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才供需平衡;供应链;国防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37-02

1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供应链管理成为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哈佛商学院Porter教授提出价值链模型,把企业为顾客、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各种业务活动集成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拟将供应链理论引入国防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像管理物一样高效地管理人”。

2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2.1 国防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

国防科技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维方式还未根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现代人才管理理念。企业资源更多地是向研发、生产方面倾斜,对未来需求缺乏评估,未能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基本没有考虑人才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人事部门定位失当,专业管理能力薄弱,其运作模式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只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调配、使用、考勤、奖惩、任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和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被动反应,按部就班,人才梯队建设不力。

企业招聘主要依靠对口高校,没有形成专业的人才集聚地,人事部门也没有努力拓宽人才供应渠道,因而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某类人才“真空”的现象。企业快速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频繁撤将换帅或人才青黄不接,企业付出的成本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2.2 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率低,另一方面所学知识利用率低。这无疑是对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人才供应链,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也适用于对国防科技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让个体有目标地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2.3 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国防科技企业存在一个“人才怪圈”: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经常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构建人才供应链,为有关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能改变“人才怪圈”现象,满足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3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

人才供应链就是对人才不断改进、加工、利用的高效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共享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人才高地,突破国防科技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一体化过程。国防科技企业是最终用户,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和研究所是供应商,而供应的产品是人才,使人才成为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国防科技企业人才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类。

3.1 高层人才: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

高层人才处于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环节,负责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综合能力(包括延伸知识结构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

高层人才供应链以合作科研和技术开发为主。如:建设重点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师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国防科技企业的技术革新做好知识技术储备,又方便企业参与研究并承担成果的工程放大和产业化工作。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校方提供人员,围绕某一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成套化,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开展学术交流,高校或研究所组织选派教师或研究员到企业参与技术咨询指导或派学生直接参与研发。高校、研究所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难题和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打破产学研界限,形成供需双方的交接点和技术人才的集散地。

3.2 中层人才:工读交替,生产实践

中层人才处于企业中层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读交替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结合教学安排用一定的时间深入国防科技企业参加实践,再回到学校弥补短板,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工程化的能力。企业既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力军,又节省了雇佣成本。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企业作全程辅导;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基于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渠道。

3.3 基层人才:职业岗位培训

基层人才处于操作一线,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了解国防科技行业的基本知识、武器装备生产原理,掌握生产工艺,具备岗位操作技能。

供应链构建侧重岗位的具体操作,为企业输送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场地、设备、技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安排教学,设立“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课程,工程硕士学位等。力争使人才毕业后直接上岗,无需过多的职业培训和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企业为自身按需培养人才,高校也节约了办学成本。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需求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构建时要有长远规划并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人才的自我组织,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也是一架很好的桥梁,但依然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鼓励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在人才的供需双方之间起铰链作用,服务和辅助人才培养、转移和扩散,加强人才配置的流动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种跨部门的人才培养输送功能网链结构,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协同合作,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资源共享、信息辐射,从而在人才培养和流向引导上降低成本,高效协作。

构建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有利于国防科技企业得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并使企业员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技能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高校和研究所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之得到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使高校、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许锋.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2] 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蔡付斌,魏孟江.陶瓷人力资源供应链浅析[J].中国陶瓷,2009,(3).

[4] 苏丹.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35).

[5] 李彩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国防科技工业,2005,(12).

[6] 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第3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场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4]彭纯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创业,2007,6,101~102

第4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尔集团,网上直销,电子商务系统

 

海尔是国内大型企业中第一家进入电子商务的公司,率先推出电子商务开放式交易平台,包括网站、BtoB 和CtoC系统。通过构建BtoC,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海尔电子商务网站成为海尔与用户保持零距离的平台。海尔电子商务在经历了多年来由定性模式向创新模式的艰难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且已经迈向跨国电子商务大市场。

2.海尔电子商务的运营战略

随着海尔的快速发展,海尔的电子商务战略的成功实施帮助海尔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2.1提升物流能力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海尔物流应用了世界最先进的SAPR/3系统和SAPLES物流执行系统是其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保障。

2.2改进网络营销方式

海尔通过网上商城(eHaier.com)来开展网络营销,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采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工具进行产品搜索。海尔的产品种类、数目比较庞大,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其站点能够根据产品性能和价格对产品进行分类,以提供给客户方便的产品搜索功能。

(2)采用会员制进行产品销售。在会员制销售模式中,会员在其站点选购产品后,系统会自动验证用户的会员类别和所在城市,根据会员的基本信息,海尔俱乐部和海尔销售分公司所在城市就会辨别该会员所享受服务及其他优惠待遇电子商务论文电子商务论文,大大方便了用户对产品的采购过程,也减少了用户对信息的依赖性。

(3)采用先进的支付模式毕业论文格式。海尔的网上购物主要采取在线支付、货到付款、银行电汇三种支付模式。有了开展电子商务战略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保障,海尔的网上支付就得到了用户的信赖。

2.3先进的信息管理机制

包括先进的信息研发机构和信息系统的综合构架机制。海尔的企业信息平台,包括海尔的全球网站、子公司网站、产品搜索等功能,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企业物流信息系统、GPS系统等,这些都确保了海尔在企业跨国运作及物流等方面的顺利运作,满足了客户的根本性需求。

2.4 海尔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

海尔的电子商务管理方法是实现其电子商务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从资源管理角度认识和运用了ERP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认识和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认识和运用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海尔整体评价了自己电子商务活动的成效。

3.海尔电子商务竞争优势

3.1 海尔电子商务取得的成效

海尔电子商务自试运行以来发展良好,系统运行正常。海尔开展电子商务建设的突出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遏制价格战,卖出有价值的产品过去各产品事业部各自为战,现在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统一营销运作平台,直接降低了交易费用。此外还遏制了价格战所带来的损失,保证了产品的附加值。

(2)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企业内外部终端都能及时的进行信息互动,并根据预算要求自动生成所要的数据,而终端也可从网上分享信息,并能得到订单的指令,以便对市场做出最快的反应。

(3)零部件价格降低,质量上升,用电子商务平台集中采购,发挥集体采购优势,降价幅度逐年增加。

(4)吸引供应商建厂并参与设计,获取有价值的订单。目前很多国际化的供应商在海尔周边设厂,以快速满足市场的要求,如爱默生、三洋等。

3.2 海尔电子商务赢得竞争优势的因素

按照海尔自己的说法,他们是以“一名两网”为基础,与用户保持零距离,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名即知名品牌;“两网”是指海尔配送网络和支付网络,然后利用网络放大海尔的优势,减低成本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海尔电子商务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启示

虽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电子商务论文电子商务论文,海尔电子商务的成功使人们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很大,海尔电子商务的成功对我们研究如何推动我们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开展电子商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开展电子商务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在美国,Dell公司可以越过经销商直接销售,但在我国,这种模式并不能被大规模推广,因为现阶段经销商对生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样,海尔根据自己的情况走的是一条先把公司内部信息化,再把信息技术的应用由内向外延伸的道路,而对资金、技术实力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则不妨先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在线采购,然后再内部信息化。

4.2树立电子商务供应商库存管理的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客户需求的系统整理,缺乏“顾客为本”的网络交易原则。因此,必须帮助这些企业树立起供应商库存管理的理念,国家政府应积极组织各种研讨活动,企业应积极开展各种宣传培训活动,让企业职工真正了解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思想。

4.3电子商务技术能提高传统企业的竞争力

海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的技术——互联网,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公司的运营上,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从而使海尔走向了电子商务这条路,并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对其他企业也是这样,要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并掌握必要的方法。

4.4要从战略的高度看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一个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改变了企业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流程,把直线型的链状信息改为了网络型的信息流,但是,互联网只是从技术层面上提供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性毕业论文格式。如果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业务流程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使企业建立了网站,其业务信息流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电子商务意味着企业业务活动的网络化,因此,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管理体制、决策程序、业务流程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4.5制定适合电子商务的运作方案

海尔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能利用电子商务的特点,设计合理的物流方案,建立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快速、准确、低成本与优质服务相配套的物流运输配送网络,包括计算机管理中心、运输配送和库存设施等等。公司运用电子商务后,公司的运作必然要发生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支持电子商务的应用,会对企业的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4.6建设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

在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电子商务论文电子商务论文,信用同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电子商务需要信用体系,而信用体系已经最先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并体现其价值。

4.7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和人才培养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逐步创造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选择应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需要大量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计算机人才和网络经济人才,随着国外IT企业的大量进入,人才的外流和流失更容易,作为电子商务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视为企业之本,做到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凝聚人,用事业激励人。

5.结论

海尔电子商务的成功依赖于其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信息管理机制、营销网络,这些前提是海尔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了其客户服务能力。海尔个性化电子商务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需求,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海尔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化提供了参考价值。海尔网站与海尔电子商务的不同点等问题,本文均未涉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牟晓勇.经济社会发展中电子商务的意义探析[J].现代商业,2009,(18):161.

[2]梁旭.ehaier顾客与供应商的桥梁[J].电子商务世界,2001,3:63-65.

[3]黄建康.电子商务使海尔集团赢得竞争优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5(6):50.

[4]刘伟江,王勇.电子商务风险及控制策略[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7-40.

[5]史瑜璐.电子商务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研究[J].大众商务,2009,(102):82.

[6]王译.如何建设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J].网络与信息,2009,(07):22.

[7]祁志民,刘涌.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学术交流,2009,(7):136-138.

第5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9-06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而目前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尚无转型成功的样板。在这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借鉴。文章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了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和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课程体系建设差异状况,旨在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坐落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术学校、科隆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国家机械工程学校、德国保险学院、科隆州立摄影高等专修学院、科隆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院、古默斯巴赫大学、图书文献高等教育学院8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卓越七校联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员。2014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辖11个学院,拥有道依茨校区(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区(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区(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库森校区(Leverkusen Campus)4个校区[1]。物流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基本能力以及谈判技巧,能够熟练处理和解决企业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主要从事物资采购、物流行业数据处理及系统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课程设置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共设置31门,其中29门为必修课程,9门为选修课程(9选2);2门为实践课程,分别为实习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依据物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分类等级(BLOOM),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K1知识、K2理解、K3应用、K4分析、K5综合、K6评价六个等级。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仅开设K3~K6课程,分别包括10门、11门、10门和9门具体课程,具体见表1。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为3.5年,分为7个学期。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6门课程,学时量分别为540学时、450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6门和5门课程(含一门选修),学时量分别为450学时、360学时(不含选修课90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安排5门课程450学时,下学期为22周的实习实践活动;四年级(仅上学期)安排2门专业必修课程、4门选修课程,学时量分别为135学时、90学时。其余为实习实践课程(2周)和撰写学位论文(11周)时间。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分为七个模块,见表2,分别为模块Ⅰ通用企业管理学与经济学(8门课程)、模块Ⅱ经济环境与方法(3门课程)、模块Ⅲ物流管理(8门课程)、模块Ⅳ深入学习(9门课程,选2)、模块Ⅴ软技能发展与管理技术(8门课程)、模块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门课程)和模块Ⅶ实习实践――知识迁移和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模块Ⅰ~Ⅲ、模块Ⅶ为持续实施模块,模块Ⅳ~Ⅵ为间断实施模块。模块Ⅰ在第一、二学年(全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Ⅱ在第一学年(全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Ⅲ在第一、二学年(全年)以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Ⅳ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Ⅴ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全年)及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Ⅵ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教学方式因课制宜,有讲授课、实验课、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极为灵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根据课程需要及授课进度,可自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由全国工商协会(IHK)组织实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学年(中期考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通过考后可继续学习,获取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但此次考试成绩不计入毕业总成绩。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包括案例分析、会计知识、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次为毕业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物流配送、商业管理与控制、经济和社会福利、专业讨论4个模块,时间分别为180分钟、90分钟、90分钟、30分钟,前3个模块采用笔试形式。物流配送模块包括运输、转运、仓储管理、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内容,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成本收益计算及控制等内容,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物流知识的内容。专业讨论模块采取口试形式,采取抽签形式确定题目,学生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必须通过物流配送模块考试且至少通过其他3个模块的1个模块考试方能毕业[3]。每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安排内部测试,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以下称“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位于冀东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等范学校、一所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设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顷。教职员工1600人,设有研究生部和19个学院(系、部)、64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涵盖农、理、工、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个学科门类。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份(市、自治区)。物流专业实际名称为“物流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在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三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体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语言(VF)、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业与就业指导以及2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3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等16门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概率论、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2、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管理、运输业务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客户管理、运筹学1、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以及3门专业限选课程、2门专业任选课程等35门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8周的专业实践及撰写毕业论文(未纳入课程管理)时间。

(三)课程安排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学制4年,分为8个学期,课程及学时数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课程实施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实行学科化教学,部分课程组合成3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所有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类。其中,文化基础课采用讲授法授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结合校内实习实践实施教学。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ERP系统、国际投资学、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金融、国际单证实务11门课程,学生任选2门。专业限选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实施。一是国际物流知识领域模块,含现代报关实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英语3门课程;二是流通领域模块,含商务谈判、推销学、物流企业管理3门课程;三是生产领域物流模块,含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推销学3门课程。学生在3个模块中选修任何一个模块。第7学期学生在专任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五)课程评价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在各学期结束前设立了考试周,每门课程实施单独评价的方法,具体如表5所示。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考查两种,考试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查包括撰写课程论文、体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考试课程有31门,占课程总量的59.62%;其余均为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及实验教学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形式考查,专业任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专业限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考试,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采用撰写课程体会形式考查,计算机VF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式考察。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也采取考查方法,计入课程总学分。学生毕业前需通过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以及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

三、中德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邻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邻近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的基本知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的邻近学科知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则具体表述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等。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较为笼统,虽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等,但缺少物流运营知识等内容。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形成供应链分析、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营、谈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强调供应链系统、物流运营两方面技能,对谈判技巧未做具体要求。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毕业生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单位就业,具体从事采购、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则强调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等,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繁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数量方面,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40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52门课程,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多12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转型试点高校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少设置5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试点高校数学课程设置较多,英语课程仅设置公共英语1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未设置数学课程,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I―经济学、英语I―会计和金融、英语II―市场营销、英语II―物流学4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安排了演示技巧、沟通能力、谈判技能等3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设置了信息技术能力1门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在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实施,且每学期在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均设置了校外实践活动(未包括在课程体系内)。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38周实习实践活动,分散在第四学期至第八学期实施。除第八学期在企业实施外,其余均在校内实训室实施。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前五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物流学、物流电算化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基础生产计划与管理、毒害物品处理物流学、目管理5门课程在校外通过实习实训方式实施,其他课程在校内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第七学期再返回校园,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及撰写毕业论文。河北转型试点高校采用循序渐进的学科认知模式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安排6门、5门、3门、2门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安排了7门专业课程,第一、二、四学期均安排了3门专业课程。实践及实习实验课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学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学校内实施。第七学期安排了实践实验课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八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及实验课程14周,并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可见,河北试点高校基础课学时安排较多,企业实践安排学时较少。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第六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河北试点高校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14周。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所有课程内含知识均实施了层次化分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层次化,就是将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为7个层次(级),促使学生能够依照知识与技能认知规律实现梯次增进。同时,也便于具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学分转移。将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合为7个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条件、模块运用、授予学分、学习期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模块,可迅速产生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持续数个学期。每个模块以其不同的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4]。同时,实践教学渗透于各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实行按每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凌乱。部分选修课程组合为3个模块,但目的仅为方便学生选修。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主体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主体为全国工商协会(IHK),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评价教师“教”的情况。河北试点高校课程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单一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目标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两次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次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得中间证书直接就业。第二次评价为毕业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颁发就业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立考试周,单一考察学生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若有6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则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评价内容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评价内容全国统一,均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评价方式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较为单一。

四、推进河北省转型试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从商贸、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离而成,带有“母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建设尚难适应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5]。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大问题,并确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等[6]。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人才培养岗位具体确定为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行政管理等,开设了多门共同课程,造成学生理论课负担过重,难以加大实习实践的课时数量。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按照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与企业、市场、政府的互动,注意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目标的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岗位指向明晰[7]。

(二)课程安排实用化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必修课程、公共文化课程比重过大,专业任选课程涉及广泛但学时数量安排较少,与学术型高校雷同,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使其彰显应用型特色。首先,针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以英语课程为例,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体现出明显的物流专业特色,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开设了应对CET-4考试的课程,亟待改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际经济政策案例、对外经济类课程,强化学生“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成立重点专业课程开发团队,不断推出一批实用型校本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模块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将彼此关联的专业教学内容组合成教学单元,再将相关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岗位指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知识迁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为方便学生选修,组织部分课程实现了模块化,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差距较大。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打破现实课程安排,立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资源实施整合与重组,形成若干教学单元,再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依据就业愿望自主选择,进而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应注重模块功能的全面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用以规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前期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获得职业体验,了解物流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职业特征及就业状况;中期结合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后期应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思维,养成职业能力。

(五)课程评价社会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全国工商协会(IHK),评价内容及标准全国统一。目前,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多数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未能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费特曼(Fetterman,1994)授权评价理论,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将骨干课程的评价授权于物流行业组织,实施社会评价,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物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满足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的授权需求,实现对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钟静.我国职院物流专业教育与德国物流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6]R雪泷.新升格本科院校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9(3):23-25.

第6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第7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的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建设,缺乏相应的教学软件,即使有教学软件也由于各种原因利用率不高。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熟悉企业,熟悉今后工作环境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业务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实习基地非常重要。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锻炼。但在现实中,校企合作存在一定难度。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接受实习的学生,一是觉得来了学生麻烦,他们要派人接待,还要给学生讲解,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二是担心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遵守实习纪律,难于管理,也担心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接受了学生也是出于应付,最终使这种实习流于形式。

二、办学理念落后、实践教学体系缺乏职教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人才培养创新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时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设置,也没有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背离,造成学生在就业时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这些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实训课程的开展往往停留在某个环节的实训,这也制约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产学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物流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走“产学做一体化”的道路。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一)“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指以应用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资格证书获取。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三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三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层次、实践教学三个模块。1.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图2)。通识模块包括英语、计算机、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这一模块使学生初步确立将来为第一线服务的意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专业模块包括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这一模块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常用技术,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职业培训模块包括普通话培训、助理物流师培训等。这一模块根据职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针对性很强。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层次(表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通过英语听说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英语会话,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通过计算机实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物流企业,也可以邀请企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层次是综合层次:商务礼仪实训、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助理物流师培训等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的集中训练,使学生掌握物流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毕业实习是系统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物流业务中,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实际检验。通过毕业实习,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层次是创新层次:通过参加物流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实践教学三个模块(表2)。实习实训模块包括入库订单录入、入库上架、出库订单录入、发货等,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在物流企业的基层岗位上处理日常业务活动的能力。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主要是利用校外实习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并把实习和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过企业考核,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留在单位就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模块,通过就业讲座,社会实践、各种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构建“五阶段、四交互”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五阶段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通过认识实习阶段、学习阶段、模拟实训阶段、课程实习阶段和顶岗实训阶段,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交互是指课程内理论与实践交互、课程间理论与实践交互、学期内理论与实践交互、学期间理论与实践交互,通过此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得到提升。

第8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第9篇: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叭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2.地方院校物流苷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与企业物流人才严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培养方案的优劣决定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职老师集体讨论的结果。据调査,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并非物流专业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接触过社会。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认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缺少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

2.2课程设置大而空,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600多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有200多家。不管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评估采用统一的标准,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课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例如大多数学校统一开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傑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存管理与控制》、《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划分了具体方向,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些常规课程,如企业物流方向中设置了Cik业物流>、《物流战略管理>、〈性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没有一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和方向。同时,课程开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即便设置了实践课程,开设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论讲解为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不规范,考核力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2.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w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在课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如物流仓储、配送作业流程操作和物流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将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实验室建设简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积极的与地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但因为学校位于二三级城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均为中小规模企业,企业业务量小、操作简单低端、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条件,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到位。

2.4师资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充足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性院校为了实现综合院校的发展目标,提升本校师资层次,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表面上师资较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较髙比例,但真正能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却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师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学校。此外,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条件也由省里统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导致很多专业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对实践技能的提高漠不关心和重视。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3.1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并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髙技术人才。如广东惠州本地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产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此设置了相应专业院系:电子系、服装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于本地产业服务中。因此,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石化物流方向、电子物流方向和服装物流方向。在方向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有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就可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对应。如石化物流方向可开设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教学过程采用双方合作培养模式,化工类的专业教师主讲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等课程,物流专业的教师主讲物流学、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和资金,同时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条件差、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的双重影响,难以进行大型实验室建设。同时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本地严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为了保证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就要建立经济实用型且能培养地方性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如选择建立《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建设成本低且实用性较强,能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管理和作业系统,通过构建整个经营环境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购置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符合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软件,如〈潘三方物流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仓库管理系统软件》、〈淀输配送系统软件》、《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和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熟悉,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中让其具备实践中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成本,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但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实习基地企业选择不当会给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从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物质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培养模式。如让合作企业设置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并兼有学生成绩考核。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由学校老师进行讲授,-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或者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训岗位,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发现问题、‘决问题。

3.3实施校内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和指导,以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的主动式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归纳式教学和项目设计式教学蹲方式。

(1)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试着阅读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再结合案例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和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从中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其洞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2) 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和体验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老师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分析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 项目设计式教学法

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学生深人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设计成不同设计项目,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按照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研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让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最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总后整合提交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还可以使得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掌握不同方法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 将竞赛类活动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将与物流相关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项目列人到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此类竞赛活动才能获得毕业学分要求,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5进行学生考核机制改革

大多数髙等院校存在统一的评估制度和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气其次,学校实施以实践能力考査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新方式。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该考核机制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技能展示、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等P1。

(1) 积极推行“双证制”

将理论考试和应用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核的双重要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各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水平等级考试,包括全国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和国际货代员证书等,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通过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学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技能测试。

(3) 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