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三年就快流过了,中考也慢慢临近了,让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
记得初一刚来时,只认识一个人,他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也没想到会在这再次碰到他,但很可惜,我们只是简单的寒暄几句就找借口分开了。
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害羞腼腆的小男孩,但他学习很好,属于那种上课睡觉考试都能拿高分的那种,不禁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初一的我很闹,一下课就追着男士打闹,所以最后被人称为女汉子,刚刚开始我觉得这个称呼很霸气,就把这个称呼玩的淋漓尽致,直到初二下册的一天下午,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被一个人叫男人婆,当时心里很失落,那几天心情都不好,到后来我慢慢的变了,不向以前那样总打他们了,同学和朋友也说我变了。
到现在的初三,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好了,还有几个男生跟我表白过呢。我的女汉子进化论好吧。
章炳麟指出,语言文字对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忽视语言文字的建设,就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做文章、读古书这样的事都不能做。总之,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民族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的工具,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能离开语言文字而存在。
一、汉字、西方字母文字同源而殊途
汉字源自原始图画,然后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其历史没有中断过;西方字母文字也是源自原始图画,不过它的历史是反复被打断过的,它在不同的民族间经过了多次的转借。
原始图画有三重属性:美学的、宗教的和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符号属性。就造字机制而言,汉字是取向或取像于物,与事物和现实一致;而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则是取向,或取像于语音,而不是取像于物或现实,所以汉字形象,而字母文字相对而言不如汉字形象和直观。
二、汉语的语法适应形象思维与直观表达事物,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语法长于抽象、理性思维
(一)汉英词类和词性对比
汉语的词类无形态标记,常有异类同形现象,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同形现象。譬如:汉语的“思想”、“证明”就是动词和名词同形,而英语单词 think和thought,proof和prove是异类异形词;还有就是汉语里面的“美丽”是名词和形容词同形,而在英语里面,beauty和beautiful是异类异形词。
汉语没有英语等印欧语言的系统的曲折手段以表达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汉语表达这些语法常用词汇手段较为直接的表达。语言的使用者是知道汉语的词性的,但并不用语言形式标记出来;接受语言信息的人要确定相关词语的词性也无语言形式可依,而必须取决于相关词语所表示的现实事物,表动作则为动词,表事物则为名词。这说明言说者使用汉语词语的时候不用语言形式标记对事物或动作的属性进行分析,只要能反映出有关事物或动作即可;而信息接受者也不依赖词语形式去寻求关于描写对象的属性的判断,而转向言外求之。比如,汉语句子“他不是过的他了。”可以翻译成 He is no longer what he was。最典型的例证是汉语的他、她和它与相对应的英语里面的he, she, it。比如,汉语句子“昨天下午,他去济南。”可以翻译成 Tomorrow afternoon, he is going to Jinan。还有英语用介词词组的情况,汉语中常用动词。比如,
他用筷子吃饭。 He eats with chopsticks.
他骑车去的。 He went by bike.
那个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妹妹。 That girl in red is his sister.
与介词词组比较而言,动词词组是对现实中动作的直接的反应。
(二)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汉语的主要句法手段是词序,其复句不长于用英语那样的句法手段表示出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甚至词汇手段也常常省略,结果是汉语里有很多流水句。这种句法特点,言之,即:隐而不显;而英语这样的语言则有系统的关系代词与副词,并且有主从句、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几种不同手段把不同动作和小句间的主次与层级关系用准确的语言形式手段表示出来。即汉语属意合语法,而英语所代表的印欧语法属于形合语法,比如:
风大,不能开船。It is too windy, so we cannot set sail.
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他不给你钱,我给。If he does not give you money, I will give.
(三)汉、英语的文字与语法对语言运用中涉及的逻辑分析处理方式不同
汉语因汉字和汉语的语法、句法的影响形成了长于直接、直观描写的特点,对语言运用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所作的分析、所采取的态度则是经过逻辑分析,但不反映逻辑分析。
据思维规律,关于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往往是逻辑分析或理性认识的对象和结果。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汉语不倾向于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系较直接地表达出来。换言之,这就是不把逻辑分析的结果展现于语言的表层,而把它当作一个过程和手段,其目的是使对事物的描写更直接、更直观、更接近事物本身。英语与汉语相反,英语不但描写事物,而且还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将对事物间关系的分析描写出来。这种分析实际上也是抽象的逻辑分析。这样,在英语句法中,抽象的逻辑分析就不仅是一个过程而是借助于曲折变化、复合句句法结构等语法手段在句法结构上有所表现。因此,英语语法与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有一定的一致性。英语这样语言的文字不长于直观描写现实事物,恰恰相反,字母文字与汉字相比具有较大的抽象性,而其语法长于在描写现实事物的同时也把言说者对现实事物间的关系的分析也用语言手段表达出来。
三、汉字、汉语与字母文字,西方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一)中西文字、汉语与中西思维方式的关系
汉字汉语语法长于直观表达事物,长于以形表意,立像以表意。这正适合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汉语的不重视或不长于传达对事物的逻辑分析的语法特点则对应中国人不长于逻辑分析和理性思维的特点,或者汉语的语法特点与该思维特点具有相适应性。
字母文字与汉字相比具有较大的抽象性,与西方人的抽象思维具有不谋而合的适应性。而西方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的语法长于对语言运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逻辑分析的表征,故有利于养成、促进,并且也适应逻辑分析和理性抽象的思维。所以,可以说汉字、汉语语法应当说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行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字母文字与英语所代表的的印欧语法则对西方的重理性和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应当是产生过影响。
(二)中西文字、语言与中西文学的关系
汉字注重立像以表意,所以中国人注重类比、类推思维,这导致了中国文学对比兴的偏爱。重立像以表意也导致了作为专门的题材的蒙太奇、山水画式的山水诗。而汉语语法的不长于表征逻辑分析而倾向于直观描写的特点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相对较晚才学习和注意对心理的描写。西方的心理描写出现早,数量多,抒情诗多。
(三)中西文字、语言与中西方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述而不作”的传统与汉语重直观再现,倾向于立像以表意、重类比思维关系密切。因为这种语言习惯,汉语形成了习惯以形象表达抽象的习惯。中国哲学家的深邃边界之后,哲学家将重新回到激发起哲学思考的原初之物,事物的意象,不外乎天地人阴阳。
而英语的文字与语法正相反,一个是不长于直观再现,另一个是不长于形象思维和以形象表抽象,而长于对逻辑分析和抽象思辨的反应和再现。所以古希腊就提出了intangible的概念,而 且此后的历史上,西方的哲学不断产生新的流派,不断产生全新的概念。
一、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的内涵伦理化管理是指在“应当”的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制定组织希望达到的管理目标,并尽可能以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组织效益和道德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管理措施使整个组织的制度化达到该组织期望的道德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关于企业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人的认识从早期的“机器人”、“经济人”层面发展到“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层面,并对人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现在这种思想随着管理伦理化而逐渐进入管理领域,当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越来越重视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这已开始成为当代管理的新趋势。人作为企业众多资源中的一种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面对知识经济和入世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对人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从宏观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合理、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协调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为社会成员提供机会均等的就业、教育、发展等,形成平等、互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的上岗、报酬、调动和晋升机会,为职员提供达到基本安全和卫生等相关标准的劳动条件,并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界定公正、公开、明确的工资和奖励制度,与员工分享利润,直至达到更高的伦理层次,即尊重员工,创造人文化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和谐工作环境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做到情、理、法并重,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人性化和伦理化。
(二)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伦理本身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道德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不必通过企业的行政命令或制度规范来制订或修改,道德制裁也不需要外在的批准。伦理道德为员工确立了行为边界,在共同的“应当如何”的价值信念基础上,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期望有了合理的预期,减少了利益上的冲突和摩擦,也有力地遏制了一些违规违法、“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运行成本,提高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管理效率。此外,伦理化的管理氛围更能够激起员工的干劲。管理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人在充满信任、责任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出色、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和尊重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成。
2.伦理化的管理方式契合人们内心的道德需求。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关键性资源,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如何促进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伦理化的管理方式契合了人们内心的道德需求,满足了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求。
3.伦理化的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企业是人的事业,人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创始人与后继者对企业自身的存在价值、企业自身与员工之间关系的不断反思与拷问,使得管理方式的源头上存在着道德化管理的需求。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生产服务组织,既是一个赢利组织,也是企业成员共同发展的载体。工作不仅是员工生存的手段,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受人尊重、被公平对待、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是大多数员工内心的真挚渴望,也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4.伦理化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个性化战略。随着人才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吸引人才的方式差异越来越小,如高工资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比较高的权力与地位,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化,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在影响雇主—雇员关系的因素中,工作环境在吸引、保留员工和提高员工敬业度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创建工作环境的首要推动力。因而企业的伦理化管理也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总之,管理和伦理相结合是现代管理发展的总趋势。伦理是反映和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它与管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其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伦理审视既必要又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既要符合伦理的要求,又要发挥伦理的管理作用,使对员工的管理达到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中的困境
伦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潮流和趋势,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化水平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存在较严重的伦理缺失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误区
1.员工仍然被作为达到企业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被定义为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的目标,因而现有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停留于人是一种“资源”,以及企业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的层面上,这种伦理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在管理中的地位问题,它不过是把关心和满足员工的期望和利益作为提高效率、获取利润的手段。
2.对人性的认识缺乏伦理视角。现有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认识人性的,而从伦理学视角看,道德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出,考察人的生活状况也就是要看一看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人在道德、体格和智力等方面的面貌是怎样的。可见,知识和能力决定着员工能够为组织做什么,而道德品质则影响着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发挥程度,在人力资源各因素中具有核心作用。
3.互惠伦理观念指向的单向度。企业倡导互惠互利,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享,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利己主义,至多是开明的利己主义。因为,互惠伦理思考问题的核心是围绕着企业利益展开的,而不是着眼于员工的发展,其结果是:有关伦理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围绕着员工如何对企业讲道德,如何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对于企业应该如何以更道德的方式对待员工方面的关注相对欠缺,由此导致了一些企业处于道德缺失状态,某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
(二)价值观与目标冲突企业价值观通过与员工价值观的契合,对员工基本价值观产生影响,并引导他
们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人的自主性和人的参与性正是伦理视角中最高贵的价值。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在最优价值观下,企业价值观与员工目标一致,企业重视人的价值,则员工就会同样回报企业;在最差价值观下(即企业价值观与员工目标冲突,等同于无伦理氛围的价值观),员工会尽可能少地为企业出力。在无限次博弈之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达到子博弈纳什均衡,即员工会采取与特定价值观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进行工作。这种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重利轻义,重制度轻人性,员工个人的能力与品质的差异被格式化,个人的发展被忽视,个人的目标也成了牺牲品。
(三)能力瓶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公司伦理规范和准则的执行力度。一个缺乏相关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制定出符合人性的伦理的政策目标,也不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估。如:当企业经历了裁员、精简机构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做那些幸存下来的员工的思想工作,但此时他们可能并没有接受过处理复杂心理问题方面的专门教育和培训,这不利于客观、准确地对员工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而没有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就不能对员工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违反公正、客观的伦理原则,造成伦理困境的产生
三、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伦理化管理是企业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应把增强伦理意识和提高伦理敏感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员必须以合理的伦理原则为基础,通过相关的伦理框架模型来确定其履行职责所应采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上述对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困境的分析,我们提出当代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想建立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先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康德早就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理性人应该永远把人看作目的,而永远不要把人只看作实现目的的手段。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应该把员工当成企业的主人,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发展员工;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员工排忧解难;在人格和权利上尊重员工,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和员工交流,注意听取员工的建议,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引入伦理视角,就是要突破以往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使一切为了人、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二)遵循原则:坚持互惠互利、诚实、公平公正等伦理原则
1.互惠互利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是企业应树立的一种重要的伦理原则,企业与员工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是互利的共同体。不仅员工需要对企业讲道德,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企业也需要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员工,为员工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应有的报酬。只有互惠互利,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持续下去;只有二者目标一致,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诚信原则。诚信是立人之本,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道。从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角度看,诚信是员工之间进行协作的基础,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作为一个管理者,诚信是获得威望的基础,只有努力兑现自己的诺言,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对员工也要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人人讲诚信会使诚信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企业文化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公平公正原则。对个体来讲,公平涉及每个人短期和长期的物质精神利益,涉及人的尊严、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对整个企业来讲,公平涉及上下级关系、群体氛围、团队凝聚力以及组织绩效、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高组织公平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离职率、缺勤率等,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中公平公正伦理原则的贯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根据瑟保特和沃尔克的研究,不管最终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只要员工实际参与,公平感就会显著地提高。因此,在企业内部,应该以关心、理解、信任员工为取向,力求让员工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成为知情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公正地对待员工,在员工的职位升迁、薪酬升降、接受培训等方面给予员工均等的机会,不搞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和工种歧视。
(三)制度保障:将伦理因素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
1.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在制定管理程序的同时,制定体现企业伦理价值观和员工职业道德要求的制度流程。例如,企业可以建立清晰的伦理制度,明确企业的核心伦理价值体系(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在员工手册或职位说明书中,除了明确对员工的专业要求,还要说明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
2.设立专业机构保障伦理管理。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最直接的方法是设立道德管理部门,以监督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模式,使人力资源部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顾问中心,促进产业关系与雇员关系的和谐发展。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保密制度。对于掌握企业商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亟待建立保密制度。如何预防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跳槽以及因猎头公司挖角而造成的一系列连带雇员流失及企业机密泄露的问题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难题。建议企业在人员配置中,针对道德附加值较多的高级管理岗位(如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建立动态跟踪考察制度,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增加职责透明度,营造健康的企业保密氛围。
(四)能力提升:对员工进行伦理化培训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对企业伦理也日益重视,但还不能把企业伦理原则、思想很好地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活动中,员工普遍缺乏伦理困境的相关知识及识别和解决能力,所以有必要进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培训员工对伦理困境识别的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及一般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伦理的方式履行管理职能的能力
1.培养员工识别伦理困境的能力。主要是要使员工明确企业的伦理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使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正确地诊断和认识问题,在决策时充分考虑道德因素而做出更符合伦理需求的行为。超级秘书网
2.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及一般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丰富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一般人员的理论基础,让管理者运用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相关理论解决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深层次理解过程背后的理论,正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的前因变量,预防伦理困境的发生。3.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国际经济接轨,就要了解国际通用的伦理准则和各国的文化差异,善于发现、贯彻并奖励那些符合伦理的行为,有针对性和恰当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且在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还要体现真正的公平、公正,要切实贯彻员工参与决策、评价和反馈的相关政策,鼓励员工承担重要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在实现组织目标的情况下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伦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这不平坦的必经之路上,先行的企业必然要先经历痛苦,也必然要先享受先行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R•韦恩•蒙迪,罗伯特•M•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葛新权,郑兆红,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苏勇•管理伦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6]〔美〕P•普拉利•商业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7]〔美〕丹尼尔•雷恩•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齐善鸿•新人力资源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9]谢晋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关键词:辞书;简化字;辅文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58-02
辞书对于读者规范使用简化汉字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简化汉字的使用来看,一些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明确说明了文中收录的简化字字头所依据的标准,但一些辞书没有明确说明,且在某些字简化与不简化上,几本辞书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可能会对读者在简化汉字的使用上造成错误的引导。辞书功能的发挥是由正文和辅文共同完成的,辞书中的介绍性、说明性、检索性、参考性辅文有助于读者明确辞书的编纂目的、体例等,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从辅文的编纂来看,尤其是一些重刊的古代辞书,在说明性辅文和检索性辅文中,常有些缺漏或不当之处。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说文解字》、《大广益会玉篇》为例,对这一现象作一分析,以期能引起辞书编纂者的重视。
一、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简化字
《现代汉语词典》[1](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中,下列106字都做了简化。
注:(1)表中的字按《简化字总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分类,按其顺序排列。
(2)《现汉》中的简化字,凡是没做特别说明的,只简化了单元格中所述内容,其他部分与对应的繁体字相同。
(3)“”简化为(左目右间),“”简化为(上狱下鸟),“”简化为(左鱼右师),“ ”简化为(上既下鱼),“”简化为(左讠右戋),“”简化为(左钅右长),“ ”简化为(左钅右麦),“”简化为(左钅右达),“”简化为(左钅右黄),“”简化为(左钅右卢)。
(4)“”在《简化字总表》中简化为“恶”;“”在《现汉》中做“姓”时简化为(左纟右泉),做其他义项讲时是“线”的异体字。
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的《简化字总表》的注释⑦说:为避免宁(zhù)字与的简化字混淆,宁(zhù)简化为“ ”,由此,从宁(zhù)的四个常用字简化为“伫、苎、贮、”, 加上表中2235个简化字,实际简化了2239个。该表特别指出:“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收录了80多个超出《总表》的类推简化字。1999年国家语委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表》又收录了30多个新的类推简化字。根据后定法优于前定法的原则,现在法定的简化字就是《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加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表》新类推出的简化字。在这三个字表中,上述文字并没有简化。
作为一本影响广泛的工具书,《现汉》应该模范遵守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然而在简化汉字的使用上,这本意在引导大众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辞书本身却没有遵守规范。《现汉》的《第5版说明》中说:“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之前,对原有规范尽可能做到既全面贯彻执行,又对其中学界公认的不妥之处作适当处理,同时争取做到尽量符合即将出台的新的规范标准。”这条编纂条例中,如果要全面贯彻执行原有规范,就不能对所谓的“不妥之处”作处理;如果对“不妥之处”作了处理,就不是全面贯彻执行。这里存在完全遵守现有规范和突破规范的矛盾,二者不可兼得。其中所说“即将出台的新的规范标准”指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而编者在2005年认为这个字表“即将出台”,要尽量符合这个新规范,时至今日,这个字表仍然没有正式,可见编者在对待规范上的主观和武断。退一步讲,既然做了超前的工作,《现汉》就应当把突破现有规范的简化字全部列出来,明确告诉读者这些字在已经的规范中没有简化,以供读者使用时自己判断,而不是把突破现有规范的简化字和符合规范的简化字混在一起模糊处理。
二、关于《说文解字》的《前言》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附有殷韵初先生所做《前言》,此《前言》对读者的帮助不言而喻,其中一处与事实有出入。
《前言》讲了徐铉对《说文》所做的五项增改,谈到“增改之三”时说:“增加反切。许慎时代尚无反切,故注音仅云‘读若某’而已。徐铉始据孙唐韵加注反切于每字之下,但与汉人读音不符。”[2]3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徐铉是使用反切为《说文》注音的第一人,这与事实不符。徐铉在上表中说:“《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唐韵》行之已久。今以孙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2]321从现存的《说文》本子来看,在“大徐本”之前的《说文解字系传》(又称“小徐本”)注音时大部分用了反切,采用的是朱的反切系统,这个系统与《唐韵》不同。可见,徐铉见到的《说文》是有反切的,在他之前就有人用反切为《说文》注音了,但这些反切所属的音系不同,多有不同之处,为便于读者使用,徐铉就根据通行时间较长的《唐韵》来修订《说文》的反切。本条可以表述为:修订反切。许慎时代尚无反切,故注音仅云‘读若某’而已。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徐铉据孙《唐韵》修订每字反切,但与汉人读音不符。
三、关于《大广益会玉篇》的《检字》
《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所附的《检字》[3]中有一些缺漏,列举如下:
一是字头错误。如“九”字同时出现在“二画(丿)”和“三画(丿)”下,正文中“九”和“丸”都在133下右,此处“三画(丿)”下的“九”应为“丸”。
二是页码错误。如“八画(丿一)”下的“制”,标注“80上右”。正文中该字在“82上右”。
三是顺序错误。如“十五画(丿丶)”下的字全部排在了(一)之后,按照《检字表》的排列规则,这些字应排在(丿丿)之后。
四是字头笔画数和其归入的笔画数不符。检字说明中说,为便于查对,字形一律保持原状。“”字《玉篇》中作“”。字头是“”,应排在七画(一)下,却排在了八画(一)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各种类型的辞书在简化汉字的使用上,应当以编纂时已施行的最新语言文字法规为准。特别是那些面向普通读者的,对教学、出版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辞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如果有突破规范之处,应当把这些地方详尽地列出。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修订《简化字总表》,把1986年后的文字规范中新的类推简化字加入《简化字总表》,以便于辞书出版单位更准确地使用简化字。辅文在读者了解、使用辞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者不仅要重视正文内容的准确、完整,也应该重视辅文的编纂,对于辅文中存在的缺漏,再版时应及时修订。
――――――――――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舶来品上作为装饰功能的汉字――铸币上的汉字
除了钱币之外,由中国而至的带有汉字的物品如铜镜,中药材,以及丝绸等物品,这些物品上带有的汉字也被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中国图画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图画乃至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一样。汉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读音和含义,这些刻在中华物品上的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看来毫无释义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国舶来品的特征而已。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伴随着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和随贡贸易,日本的贡品纳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物品也大量流入日本。这些中国物品上或多或少带有中国的文字,符号或图腾,以及其他典型的中国元素印记。中国古代货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闪光点及成因分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艺术形式及设计作品是站在艺术时尚的前列,也引领了艺术发展的方向。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只有按部就班或是全盘接受就会有好的作品。那只是徒劳,我们更多的是要探索本国的文化,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独树一帜。
虽然一部分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将精力放在汉字这一设计元素上面,但对于汉字真正的内在或许挖掘的还不够,对汉字的创作与应用意识不强,缺乏独立的、民族的设计风格,以致汉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充分表现和发展,进而导致作品中的汉字普通,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文字的出现就是更快地向人们传达他所要变现的信息而已,并没有去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他的表现形式及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上面,总是把文字单单的摆在上面而已假使真的是到了文字设计的时候,就会把文字的外形及位置作为主要考虑的对象,再次忽略那些内在的灵魂的东西,或许这样的设计太过繁多,没有了创意的发展空间,或许我们更应该转换思路,从汉字的造型、色彩性及象征性意义中寻找,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汉字视觉造型的图形化设计表现研究
因此来说,我们应该多多注意这一严峻的问题,对于造型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对于汉字文化予以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在此基础上,把更多新鲜的元素带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来,使得我们的作品在展现本土民俗特色的同时,不失雅观与创新,融二者为一体,勇于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我的同事列扎年科先生56岁了,已经开始谢顶,但饱满的天庭传示的不凡才情、深沉的眼睛送出的智慧的光芒,使其儒雅之风仍显得很有生气。
列扎年科自谓“半路出家,自学成材”。他早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程学院,曾是一名很不错的电气工程师。后因对外国语兴趣浓厚,而最终转向语言学研究的学术道路。1978年他在莫斯科获得语文学副博士学位,自1980年在国立基辅大学担任副教授。他通晓多种语言,日语、西班牙语尤精,熟识汉字,著作颇丰(1976年即有大部头的语言学著作问世)。论象形文字领域的造诣,可以说全乌克兰罕有其配。他悉心撰写的博士论文《现代象形文字偏旁之形义组合关系》显然有着深厚的学养基础。
获得副博士伊始,列扎年科就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博士,开始收集整理以汉字为主体的现代象形文字资料。他的研究方法是很特别的,他曾自己谑称为“把汉字掰开来看的人”,因为对汉字的形、音、义三素,他只探究形和义的关系,对其音则置之不顾。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至前年方成篇定稿。其间曾至少对论文动过四次大手术,细枝末节的修改则难记其数。他不断把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也不断吸纳国内外学术界的新营养。但当时列扎年科并未提出学位答辩申请,想来可能是虑及极为严格、几近苛刻的学位审查程序,因为论文稍有闪失,就可能“胎死腹中”――一旦在答辩前的送审阶段受到或此或彼的指摘,就将前功尽弃,切莫说答辩告吹,连再申请的机会也渺茫了。这种遗恨终生的事,在前苏联是屡见不鲜的。故而必须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以千虑一得,求万无一失。
他终至去年4月初提出了博士答辩申请。“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列扎年科在那段时间里寡言少语,但看上去倒是踌躇满志,成竹在胸。他对我说,自己从未泯灭追求这一崇高荣誉的热情,也从未放弃过为获得这一学位应须承担的努力。现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博士论文,乃是一部由密密麻麻的铅印字母、数以万计的手书古文字(以篆书为主)、现代汉字和各式各样的图表以及广征博引的数百篇文献的目录集成的皇皇431页的宏篇大论。
按照程序,须先由东方学系专业委员会初审。该系语种较多,教授们术业各有专工,尽管绝大多数人对汉字“目不识丁”,然而因为该论文论及欧洲人对象形字的审美心态和由象形字生发的想象与联想,并且运用了欧洲语言学界熟悉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所以引得教授们谈兴不淡。列扎年科更是高谈阔论,从汉字谈到日本的“国字”,又谈到美索布达米亚楔形字、中美洲马亚文乃至古埃及圣书字,一个人就洋洋洒洒“论“了一个钟头。
四月的基辅,正是“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举行正式答辩当天的大会议室却是春意盎然。来自乌克兰有关高校、科学院远东研究中心和莫斯科大学亚非研究所的语文学家以及副博士生50余人济济一堂,正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场的布置很是简朴,主席先生座席前的黄色紫罗兰一枝独放,算是唯一的点缀。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的道路。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汉字的内涵外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把汉字应用于认识过程,可以把‘浮想联翩’和‘思绪万千’的人的思维系统化、逻辑化。”
汉语送你优雅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我常常庆幸,在我们的语言地图里,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寂寥的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的确,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谁又能说这些纸上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
正是借着语言这一通道,狭小的人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因此,能否获得语言的恩惠,能否领悟语言的秘密,实在是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大事,不容轻视。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风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乐在其中。因此,那些传世的诗词曲赋,多数不是文人孤守书斋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茶楼叙旧、送别亲友或游山玩水时的即兴咏叹――这种风雅人生,至今还令许多人心向往之。
汉语英语各有所长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象,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因此,华文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超越时空的功能。汉语的简洁,举世公认。这既是汉语本身的特质,也反映出汉民族思维方式比较快捷,一般而言,两千个字便可开展中华文化、语言教育。此外,汉字还具有超越方言和时代的功能,不论古今作者操何方言母语,汉字全通,而且本身就包容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世纪大讲堂”曾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400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语言、声音与文化
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
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有人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就是指用文字来教化。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汉字笔画繁多,形体复杂,数量庞大,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国人望而生畏,汉字障碍成为外国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的颈瓶。汉语词汇积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汉字。汉字无法见形知音,是导致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写汉字意味着思维方式由一维的线性排列结构的认知改变到二维的方块结构符号的认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更何况汉字的表义度也很低,很多汉字很难从字面上找到理解词义的阶梯。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有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且欧美学生听说能力优于读写能力。这些都导致汉字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大难点。
关键词 :汉字;最大难点;表音;表义;轻读写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7-02
汉字笔画繁多、形体复杂、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国人望而生畏,浅尝辄止,中途放弃。在国外大学的汉语学习者中,“经过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攀登硕士或博士的高峰”。这些硕、博士的毕业论文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语撰写的,而不是汉语。他们的汉语口语能很流利,但在阅读、特别在书写方面仍有许多障碍,“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1]。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汉语人数增长迅猛,但中途流失严重。大多数留学生浅尝辄止于初级水平,难跨中级,进入高级阶段者寥寥无几。阅读能力较差、书写更加困难是留学生普遍性的现象,原因是汉字识读难,书写更难。张志公指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像欧美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2]汉字障碍成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的颈瓶。
论文字数目,《现代汉语词典》共收了13000字以上, 《新华字典》收了8000多,《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而日文假名只有46个,俄文字母33个,英文字母仅26个,汉字显然比表音文字有更多的书写符号。原因在于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字体系记录语言的理据不同:表意文字是依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表音文字是根据语音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语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任何一种语言使用的语音都是有限的,依据语音构造文字之“形”也必有限;而任何一种语言表达的“义”是无限的,依据语言的意义构造文字之“形”也必无限。所以,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数量很少而不必花大力气学习;但汉字数量庞大,加上笔画繁多、形体复杂,必须专门地花大力气学习。文字书写对于拼音文字为母语者来说就是二、三十个字母,这在儿童的幼儿园阶段就能书写成形;而汉字书写就算是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很多孩子也要到小学毕业才能写成型,学够量。
马庆株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大纲规定的2905个汉字和8822个词汇大约需要3000学时,而同样单位的拼音文字的汉字与词汇,大概750学时就够了,这主要是由于汉字难学的缘故。而且,词汇量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决定因素,汉语词汇积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字的识读和词汇的积累是同步的[3]。
另外,国内外汉语教学界有一个普遍的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美国的汉语教学非常重视听说交流,而不重视汉字教学;菲律宾曾出版拼音课本,让学生成为不学汉字的文盲;丹麦某大型企业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培训项目曾明确要求:不开汉字课;北京语言大学曾做先听说、后读写的教学实验,遭到留学生的强烈抗议,甚至都不学汉语了……这些事实造成一种现象:外国学生汉语的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差别之大,在世界二语学习中极为少见。这和中国的英语教学恰好相反,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英语笔试总好于口试,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哑巴英语”在中国大有人在。中国人碰到口语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常常把汉字写出来,以避免同音字的误解,或可依据字形推断字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定然跟两种文字体系的认知模式差异有关。神经语言学研究发现,人脑的语言功能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前脑的“布洛卡区”,汉字的阅读主要在这个区域,布洛卡区的记忆主要靠视觉图形;另一个是后脑的“威尼克区”,拼音文字的阅读主要在这个区域,威尼克区的记忆主要靠听觉听说。威尼克区的认知惯性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也表现出来,这是欧美学生听说能力优于读写能力的原因[4]。
从思维方式上看,拼音文字的理据是语音与字形的联系,这是一种抽象思维;汉字的理据是语义与字形的联系,这是一种具象思维。拼音文字线性排列,右向延伸,单向线性排列的视读单位;汉字以方块平面组合的图形来表达意义,是音意结合的平面图形,初学汉字的外国人眼中的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或图画。心理学认为大脑处理两种文字的脑机制有差异: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音形联系的拼音文字由左脑加工处理;而义形联系的汉字具有极强的图形性,主要由右脑加工处理,形声字也包含语音信息, 是左右脑并用处理。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写汉字意味着思维方式由一维的线性排列结构的认知改变到二维的方块结构符号的认知。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艰难的。
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此:拼音文字是形声合一,汉字是形声脱节。总体上,汉字的字形与语音形式之间不存在类推的对应关系,仅形声字的声符有一定的表音作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个汉字中,声旁具有完全表音功能,本身又是使用频率高(组字数量在3个以上)的汉字仅18个,共构成96个形声字[5]。在表音方面汉字无法跟拼音文字相比。刘艳妮做了“非汉字圈学生学汉字初期遇到的困难”的调查,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见字不见音”“一字多音”上,读音方面的困难甚于书写。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习惯于把语音作为联系文字的纽带,而汉字的表音实在令人头痛,无法见形知音,这是导致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6]。徐子亮研究发现,“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认读一个汉字往往要经历3步:音义结合——形义结合——音形结合。儿童母语是懂得音义的条件下只需记忆字形,留学生形音义都要记忆[7]。
汉字选择意义为构形的基本手段,字形只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隶变后汉字脱离图画意味,成为更为抽象化的文字符号,是必然的、合理的。语义和语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字形却不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不同步”的历史演变冲淡甚至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理据,使汉字的表义度随历史演变呈现越来越降低的趋势。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更何况汉字的表义度也很低,很多汉字很难从字面上找到理解词义的阶梯。
汉字的表音度与表义度都很低,难怪吕叔湘认为汉字有五难——难认、难写、字数多、字的形音义之间很多交叉关系复杂、难查[8]。汉字难认读表现在形声脱节,4声变化差别细微,同/近音字太多及多音多义字过多。汉字难写表现在笔画笔顺种类繁多,合体字结构复杂,构字规律不严整(例如形声字声符和形符的位置并不固定),形近字诸如“己已巳”“戊戍戎成戌”等形体差别太细微而容易导致错别字的产生,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本来就不敏感。难查表现在汉字不见字知音影响查字典。张惠芬指出:“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每个汉字具有多层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综合性,信息量很大。一个汉字的信息量包括:1.语音信息。2.语义信息。3.图形整体特征信息。4.部件种类信息。5.部件组合结构信息。6.笔画种类信息。7.数量(笔画数量多少)限制信息。8.度量(笔画长短)限制信息。9.笔顺限制信息。10.部首选择信息。11.其他相关信息。”[9]
汉语难学,汉字更难学。赵元任认为,汉语语法的难度在世界的语言当中算是中等,但汉字在世界的文字当中比起来就相当难了[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点列举起来有很多,难度排在第一位的,非汉字莫属。汉字是留学生尤其是使用拼音文字体系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问题。如何让外国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更快、更多地学会汉字, 培养“字感”,突破汉字颈瓶,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汉语水平,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却又艰难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3.
〔3〕马庆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意见.世界汉语教学,2003,(3).
〔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李燕,等.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C].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刘艳妮.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135.
〔8〕吕叔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报告》序[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9〕张惠芬.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