等相关的制度,通过授课、考试、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对水电站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使值班、运行人员将各项制度、操作规程牢记在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分工更加细化,责任更加明确。监督更加到位,从而保证操作人员没有犯错的机会。
3、采取科技手段,安装智能分界开关
3.1.明确产权分界,安装智能分界开关。在小水电站线路与供电公司产权线路分界点安装智能真空断路器作为分界开关,断路器由小水电站业主选择购买和安装,供电公司负责运行维护和操作。2.强化分界开关功能,实现远程监控。所选断路器须具有三段式电流保护、电压保护(过压和欠压)、频率保护(过频和低频)功能,能采集电流、电压、频率、开关状态信息,计算功率、功率因数等遥控测量,就可以采集事故遥信并记录入SOE系统,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非统调小水电自动化采集系统,通过GPRS或GSM无线通信,实现数据、信号远传至自动化系统用于监控。
4、水电站内安装保护装置
在水电站内安装过频过压解列装置,完善励磁回路保护,防止分界开关跳闸后机组和上网设备因电压引起机械损伤和绝缘损坏。过频过压解列装置能在脱网后发生频率或电压变化并超过保护定值时,输出无源继电器控制信号,控制发电机在规定时限内可靠跳闸。同时,完善发电机励磁保护,确保发电机跳闸后保护装置能自动迅速灭磁。
5、监督、检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监督检查,一个水电站如果只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才能够使制定的制度得以落实,以此来促进监督、检查工作。我们的做法是每月组织由站长牵头、各班长参加的检查组,对各个班组一个月来从操作规程、组织纪律、安全生产、劳动质量、设备维护、环境卫生等各方面进行检查,由班组长就一个月来的班组工作情况进行描述,站长进行点评,然后班组与班组之间互评,实行百分制考核,检查考核记录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和工资挂钩,杜绝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这样就可以使各项制度得以落实,保障了安全生产。
结束语
水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是水利水电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水电站运行效率及安全的关键,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而且,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过程,须从技术、制度、人才等方面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所谓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电力工程建设人员利用相关的机械设备、劳动工具等,极据特定的建设目标将建筑材料、半成品等建设为电力产品的过程,其涉及到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成本及项目安全等各个方面,从某种程度而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电力建设单位所有活动的核心内容。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总结如下:即以电力生产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基础,利用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将工程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度起来,使得人力、财力、物力等工程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全面实现高速、高质、高效益、低成本的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二、某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110kV变电站工程总投资6200万,主变容量为12.6万千伏安,线路长度为1.76km,工程占地面积为421m2,变电站内环行道与巡视道路建设均进行相应的紧缩,与传统面积相比至少缩小了25%;为控制电缆沟的数量,将主控楼内的开关与保护室合并使用;为控制走廊的整体面积,实现多条线路同杆架设的施工方案。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25.5m2,建筑结构为门式钢架钢结构有檩体系,围墙选择100cm厚、高2.4m、长201m的蒸压轻质混凝板及H型钢柱;电容器组防火墙高4m,长度为53m。该电站工程选用的是两台新型环保变压器,总容量达12.6万千伏安,在提高容量的基础上减少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变电站的房屋建筑采用的是装配式建设工艺,选择新型复合型材料;电缆沟、构支架爬梯等均采用新型材料,且消防报警采用的是红外对射感应装置,该设备的先进性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下面针对该工程的项目管理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二)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策略
1设计创新
在本工程设计阶段其创新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提高总平面布置的紧凑性,一些不必要的建筑物合理取消,比如门卫室、巡视小道路以及配电装置区部分环形道路等,而配电设备与围墙的距离则进行合理压缩,在110kV内桥区域设置电容器场地,整个设计缩小15%左右的占地面积。其次采用全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案,变电站中所有建筑物的结构均为预制结构,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作为建筑物的屋面及墙体,在现场进行装配,不仅施工效率高,而且环保效果好;再次,采用了单避雷线技术,用单根避雷线取代传统的双避雷线,不仅可以减轻塔重、对铁塔的结构做进一步简化,而且建筑材料的消耗也大幅减少,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提高输电线路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最后,在项目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工程项目与计划、物资、招投标以及财务系的横向集成,提高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2施工进度管理创新
从某种程度而言,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会对工程投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针对电力工程这类生产性投资工程来说,工程进度控制更为重要,所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施工进度管理进行全面创新,以顺利实现工程管理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可以对工程资源的供应与安排进行优化,最终降低工程成本。传统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在预定的工期内编制多个施工方案择优选用,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实际的施工进度却与计划进度存在较大差异,然后再针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调整策略进行补救,如此往复直至工程完工。而在本工程中由于采用的是装配施工方案,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装配式施工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物、构筑物的上部构件均是先经过工厂化预制成型的,再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安装,且安装过程中与传统施工方法最大的区别就是干法作业,无需搭设脚手架,不仅提高了施工的便利性,也加快了施工进度,且体现出较高的环保效益;采用预制钢结构体系作为建筑物主结构,同样在专业工厂将构件先制作完成,施工现场仅进行安装即可;本工程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这种多孔硅酸盐材料具备易切割、固定方法便利的特点,是一种可以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新型环保材料,应用该材料进行现场装配大大提高了施工安装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此外,综合室部分也是采用的装配式轻钢结构,同样可以采用工厂化制作,实际工程中仅用两周时间即完成了主体结构的施工,包括钢结构、屋面以及墙体结构等等,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整整提前了35天之久。
3安全质量管理创新
在工程项目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主要目的是保证项目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相符,促使项目可以根据既定的质量目标实施相关的功能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计划阶段、质量控制阶段以及质量改进阶段。在本工程中,安全质量管理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管理方面,施工过程中建立了由建设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组成的完善的管理网络,且以各类科学、适用的规章制度为支撑,全面落实安全文明生产工作;在施工现场推行标准化作业模式,制定作业标准指导书,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作业;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提高安全作业的环境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保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
其次在质量管理方面,实行挂牌上岗制度,即在施工现场设置各类宣传牌,主要内容包括工程主要负责人、施工质量标准、检查情况公告等;注意要及时更新检查情况公告的内容,保证其中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将其对施工人员的激励作用与警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质量管理中针对一些隐蔽性工程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比如地基处理阶段的回填土施工,只有通过有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层层把关,决不容许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比中土料质量与工程地质要求不符,则不得用于填筑;或者土层厚度达不能到要求,则不得进行下一步的夯打。要保证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就要针对各施工工序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便于执行的作业标准,并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树立“人人皆品检”的观念,促使操作者自主的进行质量控制。
4成本管理的创新
所谓工程项目造价是指整个过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验收等整个阶段所消耗的所有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工程造价是将工程的基本建设工作量采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工程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其所反映的是建设项目投资的规模,通过工程成本的高低可以体现出一个工程价值的大小。在本文实例工程中,采用干法作业进行结构施工,并且率先使用了单避雷线、蒸压轻质混凝土等先进技术与新型材料,这些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应用均大幅降低了工程的建设成本。首先与传统施工工艺中大量使用水泥砂浆的作法相比,本工程采用干法作业,无需安装脚手架,并且采用的蒸压轻质混凝土材料密度较小,再加上较大的吊装机械作业面积减少了移位的次数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砌体墙施工成本相比,仅人工一项即可降低约40%;其次采用了单避雷线技术,用单根避雷线取代传统的双避雷线,不仅可以减轻塔重、对铁塔的结构做进一步简化,而且建筑材料的消耗也大幅减少,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提高输电线路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结语
总之,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保证电力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程中要创新思想、改变思路,建立一个综合性强、专业程度高、相对独立管理组织,并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支撑,全面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还要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步骤,促使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都能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自觉地学习并掌握和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宏伟.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型[J].水电工程信息周刊,2009(12).
1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
目前关于控制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美国杜邦公司的STOP安全观察法、行为安全BBS方法等,本文借鉴了以上方法的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某化工集团实际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的经验,探讨化工行业不安全行为管理方法[5-6],目的是通过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持续观察和纠正,循序渐进地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培养安全习惯,从而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
2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构建
本文结合某化工集团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该模型采取观察—分析—改进—总结的循环模式,即通过观察发现不安全行为并建立不安全行为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文化,从多方面逐步完善,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图1为某化工集团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7-8],该管理模型针对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包括设计与策划、观察与沟通和分析与改善几个步骤。
2.1设计与策划
该化工集团安全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不安全行为控制,同时安全委员会成立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专门负责不安全行为管理活动,并对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该小组首先对全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讲解不安全行为观察法,将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均纳入到不安全行为观察计划中,承担安全监督主体责任,及时发现、消除工作中的隐患;同时,该小组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收集统计生产作业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通过整理、研究,确定企业重点不安全行为类别,并建立不安全行为数据库,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宣传培训的大纲和行为观察的重点对象。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组织架构见图2。
2.2观察与沟通
公司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根据企业的重点不安全行为类别,编制不安全行为记录(记录项目包括:不安全行为描述、员工的纠正措施、潜在危险后果、防护装备佩戴情况、作业程序执行情况、预防措施共计6个方面),对作业人员进行每班不少于1小时的行为观察、纠正,并通过交流沟通,说服对方并取得安全上的共识,引导并启发作业人员明确不安全行为存在的潜在危害,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该小组及时完成观察报告,对观察、纠正的不安全行为及交流沟通的实际效果做如实记录并存档,作为跟踪复查的依据。
2.3分析与改善
公司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将现场观察的数据录入不安全行为数据库中,并对不安全行为数据进行整理。首先统计不安全行为在各阶段的总体数量,判断不安全行为总体管控效果;其次统计各类不安全行为所占的比例以及变化趋势,确定需要重点管控的不安全行为;再次分析各类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并对各类不安全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数量,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继而形成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不安全行为成因分析见图3[9-11]。
3实例应用与分析
3.1观察数据来源
将本文所构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用于某化工集团某分厂,对8个工种的作业人员产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统计,以一个月为一个观察周期,观察时间为6个月,各工种观察人数统计结果见表1,不安全行为数量汇总记录见表2。其中,不安全行为类型划分为7类,包括:化学品存放(占用消防通道、化学品标签缺少等)、危险作业(未办理作业许可证、安全措施不当等)、叉车作业(行驶超速、钥匙保管不当等)、安全设备和防护用品(未佩戴防护用品、安全监测设备不足等)、工作纪律(工作场所携带食物、工作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事项等)、生产操作和维修过程(设备巡检不及时、故障没有按时上报等)、车间废物处理(废物标签缺少、地沟保持不干净等)。
3.2不安全行为变化趋势
在该化工厂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的6个月期间内,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纠正和数据记录汇总,同时采取措施持续改善不安全行为。首先,分析该化工厂不安全行为总量变化趋势,见图4。由图4可见,该化工厂在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后,不安全行为的总量有明显下降趋势。其次,分析该化工厂各种类型不安全行为数量变化趋势,见图5。由图5可见,该化工厂在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后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数量基本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其中危险作业过程的不安全行为数量下降不明显。
4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3-02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百色职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拟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百色职业学院于2006年经广西区政府批准成立,学院办学规模5000人,现设有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教育部和成人教育部7个教学系部,共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经过近6年的办学,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坚持以理工科类的专业为主,管理类专业为辅的原则,已开发多个实训项目,建有维修电工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金属加工实习车间、计算机实训中心、焊接实习车间、化工实验室、汽车维修实训室、数控车间实训室、建筑与路桥测量实验室、家电维修实训室、初级电工实训室、中级电工实训室、工厂电气实训室、PLC实训室、传感器与液压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等,实训中心装备设备1598台(套),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1795.169万元。虽然百色职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实训基地规模较小
目前,百色职业学院虽然设有多个实训室,项目也较全,但规模不大,各实训室面积达到实训面积需求的仅有5个,占41.67%。实训室设备少,导致学生独立实训时间过短,每节课开展同一项目可实训学生数少,能满足需要的仅有计算机、家电、财会3个实训中心,占25.00%(见表1)。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百色职业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下拨的经费仅可维持教职工人员的工资费用等,用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而且,政府没有将实训经费单列下拨,在此种情况下,优先人员经费是必要的,这更造成实训经费严重不足。
(二)实训设备更新缓慢
百色职业学院对实训设备投入重视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实训设备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有的设备损耗周期短,维护费用又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领导层对实训基地建设方向的决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共装备1598台(套),其中学院成立前各校区的实训设备共有709台(套),旧设备很多是十几年前购置的,10年以上的旧设备有641台(套),占44.18%。加上人为损坏,与现有课程相匹配的设备并不多。而新设备的装备进度较缓慢,百色职业学院自成立至今新购装置和设备只有889台(套)。由于新购进的设备也不全是新产品,有些是工厂(企业)在技术更新时淘汰的废旧设备,还有些实验设备只有验证理论的功能,没有综合设计的功能,无法满足综合课程的实训要求。
(三)部分实训科目实用性不强
目前,百色职业学院部分实训科目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实用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证书类培训(指针对国家或地区的技能类考证进行的培训,包括职工的进修和转岗培训,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开展得较好,但个性化培训(指专门针对特定企业开展的培训,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技能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根据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设置培训项目,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明显不足。二是新开专业的实训设备相对较少,老旧专业的设备也已经老化。三是校内、外实训横向联系工作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校办的企业,也还没有较为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建机制尚未健全。
(四)师资严重缺乏
良好的师资,是学生有效完成实训任务的保证。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百色职业学院现有的210名校内外专兼课(职)教师中,拥有“双师”素质的仅43名,“双师”型教师仅占全院师资队伍的20.48%;而且“双师型”教师中有企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比例也不高。
(五)规范化建设不足
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规范化建设不足的问题。至今为止,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还处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种设备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等相差较大,无法满足规范化建设要求。
二、百色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扩大实训基地规模
针对百色职业学院当前经费不足以致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的问题,应争取当地财政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同时,健全实训科目,从规模、技术力量上扩展建设主要的、核心的实训项目,努力形成“项目全、技术精”的实训基地。
(二)增设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人员
由于实训基地设备数量大、品种多,加上每批参加实训的学生都是新手,操作不熟练,设备损伤情况时有发生,而设备出现故障不及时维护会影响实训教学。由于请厂家维修不及时,而且过保修时间后每次维修费用较高,因此,应增设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人员。然而,实训的设备大多数是集机械、电气、自动化于一体的高精密、结构复杂的设备,与普通设备相比对维修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聘请这类人员也比较难。对此,可采取如下方法来解决:一是挑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教师到设备厂家进行培训,要求学会设备的故障排除和维修;二是明确设备维护人员的职责,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能及时排查解决与维修。
(三)增强实训科目实用性
为增强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学校实训基地可开办校内工厂或承接产品生产等项目,让学生直接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实训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实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注重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实训科目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也为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从三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高校聘用一批数控专业理论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并从当地工厂聘请老技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水平。二是从本校挑选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采取岗前技能培训、在学校数控基地培训和送到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他们,扩大师资队伍。三是通过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可每年在校内组织技能比赛并鼓励教师参加,也可派教师参加全区或全国组织的技能大赛。
(五)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建议学院建立实训基地岗位责任制,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实训基地规章管理制度。针对实训教学,建立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学生实训管理条例等,确保实训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实训设备,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和量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提高设备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针对生产安全,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等,保证安全生产;针对对外开放加工产品,建立产学研激励办法、对外开放管理制度等,促进产教结合;针对实训基地人员,建立工作与实训教育教学记录书、实训中心巡视检查制度,实施实训中心企业化管理。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实训基地建设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各校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平台,可以采用各校经验介绍、互相讨论、探究等形式,共同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六)尝试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任务引领型课程取代以往的学科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做学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横向结合、纵向贯通。专业教师不分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同为一人,将课程整合为项目,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实施,教学地点分别为教室、机房、车间。例如,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技能考试整合成数控加工一门课程,课程以一个个小项目形式进行,尽量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生动。此外,将教学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人教育,2010(1)
[2]杨文明.项目与项目教学的标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3]尹晓霞,杨欣.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科技资讯,2010(2)
[4]高荣.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参访印象与启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刘淑慧.河南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徐德香.实现无缝对接 提升高职就业质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谈起[J].新西部,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