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

第1篇: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轮状病毒肠炎:护理

【中国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76-01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①。其特点为:量多而频,每日可达10次甚至更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如不及时处理及加强护理,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降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现将我科2010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先心病患儿的病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1-10月,其中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乐氏四联症2例、单心室1例、肺动脉闭锁1例。

1.2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大便常规检查均无红细胞、脓球及寄生虫,白细胞0-3/HP,脂肪球(+~+++),大便培养阴性,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阳性。

1.3方法 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饮食护理、静脉补液护理、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保留灌肠、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2.结果

本组20例患儿轮状病毒肠炎痊愈时间为3-8 d,平均5.5 d。后复查20例患儿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3. 护理

3.1隔离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因此需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并消毒。

3.2环境舒适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调节室温至18-22℃,湿度50-60,无对流风,避免患儿着凉。

3.3饮食护理 原来母乳喂养的应停止母乳喂养,和普通奶粉喂养的患儿一样,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喂养。如喂养不当给予大量含双糖的食物,如给予含乳糖的牛奶或人乳(乳糖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奶中唯一的双糖)就容易造成消化不全,形成高渗环境加重腹泻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给予米汤、发酵奶或奶-谷类混合物喂养,少量多餐,既可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又可以防止一次性喂食过多,加重肠道及心脏的负担。

3.4 静脉补液 补液之前应先判断患儿属哪种性质(等渗、低渗、高渗)脱水及有无酸中毒,补液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先心病患儿由于心功能差,在补液时应控制好速度,防止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造成患儿急性心力衰竭,所以建议使用微量泵输注液体。

3.3口服补液盐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口服补液盐给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口服补液疗法,经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疗效③。但是由于口服补液盐口感特殊,大部分患儿对其持抗拒态度,此时可以借助婴幼儿专用针管式喂药器。在喂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以防先心病患儿呛咳、长时间哭闹导致缺氧发作、窒息甚至心跳骤停。

3.4蒙脱石散保留灌肠 蒙脱石散通过保留灌肠留在直肠或结肠内,既可以起到吸附毒素的作用,又可以阻止细菌、病毒对肠粘膜的损害。每次为患儿行保留灌肠、拔出肛管后应将患儿臀部捏紧3-5分钟,以防患儿将灌肠液由排出,影响治疗效果。

3.5皮肤护理 由于大便频繁,患儿的臀部常处于被大便腐蚀的状态,容易发生周围皮肤溃烂,严重者可引起溃疡或感染。因此在患儿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擦洗臀部并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干,后用凡士林或5鞣酸软膏涂抹于局部皮肤。

3.6健康教育

3.6.1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不仅温度适宜,喂养方便,营养也很全面;人工喂养者,乳品应按照乳品的说明调制,辅食应循序渐进的添加,切勿一次性添加多种辅食。

3.6.2 饮食的卫生 每日对患儿的奶具、食具定时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添加的辅食应新鲜、卫生。

4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儿心脏负担,而先心病患儿本身心功能就差,此时如不加强护理,不仅会延误患儿先心病手术治疗的时间,甚至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有着娴熟的技术、强烈的责任心、对患儿的一片爱心才能给先心病患儿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对先心病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6.

第2篇: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逐步提高。特需病房属于高级病房,其护理发展离不开配套高档的硬件设施,更离不开医疗护理行为为主题的内涵建设[1],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2]。而护士作为其中的一个服务主导者、实践者,无疑担负着较大责任,因此,需要不断深化加强服务内涵的建设。本文着重谈谈我院特需病房实施多元文化性护理的心得体会。

多元文化性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1.病房环境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条件,包括宽敞、独立、整洁的病房,完善的娱乐设施,先进的网络设备,高水平医疗专家,一整套的医疗几乎设

备,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会客室;要保持病房的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每个病房内都要按照中心供氧、多功能病床、对讲式呼叫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在病房的色彩搭配上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可在窗台上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床单被套采用小碎花来点缀。

2.护理服务

2.1 创建全科性综合病房,在综合性护理的基础上对各科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注重个人治疗的特殊性和个性差异,为患者提供特色服务。

2.2 开展五个“一”服务,既新患者入院后由护士长到床边进行1次访谈;护士热情接待送上1杯茶水;护士亲自给新患者送上第1餐;患者住院期间如正逢生日、结婚纪念日、新年等节日,护士给予1次温馨祝福;患者出院后1周内,护士给予1次电话回访和问候。

2.3 实行一体化服务,患者从人院到出院全程由责任护士负责。包括评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病情、生活习惯等来决定各项检查、治疗活动的时间并全程陪同。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特点,多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在合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个体的要求和习惯,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2.4 使用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制订了特需病房服务指南,采用橱窗、生活方式温馨提示牌、疾病宣教小册子、微信平台以及出院随访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强调优质服务,认真倾听、关注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

2.5 人文氛围:特需病房护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添加灵活性和新鲜感;

3.开展多元文化护理培训

3.1 在护理服务中注重患者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各国、各民族患者的。

3.2 有计划安排护士进行各专科的轮转学习,制订学习计划,与所在科室护士长商讨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负责带教,教授急救护理知识,专科新知识、新进展,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分析方法等。学习结束后,由培训科室给予评定和考核,回科室后安排其给本科室护士进行专业讲课和结合病例进行护理查房,增进了护士间相互学习的氛围,增强了带教能力。

3.3 每月安排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讲课,护士长在安排好工作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护士的听课学习时间;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发挥教学医院的优势,请专家教授、讲授新业务、新知识;利用本病房的本科、专科、高年资以上护师的资源。安排她们给大家进行教学讲课、查房,相互促进学习。

3.4 根据护士的特点、兴趣,对不同能级的护士制订了个性化培训目标,从而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重度颅脑损伤;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44-03

自原卫生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有我就有满意”的口号以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应用于临床各大重点疾病[1-3]。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该理念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报道所见甚少。本研究总结既往临床工作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经验,查找既往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缺陷,制定重度颅脑损伤护理流程,把“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环节。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ICU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3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②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为3~8分;③患者家属要求积极治疗,并好转出院;④患者和患者家属愿意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安排,治疗依从性高;⑤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患者非重度颅脑损伤;②患者为孕妇或者妊娠期妇女;③患者和患者家属不愿意听从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安排。其中,男63例,女4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4±12.59)岁。将患者分为A组(n = 46)和B组(n =57),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B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进行皮肤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用药护理、加强患者呼吸道的管理、防止患者误吸和细菌移植等常规护理和指导。B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之前,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知识培训,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和具体实施细则,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精髓。具体措施如下:

1.2.1护理人员的配置 根据动态监测APACHE Ⅱ评分结果来配置护理人员和实施护理对策,每隔4 h评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1次,按照APACHE Ⅱ评分总分将配置方案分为3档次(分别代表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即1档次:0~

1.2.2 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护理处方 出院前1周,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康复措施,从患者仰卧、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平衡到步行。根据患者卧床与否和不同肌力分级选择运动方式:①卧床期间患者肌力在1和2级时,进行肌肉静力性收缩或助力运动,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助力,切不可盲目增加助力,而患者肌力恢复至3级时则调整康复方案,以主动运动为主,患者肌力恢复至4级后才开始行抗阻练习和床上转移、起坐、头和躯干的控制和坐位平衡练习注意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②非卧床期间,患者进行站立、扶拐行走练习。同时,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手技巧性、灵活性和四肢精细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简单实用的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通过投球、拨珠算、进食、洗脸、洗手、洗澡、上厕所、穿脱衣服和刷牙等反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根据Orem自理理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生活辅助器具,尽量限制健侧肢体的替代功能,训练贯穿于患者出院后的日常活动中。③定期组织重度颅脑损伤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共同学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护理方式和方法,组织患者和患者家属观看电视节目、VCD,使患者得到直观形象的重度颅脑损伤防治知识,通过网络、报纸、发放重度颅脑损伤知识宣传资料,设立脑卒中咨询热线等途径,提供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举办重度颅脑损伤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建立QQ群、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B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56.52%(2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4,P < 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车祸、撞伤、挤压和高空坠落等颅脑损伤的人数也明显增多[4-7]。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是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具有病情凶险、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和后遗症多等特点,患者治疗效果直接与医师的技术和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8-11]。为此,优化重型颅脑损伤意义重大,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总结既往临床工作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经验,查找既往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缺陷,制定重度颅脑损伤护理流程,结果发现,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2-14]。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前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这能够加深全科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理念和精髓的理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该理论和精髓贯穿于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找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②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后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重型颅脑损伤进行评估,根据动态监测APACHEⅡ评分结果为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配置护理人员和实施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整体的、连续的、个性化的的综合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护理措施个体化的重要性,找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护理处方,详细指导患者卧床与否和不同肌力分级下的康复训练方式,同时,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手技巧性、灵活性和四肢精细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简单实用的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通过投球、拨珠算、进食、洗脸、洗手、洗澡、上厕所、穿脱衣服和刷牙等反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做到定期组织重度颅脑损伤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共同学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护理方式和方法,组织患者和患者家属观看电视节目、VCD,使患者得到直观形象的重度颅脑损伤防治知识,通过网络、报纸、发放重度颅脑损伤知识宣传资料,设立脑卒中咨询热线等途径,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更多的重度颅脑损伤知识提供平台,确保贯彻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还可以举办重度颅脑损伤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高患者出院后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活动能够明显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对ICU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晓琴,宋锦平,郭晶.四川省各级医院护理管理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面临困难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96-1698.

[2] 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7-788.

[3] 邱丽红.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590-592.

[4] Var FA,Rajeswaran J. Perception of illnes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Indian J Psychol Med,2012,34(3):223-226.

[5] Niemeier JP,Perrin PB,Holcomb MG,et al. Factor structure,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the Frontal Systems Behavior Scale(FrSBe)in an acute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 [J]. Rehabil Psychol,2013,58(1):51-63.

[6] Moreno JA,Arango Lasprilla JC,Gan C,et al. Sexuality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critical review [J]. Neuro Rehabilitation,2013,32(1):69-85.

[7] Suskauer SJ,Trovato MK. Update on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agit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children [J]. PMR,2013,5(2):142-147.

[8] Dean PJ,Sterr A. Long-term effects of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J]. Front Hum Neurosci,2013,7:30.

[9] Mioni G,Mattalia G,Stablum F. Time perception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A study compar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J]. Brain Cogn,2013,81(3):305-312.

[10] 张晓丽娜,衡新华,张小梅.云南省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70-1772.

[11] 徐航.乌鲁木齐市冬季严重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预后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06-2408.

[12] 钟雁飞,陈秋琴,朱文英.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79-80.

[13] 张继红.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09-110.

第4篇: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护士;心身压力;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源越来越多,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工作者是医院工作人员中的主要群体之一,其身心健康状况对于改进病患关系、改进医院护理质量,起到很大作用。结合笔者10多年来的护理管理经验和一线护理工作心得体会就护士人文关怀的现状综述如下。

1.医院或者医疗管理部门应该为护理工作者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

1.1护理工作者应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医院管理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技术比赛、文艺演出、外出旅游等,使护理人员精神放松,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提倡互敬互爱,相互帮助,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1.2医院应注重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防护

一方面,减少职业危害。现代医学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者不安全因素,如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因素对护理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职业危害。医院应该在醒目处有护士注意劳动安全的小提示。如预防针刺(安全处理针头,遇到针刺时应紧急处理);预防噪声(对器械、仪器、推车的活动部件上剂,减少异常声响,必要时考虑采用隔音设备[7])等。另一方面,开展法律讲座。开展法律讲座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护理部定期安排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观念[8]。让护士学法、懂法、用法,用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1.3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危险因素评估和自身防护等方面的意识。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将医院感染管理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组织授课内容。管理者应做到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和信任护士为前提,如关心她们的婚恋、家庭,并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做到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存。通过角色转换,设身处地为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充分理解并保护护士的自尊心。

2.医管部门要加强护理人才培养

由于护理人力紧缺,护士自身工作负荷太重,致使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机会较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而影响了医院整体建设质量。而财力的保证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医院管理者要确保资金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合理安排护理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向。

各级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宣传,在护士中普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知识,增强护士的心理健康意识,科学安排教育训练。继续护理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已经成为护士发展和提高的必经之路。加强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鼓励护士参加夜大、函大和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层次。

按年龄及写作水平,老、中、青搭配成立小组提高护士科研及论文撰写能力和兴趣,以及业务学习积极性。让护士设立自身成长目标,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护理学术交流会和学习,增加有益于工作和学科发展讯息的传播。同时,确立护理工作的学术地位,为护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在护理科研方面自由的空间,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为人才培养创造必要条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做顾问,在实践中培养护理人才科研与创新意识。

3.医院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3.1积极探索倒班制度,合理调整班次

夜班对护士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已成为护理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护士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内医疗管理学者对排班方法进行了不少探讨,实行“周夜班制”、“小循月换夜班法”、“夜班周班制”、“专职夜班制”等夜班排班方法,获得了初步成效,改善了护士的健康状况。

3.2探索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奖金

按不同班次、职称之间奖金拉开档次,剔除不合理因素,真正体现护士的多劳多得分配原则,把护士的岗位劳动强度、劳动风险、技术含量融进分配中去。以提高各级、各班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护士继续教育的热情,最终提升整个护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3.3科学定编,合理用人

人力资源不够,护士劳动强度大,是护理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护士编制不够,未达到卫生部1997和1998年制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标准》中病床与护士比1∶0.4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因此,应分层使用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以缓解护士人力不足的矛盾。

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调动扩大护士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科室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还要大胆引进其它科室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护理人员担任护士长,适当的岗位和必要的责任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5充分给予护理人员积极地人文关爱和支持

管理者的对于员工的人文关爱和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医院管理者应经常与护士沟通,加深对其了解,及时发现优点并给予表扬,使护士感觉到管理者对她很重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医院规定各科必须有40岁以上高年资护士名额,在制度上保护高年资护士的利益,稳定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2]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2,36(8):626.

第5篇:护理伦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健康传播;医患互动;传播方式;不对称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29-03

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式,制作、传递、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最早由Jackson在1992年提出。之后,Rogers和Everett M.在此基础上予以发散补充,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它囊括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1]”人际传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

基于传者之异,健康传播中的人际传播常见于两类,一为民众间经验性的口耳相传,二为医患间专业化的对症下药。既有预防性的日常规避传播,也有治疗性的愈疾传播。自发性经验交流多见于亲朋熟人之间,或聆听前辈老者汲取过往经验、民间偏方,或依托人脉关系网络,定位知情人士予以问询。偶发性经验交流多见于类患者群之间,如排队候诊时的零散互动、住院治疗中的心得体会、复诊康健后的分享建议等。相比于民众间交流的交互式、分散性特点,医患对话则更具稳定性,传播过程虽亦交互,但话语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医生手中,病患表达什么实际由医方提问所定。加之西医渐趋主流,医疗器械、数据图像等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病患的模糊表达,呈现出单向度特性。同时,病患也愈见迷信、依附于这类科学量度,借此种“医学符号”斩获安全感、说服力、可信度,更加深了医患会话中权威性和接受度。

本文将主要围绕医患间的人际传播问题展开论述,重点言说主流西医诊疗中的医患互动交流,而不与传统中医诊疗进行比较。这样做的初衷在于西医诊断并不以病人之感为主要判定依据,代之以客观数据图谱为宗,将机体分解为各结构性部件,对症施治,疗效迅速。而中医“望闻问切”,重视从患者个人陈述出发,以小见大,综合调理全身机能,过程缓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亦愈来愈高,既追求效率,又希冀关怀,西医作为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领军,在技术创新方面占尽风头,然而,却对医患间的人际交往缺乏个性化重视,流于表面,导致病患个人叙事空间较小,无论从互动频率还是深入程度来看都存在局限性,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探讨西医病患人际沟通的特点、形式、存在问题等更具地域辐射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医患人际传播方式的嬗变

鉴于健康传播的特殊性质,目前医患之间的主要传播形式还是采取面对面的直接传播,通过直观的目视、陈述、询问进行即时互动。但间接传播的功效也不容小觑,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借助网络平台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提供诸如疾病的预防性措施及方法,网民的各类提问及初步判定诊断等医疗服务。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跨地域性和针对性,便于进一步入院问诊的选择、预约。对某些难以启齿的疾病而言,此种间接沟通能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保持个人身份的隐私性,因此广受推崇。同时,病患自身对医者言说进行转发评论,又可在自身人脉网络中进行新一轮的人际传播。

(一)直接传播

传统的医患人际健康传播通常发生在面诊及健康教育讲座等直接传播情境中。面诊惯用1V1模式,病患陈述何处不适,医生询问相关病史、发病时长、具体症状等,在此期间医生的引导提问无疑是整个对话的主导线索,信息的传播以医生所欲知为基点,虽注意保证患者参与其中,但病患的话语权还是遭到一定程度的。大体如此却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近些年医疗美容行业的兴起,使得就医诊疗目的不再单纯基于去疾治病,还为了更好地雕琢修饰自己。此种情境下的医患对话,令患方拥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话语权得以提升,医生则在综合全面考察患方所需的基础上尽可能予以配合。然而,归根结底,由于受自身医疗知识所限,患方的设想也仅仅是设想,难以提出决定性言论,还需医者运用专业所学分析可行性,润色得出最佳方案,故病人主导也只能流于表象,仍需遵循医者指定路径接受检查,很多提议也因不合己身而被否决,重新设定。萨斯等人曾“依据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医患交流化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相互参与模式[2]”患者之主动性虽依次递增上升,但核心医者之权威仍贯穿始终,信息之不对称尽现于治疗关系的方方面面。社区、医院等特定场所举办的健康教育讲座则惯用1Vn模式,主讲传播关于疾病预防、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占据绝对话语权,受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验背景,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优先、协商或对抗式解读,但受者自身想法难得彰显,虽有短暂的互动提问时间,但往往碍于群体力量,羞于表达,继而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这两种形式中,医者都是权威核心,对传播进程及结果的控制起决定作用。患者的接受、信任程度一方面与自身学历、收入地位等方面成负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医者的从业经验、头衔地位、所处环境等方面呈正相关。综合而言,人们自身综合素质指数越高,对诊断过程的干预性就越强,发问越多,反之即使心存疑惑,也会表现得顺从听话,为专业神圣感所折服。但大多数人对所谓“一流机构、一流专家”仍持迷信态度,更乐于听取接纳其意见。

(二)间接传播

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医患互动的方式得以不断更新扩充。常见的间接传播方式有电话热线咨询预约;广播问询求诊,以夜话用药居多;电视健康访谈类节目,专家讲解、主持人与现场观众提问,场外观众短信、微博、微信互动等;网络咨询见于医院所设官方在线服务网站,医者开设答疑解问的实名专版,以个人或组织名义设立的健康科普信息平台;报纸、杂志健康专栏中专家、病患的现身说法,互动谈话记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咨询来往等。此类传播形式中,医者惯有的话语主动权被颠覆,病患反成为主导谈话的重要因素,诊治的可听、可见进程均受患者意愿所控――选择什么媒介,选择同谁交流,选择何时开始、何时中断,选择答问还是沉默……还能基于同一问题向不同医者同时段发问,再对其诊断结论进行比较评估优选,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大缩短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花费。

其优势还体现在:1.便利性得以凸显,特别是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域的人来说,可以足不出户,借助电话、网络、私信等进行预诊咨询,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预约相关专家,网络挂号节省时间;2.个人隐私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广播、电话、网络、读者来信等问诊方式中患者均可匿名提问,对于疑患传染性、生殖系统等类疾病而忧心忡忡,羞于直接去医院检查的病人而言,可以放下社会身份信息泄露等负担,经由媒介详实诉说症状,进行初步诊断,按需制定接下来该怎么做;3.时效性强,特别是在线服务,几乎无须等待便可得到回复,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处理优势显著。同时,报纸、杂志、电视等专栏设置、温馨提示都会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变化,流行病蔓延等时间为结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性健康知识传播,加之此类媒体受众群庞大,普通大众也可在耳濡目染间积累习得许多健康常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借助此类媒介可以较为全面了解医院优势所在,特色重点科室及知名领域专家的详实信息,提前做好功课,避免抓瞎乱投医。私信、短信等方式填补了以往“没人难办事”的困顿,跳过关系托关系的重重人情网,直接对话医者,省时高效,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二、信息交换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在为病患带去更为高效、专业的便捷服务同时,也造成了诊治过程愈见趋向影像器械的“符号化”审视,无形中压缩了病体的主观详述内容,将大量时间用于诸如各种体液提取,X光、B超、CT、核磁,血液、细菌检查等项目的数据反馈上,过多专注于病症本身,用工具理性代替宿体主感,无形中加深了医患间隙。同时,愈来愈专业细化的分科体制,使得各科室医者成为各所主脏器的把关人,不再双管齐下,转而各司其职,只关注所属科室检查范围的病症,因而患者常需辗转于多个医生之间,无法与其中之一保持稳定的亲密联系,客观上造成医患间疏离。同时,人们往往将沟通视点都集中于医生和患者这对概念体身上,而忽视了围绕左右的其他个体,如医生助手、病患家属的重要作用。医生助手的态度言行往往影响病患对医生的印象初断,病患家属的信息提供则会有力地促进谈话深入和后续诊治的成效,二者不可偏废。

现代医疗机构规模化使得问诊手续日趋繁杂,来访人群数量众多,医生无暇专注于对某一个体的全面审查了解。但对每个前来问诊的焦急病患而言,在与医者互动前都抱有个性化的情境预设和心理期望,希冀对方能够感同身受、对自己格外重视,而现实的反差往往会令他们觉得很受伤。加之大众媒体对医疗纠纷、无良现象的连番曝光轰炸,也使得不少患者对其形成刻板成见,诱发抵触情绪,如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疏离,不利于两者间的良性沟通,以致影响到终极治疗效果。

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也是引发医患间信息传播不畅的主要障碍。医学作为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往往会涉及许多日常生活鲜见的词汇术语,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患者初闻时常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又何谈认同。医者由于每日需接待大量病患,无暇一一细致讲解,特别是一些系统性机理问题难以简明释清,故有所取舍,重点交代大致治疗进度、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与后果,加之自身表达能力所限,医患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度,无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所顾虑继而保留等原因,均对沟通环节造成破坏,致使信息交换出现断层。

此外,“治疗方法特点与复杂程度、动机误解、性别与文化差异、病人自身的角色冲突、管理动机、不公平的社会交换、权威的矛盾[3]”亦是引发交流障碍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

三、实现良性互动的技巧途径

医患间的良性沟通是促和谐,保诊效的关键所在。双方态度是保证沟通顺畅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医者表现出亲切、真诚、专业、负责的关怀态度时,易疏散患者的紧张情绪,获取信任和更多有益信息。相应地,当患者表现出信任、尊敬、合作的态度时,医生也更乐于尽心细致观诊。

对患者来说,医生的技术性观照是一方面,其言行本身所传递的治疗话语更是抚慰伤痛的一剂良药。许多病变并非仅仅是生物机体作用,心理感知亦常常作祟。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尊重、认同、关切患者的焦急陈述并适时予以鼓励引导,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方的理解和重视。以开放式提问代替封闭式提问,多给患者预留发言空间。在全面了解病人的回忆性叙述后,还应注意遣词造句方式和病人文化背景的需要,尽可能通俗细致地讲解病症的来龙去脉和治疗程序、注意事项。留意沟通对象的预想期望、实时感受及情绪变化。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现,医生或可选择微笑、点头、拍肩等轻松举止调节紧张气氛,或可随病患叙述时所现情绪合拍调整自我表情,感同身受。面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也应及时变换选择适当方式。如:对儿童,多称赞引导,但主要依据还是来自监护人;对少年,多倾听引导,其监护人描述作为辅助参考;对老人,多耐心引导,不厌其反复嗦,予以尊重。同样,面对不同信息需求,医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如面向网络、电话等提前咨询情况时,医方应实事求是介绍己身优势、特色和整体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参考价值较大的信息,杜绝夸大其词,无中生有的虚假欺骗行为;面向前来诊治的病患,医方应全面了解、检查、陈述其病症。本着对患者及其家属负责的态度,重视当事人过往经历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重症患者可适度隐瞒信息,多给予鼓舞抚慰,带动家属参与、协同治疗,详实分析利害,制定最佳方案。

对医生来说,患者的积极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患者在获取医生指导前,需对对方保持充分信任与尊重,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个人隐私但对病症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应与医方建立信任默契,放下包袱,坦诚相露。这一点既是保证沟通顺利展开的前提,也对后续判断治疗大有裨益。日常生活中一些患者认为自己花钱买服务,医者就应将顾客奉为上帝,故而在诊治过程中处处施以责难,干扰正常进程;或外行充内行,以己之想干预医者治疗,不断置疑;或事前全权交由医生负责,有问题后只会一味抱怨取闹,而非商议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强势言行,均会引起医方反感,阻碍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当然,不加选择的被动顺从亦是不可取的,对于自己困惑之处,患者应大胆地向主治医提出,明白此时的清醒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负责。这一点上,文化水平越低的人,表现的越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听不懂,不会问,更怕一不小心得罪医生便是其心理写照。陪同病患的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生所需,提供适量背景信息,如患者自己遗漏的信息点、疾病史、过敏史、相关生活经历和文化忌讳等,及时反馈,以帮助医生更好的认识病人,因人而异安排治疗。医患间的良性传播,不仅对当事双方大有裨益,大大提高治疗成效,还能为“后来者”树立典范,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如医生之间可就某些典型病例进行临床探讨,互相学习借鉴,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务患者。患者之间可以自身经历为鉴,与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并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中对医者服务水平进行扩散传播,指导更多人得良药,享康健。此类蝴蝶效应不容小觑,对和谐医患关系,推动社会卫生事业整体前进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

[2] (美)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管燕.医患传播中的“从――拒”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

[4] (美)拜伦・古德著.吕文江,余晓燕,余成普译.医学、理性与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