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效沟通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效沟通机制

第1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1.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目前,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为国家新一代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让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可以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家庭观念的落后,压缩留守儿童成长空间

“二元制”城乡社会机构,制约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的建设。城乡差距的加大,使得农村社会的日益衰老与凋敝,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愈加不受重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会出现各种问题。

家庭观念的守旧,影响留守儿童关怀机制的建设。伴随着整个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理性的大力倡导,农村社区逐渐建立起对商品化和货币伦理的广泛认同。受父辈观念和农村习俗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坚持“金钱至上,上学无用“错误观念,对物质利益过分看重。家长外出务工很少回家探望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时候往往以牺牲对孩子的教育、关怀为代价,这样对留守儿童成长极其不利。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不协调,配合不统一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问题上,家庭教育给与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二者甚至发生冲突。学校教育极力强调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与示范。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学习的范例,有些行为习惯根本无法养成。当学校要求家长配合教学活动时,家长找各种理由推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家长将全部责任推给学校,以学校未尽到监护、教育义务为由,要求学校负责。

受制于教育资源匮乏与乡村贫困,学校教育存在配合不到位地方。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自主学习、家学(家庭学校)互助教学模式,但乡村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素质偏低,使得此类教学活动在乡村学校很难展开,留守儿童失去与父母加深感情、增进了解的机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教育很难留住学生。相对贫困的生存状况,让留守儿童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很多留守儿童离开学校,成为城市的“农民工二代”。

3.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志愿服务体制建设不完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相比,农村更显沉寂与落寞。农村社区文化匮乏,乡村学校课外活动单一、枯燥,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乏乐趣。加之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情感关怀,然而监护人观念意识落后,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

志愿服务工作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帮助留守儿童了解世界。然而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体制建设面临诸多困境。首先,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队伍相对稀少,他们很难覆盖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僻村落,其次缺乏相应领导管理机构,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松散,体系不完善,工作方式不合理,志愿关怀效果不明显。此外运作不规范,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也使得志愿关怀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爱心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让爱心在农村发挥作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当先,教育是第一要务的思路,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完善留守儿童成长志愿服务体制,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的长效机制。

1.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关键。国家要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的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家长照顾孩子提供便利。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便利,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富裕的成长环境。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援助,开办乡镇企业,使得留守儿童的家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改变唯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水平与人的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要认清家庭关爱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正确处理好生产、创收与子女成长、教育等之间的关系,明确奋斗的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未来。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要定期通过电话、电脑等媒介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建立家庭、学校联动运作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协调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拿出时间陪伴子女,要重视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强化自身对孩子的关爱思想,要爱护并正确教育子女,父母的关爱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要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在农村,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德,配合学校德育建设。要时间陪伴孩子,要重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要理解学校教育,给予学校教育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加强互动,消除误会。

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乡镇学校的生活条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家庭教育,创造更多条件,帮助学生、家长参与教学互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大推行义务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义务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让留守儿童看到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3.大力弘扬农村文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体制

丰富社区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搞好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弘扬农村文化,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感受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要建设“农村书屋”、“乡村图书馆”,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拓展留守儿童的知识面,让留守儿童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让留守儿童通过网络与父母沟通交流,获得亲情的温暖;同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世界,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收获快乐。

第2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06-01

学风是在高校师生面对和处理学习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长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之中,学校的学风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纪律,也体现学校的育人态度、育人精神和育人方法。其中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学风的基础工作,学校进行组织管理的基层单位是班级,班级的情况将会直接反应出学校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学校中各项工作的传达往往要通过基层单位班级,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班级的学生。所以,在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基层着力来强化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采取培育优良学风班的方式往往在提高整体学风方面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动力,它能够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同时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全面化、民主化、细致化的进行班级管理,抓教育促学风

高校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再进一步开展班级学风建设工作中根据了解情况客观实际地处理相应的问题,做到在关心同学、教育听雪方面,细微有实效,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积极构建民主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激发学生在整体工作中的积极性,从而在班级之中形成民主激励效应,让班级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意识到班级之殊情况,例如班级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和一些不注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对此要积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像对于班级中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要通过鼓励的方法,让其能够更好地发展,成为班级当中其他学生学习上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包括这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一定在工作中积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这样才能促使这些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对待一些不注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学生,辅导员老师以及班主任首先多切实关注、关心这些学生,走进他们、亲近他们,从而让这些学生乐于去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平时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这些学生的努力善于运用夸奖表扬表彰等方式进行肯定,让这些学生树立其信心,从而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班级学风建设水平。

二、班委会和学生骨干充分发挥核心力量,构建班级精神风貌,抓氛围领学风

班级当中有一支高效率的班级学生干部团队对于提升班级整体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所以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必须重视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团队工作,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团队可以带领、带动班级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来共同实现班级的进步,他们的这些工作有效地辅助了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建设优良学风的工作。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团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往往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能够影响整个班级风气和精神面貌。在高校中,学生大一入学时,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然后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和其在一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加深对其的了解,这样根据实际客观公正挑选出比较适合、比较优秀学生来担任班级中的学生干部。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发挥学生干部的才能,发挥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组织、管理班级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带动班内优良学风建设工作。

三、任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改良育人模式,导向班级竞争机制,抓教风引学风

在高校的各个学院之中,每一名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其课堂上的教学秩序都是改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关键,学校可以建立由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以相应职位的领导干部组成的教学管理小组和各班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管理小组来开展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工作重点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督导和建议,从而将教学课程计划落实、教师风貌展现、多媒体系统高效利用和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艺术效果提升真正落到实处,是学生可以积极出勤,认真听课,从而形成优良的班级学风。

四、校、院学生组织发挥力量,引领班级特色文化,抓氛围带学风

高校之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校优良学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学生会在在学习农行学术氛围的熏陶下,自觉养成自信、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所以学校必须组织丰富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在适当时间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的评比活动,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班建设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同时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如班级学风建设展示赛、学习标兵优秀事迹展示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关工作要实事求是,客观对待,根据学院中各自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工作, 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的进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有关活动的宣传工作,各学生组织要积极倡议,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多角度、深层次提升学生自我约束力与自觉学习的毅力。在活动中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爱学习的学习氛围,推进学校整体的优良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劲,余昌海.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3):56.

[2]全淑凤.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4):33-34.

[3]盛大申.浅谈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5,25(2):94-98.

第3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一、酒店宾馆、小旅店管理

1、全局将城区分成四个工作片区,按照前期开展工作要求各片区1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常态化创卫长效机制建立。采取每周巡查一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宾馆、小旅店整改。对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及时协调片区派出所,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2、对城区周边乡镇、、、等乡镇采取常态化指导乡镇对照创卫标准开展工作,全局每月与乡镇分管同志沟通1次工作问题,确保长效机制落实到位。

第4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研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唯一途径,目前许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但往往仅停留在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进行,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良性运作的合作机制。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了当下必须尽快解决好的核心课题。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吉林省西北部的一所建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我们在办学初期,就和当地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尝试,多年来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校企合作都局限于浅层次合作,没能开展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等,因而这种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看,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少政策法规规范

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缺少专项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约束力较强,对行业企业约束力较弱,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更弱。

2.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与高职院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校企合作的形式仅限于校外基地的设立、横向课题合作、实习参观、讲座等。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从自身的办学需要出发,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3.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自身优势不足是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还有待完善、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加快、科研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等,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还不高,较难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企业需要。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1.构建外部保障机制

外部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够,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激励企业热心于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等优惠条件,调动其参与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

2.构建内部管理机制

有了外部机制的保障,还要有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才能顺利的开展。要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建立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行业和企业灵活的管理机制。如我院在合作中就建立了由学院领导和合作企业领导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立了人才培养委员会、基金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及各系工作委员会,从制度层面规范了校企双方责权关系。董事会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进行实质性地指导和监督,形成了校企合作领导决策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根据当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有效的利益驱动。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都是利益的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要盈利。所以,只要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我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首先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了实践教学计划;其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如我院的机电工程系,近几年与白城市工业滤材厂、新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开展省、市级研发项目三项,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也提升了我院的科研服务水平;再有是提供优秀毕业生,学院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如上所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了利益,必然会对以后的长期合作起到驱动的作用。

4.构建有效的约束机制

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健康的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我院制定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5.构建长期合作的情感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长期办学宗旨,要靠情感机制来维系,我们要增加情感投入,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校企合作过程始终贯穿着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情感投入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情感机制,要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当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要及时向企业,使企业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校企开展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重大节日相互走访等。随着校企双方人员感情的逐步稳固,校企合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合作也就有了保障。

在情感投入上我院各系部都做到了定期召开合作企业座谈会和联谊会,通过座谈和联谊,拉近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培养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应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会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将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

第5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为进一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效,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石庄镇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卫生镇(村)创建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进程,为深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2014年全镇环境管理工作在领先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由镇环境领导组统一管理、根据区域规划分块运行、条块单独核算、面上公开考核的运作机制,坚持环境管理区域全面覆盖、责任主体明确、整治标准统一、考核奖惩分明、监督管理有力的原则,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长效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年内建成环境长效管理示范镇,力争建成样板镇。

三、组织机构

为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成立石庄镇环境长效管理领导组。

工作职责:负责上传下达工作,及时收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掌握面上工作动态;负责指导各村健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运行机制,确保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负责对全镇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并牵头组织考核工作;协助财政部门做好镇以奖代补资金的考核划拨工作;做好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根据管护的区域及职能,办公室下设四个小组。

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

工作职责: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相关村(社区)“四位一体”环境管护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督查、整改、考核及与市长效办沟通,及时将相关情况向镇环境长效管理办公室反馈,安排相关人员协助垃圾清运组对垃圾清运人员进行考核。各村(社区)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主任或第一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护小组,各村(社区)原则上按照1000-1200人口落实一名管护人员具体负责本村(社区)辖区内河道“两清一建”、垃圾集中收集、道路清扫、绿化管护等“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小组

责任单位:城镇规划区内相关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沿街经营户、居民

工作职责:由城管中队牵头,组建环卫作业队伍,人员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原环卫所保洁员中产生,缺额部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探索建立环境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将环卫作业服务委托市场经济主体实施。负责城镇规划区内大环境的整治、镇区秩序管理及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费用的收取(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安排人员协助垃圾清运组对垃圾清运人员进行考核。

垃圾清运组

工作职责:落实运输车辆,将各村(社区)、镇区垃圾房、垃圾临时堆放点的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初步处理后运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同时牵头对各垃圾运输车辆垃圾清运情况进行考核。

督查组

工作职责:负责督查上述三个小组及各村(社区)工作落实情况。

四、经费来源及发放依据

1、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费用。按照谁污染谁处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费用及政府以奖代补配套资金中专项列支环境管理费用(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2、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费用。根据“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以及谁受益谁负担的要求,建立镇、村(社区)分级负担、财政以奖代补的资金筹集机制。各村(社区)从“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中定额提取环境管护费用,镇财政以奖代补配套部分资金用于环境管护,所有筹集资金在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设立经费专户进行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3、垃圾运输费用。原则上从市贴补镇垃圾运输费用中列支,缺额部分镇财政贴补。

五、考核办法及结果运用

1、相关部门。水利站、城管中队、垃圾中转部门作为镇环境长效管理的职能部门,实行捆绑式考核,列入工作考核内容。根据市长效办对我镇考核反馈情况、镇督查组巡查情况以及落实镇环境长效管理领导组和办公室布置工作落实情况,年底对三个部门综合评比,实行加分制,工作突出的部门优先推荐为镇十面红旗先进单位,对组织得力、表现出色,在市长效办考核对镇排名作出明显贡献的部门负责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优先推荐为先进个人。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定,镇长效办将根据市对我镇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通报至相关牵头部门,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把关不严致使镇在市长效办考核排名滞后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在上级检查等重大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相关村(社区)。各村(社区)作为环境长效管理的责任主体,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对各村环境整治采取每半月一次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给合的办法,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力造成影响的,全镇通报。

镇长效办将根据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每月例行检查结合市长效办明查暗访情况每月打分,按季汇总,并根据季度考核情况确定奖补资金,年底对各村(社区)进行综合考评,实行加分制。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的村(社区)和相关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在上级检查等重大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3、镇区保洁员及垃圾清运人员。分别由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小组、垃圾清运组制定考核办法,报镇环境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签订管护工作协议、垃圾清运承包合同,明确职责和工作标准,划定责任区域,进行考核。建立严格准入、退出机制,优胜劣汰。

第6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第7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路径选择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予以落实的过程。审计整改工作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关键,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依法从严治企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所属单位级次一般较多,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往往落实不到位,不仅浪费了审计资源,也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及降低风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审计整改工作常见的问题

(一)“重审轻改、重审轻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重审轻改、重审轻用”的思想,对问题整改、意见落实和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相同的问题重复发生,仅从问题的表象进行整改,未能深层次分析研究问题成因与风险隐患,从体制、机制、内控上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对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缺乏全面性、长效性的认识,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转化失去了推动力。

(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

如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已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提升审计价值,扩大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需要企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元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通力合作才能奏效。目前这种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效果。

(三)部分审计意见和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强

部分审计人员“重项目实施、轻学习实践,重查错纠弊、轻研究分析”的传统作法尚未有效改观,审计转型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所下达的审计意见或建议有的较为笼统,规范性要求较多,具体操作性不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防范风险与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改及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效果。

(四)有关审计整改方面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统一、有效的审计整改工作考核办法,通过考核促进审计整改的导向作用较为有限。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全面彻底解决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形成原因复杂、历时较长、相关政策依据变更或失效,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继任者处理前任遗留问题不积极等,致使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二、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以山西省电力公司为例

为了提高公司审计整改工作成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从2009年开始,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部开展了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其具体做法进行阐述,希望对国内企业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一)坚持组织实施后续审计项目,推动问题全面整改规范

近年来,公司持续将后续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后续审计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公司各级审计部门就本年度下达的内外部审计意见、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实施后续审计项目,把依法治企专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纳入后续审计检查范围。通过后续检查评价,督导被审计单位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持续推动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二)强化审计案例特色务实培训机制作用

案例培训是公司推动问题整改规范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一项创新举措。公司系统各级审计部门结合实际,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融入编写的各类案例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案例培训,起到深刻的启示及警示作用,对解决问题起到很好效果。近年来,公司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案例培训,总结提炼的《审计案例特色务实培训机制》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和中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有效发挥“协同监督”作用

根据国网公司“协同监督”工作要求,省公司与所属各供电公司相继成立了监督工作委员会,确定了协同监督的“九个重点领域、35个主要事项”,将公司依法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纳入监督委员会联席会议协同监督重点;召开了两次协同监督专职监督部门座谈会,确立了专职监督部门“深化信息共享共用,提升监督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了专职监督部门9大重点监督专业的人员分工与监督工作AB角制度,尝试统一了文件归类管理模式,将各自工作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个人文件夹,以便个人档案资料的保存、检索与共享。

(四)注重内部控制建设,显现审计整改长效作用

审计部门注重问题成因与风险分析,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流程层面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提升了其内部控制的完善,审计整改长效作用充分显现。

(五)强化责任考核与结果呈报制度,提高整改效果

公司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定性评价范围。例如,太原供电公司适时向职能部门下发《管理建议书》,明确职能部门就问题整改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应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将问题整改列入绩效工作计划,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按期进行绩效考核,对重复发生问题进行追溯考核。

三、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应强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业务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提高胜任能力来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质量。其次,要切实履行审计成果三级复核要求,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可操作性作为复核重点内容并列入审计质量考核范围。

(二)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考核制度

应明确各单位的审计整改职责分工、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内容、依据、标准、方法、奖罚措施等事项,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审计整改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考核评价机制

应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同业对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对达不到考核指标的单位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结果中予以体现;各单位可将审计整改工作列入本单位员工日常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对问题反复出现,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明确审计整改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的整改责任。

(四)创新审计整改沟通协调机制

增加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人员的信息互动、交流沟通频率,提高问题整改的时效性;建立企业问题整改资源库,并保证问题整改资源库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将审计信息在公司适当范围内予以传递;由监督部门之间和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就审计整改重大事项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议定审计整改方案;定期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五)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强化协同监督作用

将审计整改纳入协同监督工作重点;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针对难以整改的复杂问题,组织开展多部门参与专项治理活动,促进类似问题的根本解决。

(六)健全完善后续审计常态机制

将后续审计工作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坚持组织实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规范的后续审计检查,加强对发现问题整改规范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督导考核。

(七)营造“规范管理、和谐执行”的企业文化

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规范管理、和谐执行”的企业文化环境。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将规范管理、和谐执行提炼成标准,固化为习惯,升华为企业文化,从而使审计发现问题得以彻底整改。

作者简介:

第8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煤矿 安全生产 安全第一

0 引言

安全是什么?这个对我们煤炭企业至关重要的词汇,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其实安全就是一种幸福,作为矿工可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幸福。失去这种幸福对我们来说就是失去了整个人生的意义。因此如何安全生产就是我们煤矿企业的魂。

1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严格的抓紧、抓细、抓实、抓好。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安全生产是攸关性命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思想观念的提高和各项安全生产条例的有效执行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如果各生产班组和个人缺乏安全意识,企业未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也未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出事故、出问题是早晚之事。安全工作并不特殊,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工人遵守,责任人抓紧落实,相信安全会变的很简单。

2 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一要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严守安全教育阵地。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管理的政策,认真制定计划,细化宣传措施,严抓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空间等宣传阵地,全力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扎实、有效推进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二要强化部门协作,力促宣传资源整合。安全宣教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努力进行宣传资源整合,结合煤矿班组生产特点,针对宣传,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做好、做大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三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安全宣教长效机制。完善安全宣教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宣教联席联络制度,拓宽渠道,营造氛围,保证安全宣教稿件质量,形成安全宣教工作长效、常态机制。

3 坚持遵守安全生产,创建煤矿和谐发展

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在安全生产中要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并且预防事故隐患,进行综合的治理。在工作中事故原因追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惩罚不放过;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井工作业,环境阴暗、潮湿、狭窄,空气污染等),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以及事故的多发性,所以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生产,认真落实生产方针。

4 安全第一,生产要强化细节

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态度。千里长堤,溃之蚁穴!安全是保证我们事业顺利完成的法宝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安全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必须端正态度,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安全生产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生产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应小心翼翼,谨慎从事,细致入微。把安全二字深深地烙在心上,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防止事故的发生。让自己工作细致不造成设备的损失、生命的断章,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做到精确到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只有人人事事都细致入微、谨慎小心,才能使安全生产时时做好防范,安全工作不受事故的威胁。

5 立足治本,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应该将类似的安全事故当作反面教材,引以为戒;一定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一定要把安全生产牢牢记在心中,时时抓在手上,实行精细化管理,抓苗头抓倾向抓预防,切实转变想当然、按习惯等粗放监管理念。同时要大力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安全生产主题,着力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评机制、重大隐患整治与督办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并使之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为煤矿生产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氛围,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6 结束语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常性地坚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和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设。要采取先进的宣传手段和宣传内容教育群众。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强调自主管理,注重日常基础工作,时刻注意安全,把安全

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安全了,家庭才有幸福,企业才有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学诚.中国煤矿安全大全[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3-1.

第9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践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丰富和多元的,因此,要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必须从多个维度建立适应其长期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以及所在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提出了构建“项目带动、集团推进、利益驱动、制度保障、情感催化”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长效新机制的思路。

一、以项目为基础的多点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项目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和桥梁,也是双方合作稳定、长久的关键,是合作之根本。好的项目合作对双方而言一定是建立在各自所需的基础上,否则必定中途夭折。着眼一个项目展开实质性合作,以此带动双方由单因素逐步发展到多因素乃至全方位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因此,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寻找双方互利的合作项目,以项目为切入点,多点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1.重新规划定位校外实习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普遍较多,但是大多数合作相对浅显,合作内容单一,仅仅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短期的校外实习,没有触动到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针对这些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资源,应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对这些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实行分类使用和管理:①将以认识实习为主的基地规划为“协作性基地”,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相对浅显,以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为主;②将以顶岗实习为主的基地规划为“生产性基地”,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就相对深入,合作内容相对多样,实习时间较长,实习内容专业性强,且具有生产性特征。由于定位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就不同,相比较而言就容易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保持持续的热情,与学校的合作就相对稳定。

2.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重要场所,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也是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双方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学校而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弥补了自身生产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到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及时跟进产业发展。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并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等深度合作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由学院为企业提供入驻条件,企业携带产品、技术和设备,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同组建生产性实习工厂,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任务。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学校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在企业设置课堂,按照企业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共建科技研发中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少技术骨干、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形势不好想转型升级时倍感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应主动出击,结合自身的专业实际,与企业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开展项目合作。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促进其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参与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成为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托,实现校企的有机结合。

二、以理事会为平台的三层递进推进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要发展离不开好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继而成立各种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其他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使学校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需求,同时增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关注,逐步形成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校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三层递进式的校企合作推进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谐发展。

1.成立分专业校企、校校合作理事会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重组,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分别成立校企、校校合作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方的职责义务;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各方的协调与沟通;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人员的双向流动(业务骨干双向兼职,企业员工到学校培训,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等);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获取利益的共同提高[1]。

2.成立校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由合作方领导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就双方的重大合作事项商议决定,签署协议,为成员单位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使各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充分互动和渗透,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深度合作。同时,协调解决各专业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合作健康发展。

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由地市政府主导,省教育厅领导,组建由中高职院校、地方相关局委、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中高职相衔接的格局。集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人力招募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共同发展”为原则,为校企、校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其全方位合作,从而引领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三、以制度为前提的多方支撑保障机制

为加强校企合作管理,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设立专门从事校企合作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如校企合作办公室,重点负责学院与企业大型共建项目的运行,同时服务各系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系部主任负责本部门校企合作事宜,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产学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全方位推进。

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及时跟进合作的进程和领域,建立促进产学合作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为合作保驾护航。学校应从大的原则意见、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制定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制度,多方联动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如制定关于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考核评价办法等纲领性文件,落实学校相关部门职责,明确校企合作项目内涵;制定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企业为职工培训等制度;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重视并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合作教育中去;完善校企智力合作机制,开放校内优质设备,挖掘教师潜力,服务企业生产与研发。

四、以利益为根本的互惠互赢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应以满足企业长远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根本。

一是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定制”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使企业参与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持对合作企业服务的持续性,从而赢得企业的肯定和支持。二是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企业繁忙和最需要人的时节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同时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安排顶岗操作时间,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开发、项目策划等,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某些技术上的难题,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促使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企业的活力。四是挖掘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共同进行科技项目开发。一方面满足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锻炼教师队伍、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难题。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催化机制

在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尚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和调控的条件下,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剂和催化剂。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上吸纳合作企业的意见、取得高度共识,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的愿景。通过订单培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通过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和开展技术服务,将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请进来给予指导,促进教师深入企业,实现人员方面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加深与合作企业的感情。总之,从各个角度深化合作中建立起来的感情,珍惜合作中形成的友好关系,让这种感情长期滋润合作的齿轮,维护和巩固合作的长久。

总之,要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方受益、合作共赢,必须从运行、推进、保障、驱动、催化多角度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依靠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持久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批真正受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