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水利施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施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施工实训总结

第1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 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 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项目化;实践方案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然性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它改变了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工作知识的产生完全处于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应具备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而项目化改革的内涵决定了其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途径。

2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3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3.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3.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浙江省各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3.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3.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杭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同济分院、水利工程与设施农业技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5“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该课程配套建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首先,开发系列虚拟实训项目仿真软件,分期完成喷微灌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的仿真;其次,针对目前采用的教材部分内容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特点等现状,本课题组拟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实践研究成果,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建设包含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

3.6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4展望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对传统高职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等的变革,成功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创造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项目内容,还应探索如何引导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物质生产部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科学、大企业、大系统的出现,城乡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智力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商品之间出现激烈竞争,知识技术需求增长,行业与行业及跨行业的结合态势形成,大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从自己的本行业中游离出来,涌向新的行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也在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水利业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效益型,从外延的劳动密集型向内涵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单为生产服务农业的水利工程和用水管理制度的传统农业水利向以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的现代农业水利转变。严格讲,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质是一个与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现代农业水利注入新的内涵外延、人才规格的特征、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等诸多因素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1.1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回顾展望我国农业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它将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三个阶段,即以由解决人类生存生活为目的的原始水利阶段向着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工程水利阶段发展并逐渐向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水利阶段过渡。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根本变化。

1.2现代农业水利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研究农田水分及盐分的运动规律。研究农作物需水、土壤水及其溶质的运动,探索水、土壤、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灌水制度,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改良土壤。

②研究灌、排、节水技术及其设备。地面灌(沟灌、畦灌、格田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以及明沟排水和地下排水等。

③研究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自动化配水技术。找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灌溉模式,提高节水节能效果。

④研究不同类型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针对地形、水文、土壤、地质和灌溉水源等不同自然条件,提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方案。

⑤研究灌排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对水源工程、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等灌溉排水工程进行的调度、运行、检查、观测、养护维修的管理工作的研究。

⑥研究蓄水保水措施。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塘坝、坑塘等蓄水工程和利用原有的湖泊、洼淀、河道、排水干沟、河网,增设一些挡水、提水、引水工程,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等,用以拦蓄调节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⑦研究引水调水措施。引水调水措施是通过兴建跨区域、跨流域的引水河、引水道、渠,使地区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以改变水量在时空间的分布状况。

同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包括了:

①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企业用水以及废水处理。

②水环境评价与保护。

③水土保持、旱作农业及土壤的沙化、荒漠化干旱缺水问题。

④农业用水的水质检测,控制技术以及水污染的治理问题。

⑤灌排水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与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1.3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规格特征研究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特征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特征除其共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①现代农业水利工程主要是面对大农业涉及的面十分宽泛,它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技术含量不是那种“高精尖”,由此决定了其相应的人才规格具有“优材”“不成器”的鲜明特征。所谓“优材”“不成器”的特征,就是指在该类人才的培养上,绝对不能拘泥于本专业,应该是十分宽泛的,应该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优质材料”,毕业后可完全根据所面对的工作岗位自行“组装成器”,以满足岗位转移跨专业流动的需要,而不是狭窄的专业单一训练。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工作的不断再流动的问题。

②农业水利是艰苦行业,工作对象大部分面对的是“农村、农业、农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具备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鲜明特征。

③现代农业水利工程面对的岗位大部分都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由此决定了人才规格具有“能工巧匠”的特征。这就更加突出了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理论应用形态的教学,使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巧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在动手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出理论与实践最佳实现途径。

1.4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研究

1.4.1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自然界的知识,社会存在的知识,关于人思维本身的知识。知识是人们顺利完成各种职业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工具。具体由人文知识、基础知识、工程知识、生物知识、管理知识模块等构成。

1.4.2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就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要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结构”是指个人掌握专业知识,贮备专业知识,运用知识实践转化的合理性问题,即在量与质及其彼此间配置状态上能否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结构。

根据上述专业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分析其能力结构应为以下等式所示: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

1.5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所谓“培养目标”,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目的“标杆”。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1.5.1专业内涵与外延,人才规格特征的目标定位

农业水利工程除了为农业生产服务外,还包括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利工程,诸如乡村城镇给排水、节水工程、人畜饮水。因此,高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岗位能力的“专门人才”,要能从事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乡镇的给排水工程设计、设施农业灌排系统设计、城乡防洪工程设计、节水工程设计等,在工程设计实施方面,应能熟悉阅读图纸、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熟练进行施工组织安排,熟悉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现场解决施工中各种技术问题,指挥工人按时保质完成工程施工任务,达到设计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专业高职生应担当的是一线的技术员、工长、监理、项目经理、懂经营、善管理等基层的管理工作。

1.5.2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研究世界各国,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都是从人才特征,知能构成工作岗位、工作面向的层次以及范围来定位的。

综上分析,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三农”,服务于少部分省市所属灌区;服务于大部分县乡农业水利部门或其他水利部门;服务于少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和建筑企业,具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一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研究

研究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要切实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整体化、综合化、最优化”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特征。一般地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遵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教学过程延伸到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致力于把生产工艺、技术的掌握、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展示多功能作用而建构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结构、任务划分、制约关系、教学进程的总法式。

2.1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依据

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达到高职教育的初衷,促进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它的构建必须探索其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而不是原有教学惯性计划上的修补。

2.1.1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理论指导

教育的根本目的使“自然人”过渡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这个过渡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相结合。

2.1.2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方法论基础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上升到更高实践的过程。从思维加工过程来看,认识过程经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实践境界。

2.1.3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心理需求特征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有其共性之处,但也有自己的个性。从其心境来看,充满着矛盾的两难境地:“这里是希望之春,这里是严寒之冬”。一是来自普通中学学习好的学生,他们过去考察升学,由于某种原因来到职业技术学院后,苦恼与希望交织在一起,但受职业的动机驱使,考虑未来的职业,思考着从事职业的准备;二是来自普通中学学习差的学生,来到职业技术学院后,文化素质差,纪律观念薄弱,但认为开始学习职业技术,有奔头,有可能学好,希望之火开始在他们心中点燃;三是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滞后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择优录用,竞争激烈,从而唤起他们刻苦奋勉,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为就业录用创造条件。因此他们显现的心理特征除过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一般心理特征外,具有职业自尊心理、职业的求知心理、职业的审美心理、职业的创造心理、职业的竞争心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个性形成,从实际出发,运用正确认识方法,科学地建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

2.1.4人才培养方案国外职教培养模式对构建架构的启示

经研究各个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差异,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方面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各尽其力,各负其责;第二个方面都是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训练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综合技能。这两个共性对于我们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它将鲜明的给我们一个启示,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利于人文素质的修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利于人才的知识深化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利于广泛吸收新的生产技术和更新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身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2.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具体地讲就是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总体表现形式。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特征制订的关于人才培养工作安排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性、目的性和一致性。

2.2.1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①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确定。

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为三种性质的课程框架。即:人文素质修养与“RWA”能力培养课程+智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技巧的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架构如所示。

2.2.2人才培养的实训内容架构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架构为“课程模块”进度与阶段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包全部修完与毕业实习同步的动态的实践实训框架。

2.2.3教学计划的架构设计

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关于教学工作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充分体现对教学工作的有条不紊的进行过程的统一要求。因此,其设计必须满足认识论的要求,满足:鲜明的职业方向性原则;渐进性与跳跃性相结合的原则;动态的适应性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方案付诸实践的支持条件研究

方案能否付诸实践,产生应有的整体效果,达到方案架构的最终企图,除了方案架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条件支持和宏观层面的环境条件支持。否则再好的“方案”,仍将是一纸空文。

3.1教育教学过程条件支持

3.1.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支持

理论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淡化学科界限按照本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以及培养目标,重组理论知识架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要求,以“循序渐进”和“跳跃性”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突出理论应用形态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先进性”和理论的“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不断吐故纳新,踏上科技发展的时代节奏,使学生走出校门知识不落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同时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的实用主义方法,精选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思维结构特点的技术基础理论加大其教学时数。要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第二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改革;第三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3.1.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支持

首先是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其次是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后是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室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项目导向性”为背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3.2方案实施的环境条件支持

在此所提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人文环境与政策环境对《方案》实施的影响。

3.2.1方案实施的人文环境支持条件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和人的思维所形成的观念氛围。目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贬低高职教育,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当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办学单位普遍存在盲目攀高的不正常心态。……,如此等等形成的这些人文环境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2方案实施的政策环境支持条件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通常都是为解决一定问题的。并借助政策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来指导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使高职教育得以持续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架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使之付诸实施,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建议:

①提高高职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走综合发展之路。

③教育主管部门应逐步放弃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安排的利益格局,担负引导社会建立以面临运行机制为主导,重建教育规范与市场规划为主线,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实施的政府干预的类型、广度和质量”为主体的新制度安排的责任。

④打破以政府供给主体为主导的制度安排唯一体系,提供非制度安排主体在局部进行制度创新的条件,使改革能在某一区域推进。

⑤缩小政府权限,扩大地方和学校根据市场规划的自主选择权,使有限的理性决策能够成为市场供求信号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环节与基础。

第4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水力学是研究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它是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及给排水工程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同时又是环境、机械、热动、冶金、石油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以说所有与流体流动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水力学的理论支撑[1]。水力学包括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它主要研究液体内部及液体与边界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工作,水力计算能力都是其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力学又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和课堂教授方法有待进一步改革提高。

1 水力学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上,一是授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认识研究不足,对大纲要求的“熟悉、了解、掌握”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大纲内容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有些拖沓繁琐的公式推导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不大,而且也会在课堂讲授中令学生迷茫。有些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贴合密切,却没能得到充分的点拨,没能牵好这根“线”。三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枯燥,这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统一。四是考试制度不够完善,现在的考试内容多为课堂笔记。经常逃课的学生考前抄下同学的课堂笔记,就有机可乘,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注重听讲,上课积极性不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建设

2.1 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水利类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考察,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适度适量原则,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一定修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量选择。将课程中繁杂难懂的公式推导以及落后的试算图解方法舍弃,增加对现实生活中水力现象认知,电子表格及编程语言在水力计算中应用,水力实验等内容[4]。

为了理论与实际统一,在授课中将本课程划分为2个教学篇目、6个教学章节以及21个实训作业(见表1)。将水力学相关知识运用到自然界水力现象识别、分析及计算中,使教与学统一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2 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讲授法,该方法是教师将整个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后进行复习并通过课后作业进行消化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知识系统完整、教学与学习目标明确。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引导学生对论题展开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做评判和总结结论。这一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这一完整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但是,以上两种方法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讲授法不能使学生加入更多思考,启发式教学无法做到完整系统。因而,我们须将他们进行整合,综合熟练地运用,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在实训作业阶段,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工程案例的基本背景信息给予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与水力计算,并做出相应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对实际水力现象的认知及计算分析能力[6]。

(3)多媒体动画教学。水力学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但水动力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边界条件变化其运动要素及运动状态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个动态的过程用静态图形是无法真实展现的。这些动态过程例如,闸孔出流,堰流过流,水击现象,水跃及水跌现象等。在课件中制作出相应的动画,就会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个水流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组教学法。在每个实训作业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同一小组里学生一起来讨论章节中的基本知识以及重、难点内容,且共同讨论完成实训作业。教师依据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来分别给小组及学生评分。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精神。

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考察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考核效果,教师应遵守平时与期末考核并重,期末考核为主的方针。平时成绩中,考勤应占总分10%,在各小组实训作业中态度、作业情况应各占总分10%和2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分60%。这样以来,期末考核作弊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另外,笔者建议每章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随堂小测试,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也可清楚地认识到每章的重、难点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平时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期末考试采用试题库出题,并要做到教考分离,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使命题更科学,成绩更公正。

3 结论

第一,以上的改革方案是理论上的一次提升,但是只有付诸实践,经过实践的磨砺,才可以得到印证。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完善。

第二,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师应研磨大纲内容,把握好教学内容深浅度。现今,应用实践很重要,复杂难懂的公式推导可能会令学生抓不住重点,摸不到头脑,所以某些很难用上的推导可以省略。但也要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某些重点的基本原理知识也要教授给学生。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课程讲授的一把拐杖,运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学方法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适时适事的熟练选择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长期坚持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5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一)惠农政策落实

2013年共发放粮食补贴(小麦)77.39万元;“一喷三防”肥30959包,农机燃油补贴15.48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2013年棉花入保面积90357.7亩,入保金额325287.7元,入保户数4212户;小麦入保面积5007.5亩,入保金额10015元,入保户数812户;农业机械补贴上半年共补贴170余台,补贴金额21.4万元;小麦良种补贴面积为4438亩,556户,补贴小麦良种数量32785公斤。

(二)三网绿化工作

2013年镇实施了一系列的三网绿化工程,分别实施了滨孤路、高速连接线、海防路、路等路域补植绿化工程,共补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和沾利河等水系绿化,共栽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片1万亩农田林网绿化,绿化面积317亩,栽植树木6.1万株,动用土方58.7万方,总投资608.9万元。;种植经济林1500亩,栽植苗木96000株,实施了滨孤路提升工程,动用土方26.5万立方,外调土6.5万方;镜月湖动用土方78万立方,外调土3万方,栽植小苗木3万余株;灵芝湖动用土方152万方,外调土1.2万方。总计动用土方253.5万方,投资633.75万元,栽植苗木34万株,投资346万元。

(三)特色农业发展

镇认真落实富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规划建设了镇独具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布局。

2013年,我镇共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9处,规划种植面积20000余亩,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

1、梁王片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该项目集中规划为3个示范区.一是梁王2万亩示范区。北至老滨孤路,东至街道,南至一分干,西至义虎路,面积2万亩。二是2万亩示范区。西起一分干,北至六义干,东至水库二支,南至北大支渠,面积2万亩。三是老黄河故道2万亩示范区。以老黄河故道为核心,南起五一村,北至寿光村,面积2万亩。

该项目规划5年内完成苹果栽植,现已种植1.5万亩。年购进优质苹果苗木9.6万株,新植优质苹果1500亩。其中在郭河片种植了500亩、黄河故道片种植了500亩、梁王片种植了500亩。

2、镇仁韩片5000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1)该项目区西至太平界,东至义英路,北大支渠,北至北水源支渠,总控制面积5000亩。

(2)项目区主要分为五个种植区块,其中围子红薯种植基地2500亩,水库周围杂果园180亩,投资1010万元;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投资450万元;中药材基地1000亩,投资300万元;寿光村高温大棚蔬菜120亩,建设高温大棚60个,投资1400万元,产业区道路配套11公里,投资440万元,高低压线路5.6公里,投资80万元,管道水系8.6公里,投资90万元,总投资3770万元。截至目前,修筑产业路11公里,高低压线路5.6公里,管道水系8.6公里,种植优质红薯2500亩,正在采摘;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正在销售;中药材1000亩,其中丹参200亩、黄芩300亩,无花果500亩,长势良好,部分无花果树已经结果。

3、镇博丰蔬菜种植基地

镇宝三片高温大棚蔬菜基地位于义虎路西侧,南到宝一进村路,北至东西沟,西至宝一村水库,规划面积1100亩。规划建设钢结构高温蔬菜大棚200个,每个2.2亩左右,截至目前,宝一村群众自建冬暖大棚17个,该合作社规划建设冬暖大棚43个,春暖棚39个,总投资2600万元,目前完成建设,订购了蔬菜苗正在种植。

4、镇梁家设施水果休闲采摘园

项目区东至沾利河,西至王集干,南至一份干,北至义五路,涉及镇梁家、大王、三合、七顷、大山等5个村,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同时发展了500亩的富硒苹果,大田杂果300亩,大田葡萄200亩,温室葡萄大棚60个,总投资3500万元。项目区将早熟品种嘎啦、藤木、红霞等品种与烟富三、烟富六合理大棚种植,形成了3-4个月的采摘期,充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新建葡萄大棚10个,草莓大棚4个,种植大田草莓100亩,杂果30亩。

5、西黄河故道休闲采摘园

西黄河故道采摘园位于镇薄家村西南800米处,东临高速连接线和新盐路,交通便利,项目区南至三道沟地,北至薄家开发地,东至生态林,西至进水渠,总设计面积2000亩。项目区位于区西黄河故道南首,北至一分干,东至盐新路,南至博丰菜业,西至沾化界,总面积2500亩。项目区分为申丰菜业,草莓采摘,林下经济,珍果园,生态园和优质苹果园六个片区;建设高温钢结构大棚50个,钢结构草莓温室棚60个,钢结构水果温室大棚20个,珍果园200亩,林下食用菌及林下珍禽养殖300亩,大田采摘开心农场300亩,优质苹果园1100亩,建设生态餐厅一处,总投资4680万元。申丰农业开发公司系私营企业,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外聘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日常管理。前期建设由寿光市多农大棚建造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建成了吸纳本村群众技术培训的后土岗。截至目前,建设草莓大棚60个,并种植了草莓;种植了樱桃、树莓等珍果园200亩,冬暖大棚20个,已经全部种植西红柿,林下养殖笨鸡20000只。

6、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镇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位于七顷村北300米处,占地100亩,集中建设钢结构葡萄大棚24个(每个大棚1.2亩),投资120万元。该基地采取公司制运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全部流转了土地,今年5月份栽植了苗木,现在正在实施秋季管理。

7、三合蔬菜种植基地

该基地建设余三合村以东,集中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10个,总投资260万元。该基地系区西黄河故道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区高品质蔬菜生产的空白,周边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种植有限,蔬菜消费主要靠外部输入。该基地的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稳定了当地物价,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可吸纳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经建设高温大棚10个,种植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8、大山反季节西瓜基地

大山村大棚西瓜基地位于大山村以南,规划面积300亩,建设高标准西瓜大棚25个,总投资240万元。

该项目引进荷兰管理模式,采用微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温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半自动化管理;该基地完全按照公司化规程管理,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生产部和销售部四个科室,按照规划分期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西瓜棚20个,种植蔬菜、西瓜、南瓜等作物。

9、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

该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西至沾化界,东至排涝沟,规划耕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余万元。开发公司主要建设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拓展训练、餐饮住宿、设施农业、景观打造和林果种植采摘等项目,目前,所涉及耕地已经完成流转,计划2013年11月份动工建设。

(四)、富民政策落实

1、政策带动。对苹果树新植,镇政府按照3元/株以上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冬暖式种植大棚,按10000元/亩给予奖补,对新建春暖式种植大棚,按5000元/亩给予奖补;对农业小景点打造,镇政府按实际投资的50%给予奖补;对特色农业贷款,镇政府在区农合行设立担保基金100万元,撬动低息贷款2000万元。

2、行政推动。镇政府成立特色农业服务办公室,并由科级干部带队组成14个小组,包靠推进“两带”及12园建设。

3、科技拉动。镇政府在寿光市高薪聘请技术员1名,对蔬菜大棚的建设、种植策划、技术管理等长年盯靠指导。另外,镇政府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签订长年合作协议,每月至少有1名专家到镇指导。

4、搞好基础配套。镇政府计划投资6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0.5公里,建设产业区循环路10公里,建设小型泵站4座,铺设引水管线8公里。以上各项工程预计7月底前全部竣工。

5、搞好土地流转。截止目前,全镇新注册成立农业公司2家,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0家,均是农村小能人合伙发起。其中申丰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博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盛丰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亩,西韩无花果合作社流转土地530亩,东韩中草药合作社流转土地510亩。

6、搞好绿色认证。镇政府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擦亮绿色品牌。

7、搞好市场分析。一方面,搞好种植策划,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生产;另一方面,坚持做强做大“西黄河故道”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镇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搞好农民技术培训。镇结合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一些列的农民技术培训。分别建设了博丰菜业实训基地、梁家林果实训基地、艾河杂果实训基地、北大屋葡萄实训基地、小围子红薯实训基地、申丰农庄实训基地等6家培训基地和大牟村等15个农民技术培训教学点,第一期共开展了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粮食高产技术、大田辣椒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为内容的技术培训课100余次,受训人数5000余人次。

二、2013年工作计划

(一)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建设

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支渠两侧,总设计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生态农庄以东是义虎路、高速连接线,交通便利,横跨支渠,水浇条件良好,再加上项目区位于黄河故道中心,土质肥沃,产出的林果及农产品品质上乘。生态农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向集约化发展,树立“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的意识,走“公司+基地”的发展思路。2013年开发建设设施农业、林果采摘、水上娱乐、拓展训练、餐饮住宿等项目。

截至目前,该项目区涉及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完成,计划2013年施工建设。

(二)镇葡萄庄园项目建设

项目区位于镇村、村。项目区东至高速连接线,西至村,北至薄家宝分界沟,南至五一灌溉站,总面积1100亩,总投资2000万元,集中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大棚150个,葡萄大棚600亩200个,实施绿色大棚葡萄种植、采摘,景点打造等工程,集采摘、娱乐、休闲、亲子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

该项目正在流转土地,预计2013年春季施工。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宝三珍果、梁家苹果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强。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全镇农业高级科技人才较少。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粮棉种植的传统,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镇级财政对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但由于镇级财力有限,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远不够。

(三)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八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致使镇域内棉花大面积受灾,给我们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敲响了警钟。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辖区内沟渠、田间管网等修缮工程,打通阻截沟,清理维修排灌渠,确保涝能排旱能浇。重点抓好大牟片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高效、生态”绿色种植业,逐步走出“棉花农业”困局。依据全区西黄河故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规划,整合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宝三片杂果、薄家草莓及生态园、大山西瓜、梁家苹果、北大屋葡萄、小围子地瓜、六顷五黑花生等特色采摘园。搞好“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木材生产、林下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搞活“农家乐”、“农家游”,努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见绿、水清天蓝”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第6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就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按照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类型及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对口单招或联合办学等一系列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来推进高职、拉动中职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也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广西职业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和办学特色,与县级中专从专业、课程、师资等多方面开展中高职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在五年贯通制的‘3+2’模式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创新模式。”中高职衔接作为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和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通过中高职专业宽口径对接,采取从学制与教学内容上契合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签订办学协议,以专业对接为主,共同统筹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以及学制等;将学习划分为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在完成中职相关专业学习2年后,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考核测试,转入高等职业院校完成3年的专科学习,最后获取专科毕业证。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和师资队伍的互培互训。

1.构建“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相同点在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衔接学制的设定取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在不断开展的衔接实践中,总结出相对于“3+3”、“3+2”的“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体现在:(1)“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3+3”、“3+2”的分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学制,以更加匹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两段式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中职学习的2年,本阶段重点不再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是以工作环境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还需要学习足够学时的文化素质课程;第二阶段是高职培养的3年,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全面接受专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训练,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当然,“2+3”并不是硬性划分,2年必须由中职学校负责培养,3年必须由高职学校负责培养。在中职2年时间内,学生可以进行流动学习,比如中职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的,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完成学生的实践性环节,毕业指导也可以在中职和高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2)“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从“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情况来看,减少了中职生岗位实训的时间长度,保证了高职教育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充分体现“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结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发挥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W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积极探索实现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2.优化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破解中高职协调发展难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举。目前中高职合作育人模式下,课程衔接出现重复和脱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职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整套专业和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1)纵横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对接强调基础课程的逻辑内化衔接;横向对接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提升梯度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基础课程要保质保量,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基础课程要足量开出,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理论的连贯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注重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的适用性和梯度区分,让学生强化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学院在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强化高职类专业供用电技术与中职类专业农业电气化的纵向衔接合作,修订了“2+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中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律;另外还加强与中职专业课程的横向对接,从文化课拓展到德育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2)细化分阶,强化专业核对课程的梯度。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找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点,开发了专业目录,吻合职业技能培养的梯度以及学习规律,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划分为既递进又关联的小的学习点,分别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完成。比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可以细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网络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网页设计》、《网络工程》等6门课程,前3门可以作为一个课程包在中职阶段实施,后3门作为重点在高职阶段实施。以完成中职与高职的分阶与梯度的区分,真正实现课程的逻辑与理论内容的衔接和难度的提升。(3)对接实训,实现实训过程共管。“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中职学生的实训时间,但关于实训能力的学分、毕业要求等必须由双方共同商定,实现过程共管。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的第一年,如何利用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见习和技能训练,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对“2+3”分段式培养的学生要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不同的要求。

3.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跨校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运用技术优势,突破中职和高职地域的距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依托超星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建《PHP+MySQL网站开发项目式教程》的数字资源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手机APP视频远程教学,受益教师和学生达1000人。深度的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项目正在尝试,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局面。中职和高职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借助互网联平台来实训远程共建共享。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宜州职教中心合作共建了一个培训交流室,以搭建师生的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每年为中职培养教师100人次,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培养的方式,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院电力工程系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共建配电线路实训场,显著改善了农村电气化专业的实训条件。近期实训基地接待了藤县中等专业学校2016级农村电气自动化专业共63名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学习。

4.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实现师资队伍互派互培。为深化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办学的师资,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积极通过校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中职和高职阶段认知实习项目,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率。中职和高职之间通过互派互培,在实际教学中担任教学任务,到对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形成“互聘互培,共建共享”机制。学院为了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合作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陆尚平博士指导中职学校教师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机电系骨干教师对口帮扶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论文写作,出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特色化改革的剖析》等论文;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同申报《上门简易洗车自动装置》水电学院科研项目一项。汽车工程系外派梁建和、周华新、邓登云等广西名师及教授前往武鸣中专、广西第一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另外我院专业团队到藤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示范,并开展专业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帮助中职教师进行8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大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长远机制

1.建立“协同一体”的长远机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系统,只是培养的人才层级不同。中职与高职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基于“协同”一体的理论基础,中职和高职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必然会促成两者的合作办学,集成合力共同促进两者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大大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为了全面调动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资源,持续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院长刘延明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对口帮扶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协调管理。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下设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生管理工作小组和招生工作小组,保证合作办学和对口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将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学院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中,与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跨域式发展。学院这两年对口单招的学生由原来的150人到2015年度的752人,可见学院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中高职衔接项目持续推进,全院专项资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课程建设、交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的项目建设,出版了25本教材,中职、高职和企业共同修订8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100%覆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定位,重点发展电力类、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的衔接,进一步推广和提升专业多样化培养人才的途径。

第7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桥梁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7-03

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随着逐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我校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积极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教师们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内教学、书本教学、灌输式教学等方法进行了颠覆性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学生毕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里结合武汉市内桥梁建设项目多的特点,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桥梁工程施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以实际桥梁施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模拟真实的施工现场,并将项目里的施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小组讨论、老师讲解,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此教学过程中,项目是导向、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交流协作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

一、《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桥梁工程施工》是我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实践性较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和下部结构施工两个部分,大都是典型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教学工程中采用实际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作导向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在《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1.“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实际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感性认知)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解课程中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实训(在实践环节中发展理性知识)。

2.教学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以本课程中“桥梁桩基础施工”为例讲述其实施的4个步骤。①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现阶段学校周边正在施工的桥梁工程项目――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施工,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二七长江大桥桩基施工视频录像、图片及讲述报章杂志的相关报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引入内容包括大部分教材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例如桥梁下部结构的组成、基础的类型、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钻孔方法、清孔的方法、容易出现的事故及处理等桩基础的施工等内容。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②给学生展现大量工程图形信息,表达出工程实体,其具体、直观的信息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找答案。②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展现具体桩基础施工技术,提出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图形信息为主、文字为辅的多媒体方式,介绍实际桩基础施工工程,包括施工准备、钢围堰施工、灌注桩施工等内容,例如其中环节围堰如何定位,为什么采用双壁钢围堰、钢围堰如何制作,如何下水及浮云施工、再次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及其资料研究,桩基施工时准备护筒及制备泥浆及钻孔方法的详细过程等基本信息,本教学过程中只提出问题,并不解答问题。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处于浓厚的工程氛围中,教师应使用规范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递实际工程信息和工程需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触觉,并带着强烈的求知进入下一步骤的理论知识学习。③结合第二步骤提出的问题,教授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结合第二步骤提到的工程问题,展开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这个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形成有的放矢、目的性较强的课堂讲授,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例如围绕二七长江大桥下部结构的基础为什么选择桩基础,桩基础的优点有哪些,桩基础是如何施工的,双壁钢围堰施工的难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学生学习到了桩基础的特点及其整个施工环节当中遇到的包括围堰、钻孔、灌注等理论知识点。通过以上三步骤,对于桥梁下部结构桩基础施工理论知识基本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学生此时可以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④发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新的工程问题。这个步骤是在前面三个步骤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理论知识构架学习完成的情况下,给学生提出新的工程问题,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注意过程当中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发展运用。可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以讨论,模拟施工现场项目部的方式进行此过程。例如介绍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工程概况,了解其主塔墩深基础的形式分析其是否采用桩基础,并与二七长江大桥的桩基础施工方法进行比较、总结。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培养学习发展式的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将此用来解决没有遇到过新的工程问题,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认识。

三、“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可使学生更了解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2.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桥梁工程施工》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授课教师应具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实践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3.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完全符合本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及问题思考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新的教改教材,应选择教学内容按模块划分或按学习情境划分,要注意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性及提出问题的承接性,特别在教学步骤2的实施过程中提的问题必须符合理论知识教授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可选择将整个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分成先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再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做到按照施工顺序来教授。

2.作为导向的施工项目应既能反映该项目要表达的理论知识,又要尽量地反应出道路桥梁行业施工技术的前沿信息。同时尽可能地选择学校周边不远处的桥梁施工项目,在教学步骤1和步骤2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施工现场参观,更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感观认识。鉴于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特点,教师有大量的桥梁施工项目可供选取与归纳。

3.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考试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例如加大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及动手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姜秀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4).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6).

[3]叶作楷.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5]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注释:

①水利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2009年度立项课题B类自筹经费重点课题《“三点一线两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

第8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 实践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足,而下企业实践锻炼,则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1.1 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下,作为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准确把握自身定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更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相应地忽视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而职后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在教学上“扬长避短”,不得不偏重于理论传授。从总体上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缺失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应不低于50%,实践性教学也应占50%,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比例尚未达到这一要求,加之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等相关制度的制约,高职院校难以从有关企事业单位引进富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

1.3 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存在制度障碍

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但不少学校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方面的制度设计比较空泛,配套政策不细,保障措施不力,不能有效解决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实际问题,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缺乏有效途径,也使教师对提升实践能力有心无力,裹足不前。

2 下企业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做法――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从企业聘用教师力度,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等,有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些措施中,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渠道,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360计划”,即:从2014年起至2016年,组织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年暑期到企业或工程管理单位挂职、顶岗及见习,3年不少于60人,后期实现专业教师全覆盖。“360计划”实施两年来,已安排60多名教师轮流到企业锻炼,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精心谋划,周密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为加强下企业锻炼教师管理,制订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360计划”管理办法》,规定“ 360计划”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系部具体组织实施。系部的职责主要是做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人员选派、单位联系及协议签订、日常指导、总结考核、经验交流等工作,并负责建立教师实践锻炼专项档案,保证资料完备可查。各系部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以“楚天技能名师”、职教集团、实习实训基地等为依托,作好总体规划,每年6月制定年度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方案报学院审批后实施。

为了保障下企业教师的生活需要,学院还明确了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待遇,规定市外的按照差旅费开支规定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费。在企业、单位锻炼期间,凭考勤表每人每天发放入企补助150元。在企业、单位锻炼期间,住宿由所在系部与相关单位协商解决,原则上在所在企业、单位提供的临时住房住宿,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可就近在宾馆住宿。

二是明确纪律,集中开展动员培训。系部制定的年度下企业实践方案经学院批准后,各系部召集下企业教师,集中开展动员培训,进行思想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等。学院规定,教师下企业期间要明确工作岗位及工作职责,虚心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认真填写工作日志,由企业进行考勤,并及时收集技术资料。同时,明确了下企业工作纪律,不定期对教师下企业情况进行抽查。抽查不在岗的,脱岗一次,扣除本期实践锻炼入企补助的20%,脱岗二次,扣除本期实践锻炼入企补助的50%,脱岗三次以上,直接终止实践锻炼,不发实践锻炼入企补助和报销任何费用。教师确因有事、病请假一天以上的,须经企业、系部同意报人事处备案后,方能生效。

三是严格管理,全程掌握入企动态。学校人事处专门建立了下企业锻炼QQ群,便于教师及时交流情况,了解工作动态。学院和系部组成联合小组,不定期深入相关企业,对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进行抽查。暑假期间,入企教师有的在工程施工现场,参与施工管理、质量监理;有的在电厂,跟班熟悉生产流程,参与技术改造;有的考察当地水利工程,完成技术考察报告;有的在生产车间与工人一同安装接线,到现场参与设备调试,经历了不同岗位的专业训练。

四是总结考核,广泛开展汇报交流。教师实践锻炼结束之后,下企业实践教师及时进行了总结,系部进行了考核,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专项档案。各系部先后分别举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汇报交流会,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均在各自所属系部进行交流汇报。汇报会上,入企教师简介了各自所下企业的概况、实践工作岗位等内容,展示了收集的规程规范、技术图纸及劳动生产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也深入分析了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三方共赢,实践锻炼成效显著。教师下企业锻炼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师、学校和企业三赢。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于教师而言,通过锻炼,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行业规范、工艺、设备、技术,更新了知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把这些来自第一线的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讲课有了“货”, 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底气,不少老师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新要求,调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和行业影响。对于学校而言,下企业锻炼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双师素质比例快速提高,不少下企业教师及时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教学中,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课堂讲授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有的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明显增多。对于企业而言,下企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开展职工培训,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解决难题,受到企业欢迎,不少教师与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3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的启示

3.1 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意识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着眼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通过下企业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摸准企业发展脉搏,探索其发展趋势,掌握实践技能。高职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的必经之路,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从而树立强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3.2 作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首先,要改革现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审上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如湖北省将高职院校与本科教师职称分开,并重新制定了评审条件,明确规定教师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必须有相应的下企业实践经历,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革新等实践创新能力纳入评审条件。其次,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规划,对教师下企业作出制度安排。学校应该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特别是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组织协调指导,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学院要将下企业锻炼情况作为系部考核和教师业务考核的指标,给予下企业教师的必要的经济待遇保障,及时解决下企业教师的现实困难,为教师下企业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3.3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总结交流

相对于学校教学工作而言,企业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都相差很大,W校要加强对教师下企业的过程管理,经常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证下企业的实际效果。要及时开展总结交流,通过教师交流自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开阔教师视野,引发教师共鸣,提高教师对下企业锻炼的认识。

3.4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

以教师下企业为契机和纽带,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可以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也可以从企业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教师通过下企业,在向企业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新形势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是一本书,企业也是一个“实验室”,教师下企业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把企业遇到的问题用于教学、科研,形成下企业与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2] 王素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育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

第9篇: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实践

《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测绘学中是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已经由以往的人工读数、记录,白纸成图模式变成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成图的无纸化模式,以往没有的3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测量中,成为当前测绘界的主流。这迫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工程测量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工程测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目前,所用测量教材的编写对象是以往素质较高的中专学生为主,或者是简单地将高职院校教材缩编而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容以传统测量模式为主导,对于当前主流的新仪器新方法反而一笔带过,在现在看来显得本末倒置,与实际情况脱节。

2.设备问题

现代测量工作,主要以各种高度自动化、多功能、高精度仪器为主导,与之配套的测量方法也有了巨大改进。当前,很多学校的测量仪器还停留在微倾水准仪、光学经纬仪、钢尺等传统设备上,这对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一出校门,知识早已过时,面对新设备新方法不知所措,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既打击学生的工作信心,又影响工作单位的工程进度与质量。

3.场地问题

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实习场所,往往就在校园进行,地形单一、结构简单,没有针对性,往往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做为何事,有何实际用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不利于教师检验学生成果。

4.教学方法问题

当前的测量教学,以课堂单一讲授为主,沿用以往方法,但当前中职学生生源已经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部分是属于所谓“混混学生”,他们不喜欢闷课堂,而更乐意自己动手去干,只愿意知道怎么干,不想问为什么,传统板书讲授教学的方法,在他们身上收效甚微。

二、如何改革《工程测量》教学

上文提到的4个问题,是测量教学的改革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1.紧跟时代,改革教材,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新教材的整体思路,是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消减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动手内容,加入新仪器、新方法的应用。为了规范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已经组织教师,制定了新的测量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安排、实习计划等,淘汰了一部分内容,加入了一部分新内容,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成果。

2.增加设备投入,改进实习教学条件

新的教学模式要适应现代测绘发展,就需要有对应的测量仪器设备配套,没有新的仪器,就无法开展教学改革,为此,我校在原有基础上,陆续添置了电子水准仪、全站仪、静态GPS、动态GPS(RTK)等先进仪器设备,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条件;另外,针对当前不同品牌、型号的仪器,操作模式的不一致,我校分别采购多种主流品牌型号的仪器,使学生成为多面手,在工作岗位遇到任何类型仪器都能上手。具毕业学生反馈的消息来看,我校学生能够在各单位迅速适应仪器设备,受到一致好评。

3.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实习条件

以我校为例,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里,安排了各种类型的地形、地物以及模拟工地现场,在实训基地,事先建立好一系列的控制点,这既方便了实训课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用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能很好检验学生的测量成果,防止有人弄虚作假。通过真正的测量工作,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

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理论实践的黏合度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讲死理论,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变,会取得较好效果:

(1)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授课除了传统的板书课堂讲授外,也要加入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实物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的时候,可以把仪器放在讲台上,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做演示与讲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将报废的仪器从侧面打开,让学生一窥仪器内部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探索欲望,在不知不觉中以高涨的热情了解、学习到各种测量仪器。对经纬仪的架设、观测等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内容,可以制作一些标准规范操作演示视频或动画等,在课堂给学生放映,还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使学生在其他时间也能针对自己的疑惑,反复观看视频学习改进。这样既能解决室外实验时学生分心、看得不全面的问题,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

(2)结合实际工程,突出重点内容

传统教学,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授,学生不明白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有何实际意义,没有目的性,变得毫无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实际工程带入课堂内容,围绕解决某一具体工程的过程,讲授对应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点,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素质,特别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积累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所学即所用,点点落到实处。

(3)合理安排实验,突出实践性

加强实践教学,就要让学生多练,多动手,让学生经常练、反复练;笔者所在学校,前几年经常出现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相当尴尬;根据反馈的消息,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我们提高实践比重,目前,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0%左右;其次,精心制定实验计划,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测量,在操作中学习知识,每个理论有对应的实验支持,综合实训则模拟工程项目演练;最后,学校组织开展测量技术比赛,同时与其他兄弟学校合作开展竞赛活动,开展测量工培训、考核工作,发放各级测量工证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解决能力。

三、总结

《工程测量》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服务,脱离了具体的工程、具体的操作,测量也就变得空洞,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性工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出不会动手的中职学生,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我们需要改革,需要不断摸索,创新课程与教学,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提高中职学校《工程测量》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能既动手,又能干好测量工作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文.工程测量.人民交通出版社.

[2]丁云庆.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