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对于舞蹈的创作,既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同时其内容也非常重要。好的舞蹈作品可以在舞蹈形式以及内容的结合作用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舞蹈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因而舞蹈这门艺术来说,创作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学原理通过理论研究来探究舞蹈创作的规律,可以为我国的舞蹈创作教育提供有用依据。
1.教育学原理概述
教育学原理也被称为“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等基本理论问题,其研究成果是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在教育学范围内,教育学原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因而舞蹈教育学就是站在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教育学中的规律和原理来探索舞蹈教育方法的学科,是舞蹈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其根本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舞蹈教育实践。高师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既能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进行舞蹈创作的复合型人才,将教育学原理应用其中,可以加强舞蹈创作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由此可知,在舞蹈创作教育中,教育学原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进行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2.1 基础舞蹈知识
创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是对已掌握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在整合过程中实现创新, 因此相应的基础唔到知识是创作的最基本条件,具体包括舞蹈美学、舞蹈流派、舞蹈语言、舞蹈史论等。基本舞蹈知识的掌握可以让舞蹈创作人员更充分地认识到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了解舞蹈艺术。
2.2 生活体验
艺术来自生活,必要的生活体验是舞蹈创作的基础。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舞蹈创作者提升对舞蹈情感的认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直观感受对其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生活阅历的增加可以让舞蹈创作者更深刻地感受各种情感,加强对生活的感悟,进而将这些感受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对于舞蹈创作者来说,生活体验也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3.教育学原理对舞蹈创作教育的干预
舞蹈创作过程离不开教育学原理的指导,其是学生在舞蹈创作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依据。对于舞蹈创作来说,如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高雅的创意、新颖的动作设计的结合来体现舞蹈的艺术美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鲜明、准确、生动的身体语言来塑造角色和反映生活,进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甚至影响观众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这样一项复杂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很多遇到问题并不断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环节,因此对于舞蹈创作来说,创作教育的地位至关重要,只有利用好教育学原理中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规律,舞蹈创作才能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在教育学原理对舞蹈艺术的种种阐释以及剖析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以及创意对相关舞蹈材料加以运用,创作出带有个人思想与灵魂的独特作品。
具有创作精神的舞蹈家,都会特别注意通过身体语言的创新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比如《丝路花雨》,其是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出的舞蹈艺术作品,在敦煌壁画舞蹈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新颖、独特舞蹈动作的改编而创作出的优美舞蹈,让我国的民族舞蹈宝库更加丰富。而《奔月》则是将戏曲舞蹈作为创作的“动机”和“元素”,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作为创作出发点,通过对元素的分解、变形以及嫁接让舞蹈的主题――奔月得以体现。而在教育学原理对舞蹈所做分析的基础上对舞蹈元素的分解以及嫁接可以有效提升舞蹈的自身表现力与艺术魅力,让舞蹈所塑造的后羿、嫦娥以及逢蒙等艺术形象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美。
此外,学生在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整体进行把握舞蹈的框架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在舞蹈创作教育的引领下以情感为主线确定整体风格,之后再根据舞蹈艺术美感的需要进行细节的修改以及润色。站在舞蹈创作教育的角度,舞蹈是通过特殊的舞蹈手段来刻画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因此舞蹈的形式歧视是依附内容而存在的,为舞蹈内容以及情感的表达服务。对于好的舞蹈创作来说,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让舞蹈的形式服务于舞蹈内容以及思想才是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学是在舞蹈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指导舞蹈创作的总论以及抽象理论,也是舞蹈创作教育的依据。在舞蹈创作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教育学原理对学生创作过程所带来的启发作用,让他们在基础舞蹈知识以及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为国际哦培养优秀舞蹈创作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4)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7-006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和改革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没能得到良好的开发。②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教学考核为评价标准,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阻碍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二、教育学原理的改革途径
(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率[1]。首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方法设置教学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最后再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应根据教育学原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进行案例选择,使这些案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时代性。在案例选择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对案例教学设置相应的流程和计划,需要考虑到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能够想到的问题和容易忽视的问题,以便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对于出现的状况要做好解决和处理措施[3]。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把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的与掌握知识较慢的分到一组,把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安静的分到一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完成以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题思路进行有效记录,对问题的偏离要做适当的引导。在最后的总结工作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引导,以更好地保障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中起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要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提出疑问,以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朝着现代化教学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直观地、生动地、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肯定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要求。
(三)制定好全新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评价机制也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好坏只能通过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检测。这种所谓的公平性虽然能够达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容易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制定出全新的评价机制,以便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全新的评价机制中,除了成绩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根据教育学原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改革途径,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还应当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制定全新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真正为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佳“.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9):136-137.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73-274.
伯明翰学派:教师作为大众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同情者
在他们看来,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来自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例如底层人表达自我的爵士乐,就丝毫不比古典音乐逊色,[9]但大众自身的文化及其内涵在学术及教育界几乎从未得到正视,因此他们试图发展一种以同情、理解为本的大众文化研究,并向中学英语教师推广。伯明翰学派选择这条路径,有其经验基础。即如霍加特,便是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和谐安详的英国工人社区。在其中,朴实的工人群体创造了健康、道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经验基础,促使霍加特后来决心将工人生活与文化引入历来被精英文化垄断的课堂里,其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教师认识工人阶层创造的诸多美好、有意义的大众文化。然而,这种工人文化其实仅存在于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以之为基础的教育常常只是在培养一种文化怀旧感。连霍加特本人都忧伤地意识到,现实中的工人社区早已被商业化的流行大众文化俘虏和侵蚀了,他的大众文化教育因此陷入困境。[10]后期伯明翰学派(如P.Willis)因此特别关注大众的“抵抗”力,并引入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转向研究中下层青少年如何以自己的“亚文化”,来抵抗或颠覆种种凌驾在他们之上的“文化霸权”,以此建构自我风格和获得。这一转向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有利于教师深入当代中下层青少年的“叛逆”精神世界。不过一味尊重、理解这类青少年为彰显自我、获得而建构的“亚文化”,如雷鬼乐、朋克摇滚乐等,也会引发教育冲突与危机:在这个以理解为本的过程中,“叛逆”青少年的“抵抗”力得到了尽情释放,乃至能让“正派人士气得哑口无言”,但教师的教育责任乃是将他们引向真正“算得上艺术”的文化,而不是姑息他们沉迷于“娱乐”与“堕落”。[11]综上所述,早期伯明翰学派为媒体文化时代的教育学者开辟了一条颇具社会公平和美学意义的大众文化教育途径,由此途径,教育学者即可引导教师走入被商业流行文化淹没的真正的大众文化,反抗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的不公文化歧视,而且在理解昔日大众生活及其“情感结构”的过程中,心中还会泛起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美感。后期伯明翰学派依靠“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建构起来的新理论,则为教育学者及教师理解青少年为何“叛逆”、热衷于嬉皮士、摇滚乐等“亚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尽管这套理论并未解决怎样让推崇“亚文化”的青少年接受“真正的艺术”和进步的教育。
洛杉矶学派:教师作为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媒体文化教育一大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吉鲁、麦克拉伦等一批教育学者加入了探索队伍,专业的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领域因此出现大众文化或媒体文化转向。在这一理论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乃是洛杉矶地区的教育学者,这得益于洛杉矶特殊的地理文化条件:好莱坞所在地,同时,该地区的两所世界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拥有全美最强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实力。就洛杉矶学派的媒体文化教育探索而言,代表人物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哲学教授凯尔纳。在近三十年的努力过程中,凯尔纳曾因其杰出成就,被美国文化界誉为“杜威式的公共知识分子”,[12]“媒体政治学批判的领军人物”。[13]中国人文思想界也从十年前开始陆续引进凯尔纳的著作,如《后现论》、《媒体文化》、《媒体奇观》等,近年国内人文学界还推出了研究凯尔纳“重建批判理论”的专著。[14]但这些评价与研究都未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来分析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贡献。简单地说,除了在专业的教师教育领域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当代文化理论及媒体文化等课程外,凯尔纳最主要的教育学贡献便是以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重建了杜威以来的民主主义教育学传统,其专业使命是将教师培养成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由此,向教师及公众示范什么样的媒体文化批判研究,就成了其媒体文化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研究著作及教师教育实践来看,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主要由以下四块内容构成。首先,凯尔纳深切关注当代美国的种种社会“苦难”,进而转向貌似自由、民主,实际总是对“苦难”避而不谈或持某种偏见的主流媒体文化,充斥着投资、收视率、名利的争夺。正是这种深切的社会关注,促使凯尔纳确立了希望通过媒体文化批判和教育来追求民主的坚定专业决心及志向。[15]其次,在理论基础建构方面,凯尔纳是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的追随者,同时也超越了两派的局限,并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吸收合适的理论资源,为发展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奠定知识基础。[16]再次便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媒体文化文本”展开批判性的研究,这构成了凯尔纳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主要内容。自八十年代好莱坞与右翼政治势力结成合作以来,凯尔纳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右翼政治势力及其利益同盟在媒体生产中的作用。从1992年推出《波斯湾电视战》,揭示布什政府通过独家授权覆盖全球的电视网(CNN),将一般公众无法知道的真实的海湾战争,精心制作成对自己有利的“海湾战争报道”,以动员全世界的民众支持其侵略行动;到2010年在《电影战争》中考察小布什政府如何与好莱坞合作,制作对其有利的政治电影,诱使民众支持其战争、反恐等计划,[17]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凯尔纳执着的专业志向,同时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自己开发媒体文化课程的教育学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示范如何透过电影、电视节目认识美国政治权力的同时,凯尔纳还十分重视研究各种能向美国右翼及主流势力发起挑战的媒体文化,发展有益推进自由、民主的媒体文化。例如,考察麦当娜怎样自由解构、加工美国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在女性外表、形象和时尚等层面刻意设置的“本质”或“标准”,创造颠覆意味十足的“主体形式”;分析美国黑人艺术家如何制作媒体文化,表达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的看法,抵制种族压迫。此外,由于凯尔纳本人有过十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制作经历,并因此被誉为“杜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中,还注重选择独立制片人创造的媒体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和课程资源。最后,关于确立基本教学方法,凯尔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做法无法认识媒体文化的丰富内涵;伯明翰学派的方式可以深入媒体文化,但容易“一味赞美”,因此需要加以融合。此外,凯尔纳还在媒体教育实践领域发现了三种模式:一是欣赏模式,试图让学生以欣赏“高雅文化”来抵制“媒体的负面影响”;二是创作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美学意义丰富的媒体文化,同时向学生传授自我表达的媒体技术;三是批判模式,教育学生对媒体话语保持批判态度,培养批判的媒体解读能力(criticalmedialiteracy),也强调学会通过媒体表达自我,形成社会行动。凯尔纳向教师推荐的是第三种模式,强调媒体文化教学必须坚持两点原则:一是“传授批判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把媒体当作社会变革的工具”,创造有益社会进步的媒体文化。[18]在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媒体文化教育时,凯尔纳主要通过课堂发言、话题交流、媒体文本研究、课程论文以及戏剧的应用等,培养未来的“准”教师们在媒体文化教学中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与创造。应该说,能否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和民主的媒体行动,正是凯尔纳评价媒体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总之,凯尔纳不仅在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理论方面贡献卓著,而且依靠从事教师教育培养了许多能对媒体文化做出有力批判、甚至还能通过创造媒体文化推动社会民主的教师。而这一切都首先缘于凯尔纳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媒体文化批判者和民主媒体文化创造者。
中国本土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五维动态考核模式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①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构建考核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对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改革考核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必须进行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培养具有坚定信仰、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外在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该课程承担的重大任务。因此,该课程考核必须同时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思想信仰状况、道德培育和行为表现的情况,知识、能力、信仰、道德、行为五个方面的考核不能偏废,当前该课程的考核模式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进行考核模式改革。
(二)思政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决定了必須进行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人力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组织管理、教学技能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和从事以上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作为该专业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知、能、信、德、行的主干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改革,建立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模式,综合考查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情况,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一些学校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决定了改革之必要。
一些学校考核模式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应用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诊断轻反馈的不足,导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评价、督促、反馈和引导等功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态度、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外在激励、反馈和引导,降低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不能很好地得到学生积极正面的回应,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革,使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考试改革,建构起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五维动态”考核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在坚持理论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思想评价与行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下,从知识、能力、道德、信仰、行为五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动态考核。
(一)确定“五维”系统的考试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课程考试要着眼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思想信仰的状况、道德水平的提升、外在行为的表现设置考核目标。据此,我们确立“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着重考核学生理论掌握、能力提升、思想信仰、道德水平、行为表现的状况。理论掌握维度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广度和灵活度。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素养。能力提升维度主要考查学生在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提高的程度,具体包括口头表达、情感沟通、教学技能、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等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思想信仰维度是考查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和价值观,对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道德提升维度主要是考查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的状况,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具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匹配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行为表现维度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切实践行所确立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所信仰的意识形态、能否做到“知”和“行”的高度统一,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行一致。“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内化和外化环环相扣,五者密不可分。其中,“知”是基础,“能”是关键,“信”是保障,“德”是核心,“行”是目的。因此,必须把这五个方面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考核,不能有所偏废。
(二)建立考试成绩动态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考试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该课程在坚持课程结果评价考核的同时,主要通过改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考核建构考试成绩动态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实践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数量与质量、作业三个部分,教师做好学生的考勤记录、发言记录、作业检查记录等,为量化考核平时成绩提供依据,避免平时成绩给分的随意性,保证量化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分数值,加大平时表现考核力度,把考核动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想信仰状况,理论掌握及运用、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写作、组织管理等能力和行为表现的考核。实践成绩考核。实践形式可采取社会调查形式完成,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该门课程方法论部分内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在社会调查中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调研课题发现的问题。具体做法:任课教师拟定实践方案,确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选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社会调查,完成实践报告,期末各小组制作课件,面向全班对本次社会调查的情况做总结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就汇报内容提问,汇报小组成员回答,成绩评定采取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三者分数确定本小组的最后考核得分,其中小组自评是由小组长根据其动态监控小组成员实践参与的情况给出小组每位成员的得分,以此做到成绩考核的公平公正。通過提高实践成绩的占比,建立科学的实践成绩考核方式,将考核动态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完成对学生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课件制作、团结协作、组织管理、方法操作和理论运用等能力的考核,又完成对学生集体意识、责任感等道德素质和相应外在行为的考核。当然,实践方式不拘泥于社会调查。
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是在所有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总结性考核,由于该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如果只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的实际功能和价值就会减弱,如果只重实践而轻理论,学生就会因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不能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实践会因缺乏相应的理论做指导而出现失误。因此,考试改革在改变以往重理论轻能力弊端的基础上,不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必须做到能力考核和理论考核不可偏废。据此,该课程期末考试仍然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实现对学生理论掌握、理论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
(三)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体比较单一,基本由教师完成。“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及动态评价体系仅靠教师这一单一考核主体是难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课程考核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认知和互动的过程。构建包括任课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多元考核主体,变教师单独考核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任课教师对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运用的灵活度进行考核,同时参与学生课堂内外实践性的考核;学生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及其作用发挥度,对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适应“五维动态”考核模式的配套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五维动态”考核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配套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具体整合方式是:在坚持遵循课程内容内在逻辑联系的前提下,引入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事件,回应学生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对所选教材的章节体系进行取舍、提炼、整合,达到提高教学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教学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因此,该课程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以下方法: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具体做法是布置学生预习理论——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分析理论——学生课堂上联系实际举例讲解理论——教师总结;二是辩论法,对于一些易产生疑惑的理论观点、看法进行生生辩论,具体做法是教师布置辩论题目——学生课前做辩论准备——课堂辩论——教师总结,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课堂即兴辩论;三是合作探究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案例、找出解决办法——教师总结。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综合化。
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特别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教师加强对课件的建设,制作图文并茂、光声影三者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在理论的叙述和论证过程中穿插图片、录像、录音等资料,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该课程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即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媒介搜集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向网络延伸;三是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运用新媒体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如建立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师通过QQ群和微信群该课程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 心理学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67-02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展开了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其中比较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改革。在这项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智力分析,即所谓的多元化智力分析。这个过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尊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当前多元化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心理学学科教学之居“危”思“安”
我国的心理学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相对来说已经不再稚嫩,相关配套的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都已经比较发达,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十分严重。相关的教学部门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部分细节问题还要格外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学校要落实好心理学教学时间的分配,并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心理学的教学体系。最终能够很好地扮演领路人的这个重要角色。而由于心理学其本身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够操之过急。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心理学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潮流,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心理学实验教学法的“浅尝辄止”
调查显示,现阶段许多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都是非常陈旧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验心理课程方面,包含了许多准确性极强的原理,这些原理通常都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学的方法不得当,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将目前各大高校的心理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起来分析,有诸多因素会对实验心理学的教学造成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对于教学质量十分不利,比较普遍的就是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够新颖,并且许多的心理学实验教材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影响着实验效果和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实验性心理学的教学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短板,常见的有实验模式呆板、教学设备落后、上课的时间地点过于局限,无法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性场景,而这些不利的因素最终会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限。除此之外,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存在着评价机制不完整与规范性差的问题,在最终的评测过程中,教师会更加趋向于对心理学的理论考核,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实验考核,使最终的结果不具备很强的科学性。
二 做好高校心理学教育多元化的基础
如果要使高校心理学课程变得更加的多元化,需要在基础教育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在各个高校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普通心理学课程。而教师要想使学生的专业基础变得更加坚实,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好与老师的互动,在课后一定要做好复习等。
具体来说,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开展过程中,老师除了在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预习时要有所改变,还要对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进行充分的改变。不能用传统教学中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模式,而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得知识。老师要把自己的课堂分为几个模块,一般要包括理论部分、实验部分和实践部分等,并且在相应的环节上加以重视,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家从原来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进行学习。
三 完善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的措施
为了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体系更加完整,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系统化教学的具体要求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最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思维,并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为了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熟练地利用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学的方式,使用较科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以下的几点原则概括,分别为更适合、更全面、更实用。具体的来说,更适合指的是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要求确定日常的教学方案,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热爱心理学知识,很好地与老师交流与互动;更全面指的是教学内容与考核变得更加全面,与传统的心理学教学相较而言,规范之后的心理学内容会考虑到各个方面,不会偏废其中任意一个因素;更实用指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
为了使以上措施得到落实,老师一定要对心理学教学体系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抓住课程的核心。就心理学课程来讲,虽然其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但是其也有靠近文科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储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最好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之中要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在课堂上最好能烘托出一个和谐融洽、积极性向上的氛围。
就目前的心理学课堂教学结构而言,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形式的要求,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将几门心理学基础课程串联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终能够把各类知识融合在一起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引入更多的音频、视频材料来介绍具体的案例,使课堂的讲述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有所用,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并将这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最终的成绩考核之中,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的社会实践可以是给社区的孤寡老人建立比较全面的心理档案,并定期对老人的心理情况做出评估;或者关爱留守儿童,并对他们出现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防患于未然。
四 结束语
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多元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要根据人的自身智能结构,尊重其个性,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对于高校心理学教育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就是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原则化、个性化、人情化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的心理学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健全。但是就目前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来说,一些细节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我国高校的心理学教育还处在一个艰难的发展阶段,教学还存在一些漏洞与欠缺。要改变目前这种形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婧.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成因及预防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74~77
[2]蔺艳娥.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思路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14~116
[3]刘灿彬、吴钊.浅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新西部(下旬),2011(12):190、194
[4]李必发.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2013(12):180~181
关键词:现代工程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实验室资源
1我国工程教育中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室资源利用的现状
实验教学指的是课程进行中,需要配合理论教学开展的实验课程,通过教学设备的演示或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的理论内容,深化理论认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等等,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技术与实际关联的作用。实践教学作为巩固理论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更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国内工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大学实验实践设备和场地投资力量不足,相关专业没有对应的实验设备,有的借用其他专业设备解决实习问题,造成实践教学不对口。受限于陈旧的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内容严重滞后于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实际的工程生产严重脱离。理论教学内容不断被改革,教材也是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针对实践教学的教材却很少,甚至只有一本陈旧的教学设备使用说明书。师资方面,实践教学的教师多为理论教学同一个老师,大部分老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实验室资源,大多高校实验室归各院系管理,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存在资源浪费情况,实验设备维护难更新慢,投资大,维护成本高。面对这样惨淡的实验教学局面,学生们表示对这类课程的印象只是写份实验报告,应付学分。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已经成了各个学校头疼的问题。
2新思路拓展实验教育和实验室资源优化
实验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型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实验设备为教学型实验设备,多为一个教学题目而专门设计,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技术原理,实验结果可以预知,设备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实验技巧;另一类是科研型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多为监测性,检测性,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设备多为工艺流程设备和检测器材,比如烘箱、傅里叶红外、气相色谱等,目前多为由导师负责的专业实验室,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题目而专门设计的,实验目的是解决科研中的问题,设备操作需要一定实验技巧。有的高校存在两类实验室相互使用的问题,但是两类实验室应该区分对待。
2.1教学型实验室的综合化
各学院独立建设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总会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包括设备重复,课程重复和场地重复的问题,分散地建设和管理造成设备台套数不足,教师任务重,设备维修养护不及时,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教育研究者MathebulaM.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高校开设工程实践教育独立学院,为全校所有的工程学科提供实践教育,即教学型实验室的综合化。有一个项目叫做盒子实验室“Labinbox”就是一个关于管道设计的实验项目,是土木、机械工程和水利工程共享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涵盖了机械、土木、化工等学院的全部实验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实验设备,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台套数,供学生们开展实验,也可以整合各学院之间重合部分的工作。开展跨学科项目和多学科教育方法。实验室怎么组建?怎么运行?需要来自各个专业院系的意见。共享的本质是要整合资源,实现高效共享实验设备,提高工程教育实验教育质量,同时降低设备投资和管理成本。这些都要建立在老师们的理解之上。独立学院要组建一定的师资来针对课程,工程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来组建实验室,设计开展实验课程,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前这些工作分散在各个学院,是一种低效的工作模式。独立学院需要一定的建筑空间来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应该根据设备占地和课程开展需要来重新设计实验室,而非根据专业设置来设计实验室。比如说流体实验室可以共享给五个不同的工程课程实验。关于实验设备采购,有必要召集所有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讨论组,决定开展什么实验和采购什么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设备资源,构建新的实验项目。保证实验设备的供应和实验室布局是学术导向型的。实验教学形式与方法需要改良适应新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独立学院成员组成包括专业教学教师、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案例中提到的多学科工程教育学院MEE有来自于11个学院的33名教师和5名管理人员。该独立学院并没有招生数目,只是起到辅助教育工作。传统方式按照学生数来配套实验费用的方法要改变。随着实验相关工作的转移,资金也要发生转移。一种资金管理模式是根据使用学生人数来配套,原来分配给各个学院的资金,根据学生数来支付实验费用。大约是每个学生500元。也有人提出根据各个活动项目来收费的。或者两种方案相结合的方法。资金丰厚的学府会建立供学生开放使用的实验中心,为了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多机构会组织各种科学竞赛和工程问题解决竞赛。独立学院的优点是重视了实验教学在工程教学中的位置,使用过程会体现高效性,使学生体验到跨学科教育的好处。
2.2科研型实验室的流动化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多由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利用科研项目经费搭建的实验室,同时也负责使用和管理。管理学院起到监管、保证安全运行的作用。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考察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些实验室,发现即使导师经费充足,也会面临实验室管理混乱的问题。老师们的实验室往往是由课题经费支持的,一个课题结束了,实验设备就留下了,几个项目下来,实验室也就有了储存一些价值不菲的设备,是申请下一个项目的资源。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后,实验室开始变得拥挤,好用的设备越来越少,随着课题的与时俱进,有的设备已经很久不用了,躺在实验室里的虽然宝贝不少,但是没有发挥用途就是一堆烂铁,长期不用的设备,如果维护不好,比如温湿度条件不合适,都会导致设备测试精度的下降,而导师们自己并不是仪器方面的专家,没有时间顾及设备维护环境。另一方面很多老师都面临搭建实验平台的瓶颈期,最开始缺东少西,搭建平台需要大量投资,搭建好的平台可以发挥一段时间的作用,但是随着课题的完结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变化,实验平台需要添置其他设备来不断改进,此时添置设备的经费如果不到位,往往要等待很久,再或者借助外部力量的设备,则要耗费很长的测试周期和高昂的测试费用,有时候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如今网络已经为经济的流动助力不少,但是在这方面似乎还是一个空白。设备的流动必须建立在高校管理的基础上,高校开设工程科学实验中心,可以为全校所有的工程科研提供服务。老师们实验室的全部设备都是学校的固定资产。工程科学实验中心负责统计全部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位置、年限、价值、服务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布这些设备数据,不同学科老师也可能需要同一个设备。正在搭建实验平台的老师共享信息后,可以找到闲置中的设备,用到自己的实验室。为了鼓励大家的共享,校方根据设备市值为设备的使用来定分值。出借方的老师可以获得分值补偿用于选购其他设备,受用方的老师需要支付这些分值,负分的老师达到一定标准后,需要用科研经费来补偿,这样的机制可以为起步阶段的老师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校方通过分值来平衡老师之间的得失,并为设备的转运和运行提供保障。对于那些一直处于预约中的设备,校方考虑建设资金来满足科研需求。对于那些一直闲置的设备,或是完全不再使用的设备,校方考虑清算。对于使用频率比较低,但是还会使用的设备,校方代为保管,保障设备有一个好的保养环境,不占用教师们的实验空间。
2.3实践教学资源社会化
实践教学是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对接的重要桥梁,在现代工程教育中尤为重要。目前高校中开展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古板等。实践教学资源如果只是在校内开展,存在学校设备资源有限,跟不上时代变化和设备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学生感受不到与实际工程的实践内容。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开展了和校外的合作,但是有时候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有条件提供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还有待挖掘,老师们通过个人关系去联系实习资源,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学生们的食宿问题等。能给提供资源还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也很少去精细化设计实习的具体过程。学生们刚开始是满怀兴趣的,但开始实习起来发现老师不重视,师傅没要求,所见与所学没关系,看不懂也就懈怠了,写个实习报告就算交差了。实践教学资源社会化,要有社会共识才能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提供教学的企业有义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文化的宣传服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后,要和校方合作,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接待和食宿问题,重要的是共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当给与认可,甚至是奖励。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理论研究
0 引言
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地区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的开放大学建设工作。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第二批开放大学创建的排头兵,其各项主要指标均处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前列。开放大学对我们一直以来实施的远程开放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我们要对整个体系进行进一步系统构建。
作为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设符合全新标准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我们资源建设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优质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应能够支撑起学习者在全新远程开放教学模式下对随时可学习、随处可学习、丰富学习资源、精确学习支持等特性的要求。我们认识到,伴随着学习者学习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学习资源要求特性一直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学习资源的同时,不断的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理论进行研究。用丰富全面的理论指导实际建设工作。
1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分类
广义的学习资源一般指学习支持环境和学习支持材料两个体系。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角度,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学习资源。即从学习支持材料的角度进行研究。
如果从学习活动整体环节与步骤的不同这一维度进行分类,学习资源可分为支持教师教学环节的资源;支持学习者学习环节的资源;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的资源。远程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高校的面授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支持学习者通过多种媒体通道进行自学。提供的学习资源也更多的适应这一模式的支持学习者学习环节和学习效果检测环节。
以媒体技术形态这一维度进行分类,学习资源分为纸质媒体学习资源、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以数字网络为依托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2 纸质媒体学习资源研究
主要以文字的形式传达教学信息。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讲义等。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教育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改变学习者以课程为学习活动的对象单元。同时也没有改变学习者以教科书或讲义为主要知识载体和自学平台的习惯学习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在进行远程开放学习的过程中,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当他们想系统学习某一门课程时,更希望通过成体系的文字进行学习,无论是通过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所以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和传统面授教学模式相同,教学人员对教科书的设计依旧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学习者对教科书的理解也是学习效果生成的基础原点。开放大学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对文字教材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为便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主要知识结构,我们归纳出教科书的三重存在结构。
(1)文本形式结构:更多的是以编、章、节、小节的结构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树,达到纲举目张,使学习者一目了然。
(2)语言组织结构:更多的是以段组与段、句组与句、词组与词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论述。这是教科书或学术论文常用的论述语言组织结构,使语言表述清晰和精炼。
(3)思想表达结构:主要思想表达通过概念、原理、命题、层次等完成,区别于其它书籍和文学作品,教科书较少运用描写、渲染等表达形式,思想表达清晰并杜绝歧义的产生。
同时,总结出教科书常用的五种表达形态。“教科书的表达形态”是指教科书在表达不同性质信息、不同类型知识时所呈现的多种习惯模式。
(1)总括提示学习内容:主要的学习内容一般出现在章节的开始,并以总括的形式进行展现,使学习者一目了然。
(2)阐释论述理论思想:对主要理论思想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论述,便于学习者加深理解。
(3)陈述介绍事实知识:事实性的知识,如有必要可进行陈述介绍。
(4)解说演示活动程序:对于教学内容中操作步骤等活动程序,可分条进行解说和演示。
(5)推导证明数理公式:理工类教科书中,数理公式的讲解更多的通过推导证明演算等方法讲解。
3 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研究
主要通过视音频或音频传达教学信息。包括电视、录像带、视频光盘、录音带、视音频文件等。
我们认为,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是文字教材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同文字教材一样,它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以学习者方便获得的方式传播给学习者。如果说文字教材较为抽象,则视音频学习资源较为具象。是文字教材有益的补充和结合体。远程开放教育区别于传统面授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大量的使用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
在对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中,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归纳出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1)传统讲授型:这是音视频媒体学习资源的最早表现形式。一般由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按课程内容进行讲授。能全面系统的表现课程体系和架构,并较为形象直观的体现教学内容。虽然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和呆板,但配合教科书组合使用,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传统的面授教学,达到基本的教学功能。这也是广播电视大学早期的主要教学模式。
(2)视频专题型:随着学习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在某些特殊的领域或专题内,专家学者的讲授并不能直观的展现知识内容。为提高学习效果,借用影视专题片的表现手法,教学专题片被广泛制作并使用。在课程知识体系中,选择重难点形成专题,并就这一专题深度讲解,无疑提高了学习的理解效果。但由于制作成本和周期较高,在一门课程中的使用并不会很多,主要结合传统讲授型音视频学习资源共同使用。
(3)视频演示、实验型:在某些门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会涉及到技能型的知识内容。主要体现在技能操作步骤的示范,科学实验的演示等等。通过音视频媒体的手段,可以直观的展现以上内容,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内容的学习则需要实验室、实训基地、车间等高投入的设施进行支撑。
(4)动画、虚拟展现型:在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中,往往还涉及到一些传统视音频无法展现的内容。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从自然生物的内部生理运行结构到机器设备的内部工作情况,这些内容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实景拍摄,表现起来都有一定的局限。通过利用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这些内容进行优质的表现。
(5)微视频或微课型:微视频是近年来适应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而产生的。他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有微小的共性。其本质精髓是利用学习对象分类理论,将课程体系细分成基本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每个微视频对应讲解一个点,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组合,满足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优质微视频的特性体现在,根据学习者学习需求层次的不同,按不同要求将这种学习单元在不同学习情境中组合,达到学习资源的复用目的。微视频知识点选取过程中,颗粒度的大小,是这些学习资源能否被重复利用的关键。
4 以数字网络为依托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研究
主要以数字网络媒体为依托,进行学习内容的传播。包括较为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资源和新兴的移动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传统的CAI课件、流媒体课件,以及网络课程、移动学习APP、移动学习平台等。
总体而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网络,是区别于纸质媒体和音视频媒体的新的媒体形式。他们通过网络课程与移动课程平台,将文字和音视频等承载知识信息的元素重新组合与建构,全面传递给学习者。
新兴的移动学习资源,是基于移动网络平台,按照教学内容设计和学习者学习需求,构建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综合应用。它具备学习时间的随意性,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学习地点的移动性,学习体系的个性化,学习交流的在线性与实时性等特点。
远程开放教育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尤其是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是现阶段我们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它能使我们已经建设的其它类型学习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共享与组合复用。这对推动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 结束语
远程开放教育是区别于传统面授教育的新的教育形态。他更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学习资源的建设,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这其中既包括新技术媒体的学习资源,也包括传统意义媒体的学习资源。只要我们掌握学习资源建设的适用性原则和学习者进行学习时的可获得性原则,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理论,一定会建设出更多高质量的满足远程开放教育需求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吴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泰勒原理 大学英语教学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评价体系
1.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泰勒[1]为我们列出了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即:
①学校应力求实现何种教育目标?
②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③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
④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1.1确定教育目标
关于教育目标的确定,在泰勒看来,有三个来源和两个筛子,即:(1)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2)选择目标的两个筛子:教育与社会哲学;学习心理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有:案例分析教学法;PBL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等等。在英语教学中,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沟通、操作提高语言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1.2选择教育经验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即提供怎样的“学习经验”的问题,泰勒首先界定了“学习经验”的含义:“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1]P55。与此同时,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
1.3组织教育经验
泰勒在对学习经验的选择上,进一步提出组织学习经验的要求。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看。有关教育经验的组织有两种方式:纵向组织:即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横向组织:即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有关学习经验的组织有三条原则: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序列性: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1.4评价教育计划
我们要找到整个设计中所产生的效果,并且发现其中的不足,就必须认真评价学习经验机制。教育家泰勒认为:“除非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被界定到足以让我们追求的行为,否则便无法评价。”“评估(evaluation)”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2]P96。总体而言,评估的一般程序有:(1)界说教育目标;(2)确认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有客观、诚信的态度,并且正确使用好效度这一工具,认真开展评价工作。
2.泰勒原理对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启示
以上对泰勒原理作了扼要的分析,泰勒原理作为一个经典范例,对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以下启示。
2.1课程目标的确定
如前面所述,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即学生自身、校外生活、学科专家。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科专家建议。基于此,笔者对本校法学专业某班50名学生的兴趣做了访谈,结果证明,对现行的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像蔡基刚所言的那样,从基础英语(EGP)是主流,到专门用途英语(ESP)逐渐成为主流,EGP成为少数学生需要补习和提高的课程,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大学接轨的必由之路。
2.2课程内容的确定
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且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首先,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其次,课本内容的选取和讲授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正是他们在课堂上应该习得的,所以专门用途英语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3课程评价体系的确定
2006年11月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把原大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实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改为“考试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反映了对大学英语考核的重大转变。社会的发展,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那么,课程的评价和考核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更注重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
3.结语
许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都曾指出,泰勒原理中提出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教学、课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的价值,它的主要优势和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合理性。但是与此同时,泰勒原理饱受争议。这种模式在新时期显得过于呆板,没有完全考虑到教学具有的社会性特点,也没有考虑教学以外的教育环境所出现的“潜在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泰勒原理,理性地对待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对泰勒原理作了概述,目的是通过对经典的回顾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反思,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的确定三个方面进行分述,体现泰勒原理对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Ralph W.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1.
[2]Jack C.Richards.课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8:39.
[3]胡庚申.“双外”教学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6-28.
[4]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1:10-12.
[5]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1-6.
【关键词】 教师;疲软现象;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在学校管理中凝聚力是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队聚合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力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发现,教师会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降低教师凝聚力,从而对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文章将以教育社会学原理分析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既是教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共享主体,又是教育文化的基本体现者;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关系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强烈的使命感,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二、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评价及工作强度都给予了过大压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都是在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需要和获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在学校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处处以标准和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往往压抑着自身真实、正常的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就无疑给教师加大了心理压力。
学校设立的学科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一个人通常要代两门甚至三门课,备课任务量很大;学生管理工作繁杂,随时都会有突发性事件和棘手问题等待处理;教改、科研任务较多,工作时间之外教师不但要照顾家庭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研工作和任务,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工作压力太大。
2、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学校在招聘、任用教师时通常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而轻视其自身能力大小的观念;过分注重教师的资历,而轻视其道德水平的观念;过分注重招聘效果,而轻视人员合理配置的观念。以上几点误区致使学校在用人方面会出现学历大于能力、大材小用、人才错用等现象。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在高校比较突出,例如:为增添高校光环聘用高职称、学术型的知名教授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招聘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任用代课教师的学历很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却不尽人意等等,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没有做到“选贤任能、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让教师看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在教学教务管理中不擅长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和建议,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挫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性;学校在对教师的评定、晋升时的公正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
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都可以归纳为“教育社会现象”,教育社会的合理组建、协调运行和功能发挥,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良好互动,而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要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然而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按资排辈、干部无论业绩如何只上不下、教职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苦乐不均、工资收入太低且差距较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最基本的“三险一金”设定标准过低、教职工归属感和安定感不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教职工师资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上述的一些消极因素的清除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但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4、教师自身性格、气质上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则对待压力和挫折的态度和应对能力也会不同。有些教师性格比较乐观开朗,面对压力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坦然处之,但也有一些教师性格内向脆弱,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容易悲观失望,萎靡不振,过分紧张,长期下去对身心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教师疲软现象的对策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此,在分析过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针对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防消极现象愈演愈烈。
1、注重教师心理培养
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定期让教师接受心理理论培训和心理辅导,在生活和工作中引导教师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现有教育教学制度;正确对待紧张事件,增强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2、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开拓教师的空间,开阔教师的视野,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3、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法》和《教师法》对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给予了法律和规范的确认。因此学校应加强工会和教代会制度的建设,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学校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知识分子来说事业的发展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教师深化教学和科研,使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感和事业成就感;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工作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根据能力大小和成绩好坏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进行收入分配;努力建立健全对教师合理公正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教师,并将评价的结果和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合理使用相结合;提供均等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学校要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重视精神激励的力量,教育领导者要给教师积极的鼓励。
教师虽会因各种压力、学校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激励政策跟不上、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但社会和学校如能及时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帮助,这类现象还是会减弱或逐渐消除的。
【参考文献】
[1] 胡春明.教育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