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文化发展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发展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发展计划

第1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战略;启示

韩国文化产业涉及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光盘、游戏、出版、印刷、期刊、广告、动画、互联网等。近年来,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仅2002年,韩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达188388亿韩元(约合157亿美元)。其中,广播电视73000亿韩元;卡通52771亿韩元;游戏34026亿韩元;电影6237亿韩元;漫画6033亿韩元;动画3650亿韩元;唱片2861亿韩元。海外出口额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其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近年来,亚洲许多国家风行文化“韩流”,韩国已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经验是全方位构建文化产业强国,其主要措施有:

(一)制定“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

1986年,韩国在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政府颁布《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4年,文化观光部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并着手准备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同时颁布各种文化政策综合计划,开始积极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韩国是继日本1995年提出“文化立国”方略后,又一个通过实施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其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等发展战略。根据5年计划,近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实行“选择与集中”的基本政策;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力争使国家扶持政策产生最大的整体实效,为建设文化产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二)政府的强力扶持和推动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巨大成效与政府的强力扶持和推动分不开。1997年,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新创办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同年,韩国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讯部通力合作,建立各自下属的“游戏技术开发中心”、“游戏综合支持中心”,重点扶植游戏产业。文化观光部和产业资源部还分别设立韩国卡通形象文化产业协会(负责创作等)、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协会(负责市场开发),共同推动卡通形象业的发展。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计划及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运营方案,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有关调查研究等。2001年,又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下属韩国文化观光部,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韩国政府成立这些专门文化产业促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全方位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近年来,韩国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不断增加,为确保经费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文化产业事业费5000亿韩元。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分别有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等。

(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为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韩国在加强立法、完善组织管理、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开拓海外市场等各个方面提供配套服务。

1、充分发挥立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9年,韩国政府首次制定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此期间,韩国有关部门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2、充分认识到政府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4年,韩国文化观光部首次设立“文化产业局”,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将“文化产业支持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又决定组建“文化产业支持机构协议会”,旨在避免业务重复,加强信息交流,将原来分散组织的活动“大型化”、“集中化”。

3、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共投入2 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完善文化发展战略体系

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趋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要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科学确立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有时代坐标和世界眼光。如何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成果的鉴别和借鉴,哪些是长远和战略层面上的,哪些是政策和措施层面上的,哪些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哪些是新形势下需加以认真分析的内容,是一个需继续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重点所在。只有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才能科学完备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体系,使其不断系统化、精细化,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跟上世界和时代的潮流。

(二)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发现了“网络游戏”这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版权产业。于是韩国出台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政策,包括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甚至规定从事这个行业的研发人员可免除兵役等,最终造就了韩国网络游戏的大发展,成为韩国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借鉴韩国的经验,我们不仅要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形成产业,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加强文化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资金支持机制、设立奖惩机制、利用政府出资,进行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和再教育,并重点培养产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国际型人才,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等,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立足文化根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文化发展战略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思辨性命题,它应是一个普遍性的、甚至是日常性的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应意识到他们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买什么,实际上都与我们民族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应使每一个公民能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经济命运实际上与我们在生活中采取的不同消费取向息息相关。这种消费取向包括:我们对日用商品的选择,对艺术作品的取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公共慈善事业的支持等一系列个人行为。如果我们的宏观文化发展战略离开这些与我们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离开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境遇,进而也就离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成功就是缘于立足于文化,他们在向全世界塑造、推举属于历史又属于现实的——韩国人与韩国文化。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确定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文化创造力的大小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发展能力、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孵化能力等,都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它领域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2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我区“一二三六”经济发展布局,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确立“深化事业、推进产业、发展旅游、强化管理、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多方利用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格局,为努力打造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交融的高品位、多样化、开放型的文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完善文化设施、发展基层文化、提高精品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主要工作目标是:群文工作:举办100场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名;新增各类文艺团队20支;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000人次;创作文艺作品100个,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10个。

旅游工作:完成文脉挖掘、整合、利用和推介;完成“龙飞渡跸”牌坊、“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做好吕祖堂坛口遗址整合开发;完成*旧址搬址,推进施工建设。

文物文博工人: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搞好《*历史文脉》编撰工作;完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和整理。

市场管理工作:在引导、规范、发展和繁荣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服务全区经济的良好氛围;引进文化企业1-2个,实现税收100万元。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设施载体建设工程。

1、积极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做为重要的国有文化阵地,无论是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文化工作“四基”要求,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尽快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的新馆建设。

2、启动*机器厂旧址的落架大修工作。本着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发展旅游产业的原则,协调、监督设计、维修单位如期进行落架大修各项工作。

3、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积极发挥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势,利用网上资源、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浏览、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汇集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逐步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库,使社区居民共享文化成果。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居委会服务点建设。

4、加强对全区群众文化工作指导和推动,深化社区、家庭、校园、军营、企业等系列文化活动。

二、繁荣文化以围绕和展示“魅力*,和谐*”为主题,着力抓好社区群众文化工程。

1、举办高品味、高水平的群众文化活动,竭力满足时代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方面再上新水平,打造新品牌。

一是以“魅力*、和谐*”为主题,精心设计和开展“华彩四季”活动,做到每季都举办有影响,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是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契机,精心组织举办好重大节庆活动,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奉献奥运的氛围。

三是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四是认真组织好正月十五、双拥、慰问民心工程文艺演出,继续开展第六届社区文体艺术节。

2、开展“三个创建”活动,在深化社区文化建设上有新成就。

一是创建“文化社区”。到年底,争取30%以上的居委会要创建成“文化社区”,提升街道社区文化品位,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文化氛围。

二是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各街道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全区社区文化活动水平,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创建“示范型社区文艺团队”。进一步加快社区文艺团队的发展,提高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更好地发挥文化团队在社区文化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3、强化职能,发挥我区文化主阵地作用。

一是区文化馆在承办市、区重点文化活动,积极主动指导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要着重在全区开展各类艺术培训,提高群众文化品位,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要发挥各自优势,继续深化图书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等服务,不断加大服务力度、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4、在紧跟时代,繁荣文艺创作上有新力作、新作为。

加大文艺创作的力度,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社区创作一批反映“迎奥运”、“构建和谐*”、宣传“民心工程”等反映建设成就、体现时代精

、讴歌时代先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品、精品。

三、发展旅游,挖掘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程。

立足于*历史文化特质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着文旅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着力在做好围绕“一个主题”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基础工作,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上下功夫,为壮大区域经济储备后劲。叫响一个主题口号是“*寻根在*”。四大板块是:津卫摇篮板块、民族风情文化游板块、水域自然风光旅游板块、商贸购物休闲旅游板块。同时,按照旅游“六要素”搞好四个板块的规划。七项重点工作是:

1、编制符合区情具有一定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积极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和*规划设计院合作,尽快拿出初步方案,充分听取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意见,共同研究、论证我区旅游事业发展目标,为领导决策和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做好文化名园综合旅游规划、复建相关的文脉挖掘、整合、利用和宣传推介工作,为我区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成“龙飞渡跸”牌坊、“天子津渡”遗址公园的选址、规划,积极推进工程建设。

4、加快推进吕祖堂坛口遗址恢复历史环境工程。积极协调周边用地,积极争取市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尽快拿出规划方案,推进工程建设。

5、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各项相关工作。

6、认真组织好《*历史文脉》的整理和编撰工作。

7、继续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征集、保护和开发工作。深入挖掘我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文物保护申报工作。启动工业示范园旅游项目,努力做好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

四、强化基础,抓好队伍建设工程。

按照着眼长远,增强活动,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力度,增强文化工作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注重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积极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完善聘任制,进一步调整完善干部队伍结构,努力营造潜心干事谋发展的氛围。

2、注重积极引进急需的短缺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未来3-5年的人才引进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年轻专业文化艺术人才。

3、注重强化对现有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开展社区文艺骨干的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切实抓好系统内部各类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文化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4、注重培养各个专业岗位的拔尖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四、加强规范监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坚持“以管理促发展、以规范促繁荣”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把依法监管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促进我区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2、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配合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文化经营企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第3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二的咖啡与茶都在17世纪传入法国,然而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却不尽相同,在法国的流行程度也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饮料被区别对待呢?本文拟找出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三)大力推广茶的保健功效

第4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较好。然而,有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却有意无意淡化了文化产业的“文化”规范,呈现出了只追求单一的“经济”指标的走向,以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苗头初现。对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重视不够。如果这种错误认识不得到遏制,那么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发展带来阻碍。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只是改变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文化产业的文化本质;如果只强调文化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就会淡化文化产品的特殊商品特点,放弃文化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所独具的精神特征;若一味单方面地追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物质推动力,其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力量的薄弱和人文精神的萎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整个经济结构将发生转变,消费需求的释放必然会带来文化需求的大大增加,文化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会迎来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而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贡献。应当从过去注重数量型增长、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提高发展质量,重点解决文化创造力匮乏、精品力作少的问题。

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说:重视内容文化产业的地位,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不是一窝蜂和,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以前瞻性的目光和角度来选择产业和发展模式;依托于人力资源开发所实现的价值的增长;重视以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目标的增长。

第5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第6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基层文化 培育和发展 路径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12-02

以中国大妈为代表的大众广场舞文化开启了我国基层文化势不可挡、繁荣发展的局面。走到任何一个广场或空坪,都可以看到群舞飞扬;走到公园河畔,可以看到的柔美太极和刀光剑影;走到体育场馆,可以看到的似体育健儿的矫健身影;走到乡村、街道社区文体活动室,又可以闻到书画飘香、听到歌声、棋声……我们城乡的各种赛事也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但因缺乏科学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日常训练中音响扰民问题、场地问题、技术指导问题、以及各种赛事组织不当出现的安全问题、评判不公问题、规程规则不合题问等等,特别是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在我们偏远的农村依然是: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娱乐靠手。这些问题在基层文化活动中更显突出,基层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众心所向,是基层文化生活量和质提升的前提。

1 基层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基层是指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文化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生活、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层文化是极其广泛、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层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是3个方面: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建设、基层体育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是指以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为目的,提高基层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素质。基层文艺建设是以满足人们的求美需求为目的,提高基层居民艺术素养和素质,如组织大众开展文艺学习、交流、培训、比赛活动等。基层体育文化建设是指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为目的,提高基层居民身体素质,如组织大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

2 基层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基层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大众化、非专业化、娱乐化,即民创、民乐、民享,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是松散的组织,是自发的组织,以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方式运行。大力发展基层文化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基层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的需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3 发展基层文化的主要路径

3.1 科学统筹文化

(1)统筹发展理念。只有牢固树立经济文化一盘棋、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挖掘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才能赋予经济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统筹发展规划。各级政府把基层文化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快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请教文化方面的专家参加规划制定、项目设计工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吸收经济部门的专家意见,确保文化规划与经济规划的相融,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3)统筹发展方式。把文化发展纳入县乡党委、政府总体工作布局,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一同推进,将重视文化建设,做强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整合领导力量、政策措施、投入机制,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 务实兴办文化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县区以社区为重点,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农村以乡镇为重点,着力建设综合性的乡镇宣传文化阵地和村宣传文化室。二是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三是实行政府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引导,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文化服务设施。

(2)坚持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并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走改革创新之路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传承是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好的要保留,也要创新,更需要引进外来文化改造与更新,使先进文化在基层传播和推广。

(3)坚持特色发展,打造独特品牌。特色就是个性,就是魅力,发展基层文化应坚持特色为先,各地要不断赋予基层特色文化新内涵,提升基层文化新品味,强化基层文化个性特色。

(4)坚持资源整合,多样发展。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层次、特色的多样化;二是为公共服务的对象提供多样化服务,给跳健身舞、打太极拳的人们一片开阔之地,给戏剧、篮球、乒乓球、棋类爱好者一个专门场地,给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等爱好者一个舞台。

(5)坚持以文化消费为先导,做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 不断培育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以增加文化消费总量。为此,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6)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基层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群众,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办好、办实。一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二是积极实施架桥工程。依托文体协会和文艺表演队等,组建一支强大的业余文艺人才队伍;三是实施奖励制度。设立文化奖励基金,组织各种竞赛,使人才脱颖而出,使节目更精彩,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努力实现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3.3 规范治理文化

(1)解决好“人”的问题。要把各乡镇宣传文化中心站文化专干编制和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帮助文化专干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妥善解决好乡镇文化专干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

(2)落实好“钱”的问题。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负主要责任。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人均文化活动经费和人均收入相结合等分配管理方法,多种渠道增加村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积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城乡文化投入机制。

(3)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一要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县乡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建管结合。以市场整治为契机,严格执法,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二要发挥社会监督。建立由社会各层面的热心人士参与的协助管制度。聘请各专业老同志、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和广大群众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依靠他们提供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切实增强管理工作的A见性和针对性。建立由社会各层面人士参与的协管制度;三要强化自律。建立网吧行业协会、舞蹈协会、棋类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行业协会自身交流管理经验,加强经营者之间的监督。

4 结语

我国基层文化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人们文化生活大有改善,但还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当前存在的那些不足如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将会是长期制约基层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承担重任,为广大人民群众鼓与呼。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积极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把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加耕、播、收3大环节农机科技含量,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上,不断加大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环节的农机化适用技术、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特色产业增效瓶颈环节的科技化水平。坚持依靠政策扶持、政府推动和法律规范。坚持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经济作物和牧草作物机械化发展。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培育作业市场,开拓服务新领域,创新服务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壮大农机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产业化进程。

    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1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民勤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①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5万kW,同比增长8%。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9356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00746台,联合收割机22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585台,畜牧机械5910台,林业机械5台,设施农业机械2382台。②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完成农机作业总量650.4万hm2(9756万标亩),其中机耕面积4.47万hm2(67万标亩),机播面积3.67万hm2(55万标亩),机收面积2.34万hm2(35.1万标亩)。农田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③农机化经营效益显着提升。随着各类农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经营效益大大提高。全县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521个,从业人员达65859人。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24150万元,纯收入达6588万元。

    2农机制造业发展迅速

    由于政府重视,政策支持,民勤县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农机制造厂,生产出很多适用的农机产品。如民勤县晶鑫农机制造厂生产的“晶鑫”牌系列机械产品,通过了国家质量的监制和推广。民勤县陇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ESTN-200型双轴灭茬旋耕机,填补了甘肃省同类型机具的空白。该机的试制成功减少了拖拉机下田次数,避免了多次进地压地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民勤县农机研究所和民勤县陇宇机械制造厂联合研发的MT-120型葡萄埋藤机,可有效解决葡萄种植户在葡萄藤越冬掩埋过程中劳动强度大、人工工价高和埋压速度慢的难题。

    3农机补贴切入全县工作重点

    民勤县农机局紧紧围绕全县重点工作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春耕生产提供了机具保障,得到了领导和农民的肯定,也树立了农机部门为民服务的新形象。①全力配合日光温室建设。借卷帘机纳入国家农机直补目录的机遇,在全县广泛宣传和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技术,选择有条件的示范点补贴日光温室卷帘机,分别在蔡旗乡沙滩村、苏武乡西湖村、收成乡宙和村3个点15户进行试验示范,共补贴236台,使用补贴资金40余万元,受到农民群众一致好评。②全力配合畜牧产业的发展。县农机局利用农机补贴资金60万元在全县补贴铡草机、粉碎机和综合饲料加工机等725台,极大地提高了饲草质量和利用率,净化了农村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牧产业的发展。③全力配合春耕生产。县农机局早动手、早安排,对农民急需的机具在政策范围内提前登记,先后补贴耕作机械1007台,播种机械248台,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乡镇农机管理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对农机管理人员安排随意性大,调整频繁,部分农机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工作开展不力。乡镇中心工作牵扯精力过多,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有的长年包村挂点,精力主要用在包村工作上,农机工作成了“钟点工”。乡镇农机站农机管理服务职能弱化,农机项目实施、农机推广、示范点建设和农机服务等职能在乡镇几乎不能履行。

    (2)农机化发展水平不协调,速度和质量、效益不统一。由于众多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时,不考虑本地区某种机械的社会拥有量,往往是看到别人买什么机械,自己就跟着买。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常规的机型在本地区饱和,而大型、高效和性能更先进的机械反而成了空白,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装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机具配套比低,出现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三多三少”问题。

    (3)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大宗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目前尚无统一的农作物种植标准或要求。

    (4)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融资难、创新难,缺乏熟练的技术人员。同时缺乏创新性企业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制约了中小型农机企业的发展壮大。

    设想和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给农机部门一定的科研开发资金扶持,推进重点产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服务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继续加大玉米机收推广步伐,力争尽快解决玉米机收难题。开展棉花、洋葱等大宗农产品收获机械化问题研究,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大对甘草等新型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关注力度,探索特色农业走机械化发展路子的渠道和途径。

    (2)强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农机化意识和技能。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并以此为宣传前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农机科技信息到田间地头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农机培训和新技术、新机具演示会[2]。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宣传工作在推动全县农业实现机械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3)建立新型的农机管理推广部门联系企业制度,为农机工业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支持。引导农机工业企业加强与农机、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解决农机工业发展中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引导农机生产企业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瓶颈。

第8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迅猛,农业机械保有量日益增加,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不断钻研和创新,完善原有的技术,更新的观念,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做好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

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是最终目的,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总则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可见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就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为已任。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工作推广的过程中,要时刻了解农民朋友的动态发展,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并且通过哪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技术传递给他们,保证让农民朋友有所收获。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打造农机化优质团队

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付出了不少努力,而作为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来讲,也有责任培养出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地服务于老百姓。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不断学习进步,紧跟时代,不断给自己充电。其次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把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另外,农业机械化推广部门还要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紧密沟通,相互扶持,确保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顺利开展,稳步前进。提高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打造农机化优质团队,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四、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

要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新时期在信息搜集、整理和上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认真负责地抓好信息服务建设。信息时代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传播是十分关键的,各部门不可忽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各单位要培养网络平台人才,确保农业机械化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进一步完善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第9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