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机电课程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师 职业能力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的推进,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入,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理念、新思路对传统的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根据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创新了校企合作建立“两岗位、三阶段、三证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施、完善“两岗位、三阶段、三证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靠教师来设计;体现与技能对接的教材要靠教师来开发;与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方法要靠教师来探索和运用;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师要担当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具体来讲,要提高以下六种能力:

(1)开拓创新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它需要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师来研究、探索、实施。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在改革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机电教学部计划借助实施包括考察-培训-实践-研讨-交流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建设活动,开拓教师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能力。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开发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设计,这也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我部现有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课程设计。要完成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熟悉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工作的过程和内容、职业群中相关职业的关系等。机电教学部计划通过派送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或挂职锻炼,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方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熟悉本专业主要服务行业,结合数控机床与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两大行业岗位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3)教材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按基于岗位能力来设计课程,还要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与技能对接的教材。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其教材开发的能力。机电教学部计划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以授课、指导实践、讲座等方式实质性参与开发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中的经验、做法以教材和课件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推广,依据岗位职业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工学结合校本特色教材。

(4)职业求新能力。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有技能可能不再适用,新的技能不断形成。作为专业教师,要高度关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学的社会实践情况,始终站在职业前沿,使其教学过程始终反映职业技术的最新水平,增强其职业求新能力。因此机电教学部计划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并根据专业主攻方向分组,有选择性地进行专向培养,跟踪行业企业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

(5)职业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操作能力。因此,作为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即不仅要会教,还要会做,会操作。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职业操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机电教学部计划组织所有教师参加高级工(工种根据任课专业自定)专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利用学校的实训场所和校内实训基地(如校企合作的欧姆龙自动化实训基地、格林生产性实训车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组织教师到区域内大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要求教师能承担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参与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参赛学生的培训工作。

(6)职业教学能力。基于岗位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专业教师唯有迎难而上,通过学习、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教育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学生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等。本学期机电教学部将通过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推优活动,促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检查和总结现行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在教学部和校内两个层面上交流和评价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一批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案例,推出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建设一门示范性课程,打造一支品牌教师队伍,提升教学部教学的整体水平。

总之,专业教师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才能顺利推进国家示范校项目的实施,才能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测试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 实践创新能力 探索 实践

党的十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培养既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综合型专门人才,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工程领域的发展潮流。

测试技术基础是我校机电学院面向机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1]。教学内容涉及信号分析基础、传感器技术、测试信号的转换与调理、误差分析与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基础等多方面知识,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应用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通过对典型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系统及各部分接口电路设计,使学生掌握常见物理量数字化测量系统设计方法以及信号分析方法[2]。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 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普遍偏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比较重视,而忽视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巩固和加强作用,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脱节,同时,这也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传统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教学目标仍然是以应试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观能动性,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主动的实践创新意识欠缺,无法培养当前社会和用人单位亟须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总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设计题目和内容均由教师指定,甚至有些课程设计的方案和电路图等均由教师提供,学生只是做简单的系统搭建工作,完成预定的功能。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热情,学生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对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培养目的并不是非常清楚,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近年来,笔者通过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以此进行了课程软硬件建设,确定了相应的课程考查方法、教学过程等,力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2 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2.1 加强课程的软硬件平台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硬件包括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平台、NI ELVIS教学实验室虚拟仪器套件、数字示波器、函数发生器和直流稳压电源等。其中,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平台具有强大的传感器测试与实验功能,可以利用十余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四十余种不同的测试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实验进行更新扩充,丰富实验内容。ELVIS集成了常用的12种测试仪器的功能,其中包括示波器、数字万用表、函数发生器和伯德图分析仪等。该ELVIS系统还配置了LabVIEW软件,可用于二次系统开发,以实现快速简单的测量采集与显示[3]。

这些软硬件平台建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实验条件,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软硬件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开放而良好的训练平台。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测试技术基础已经成为校精品课程,并依托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了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互动的课程教学网络平台。这些都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2 加强工程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程设计。例如:在案例教学中,用光电传感器组成光幕,将其应用于锻压机床安全区域的入侵报警,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将光电传感器应用于液位报警、教室自习学生的计数等,起到了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2.3 加强学生选题的指导

在课程涵盖内容范围内,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内容。作为范例,教师会提供四十多个采用不同传感器测量物理量、化学量等非电量的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参考,启发学生自主选题。

同时,在学生课程设计选题之前,教师会将往届学生完成的优秀课程设计实例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这些课程设计实例反映出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优秀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最终成果形式和具体要求等,着重介绍这些优秀课程设计的选题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给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指导和借鉴。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提炼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选题,使他们对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包括教材、期刊和网络等,初步确定课程设计方案和预期目标,通过与同学和教师讨论,进行充分的选题和可行性论证,确定课程设计最终方案及目标。

这一环节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创新意识,为课程设计的展开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4 加强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指导和管理

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积极鼓励和有效启发,并提供必要的指导等,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勇于实践创新。

对于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师会通过面对面的指导或推荐相关教材,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定期了解学生课程设计进展情况,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过程监督和管理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表现、进度安排列入学生课程设计的期末成绩考核指标,督促学生按照预期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最终完成课程设计全部软硬件设计。

2.5 鼓励学生跨课程综合运用知识点

本科学生在学习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和进行课程设计时,同时兼修多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和单片机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也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跨课程多知识点应用于课程设计中。如有些学生构建基于单片机的传感器检测系统;有些学生采用传感器测试系统控制机械设计课程中开发的机械系统运动等。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本专业各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6 完善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不仅是提交书面报告,考核方式应更加多样。在课程设计结题时,首先进行现场演示,即学生需要对开发的测试系统包括软硬件的功能进行演示,在确定实现预定的功能之后,方能进行答辩陈述。在答辩环节,学生需要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向教师讲解选题背景、硬件电路和软件框图等。除此之外,考核内容还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选题的来源和创新性、难易程度;完成课题过程中的分工和日常表现;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等。在课程设计之前,要把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力图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

3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探索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对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有修学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学生均能不同程度地完成课程设计的要求,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许多学生将课程实践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系统,并能实现预定的测试功能,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许多在课程设计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程考试中同样表现优异。

有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报告中总结,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自己选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感觉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和培养方式。许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和同学团结协作,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完成课程设计,觉得对实践创新深有体会,增加了未来在实践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结束语

课程设计既巩固了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也十分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实践情况,并将实践创新能力列入评价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多年来的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表明,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可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目前,通过积极引导和强化课程管理,所有修学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学生均能完成课程设计的要求。许多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实践的信心,对所学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焦敬品,何存富.机电类专业《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13-14.

第3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形成性考核

作者简介:张丽(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1-0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机电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特点是逻辑性、实践操作性强。它的先导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protel99SE”,后续课程有“单片机技术”、“家电原理”和“电子测量技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应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应用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把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的规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重点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行为引导法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发展性教育理念。

二、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困难、学习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能力强。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岗位群,机电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

生产现场操作及维修岗位:要求具有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能力;机电工具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能力;对机电产品进行装配、检测与调试的能力;要求仪表的使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析或产品故障分析的技术能力要强。

机电产品、设备安装及调试岗位: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设备维护,并能对一般控制系统进行维护与改造。

机电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服务岗位: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具备看懂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的能力;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知识。机电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具有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具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能力。

三、“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法是从知识点的掌握到电路的分析再到电路的设计,由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实践以模仿为主,突出技能性训练,缺少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会用各种表示方法描述数字电路逻辑功能,会分析常用电路的功能;能完成数字电路的设计,能分析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能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资料的阅读,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能画出所设计的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的电原理图,能列出所设计的电路的元器件清单,会撰写所设计电路的测试说明。

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逻辑代数基础知识;了解集成逻辑门电路内部构造;掌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理解触发器的工作特性;掌握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A/D及D/A转换。

在此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来讲电路的构造、元器件的选择,再到知识的运用,由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宏观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思路

为落实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给出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

课程设计以电子产品的制作为载体,以便于与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项目一,声光控制灯电路制作;项目二,竞赛抢答器制作;项目三,电子生日蜡烛制作;项目四,流水彩灯制作;项目五,31/2位直流数字电压表的制作。

项目的选择以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既与数字电路知识紧密结合,又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发挥。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将必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内化融合,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须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制作与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子设计基本知识,具备灵活运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1.内容的选取

以项目二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为例来说明:

根据总体目标确定该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编译码器知识、触发器知识、计数器知识、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知识、单稳态触发器知识、复习逻辑代数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编译码器、计数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掌握555定时器的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2.教学内容的序化

(1)任务下达。将项目分解为五个子任务: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抢答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倒计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声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以子任务抢答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二进制编码器、二进制优先编码器、BCD编码器、BCD优先编码器。能力目标:掌握编码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对该子任务进行分析:选手抢答情形即选手A首先按下按钮,显示屏上显示A抢答成功,其他选手再按按钮无效,选手A松开按钮后,显示屏上A抢答成功的状态保持不变,直到主持人清零,进行下一轮抢答。抢答电路的重要功能:锁存功能。既要能“锁”,也要能“存”。“锁”——其他选手,“存”——抢答成功的选手信息。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编码的概念,对该任务进行仿真后下达任务卡。

(2)资讯。让学生回顾以往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给出用门电路实现的方法;让学生检索常用编码器的数据手册,通过手册了解芯片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掌握编码器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加深对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了解。

教学重点:二进制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的异同点。教学难点:编码器的使用。对芯片进行测试后进行芯片用法分析。

(3)计划决策。通过类似电路分析,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讨论该任务中编码器的选型,分析采用二进制编码器设计的缺陷;重点讨论如何解决优先编码器的硬件电路已经固定好的优先级;深入各小组听取学生决策意见;根据任务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任务实施方案,设计出系统框图,指导老师确认方案的可行性。

(4)任务实施。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三人一组,将学习能力较好、中等、较弱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组,教师指导、答疑。

(5)检查评估。根据各小组的演示给出综合评价(部分实现、全部实现、有创新功能);抽取设计较佳和较差电路进行点评;教师给出优化电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分析。

3.教学手段、方法

项目二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教学法 (从实际问题抢答竞赛出发);基于兴趣的教学法 (向学生进行任务的虚拟仿真flash演示);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编码器功能知识的掌握与电路搭建);可视化教学法(芯片功能的测试将传统测试方法与专用的数字芯片测试仪结合);小组讨论法(3人分组);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分析部分);类比教学法(编码概念引入部分);探究法(任务实施过程中)。

本门课程教学手段、方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法(项目中每个任务的综合);传统教学手段(讲解法、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手段(PPT课件、flash仿真、网络教学及互动平台)。

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中知识考核占30%,综合考核占7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其中教师评价占40%,学习档案占30%,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各占15%。

七、总结

以职业岗位活动调研为前提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确定知识目标;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和认识规律构建教学模块;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作为训练素材;通过项目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78-03

一、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对一般机械零件设计的准则、方法和步骤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充分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成效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改革,还受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制约,虽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研究,但目前仍未能有效解决在设计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应有的功能,与当前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题目单一,设计内容雷同。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绝大多数为二级减速器的设计,原因在于减速器为典型的通用设备,包含了机械设计课程中介绍的几何所有零件类型,对于学生掌握常用零件的设计方法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沿用了几十年的单一设计主题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由于设计题目单一,导致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虽然是一人一题,但都只是在具体的设计参数上有所差别,在设计内容、设计步骤方面无任何区别,因此,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设计过程过于程序化,相关教材与资料上都有详细介绍,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2.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守旧。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任课教师拟定设计题目后,学生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介绍的方法和步骤依次完成方案设计、零部件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零件图绘制、设计说明书撰写和答辩。由于这一套流程多年来已基本程序化,学生只需机械地照搬,依葫芦画瓢即可,难以展开创新性思维,而任课教师的指导工作主要是督促学生按照设计流程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和解答学生设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较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CAD技术等先进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已广泛应用,但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大多仍采用图板绘图,虽然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手工绘图能力,还能减少学生相互投机抄袭的机率,但并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计算机绘图已是目前机械设计的主流。

3.计划安排不周全,评价标准不科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在授课结束后的学期末进行。由于考试科目较多,许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因而课程设计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高校为了便于管理,将学期的最后一周设为考试周,致使整个课程设计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准备考试,对课程设计不重视,甚至是敷衍应付,致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此外,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也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基本上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考核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进度、态度和独立完成能力等;图纸考核,包括结构正确性、整洁性和规范性;设计说明书考核,包括内容完整性、正确性和规范性;答辩考核,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使用手册的熟练性。虽然这种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全面,但只是一种事后评价机制,缺失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功能,而且在实际执行时缺乏量化指标,主观性较强,受学生扩招的影响,一名教师往往指导多个班级的课程设计,每个班级学生多达40多人,教师很难把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此外,现有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从设计内容、设计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总体而言,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选设计课题,强调应用与创新能力的结合。针对目前设计内容单一、设计流程固化的问题,应结合课程教学要求与专业培养计划精心选择设计题目,优化设计内容,不仅要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题目虽然单一,但其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几乎全部零件,有助于学生掌握通用机械的设计方法,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机械结构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应在保留减速器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更加灵活、更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题目,如搬运机器人、牛头创床、糖果包装机等。这些题目既涉及到机构方案选择与运动原理分析,又涉及到减速器等具体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在方案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在详细设计时则强化了学生对一般零部件设计的具体方法,有效实现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也深化了机械原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现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有效结合。考虑到课程设计周期较短,上述课题难以单独完成,应采用课题组形式,每个课题组2~3人,承担一个设计课题。总体方案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独立完成一部分零部件的详细设计。采用这种模式既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改进设计模式,由简单模仿向深度思考转变。传统的课程设计虽然在形式上是一人一题,但除了具体参数有所差别以外,设计内容、设计步骤及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且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中均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学生只需简单地模仿即可完成全部设计任务。许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甚至在别人的设计结果基础上修改参数变成自己的设计,导致课程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都难以保证。通过改进设计模式,采用分组设计模式,使设计题目真正做到差异化,总体方案与设计步骤必须通过团队协作和个人深度思考完成,杜绝简单模仿甚至抄袭的可能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其次,为了防止课程设计与期末考试冲突,对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之前进行课程考试。对于目前实行小学期制的高校,将课程设计安排在小学期更为合理。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设计效果,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完全分离的模式,将两者融为一体,即在课程开始时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下达到每个学生,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便开始构思并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熟悉设计方案中涉及的相关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不仅为后期的正式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3.丰富设计手段,熟练掌握多种现代设计方法。装配图与零件图的绘制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要求学生采用手工绘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机房和电脑供学生使用;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手工绘图能力;三是防止学生抄袭,因为不同学生图纸内容基本相同,仅参数不同,采用电子图纸更易于修改抄袭。然而,CAD绘图已成为目前制造领域的主流,计算机绘图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高校教务部门和任课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采用CAD绘图,至少要做到部分图纸采用计算机绘制。此外,虚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现代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计中应增加相应的训练内容,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常用的现代设计技术,为后续的学习及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规范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检验学生课程设计完成质量的标准,也是教师总结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程设计,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思考的潜能。针对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将考核评价纳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实行分阶段考核模式,依次进行设计方案考核、设计过程考核和设计结果考核。设计方案考核重点考核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实用性,激励学生在实用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设计过程考核侧重考核学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设计手册与设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完成设计任务的独立性与积极性等;设计结果考核则是对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进行考核,重点检查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设计图纸的正确性、规范性,对于手绘图纸还应兼顾整洁性。为了检验学生对设计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将答辩考核分散到设计过程中,重点针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询,使答辩不仅只是一种考核形式,更可作为解决学生设计中出现问题的一种手段,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采取分段式考核方式,可将学生对设计结果的关注转为对设计过程的重视,防止投机取巧和模仿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大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设计选题、设计指导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与教学计划、软硬件条件等因素有关。为了有效提高这一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克服现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建立一套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体系,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宗泽,高志,罗圣国,李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刘贺平,罗阿妮,杨思霞,庞永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51-52.

第5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6-02

一、前言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近年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创立的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相应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基本环节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只隶属于所属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差。学生做设计通常只局限于一门课程,学生设计的思维模式是以“参阅设计指导书―查阅手册”的固定模式参考设计,设计的结果也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为此,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是不隶属任何一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它涵盖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测控电路、单片机原理、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三四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相互合作并完成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体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CDIO工程模式下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

制定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要兼顾创新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选题是整个综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选题不恰当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会降低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在选择综合课程设计题目时应紧扣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根本。一方面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设计题目,或结合大学生各类设计竞赛提出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可由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根据小组讨论和兴趣点提出题目,由指导老师根据综合课程设计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改变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的被动模仿型的角色,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型。结合前续课程综合课程设计内容应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传感器设计、接口电路设计、精度计算、程序编写、仿真调试等部分。

综合课程设计由于其自身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特别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以CDIO理念为指导,综合课程设计改变传统的分散的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的教学模式进行选题―调研―设计―实现,最后每个设计小组集中答辩。具体步骤:

1.在第七学期末,指导老师向学生提出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综合课程设计后,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为3~4人。

2.设计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课程设计选题的工作并利用2周时间进行调研讨论,与此同时设计小组也可根据调研的结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并交由指导老师审核。

3.各设计小组在第八学期初,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和任务分配情况说明,每位同学提交自己承担任务的设计方案和计划。

4.利用2周的时间根据各自的设计任务生,利用AutoCAD、Matlab、Proteus仿真软件、Keil C编译软件及protel等系列工具软件完成课题中各个子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程序设计,以作业形式提交设计图纸和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

5.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答辩环节分数由指导教师和不参加答辩的小组共同给出。答辩时,学生要阐述课题的设计思想、设计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设计实现的过程以及个人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并现场回答问题。综合课程设计的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设计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同组同学共同给出,主要考核每位同学对设计题目的理解程度,根据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性、主动性、合作性的体现。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图纸,设计说明书、软件程序、仿真演示等,是各设计小组的最终成果也是评价各设计小组的设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指导老师和其他设计小组针对参加答辩的设计小组的设计成果分别提出问题。答辩分数以指导老师的评分为主,其他各设计小组的评分为辅。学生准备答辩的过程,是对自己在项目中所承担任务的再次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并且现场答辩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及即时分析能力。同时把其他各小组引入答辩环节,也有利于不同设计小组设计成果的共享。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希望通过综合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分散式的单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指导思想,同时使学生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动性、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运用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研究、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一系列较完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使学生成为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起向导和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王殿君,申爱明,林顺英,陈亚,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徐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才智,2009,(26).

[3]白梅,魏丽丽,陈晓卫.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4).

[4]李瑞芳,吴雅娟,王莉利.基于CDIO的《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01).

[5]王雪,阮勇,王晓峰,王世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教学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讨[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

[6]刘丽花.基于CDIO理念的化学分析技术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7]雷萍莉,刘毅.CDIO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2).

[8]阎守华.CDIO模式下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05).

第6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1设计任务雷同、陈旧,与现实脱离;师资力量有限

已往的课程设计,一个班(大约30人)的学生往往只有几个有限的题目。设计任务相对较陈旧,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看到较为落后的设计题目,缺乏设计兴趣;部分学生发现设计题目相似会有轻视或者投机取巧的想法,甚至会发生抄袭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无法体现。在课程设计师资方面,由于没有经验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传统设计过程中一个班往往只配备一个指导教师。一个老师的思路、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提供的题目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也有限。

2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计组织形式松散,考核方式欠科学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较为原始,其固有模式与程序没有突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辅导、答疑与成绩评定。辅导和答疑是随机和非强制性的,上交的说明书也为书面作业。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平时不按任务执行,说明书抄袭同学或找人写作。仅仅通过评阅上交的说明书衡量学生的成绩是不全面的,并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放羊式的放开教学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够,缺乏工程意识,沟通交流不足

不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认识不够,仅把课程设计看做是一门考查课,认为只是简单地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撰写说明书。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是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及训练的过程。看似简单的焊接工艺性设计,从工程实践的角度要使焊接材料的选择和工艺设计合理,决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应该保证与推动学生在联系、应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思考、融会贯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设计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建设思路与实践探索

1设计题目多样化、系统化、实践化;加强、协调、优化师资力量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工程实践与研究现状,使设计题目围绕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保持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而设计选用的焊接材料或焊接工艺不同,避免了学生的互相抄袭,保证了单个学生课程设计学习与完成的独立性,同时要求每组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最后做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目前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大趋势,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检索国内外最新研究与工程现状后可以协作命题。

由于所选课题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与工程应用热点,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课程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保证。本教研室指派了4位教师参与了焊接工艺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每位老师辅导7~8个学生)。教师科研方向、学术专长不同,选题和成果具有多样性。每个老师所带的人数少,易于了解与管理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可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的辅导与引导。

2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择优答辩,改进考核方法

以往的放羊式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教研室积极推进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进行,固定课程设计指导时间,教师在此期间要保证在岗,能够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引导学生确立课程设计的完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设计为主,顺利完成从理论课程的学习到工程实践设计的过渡。对设计中碰到的问题,督促与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寻找信息与答案,对于普遍或重要的问题可要求小组内讨论,必要时指导教师可进行引导与解答,但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

开题时,保证对学生文献检索情况进行细致到位的检查与记录,保证课程设计一开始的规范性;设计过程中,定期检查设计进度并认真记录,保证整个课程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发现进度慢的设计督促要求其合理进度。课程设计结束时的成绩评定不再仅仅依靠学生上交的设计说明书和现场答辩成绩,是学生平时的考勤与表现、文献检索情况,设计说明书和答辩成绩的综合评定结果。

3引导增进工程实践观念;鼓励推动交流合作

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在接近实践的课程设计中没有工程设计经验,对各种焊接方法、工艺细节和材料的焊接性等不够熟悉。教师应根据已有的理论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比如材料科学基础的金属材料就是课程设计中的母材,焊接冶金学中学过的焊条也是课程设计中采用的焊接材料,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金属材料的特点,与焊接工艺相接合,完成指定材料的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圆满完成从理论课堂知识到工程实践设计的跨度。课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出不同的工艺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工程实践中,一个项目的完成或一个新设计的成功,是各个部门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单独的个人能够做到的。教师按整机系统的设计任务划分小组,要求与督促学生在主要的设计环节进行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而且亲身实践参与了共同完成课题的合作过程。

结论

第7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1教学目标

1.1提高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开放式实验的方式、或电子设计竞赛的方式进行[1]。集中培训指将所有学生集中起来,老师集体辅导,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方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是把学有余力的学生集中起来,每周上一到二次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是把少数相对较好的学生集中培训,可参加全国或陕西省举办的各种竞赛,倘若获奖,将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1.2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通过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装配调试、系统测试和总结报告几个步骤,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系统架构能力[2]。

1.3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方案,将创新性作为考核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3]。

2实现方法

2.1进行理论教学改革

以前我们的理论教学方式是以课本为主,习题为辅,提高学生做题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做实验。很多学生在课前问老师实验应该怎么做,这就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者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我认为能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实践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4]。

2.2结合EDA(PSPICE、MULTISIM等)技术

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在软件上仿真验证,使学生对课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5]。

2.3开放实验室

我们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设备齐全,规模较大,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实验课。但课余时间基本不用,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应在整个学期都对学生开放,期间学生可以自行约定时间进实验室,为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提供必要条件。

2.4开放元器件

学院应拨一定经费,可由老师统一购买元器件发给学生。

3实施步骤

3.1选题

(1)采用难度适当的指定题目或自选题目。

(2)鼓励使用结合实际应用的最新芯片与开发工具。

(3)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经努力能完成任务。

3.2提出设计方案

(1)查找资料。

(2)元器件市场调研。

(3)方案论证。

3.3设计方案点评

(1)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

(2)备齐器件。

3.4设计方案实施

(1)系统实现。

(2)系统测试。

3.5总结

(1)提交总结报告。

(2)提交最终作品。

4课题举例音响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4.1实验目标

(1)小型多级放大系统设计、实现与联调方法。

a.多级放大系统增益分配设计。

b.多级放大系统级联调试方法。

(2)音调特性控制方法与实现原理。

(3)音量控制方法与实现原理。

(4)集成功率放大器内部电路工作原理与应用。

(5)音响放大器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

4.2实验内容

(1)功能要求:具有话筒扩音、音调控制、音量控制、电子混响、卡拉OK伴唱等功能。主要技术指标可自定。

(2)音响放大系统及模块设计。

(3)音调控制特性仿真。

(4)测量内容a.测量音调控制特性,并绘制音调控制特性曲线。b.测量频率为1kHz时的输出功率Po及整机电压增益Av。

(5)测量整机频率响应特性曲线。

(6)实际系统音效及控制效果试听。

4.3实验教学过程与要点

(1)音响放大系统框图、信号流程与工作原理。

(2)音响放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3)电路安装与调试技术。

4.4实验结果与验收要求

(1)带载特性参数测量与实验记录结果的比对。

(2)系统音效试听。

(3)结合实验内容进行提问。

(4)根据验收情况,给出并登记验收成绩。

5遇到的困难

当然要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还有许多困难,比如实验室协调问题、经费问题等,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知难而上,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8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教学课程 供配电技术 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

作为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供配电技术专业内容繁杂,涉及诸多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和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实践,由于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至于专业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对其加以改进。

一、采取模块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模块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代表一个专题,以一种微观课程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供配电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可将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 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有5个模块:①基础模块。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内容,如供配电系统的组成、职能,安全节约用电常识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电力系统及供电系统;②计算模块。在选择相应的电力设备时,应对其负荷和无功补偿进行精确计算;③设备模块。配电系统是依靠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的,电力设备是整个供配电工作的载体和执行者。因此,该模块的作用十分重要;④一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电能的传输和分配工作;⑤二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一次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对一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保护一次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2. 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有2个模块,即课程设计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前者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整个供配电技术专业课程所做的设计工作,后者则是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实行模块教学法,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往的章节教学容易忽视整体结构的联系性,通过模块教学法,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效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状况,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①项目引导法:将5大理论模块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分成多个项目,然后根据各个项目要求安排具体任务,并引进相关的学习情境。选择现场实例模拟的方法进行项目实施,教学过程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的模式。按照新课改要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学时,情境都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创新的层次进行设置,逐渐改变教师引导学习的局势,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常被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因为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明显的层次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内都有成绩较好和较坏的学生,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小组互助式教学。具体课程中,先由教师引导,制定目标、提出问题,然后组长带领小组展开讨论,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派各小组代表发言,和其他组形成竞争,最后,教师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并指出其中的重点。

2. 实践教学

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供配电内容设置的专题综合训练,在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为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考虑,使用真实案例,因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学生容易吸收。如某学院的设计课题为“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学生已熟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设计课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教师只需给出设计标准、整体思路及重点注意事项即可。资料搜集、负荷计算、线路和设备的选择、一次二次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最终设计都由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②实验实训:此环节的目的是掌握足够的技术,能够用于实际供配电工作,如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操作、维护检修,系统如何升级改造等。教学应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前期准备、过程指导考核、实训报告总结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

三、建立共享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因此有必要精选一些课程,建立起共享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共享性,共享平台首先要具备共享性,使学生能够在此平台浏览或下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②多样性,课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针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其多样性;③动态性,为适应当前多变的环境,课程资源也应时刻保持着更新状态,及时补充新知识;④交互性,共享平台还应具备交互功能,如实现在线答疑,有单独的交流讨论空间,可在此进行学习交流。

第9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2-03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用人数量大大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相关院校的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一直作为学院龙头专业来建设,其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即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何培养这种实用型技术人才呢?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了《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大大促进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并举、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并举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矿用采煤、支护、提升、运输、掘进、通风、排水、压风等主要机械设备的修理、安装、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并适时贯穿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运行管理常识,完全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二是教学模式实现大幅度跨越。原来的教学场所主要局限于校内,而《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实践性很强,校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校内侧重理论与结构、校外侧重现场操作、现场组装和维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培养要求,首先,在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在研制前期,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其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现代化的仿真矿井模拟系统等实践设施进一步完善。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成效

《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院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西北五省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种教学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服务煤炭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煤炭行业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以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工作过程实际现场,培养学生从事矿山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3.考核形式多样,凸显综合能力

打破传统的笔试形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为多个项目的综合,如组织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制作成果计入考核结果中。

4.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院始终坚持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和缜密的专家分析论证,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更侧重于服务于煤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而形成了一个灵活、创新、动态而又有弹性的教学系统。

5.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按照学院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构建了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方式按照教育规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业专家评估;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教育质量评估;三是每年一次的应届毕业生全学程教育质量评估;四是每2~3年一次的我院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评估系统覆盖了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

在《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利用这个契机,我院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作为龙头专业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所以我院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几年来,一直坚持“内培外引”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专业优秀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都要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是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主要途径。我院出具了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目前机电工程系38%的教师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还有30%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是“双师型”素质教育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院政策支持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到工厂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具备技师(高级工)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企业行业引进高职称技术骨干,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习现场操作技术。近几年,相继去了靖远煤业集团下属的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等;华亭煤业集团下属的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等,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坚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自我,增进与外界的交流,缩小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六是坚持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研讨一些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上述措施,青年教师进步很快,3年后基本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四、社会的认可度

1.人才的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我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厂矿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操作、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视学生自我提升和技能开发,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和谐教育的重点。几年来,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准则,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1+x”多证制。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感受颇丰,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好。

2.“订单式”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矿山机电类专业学生与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新疆分公司、华亭煤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调查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良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推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订单式”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人数,使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很好,大大提高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3.大型企业招聘人数有突破

随着本专业学生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招聘人数也相应增加。如华亭煤业集团是甘肃省经济效益很好的大型企业,其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特别需要一批集理论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要求也相对要高,几年来连续从学院招聘。由于所招聘的大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反响很好,所以2011年的招聘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如今,2008年、2009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专门邀请他们作为已毕业学生的代表来院作报告,激励在读的学生,效果很好。

五、校外实训基地稳步增加,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实训资源,与大型企业行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原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学院和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教师申报了“机电类专业电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矿山机械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和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序化,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教学方法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最大限度利用了校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双赢的局面,既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又使企业得到了最实用的技术人才。

六、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遵从“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技术的前瞻性、功能的应用性、环境的职业性、管理的开放性”为建设原则。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自始至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与华亭煤电集团砚北煤矿、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山丹矿业公司、九条岭煤矿等单位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与新疆金特、新疆天业集团达成了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教学实习、综合性实训、假期顶岗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七、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首先,精品课程中所有资源实现了上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规范化、条理化。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好对策,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参与实践教学,从企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进了和企业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发展,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是对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学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实现“精品化”,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的精品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