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现代农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应用;适应性;苍山农场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26-02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满足灌溉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的应用
1.1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实施时期
苍山农场自国家级小麦良种基地建成后,全年种植模式基本上是小麦—大豆轮作。为了解决大豆连作带来的根腐病造成的危害,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地块改种夏玉米,由于夏秋季自然降雨基本能满足夏作物的生长需要,喷灌的实施一般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秋、冬、春3个季节和夏季大豆、玉米播种后遇旱不能出苗时。一般规律是小麦播种后浇出苗水,越冬前浇越冬水,春节后浇返青水,拔节前视降雨情况酌情浇起身水、拔节水。
1.2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具体操作
节水喷灌的田间操作一般由各分场进行具体实施。半固定式喷灌,在管网首部修建加压泵站,主管采用Φ200 PVC硬塑管,主管垂直等高线布置,设置若干泵站系统,每个系统布设有1组固定支管,埋置在冻土层以下,长度1 000~2 000 m,在支管位置留有快速接头,共设置32个接头。每个系统装置16条移动支管,支管间距23 m,支管长度80~120 m。每个系统分设2个轮灌组,控制8条支管,48个喷头。每个轮灌组灌溉面积2.00~2.67 hm2,每移动1次为1个作业区。在作业区喷灌时严格控制作业方向和顺序,从作业区的一端开始,先左后右,依次向另一端进行,以后各次喷灌仍按顺序喷洒,不得随意变更[1-2]。在所覆盖的地块上,喷水量为7.5 mm/h,若要喷洒相当于30 mm的降雨量,一次移动需连续喷灌4 h。田间操作可全天候24 h连续作业,每组设备每班需劳动力5~10人。
1.3 节水效果
喷灌采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目前的喷灌工程多用硬质PVC管材作为地埋管,用薄壁铝合金管材作为地面移动管,输水效率可达0.95~0.98[3]。管理良好的土渠的渠系水利用率在井灌条件下可以达到0.6。若考虑渠系渗漏的补给水量,土渠输水的水资源损耗率估算值为0.28左右,而喷灌仅为0.02~0.05。
喷灌虽存在飘移蒸发损失,在极端情况下这部分损失可占喷洒水量的7%~28%,大多数情况下在10%~20%[4]。另外,喷灌时一个作业点的喷洒时间长达4~5 h。因此,在比较典型的条件下,喷灌的水资源损耗率比传统地面灌溉低15%~20%。
田间灌水均匀度高,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30%~50%。苍山农场的农田地块由于长期机械作业造成的凹凸不平和砂礓渗水,节约水量应该在理论节水上限以上[5]。
1.4 增产效果
一般认为喷灌比传统地面灌增产10%~20%。喷灌可以有效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生长的危害,可以有效利用化肥,有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可以在冬小麦返青时保持较高的地温及保持土壤团粒结构等。有研究资料表明,农田水分的生产效率与单产水平呈正相关[6]。例如冬小麦产量为3 0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仅为0.737 kg/m3,而产量为7 5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420 kg/m3。
2 节水喷灌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和不同的种植结构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
2.1 喷灌适宜性
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喷灌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3种节水型灌水方法。喷灌适宜于各种作物,可用于地形复杂、土壤透水性大等进行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喷灌投资弹性大,要求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动力,技术也较复杂[7]。
2.2 种植结构适宜性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与种植结构适宜性分析。为了降低种植业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喷灌工程应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劳力资源紧张、已具有多年种植优质高效旱作物经验基础的地方发展。同时,每个喷灌系统的控制面积应适中,一般以6.67~8.00 hm2为宜[8]。
2.3 苍山农场生产条件适应性
苍山农场原有耕地666.67 hm2,现有400 hm2以上,生产管理模式以全场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灌排、统一产品经营为主。全场分为3个分场,1个科研试验中心。逾400 hm2土地按区域分布划分为近12个耕作区(条田),逾50个地块,每个地块逾6.67 hm2,可独立形成二级耕作、排灌区,也可以根据田间路网形成一级耕作区。
全场从事大田生产的人员不足70人,人均耕作粮田面积6.67 hm2,劳动力相对不足;各类科技人才40名以上,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经过近几年的财产积累固定资产已达2 000万元以上,经济实力较强。依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经营为手段”的原则,大力发展良种产业,相继被确定为“山东省农科院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临沂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部、财政部农业科技跨越项目优质小麦示范基地”。自基地确立10余年来,苍山农场的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为主,经济效益与单一的粮食生产相比效益高,收益好,工人们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科技投入及基础建设投入的群众认可度较高。这些都是实行全场节水喷灌的良好基础。
3 参考文献
[1] 祁春吉.隆化县喷灌技术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53.
[2] 王爱丽,钱万元,李丽敏.浅析喷灌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61.
[3] 董美芳.浅析喷灌技术应用的优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5):89-90.
[4] 苑文杰.浅谈农田喷灌技术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1(4):141-142.
[5] 王凤民,张丽媛.微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9, 31(6):115-116.
[6] 任志敏.节水灌溉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种业导刊,2008(8):35.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关键词] 农业园区 建设措施 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65-01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100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力争到2017年将园区建成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成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集为主的边远贫困山区,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州;开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个,其中:蔬菜类园区3个、精品水果类园区6个、特色畜禽类园区3个、茶叶类园区2个、休闲观光类园区2个、中药材类园区2个、杂稻制种类园区1个、油茶类园区1个。笔者按照国家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结合黔东南州情实际、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抓好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同仁商榷。
一、狠抓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保证。要将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做到领导精力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力量调配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推进措施到位,用工业园区理念来抓农业园区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好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狠抓规划编制
规划是龙头,是指导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依据。编制园区建设规划,要围绕主导产业,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确保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上水平,并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一是突出主导产业。立足农业结构调整方向,选准2—3个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高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合理安排配套产业,实现产业互促互动;二是突出规模生产。园区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并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通过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突出功能配套。农业园区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复合体,要根据实际需要,从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合理规划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建设内容,使园区的功能满足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四是突出综合效益。要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园区内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种养大户要实行产加销联动,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销售利润,带动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狠抓基础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设施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提高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科技素质;积极配套市场流通设施,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能力。
四、狠抓主体培育
建立健全园区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强化园区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现代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和投资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做大园区蛋糕。
五、狠抓资金投入
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财政资金投入很是有限,主要依靠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为主。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支持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注入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园区建设见成效。
六、狠抓社会化服务
要完善园区配套产业体系,推进园区产业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观光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疫病防控、产品营销行装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最终实现园区建设与减贫脱贫“双赢”。
参考文献
[1]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
[2]杨永.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建设,2008,12.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89-02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对传统农业改造的不断升级,现代农业已经进入到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人才,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不断地改革进取,以促使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型农业,是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集约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的绿色农业,是以发达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高附加值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是由政府实施科学管理和依法支持保护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对农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新的要求,对农业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农学专业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承载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因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紧迫性。
2.高等农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课程体系改革加快步伐。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高等农业教育在不断地推动内涵式发展,推进涉农专业综合改革。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别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向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农科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的顶层设计中,往往以专业负责人为主导者,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参照国内相关农科专业的课程架构。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与当地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力资源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的现象。课程体系的建立缺少专家论证这一关键环节。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缺少反馈和评判环节,发现问题时,往往是针对某一问题做出改变,而不是从整体上系统地进行变革。
2.课程体系的设置偏重学科化。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需求的人才类型看,更主要的不是“专门人才”而是“知识面宽、有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主要以学科基本框架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致力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始终处于弱势。从国内各农业高校农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不但在总体结构上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化特征,即课程体系一般遵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科架构方式进行组织,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开设不多,而且在课程体系的具体要素构成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与专业性色彩。
3.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目前,从大多数农业高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践课程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仔细推敲,发现实践课程体系并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独立性。很多教学实验、生产实习都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的授予上不能做到由点到线,一线贯通,实践教学还明显地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此外,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不能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课体系,导致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体系相似度高,特色不明显。
三、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直接体现了现代农业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目标,找准切入点,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增强实效。
1.建立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引入论证机制,改变以往由专业负责人主导设计的方式为学校教务部门统筹,专业负责人制定,相关领域专家论证的方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在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参考企业、行业和协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进行设计论证,确保顶层设计科学合理,保证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将教学效果作为评判课程体系优劣的基本标准,不断通过教学效果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同时,还应充分调研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及社会反馈情况,根据这些因素逐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总之,要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需要在课程体系应用的全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按照“论证-实施-评判-反馈-调整”这一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综合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课程结构的优化应当避免“唯比例论”的做法。以往在优化课程结构时,很多高校比较看重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往往将某一比例的提高看做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这就造成了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别、功能、素质、技能的需求为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人才需求分析来合理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减少重复的不必要的课程,增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的课程,减少单学科课程,增加多学科交叉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的整合也要避免“唯学时论”的做法。教学内容的整合其实质是知识结构的重新配置。应当避免为了“增加或减少学时”而增加或减少学时的盲目做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农业技术的应用除需要具备农学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生产经营等知识,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当适度地将一些单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农学、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到某一综合性的课程当中,并在部分综述或概论课程中融入政策法规以及经营管理类的社会科学知识。综合性课程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综合性课程最突出的体征就是知识结构的连贯和整体性。增加综合性课程,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和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教学、生产、企业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部分高校农学专业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生产学》以及《农业信息技术》三门课综合为《作物栽培与管理》一门课程,将《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细胞工程》两门课程综合为《现代农业技术》一门课程,将多门农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为农学专业综合实验。综合性课程使横向上分散的知识点变为纵向上连贯的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
3.构建更加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教学内容,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点线结合,横向上实践教学体系要具备系统的完整性,纵向上实践教学体系要具备系统的延伸性。
参考文献:
[1]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2-01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手段;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1-3]。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江苏处于落后水平。现就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探讨如下。
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政府对农业信贷的扶持以及农业科研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
1.2 印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印度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为提高粮食单产,印度政府引进高产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控制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售价,有关企业因此而产生的亏损由国家来补贴。
2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1 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虽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连云港市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市4个县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4]。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优粮、强牧、扩菜,优质粮比例得到明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业经济格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鲜切花、食用菌、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食草家畜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新的人才、技术、管理、理念、投入等内外环境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效农业虽然亮点较多,但多数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导产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现代农业重点组成部分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势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接壤;西与徐州市、淮安市毗邻;南与淮安市、盐城市相连。本区域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常年日平均气温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4%;生长期平均气温为20.4 ℃,日照总时数为1 262.2 h,日照百分率为46%~58%。平均年降水量为889 mm,相对湿度为61%~84%,无霜期212 d。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为低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坡地,土质从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2.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129、4~31、30~478 mg/kg,该区域自然条件适合于高效农业的生产。
3.2 劣势
连云港市经济基础较差,市、县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较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由于市区规模较小,周边没有发达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经济辐射,致使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市、县二级科研院所较少,市级农科所起步晚、实力弱,对全市新技术推广带动力不强。
3.3 机会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江苏省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对连云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连云港市是江苏省高效外向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自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4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2页)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构建“三个机制”,即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的物质投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5]。
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赵蕾.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48-51.
[2]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6-80.
[3] 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3):46-51.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一一、高效设施农业(4分)
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完成当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目标任务的得4分,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得分。
二、项目农业(10分):
在生产与辅助设施等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并通过验收的按规定得分。
新(扩)建一个百亩以上(江安、兴凌、兴灶200亩以上)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得10分,每增加100亩加2分,最多加10分。
新建一个面积达500亩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得10分,每增加100亩加1分,最多加10分。
新(扩)建一个生态健康养殖猪场存栏4000头以上或年上市1万头以上;羊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场年存栏4万羽以上;肉鸡场存栏10万羽以上或年上市50万羽以上得10分。
在镇规划区内,新(扩)建一个连片钢架土池大棚温室养殖面积达到200亩以上或新建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以及其它现代化养殖设施项目得10分。
新创建一个一村一品地域特色强,主导产业或生产规模占全村产业或农产品总规模50%以上,50%以上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有与本村主导产业或产品相适应的经济合作组织,有对接带动的龙头企业,农产品90%以上由合作组织销售的农业产业特色村得10分。
新引进培育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流通项目得10分。
三、三资投入农业(6分)
新增一个单体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2分;新增一个单体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4分;新增一个单体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6分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二为推进我镇现代农业进程,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特色化水平,根据市委20xx[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对20xx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实行百分赛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核内容
(一)高效(设施)农业60分
1、完成镇交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涵盖设施农业和设施渔业)任务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每低10%扣6分。
2、本镇农业科技园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凡引荐的设施农业项目原则上需进园区实施,引荐村与接收村同等享受考核记分。
3、新增设施渔业50亩以上或露地高效农业项目达200亩连片以上的可抵算该考核任务。
4、年内新建(扩建)年上市生猪5000头、1万头养殖场分别加10分、20分。新建(扩建)栏存蛋鸡2万羽(肉猪年上市5万羽)、山羊1000只以上或其它特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加1分。
(二)机械化插秧40分
1、插秧机购置20分。完成镇交新购乘坐式插秧机任务且每台当年新购机械插秧面积不少于200亩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按比例计分。超额完成的,每超一台加5分。。
2、机插秧面积10分。完成镇交机插秧面积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按比例计分。
3、示范方建设10分。每村必须完成一个连片500-1000亩以上的机插秧示范方任务。1000亩以上机插秧任务的村,示范方建设面积为500亩;1500亩以上机插秧任务的村,示范方建设面积为1000亩。完成任务的得基本分,完不成任务的不得分。
二、考核奖惩办法
1、高效(设施)农业凡完成任务的由市镇统一组织丈量验收享受市政府奖励。
2、新购置的插秧机(乘座式)除享受省、市补贴外,镇政府补贴每台20xx元,由农服中心统筹安排;新购机械2年内不得变卖,否则,将收回所有政府补贴。机插秧面积及示范方建设于6月底由镇组织验收。
3、新建(扩建)年上市生猪5000头、1万头养殖场,分别奖励承包者2万元、4万元,进镇农业园区分别奖励承包者4万元、8万元;新建(扩建)栏存蛋鸡2万羽(肉猪年上市5万羽)、山羊1000只以上或其它特种养殖具有规模养殖场奖励承包者1万元;同时奖励所在村(居)总支书记、村主任各5000元。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三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中、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我镇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10973元,农业良种化率达9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868吨,粮经复合型种植蔬菜发展达5500亩,生猪出栏达到35000头,小家禽出栏达到46万只,农民培训率达到95%以上。
三、考核办法
1、种植业
以市场为导向,力争达到一村一品一特色,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能手,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与农户签订由农业局制定的正规的土地流转合同,以从事粮经复合种植,并支付一年以上的租金,报镇农经站审核存档,集中种植100300亩(含300亩)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2.00元工作经费奖励。集中种植3001000亩(含1000亩)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3.00元工作经费奖励。集中种植1000亩以上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4.00元工作经费奖励。
2、养殖业
积极扶持现有畜牧业规范、规模发展,实施中央循环综合利用,配套建好沼气池,督促养殖大户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新建养殖场,并有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存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存栏肉牛100头以上,家禽存栏1万只以上,给予村级组织1000元工作经费奖励。
3、种养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鼓励镇、村、组干部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组织,带领群众科学种养殖,对20xx年在民政注册新成立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并流转土地300亩以上,生猪养殖存栏300头以上,给予村级组织1000元工作经费奖励。
四、考核程序
1、申报备案,各村要在20xx年11月30日前对本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详细总结材料上报镇人民政府(过期未报,视为放弃)。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特色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宁夏的现代化。从宁夏实际出发,通过对三大示范区概况的分析,进一步确定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路径
1宁夏三大示范区概况
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板块。根据三大板块各自条件特征,科学定位北部引黄灌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形成特色化、有差别、非均衡、科学发展格局,对全面提升符合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是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该区域以占宁夏全区30%的耕地、44%的农村人口创造了70%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0万t以上,农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年均增长12%;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涉及宁夏全区8个县、142万人口,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2012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00元;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涉及宁夏65个乡镇928个行政村,该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2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类及战略概述
2.1分类根据宁夏三大示范区资源禀赋特点和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发达省区发展经验,把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为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种类型,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2.2战略
2.2.1可持续发展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要实现“三个可持续”。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二是农民增收可持续;三是资源环境可持续。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须要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轨道上。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投入品包装包括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等。
2.2.2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改革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三是改革产权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改革,将资产变成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2.3创新驱动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二是政府服务职能体系建设。使各级政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和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三是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住关键控制点,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好执法监督,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
2.2.险防御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建设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强化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重大灾害和自然风险以及不断发展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这是克服盲目生产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
2.2.5人才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加强以现代职业农民为主的人才体系建设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型农民的涌现,将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高效循环型: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打造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为切人点,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资源节约型: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高效节水为切人点,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充分发挥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种养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环境友好型: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同时,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参考文献
[1]魏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月刊,2012(,23):25.
1.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1.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1.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1.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1.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1.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