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一、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2、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1、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抓住文章标题设计,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缩影,是文章重点的提示,是文章线索的暗示,是文章丰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折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最敏感的神经,抓住文章标题进行阅读整体性提问的设计,可以便捷地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围绕文本标题设计下列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儿童多处呈现出什么情境?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性提问的引领下,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儿童多处热闹非凡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天真烂漫。作者选择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是因为儿童天真活泼,生机勃勃,而且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儿童就是春天,儿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有无限光明美好的未来。“只拣儿童多处行”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更表明了作者对儿童的无限关爱,希望儿童得到春天般的呵护和感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整体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内容、探索发现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进一步激发了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好的构思,构思在写文章时是作者思路的运行,这在读者面前表现为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借助思路把内容庞杂的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借助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和体会作者的情愫。写得好的文章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抓住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问,引导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本文叙写的对象是秦始皇兵马俑,围绕这种特殊的对象,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既具体地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具体情况,又显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根据文本结构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整体性提问的问题: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临潼的哪几种秦兵马俑,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课文开头结尾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和中间部分构成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秦兵马俑有着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依次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驭手俑和军士俑)、弓弩手俑和马俑等六种典型的秦兵马俑。文章的开头指出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地处西安临潼,结尾指出其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这样,学生充分整体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下面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文章语言赏析,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许多篇选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堪称经典范文,这些课文都有过人的文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感受如此精美的语言,总让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美好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美好的语言,认识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和创造语言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