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朱自清春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朱自清春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朱自清春教案

第1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第2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结合视听,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悟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3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怎样上好作文课?怎么教会学生作文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指导作文的时候,要做到三个结合。

1.结合实际备好课

行家说,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对作文教学来说,备学生就更重要了。所谓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来准备指导课。学生实际,就是班级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

生活实际,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你不能站在一班城市学生的讲台上,去大讲农村农民的春耕与夏作。反之,你也不能站在一班农村学生的课堂上大讲红绿灯与斑马线。这就是所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吧。

作文实际,指的是班级学生作文时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果班级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落后面大,备课时,教师就应立足大多数,抓基础训练,抓基本功的提高。如果学生作文只存在个别人有问题,如标点出错、词语搭配不当,教师应侧重个别指导。如果班级学生作文时,有畏惧感、厌倦感,教师则应因势利导,发现闪光点,表扬先进,培养作文情感。

2.结合阅读上好课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对语文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它不但是学习阅读的文本,更是学生作文时的“范文”。怎么利用好这一范文呢?我的做法是:

2.1 抓特点,培养过渡能力。有一阵子,我发现学生作文总存在写完这件事,就不知道怎么写下一件事了。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事与事之间,上下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讲读时,我让学生重点体会,反复领悟。作文时,学生张媛就写出了:我的父亲不但勤俭持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2.2 赏佳句,培养表达能力。初一第一学期,写过几篇作文后,我发现很多学生语句平淡,用词单调。不论是景,还是记事都很枯燥。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让学生揣摩比喻拟人手法在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方面的奇特作用。作文时让学生模仿训练。果然,学生余畅在《春天的田野》中就写出了“春风一吹,那些麦苗就像喝醉了酒似的,你推着我,我推着你,欢欢喜喜地拥向了远方。”的生动句子。

3.结合生活训练作文

学生生活虽然各有不同,但从范围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对学生而言,重点是前面两种。

初一第二学期,在教完第一单元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我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从 小学到彭场一中》、《我的初一生活》、《读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力图唤起学生记忆长河中的浪花,训练他们的写人记事的能力。

初二时,我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开学没多久,在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班纪班风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次主题班会后,我结合班级的发生的变化,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雷锋”就在二(8)班》、《刻苦学习的……》、《她改变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李文涛说:这样作文,我们既有学习的榜样,又有文章可做。

我们彭场有数十家无纺布工厂,工厂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妇女,班里的学生,不少是她们的子女,还有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结合这一特殊生活,我拟设了这样一组文题:《爸爸(妈妈)我好想你》、《妈妈当上了工人》、《我的妈妈变了》。

第4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桂平市南木三中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把阅读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主导”和“主体”关系的平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从交还学生选择权﹑提问权﹑发现权﹑话语权﹑体验权﹑挑战权六个权利的角度,来探索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阅读教学;归还权利;自主探索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那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问题,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遭到了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不出来,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数学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化程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澜教授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还很难享受心旷神怡的阅读,因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交还选择权。让学生对文本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式﹑解读角度。内容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对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体的需要﹑爱好﹑理解为原则进行感知取舍的。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例如,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在教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春草图为例,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从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赏析。在对优美语言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了即使从不同的画面写春天,都把春天的生意盅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的十分动人。学生阅读时,有的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善于细部推敲,有的喜欢掩券遐想,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方法。许多课文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解读。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选择角度去解读课文。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交还体验权,任何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多解性,普通存在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的问题,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理想、想象,在头脑中重现形象,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验,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阅读课的独特魅力,体验过程潜藏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真正让他们读有所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要正视学生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理解文本不强求一致,允许作或深或浅的多种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居高临下、越俎代庖地讲解课文,出发点是好的,但费力不讨好,实质上是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从何而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体验出来的。

交还挑战权。黄岳洲层痛心疾首地指出:“现在教学有一个不良倾向,即讲授文章只说范文怎么好,而忽视了它的不足,这样对培养下一代很不利……”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今阅读教学的弊端,教师把现成的定论当作唯一的解读硬塞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挑战权,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挑战课本,挑战传统看法。学生在文本的解读在中固然要了解文本的历史意义和传统解读,但应该允许他们在解读中注入现代意识,不应约束学生的思考、想象、阅读创造的权利。如当代学生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会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护生态环境;或开发旅游,让愚公先富起来。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轻信现成结论的求实精神,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深入探讨: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否有某种局限性?作品的内容是否有不够准确处?篇章结构、语言表达是否可以更加严密些?……如此,就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能从课文中提出不少问题;找出都德的《最后一课》中,课本插图与原文“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合的;找出丰子恺随笔《山中避雨》第4自然段的插叙没必要保留……这些虽谈不上是“惊天动地”的发现,但确是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向名家说“不”的表现,我们应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和激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各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课堂上师生要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将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首先做两项调查:1、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2、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令你感动的小事吗?

有的同学在平时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并在接受这种爱的同时,也能爱自己的父母,在这里我代表你们的父母向你们说声谢谢;也有些同学未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在这里,老师也不会责怪你们,因为象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未能领会父母的爱。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看到父母一天天变老,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才明白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也才真正理解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在教学诗情画意欣赏课时,我找了一些意境优美的图片,并配上灵动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赏心悦目的画面中体会语文的美丽。我还下载了多个动漫flash,那流水,那玉石,那高山,那鲜花,那瀑布,真是一幅幅浪漫而又多情的画面啊。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课堂上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只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要尊重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要通过对富有魅力的诗词及画面的鉴赏,打开学生的独特思维,展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讲完现代诗欣赏课后,学生进行了如下创作,并且写出了让老师惊叹的优美诗句:

“心中梦, 梦是安谧的, 我渴望躺在梦里,寻找那些飘逸的灵感。打开门,夜色写满了空灵的诗句,天边尽是挂满歌谣的蜜糖。夜被勾勒得如此真实、美丽,此时我已与星宿同醉。远方的鸡鸣唤醒了我,灵感在这晚秋的风中摇动,这晚秋的风,被梦照亮。”

“呷一口圣洁的甘泉,耳听醉人的弦乐,让心灵高飞,高呼自由。用音符洗去心灵的疲惫,用娇嫩的花朵,引起眼中对颜色的视感,丝竹悦耳,再配潺潺流水,这情景岂能叫人心不飞扬。悠扬的箫声,别具沧桑之美,残阳相衬,血红相映,笛声相闻,清脆悦耳,透人心脾。再看沧桑山水,更具风情,再配潺潺流水声,放飞心灵,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来到山间,看那如诗的风景,听那如歌的流水,记起自己心中美丽的一景,连绵的山,缠绵的人,如琴般的流水,勾起了我沉沉的思念,自己像在山、水中沉睡,悠扬的笛声隐藏着心底的记忆。”

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三、创设想象空间,使学生憧憬美

第6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西风渐进七十年

作者:向锐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本书以1840年为起点,描述晚清最后七十年(1840~1910)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本书紧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特征,围绕近代东西文化交流冲撞这个主题,以历史长河中个体沉浮命运为点,以打捞尘封已久的历史碎片拼凑填补为主要手段,描述、运动、、天津教案、中国近代铁路、电报肇始、幼童留美、海防建设、同光年间三次对外战争、庚子国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福州风土诗

作者:郑丽生

解读:方炳桂 方向红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郑丽生(1912~1998),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本书按时间顺序,由方炳桂父女二人解读郑丽生的七十多首福州风土诗,由诗来诉说并介绍福州的风俗民情,表达感情,妙趣横生。

上杭客家话研究

作者:邱锡凤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本书就一个客家方言点——上杭蓝溪的客家话展开详细描述、报告。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对研究考察的对象上杭蓝溪话的同音字、词汇和语法例句收集得很全面,此外还列举了大量俗语、谚语、歌谣甚至口头禅,揭示了蓝溪客家话的方方面面,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方言点的全貌。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最美人间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出版日期:2012年3月

世界上漂亮的女子很多,但不一定有才;世界上有才的女子很多,但不一定有貌。有才又有貌的女子也有,但不一定能分得清情感与理智,收获完美的爱情与家庭。而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百年罕见的女子。

《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成名作、代表作和经典作的璀璨荟萃,收录了林徽因迄今所有的名篇,是迄今为止最经典、最唯美、最值得收藏的林徽因读本。在书中,林徽因诗意解读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分享了她对成长有关的人生感悟,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精美的插图,精致的文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林徽因这个“民国第一才女”(语)的诗情画意和热情洋溢,领略到她繁华背后的落寞与苍凉。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午后的阳光下,漫长的旅途中,抑或是夜晚临睡前,让我们细细体味一代才女笔下的悲欢离合,品读她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落寞传奇。

传世经典美文系列

作者:郁达夫 等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本系列包括:郁达夫的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林徽因代表作《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朱自清的现代散文名篇精选集《荷塘月色》,许地山早期小品散文集《空山灵雨》,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以及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呼兰河传》,全套共6册。

战国文字编

编者:汤馀惠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本书所收战国文字资料涵盖了整个战国文字领域,举凡青铜器铭文、陶文、玺印文字、封泥文字、简牍文字、帛书文字、玉石铭文、货币文字等皆包括在内。这些资料中有些出于国内不易见到的书籍,如《珍秦斋古印展》、《平庵考藏古玺印选》等,可以看出编者搜讨之细,网罗之精。所收资料皆用原形,不失真,让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

李长吉集

撰写:(唐)李贺

评本:(明)黄陶庵

批点:(清)黎二樵

第7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第8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生态化;构建策略

生态学的观点强调,生命作为一种有机体,与周围的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转换。受这一观点启发,教育倡导在所有生命整体与周围环境中形成一种有机联系,最终使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中学语文构建生态化课堂,就是在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统一发展的有机整体,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生态课堂的本质内涵

生态课堂是利用生态学观点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构建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系统化的课堂形式,其课堂形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完全吻合。具体说就是生态课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发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高度统一。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重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生态课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生态课堂的整体性特征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被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生态课堂各要素之间通过彼此形成的交互作用,达到彼此相互适应、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塑造,与此同时,学生也通过某种相应方式在教师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2.生态课堂的开放性特征

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具体说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也就是设定弹性教学目标;第二,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开放的情境和问题,目的是扩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同时,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探究知识的合作者;第三,教学结果具有开放性。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设计非此即彼的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生态课堂的生成性特征

在生态化课堂中,所谓的生成性属于一种未知特性,并不是经过事先预设的。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某些内容故意为学生留白,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创设发挥和拓展空间,因此,生成可以在课前表现出来;二是生成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和探究偏离了教师的课前预设,或者是超越了预先设计的教案;三是生成在结果上表现出来。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非预设之外获得了更好地发展。

三、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态化

1.构建具有整体性的教学内容

在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系统中,应从小系统的角度看待和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语文知识,语言应用能力和课文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教学内容中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相关的知识与方法,还要注意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注重设计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在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系统中,知识本身并不能生长,而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和研讨,使学生不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学的主体,即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换而言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能够释放学生原本的自由学习天性,使他们进入到爱学、乐学,乃至于学而不厌的学习生态之中。一般来讲,生成性教学内容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根基。也就是说教材中的知识紧密联系师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教材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其二,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活动性。一方面,教学内容适合师生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空白点、短路的地方和回路之处,需要学生去补充、接通、质疑与超越。因此,生成性教学内容是学生生成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载体。

3.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传统的语文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要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必须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命体之间搭建一座密切联系的桥梁,把教材中的科学世界与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有机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效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在学生生命体中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教学内容在学生自身生命中落地生根,不断增长学生的智慧、提升品德与能力。

(二)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态化

1.教学情境生态化

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生态化语文课堂的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持续延伸,进而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求知欲有效挖掘和激发出来,最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尝试播放有关父亲的歌曲、讲述有关父亲的故事、播放父亲形象的图片或短片来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情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情境中,从而进一步理解文中的父亲形象,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互动教学的生态化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互动教学法,可使学生充满激情,使课堂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生态化的预期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互动并不等同于教师问、学生答,而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更高效和灵活。如在教学文言文《刻舟记》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进行相关物品的雕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实现师生关系的生态化

1.充分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在中学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为了有效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教师必须对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具体和充分的了解,进而实现因材施教,切实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如在教授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鼓励每名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勇敢地说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及时给予中肯的点评,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营造和谐平等的生态课堂氛围

和谐平等的生态课堂氛围的营造,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以平等的朋友、合作者的身份与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和独立的,都有着强烈的民主与合作意识。师生在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艳.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以议论文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

[2]李静.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

[3]刘华莉.积极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9篇:朱自清春教案范文

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环境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选进的语文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语文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学生是圆实饱满的种子。那么,在这片沃土上,教师如何耕耘才能绽放出诗意的花朵呢?

一、营造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试想,如果教师缺乏激情,语言晦涩,表情单一,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的时候,才能用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同化学生,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应。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作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清泉呢?

1.语文教师要有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诗意的关键因素。感情灌注于课堂,正如血液流动于全身,当教师情感的血液在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中流畅时,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沈复的《童趣》,不断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句是什么什么意思……其结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情感淡漠,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饱含着对童年的追忆之情和学生一起分享童年的趣事,结果一堂课充满了趣味和活力。

一个富有诗情的教师,讲课时必然以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或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2.教师对教材要熟谙于心

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是营造诗意课堂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解读教材,那么教材也就缺乏了活力,犹如一潭死水泼向了学生。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并用现代的思想去解构,才不会“照本宣科”,才能提升教材的教育价值,营造诗意的课堂。

教师若能够对教材心中明了,对学生了如指掌,对教案精心设计,对课堂充满激情,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将会处处有、时时在。

二、营造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充满诗意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可见,诗意的教学语言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生情并茂。

1.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应标准,咬字吐音,清晰明畅,用词准确,逻辑严密,那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是对诗意化的一种严重伤害。

2.保证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若能用教学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优美感人的意境,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境美和形象美,就更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3.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一种形象的、直观的语言。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势态语言来表情达意,更容易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叙述事情时语言条理清楚,娓娓动听;描摹事物时语言生动逼真,若在眼前;说明事物时语言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发表议论时语言一针见血,深刻到位;抒发感情时语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的语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入文、入境、入情,陶醉中享受了课堂的美感。这样的课堂自然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

三、营造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的教育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本前提。

1.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塑造诗意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转换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双方要互相尊重,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声音,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上完诗歌单元时,布置两个学生做主持人,主持全班同学参加的自主性诗歌朗诵会,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掌握并巩固了相关的知识。在朗读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课堂充满了活力,诗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对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有利于学生置身于其中。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找了一些意境优美的图片,清澈的溪水,千姿百态的花朵,青青的草地,枝头的黄鹂……一幅幅美丽清新的画面,配上灵动的音乐,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优美的音乐和赏心悦目的画面中体会了语文的美丽。

总之,运用诗意的语言,以作品和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和谐的情感意境,能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从而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在这样的教学中,诗情诗意诗韵闪烁着最动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万祥.语文的诗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