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时代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通过民主参与以表达自由意志
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参与使得公共艺术有别于他种艺术,平等对话、民主参与是市民表达对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态度的场所。市民通过武汉天地、楚河汉街以及各个居住小区的公共艺术,参与人与环境的对话,能够唤起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公共空间以表达自由意志,就能够自觉地参与城市的社会生活。由于曲高和寡的艺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艺术家的个人语言进入公众的社会的语境之中,因此,市民与艺术的互动便有助于增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公共精神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2.通过互动以丰富公共艺术的参与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却不只是以某种形式为主的单向性参与。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表现为作品、设计师、公众与环境之间良好的沟通、融合与影响。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而检验方式是在公众的参与之中完成的,即只有在公众的参与互动中,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和沟通,作品的意义以及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终体现。
3.通过民主参与以改善
市民的社会态度当代公共艺术不再是高、大、上的专属,它走入社会走进现实,与市民平等对视。走下神坛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社会大众的心里,改变着市民们的审美理念和社会态度。由于数字媒介从艺术形式到表达方式都拓宽了公共艺术的领域,有助于创造更具公共性的艺术形式。让艺术从小众的赏玩、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回归于公共精神,让公共艺术真正地为市民服务,公共艺术也就在市民的认同中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态度,从而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并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4.数字化时代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
更富创意当今是数字化时代,交互式设计、情感化设计、生态设计概念早已进入设计领域。智慧城市的武汉应该更好地享用数字化的科技成果,将互动理念应用在以空间为媒介的公共艺术设计尤其是地铁壁画之中也是武汉公共艺术参与方式的一种创新。
5.自觉自主地参与公共艺术
就能充分凸显参与者的个性中国数十年美育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塑造了统一的审美情趣,公众所认同的美或多或少都具有政治的意义,将其整齐划一地放置在管理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艺术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如今设计师需要借助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丰富城市的空间,彰显城市的个性。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也因为数字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凸显了参与市民的个性,这一点在湖北省新图书馆的设计中就可窥见其效果。
二、数字技术对参与性提升的推进
1.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研究
随着信息数据的增多,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地利用数据储存系统将民间艺术保护与储存下来,将为传承民间艺术做出突出的贡献。
1.2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研究
(1)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涵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含了以实用为主的一些可视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用品。精神方面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艺术现象、艺术活动以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能够反映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传统,并且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
(2)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现状及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不断地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所谓的现代化的产品以及所谓的潮流上面,而对于真正的传统却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据调查显示,每年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纺织工具、民间交通工具以及民间交通器具在大量的消失,并且就算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活动每年也都在大量的丢失。民间艺术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如果我们连我们传统的东西都保护不好,拿什么去发扬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将其保护与传承下来,它也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
2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自身的限制。大多数的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也将是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传统民间艺术涉及面多而广,外加上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的不足,所以目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传统的采集照片,收集物品以及访问记录等方面。并没有与大数据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所以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把民间艺术传承下来。
3大数据时代下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数据的研究与开发也越来越深入,数据处理与储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将民间艺术储存起来。
3.1将数字信息技术与民间文化遗产相结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同时也促使了数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跨越。将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对于民间艺术记录收藏的形式,其方便快捷的将民间艺术整合、收藏、记录了下来,并且也为民间艺术的保护节省了劳力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对于感兴趣的民间艺术的查阅与展示。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研发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使民间传统融入现代设计中。使传统民间文化真正地为“生活服务”。在当代的艺术和设计有史以来最商业化的时候,保持艺术和学术纯粹的张力和良知,将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赋予当代设计别样的韵味。例如,爱马仕的中国品牌“上下”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纹样、雕刻、染织等技术对于产品进行再设计,很好地利用了传统民间工艺的商业价值,赋予现代设计独特的魅力。同时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使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来,使其不再停留在没有人观望的层面,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独特的文化。
3.2中国民间艺术云端服务平台的建设
注重于打造一个具有云储存、云计算、云分析、大数据等功能的云端服务平台。本系统是基于云端系统的文件存储平台,管理用户上传关于民间艺术资源遗产的相关文件到云服务器端,上传文件类型包含普通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文件,并对文件进行相关属性说明。系统通过集群式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将上传的大量的各种类的文件存储在一个分布式的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中,通过应用软件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文件的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但这些对用户来说是黑匣子式的,用户只需要关注文件的文性,专注于非物质文件遗产的整理,而无需关心实现的方式和方法,系统将高度智能化的为用供数据的存储和整理工作。用户在访问时可以通过WEB或手机APP等方式进行文件的检索和访问,云服务将自动计算采用最优的访问路径为用户提供文件的检索和访问。
3.3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立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使民间艺术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是推动其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将民间艺术品很好的储存起来,并且方便人们查阅以及观赏,增加民间艺术品的生命力。
3.4民间艺术品网站的建设
(一)西汉末年传统装饰纹样传统
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植物装饰纹样也随之而来,在与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新颖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纹样。正如《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引言》中所说:“传统艺术产生之始,就伴随着强烈的美术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样式样创作。这种装饰意味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对特定纹样的崇拜和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社会性的人(创作者)对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时期传统装饰纹样
总体上来看,到了南北朝时期,传统纹样装饰艺术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点: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来的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时在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内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三是产生了对思辨智慧追求的时代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
(三)隋唐时期传统装饰纹样
隋代在传统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北朝时代装饰纹样的特色、题材和内容在隋代得以延续,不过也不难发现,趋于向民族化风格发展的传统纹样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开始,缠枝式组织的纹样增多,显现出优美与灵巧的发展趋势,用活泼的忍冬、莲叶、人物组合替代了盛极一时的忍冬纹。题材方面也有摆脱前一时代比较单一的趋势。唐朝是我国传统艺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植物装饰纹样的转折时期。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对象也由此诞生,可以表达愉悦心情的花卉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植物装饰纹样当中。卷草纹是唐代最受欢迎的植物装饰纹样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线条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传统象征物之一的莲花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与其他花卉元素组合出现,从而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唐代植物装饰纹样造型更趋于写实,与当时世俗装饰纹样雍容华贵的风格完全一致,体现了唐代的整体审美取向。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
(一)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设计如果单从其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形式美感、审美需求等手段上寻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赵朴初认为“传统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这些说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体性,恰恰符合了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
(二)传统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两千余年,大多传统图形符号都已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现代设计当中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
1.莲花纹样
传统把莲花视为圣洁、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与爱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以说莲花是与传统形影不离的重要题材之一。莲花纹也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现代设计师的喜爱,成为了最具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之一。
2.忍冬纹样
忍冬,又名“金银花”。忍冬纹装饰大量运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代后几乎消失。在装饰形态上,主要有单列式延续、环形、波线型等,其主要结构线都是以S形的基础上变化。忍冬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图案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也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
3.龙形纹样
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传统装饰题材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冈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龙文装饰,如天人乘龙、九龙灌顶等。同时,龙也是中国传统典型装饰内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龙形纹样成为当代设计师们追捧的装饰元素也是理所应当。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设计
1.商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
现金,当代设计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运用传统传统装饰元素来表现中国形象符号的重要性。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广告海报,主体形象由产品和佛塔组成,“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作为广告语。佛塔的特点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远远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笔端。笔记本电脑的影子化为佛塔倒映出来,显而易见意在诠释商品就如佛塔那样,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艺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将商品的卖点充分展现出来。设计者将两个本无联系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主观上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客观上则启发了众多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维。
2.传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传统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论中的“妙语”,艺术创作中的“神思”、“现量”等等,正是这些美学范畴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干,而这些理论当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传统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不懂传统文化,就很难真正的读懂中国美学。
三、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设计
世纪初的艺术观念丰富又复杂。东西方文化两大体系的冲突,对书法艺术的母体的挑战使书坛出现了传统古典型、现代审美型和前卫探索型多种现象。我们不能不进行以下思考:当代书法创作审美定位的历史背景、社会心理与思维模式;当代书法创作审美的参照体系,它的前瞻性与边缘性;当代书法核心价值的现代文化特性;当代书法创作审美的评判机制。
审美文化的重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培养良好的素质。传统审美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首先,它的创作与接受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由文人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为此,它的内在机制也必须相应转换。就书法而言,改变群众运动状态,强化学科建设,提升艺术作品的学术含量。其次,审美转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程式化、平面化的大众娱乐艺术占据了人们的审美心灵,它与在竞争加强社会中的广大市民心态正相契合。因而,书法创作心态的浮躁、浮动、浮面,产生了“文化快餐”效应。再次,社会生活节奏变化不仅是文化现象,也是审美演进的重要特征。盛唐文化豪放激越,当时都市生活节奏轻急热烈,车马火热,故出现了书法之“狂草”,舞蹈之“胡旋”,乐曲之“急竹繁丝”。
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意”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形的摹写或重复。我们看古代经典书作,不难看出创作者的独特个性与激越情绪在作品中显露的意境、神韵和气势。王羲之写《兰亭序》“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飘逸脱俗的神韵是东晋士大夫顺随自然的道家思想的表现,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匆匆草就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他有感于巢倾卵覆的巨大悲愤,览于文,显于书,进入感性的忘我境界。坡《寒食帖》中将颠沛流放的苦愤倾注于艰涩豪迈的笔触中;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道出作者佯狂避世的深切悲哀。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大凡高明的书家都是从写形寓意,挖掘深层内涵,到达写神赏心之境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状物抒怀!
现代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动荡。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形成冲突。不同的文化参照塑造出不同档次的艺术家。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是与古人的文化心理相默契,是由历史的情境造成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有时间性的。当代书法家就应在这一点上观照当代文化,建立新的价值标尺。新世纪的社会心态是向往新奇,追求个性。传统古典主义的“不激不厉”的冲和之气将会适应演变。“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将强化,发展到“唯观神彩,不见字形”的现代浪漫色彩。所以当今是个“写意”的时代,“造虚”的时代。书家追求将是更多的开拓、强烈、抒情。如古人所说:“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故当今书法创作将在格调、内涵、情趣上做文章。注重精神性。反对创作的平庸化,媚俗化,以豪阔自如的心态抒写自己的灵性,提升写意层面。一般地说,它会表现出四个特点:(1)挖掘中华民族深层的本能气质,追求更多的意趣韵味。更多地写心、写意、写个性、写我神。(2)求动思流。在书法体类上将寻求个性能高度发挥,自由奔放,表现内在自我的草书为主。篆、隶也“行草化”。以侧险浓淡求飞动,求节奏。功夫字已不复多见。(3)宣泄更强的阳刚之气。必然碑帖结合,风格多异。书风注重宽博雄强,飞动朴茂。(4)两极推进的思维定势。由于人们的视觉心理(从承前到追奇)与社会心态构成的影响,决定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两极推进,传统的更传统、现代的更现代。多元的生活决定了多元的书法形态,节奏加快,周期性短。当前各类书艺(包括硬笔书法、刻字艺术)形式风格大胆探索,百花竞放,是书法艺术进入电脑时代后与实用功能距离加剧拉大的时代。中国书法将以新的东方艺术风姿进入世界文化圈。
一、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互文性线索
在现代艺术的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现代艺术实践都能够与现代文学的理论内容相互呼应。因此笔者根据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两者之间的历史线索进行分析。
(一)形式本体论
当现代艺术从20世纪的初期流传至中期的三大思想潮流,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术主流。其中以凡高作为现代艺术的向导表现思想,又以高为艺术的象征思想[2],然后以塞尚为先导构成现代艺术的主义。而这三大思想潮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主要表现为三大发展走向:其一就是探索现代艺术的发展自律性,其二就是追求现代艺术的非理性。现代艺术自律性的探索往往以实践为主要载体,而后艺术的非理性是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载体。两者艺术的特性可以将其总结为如下学派:现代艺术的具体实践中具备了表现的立体学派、抽象主义的艺术形式、用艺术符号代替生活实践的艺术形式;另外一种就是表现主义为主的艺术形式,此种表现方式具体在上文所提到的凡高为代表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实践所对应的文学理论有:直觉表现论、还有从艺术实践所发现的幻觉主义。
(二)观念本体论
现代艺术实践的后期发展主要集中于二战之后为代表,在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历程中,现代艺术改变了原有的实践理念,在传统的理念之上发展了新兴的思想潮派:比如行为艺术、极简艺术、超级写实艺术还有观念的实质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而此类艺术实践表现方式则主要具备了以下特点: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消除了艺术的隔阂[3],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而此种格局又主要分为两大种类阶段:其一就是现代艺术的主要过渡形式,在艺术进行过渡的过程中,主要有纽约画派的抽象表现艺术形式,比如西方国家著名的抽象表现艺术家康定斯基。该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对艺术的主要色彩描绘,对各类学者的艺术进行理论反应。其二就是后现代艺术的实践阶段递进,“达达-波普-观念”的艺术实践发展历程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通过将现代艺术从达达阶段开始发展,从而构成了一条上下求索的艺术追求方式,反映了艺术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广义的艺术观念的具象理解。
而以上所提到的艺术发展历史都有相应的现代文学理论与之相照应,其中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理论学家有利奥塔、哈桑、斯潘诺斯等诸多学者的文学理论[4]。当然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两者之间虽然具备了互文性,但是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可以互相代替观察,也就是不可以通过其中一种来观察另一种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也只能被当做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观念支撑。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一、引言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荣,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罗山皮影在当地俗称“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广语系,被归为西调皮影。罗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风楚韵的独特魅力,曾经占据各类民间艺术的龙头地位。皮影有动为戏、静为画的特点,这些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远销美国。1984年罗山皮影艺人杨龙山绘制的影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受中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见图1)。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被誉为美妙的工艺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08年,罗山艺人李世宏创作的影偶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获得特殊荣誉奖。同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罗山皮影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生存危机,如何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罗山皮影这朵艺术奇葩在现代绽放。本文将从现代装饰的视角全面解析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并试图找出现代装饰对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装饰视角下的罗山皮影造型艺术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由头茬和身段组成,通常一个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头茬来实现人物角色的变化,特定人物的服装和头茬是固定的。艺人通常会在影人的两手和脖子处安装操纵杆,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影人做出动静举止、喜怒哀乐来完成动态的画面。静态的罗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质朴、自然单纯、色彩浓重,表现力较强,尤其重视面部的精雕细琢。罗山皮影整体造型相对河北皮影“土”味更浓,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装饰图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从皮影整体外形上,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从轮廓内部上,以线描、雕刻、镂空、彩绘为主,图案很紧凑,同时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一)多视角的二维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二维平面性特点,为了加强表演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罗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视角多拼接的空间造型艺术手法,简单划一的人物外轮廓和纷繁复杂的身段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侧面刻画,也称“五分脸”,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如生、旦、净人物刻画时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张延长至耳际,线条流畅飘逸,一气呵成,而嘴部、头冠多采用四分之三侧,也称为“七分像”。这种多视角的手法根据角色不同灵活运用,如丑角造型多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刻画面部特征的表现范围,若有独眼瞎丑角时,七分脸便于表现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剧性和趣味感。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多视角同时出现在一种形态要素中,如罗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饰后面的羽翅几乎对等安置,发髻却作为正侧处理;服饰造型上领口用正面、衣袖为正侧面、腰部以下为四分之三侧;腿部造型多为一前一后两个正侧面表现(见图2)。在衬景配景处理上同样运用了多视角的方法,如桌子处理,出现了显示三大面透视效果的四条腿,而非正侧面的两条腿,从观众席看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适。智慧的罗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单调与不足,娴熟的运用了平视、俯视、仰视等多角度以期表现立体感,这种造型与我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戏观众的审美情绪和习惯。
(二)写意和写实打造传神形象
罗山皮影造型与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一脉相承,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内在精神神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相似,以形写神,注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艺术。影偶造型上,紧紧抓住各类角色人物、动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规律基础上,抒发艺人主观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气质和神韵,将写意和写实完美结合,极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观赏性。生、旦角的纤眉细眼、高耸额头、细挺鼻梁、点紅小口、莲指修长再加上阳刻面部轮廓,尽显白净斯文、温文尔雅的独特韵味(见图3)。阳刻的五官轮廓配上阴刻的发饰,产生起伏对比,愈发显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别区别多在眉目上,男性剑眉目长,眼角上扬,棱角分明,多忠诚,女性挑眉凤目,纤腰莲足,明媚皓齿,多温婉。另有一类生角,相貌异常俊美,耳处饰花,粗眉压眼,多风流奸诈之徒。净角狮鼻豹眼,夸张到变形的阔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衬,表现其威武强悍英勇之势,而鹰鼻鹞眼张口刻画多奸诈。丑角吊高眉毛、豹额圆眼、朝天鼻翼、龇牙歪嘴尽显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虽丑陋而无厌恶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阴刻实雕、或实空结合、或绘制,勾勒出脸型和神态,以加强图案上的轻佻滑稽之感。怪兽造型多为汇集诸兽于一兽的形象,威猛矫健而无怪异之感。艺术处理上运用提炼、变形手法,经过现实与主观的巧妙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三)形式多变的装饰纹样
罗山皮影在二维平面性的造型空间中运用多视角的手法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整体造型又无杂乱不适之感,这在西方严谨理性的透视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影展现其独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实验,认为其关键在于巧妙的装饰手法。
1.装饰纹样的统一性
罗山皮影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吸收了汉画像砖和朱仙镇年画的处理方法,采用彩绘和刻镂相结合的工艺,绘制具象和抽象的纹样做装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散点平置的艺术手法排列,形成韵律和节奏感(见图4)。影偶在面部特征的处理上多采用对五官的夸大、移位和变形上,尤其表现在对嘴部处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凤图案修饰女性,用龙虎水云图案代表男身,一刚一柔的图案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别。而在人物的裤脚、袖角、帽子、领口处常绘制抽象几何纹样,如文官蟒袍裤脚下的几何海水图案,女性裤脚处的半圆图形等。这种抽象纹样属于热情的抽象,就像图腾深置百姓内心,配以阳雕阴镂,适当计白更显得繁简相宜,虚实相生。“这种抽象的合规律造型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级的造型,当人类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造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安息。”[1]这就是装饰纹样赋予皮影的魅力。
2.装饰纹样的图底关系
影偶造型借助灯光,较暗,身高十五寸为图,三尺白幕,明亮,面积大为底,这种图底对比使有着流畅轮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规则形状的明亮的白幕衬托下,每一个空间细节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静一动,白幕与影人互补互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视觉整体。观者在这种明暗、简繁、虚实、曲直的对比中进行视觉的调试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动态画面。
3.装饰图案的寓意性
民间有图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说法,同样在皮影图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比比皆是。皮影图案大多都以隐喻、谐音、暗示的方法在装饰造型的同时,起到了甄别人物身份,彰显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饰处理中,花朵多半正面处理,以追求圆满,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饰牡丹、桃花、桃子、寿字纹、佛手、万字不到头等纹样讨个福寿双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装饰,雪花象征淡雅文静,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几、轿的配镜上多出现狮子滚绣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寿、五龙戏珠等装饰图案。另外,在服装的装饰上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水云龙凤的纹样,运用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排列技法,配上镂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热闹、饱满而又有秩序感,对于已经多年流传,形成定式的纹样,如龙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饰或皇帝专用的器皿装饰上。
(四)绚丽色彩点亮整体氛围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罗山皮影在选色上受五行用色观的影响,多用纯度极高的丙红、稀绿、肤青、藤黄、焦黑,肤白,其中肤白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黄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这跟其独特的上色工艺有重要关系。艺人选用当地矿物质熬制颜料,用平涂和晕染的方法,按祖传技法循赤、青、黄、绿、黑的先后顺序,双面着色一气呵成上色过程。经过多种工艺使颜料吃进皮子,再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选色上借鉴京剧脸谱的用色处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红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恶,绿色则表示骁勇善战。如“三国”中的关羽画红脸,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勾绿脸。在颜色搭配上,讲究简中求繁,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来增强色彩醒目感,这与现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红配绿,现代人认为对比过于强烈很是俗气,而在皮影中却极为常见。如关羽施红脸,一身绿色蟒袍搭配,黑色长胡须,黑色结构线,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黄色和镂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义之气。罗山皮影多用大红与大绿、黄与黑、黑与红、黑与绿的强对比,运用调和法和恰当的用色比例、使颜色协调统一于淡黄色半透明的皮质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现,用味觉、听觉和时间来形容她的话,那一定是一串串热火朝天的辣椒,奏响一首颜色冲撞的奏鸣曲,去享受骄阳似火的灿烂夏日。
三、现代装饰继承与发展罗山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现代装饰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诸如罗山皮影这些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则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萎缩沉寂。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使其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笔者认为现代装饰唯有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取装饰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做好传承和创新,才能称之为民族设计,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手法借鉴。将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中的多视角和散点并置、图案的对比与统一、夸张与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现代装饰中。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合理的设计手法去安置,显得尤为重要。如获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的《皮影字体挂历》,提取了传统皮影的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概括、夸张,用现代色彩进行填充,形成了时尚和古朴交融的和谐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室内软装饰设计,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室内的屏风、背景墙、隔断,装饰物件上,可以营造出一个别样的皮影世界。与各种材料相结合,形成不同肌理、质感具有皮影韵味的装饰艺术,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种立体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现视觉美感。如在中国数字科学馆中展出的艺术家Eggdoodler创作的命名为Africa的鸵鸟蛋雕刻艺术作品,他就是利用了传统的皮影刻镂和造型工艺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鸵鸟蛋的厚度,让作品的层次成为重点,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不小的轰动。在他的作品中就连动物细微的神情与身上的纹路都能清楚呈现,原本平面的作品产生了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还能产生微微的阴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质感。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罗山皮影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兽皮,存在取材难,制作工艺繁琐的缺点,现在有很多皮影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或赛璐洛片、有机玻璃板、综合材料和聚酷薄膜来替代传统兽皮。与新科技的结合。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他们将传统的皮影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一个指令,能够完整的完成转身行走等各种平面动作。还有一些包括实时指令的输入和演示过程中手指接触,对实时动作的反馈,机器人的响应迅速动作过度自然,当时整个系统设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如果这项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机器人来进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机器人直接参与表演,那将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同时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民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灯具设计中利用现代材料,在灯罩上刻意使用镂刻的精致花纹,让光线透过图案洒射出去,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间文化意蕴。利用皮影的光线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厅做个补充光源的台灯,只是台灯的一侧有可以变化的类似影人的模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将模具投射到墙面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把灯泡换成蜡烛或者仿蜡烛火苗变化的灯泡,就可以在墙上得到可变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内环境趣味和氛围营造。另传统的皮影是依赖外界光源才能产生影的效果,艺人在操作时难免会有外影闯入的现象,如果可以设计出有自发光功能的影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和黑白对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强烈生动逼真,这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缀结在艺人操控下形成动作的工艺特点,借助现代数码科学技术创造出可灵活变形的艺术产品。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装饰类家具设计中,希望利用特殊结构或技术,在不添加和减少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装饰图案上的变化,满足现代人对室内空间装饰的新鲜感需求。
四、结语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发展和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男高音现状的原因,揭示其发展走向: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男高音的演唱震撼人心,感染力强,是古今中外颇受欢迎的歌唱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男高音,受历史的、西洋的各种演唱流派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走过了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其光彩暗淡了许多,市场上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光碟销量极少,卡拉OK厅民族男高音歌曲少得可怜,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消费新的民族男高音歌曲。似乎国人不太需要振聋发聩的雄性呐喊,不愿意男人用悠扬、高亢的歌声抒情。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民族男高音的走向。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
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关键词:汉画神话艺术时代精神
汉画,被人们誉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神话作为汉画的一大表现主题,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再现了两汉先民们的宗教意识与情感追求,汉画神话艺术形象不仅承袭了上古神话的遗传基因,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以生动传神的艺术造型符号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揭示了历史赋予它的时代精神。
神话肇始于人类幼稚的童年时代,它是初期人类与自然进行艰难抗争的产物,各种动物图腾、超自然英雄神的塑造都是在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恐惧、崇拜意念中诞生的。随着这种自然力被战胜,神话也就消失了。但原始古老的神话原型却以文化遗产的形式积淀在代代相传的民俗之中而成为永恒。就历代遗存下来的神话美术作品而言,从简单的原始岩画、殷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帛画、漆画,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艺术水平方面来看,都无法与丰富多彩的汉画神话艺术相媲美。
汉画中的神话艺术形象奠定了中国美术神化的基石,古人用优美的神话故事和生动的神灵形象来装饰墓葬(或祠堂),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艺术,而是借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深沉遥远的精神寄托与宗教情感。日月同辉,北斗闪烁,风伯吹风,雨师洒水,雷神击鼓,龙凤呈祥,玉兔捣药……琳琅满目的神话图像向我们展示着从自然印迹到心灵感悟乃至艺术造型的再创造,其中不仅有原始动物图腾的遗绪,有对大自然威力的膜拜与敬畏,有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究,更有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永恒的祈望和追求。
当远古人类目睹自然界诸多生物的力量大于人的能力时,自然神灵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在生物有信仰的支配下,世界上的动植物乃至无机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属性,汉画中同体神灵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敬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在宗教情感中的完美契合,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精神领域的具体化体现。
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自古迄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生存环境。一幅汉画中,人间往往充满仙界的神秘与灵光,而仙界的构建则又是遵从着世俗的规则。人群中掺杂着仙禽神兽,神仙世界里又可见人的身影。在汉代人的宗教情感中,尘世与天堂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神之间不仅可以自由往来,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身份的转换。具有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又有乐观浪漫情调的民间艺术家们,通过手中神奇的刀笔可以把人间的生活搬到仙界去,让神灵与墓主人共享世俗的欢乐、生活的情趣。人与神在汉画像中浑然一体,人与神友好地相处在同一座墓室空间中,同台歌舞、伎戏同行、车骑游猎。在这种用精神构筑的艺术空间里,在这种象征性的宇宙里,天、地、人乃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实现了和谐与统一。进入天堂的大门是世俗的双阙造型,天堂中的景象与时间没有两样,也是歌舞饮宴,斗鸡走狗。凡人居住的厅堂楼阁上栖息着神禽瑞兽乃至仙人。天国之神西王母也是头戴发冠、扶几端坐的汉代贵夫人形象,若不是西王母身旁随从的仙禽端兽及半人半兽的神怪,我们很难区分出哪幅画像是仙境,哪幅画像是尘世。总之,这种人神共存于一个世界的构想,应是汉代人力图拓展生存空间,规划未来美好家园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宗教实践。两汉时代,正是“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在视死如生、注重厚葬的社会氛围中,汉画作为汉代墓葬艺术,其显著的宗教功利用途是昭然若揭的。而神话作为汉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也概莫能外。确保墓主人平安升仙及庇佑子孙繁荣富贵便成为宗神仙圣、神禽端兽乃至奇木异草的一致功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圣护卫,可以确保墓主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鹿、猴的出现预示着封官进禄,同音相谐,寓意美好。二龙交尾,日月合璧,更体现了阴阳和谐、夫妻好合的情感意愿,这一幅幅绘有具体形象的图画,虽然形式上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在艺术表象的背后寄托着古人美好的精神因素。这些神话艺术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它们体现了汉代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功利性目的和实用主义心态。
汉代创造的神话世界还有企图扰乱神界秩序和破坏人类美好生活的怪神恶鬼的存在。如穷奇食旱魅、方相逐疫魔等场景的描绘。最终是人类借助善神的力量打败了恶神妖魔,神界又得以相对的平衡与和谐。而刻画这种逐疫驱鬼,镇妖、避邪的目的自然是趋利避害。它曲折地反映了现代人试图战胜自然灾害、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
未来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诞生的“最叛逆”“最改革”的流派,它否定一切传统艺术和文化,主张“摒弃全部现存文化及艺术遗产”,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反映时代美感。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倡导赞美工业社会,通常以运动、速度、机械甚至暴力等元素作为设计主体,使艺术作品充满了现代感,甚至带有一些天马行空的科幻色彩。此外,未来主义艺术家还惯用无拘束构图、狂乱的笔触以及线条等高度自由、无规则的艺术元素,他们认为这能充分表现未来带给人们的速度感和运动感,是艺术生命自由的终极表现。具体来讲,未来主义的这些思想理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产生了两点影响。第一,未来主义为现代视觉传达高度自由的编排方式提供了借鉴,不对称、不规律的构图排版模式悄然兴起。未来主义前卫大胆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视觉元素的布局,设计师开始放弃古典主义苛刻、精密的规律版式,转而以穿插、重叠、抽离等方式塑造文字、图片自由散漫的效果。以设计师阿波利涅为诗歌集《书法语法》设计的封面为例,画面中的文字变化多端、大小不一,相互之间排列成既像飞鸟又似喷泉的造型,充满了自由的现代感。第二,未来主义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对象的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以往很少展现的现代素材登上设计舞台。在未来主义“工业文明走入艺术领域”的理念影响下,现代建筑、工业材料、科幻机械等都开始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极富现代感的起重臂、未来感十足的时空胶囊、科幻效果浓厚的机器人都赋予了平面作品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为现代社会表达提供了可能。
二、达达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达达主义诞生于一战后的欧洲,当时许多艺术家厌倦了战争、对政府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希望借助一种浓厚的虚无主义情绪表达自己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一切事物的反对,同时也宣泄了艺术领域求变的心情。通常,达达主义这种破坏和挑战的态度主要通过拼贴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剪切、粘贴等方式将现成艺术品进行“破坏性”组合,从而实现了理念和精神的传达。具体来讲,达达主义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审美观念的历史性颠覆。达达主义这种强调“破坏性”的艺术流派对视觉传达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设计师不再单纯追求“圆满”“美好”的视觉表现,开始了视觉传达的“逆向思考”。这一理念促使大量具有“美学颠覆”意义的海报诞生,刷新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当时比较著名的设计师约翰•哈特费尔德、威兰•哈兹菲尔德、乔治•格罗斯等人都采用了达达主义的“破坏性”思想来创作反战海报。这些海报充斥着残缺的人物影像、破败的社会场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的态度,给人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第二是造型手法的创造性引入。达达主义常用的拼贴手法对视觉传达这一平面艺术形式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用简单的平面绘画塑造画面的多样性,而是引入了裁剪、复制、拼接等手工艺手法丰富画面效果。这一时期的许多视觉传达设计大都以照片、印刷品等现成品拼贴而来,如当时较为著名的概念海报《长胡须的蒙娜丽莎》就是将胡须剪影同油画名作《蒙娜丽莎》拼贴组合而来,这种奇特的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三、超现实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