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证券化经典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 简称ABS),是指对某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或是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已有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将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分离与重组并进行信用增级,以此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发行高级债券,并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一种融资方式①。发行融资租赁资产ABS本质就是一个以融资租赁应收款项为支撑,以租金收益权为基础发行证券、融通资金的多主体、多环节的运作过程。
融资租赁资产具有先天的优势,基础资产权属明晰,现金流稳定,且3-5年的中长期租赁期限与证券期限非常匹配。自ABS发行由行政审批改为备案制以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呈井喷式发展。WINDS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一举突破千亿级规模,发行租赁ABS规模达1,239.66亿元。2016年的发行规模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年份租赁ABS发行规模之和②。规模扩张的同时,租赁ABS发行利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2016年租赁ABS平均利率低于五年期内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75%,四季度优先级平均利率更是低至4.14%。
公司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信用评级水平还是基础资产储备,均已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取得边际效益,通过主动的负债管理,充分发挥杠杆效用,公司抓住这一有利窗口期,适时启动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工作。与国金证券(2016年ABS发行单数市场排名第一)合作发行“国金证券-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一、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计划产品设计概况
(一)专项计划基本情况
2016年11月10日,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起的“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挂牌(证券代码:142356-142368)。作为公司首期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为26.51亿元,由优先A级(AAA)和优先B级(AA+)及次级证券构成,期限五年,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
(二)产品的交易结构以及参与主体
本期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是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以基础资产本金超额覆盖、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差额支付承诺作为内外部增信措施。计划包含基础资产25笔,租赁资产本金余额约为26.51亿元。计划分优先A、优先B和次级三档,优先A与优先B由国金证券负责包销,将按照资产现金流再细分为12档,其中:优先A档分为优先A1-A9,票面利率为3.9%-4.5%,合计规模为21.21亿,占比80%;优先B档分为优先A10-A12,票面利率为5.0%-5.2%,合?规模为2.65亿,占比10%;次级规模为2.65亿,占比10%,由我公司全额认购。对专项计划资金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各期预期收益和全部未偿本金余额的差额部分我公司承诺承担补足义务,整个计划期限预计为5年,待优先A及优先B本息都兑付完毕后,计划可提前终止。具体的交易结构如下图1:
因本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优质、增信措施完善,以较低的发行价,获得金融机构、计划管理人的广泛关注和争相认购,超额认购达5倍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国金租赁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和优良经营品质的肯定。本次交易的主要参与方信息见下表1。
(三)基础资产的选择
融资租赁资产池,由可用于转让的租赁资产构成,由一系列要素相同的应收租赁款项构成:是融资租赁资产交易中“基础资产”的来源和渠道。具备未来现金流稳定、可靠、风险较小等特点。截至基准日2016年7月1日,入池基础资产所对应的租赁合同均正常存续。相关统计信息如下表2所示:
二、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计划产品设计思路分析
成功发行ABS产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需要具有清晰的动机和可靠的交易结构。本文以“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基于ABS融资的核心动机,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分析该资产证券化产品。
(一)发行本期产品的动机分析
1.资金端双向传导
通过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优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内外部增信,提高市场认可度,降低综合发行成本。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和透明度,充分披露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从而促进证券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实业端双向促进
通过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面向实体经济,回归租赁本源,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深入产业链条,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在M2整体稳健的大环境下,缓冲结构性、偶发性钱荒。设计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最终降低终端承租人综合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1.资产服务机构的资金混同风险
作为资产服务机构,管理着基础资产的回收款,其信用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基础资产的安全。一旦其信用状况恶化,出现偿债危机甚至破产,基础资产的回收款可能会与其他资金混同,从而给专项计划资产造成损失。
本计划对基础资产产生的资金划转设置了收款账户、监管账户及托管账户的账户安排,资产服务机构应于每个收入归集日14:00前将届时国金租赁收款账户中归属于基础资产的回收款(为本项之目的,不应扣除执行费用)全部划付至监管账户,并不可撤销地授权监管银行(监管银行同意接受该授权)于每个回收款转付日16:00时前将监管账户内的全部回收款(不包括该等回收款在监管账户内产生的利息,该等利息由原始权益人享有)在扣除执行费用后的余额划转至专项计
划账户。
2.流动性风险
在本计划中,当期基础资产现金流可能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及在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支付前必须支付的各项税费,进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根据原始权益人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如果根据托管银行在托管银行报告日发出的报告,托管账户内资金余额按《标准条款》约定的分配顺序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则原始权益人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可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的偿付提供一定的外部信用支持。
3.入池资产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之间的利率风险
本次入池资产中所有基础资产对应的租赁合同以浮动利率计价,并随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根据本次专项计划的兑付方案,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均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如计划存续期内发生基准利率下调事件,入池资产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之间的利差缩小可能影响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兑付,专项计划将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根据原始权益人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如果根据托管银行在托管银行报告日发出的报告,托管账户内资金余额按《标准条款》约定的分配顺序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则原始权益人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可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的偿付提供一定的外部信用支持。
4.在专项计划成立日无法解除质押等其他风险
本次入池资产中有部分基础资产质押给银行,另有部分基础资产转让给保理银行,若在专项计划成立日无法解除质押或清偿完毕全部保理融资款,则前述基础资产将不符合基础资产合格标准。
根据《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标准条款》中对基础资产合格标准的定义,基础资产设定的基础资产质押担保和基础资产转让登记可在专项计划设立日次日起10个工作日内解除。国金租赁已对基础资产质押担保和基础资产转让登记的解除事宜作出书面承诺,保理融资款在专项计划设立前清偿完毕并由国金租赁合法取得该部分债权融资款对应的基础资产。
此外,根据《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买卖协议》的约定,计划管理人在专项计划设立日12:00之前向托管银行发出付款指令,指示托管银行将专项计划募集资金中等于截至专项计划设立日应付未付债权融资款金额的款项,分别划付至债权人银行的指定账户以代原始权益人向债权人银行清偿债权
融资款。
根据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之法律意见书》,在原始权益人和相关方解除完毕前述基础资产的质押担保和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后,基础资产不存在担保负担或者其他权利限制。同时,基础资产均可特定化,不存在重复转让融资的情况。以上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风险。
(三)现金流覆盖测试分析
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与其基础资产现金流的稳定性、可预测性是分不开的。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覆盖测试是ABS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分层设计的结构及每层证券的定价都取决于融资租赁资产池的现金流状况。基础资产现金流越稳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越低,?l行者和投资者的估值差距也就越小,进而融资成本最小。
专项计划存续期间的现金流入,在支付当期的利息收入税费、专项计划费用、优先级资产证券预期本金及收益后,全部作为储备进行留存。对基准日后每一笔租赁合同在预测期间的租金收入进行预测,汇总得到全部基础资产的各期现金流,并根据分层情况测算每个预测期间基础资产池需要偿还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及预期收益,测算得出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能够对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收益提供较好的覆盖。如下图所示,在每个兑付日,专项计划的现金流入均能对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产生
覆盖。(见图2)
(四)信用增级的方式分析
本专项计划的收益及本金的偿付内部采用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内部增信措施,外部则采用差额支付承诺的方式。
1.内部信用支持――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及超额抵押内部增信
本专项计划的收益及本金的偿付采用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内部增信措施,其中,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12,100.00万元,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6,500.00万元,次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6,500.00万元。以资产池应收租金本金规模计算,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可获得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共计20.01%的信用支持,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可获得次级资产支持证券10.01%的信用支持。
同时,资产池现行加权平均利率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计平均票面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超额利差,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了一定的信用支持。
2.外部信用支持――差额支付承诺
根据差额支付承诺人国金租赁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国金租赁将对专项计划账户内可供分配的资金不足以支付该兑付日应付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的差额部分承担补足义务。差额支付承诺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提供了较强的信用支持。
(五)发行ABS对公司的优势分析
1.加强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实现直接融资
ABS作为直接融资工具之一,因为可以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有效打通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租赁公司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减轻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通常ABS的融资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融资费用的减少可以优化公司的负债结构,提高流动和速动利率,增强公司自身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使公司面临较低的信用风险。ABS助力公司更直接更有效地破解了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活动,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通过结构化手段提升了信用等级,实现优质资产与市场资金的有效匹配,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本期产品加权平均利率较银行利率下降了约14%,融资比例提高了近30%,融资期限突破了传统信贷的局限。
2.提高收益能力,释放业务规模、赚取中间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租赁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的原始资产生在实体企业,长在租赁公司,租赁公司的资产主要是应收融资租赁款,应收款项到期日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租赁公司可以将长期应收账款变现,将流动性较差的租赁债权变现为流动性强的现金资产,增加自身的资金流转速度,大大缩短公司获利及资金回笼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加快项目滚动开发,改善租赁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提升新业务获利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发行ABS可盘活存量资产,增强流动性,扩大业务规模,配置更多的优质项目。公司未来的租金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该证券可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通过创新的兑付方式,减少资金的沉淀和闲置,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盘活存量项目前期投入,灵活自主地安排资金使用。
三、本案例特点及分析结论
本公司发行的该专项计划采用了多种信用增级方式,以及经典的现金流支付安排,发行金额大、发行利率低、结构设计新、认购情况热。没有选择“资产出表”。从结果来看,本只证券化产品的作为公司首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是较为成功的,在2016年证监会主管发行的所有租赁ABS产品中规模排名第九名。得益于原始权益人及其股东在租赁行业的专业性,最后发行产品较为顺利;其次,产品的交易结构及产品设计合理,风险防范措施安排较为完善,使得最终产品成功发行。但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本产品仍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一)降低入池资产的集中度
在本产品的资产池中,应收租赁款付款周期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地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ABS的信用评级。未来其他公司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采用筛选付款周期、行业、地域较为分散的基础资产进入资产池,分散入池资产的集中度。
(二)尝试增加多种增信措施
本产品通过“差额支付承诺”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提供了较强的信用支持。由于外部增信措施对于提升产品的信用等级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以后的产品设计中可以采用其他的外部增信措施,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三)提高次优级证券的信用等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产品的发行成本与信用评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提高次优级证券的信用评级可以显著的降低发行成本。提高次优级的信用评级主要可以通过提高基础资产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
(四)基于原始权益人需求合理选择产品结构
由于“出表”型交易结构存在融资效率较低的缺点,所以在产品设计时,不应过度追求将租赁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需要在考虑原始权益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对产品在“资产出表”和产品的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和衡量,选择最合适的产品结构。
注释:
【关键词】知识产权;企业经营;专利池;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标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大多停留在保护层面,还没有进入资本化运作阶段。如何把企业现有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知识产权从静态权利转变为动态权利,这就涉及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经营。所谓知识产权的经营就是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质押、证券化和技术标准化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知识产权所蕴涵的价值,使其在法定保护期限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价值。根据知识产权经营模式的市场运作成熟度,可以分为传统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和新兴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一、传统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传统知识产权经营模式是指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的经营模式。
1.有偿转让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企业研发出来的知识产权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方式,获得更大利益。知识产权有偿转让模式包括所有权有偿转让和使用权有偿许可。
知识产权使用权有偿转让往往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模式。这些企业资本雄厚、技术条件优越,在某些技术领域可能存在相当多的知识产权。同时,这类知识产权的市场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市场相关替代技术也很多。许多情况下,这类知识产权还没过保护期,就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对于这类知识产权的开发一定要尽快。采取知识产权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方式,可以获取许可费,尽快收回知识产权开发成本。
知识产权所有权有偿转让模式主要适用以下情况:(1)企业本身难以开拓市场,对未来市场的占有能力有限;(2)知识产权开发后,已有相同效能的替代技术出现,而竞争对手已经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市场;(3)将自己的产品或商标施加给受让方,能够实施专利技术转让与产品或商标相结合的战略;(4)企业不再使用相关知识产权,而该知识产权还没有过法定保护期。在以上情况下,知识产权所有权的有偿转让,是企业扭转经营不利形势、避免破产风险、获得重大发展契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陶氏化学有限公司通过专利有偿转让,专利许可收入由原来的2500万美元增加到1.25亿美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收益水平。
2.交叉许可经营模式。交叉许可模式是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的一种经营模式。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构成妨碍时,就可实施交叉许可模式。
交叉许可模式适用于企业间的专利比较接近,而专利权的归属又错综复杂或相互依存的情形。交叉许可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同行业内的企业间技术差距已不存在;与其它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在不断扩大;依靠单纯专利许可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专利权的增多或复杂化等等。通过专利交叉许可企业之间形成技术联盟,对内可以互相实行交叉许可,对外则可以统一抵制其他的品牌进入该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水平和行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专利池经营模式。专利池是基于特定目的而形成的专利的集合体。加入专利池的专利权所有者依据协议参与专利的许可和专利许可费的分配。运用专利池实现技术垄断,以谋取垄断利润。
该种模式适用于技术处于垄断阶段的企业。专利池可以达到单个专利达不到的目的-技术垄断。因为任何产品或技术一般都需要若干核心专利组成,只拥有一项核心专利不可能形成对一项技术的垄断,而由若干核心专利共同组成的专利池则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这些核心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时就极易形成技术垄断。微软通过专利池的构建,实现技术垄断,从而赚取了高昂的专利费。我国DVD企业经历的专利诉讼,实际上也是6C、3C等DVD专利联盟通过构建专利池,形成技术垄断,收取高额许可费的结果。
拥有核心专利的我国企业应尽快开发专利,以便在核心技术领域筑起牢固的专利池,以防核心技术周围未开发的领域被他人获得专利。做好核心专利技术储备,以便在核心专利期限届满时,通过取得改进专利仍能起到保护作用。暂时没有核心专利的企业要积极创新,获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行业核心技术专利池的组建,以增强在专利池中的发言权,通过加入专利池以获得交叉许可方面的利益。
二、新兴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些新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逐渐在市场运作中出现,虽然这些模式还没有成为主流,但它们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实践中,新兴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知识产权证券化经营模式。在企业正常的科研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企业当前不准备使用或今后一段时间内没有能力进行开发的知识产权。这类知识产权又具有巨大的市场利益。对于这类知识产权,可以采取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形式,即企业将具有可预期现金收入流量的知识产权,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该知识产权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转移给另外一个特设载体,由特设载体发行一种基于该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权利凭证,据以融资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收益不同。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的收益较之未来的市场收益一般较小。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把本来需要数年才能实现的知识产权收益在当期提现,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提高资金周转率,还可以为后续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推进企业的科研创新水平。在国际上,已有许多知识产权成功证券化的实践。音乐版权证券化领域有1997年的鲍伊债券,在专利证券化方面, 药业特许公司(Royalty Pharma) 的两个项目是目前已知的经典案例。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知识产权证券化成功的案例,但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有多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上市,如“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这些实践为中国将来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产权标准化经营模式。有些企业的知识产权是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或者与其他企业的技术共同组成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专利池。对于这类知识产权要通过技术标准化的途径,力图使自己的知识产权成为行业的技术标准,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因为当一项技术在全行业内得到普遍推广并形成一种事实标准或普遍标准时,由于技术标准中通常含有大量的专利技术,标准的设定者及其成员就可以通过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这种“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发展道路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佳选择。日本的索尼公司,美国的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都在标准上赚得大笔财富。现代企业一定要积极参与各级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成为行业标准中的核心技术。借助于技术标准化途径,充分挖掘企业知识产权的财富价值。
以上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各有特点,在市场运作中也有不同的环境需求,在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先进性、可开发程度、商品化前景进行认真论证,并以公司经营战略为导向,分析该行业发展特点和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桂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模式与策略分析[J].新材料产业.2007(8)
随着注册制推进的放缓、战略新兴板的搁置,A股上市通道日渐收窄,与此同时,中概股、港股等大批企业的回归,让A股壳资源迎来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壳标的的选择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非ST类的一些小盘股公司、地方国企开始密集出现在壳市场中。
3月份以来,大批知名、不知名的中介机构都加入了找壳倒壳的大潮,直接推高了壳公司的预期。壳公司坐地起价、壳方费用一天涨价一个亿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
在这场壳的盛宴中,不少私募开始重仓豪赌壳公司。有机构甚至称,今年唯一确定的主题投资,就是“炒壳”。借壳市场越来越火爆,“炒小、炒差风”再起。在著名经济学家华生看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如此畸形的市场生态,最终受伤的仍是中小投资者。
注册制只是被推迟,但是不会缺席。尤其在*ST博元因重大信披违法被强制退市之后,监管层已经释放出一种退市常态化的信号,壳资源暂受热捧,其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炒壳盛宴难长久。 市场扭曲
“现在到处在找壳。手里没几个壳都不好意思在资本圈混。”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据他介绍,有中介一次在朋友圈晒出10家壳公司的资料,却并不清楚壳方的股东情况,开口要求“先签居间协议,财顾费1亿”;有的壳公司今天谈完价格次日就变卦了;有的壳方甚至在尽调之前先让打5个亿的保证金;有的拟借壳资产,保证金都已到账,但仍有中介为这个资产找壳。
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当前壳方老板心态失衡,壳市场严重扭曲,类似摆地摊卖白菜。
一直以来,A股市场上认可的壳市值,普遍为30亿元左右。而目前市值40亿元以下的优质壳都已经很少。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随着上门找壳队伍的增加,壳公司老板的惜售心态越发明显,对于资产方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不能迁址”,“行业分布要性感”,“利润4个亿以上”等等。
自2016年以来,公布重组预案的不少借壳方承诺利润很多都已突破10亿元。此前中国忠旺作价282亿元借壳中房股份,借壳方承诺,2016年至2018年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8亿元、35亿元和42亿元。
今年3月宣布借壳大杨创世的圆通速递作价175亿元,亦承诺2016年-2018年度扣非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亿元、13.3亿元和15.5亿元。
“现在很多此前准备上新三板的企业,并不符合借壳条件,随着新三板前景不明,又不愿意被并购,也开始跃跃欲试借壳。”北京某券商场外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借壳对买方的利润要求很高。利润1亿元以上才比较合适借壳。因为利润太小、规模太小,容易被原股东淹没,很难取得实际控制权。
“其实,从去年到今年,借壳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主要是市场浮躁,中介过于积极,造成了一壳难求的假象。借壳真正达成交易的依然很少,90%以上的交易是谈不成的。”华泰联合证券并购部执行董事劳志明告诉《财经》记者。
上述北京投行人士告诉记者,3月以来,谈了十几个壳公司都不成功,壳方太挑剔,对资产要求很高。很难匹配。此外,有的壳方并非真的壳方。很多壳老板之所以愿意跟中介谈,是为了市场重组的预期,以便维护股价。
在劳志明看来,壳资源是相对固定且透明的,真正稀缺的是好的资产方,得资产者得天下。如果是类似奇虎360这样的资产方,上市公司是非常乐意的。因为毕竟上市后市场可能会给出相对较高的估值。这样的资产方对壳的选择范围很宽。
壳资源交易火爆。二级市场上,相关概念股也随之疯涨。
据光大证券对A股市场近年来借壳案例的统计,被借壳公司复牌后都在短期内急剧上涨,十几个交易日内相对市场的累计超额收益平均高达70%以上。
受赚钱效应推动,当前壳资源受到广泛青睐。申万宏源4月中旬对近500名投资者的一项调查显示,二级市场上壳资源概念受关注度达39%,高居首位。 僧多粥少
变化主要是从3月份开始,随着注册制的放缓,战略新兴板的受阻,借壳上市的需求被激发。
对于此前欲上战略新兴板的中概股公司来说,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私有化的,一般都有投资者参与,时间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明确宣布回归的中概股数量共达36家,包括聚美优品、酷6传媒、智联招聘等在内,发出私有化邀约的也已超过30家。
此前部分回归企业的跨市场财富效应开始凸显。2015年底,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在A股上市,彼时分众传媒的市值约为37亿美元,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值飙升了近7倍,已达231亿美元。
鉴于A股的高估值,港股回归的序幕也在拉开。近期,中国忠旺、青岛港、中国太平等多个“大块头”港股集体筹划回归A股。
对于这些资产优质、融资体量较大的港股与美股来说,相比IPO,借壳上市可能是目前阶段最为快捷高效的方式,可以省去较高的时间成本。截至目前,正在IPO排队审核的公司超过700多家。按照去年新股发行节奏,存量IPO消化仍需一段时间。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潜在壳资源成为各方争抢的标的。多家券商近期给出了潜在壳资源标的,总结了标的的主要特征:市值小、股权分散、经营业绩较差等。
近日,申万宏源对144家历史壳资源回溯,总结了部分共同特征,如:扣非后净利润为负、总市值小于50亿元且集中在20亿-30亿元区间、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且市值小于5亿元、净资产小于5亿元,总资产小于30亿元、负债率没有明显规律等。
根据上述特征,申万宏源适当放宽筛选条件,从A股市场选出57家潜在壳资源标的,其中国企控股上市公司26家,非国企类31家。
国企类公司中以地方国企控股公司为主,包括当前已经停牌的河北宣工、廊坊发展、河池化工等,还有未停牌的南风化工、亚星客车等。非国企类壳资源标的则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如已经停牌的国农科技、东北电气等。
“总结起来,壳公司的总市值最为重要,15亿元左右最理想;原壳主愿把所有资产全买走,其他可以慢慢谈。其实,排除下来没有多少优质的壳,所谓僧多粥少。”上述北京投行人士称。
华泰证券和中泰证券也给出了壳资源标的。《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有10家公司至少被上述两家券商推荐,即*ST川化、*ST南化、祥龙电业、瑞泰科技、湘潭电化、*ST珠江、亚星客车、国风塑业、*ST江化和宁波富邦。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以来,A股市场就发生了以借壳为目的的重大资产重组93起,涉及交易总金额高达6908亿元。已经完成的就高达47起,涉及交易总金额3416亿元。 国企卖壳
与以往不同,这波借壳浪潮中,国企壳资源是很大的亮点。华泰证券认为,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主题共振之下,兼并重组有望提速,国企壳资源投资价值正在凸显。
进入2016年,上市国企停牌数量悄然增加。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6日,两市停牌的上市国企已近90家,其中因筹划重大资产事项停牌的有82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的有55家,央企则有27家。从停牌时间上看,今年停牌的公司约占九成,较2015年底显著增加。
除传统的资产重组外,一些上市国企另辟蹊径,拟通过公开转让股权的方式卖壳保身。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中国嘉陵、上工申贝、*ST钱江、*ST建峰、河池化工、嘉凯城等10余家国企控股公司拟转让壳资源。
这些公司身上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如均处于传统行业、经营逐年恶化盈利艰难、市值偏低,转型诉求强烈等。
上述卖壳转型的典型样本之一即是恒大集团借壳嘉凯城的案例。嘉凯城4月27日公告称,公司国资股东已于近日与恒大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后者将以3.79元/股的价格受让52.78%的嘉凯城股份,交易对价达36亿元。嘉凯城今年3月初停牌时股价为4.58元,据此计算,该交易价格较停牌股价折让近20%。此前嘉凯城对股权受让方提出了严格的限制条件,恒大被认为是最具可能性的三大潜在收购方之一。
资料显示,嘉凯城是浙江省国资委旗下唯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受地产调控政策冲击,公司2015年房地产开发业务的营收同比下降近六成,全年亏损23亿元,这是其自2009年借壳上市以来首度陷入亏损。
多家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该项收购不失为一场双赢交易,一方面嘉凯城可借此缓解经营压力,另一方面恒大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嘉凯城手中大量综合体项目的土地储备,同时恒大还可借此获得A股上市平台,助其私有化进程提速。
几乎与此同步,又一家拟卖壳公司*ST钱江找到新东家。该公司4月26日公告显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将会入主*ST钱江,前者是吉利汽车的控股公司,后者则是浙江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
相比于浙江国资委的卖壳,央企中国化工集团则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4月26日,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黑化股份公告,该公司拟“卖壳”给民营资本的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
这只是中国化工集团资产整合的一粒棋子。《财经》记者统计发现,该集团目前控股9家上市公司,除黑化股份外,还有4家处于停牌状态,且停牌事由均涉及重大资产重组。这4家公司包括今年4月停牌的*ST沧大、河池化工,还有去年停牌的风神股份和沙隆达A。作为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早在2013年,中国化工集团就开启了资产证券化进程。该集团也是化工类央企中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企业。按照其计划,公司未来六项业务将缩减为四项。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A股市场上,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近千家,约为当前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地方国企控股600多家,央企控股300多家。
这一庞大的群体在2016年迎来躁动之年。国企改革方案的落实和对僵尸企业的清退成为它们进行资产重组的重要推动因素。
今年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日臻完善,2月25日,国企改革“十项试点”公开。内容涉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央企兼并重组等。3月31日,国务院批转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企业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
与此同时,国务院去年12月出台的针对“僵尸企业”的清退措施,也令相关标的重组和“腾壳”行为明显增加。加之经济持续下行、企业经营恶化的“倒逼”,国有资本兼并重组加速推进。
目前已有多省市制定并出台了国企改革相关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包括上海、广东、山东、江西、四川、重庆等,其中地方国资证券化是重要内容。 监管套利
对于部分急于借壳上市的公司而言,借壳本身也并非易事。所以,“曲线”规避借壳,“借道”却不借壳,已悄然成为趋势。
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自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的,即构成借壳上市。
在常见的规避借壳案例中,往往通过精妙的交易设计避开其中一个条件或者“分步走”。
据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介绍:第一,先收购第三方资产,即重组交易对手方与控股权受让方、配套融资方不存在关联关系,保证收购资产占净资产比例不足100%;第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通过减持、股权转让、股东结成一致行动人等将控制权变更。
今年2月,旅游公告,拟以110亿元作价收购拉卡拉100%股权;25亿元将现金支付,85亿元将通过向主要股东发行股份方式支付。通过交易设计,旅游精准绕开借壳。
数据显示,旅游2015年末的总资产为18.53亿元,不足拉卡拉的资产总额的20%。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控股权也发生变更,由此前的国风集团变为孙陶然、孙浩然和蓝色光标构成的“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拉卡拉15.8%的股权,对应的卡拉卡资产金额为17.38亿元,占前一年度旅游资产总额的93.79%,未达到100%,因此并未构成借壳上市。
此外,通过定增易主来规避借壳成趋势。从审核难度上,作为推进市场化审核的重要一项,对定增的审核更趋向于形式而非实质。
奥马电器即是近期“借道”定增规避借壳的经典案例。据不完全统计,除奥马电器,还有包括德奥通航、*ST皇台、万通地产、中海海盛、隆平高科等数家公司的方案采取定增易主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停牌伊始并非为了定增,其大多筹划的是重大资产重组,到方案公布时,再拿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方案。
不允许借壳的创业板,最近也被爆出已有规避的案例。上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他目前也在物色创业板的壳。“先装资产,过段时间再安排大股东减持,虽然比较麻烦,但创业板的壳干净,盘子小。”
市场曾多次以为壳资源将贬值,但借壳市场越来越火爆。绩差上市公司“乌鸡变凤凰”的大戏仍在不断上演。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炒壳让真正的价值投资很难实现,机构老老实实研究业绩、基本面,远不如赌个重组来得更快。不过,万一借壳失败, 踩雷的概率很大。
虽然早在2013年,证监会就提出对借壳上市执行与IPO审核等同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审核通道不同,借壳的审核通道是并购重组委,近年因为提倡市场化效率,审核速度不断加快;而IPO通道由发审委审核,比较审慎,导致出现监管套利,屡屡被钻空子。
在华生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监管层没有把规矩定严。企业稍微变个花样绕一下,就被放行,那市场就知道监管层的态度了。华生建议应该让借壳与IPO一个通道,严格等同。没了监管套利,“壳”自然就没了价值,炒壳者也会消散。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教学法律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22.28-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25-03
随着“社会金融化”与“金融社会化”两股浪潮的交织演进,金融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法课程,进而使得金融法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金融法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特征,教学内容泛化、零散且恪守传统金融法的知识疆域,未能及时回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以至于存在脱离实践诉求的现实倾向。本文置于金融创新视域下,审思金融法教学的弊病与局限,探究改进金融法教学的现实出路,旨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寻求经验共识。
一、当前金融法教学的特点与问题检视
金融法是一个典型的跨部门的法规范群,内容涵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支付结算法、货币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其知识谱系可以类型化金融交易法、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由于金融公法与金融私法交织叠加在一起,学界关于金融法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論争,金融法到底属于经济法还是属于商法抑或是独立的学科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撇开金融法的学科性质不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金融法课程一般安排36个课时)之内,有效地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达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金融法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事实上,很多法学院校除了开设金融法课程之外,还普遍开设了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如何确定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之间的教学分工,破费思量。按照一般法学院系的做法,金融法教学总是按照“金融法总论—银行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政策性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这样一条主线加以展开,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决定了金融法之下二级部门法的教学不可能太深入,只能停留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及对主要法条的解释,且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诊所教育较为缺失。特别一提的是金融法总论,这种金融法基础理论系统化和体系化的高级形式在教学中被严重忽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金融法总论的空洞化与碎片化。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很多同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金融法之后,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规则,对金融法理念与精神实质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
上述金融法教学的特点反映出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重点,难以深入。金融法的二级部门法数量繁多,不一而足,如果面面俱到,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层面,不可能过于深入。在金融法与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均有可设的情况下,这种追求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毫无意义,纯属教学资源的浪费。如果以金融法总论为中心,将金融法的规范定位、历史发展、特色范畴、基本属性、功能价值、基本原则、主体类型、行为方式、权义结构、责任形态、体系构成加以拓展,同时辅以制度规则和案例,则有助于形成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的合理知识分工,能够深入到金融法的基础理论内部,教学的重点亦更为突出。金融法总论具有统摄分论、指导实践、学科自省的功能,其体系化构建并非学者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夯实基础理论的需要,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引。金融法教学有必要改变“重具体制度、轻基础理论”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将教学资源往总论上倾斜。当然,这需要学界齐心协力,集中力量提炼和总结出一个科学、系统且“接地气”的总论作为统领,以此来破解学术研究中“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引领金融法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其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课堂互动。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多数高校的金融法教学都是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方式,较少进行案例教学,更缺乏诊所式互动教学法。这种以规范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法条主义”,注重的是应试而非能力培养。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典型金融法案例不断涌现,对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视而不见而固守传统金融法教科书的僵硬范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最后,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不利于卓越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既有的金融法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自媒体时代,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待反思与超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综上所述,金融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均存在较大缺陷,如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法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带来了金融深化和自由化,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具、新业务、新组织,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世界。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异常活跃,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银行发起—分销模式十分盛行,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和对冲基金异军突起,围绕住房金融制度的创新如火如荼,金融创新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力量,金融创新必然带来深刻的法律变革,而天生具有贴近生活和解释实践的内在品性、以满足市场诉求和回应社会关切为己任的金融法,必然会通过理念更新与制度调适积极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面对与时俱进的金融法,如果教学的内容设计不进行及时更新的话,势必与实践相脱节。事实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已经对金融法教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导致传统金融法教学所依据的知识载体不敷适用。目前,国内的金融法教材多达百余种,但编排体系大同小异,内容构造几乎雷同,且很多章节的内容被锁定在根深蒂固的观念误区之中,未能根据时代变迁与法治发展进行同步修订。以金融监管为例,多数金融法教材对金融监管的论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认知层面上,热衷于相关概念的界定、金融监管特征的描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类型化区分以及我国监管体制改革的同质化表达,对于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运动的最新动态视而不见,对于统合监管、原则监管、轴式监管、激励性监管、嵌入式监管等21世纪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趋势更是选择性遗忘。这场危机带给金融监管的启示在于,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进而启发我国要改革和优化金融监管体制,牢固树立风险思维和危机应对意识,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行动的意愿。如果金融法教学对于最新的监管动态不予关注的话,无异于对学生不负责任。再以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个知识点为例,现有金融教材几乎都是从“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的银行”四个层面加以论述,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中央银行法制变革浪潮缺乏关注,对于以G20为代表的全球金融治理视野下的中央银行重新定位缺乏敏感性,对于中央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新职能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述。对于本科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金融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加以修订,及时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是教材编写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学的影响,如何回应科际整合的挑战成为金融法教学的一大难题。如果说法学注重稳健的话,金融学则具有敏感的特质,它总是率先对金融创新作出反应,将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自身的思想谱系并渐进性地作为自身的知识传统。传统的金融法研究偏重于概念法学、注释法学和解释法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偏重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两者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二者需要从割裂走向联姻,共同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金融法教学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将最新的实践动态展示给学生,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逻辑分析能力。
此外,金融创新不断催生出鲜活案例,如何将其纳入金融法的教学流程,同样是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讲到信托设立问题时,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案作为我国收益权信托第一案是个绝佳案例素材;在讲到企业融资的法律风险时,海富投资对赌协议案是个绕不过去的经典案例;在讲到商业银行破产时,英国北岩银行破产案非常值得深入剖析。此外,互聯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争议案例、民间金融异化与扭曲引发的系列案例、大数据交易与区块链引发的新型金融案例均值得嵌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丰富的案例引入金融法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寻求案例与相关知识点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关注案例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金融法教学回应金融创新的路径展望
在金融创新滚滚洪流的不断冲击之下,金融法制结构性变革的时点已经来临。所谓金融法制的结构性变革,不再是针对个别条文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于对全球经济竞争的适应性而进行的理念更新和制度重塑。面对金融创新复杂而深刻的影响,金融法的教学模式必须作出改变,将应试导向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能力培养型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市场,更多运用案例,更频繁地进行课堂讨论,将金融法课堂打造成为砥砺思想、启迪新知的舞台。为此,金融法教学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首先,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为主线,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配置。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金融创新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监管旨在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有时会诱发新的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既存在互动关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和健康稳定的发展。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为主线,完全可以把金融法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推广金融法的案例教学,强化金融法课堂教学面向实践的适应性。金融世界瞬息万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将鲜活的金融创新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融法教学在关注境外国家和地区金融案例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内发生的最新案例,通过案例讨论提炼金融法制的义理和精神,阐释金融法制的理念与制度,分析金融法制的程序与运作。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库搜索的便捷化,操纵难度并不大。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为例,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借贷、互联网保险理财、网络货币等领域出现的新案例不胜枚举,且多是由金融创新所引发,难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得到圆满解决。建议以学生为主体,由其进行案例搜集、分类,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后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普遍性采取案例教学,意味着金融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要进行相应调整。金融法教学模式的这一转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能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精神,促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金融法教学应当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尤其是经济学(金融学),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科际整合的产物,法律经济学的兴起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不仅形成了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法学和经济学提供了若干创造性的思想源泉。时至今日,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分析、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几乎可以应用到法学的每一块领域。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被裹挟到经济学“攻城略地”的历史征程中,法律金融学的发轫与勃兴无非是法律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投射而已。走过了制度变迁与知识进化的金融学,不再偏安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之一隅,而是将视野拓展至了融资结构、控制权配置、股利政策、并购接管等领域。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下,金融法首当其冲成为经济学成功征服法学的“殖民地”和推行其方法论的“伊甸园”。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引入金融法的教学,能够摆脱从概念到规范的传统金融法教学思路,锻炼学生的交叉学习思维,拓展其知识范围和学术视野。有理由相信,经过金融法知识结构的重新配置、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以及法律经济学思维的运用,金融法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实现蜕变,迎来新生。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页
[2]乔安妮·凯勒曼、雅各布·德汗、费姆克·德弗里斯:《21世纪金融监管》,张晓朴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第13—14页
[3]李安安、冯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4期。
这一“赌约”的疯狂在于,谁也不能确定,在经过多年的选秀节目透支后,快乐男声这一品牌对其粉丝的号召力有多强?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更是直言,一般网络大号的粉丝水分都很大,50%都是很正常的。可现实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快乐男声纪录片的众筹项目提前24小时筹够了金额,根据众筹网的项目清单显示,共有2.8万名支持者参与了这次活动。
实际上,这并非是中国第一场电影众筹案例。此前,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通过众筹募资超过137万元;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通过众筹融资近160万元……相较而言,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众筹之路更为传奇,让我们试想一下,一位怀揣梦想的青年,在45天里,由3,596个陌生人出资,筹集了158.2650万元,这样带有明显社交化烙印的新经济模式能否打破“造梦机”的牢笼,让更多的梦境照进现实?
新经济能改变什么
众筹模式是新模式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众筹模式由来已久,不管是上千年前僧人们四处化缘求施主布施钱财重塑佛像金身,还是几百年前美国民众捐款建造自由女神像,这都是众筹的最基础的方法。而且,不管是建寺庙、塑佛像还是修缮道场,这些规模庞大、耗资亿万的项目从来就不乏成功者,这也证明了众筹核心的可行性。与其相比,现代众筹是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它符合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规律,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现代众筹的兴起源于美国网站Kickstarter。据该网站创始人回忆说,他创立该网站的目的是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这种模式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使得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该种众筹模式获得从事某项创作或活动的资金,融资者也藉此摆脱了传统投资者和机构融资所设置的众多障碍。就目前Kickstarter运作的状况来看,美国的众筹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截止到2012年,Kickstarter有13个门类的项目上线众筹,其中,音乐类成功项目最多,有5,067个项目达成目标;游戏类拿到的投资最大,共计8,300万美元。2012年,众筹模式集资约18亿英镑,比2011年的总额几乎翻了一番。
凭借Kickstarter众筹模式,有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圣丹斯电影节更是有10%电影人凭借这一模式,成功拍出电影,其中有4部电影拿到了大奖。也同样是通过Kickstarter众筹,Google Maps开始用搭载摄像头的气球拍摄照片,这是其DIY地图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众筹模式还使平民用太空服、开源海底机器人OpenROV等原本只能在纸上的项目一一变为现实。
据业内人士总结,在国外,众筹已经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支持者成本比较低,在最初更容易获得支持;第二阶段是技术门槛稍微高的产品;第三阶段则是需要小公司或者多方合作才能实现的产品,这个阶段的项目规模比较大、团队最专业、制作能力最精良,因此也能吸引到最多的资金。这并不是众筹发展的结束,实际上,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众筹正在迎来最为关键的发展期。
这一论断的基础在于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简称JOBS法案)。该法案的核心是通过取消对于新兴创业企业在融资上的一些限制条件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其2014年生效的 JOBS 法案的第三编(Title III)规定,未来美国将允许“未经认证”的投资人参与投资。净资产总值或年收入超过10万美金的个人最高可投资金额为其收入的10%,净资产或年收入低于10万美金的个体最高可投资金额则为其收入的5%或2,000美金。尽管新法案对于众筹还有种种限制,但保守估计,股权众筹领域将在四年后增长为40亿美元的市场,在过去的5年中,股权众筹平台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4%,同时收益众筹平台以524%的速度飞涨。调查表明,由于股权众筹的发展,众筹平台总体上都在发展。而《发展世界中的众筹潜力》更指出,到2015年,全球的可用投资将达到930亿,有人更预言这块蛋糕的很大一部分会被电影制片人瓜分。
也正因为如此美好的愿景,美国众筹发展迅速,不仅有老牌公司Kickstarter与其主要竞争对手Indiegogo,还有成长起来的EarlyShares,Crowdfunder,Slated等公司同样不容小觑。而在中国,众筹虽然同样是一个新鲜事,但其运作的空间却已出现瓶颈。目前,中国的众筹网站有点名时间(Demohour)、众筹网()、觉网(jue.so)、点火网()、好梦网()、追梦网()、淘梦网()、亿觅()、4个苹果(.cn)等几十家,但能保证盈亏平衡的却几乎没有。
对此,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认为,众筹在中外的土壤基础并不相同,其中文化差异、契约、信用是最关键的几大部分。美国的JOBS法案签署之后,众筹模式受到了法律保护,在众筹网站服务规则完善的情况下,投资回报机制也相对健全。但是,在中国这些条件都不成熟。他直言:“P2P在中国是有生存空间的,但众筹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不会太大。”
众筹核心在于回报模式
电影众筹在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追梦网CEO杜梦杰对记者说,在他看来,纯粹Kickstarter模式在国内是不可行的,像《大鱼·海棠》和《快乐男声》这样的众筹模式其实是一种打感情牌的变相宣传,并不具有持续性,“漫画、游戏和经典电视剧改编的电影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做众筹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同时,杜梦杰也指出,一部电影能够做众筹需要具备两大要素,一是电影制作上映的时间周期可控,二是背后的公司有足够的公信力和支持度。
确如杜梦杰所说,现在中国众筹网站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回报模式。就现在而言,众筹的回报模式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股权众筹,这也是美国未来可能放开的方向。简而言之,股权众筹的难点在于,如果把自己的股份拆成标准的股权,一份份地兜售,这就成了变相的IPO,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即超越普通的非法集资,涉及资产证券化。所以,就目前而言,这一情况绝对是中国打击的重点,难以操作。
第二种模式是项目众筹,这也是国内众筹网站涉及最多的方式,比如拍一部电影,写清楚项目运作周期、回报率、风险、有无担保等等,然后众筹,投资人各自承担风险。但其关键在于,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一不小心就会变成非法集资,虽然现在很多网站在做这些项目,但实际上,这只是互联网金融初创期间,监管放松的灰色地带,如果未来政策一旦收紧,不要说未来业务是否举步维艰,会不会被秋后算账都难以预测。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鳌?BR>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