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第1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必要性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保值增值责任,对法人财产实施经营管理权,在市场中聘任,而其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方式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专家。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作为基本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

1.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管理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由农业、手工业生产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在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而专业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上就出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和经营管理权的委托与,19世纪40年代,美国铁路企业首先兴起,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

通常企业初创或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较大区域市场时,可由出资人直接履行管理职责。但对于大企业,纵观全球企业治理结构,出资人直接管理企业的寥寥无几,大都是委托一的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明晰了各级人民政府为国企出资入主体的法律地位,企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自主经营、独立承担法人责任,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订者、经营管理的监管者和相应出资效益的所有者。因此,国企治理结构也必然是委托一模式。

2.职业经理人是解决企业治理结构执行力的关键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行使相应权力,有效解决了委托一问题。近年来,在国有独资公司中通过实行外部董事占绝对多数的董事会制度,既有效地解决了科学决策问题,也形成了“国资委-董事会-经理层-全体职工”的委托模式,各层级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但这也仅仅解决了治理结构问题,该模式是否真正有效,还关键取决于经理层是否称职,是否具有高效的执行力,这是直接决定董事会决策能否有效执行的核心问题。因此,能否集聚合适的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团队实施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经理层从何而来”就成为了解决治理结构下执行力的关键问题。

3.职业经理人制度是职业经理人规范管理的迫切要求

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企业就要遵循市场化机制配置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制度作为由西方引入而发展的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正是我国企业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动力机制。随着国企对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也建立起了公司治理委托新模式。

但现阶段我国尤其是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尚在不成熟的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聘用契约不完善,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利益关系界定不清,基于规则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经理人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尚未统一规范等,迫切需要从职业化角度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选、用、育、留等相关的规范管理体系。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职业经理人是人才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群体,经营管理企业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基本职业,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利益要求,其报酬、社会地位取决于经营业绩好坏,与企业绩效紧密结合,并承担经营失败的职业风险。因此,加快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经理人选择标准、方式、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是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要求。

1.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方法和程序

选拔职业经理人,必须建立和遵循科学规范、适应企业特点和符合通常逻辑的选人标准、程序和方法,通过决策能力、市场意识、专业水平和素养等多重胜任素质模型选聘。

确定国企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标准。国企职业经理人因其从业于国企,选择标准应有别于一般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可靠的政治素质与职业操守,包括对国家、企业、人民的忠诚和负责,以及廉洁守法等;二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相应从业经历,尤其是与拟任岗位在上述方面的契合度;三是在拟聘行业或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力与认可度,包括社会、行业形象和公信度等。

建立规范有效的选人渠道和方式。遵循市场化原则,按照不同类别、层级、岗位的用人需求,建立招选结合的选人渠道和方法。一是有步骤、有重点地从市场选聘;二是强化融合,通过文化理解与认同,在联合重组和企业合作中赢得原经理人转化加盟;三是通过职业化素养培训,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岗位,稳步推进现有经理人向职业经理人转变。

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模型。职业经理人一般作为关键甚至核心人才引进,在企业运营和发展中有很难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一是战略素养与决策能力。具备对责任决策可行性与科学性的判断能力,并具较强执行力,同时不只追求短期效益、忽略长远发展,是战略企业家。二是市场意识。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战术策略,对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并具较强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三是专业素养。除管理学外,还应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经验积累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及以此为内涵积淀的综合能力。四是国际视野。不仅有敏锐的国际市场意识、正确获取利用外部资源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还要掌握和理解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等,了解当地国情、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

通过建立考察评估上述知识、能力的通用素质模型,及针对专业岗位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素质模型,科学规范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和评估,既保证选拔人员的综合素质、素养,也保证了对其优劣势的准确评估,以正确有效使用。

2.建立具有国企特点的管理模式

由于国企体制和人员结构特性,传统国企管理人员与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并存的局面将会持续一个时期,这也是职业化发展不够成熟的特征。一方面他们应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同岗位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因来源、理念和市场化薪酬等因素又体现出各自的差异,这就必然要求在管理模式上会有所异同。

因此,采取的差异化管理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应是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即职业经理人与非职业经理人遵循相同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享受除薪酬之外相同的奖惩、福利、培训等待遇和服务;主要在聘任方式、考核要素和薪酬激励等方面体现差异。

实行契约化管理。市场化用人的核心是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实行聘任制,通过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明确职业身份和聘用期限;同时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约定KPI指标、经营管理绩效责任和履行责任的相关要素,实现权责利相统一。

强化以经营效益为关键要素的考核。相对非职业经理人,对职业经理人更加突出经营效益等KPI指标的考核,按照市场对标业绩和约定绩效责任进行客观评价,并作为职业经理人留用或退出的依据。

相对市场化的薪酬标准。国企一时难达到完全市场化薪酬,而与市场水平差距太大又难以打动和留住职业经理人。因此,只有发挥国企的社会影响、品牌形象、发展平台和价值理念等综合优势对职业经理人形成吸引力,同时以市场标准为基础,确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相对市场化薪酬,实现目前国企职业经理人仍以采用内部层级制薪酬体系为主的“破冰”,建立职业经理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相对统一的激励机制。

3.注重培训开发,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上文述及,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胜任素质,而现实中很难同时满足;同时,着眼于企业持续发展,对职业经理人不光要“用”,还要注重“育”。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结合职业经理人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政治素质、管理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培训,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加强专业化素养培训。职业经理人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就是其专业能力等智力资本优势,要使职业经理人与拟任岗位要求更加匹配并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制度和机制,帮助、支持并创造条件加强专业化培训,强化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技能储备。

加快提升国际化能力。根据《中国职业经理人调查报告2011》,国企经理人国际化水平在各类企业中最低,与自身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比也最低。主要表现在,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但受知识和信息限制制定不出合理方案;缺乏熟悉各种国际规则的人而无法有力推行既定计划;对国际形势判断不准确、对风险估计不足而造成投资损失;由于语言障碍难以实现走出国门第一步等。

而经理人的国际化水平决定着企业国际化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企业国际化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不断提升经理人的国际化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丰富国际化经验、强化包括语言在内的国际交往能力。

着力培养复合型职业经理人。随着职业标准的不断提高,经理人单一的技能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复合型已逐渐演变为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职业经理人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学习能力、经验积累、人际交往能力和政治素质,是一项持续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建立结合各自特点、不断强化知识能力“短板”的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打造复合型职业经理人。

不断提升职业化素养。职业素养不仅是职业经理人合格履职的基本素质,也是体现职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职业素养培训不仅是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国企现有非职业经理人向职业经理人转化内部培养机制的需要。应结合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职业化素养培训,在职业道德和规范、提升职业化水平上下功夫。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岗位,实行市场化管理,加快向职业经理人转变。

4.加强文化建设,建立融合与协同的企业文化

国企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非优厚的待遇,也非职业稳定性,其实是传统的人性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这是国企的传统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下,待遇、机制没有较强竞争力,文化更不应放弃和弱化,相应地更应加以强化。

注重文化感召,强化文化认同与融合。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企业凝聚力,给予职业经理人充分尊重、信任、包容和支持,使之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主动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贡献才智,营造职业经理人较快融入企业、愿意奉献企业的良好环境。

坚持人文关怀,营造感情留人的企业氛围。引才要引心。要使职业经理人真正融入企业,仅靠事业平台和薪酬待遇还不够,必须倾注感情,了解思想疑问和困惑,关心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应解决好几个相关问题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引入,带来了经理人管理体系的创新。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除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职业经理人自身强化理念、提升素养外,更需要政府、协会等第三方支持解决好相应的配套问题。

1.加速培育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

现阶段市场机制在土地、原材料、资金、一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中已逐步起主导作用,但对经理人配置尤其是国企职业经理人选拔任用市场化程度不高,央企全球招聘的8批120余名高管和20名总法律顾问,仍都沿袭原有管理模式和内部薪酬体系,市场对经理人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

因此,应围绕市场化要求,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建立一批经理人交易机构,通过中介和经理人市场等载体,建立经理人供需信息系统和经理人信息库,提供人才竞争的招标、竞标、签约以及经理人业绩和诚信档案、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体系、市场指导价格体系、第三方独立考核、人事、社会保障等系列服务,实现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的有效选择,探索建立经理人市场管理模式。

2.配套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引入,不仅对国企人员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如何适应市场化需要带来新要求。如,现行法规对企业与员工(包括经理人)双方法律关系中权利确立相对突出,对责任与义务的约束相对薄弱,双方违约责任的成本明显不平等;企业聘用、员工从业等过往记录对后续劳动关系确立的影响缺乏法律依据;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等缺乏具有法律权威的相应规范等。

因此,通过立法或政府途径,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好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平等法律地位、责任与义务约束、制度导向机制等问题,对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会起到至为关键的保障和支持作用。

3.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趋向和法律不健全,引致社会互信度下滑,诚信关系的建立需要交流和实际合作的检验与支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有着较大制约和消极影响。

因此,应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的建立,建立有效监管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诚信档案,并建立完善的企业和职业经理人诚信资信信息化系统,实现诚信信息的协同共享;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配套,提高失信成本,实现对社会诚信关系的积极导向等。通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互信,将企业与经理人的合作关系导向专业化(能力、素养)、技术化(程序、标准)和绩效化(业绩、成果)。

一流机制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队伍创建一流企业。而且前国企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均低于“三资”企业;与民企比,除了职业化其他方面也较低。探索建立具有国企特色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国企特点,才可能找到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国有经济体制的最佳结合点。

国企应当坚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把经理层放在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按照市场化机制选聘和管理,为企业高效运营、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2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以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为重点,着力抓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培育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以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为重点,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水平;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重点,着力提高扶持政策的实施成效;以农机安全生产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机法治化建设水平。

2、工作目标

2014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40%,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45万亩,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60%以上。积极策应农机化事业扶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化项目补助经费3000万元左右,推广新型实用财政补贴农机具2500台套以上。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0%以上。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农机服务驾驶操作人员4000人次。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确保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3、工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各项扶持政策

一是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抢抓机遇,积极策应农机化扶持。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力度,完善补贴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督查考核。三是加强农机报废更新等政策实施工作。四是抓好农机政策性保险工作。五是落实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扶持政策,抓好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六是深入开展农机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是抓好水稻机插秧工作;二是加快三麦机械化种植步伐;三是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推进步伐;四是加快高效植保机械的推广步伐,重点推广适合专业化服务的新型植保机械;五是加快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及机具;六是加快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推广步伐;七是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推广步伐,努力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坚持不懈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

积极争取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奖补资金,继续做好争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机具配套等方面工作,抓好三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

(四)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二是努力提升农机合作社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三是加强农机维修中心和乡镇农机维修点建设。四是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五)切实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管理重点,着力提高农机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快“双优加油卡”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平安农机通”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

第3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七)总体要求。现代植保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总体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人才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新型农业防灾减灾体系。通过集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实现植保体系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应用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行业管理规范化。着力促进防控策略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三、建设重点

(八)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台。完善国家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防控指挥调度网络和检疫监管网络。国家重点加强跨国境、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和检疫性病虫的区域性监控站点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加强当地病虫害监控网点建设,建立县级标准观测场和乡镇观测点,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和重点疫区要增加监测站点的密度。充分应用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雷达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快构建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九)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县级以上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的应急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分类管理。着力加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流行性病虫害的区域联防联控,推进源头治理和统防统治;着力加强蝗虫、草地螟、粘虫等暴发性、突发性害虫的应急防控,建立一批高效应急防治队伍,做好应急防控演练,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着力加强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小麦吸浆虫、农区鼠害等常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提高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能力;着力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和非疫区建设,完善疫情与扑灭补偿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

(十)加强植物保护执法监管。严格引进种子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建立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追溯体系,加强重点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措施。严格种子繁育企业、种子批发市场、销售大户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传播的联合执法与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员队伍管理,严格考试、考核、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植保植检执法队伍的持证上岗、着装管理和执法行为。强化农药监督管理,加强农药质量监控、风险评估和使用指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

(十一)强化植保科技创新。加强植保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密切农科教和产学研协作,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农作物区域性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室和野外观测站建设,大力研发植物疫苗、病虫分子诊断、抗病虫品种、航空植保、物联网应用等高新技术,着力研究解决植保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问题。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植保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

(十二)加强植保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植保机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应用指导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植保实用人才队伍,县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10万亩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应适当增加植保人员;重点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少于1名植保员,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植保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植保公共服务队伍,确保县级以上植保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着力培养植保科研人才、执法管理人才、对外交流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不断提升植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十三)大力扶持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多元化、规范化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等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完善病虫害防控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的方式,推广技物结合、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模式,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备案制度、效果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专业化防治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规范服务,强化病虫害信息服务和指导,引导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十四)着力改善植保物质装备条件。继续实施植保工程项目,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防控设施建设,完善县级病虫监控站点建设,在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发生的关键通道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区域应急防治中心和航化作业场站。配备病虫调查监测、信息传输、检验检疫、防控处置等仪器设备;大力改善重大病虫防控作业条件,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无人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防治病虫害。加快高效环保型新药剂、新剂型、新器械的研发。积极支持开发病虫害监测防控专用产品,推进害虫天敌、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植保产品产业化发展,不断丰富植保物质基础,改善防灾减灾手段,提高现代植保物质装备水平。

(十五)大力开展植保从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机构的在岗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5年轮训一次;乡镇植保员和村级农民植保员,每个聘期培训不少于一次。省级植保机构人员和市级植保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由农业部统一组织实施,其他人员培训由地方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或植保机构组织实施。积极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强化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植保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四、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县级以上重大病虫防控指挥协调机构,密切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切实落实重大病虫疫情“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将病虫害监测防控、疫情处置和农药管理等工作纳入农业部门考核事项。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要加强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4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第5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推进路径是:围绕“一条主线”、深化“三项改革”、突出“六个重点”。以“人民满意”为主旨,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加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力度,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条主线”。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开展三级创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乡镇、教育现代化县区;着力点是实现教育“六化”: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办学集团化、教学小班化、管理民主化、队伍专业化。去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首批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和认定工作,全市11%的幼儿园、21%的中小学、3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了认定标准。今后,将深入落实市府办印发的《东营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进行、动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督导检查,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

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研究制定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改革方案,优化考试方式和内容。稳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招生分配比例,稳妥推进优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探索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明确质量标准,制订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二是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以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县区、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用2—3年时间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持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通过依法治教、规范招生秩序、“阳光分班”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改革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制定深化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绩效工资分配、教师梯级发展、教育系统人、名师引进、教育附加管理、小班化教学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先行先试,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活力。

第6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__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__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__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 万吨,油料总产 万吨,种植中药材 万亩,生姜 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 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 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家,其中省级重点 家、__市级 家,产值过亿元的 家,农民专合社 家,家庭农场 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个,带动农户 万户,联结基地 万亩;农产品初加工 以上,精深加工 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 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 %。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农旅结合共融互动。古城周边、__景区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发展农家乐 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20多家,实现年产值8500万元,销售农产品1万余吨;建立水果玉米、特色红薯、彩色花生等农餐对接特色农产品基地1.25万亩。

——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农村公路、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稳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 余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级以上标准农田达到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设施农业面积发展 亩,累计发展户用沼气 户。

——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深入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植物疫病防控有序开展,农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观念还未真正确立,以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小而全”生产方式特征还很明显,产业模式还未真正突破,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还未真正改变。

(二)发展动力明显减弱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两个“天花板”挤压,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两道“紧箍咒”制约,原有发展动力明显减弱。__人均耕地等资源低于全省水平,中低产田土高达60%以上,有效灌面只有40%左右;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产品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效益不凸显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基本上以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上自谋出路为主流,营销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不快,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依靠科技振兴农业、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增加农业附加值还未真正实现。二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乡镇农技人员主要工作精力

未用于农技推广服务。农技队伍年龄偏大,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多农技人员缺少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有的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社会化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服务农民作用有限,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

(六)龙头组织带动性辐射性不够强

一是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实际销售收入总额不超过 亿元,“亿千”企业不多,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科技创新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现代管理能力不强。二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大部分规模小,服务层次比较低,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与社员的利益关系不密切,存在无固定资产、无股份资金、无固定场所和无销售市场等“四无”现象。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企业发展产业化基地较少,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订单质量不高,同时缺乏对下游农户进行足够的种植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农户种养殖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明显。

(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虽然逐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一是规划滞后。主要是传统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差异,对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适用性不强。二是设施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管理缺失。土地不集中、种植不连片等问题造成渠道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加上部分群众素质不高,“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为政”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遵循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统筹的理念规划农业,用工业化的集约经营理念管理农业,用市场、质量、竞争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__、__、__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农业的差别化发展为路径,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驱动、更加注重服务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种养加一体、农旅显著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立农。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基本有效回收的目标。二是坚持改革活农。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最大利用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产权流转体系,继续保持农业经营体制先发优势。三是坚持科技兴农。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大力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坚持质量强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以全国放心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为载体,突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起生产经营规范、监管全程有力、质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五是坚持多措惠农。综合运用改革、政策、市场、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大农业投资,倡导“万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支农政策,切实保障转移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是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法治框架下活动,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续前行。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供给目标。到2020年,我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中药材、生姜、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5大产业整体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l~2个等级,增强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品质优化目标。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柑桔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重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个以上,绿色食品达到 个以上,有机食品达到 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达到 个以上。

——农业支撑条件水平目标。202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覆盖率提高到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农民收入与自我发展能力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适宜农户的80%,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沼气化处理率达到80%,实现“粪便肥料化,粪水沼气化”目标;以烧柴为主的农户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率达到90%;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通过净化沼气池进行有效治理;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使用面积达到80%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高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区水稻秸秆还田率达到9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

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农庄(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一)增强粮油生产能力

粮油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保持稳定在40万吨以上。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结合实施国家千亿斤增粮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造等项目,到2020年努力,全市规划建设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年亩产吨粮或亩产值达到万元的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集中连片建设10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5%,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药量减少3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标准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二是藏粮于技。加快新品种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建设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10万亩,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达到100%,农产品无公害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是藏粮于民。积极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改善种粮农民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培育3000户种植1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型家庭农场、50家种植500亩以上的专合社。

(二)构建“三区四带五群”发展格局

“三区”:即以__、__、__、__、__等5个乡镇(街道)15个村为核心,打造__农业农村综合区;以__、__、__、__、__、__6乡镇40个村为核心,打造__现代农业园区;以__休闲农业园、____特色蔬菜示范园、____中药材示范园、国道347线川明参生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__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区。“四带”。一是以__古城、__院景区、__河湿地、老观古镇、__片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升钟水库等为依托,规划建设3个主题农场、3个农业文化园、10个幸福美丽新村、10处景观田园、50户五星级农家乐为节点;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加快中国农耕文化(__?耕心之旅)体验园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运动、住宿、餐饮、购物、养生为一体的4A级度假休闲运动景区;努力打响__博世葡萄节、__枇杷节、__柑橘节三大农业休闲采摘节庆品牌。构建__到__和__、__到__河湿地和老观古镇、__到__片区文物遗存和升钟水库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二是以__、__园区为重点,建设4万亩晚熟柑桔、猕猴桃、伏季水果等优质水果产业带。三是以彭城万亩蔬菜基地为重点,包括__、__、__、七里、彭城、__、__、__等乡镇,建设3万亩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产业带。四是从__到三庙建设5万亩川明参、5万亩生姜特色农业产业带。“五群”。即以生态休闲农业、川明参、生姜、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等五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群。

(三)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部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以上达到10家,__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产值过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规范发展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型家庭农场5000户,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品牌销售率达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

(四)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布局相协调、以集中育苗、育种为重点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实施10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新型农民培养。重点加强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业节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虫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病虫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

(五)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水果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基地面积5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

(六)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粮食作物与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间(复、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植,大幅度提高粮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平衡发展。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气能料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效节水微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等设施,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和80%以上。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占有、承包、经营、收益“四权分置”,积极推动集体委托和信托模式,优先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现“土地分散占有、集中连片经营”。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其适应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立足农地发

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扶持农民跳出农地从事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八)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宣传、电子商务等服务。稳定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等公益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建立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积极采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进一步构建营销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达50%,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

(九)着力推进法治农业建设

一是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法、敬畏法律,带头学法、掌握法律,带头守法、捍卫法治,带头用法、厉行法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定法治信仰、坚守法治理念、坚持法治精神,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增强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始终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做到“心中有法、遇事找法、权不离法”。 二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加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业法制队伍建设,加强法制机构设置,充实法律专业人员,促进农业法制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注重法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三是坚定农业综合执法方向,切实做到敢于执法、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重点抓好生产经营执法监管,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监管,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检查。

围绕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生态高效家庭农场,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政策,力争每年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规范__市级龙头企业管理,争取新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和带动能力。

(三)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以上;建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四)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项目

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主题农场、农业文化园等,创建一批景观田园、五星级农家乐。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加快__博世葡萄庄园建设,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星级)企业(园区)1个;以油菜、水稻等为载体,建设农业景观1个以上;加快____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举办农业休闲采摘节;力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授牌。

(五)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依托农业“三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主体培育,引导工商、民间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孵化园、产业园。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作用,提升农民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机调度维修、沼气服务等专业服务。

(七)设施装备提升项目

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积极稳妥推广农用无人机、秸秆资源化利用设备,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

(八)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

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鼓励发展一批以__名特产品为主的电商化主体,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80%的涉农商家实现上网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组织涉农商家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活动,支持开拓农产品国(境)外市场。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激励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平台建设。

(九)“菜篮子”建设项目

积极推动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完成2万亩保障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问题,营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乡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指导、服务协调作用。各乡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服务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形

成“合力兴农,合力扶农”的良好氛围。(二)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加市农业发展基金(创新基金)规模,确保市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化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公益性项目和重点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持续增加信用资本金额度,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进程,不断扩大承保品种和范围,探索建立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第7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环境适应性是在有效的环境存储寿命周期内进行设计、运输、存储和整合,在预定期限内进行预应力作用,完善全套的应用功能,防止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环境适应性是通过实验和管理,确定其本省的定量指标,确定环境适应设备产品,在寿命周期内进行预定功能分析。产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产品可以承受的环境参数变化,充分认识装备设计、研制、材料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有效改善环境的质量方法,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二、环境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1.科学技术应用系统不合理。

缺少环境工程的科学管理,没有全面的观测,造成整体环境目标因素指标无法有效的制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环境指标规范不严格,环境工程相关管理机构、资金、职责、方法、检查手段都不能有效的配合实际施工保护过程,无法实现环境科学保护管理发展。

2.环保管理技术人员不足。

环境工程因为没有政府的充分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科学的认识,各大院校没有对环境工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在后续人才培养上会出现断档的问题。对于在岗的职员没有良好地技术提升机会,无法及时更新环境工程管理方案,提高有效的专业化科学管理。

3.环保管理意识闭塞,造成环保资源浪费。

因环境工程管理缺乏一定的消息同步性,造成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实验室、网站无法实时同步,环境工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意识,直接造成环境工程的危机问题。环境保护工程的专业化管理较多,而规范性的系统管理不合理,实际的环保管理模式不符合实际操作,无法实现有效的环保效果。

三、加强环保工程的管理

1.加强环保意识、确保资金储备。

加深主动环保管理意识,逐步认识我国社会发展条件下,可以实现的环境工程保护细则。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有效更新,以小见大,确保环境工程方法的有效落实。大力提高资金投资管理力度,确定环保工程服务于人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2.与环境治理需求相互结合。

充分分析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保护规范标准,在合理的规范标准下,提升城市规范标准,确保城市企业发展的有效治理标准,实现定期考核体系标准管理,以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实现综合环境的快速保护。

3.建立环境工程法律法规。

根据环境工程的管理条例,对环境工程管理进行试验分析,确定有效的环境考核管理办法,实地考核,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认识当地的环境文化水平,逐步提升环境工程的可操作应用效果。逐步提升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结合环境工程保护标准,制定有效的检查考核评审标准。在环境工程保护执行过程中,记录相关不力影响决策文件,以方便后期环境工程管理部门的分析和管理。

4.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提高各专业学科与环境工程管理之间的关系,有针对的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进行培养,逐步加深专业技术培养发展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人才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现有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组织开展环境工程培训管理,重视环境保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引导,实现规范化和正规化的综合人才管理,逐步提升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水平。

四、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

1.扩展环境保护体系。

在现有的环境工程保护管理制度下,逐步提升环境保护体系内容,以合理有效的制度提升环境保护制度标准,征求民众的心声,对不完善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和管理,废除各类陈旧环保功能管理制度,提升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高污染源项目的处理,及时清理污染物,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加深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进行组织环保工程活动,宣传有效地政府监管环保工程的开展,依据法律法规标准,按照政策要求,实现综合的环境工程的有效治理。

2.改造环保工程管理体系。

采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步骤进行分析,通过政府直接下属部门组织开展环境直接保护,通过部门传达环保任务,对各个下属企业进行监管,实现间接的政府统筹管理。环境工程管理中运行和实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通过快速、高效的品质运转,环境工程管理才可能得到有效的秩序规范,有序的秩序可以实现整体管理的有序效果。组建良好的环境工程管理机构,采油有效地技术措施,对各个环境工程管理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合理的制度标准,确保整体制度的完整,从而逐步提升环境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环境工程人员的有效技术规范,确保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语

第8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 农机化 现状 调研

红叶村位于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南部七里湖垦区,属典型的沿江圩区,系上世纪70年代为治理尧渡河根治血吸虫病围垦形成,村民大都由本县人口稠密地区迁移定居。因人均耕地面积较多,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拉动,全村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机化水平稳步提高,是全省农民最先购买日产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村,又是全县最早成立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最多、平均粮食亩产量最高的村。

一、村情概况

全村辖18个村民组,农户449户,人口1737人,劳动力933个,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耕地面积9600亩,人均5.5亩,户均21.4亩,其中水田6300亩,旱地3100亩,水面200亩。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为主,兼种玉米、山芋;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兼种芝麻、野葫芦、大豆和西瓜。

二、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情况

2012年,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耕作机械560台,联合收割机36台,运输车辆18台,水稻插秧机47台,工厂化育秧设备2台套,植保机械和排灌机械各730余台,另有大型工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6台;2012年,全村种植水稻4800亩,小麦1500亩,油菜6300亩,棉花3600亩,玉米1300亩,水稻、小麦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机收5700亩,机收率90%;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械耕整水平100%,机械种植41%,机械收获88%,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6.3%,高于全县水平6.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11.9个百分点。

2.取得成效和经验

一是节本增效,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劳动力,带动跨区作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全村粮食产量亩均1200斤,总产达576万斤,比前十年翻了一番,农户人均纯收入2012年人均突破8000元,比1978年翻18番。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村新修水泥公路8.1公里,通到每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吃上了自来水,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户户购买摩托车、电瓶车,18户农民家庭买了农用运输车,20余户农民家庭买了小轿车。三是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全村有10户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李志根、吴中年两户各经营土地1000亩,钱寿祥与几户合股经营土地达2000亩,其余几户经营土地的规模均达200亩到500亩以上。2012年该村被列为池州市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村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流镇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村。四是催生农机化等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该村在2007年成立 “东至县钱江农业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以来,围绕水稻、野葫芦、苗木花卉等产业先后成立6个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等机械化水平高,其他作物的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收、油菜免耕直播、玉米机收等机械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与现代设施农业如蔬菜大棚、花卉苗木等相配套的新型机具发展还未起步。二是财政投入的力度还不强。由于本县属欠发达地区,村级农机化发展目前只有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给予一定补贴,市、县、镇的财政支持乏力,与江浙鲁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地方特色性的农机项目的设立和扶持上还是空白。三是乡镇农机体系机制不完善,未建立村级服务网络和技术队伍,加之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因人员、经费欠缺,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不能有效覆盖到村。四是农机化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发展壮大。由于建设用地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机库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致使大型机械只能露天停放,风吹日晒雨淋,极大损害机械性能,缩短使用年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机耕道建设、区域维修、安全保险、融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合作社发展步伐。

2.建议对策

一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做实技术指导,搞好示范带动,着力解决油菜直播、棉花机收、玉米机收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难题,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快大棚蔬菜、苗木花卉生产等适用的农机具科研开发和引进推广步伐,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水平。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机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村组集体为补充”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优先购置农业生产急需、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如水稻插秧机、秸秆还田机、花木园艺机械、大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机械;支持和鼓励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机效率;设立一些本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引进、试验示范项目。三是深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强化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公益性职能,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迅捷、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机械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及中介等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育壮大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合作社库房和场地建设,引导农机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力开展订单服务、合同服务,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为广大农机户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机化:从全程向全面推进[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年.第2期 3 页 5-7页.

[2]农机化新技术助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15期 2 页 93-94页.

第9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社会组织的发展本身即是一部创新史。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因为其与基层社区的密切关系,已成为社区教育多元主体中不可忽视的一元。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本身、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做好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区域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开展交流展示,为传统社区教育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建设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社会治理理念,从社区教育管理进化到社区教育治理,推进了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和路径选择,也是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主流价值。作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教育的社会载体与重要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研究社会组织,探索其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会组织

徐永祥认为,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不同于官办的社会组织(GONGO),也不同于社区文体活动团队类组织类型,更不同于以经济理性为宗旨的各种市场主体或市场要素(如经济类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教育、文化及体育等营利性机构),而是以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支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胡伶认为,一方面“教育社会组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公众让渡出教育管理空间时产生,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措施在微观层面得以贯彻。”由此提出了教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另一方面,从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政局注册的,以枢纽型组织形式孵化社区文化团队,承接政府服务项目,进行文化养老、健康教育培训;另一种是社区文艺社团,例如书画社、舞蹈团等,带有较强的民间自发性质。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事务类社会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类社会组织、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和适应居民服务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特指参与社区教育的,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各类正式注册的专业社会团体,称之为社区社会组织。

二、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观点一直认为政府和市场“两驾马车”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实践证明,仅有这两只手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凸显、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大的现阶段,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与社会携手合作,一方面创造条件培育社会组织,使之完善和发挥自身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合作机制确立其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了社区教育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社会管理”的表述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与融合、促进邻里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社会组织紧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开创了提高社区教育治理水平的实践途径,提升了社区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弥补了政府在社区教育治理中的短板。

(二)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社区教育所有的管理困境并提供具有回应性和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必须依靠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正好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缝隙。随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呈现常态化,为不同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发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日益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各级教委、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共同组成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三)提高了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

社区社会组织是各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保持对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灵活变通,从而提供各种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社会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社会发展和居民学习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障碍与困境

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但仍面临许多困难,既有源自主体内部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主要体现在:

(一)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认同度不够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创新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具体政策、配套措施,社会组织评估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有部分单位和个人尚未认识到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主体之一的重要性,依然将社区社会组织看作是非正规的团体,持不信任、不重视的态度,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开展社区教育时困难重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效力发挥。此外,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差距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虽然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较大突破,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一是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成立时间不长的社会组织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虽已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社区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以及待遇等原因,因此很难吸引人才,不少社区社会组织的员工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与指导。这些都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三是缺乏诚信透明和自律机制。由于受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信用度难以建立,加之许多社区社会组织又不重视机构自律,结果导致诚信危机。缺乏了诚信,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不足

一方面,当前的社区教育实践依然是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推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通过聚合社区各种教育力量,如学校系统、市民教育基地等,来实施各项社区教育活动。而社会组织由于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未建立,授权合作或互动合作不充分,有些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传统思维定势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的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社区社会组织这一主体不得其门而入。另一方面,许多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社会捐助、政府补贴和服务收费,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数额不多。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再发展,而且就目前来说已经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此外,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而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也常处于缺位状态。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意识,没有自己的诉求表达途径,来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切磋服务经验与技能以及交流行业信息,无法将自己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也因为宣传不够而无法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政策选择中诉求表达的能力。

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做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挖掘和培育社区人才资源,依托地域优势,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基本制度的统筹建设之后,应该允许各地区有一定的自主性,鼓励各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发挥能动性。各地区从自己的独特性出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期规划,围绕规划有序发展。另外,有必要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建立地区性的统一的年终评比机制,设立若干奖项。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建立辅激励机制,以年终评比为主形成全面的激励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适当的监督和劝退机制,对表现持续不佳的社区社会组织应该有所监督或重新培训,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虽然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尚难以承担社区或街道乃至区一级的社区教育任务,但是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和引导好此类组织的发展方向。合适的培训与指导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尤其是区级的培训,各区差异较大,区级培训一方面宣传教育本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社会宣传能够帮助居民更了解社会组织,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也是稳定现有工作人员的有效手段。

(三)打造区域社会组织品牌

根据本地区社区教育特点,着力打造特色社会组织。可首先建立梯队推进机制,即对成立早、群众基础好、对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引导提质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帮助其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市示范、全区领跑的特色品牌型社会组织,通过培育打造,规范发展,使之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名”为“有名”。例如,江苏省南京市评选公布了2015年“十佳社区公益服务品牌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助老类社会组织和儿童教育类等。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由社会组织创新的“月文化”特色项目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品牌,在社区居民中知名度、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这些品牌社会组织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激励这些社会组织,进一步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四)开展交流展示,放大辐射效应

随着社区教育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特色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政府直接购买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为政府减负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科学、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活动。总之,在社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这一问题上,要围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这一中心思想,积极培育,发挥其作为新生力量在社区教育中应用的作用,为社区教育开拓新的途径和局面。

作者:刘蓉 单位: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永祥,徐利文,徐选国.新社会组织:内涵、特征及发展原则[J].学习与实践,2015(7).

[2]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刘蓉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发展与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2).

[4]中国广播网,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网易财经[EB/OL].

[5]北京社会建设网,首页——西城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EB/OL].

[6]彭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7]刘红燕.社区教育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8]蔡宜旦.“三元主体模式”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

[9]孙奇琦,陈光耀.社区教育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