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新课标学习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学习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学习体会

第1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新学期开学以来,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受益非浅。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第2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一、小学科学新课标对教师的理解及支持

在新课标的“教师队伍建议”中要求“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时计入工作量。要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待遇。”在我们的工作中若确实能落实到实处,这不是为科学教师送来了温暖又是什么呢?

二、科学课很重要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各门学科的综合。它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即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的外延是广泛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内涵是真实的,它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它的态度对诚实有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发展之本、创新之根、进步之源。

科学的发展是从小学科学课开始学起的。小学科学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素质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为学生健康学习搭起了平台。难道科学课不重要吗?

第3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于娟

我通过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第4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78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华师大版新教材与人教版原教材相比,笔者认为有如下特点:

1. 教材内容的安排更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小学进入中学,多数学生感觉数学难了许多,主要是由单纯的计算变为说理性计算,增加了演绎推理的几何证明,新教材将原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与分散,删减了繁杂的几何证明题;几何定理、性质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填鸭式给出,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共同探究的方式得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2. 内容的选材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新课程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它十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学习数学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用处呢?除了购物要进行加、减、乘、除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数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七年级上册,有关于“福利彩票有奖销售”的知识介绍;“乘出租车”费用;“幻方”知识;七年级下册,有关于“瓷砖的铺设”方式;“游戏是否公平”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学生感悟到这就是数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其目的为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的例题、习题的选材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七年级上册在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3页的习题4:用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中有“对代数式作出合理解释”;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多次出现将例题或习题补全,编一道生活中的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和开放探究的精神;第九章“轴对称”的“设计图案”中,更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空间,将数学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在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提供了关于“心率与年龄”的课题学习以及大量的有关数学小知识的“阅读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互动实践是本书的特色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与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活用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将新教材“校本化”

本市使用了华师大和北师大两种教材,而实际上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一方面,我们不能局限或拘泥于教材,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如果一位教师仍然是照搬教材全部内容,机械地使用教材,那么学生肯定不喜欢的,教师也不受学生欢迎的。我们可以巧妙运用本地、本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剪接、优化、重组。

2. 用好新教材中的新增栏目

新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试一试”等栏目,这一些新栏目在前后知识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有增长学生知识面的,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课本中云雾图比较多,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云雾图启发、讨论、总结、归纳,效果很好;新增的“阅读材料”也比较多,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 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1+3+5+7+…+(2n-1)=?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算式和与积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一般的情形:

1+3+5+7+9=; ……; 1+3+5+7+…+(2n-1)= ;

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三、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1. 本书(练)习题不多,基础题较少,有的难度较大,基础题练习量不够,对新知和运作要求提高过快,学生两极分化大。

2. 新教材减少了很多内容,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但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如几何推理训练与要求不明确,淡化了推理过程,又如删除了射影定理和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等,不利于学生解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 新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有的内容每年都出现,教师不知如何把握教学程度,有的计算安排不合理,如二次根式的化简在勾股定理之后,不利于计算的化简。

4. 新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一些公式定理答案没给出具体的过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整理,学生很难对课本进行自学和复习,例题没有过程,学生不会模仿,日积月累,学生解题能力不能提高,书写也不规范。

5. 过多注重知识的探索,忽视教师对新知的传授,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完成,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

6. 现行的考试,仍然是以成绩为主,删除的内容,仍然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这让教师无从把握、无所适从。

四、其他版本的情况比较

笔者参阅了湘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发现它大量采用卡通人物对话、实物照片、表格和图形等多种形式结合,力求做到图片与启发式提问相结合,图形与必要的文字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的直观作用,教材版面@得活泼生动,呈现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特点。教材也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在书中融入了有关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图文并茂,同时介绍了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内容,学科的跨越性很浓厚;教材中有关定理例题的证明有详细的步骤和过程,方便学生阅读。同时,它把一些章节做了调整,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把一元一次不等式排在八年级上,反比例函数排在九年级上册,投影三视图排在九年级下册,因式分解独立一章等。增加了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垂径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内容,课后习题更是丰富多彩,热点、经典题型在书中各章节随处可见!这是它们的亮点,同时也是我们华师的短处所在,有望改进!

第5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教师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我教的是小学三和六年级英语,通过读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第6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第7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第8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那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开发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

遗迹资源是指历史留下来的古迹、文物等,口碑资源是指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鼓励学生调查、访谈,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巩固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这样的资源更应该充分地使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也是我们历史教育的一个主题。

在上《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题《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时,我与学生共同探究本地的历史文物古迹,并且和学生探讨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由于学生对历史文物古迹比较感兴趣,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和父母或同学参观本地的文物古迹,并做些调查。温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温州的历史文物古迹江心寺始建于南宋,被列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整座寺院宏伟壮严,富丽辉煌。山门口挂有脍炙人口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楹联,用词奇特,别出心裁,几种读法,含意深远,别有意境,天下闻名。江心寺旁的东西双塔,与寺院相映成趣。双塔挺拔对峙,直耸云天,往来船只,遥见双塔便知已到温州市区,双塔便成为了温州的标志。就在学生的家乡乐清天成有一座建于北宋的石拱桥,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大多对万桥做了调查,发现万桥存在重型车辆过桥的问题,就万桥的保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些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参观了乐清的王十朋墓(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的参观了乐清四大名塔、东塔、西塔、白塔、千佛塔等。

二、结合课程标准,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针,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媒体和材料。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服务于课程要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当中,有许多内容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源自生活”,必然会作用于生活。所以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历史,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历史,是非常正确的。在讲到“宗法制”的时候,我布置学生回家在自己家族的宗祠里查阅族谱,了解自己是第几代,了解家族传承的历史。学生发现只有男子会记入族谱,这也说明了在宗法制当中重男轻女的倾向。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根据课程要求、我布置学生询问老人、查找资料,了解春节、元宵节等文化传统的来历及其作用,学生放假期间就这个问题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本地很有特色的正月初八舞龙活动,这个活动是农民的一个传统节目,是为了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通过调查,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唤醒自我,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别的同学是一样的,同样有家、学校、社区、祖国、世界,同样在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传承人类文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通过活动,学生分工合作,明确个人责任,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缺一不可、责任重大,同时,活动能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关注,从自然条件到社会因素,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更敏感,对社会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

三、利用信息技术途径,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有它的局限性,课堂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教材、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为教育提供条件的变化,也得到了相应的突破。如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多种途径来了解历史知识,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接触到更全、更新的历史知识,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校学生家庭中,85%以上拥有DVD,拥有电脑的占45%左右,其中能够上网的占35%左右,相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扩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网上浏览、下载历史资料和图片,并可在网上与同学、老师或历史专家进行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将历史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延伸开来;另一方面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加深,都有很积极的意义。

参考资料:

第9篇: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一、教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二、浸润“个人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三、体现“儿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