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小论文怎么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参与校外科技活动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们都遇到了一个个不可理解的问题。他们经常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这是为什么?那又是怎么怎么回事。如不回答,就会使他们感到扫兴。回答吧,有些科学道理一时又说不清楚。介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引导他们求知这一渴望,巧妙地暗示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去探索这些问题,千万别泼冷水。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领略大自然的奇观,考察家园周围的环保情况和有教育意义的古遗址,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和农作物增产的对比试验,或制作一些小用具,改进一些物品的样式和性能,使它们构成一项小发明。另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支持上网查找资料,这样让学生从实践中和书本上、网络上寻求答案,解除自己头脑中的困惑,对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兴趣。
其次是帮助学生树立完成科技作品的信心。信心使人产生动力,一个人只要有了信心,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使事情成功。成功了,人的精神就饱满,做事就更有信心,由此形成连锁反应。小学生对科技活动中的相关项目又何况不是这样呢?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完成科技项目的信心呢?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观察。以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项目为例:很多小发明项目都是来自客观实际,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其思维才能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发现存在的不足。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学习用品,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日常生活用品或在商场中、市面上所见到的物品存在不令人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发现问题,完成小发明项目的首要前提。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大力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成功把握性要大一些的物品进行创新。用“放大镜”找出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而后发现物品缺点的积极因素。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材料或器具、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引导学生处理好完成作业和科技制作这两者间的关系,并用一些事例来打消搞科技小发明或开展其它实践活动不会影响学习的顾虑。使学生感觉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确实能开发智力,培养动脑、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观察事物的片面性,因此在这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摆在介绍和传授有关的发明创新和搞实验、写小论文、参观考察、拍科学DV的一些方式方法上,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和方案,指导教师应予以重视和肯定。绝不能随意否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又要求学生不能满足现状,停留在科技活动的某一个项目上。鼓励学生反复研究和实践,逐步改进,使科技小发明、实践活动、DV拍摄和科技小论文等项目获得成功。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学习成绩和科技创新成果双丰收。
第三抓表彰,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参加科技活动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拿出获奖的作品,哪怕是校级。如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又经过自己的亲自实践成功了获奖作品,受到了称赞,特别是在师生的一遍掌声中走上了领奖台,那是何等的快乐。此后,不但学生有兴趣,而且会使原来一些对科技活动不感兴趣的老师也产生向往,并大力支持或亲自指导学生参与小实验、小发明、写科技小论文或拍摄科学DV片等活动。让学生认为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此,学校科技辅导老师,一定要协助各科教师为参与科技活动兴趣浓的学生创设较好的条件,使他们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得到快乐,不断促进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关键词】教育创新 思想品德课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Make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Zhu Ning
【Abstract】The country is calling for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but the phenomenon that teaching and leaning goes adrift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goes adrift exis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 because the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ability is ignored, which needs teachers to make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words】Education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又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首要的是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每个学科都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课普遍不被重视,并存在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灿烂的不断创新的历史,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谈谈个人的浅见。
1.仅教书不育人。一是学校、教师普遍对八年级以下的思想品德课不重视,作为“副科”对待,授课时轻描浅写,三言两语,对学生放任自流,常称之为“放羊式”。二是注入式,强调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我写,你抄;我读,你划;我给,你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课堂上只见教师在尽心尽力地表演着,却少见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2.重结论轻过程。许多教师对学生关爱有佳,认为对学生不必浪费时间探究,只要掌握精确而全面的标准答案就是教学的捷径。于是大搞所谓“教学内容习题化,习题内容要点化”,结果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对付考试的绝招、法宝,在素质教育面对全新的问题时学生只能是一片茫然。对问题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3.漠视活动课教学。一是对活动课不屑一顾,不足挂齿,甚至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而刺激性强烈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活动课可能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二是看上去很重视活动课,而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花样繁多,实际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只给人留下做秀的感觉。
利用教材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深入挖掘课本素材,培养探究精神。如何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改掉照本宣科、满堂灌、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发创新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变为让学生会学。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和压力,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都会积极复习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的双基要求,是否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勤于思考,大胆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源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文火煮饭,细嚼慢咽。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多角度地审视,特别不能忽略课本中小楷字材料、名人名言、图片、漫画等内容,它们是课本知识的变形、延伸和深化,应引导学生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有何启示等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建议。同时,一定要注意发现学生的新观点、新思路,即使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打击。
知识需要不断地创新、丰富。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认为:“知识是唯一的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创新不断增值的资源”。所以,通过教材中大量的“附加”知识的探根求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能促使学生走向全面发展,不断探索的广阔天地。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先后15次用上了“体验”这一词眼,如“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如“教学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
1 体验的涵义和特征
体验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内发性。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2)实践性。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3)独特性。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达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
2 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作为语文素养,无论是能力培养、智力开发,还是情感培育,都很难以机械、呆板的言传口授去达成。习作这一项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现实的情境,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更需要以生动真实的情境去激活和感召,以引发积极、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进而使之受到感化,得到熏陶,获得感悟。在这里,体验便是构筑这一素养的基石。习作中的“真体验”就是真实、真切、真挚、真诚的关注感受、体察生活,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2.1弘扬作文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和感受的直接方式,学生通过作文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了解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心理需要,给自己的成长塑造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其本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2.2丰富学生体验内涵,体验成功乐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积淀生活叠加成文的手段。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乐趣,首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
丰富学生体验内涵。(1)家庭生活中体验。可引导学生在“今天我当家”、“我帮妈妈做家务活”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同时要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不放过情感变化之处,要求学生尽可能写好体验笔记,以求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2)社会生活中体验。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可组织学生开展“商品价格调查”、“我为德育基地添光彩”、“我为蔬菜基地义务劳动”等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到现在幸福的生活是由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大自然中体验。可通过开展远足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乐趣。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异,设立分层目标。对后进生,要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如果他达到了某一个要求,就给他打“优秀”,而不去考虑其他几个方面怎么样。这样,让学生慢慢消除“我不会作文”的顾虑,产生“我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尝试着编童话剧、写科技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为他们创设交流发表的机会,同样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实施开放性作文评价
自主评价。每篇作文后,都让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的文章作点评,打个等次。当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评估过高,也有的学生过于谦虚。不要管学生点评的质量如何,因为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读了自己的作文,重新体验了一次写作的过程,有益而无害。
学生互评。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换作文本,阅读点评。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在一次问卷调查中,7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让同学批改自己的作文,因为学生的眼光有相通之处,能发现作文中出色的地方,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也能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师长互评。老师以对话的形式写出评语,根据分层目标,因人而异给每位学生的作文打出等次,并对学生的点评进行评价。一般以肯定、鼓励为主,让他们看到成功之处。较好的加一颗星,很好的加两颗星甚至三颗星。同时,邀请家长一起来看孩子的作文,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作文情况。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60-01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有的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原因很多怎么办?如果教学困难来自数学本身缺陷,只有“割肉疗伤”对数学进行再创造,必要时将数学变容易些,另外与实际结合训练应用数学的意识。国际评估表明,我国学生应用能力差,因而《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人们习惯将应用能力误为另外三大传统能力,因而效果不好。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此法形象生动效果好,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二)从生活中挖掘教学价值。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常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分析教材要挖掘知识在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有些表面看无法直接联系的知识,其实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学了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通过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探讨地板砖镶嵌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贴近生活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对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本地城区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用开放教育形式训练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育家黄炎培曾提出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研究表明大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存在有知识、少能力的现象,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果把数学教学变成教、学、做紧密结合的特殊课堂,将课内外、主导与主体、知能结合起来,效果就十分显著。课堂教学要转换思维,形式上灵活多样,使之集知识、能力、创造、审美教育于一体,启迪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和创造。
(一) 开设数学活动课。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调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例如,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学完了“垂线段最短”性质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等。这样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明白,其实数学离自己不远,从而扭转部分同学的的消极厌学情绪,明确“数学有用,要用数学”的学习目的。
(二)数学不但是必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思想。数学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完成,利用课外、假期、实习见习,引导学生调查、采集生产生活中数学应用实例加以分析求解,指导学生将结果写成小论文使学生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各科中渗透数学思想。物理、化学、地理等其它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好课程。可举办讲座如“数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又促其思考新问题。
把数学应用和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实施素质教育应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欲望、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三、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教学目标强调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心智技能开发,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力争做到:
一、创设环境,调动学生去“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想。有人说过“幻想是成功之父”。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鸟的飞翔,我们今天才有了飞机这一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说,现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前人的幻想下,经过反复的试验而制成的,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始终贯穿“想”。首先要让学生敢想,现在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想像力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想法有些奇特,立马就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幸。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敢想其他同学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从而使下一次“想”有了一个好向导。其次要让学生多想“为什么”。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从小爱问为什么,促使自己去深入地了解,所以后来在某个领域就取得了成功。“问题不怕多,就怕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然后他们就会有解答的欲望,努力寻找解答的方法,最后想想“怎么办”。课堂上遇到难题了或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地方,多想想可怎样解决。这个可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只要多想想,有些问题终可以得到解决。
二、拓宽知识,发动学生去“看”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创新。由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看很多东西,比如可以看杂志,近年来针对学生的书报杂志很多,学生看得也很认真,特别是《青少年劳技报》、《动手做报》和《少年科学》等,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刊物。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劳技制作的技能;看展览,学校自己的劳技室,看到那么多劳技作品,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产生做的愿望来;看电视,当然是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如《超级变、变、变》、《人与自然》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产生兴趣,丰富知识,激发创意。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多为自己的劳技制作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组织讲座,带领学生去“听”
劳技学科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能使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去听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如:劳模包起帆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抓斗大王”的故事等。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热爱科学产生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听科普知识讲座,这是一种传统的,但又很有效的活动方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都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前面提到看作品展览,有时光看不行,还要听,听构造,听制作方法,听功能效果,这种听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搭建舞台,诱发学生去“说”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作品制作过程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说、讲,那样未免太枯燥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就会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我说到某一制作时,可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做”,“你认为这个方法有哪些缺点”,这样就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去创新,质疑;如果一个学生有了创作,发明了,还可请他说说创作的原因,过程,材料,功能等,既培养他的说话能力,又可以使大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愿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说,去实践,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技能的奥秘,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电动钓鱼杆》一文,我就设计以下问题:“电动钓鱼杆是怎样产生的‘吸附’现象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乃至相互争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出:“电动钓鱼杆的吸力取决于它的电能大小,取决于电线所绕的圈数,还取决于电动钓鱼杆与被钓物的距离。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能解开许多奥妙,能给人类造福。”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
五、积累知识,启发学生去“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针,使学校教育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小能人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劳技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很多。“动手”中也包括写的能力,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热点”教师给题,组织学生写写环保小论文,根据植物的嫁接、栽种写写观察日记,根据原有作品改进写写创新小作文等等。书面的表达有时更能锻炼学生,因为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去熟悉、琢磨所写对象,否则就会无话可说,而且,写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理论,写时可以使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疑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表达,便于教师了解。
六、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去“做”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语言;数学表达能力
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也多次提到表达、表述与交流。不仅如此,评价建议中也指出“评价应当重视考察学生能否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数学内容”,“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能否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结果,用书面或口头等形式比较准确地表达并进行交流,根据问题的实际要求进行分析、讨论或应用”。可见,研究数学表达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吴有昌老师在“数学语言障碍初探”一文中谈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数学语言障碍,其中包括数学语言的表达障碍,并提出了克服数学语言障碍的一些对策。笔者在此文的启发下,专注于“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谈一点粗浅认识。
关于数学表达能力
(一)数学表达能力的含义
在这里,笔者以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数学表达能力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揭示数学表达能力的含义。
语言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自然语言,也称普通语言、日常语言,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用的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集体创造的。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图形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化专业语言,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表达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是由数学符号表达的语言,表现为运算符号、公式符号等,其特点是精炼、简洁。文字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接近,是量化和符号化的自然语言,是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结合物,主要反映的是符号语言的语义方面,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其优点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可读性强;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是用图形、图表来描述数学对象关系的语言,其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观察与联想。数学语言具有准确、严谨、抽象、精炼和符号化、清晰、简洁等特点。
数学表达能力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表示思考数学对象、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数学表达能力包括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表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用数学语言阐述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不透,看不懂由文字语言叙述的题目,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符号,读图困难;不能把由文字语言表达的题意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产生难以表述解题的过程,对命题、定理等表达错误或表述不清楚、不全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很少的表达机会,并且只有少数学生勇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纠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数学语言并未充分的理解;学生存在数学语言的转换障碍;学生数学表达机会的缺失;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讲解
数学语言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语言,进而达到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常见的三种形式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三种形式语言的讲解,以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数学语言。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实质,对概念、定理、法则等关键词、句要讲解透彻,充分揭示其数学意义,让学生领会其实质;对一些数学符号,教师应讲清它的数学思想及相关背景,注意揭示符号形式的表示过程,注意对符号表达式意义的理解与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并能运用数学概念的名称和符号;图形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点,发现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所表示的数学含义,读懂图形并且注重与其他图形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对众多图形进行区分与识别。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问题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要准确、严谨、简明,数学字母和符号及数学表达式的读法要准确,书写要规范,运用要恰当,善于使用数学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表达包括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的示范: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对数的运算性质时,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应为:“如果a大于0,且a不等于1,M,N均大于0,那么以a为底的M和N乘积的对数等于以a为底的M的对数与以a为底的N的对数之和”。可强调“a大于0,且a不等于1,M、N均大于0”的条件不可少,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严谨。转贴于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时进行的示范应在进行口头阐述的同时,对应地写出书面的表达。注意对条件与括号的强调,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
这几种形式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使用会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数学语言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
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确定“说什么”或“怎么说”之间进行着各种思维转换。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更加严格,它要求把人的思想转换成一种人工的语言,其语法规则、形式都与自然语言有差别,有时需要辅之以图象、表格等。可见数学语言的转换直接关系到数学语言的表达,而数学语言的转换主要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重视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从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能促进问题转化的角度来分析,文字语言转换到符号语言可使具体问题抽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符号语言转换到图形语言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文字语言转换到图形语言能使具体问题直观化、明朗化。例如,“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文字语言为: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转换为图形语言为:
当然在这里这三种不同的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可见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证明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灵活度,为进一步进行数学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供数学表达的机会
当然在学生的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纠正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掌握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吴有昌老师在“数学语言障碍初探”一文中也指出“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表达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数学表达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数学难学及对数学有所畏惧的心理定势,再加上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怕自己说错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讥讽、批评,或者是有自卑心理等,认为只有老师、优等生才有权利去说去写……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和进行数学表达。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对每个学生的每次发言都给予充分地肯定与正确地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训练需要从外部要求逐步过渡到内部需要。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说话、书写的兴趣,比如精心挑选让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陈旧,要有吸引力,否则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巧妙地设计一些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地小课题,让学生探究性地去学习,学写科技小论文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有可能克服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说、写,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有昌.数学语言障碍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68.
[2]郑毓信.语言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6.
[3]黄灿,聂东明.高师数学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85.
[4]苏洪雨.初中生数学交流的现状及其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韦燕平,钦彦.高一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91.
[7]毕恩材,朱秉林.数学教学艺术[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周记一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周记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