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 诗歌教育 小学语文 表达情感 观念教育

每一首诗歌在表达自身字面意思的同时,都有引申意义,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所以说要做好诗歌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挖掘

爱国主义情感是维护我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基本情愫之一,从古到今一直是教育的主体情感之一,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1.热爱祖国的诗歌情感教育。诗歌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有正面直抒的,比如的《长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接描述祖国壮丽河山的处处风情;也有像陆游般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更有忧国忧民的遗憾:“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当然,低年级学生,对于祖国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需要老师在不同的诗歌讲解过程中慢慢渗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积累,学生逐渐理解爱国的意义,为立志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

2.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都说诗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源头太多源自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们可能会面对一景一物产生思乡之情,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诗人多愁善感的背后,是诗人对家乡浓烈的热爱之情,只有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有这样深厚的感情,才会对家乡有无法忘怀的思念,才会由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在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歌中,有很大部分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结合作者的出生地及诗歌背景,为学生细化分析作者诗歌中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教育学生做博爱的人。

二、诗歌教育中对于情谊教育的拓展

1.亲情教育。对于孩子情感的教育,大致方向应该是奔着“真、善、美”去的,亲情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能感受到的,在诗歌中描写亲情的句子能让孩子感受诗人绚丽多彩的表现手法,也能加深孩子对亲情的理解,比如“生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异地过节时分外思念家人的情感。要教育孩子尊重家长,爱护兄弟姐妹,让学生理解父母亲的不容易,培养孩子尊敬家人的品质。

2.友情教育。“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离不开朋友的帮助,他们往往是彼此互相学习和进步的小帮手,孩子们在朋友之间的相处中,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诗歌中表现朋友之间友情的较多,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中将友谊的深厚程度实例化地和桃花潭水相比,又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将他乡遇故知这种人间四大喜事之一的喜悦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学生在学习这些诗歌之后就有了比较,知道朋友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的珍贵,就懂得了珍惜。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将环境观的教育贯穿课堂内外,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比如在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在感叹庐山瀑布美丽的景色,应该说一下如果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眼泪,就再也看不到三千尺的瀑布,也看不到银河落九天的壮丽。培养孩子珍惜水资源的觉悟,教育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要浪费水资源。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在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哪里还听得到鸟语之声?告诉学生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鸟类已经灭绝,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我们不重视环境保护,墙里墙外的美丽景色就只能在画中看到。诗歌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比较直观,是培养学生环境观的真实例子,以此教育学生再好不过。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是老师应尽的义务,诗歌中有大量的正能量的句子,可以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孩子要有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勇气。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毕竟只是表面,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将引申意义和诗人的精神情感剖析给学生,让学生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理解消化。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步于诗歌,也要高于诗歌,将作者的性格特点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情况解释给学生听,并将爱国主义热情和“真、善、美”这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敏.浅谈诗歌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2]韩梅.浅谈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4,(04).

第2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成诗却在1976年。无论是诗人的写作时间,还是发表时间,都在我国从动荡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这使得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诗中没有全部在歌颂,作者不但没有否认祖国母亲曾经有过的灾难与贫困的现实,反而在经过刻骨铭心的反思之后,真情呼告了祖国母亲即将呈现的新生希望和光明未来。

全诗共36行(苏教版),出现了16个第一人称“我”字,如果加上承上省略的地方,达20处之多,这是作者留在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符号,是在微风中不经意扬起一角的巾幡,指向柳暗花明的渡口。

“我”是什么?“我”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我”是谁?“我”是一组隐喻意象的本体。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文本具有明显的诗体特点。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也使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在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水车、矿灯、路基、稻穗、驳船、贫困、悲哀、理想、希望、胚芽、花朵、起跑线、黎明”等近20个意象的组合,看似凌乱庞杂,实则自成系列,如果仅仅去关注这些意象本身,意义并不明显,但只要慢慢品味这些意象前面特定的修饰语,我们不难发现,“我”这个隐身于意象背后的本体,是时间和空间里高度浓缩的一个符号,是祖国母体中一个充满爱与哀愁的“胚芽”,是作者用心在摸索母体的每一个细节,用爱在亲吻母体的每一个晨昏。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祖国曾经经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体现的是祖国在经历过漫长岁月后,依然在“淤滩上”艰难前行的可贵。以“我”为本体,全诗以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也叫复唱或反复)的艺术形式不断冲击读者的视觉,撞击读者的心灵。在这里,“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固定的隐喻本体,而是一组流动的、凝重的画面。

“我”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全诗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无一字议论。掩卷沉思,我们都会被作者深沉激越的情感洞穿,但“我”却一直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描绘者,所选择的意象既独特又很贴切,如“‘飞天’袖间……的花朵、古莲的胚芽”,既朴实又鲜明。在选择这些意象时,因为“我”的存在而显得独特、鲜明,而“我”的存在却是因为“我”对祖国母亲的百般情感,封存于心,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机缘巧合之下,他乡偶遇故知时,千言万语难以猝发或者无言拥抱都是情理之中的随,绝非有意而为之。所以,“我”在文本中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而然,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故意。文本共分四小节,都是从“我”的视角出发,随着时间、逻辑的推移,自然成篇,情感的空间和厚度也自然升级,由悲哀到低沉,到欣喜,到高昂。因此,从结构上来看,“我”虽然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但作者的血肉灵魂,依次呈现,情感跌宕,涌动在字里行间。

“我”是一个客观的思想者。诗歌创作虽然需要丰沛的情感养分,但单纯的情感往往容易陷入虚无和空洞,在情感的背后,需要一些有力的支撑,什么样的支撑才更有力呢?毫无疑问,是客观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通俗地说,如果我们只喜欢一个人的美貌和财富,这种喜欢很容易被替代,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包容对方的瑕疵甚至是缺点,也只有如此,才会爱得深沉和持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自然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对祖国母亲现状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朦胧诗体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结束后的人们大多处在迷惘、徘徊、怀疑、焦虑的情绪中,尽管已经阳光普照,但人们心中的阴影依旧存在。兴起于斯的朦胧诗体,既承载了对“”前后特殊历史反思的使命,也积极回应了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中一脉相承的文人的自觉意识;既宣泄了对个人命运的一些诉求,也张扬了诸多精神贵族的高贵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作者作为其中成功的代表者,奏响了朦胧诗文学价值的最强音。在诗歌中作者不只简单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爱,更将这种伟大的爱赋予了内涵和基础,即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没有回避祖国母亲曾经的贫困和悲哀、曾经的积弱和艰难,更没有隐讳作者对母亲的复杂、纠结的情感因素。虽然母亲以“伤痕累累的”让“我”“沸腾”,但也让我有过“深思”和“迷惘”。所以“我”是一个客观的思想者,我对祖国母亲有着不会更改的“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炽热的爱,也有着悲怆、忧患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的哀怨,甚至还有对祖国母亲委婉的批判。

“我”是小我,也是大我。小我代表着个体,描写了个性化的意象和感受,抒发了一代人共同的内心情感;大我是祖国母亲,是刚刚走出历史阴影的伟大女性,正以不屈的传统的形象站在“雪白的起跑线”前,用“挂着眼泪的笑涡”迎接“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全诗运用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在第一节中,作者反复使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第二节中,作者从精神层面表达了“小我”和“大我”的共同遭遇;第三节,站在崭新的历史当下,“雪白的起跑线”前,无论是“小我”,还是“大我”,都在等待着解放和发展;最高昂处的第四节,“我”和祖国融为一体,“我”既是“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既然祖国用“伤痕累累的”喂养过我,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用“血肉之躯”换得祖国母亲的“富饶、荣光、自由”呢?情到深处,行文于此,前三节结尾的轻叹“祖国啊”到了第四节的结尾,如同交响乐的华彩篇章,骤然变成不可抑制的热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法指导

现代诗的阅读

所谓现代新诗,是和古典诗词相对应的概念,即用白话文写作的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内容上多用生活中的一些个性化的意象和想象的手法,情感上注重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对于刚接触新诗的同学来说,理解诗中的思想情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创作者一般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诸多的意象来呈现,这对理解新诗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要破获新诗中常用的一些使用意象的手法,从而获得阅读新诗的愉悦体验。

新诗意象采用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传统意象的重复借鉴,这和古典诗词有相通之处;其二是现当代生活中的一些新采用的意象,这往往和创作者的特殊经历和生活体验有关,需要关注创作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情感喜好,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经验积累。如臧克家的作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第二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臧克家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其中“牛”“马”的意象,自然会让人想到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工作的形象,再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作对比,就更加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诗中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就非常明白了。

其次,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创作技巧,比如隐喻、象征、通感、矛盾修辞和反讽等。

隐喻其实是比喻的一种,直接说出喻体,增加诗歌内容的空间,赋予读者想象的美感。如顾城的诗歌《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这里面的“小巷、旧钥匙、墙”等都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去体会其中的多义性,获得审美愉悦。

矛盾修辞,也是新诗中常见的手法。如苏教版必修一读本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就运用了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

第3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学习语言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是“共性”的,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个性”的。所以教师教学生学习语言,必须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学会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语言的含义。

教学生品味语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品味词语。(1)品味词语的色彩、情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一句,“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表示色彩、情状的形容词,把一个荒废了的园子描写的趣味盎然。(2)品味词语的生动贴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一段话,首先点明了季节、天气,用了一个“怒”字,将风拟人化,接下来用“卷、飞、渡、洒、挂、飘”等动词,描写风势之猛,风力之大。(3)品味词语的感彩。如《阿长与》中“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一句,一个“心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上述这些词语,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品味词语不但可以领悟作者用词的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是品味句子。(1)品味句子的句式。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语气有轻重之分,如“他这个人人品好”和“他这个人人品不错”前者要比后者重。还有双重否定句的使用,在表达效果上也有明显不同,如《纪念白求恩》中“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里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人们对白求恩大夫的敬佩之情。(2)品味句子的长短。短句活泼明快,长句严肃庄重。如《安塞腰鼓》中,“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升华!”要比“痛苦和欢乐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生活和梦幻在这舞姿和鼓点中凝聚奔突!摆脱和追求这舞姿和鼓点中辐射升华!”效果好。(3)品味句子的深刻含义。如《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不但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同时, 品味语言还可以采用“换”、“改”、“增”、“删”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体味、揣摩、朗读,从而体会语言的精妙,提高语感能力。

二、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

实践证明,凡是语文成绩好一点的同学,都有强烈的阅读愿望,能够挤出时间涉猎大量文学名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感受和领悟,学生学习语文是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的。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神韵,小说的结构、情节等,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想像、联想、补充和发挥。现在,课外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要让课外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首先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优秀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其次是通过阅读接受思想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陶冶情操。

第二,要给学生规定阅读的内容。或规定主要的内容,或规定必读的内容,不管怎样,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反而会起副作用。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并且,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让学生不仅阅读名著,还可以阅读自己喜爱的、贴近自己生活的书籍,如寓言童话、科幻小说、笑话幽默和网络书籍等。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让学生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4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重视 指导 流利 理解 体会 感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可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阅读训练,到小学毕业时,还是不会读书。他们念起来不是漏字添字,就是结结巴巴读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一是由于教师平时不太重视读的基本功训练;二是教师有时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他们也很想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但到底怎么指导,心里没谱。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思想上引起重视,教师还应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具体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根据标点符号恰当地停顿。在以后的朗读中,一直坚持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常常拖腔唱读,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字记得不牢的小朋友,读书就困难,边读边认字,字字拉腔,形成唱读。而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小朋友,读书都比较流利,所以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断巩固汉字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理解水平比较低,不能根据句意来停顿,词与词之间分不清。在这个阶段,教师正确的范读、领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后,教师也可以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这个长句子,小朋友不容易读好,老师就应作具体指导,启发学生说说:“谁和谁是好朋友?”“青蛙和猫头鹰是什么的好朋友?”然后指导学生这样读: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

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是要着重告诉别人的,就得读重一点。如“七星瓢虫和赤眼蜂也是庄稼的好朋友”这句话,重音要落在“也是”上,表示赤眼蜂、七星瓢虫跟青蛙、猫头鹰一样,都是庄稼的好朋友。这样一点一滴地把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 教会学生理解地读,边读边思考

小朋友读书往往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固然跟儿童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有关系,但如果我们把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教给学生,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蓝树叶》一课中,学生朗读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林园园思想变化的过程,读懂课文中包含的这些思想感情。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读的:第一次,林园园是吞吞吐吐说的,我们应该用迟疑、曲折的语调这样读:“我――还没画完呢。”第二次,是很担心的样子。“我”后面稍加停顿,强度“怕”、“弄断”,表示担心。第三次是千叮咛万嘱咐,很认真的样子。“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强调“注意”,“削”,“用力”,“太多”。表示很不放心。第四次,读“还要画小草吗?太多了。”好像有点惊讶,要读出小孩子天真坦率的样子。

三、 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有感情。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年代比较久远的事件,学生不易把握,就容易读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遥远的环境变得形象可见,从而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教《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时,我就想:怎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广大、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呢?我运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让学生认识中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指点他们看,海南岛在中国的南边,长江横跨半个中国,大兴安岭在中国的北面。接着,我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想象这些地方多么美丽。同是春天,然而这些地方的景色各不相同:海南岛已是鲜花盛开的初夏,长江两岸正是柳丝吐绿的春天,而大兴安岭还是雪花飞舞的冬天。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可爱的祖国而自豪!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 根据课文特点,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时间不允许我们每课书都作具体、详细的朗读指导,所以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既能提高朗读指导的质量,又不使其他基本功的训练受到影响。一般叙事的课文,我们只要学生用清楚、响亮的语气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就可以了。有的课文抒情成分多,适合于朗读,我们就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其中抒发感情的,如《再见了,亲人》。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的课文,我们要着重指导朗读写景部分,要求学生放缓速度,细细品味生动形象、描写细腻的地方,读来要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并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美的感受。《赵州桥》一课是说明文,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在介绍物体方位、大小、功能等语句时要注意重读,给人以清楚的概念;说明中心的语句也要重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5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一、范读领路,带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情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二、把好文本的情感基调,掌握朗读训练的基调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有人说“朗读时对作品的再创造”,的确如此。因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甚或把作者没有用文字表现出的感情也要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深入文本细细品读,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妈妈账单》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6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第7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165-01

传统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数量和程度,对学生的情感成长采取漠视态度。其实情感教育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发挥出学科优势,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字词、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起正确的情感导向,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人类的喜怒、爱憎都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影响学生的情绪感受,使学生产生理想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品质。新课改尤其注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必须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方向,教师要利用起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们表现出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情感教育目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2.1 深度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众多,情感丰富,不同的文章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包括欢乐、感激、思念、愤怒、悲伤等多种情绪。语文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努力将情感与知识融为一体。例如,六年级上册的《我好爱你啊,中国》这篇诗歌,通过描绘祖国大地的秀丽景色和人文风情,来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情之情,情感十分真挚。教师应通过对诗歌的讲解将这种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收获高品质的情感教育。

2.2 为学生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接受教育时往往出离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来为学生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点始终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象,学生看到美丽的图像会不禁心驰神往,产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之下,教师可以适时开展课文教学,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句与看到的美景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境感受力,达到情感教育的要求。

2.3 通过文章诵读进行情感体验

进行文章诵读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情感也会随着文章的推进而不断发生改变,当诵读结束之后,精神世界也会随之升华。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分的诵读时间,并给予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以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这篇文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如“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我就情不自禁的衷心祝愿:老师,您好!”这些句子中作者的感情传达最热烈,让学生们在诵读时结合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努力贴近文章渲染的情绪,使情感体验得以提升。

2.4 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作为情感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十分重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博爱的情怀,并且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使情感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爱学生,那么这种爱意就会从教师的话语、目光、表情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爱,在学习中会更加积极,情绪更加昂扬,并且会以诚挚的情感回报教师。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用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在更加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情感教育的目标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以实现。

第8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一、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依据教材认真朗读

依据教材认真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二、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注重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解与朗读相结合

第9篇: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范文

一、二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视化想象主导着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活泼的形式,可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最常用的方法。如:教学音节“yu”时,编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是小鱼的生日,,但却没有一个朋友对他说生日快乐。晚上,小鱼终于忍不住悲伤,哭着跑回了家。一进家门,小伙伴们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给他唱生日快乐歌曲,还给他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穿着新衣服的小鱼,开心的笑了。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y”与“ǖ”相遇时“ǖ”上两点要去掉,还感受到在同学或朋友过生日、节日之际送上我们的美好祝福,是相互关爱的表现,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

二、字、词、句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汉字不仅外形美观大方,且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增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紧迫感和荣誉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语句之间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加以品味,体会其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感的目的。如:《船长》一文,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忠于职守”、“做人之道”,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启发他们联系上文弄清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是如何做的?使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在听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语言文字优美、但内容含蓄不易懂的散文,教师可通过听读训练,运用视听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草原》中的一段描写草原美景的文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学这部分时,先让学生边朗诵边听配乐,再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如诗画般草原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四、在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教材中,侧重写人物的文章偏多,这些人物本身就具有善良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内容。如:《詹天佑》这课,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行,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从詹天佑临危受命、不怕阻挠这一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詹天佑的崇高品德扎根于学生的头脑。

五、在主题思想的分析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总是反映一定道理和思想内容的。在教学中把这些道理作适当的引导,对文章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作深入地分析,便会从中受到启迪。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着重启发学生想象身患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的霍金是如何与病魔作抗争,顽强地活下来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霍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惊人成就的伟大壮举,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的大道上,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六、在作业辅导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