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名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2、文天祥,生于1236年6月6日,卒于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3、郑成功,生于1624年08月26日,卒于1662年0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来源:文章屋网 )
好在文人总有借助外力摆脱内心迷惘或绝望的方式,自己占卜或者请人算命就是颇为“有效”的手段。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陈寅恪、吴宓、熊十力、梁漱溟和钱穆等文化名人有关占卜算命的轶事,或许从中能一睹文人的内心世界。
吴宓和陈寅恪,作为曾经留学哈佛的大学者,他们自然不迷信,但颇为有趣的是,他们却对占卜一事很感兴趣,并且还很相信自己的占卜水平。
1910年,吴宓即将离开陕西老家赴京参加清华留美学校的入学考试,动身前他卜得一卦,得卦语云:“海波两头高,飞蓬驾六鳌,居中能驭使,何怕涉风涛?”当时的吴宓因年幼不能懂得此卦语的深意。
直到1919年他来美国已经两年有余,亲眼目睹西方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征及中国留学生的种种表现,才对卦语有了豁然开朗之感,意识到此卦的要点应当是“居中”二字,也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而且西方古典文化也是追求这样的处世态度,如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中、和为教,也即西儒所谓的“在两极端之中点,即为善,而在其极端,则为恶”。又西人有以骑马为喻,只有居正中才不致掉下马来,才能驭马飞驰。
看来吴宓并非是出于迷信而解释此卦,而是把它与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起来,把它与自己的处世态度结合起来考虑的。而且吴宓还以自己儿时见到的一副对联为补正:业能养身须着意,事不干己莫劳心。
吴宓以为此联虽然宣扬一种自私思想,但处于乱世之中,也不失为一种处世态度。因为所谓独善其身,看似容易,实际做到很难。能够出污泥而不染,白璧自保,非绝大意愿、绝大才力不能做到。
吴宓虽然也对此心向往之,但由于其性格使然,常常身不由己地卷入世俗的纷争之中,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吴宓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从事一些世俗事务的,吴宓常常因此而感到痛苦,一心想摆脱而不能。
不过吴宓有时对占卜之事也将信将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当时的心理状态及他所遇到的非常。
例如,1923年他的姑丈陈伯澜去世,消息传来,吴宓大为悲痛,因为陈伯澜多年来对吴宓学业上的指教及精神上的鼓励与指导是很多的,吴宓一直视他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如今姑丈突然去世,自然令吴宓内心受到重大震撼。特别是吴宓自回国后忙于结婚和筹办《学衡》,竟未能抽出时间去拜见姑丈一次,自然内心非常内疚。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吴宓于梦中,以占卜的形式表现了其内心的不安和悲伤。
据吴宓日记,陈伯澜去世后约一个月,某天正是中秋节,吴宓夜里忽然梦见自己从南京到北京去吊祭陈伯澜,到京后才得知姑丈死后又得复生。他因此占卜得一神示,为“万朵红莲礼白莲”之句。此后梦境又多有变化,最后似乎是其姑丈由其姑母和吴宓等家人扶持来到保定之莲花寺,众人登上寺塔的最高层。就在这里,其姑丈口授遗嘱,然后去世,则神示得以应验。吴宓见姑丈去世,放声大哭,终于从梦中惊醒。
清醒后的吴宓才想到所谓梦中的神示之句,其实是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的诗句。看来吴宓自己因姑丈逝世过于伤心,方才有此梦。又因他以为姑丈这样的人去世应当有预兆或者其去世之方式应当不同寻常,所以才在梦中将自己读过的诗句安在姑丈身上。
有意思的是,陈寅恪对此类事也颇为精通。1937年7月27日,日军飞机轰炸北平,并准备占领之,宋哲元将军决意抵抗。此时吴宓、陈寅恪均在北平,对时局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极为担忧。当天,吴宓以《易经》占卜,得“解”卦,其辞为:“利西南,无所往也,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卦文为:“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大概吴宓感到此卦不好理解,或者是由于此卦占的是中国的命运,因此他专门请教了陈寅恪,但陈寅恪并未马上回答,而是过了一会儿再打电话给吴宓。看来陈寅恪对此也很慎重。他告诉吴宓此是吉卦,于是吴宓才舒了一口气,和衣而卧,静待天命。
那么此卦是否算是吉卦呢?今天看来不能这样认为,首先卦辞中所谓“利西南,无所往也”,不过是勉强可以解释为他们日后均去了大西南,在西南联大等处任教。结果是吴宓为谋生计多次四处奔波,陈寅恪更是因战乱导致双目失明,这样的结局能说是吉卦么?而且北平在此后不久即沦落敌手,吴宓、陈寅恪等被迫逃出北平,日军不久即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又有什么吉兆可言?不过从全民族之命运而言,中国的确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因此说是吉卦也有道理,但那已是八年后的事了。
另一位文化大师钱穆在其《师友杂忆》中则记述了他和梁漱溟、熊十力等请相士为他们相面之事。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北京时,有相士专门从四川来为他相面,梁漱溟为此特意请钱穆等到他家,请相士一一为众人相面,后又到钱穆住处再为他们相面。据钱穆所言,相士说熊十力有“麋鹿之姿,当常在山林间”,意思是不会直接参政过问红尘之事。而说梁漱溟则是“步履轻,下梢恐无好收场”,意思是晚年恐有劫难。对于钱穆本人则说他精气神三者皆足,“行坐一态,此后当能先后如一”,意思是钱穆的一生当能始终坚持治学为业且能善终。
综合来看,不能不惊叹这位相士的预言。熊十力终其一生,始终坚持其民间学者的身份,1949年前后也不过是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政协委员而已。不过其晚年看到“”劫难,却只能发出“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这样的哀叹,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梁漱溟晚年确实因直言当政者之弊而惨遭批判多年。不过其临终前数年重新赢得政府与民间的高度敬仰,并最终以95岁高龄辞世,不知是否还算是收场不好?至于钱穆本人,则可以算是中国式的“寿终正寝”的范例,他一生始终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1949年后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后在台北任教,最后以95岁高龄西归道山。其人不仅高寿,而且今天业已赢得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赞美与景仰,确实是一个“先后如一”的结局。人生一世,如类钱穆,则无憾矣。
歌手:晨熙&司徒兰芳
歌词:
女:明知道不能在一起
男:不知不觉对你着了迷
女:你的魔力无法抗拒
男: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主题
女:这份情悄然继续
多想真实的拥有你
男:好想把你拥在怀里
用心感受你的气息
合:没有勇气去逃离
爱上你是身不由己
女:我们相爱不容易
男:你可理解我的心意
女:不想你为我再叹息
男:不忍心看你落下泪滴
女:这份情无缘再续
我不后悔爱过你
男:多想给你完美的结局
可如何跨越现实距离
合:今生的缘来生再续
关键词:革命历史纪念馆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有效建立起纪念馆机制
在实践中很多革命历史纪念馆都是处于一种“守株待兔”的模式,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革命历史纪念馆方面可以采取主动,变“等待”为“邀请”。具体做法是纪念馆方面成立大学生联络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大学生联络事宜的领导、组织、监督、检查等统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与区内外的各个高校及大学生团体建立直接的契约合作关系。契约合作的重点和原则宜以“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为行动的导向,对所有合作高校和学生团体一律实行免费服务政策。不仅仅免门票,也要免相关的导游讲解服务。契约合作的形式除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外,宜应允许和鼓励诸如馆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学生课外活动基地等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不过,纪念馆方面在与各高校和学生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时,须对每所合作高校和学生团体每学期至少要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一次以上的学生活动有个硬性要求,以形成有效的联系机制。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方面(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团体一方)也可以采取“主动走出去、积极迎进来”的策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与纪念馆方面合作,积极开辟建立革命历史纪念馆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基地。
2、加强组织领导创设环境氛围
依托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建立起由政府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各高校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定期召开各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协商研究解决纪念馆建设、纪念馆服务、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等重大问题。在这方面,纪念馆主管部门一定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并要在纪念馆的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考虑到纪念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大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政府部门有必要也必须从其公益性质和教育性质出发,不断加大对纪念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当然政府也可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纪念馆的建设、运营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纪念馆建设是爱国主义环境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纪念馆的环境及其特点,弄清爱国主义教育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氛围。
3、增强纪念馆方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为有效吸引大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游览,纪念馆方面在综合运用“声、光、电”手段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可重点在资源整合、队伍建设、宣传推介方面等方面做文章。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现有馆藏资源主要以红色历史资源为主,体现红色地方特色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资源不多。笔者建议纪念馆方面在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组合上,能够联合旅游界、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人士,把革命历史纪念馆作为一个节点链接到红色旅游的产业链条上,以旅游的名义增强纪念馆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更好地把历史和现代、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红色资源和现代化建设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在队伍建设上,笔者建议纪念馆方面重点抓好讲解员队伍建设。讲解员的主要工作是讲解服务,但面对不同的参观对象,讲解员必须能够在熟练把握讲解词的基础上灵活讲解,增强针对性。尤其是在面对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时,讲解员不但要告诉其“是什么”,而且要告诉其“为什么”;不但要跟他讲“过去”,而且得跟他讲“现在”和“未来”。基于此,纪念馆方面必须从讲解词、礼貌礼仪、革命知识、当地风土人情、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加强、提高、改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和讲解水平,并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他们出去学习或请专家给他们开相关的培训课。在宣传推介上,纪念馆一方面可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实为题材,通过编排文艺节目,制作公益广告,出版优秀图书,创作影视作品等,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一方面可通过对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不断加大宣传介绍纪念馆资源及其开展教育活动情况和效果的力度,及时反映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和学生)的建议和呼声,逐步扩大纪念馆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大学方面(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团体一方)可在学生宣传、组织、动员上给予纪念馆方面以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
总之,依托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政府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又是广西各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任务和课题。它不仅需要整合、调动纪念馆和高校的资源和力量,而且需要调动、整合政府、舆论媒体及相当一部分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不仅需要通过开展活动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教育的效果和目的,而且需要通过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来增强活动媒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路景山.建设林则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2]唐春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接受规律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爱生命,关注消防》
同学们,明天是11月9日,是“119消防日”。每到冬季,风干物燥,火灾多发,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11月9日定为全国消防日。
15”特大火灾造成39人当场烧死;我们不会忘记,2009年2月9日,一场大火烧毁了央视新址大楼,一场火灾就让国家损失了6—7亿人民币。纵观这些夺走人生命的火灾事故,有几起不是我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酿成的恶果?有几起不是对我们漠视生命,追求一时利益的惩罚呢?其实很多的安全隐患并不是我们没有看到,但为什么却没有及时地处理好?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在内心深处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珍惜。这几场场大火用血淋淋的数字和惨痛的代价,给我们敲响了安全防范的警钟,身处人员密集的校园的我们,应在脑海中长期鸣响“ 119” 警铃,提高防火意识和技能。
对突然发生的比较轻微的火情,同学们应掌握简便易行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方法。
(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用土、.沙子、浸湿的棉被或毛毯等迅速覆盖在起火处,可以有效地灭火。
(2)油类、酒精等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3)煤气起火,可用湿毛巾盖住火点,迅速切断气源。
(4)电器起火,不可用水扑救,也不可用潮湿的物品捂盖。水是导体,这样做会发生触电。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5)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些简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一旦发生火灾,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保持冷静,机智的运用火场自救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要用湿毛巾捂住自己的口鼻,蹲下身子,通过安全的通道走到安全的地方,千万不要乘坐电梯、盲目跳楼,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2、在拨打119火警电话时,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准确说出起火地点、燃烧对象、火势情况;
3、 若火已及身,切勿惊跑!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补充,促旺火势。
4、当外衣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1、明代时我国人民也爱嗑瓜子当时最常见的瓜子是西瓜子.
2、在明清两代,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连宫廷也流行嗑瓜子,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南瓜子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则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3、我国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从历史渊源来看,西瓜子是真正意义的“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在明清两代,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而且嗑瓜子的习俗传入了宫廷,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以前的人平日嗑瓜子叫做穷嗑,而年三十晚上嗑瓜子叫做嗑穷,是摆脱贫穷的意思,所以就传下来年三十要嗑瓜子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人社局党支部决定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弘扬爱国精神”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踏青志愿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4月4日早晨9点10分。
二、活动参与人员
人社局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值班人员、窗口值班人员除外)
三、活动行程
(一)集合地点为独库公路始发地(假山)西面。
(二)清点人数,带队领导介绍活动内容及安全注意事项。
(三)统一安排车辆,每车坐5人,由于路况不太好,安排驾龄长,开车稳的男士开车,9点半准时出发(行程约20公里)。
四、活动内容安排
(一)由假山集合出发,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开往活动地点。
(二)在距离烈士陵园1公里处,在王勇师傅的引导下将车靠路边停放,徒步至活动地点,徒步过程中开展志愿捡拾垃圾活动。
(三)到达烈士陵园后,在陵园大门前的陵园简介牌前列队站好。
1.由青年委员赵汝新介绍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
2.由人社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3.行至陵园内为烈士献花,参加人员默哀1分钟。
(四)集中徒步返回停车地点,由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离开。
(五)到达柳园社区(国营牧场)开展社保宣传小分队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准备“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旗子,全体人员与牧民留影纪念,阿米娜负责与牧民沟通。
五、活动准备及分工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主要负责活动前期、活动现场的整体协调,负责车辆安排,活动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担任应急工作总指挥。
(二)安全联络组
组长:王江昆
局机关安全联络员:毛泽伟 13299196783
社保局安全联络员:高昊 19990277314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联络员:刘钊15209926176
负责安排车辆,做好安全提示,遇突发状况及时向领导报告,保持手机畅通。
(二)物资保障组
组长: 陈萍
组员:叶敏、曹晓磊、杜彪、张璐、孙虎、崔光明
主要负责准备鲜花、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材料、入党誓词、党旗、团旗、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队旗、志愿者服务队旗、居民两险及社保卡宣传资料、捡拾垃圾袋子(少许)。
(三)宣传材料组
组长:谷玉环
组员:杜彪、李晓婷、孙玉龙、阿米娜
负责活动当天照片拍摄、撰写活动信息、签到。
七、活动要求
1. 参加人员需着装庄重严肃,穿运动鞋。
2. 参加人员需做好防晒准备。
春秋时代以研究贵族礼节著称的鲁国大夫展禽,因其“食邑在柳下”而名柳下惠,后来就衍化为柳姓。
晋代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一个下雪天,谢安问下雪是什么样子?有人说象一把盐从空中撒下。谢道韫却说,象柳絮被风吹得纷纷扬扬。谢安叹服。后世就称女才子为“柳絮才”。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仅嗜菊如命,而且也特别喜爱柳树。他弃官归隐后在宅院边亲手栽上5棵柳树,并常在柳荫下衔觞赋诗,终生与柳树朝夕相处,生死不渝,人称“五柳先生”,诗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时,倡导两岸植柳,其诏书明示:无论男女老少,凡在堤岸种植一棵柳树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们争相植柳,使运河两岸绿柳成行,隋炀帝姓杨,便御笔赐垂柳也姓杨,使垂柳受宠一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唐宪宗贬为柳州刺史后,他不计个人恩怨,不但亲自植柳,还鼓励百姓在柳江边广植柳树。数年后,柳州到处是绿柳成荫,风光胜昔。他作诗记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人们为了纪念他,修了柳侯祠,并有“柳柳州”的美号。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时,号召百姓在低洼地方遍植柳树,为了保证柳树的成活,他“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给后人栽柳造林做出了榜样。他晚年从京城长安回到东都洛阳,在庭院中广植垂柳,并挥毫写下《种柳三咏》:“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荫”。
盛唐著名诗人贺知章,他平生只爱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柳。他常与李白、张旭在柳荫下狂饮赋诗。有一年初春,三位酒仙又在柳下对饮,贺知章醉眼朦胧,望着“恰似十五女儿腰”的柳丝,诗兴大发,朗声吟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成为咏柳的千古绝唱。
唐代文成公主当年远嫁时,就亲自从长安带去一棵柳树,栽植在拉萨的大昭寺前,以表思念。藏族人民十分怀念她,就称之为“公主柳”。现在到拉萨,还可以一睹“唐柳”的风采。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偏爱柳树,他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掘土种植柳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当垂柳成荫时,人称其为“欧公柳”。
宋代大文豪坡走到哪里,把柳植到哪里。公元1039年,他到杭州做官期间,带领民众在西湖筑起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在堤上种植许多垂柳,形成今天垂杨拂水、碧柳含烟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在故乡临泉居住,泉边栽柳,终日在柳树下与乡亲及过往行人神聊。老夫子一生与柳“举案齐眉”,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流芳千秋的《聊斋志异》。
清末爱国名将左宗棠,于1871年率军西征时,曾命令将士沿途种植柳树,意在开垦边疆。在甘肃酒泉公园内,有一株枝繁叶茂,苍劲耸立的柳树,人称“河西第一柳――左公柳”,这棵柳树相传就是左宗棠驻防酒泉时亲手所植。后人有诗赞道:“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绍兴酒总称为“黄酒”,又叫做“老酒”,现在绍兴鲁迅故居附近的咸亨酒店,店面正中挂着“咸亨酒店”四个白底黑字招牌;柜台顶端竖着镶着金龙边的匾牌,上书“太白遗风”四个大字,闪闪夺目;墙壁上悬挂着民国时期一位名人题写的一副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仍保持着当年的古色古香。
咸亨酒店还有乌毡帽和长衫出租,外地游客到绍兴旅游的,都喜欢到这里戴上毡帽、穿上长衫、喝上几杯老酒、照个相做个留念,那就更有当年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那种绍兴风味了。
绍兴老酒是我国名酒之一,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和鉴湖水酿制而成的。特点是色泽澄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甘甜醇厚、饮后回味无穷。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绍兴黄酒味苦、甘,性辛,能舒筋活络、活血祛寒,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外邪侵袭。黄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维生素E、尼克酸等,若长期饮用有利于养生保健,润肤美容,延缓衰老。黄酒中还含有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每100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约12倍;此外,还含有锌0.95毫克。这些微量元素,对于预防血管硬化,预防血栓形成,防癌抗癌,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绍兴老酒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名酒而闻名中外,除了它的配方之佳、酿造工艺精湛之外,还有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用绍兴酿酒业老工人的话说:“水是酒的血”,“名酒之名,来自名泉”,源于会稽山麓的鉴湖水,即王羲之笔下“山间道士行,如在镜中游”之鉴湖(镜湖)的诗句。鉴湖水流经许多山岩,经岩石、砂砾的层层自然过滤,不仅湖水清澈、水质中性,而且含有一定数量的钙、磷、镁、铁、钾、锌等矿物质,从而使绍兴老酒在制作上有了优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酒,老酒,顾名思义,所谓“老”就是陈的意思。绍兴老酒制成之后,放入酒坛泥封入窖贮藏。少则3~5年,多则20年,启封开坛的老酒,澄黄透明,香气浓郁,口味甘甜,醇厚适度,具有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特点。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的工业素以“三缸”而著称。这就是酒缸、酱缸和染缸,其中尤以“酒缸”最为著名。春秋时期,《吕氏春秋・顺民篇》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复国时,越国父老乡亲向他敬献糯米和小麦制成的糟涸酒(即加饭酒的前身),勾践命兵士们把酒倒进河的上游,与军民迎流同饮,于是,士气大振、斗志百倍。”即是历史上称之为“箪醪劳师”的典故。当时倒酒之河,即今绍兴市区南部的“投醪河”。唐时,因国家昌盛,越州(即今绍兴市)酿酒业十分发达,所产之酒,更以郁香醉人而闻名,文人墨客常喜以“醉乡人”而自居。
大诗人元稹在《酬乐天喜邻郡》一诗中云:“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白居易在《乐天》一首和诗中也说:“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绍兴始以“醉乡”和“酒乡”之名传颂遐迩。
名城产名酒,名城酒店多。自古至今,绍兴城里大小酒店可谓比比皆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在赞美家乡有关酒的诗,就有这样一首:“城中酒肆千百所……一杯放手已醺然。”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和《孔乙己》中,也都写到了绍兴老酒和酒店(特别是“咸亨酒店”,至今仍保留古香古色的传统)以及绍兴老酒的吃法、佐酒的地方风味小吃。现今,在古城绍兴市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酒家、酒楼、酒店有数百家之多,可谓是酒店林立,为城市美景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绍兴老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镂子》云:“银瓯贮山明甜酒,时复进之。”可见早在南北朝时,绍兴的酒就已经出了名。唐代玄宗时,绍兴酒就已列为御酒进贡朝廷。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与李白等,并称“酒中八仙”,一次,玄宗皇帝召见贺知章,见他才思敏捷,知识广搏,很为赏识,便御赐他“鉴湖一曲”称号,他晚年隐居鉴湖,世称“贺鉴湖”,饮的是鉴湖水,喝的是绍兴酒。吴越时,绍兴酒作为一种地方特产,已大量生产,故朝廷特设酒务司来征收酒税,现在绍兴市越城区的酒务桥,就是当年朝廷设置的酒务司的旧址。
绍兴,这座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的古城,河网密布、水渠纵横、蓬船穿梭、石桥百姿、风光旖旎,美景如画,这水、桥、酒构成绍兴这座古城独特的山水秀丽景色和古老的民族色彩,凡是到过绍兴的人,无不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加赞叹。
绍兴人杰地灵,又是人才辈出的圣地,历史上曾诞生和涌现了许多名闻遐迩的名人和伟人。如大禹、勾践、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王冕、徐渭、赵之谦、秋瑾、鲁迅、等,而这些名人和伟人又无不与酒密切相关,尤以鲁迅先生在其名著《阿Q正传》和《孔乙己》中,都先后提到的“咸亨酒店”,更是家喻户晓,使绍兴老酒名扬中外。
绍兴老酒集饮料、药用和调味于一身,绍兴老酒又集酸、甜、苦、辣、鲜五味于一体,因而受到世人的青睐。它具有超出一般酒类的营养价值,加上香、醇、柔、绵、爽的综合风格,便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名酒”和“酒中独步”。
古往今来,绍兴老酒又与士气、健身、美食以及诗、词、曲、文、书、画、琴、棋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浙江极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可谓名驰中外,香溢古今。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人们习惯每逢佳节、合家欢聚、走亲访友或叙旧言欢的宴会上,总爱举杯欢饮几杯甘醇爽口的元红酒,或醇香甜美的善酿酒,或馥郁芬芳的加饭酒……也可谓是人生最大乐趣和享受。
由于绍兴老酒的品种、酿法不同,其酒性、酒味也就有所不同,饮法和佐酒菜肴也就有了一些讲究。绍兴老酒的品种多种多样,大致有元红酒(又称状元红)、善酿酒(又有新、陈之分)、加饭酒(也叫花雕酒、女儿红)、鲜善酿酒、香雪酒、竹叶青、桂花酒、福橘酒、十全大补酒等等。
元红酒:是用摊饭法酿制的,它发酵完全,酒色黄澄清澈,酒味甘醇爽口,芳香独特,稍带苦味,酒精度15~16度。若平时用少量黑枣或橘皮浸入酒中,则会增加酒的香味,同时又有健脾、活血、开胃的作用。元红酒最好“烫”着喝,这就是绍兴酒宜“烫饮”的特色,尤其是在春冬寒冷时,更适温饮。佐酒菜肴鸡、鸭、鱼、肉或各类荤素小炒热菜最适口。如果在独酌小饮时,以香茶干、盐水花生米、茴香豆、咸鸭蛋、皮蛋、爆虾、卤牛肉等佐饮,其味更佳。
善酿酒:是绍兴老酒中的新创,但它问世已有100多年,后来居上,亨誉海内外。1910年南洋劝业会荣获金奖;1916年巴拿马赛会又荣获第1名;1979~1981年,全国酒评审会上又两次评为全国优质酒,荣获金牌。善酿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其酒质也独特。它是以酒代水酿酒,即用贮存2~3年的元红酒代水落缸发酵酿制而成的。特点是糖分较高,酒质醇厚,甜美芳香,酒精度仅有13~14度,而糖度却比其他酒高3~4倍,因而是“绍兴老酒”中独一无二的特殊产品,
一般为不善饮酒者和妇女,老人所喜爱,但对酒瘾较大的人来说,则可渗进一定数量的元红酒或加饭酒,就能相对提高酒度,减少甜味,使其醇香适口。善酿酒越陈口感越好,除夏季外,饮时以加温饮用最佳,佐以各种小炒热菜和“糖醋排骨”、“糖醋鱼”、“栗子烧肉”、“糖醋带鱼”等带有甜味的菜肴最佳。
加饭酒:在配料中加重了糯米的用量,增加比例越多,其酒质就越好,故有“双加饭”、“特加饭”之别。它的酒质优厚,风味醇美,馥郁芳香,是“绍兴老酒”中的佼佼者。酒中糖分含量高于“元红酒”,口味微甜,酒精度为16~17度。“加饭酒”则宜冷饮,陈年“加饭酒”可与“元红酒”或新“加饭酒”掺着饮用,则醇厚耐味。其佐酒菜肴最好是卤鸭、白斩鸡、皮蛋、素鸡腿、花生米、拌豆芽、拌芹菜、香干丝等拼盘冷菜。绍兴老酒中的加饭酒,又叫“女儿红”、“花雕酒”。此酒在江南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风俗。古时人家生了女儿,做父母的就一定要为女儿酿制几坛好酒,并请画匠在酒坛外面雕刻上“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图案以后,便埋藏在地窖之中等女儿长大成人出嫁之时,便将此酒取出,作为陪嫁之物抬到男方家中,在拜堂成亲时,打开泥封酒坛盖,倒酒宴请宾客,顿时满室飘香,令人欲醉,故而成为绍兴酒中的极品。此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1925年的西湖博览会上,两次获得金牌,1979~1983年,先后3次荣获国务院和商业部的金质奖章。
鲜善酿酒:是一种比善酿酒还甜一些的甜米酒,是采用淋饭法酿成的,酒味香成熟快,酿制期短,所以,甜味浓郁,酒精度低,尤如一般家庭的酿米酒,故最适宜不常饮酒和不会饮酒的妇女,老人或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病)患者,在节假日或合家团聚时品尝饮用,其佐酒菜肴随意挑选。
香雪酒:其酿造方法又不同于其他“绍兴老酒”。它是用淋饭法酿成“甜酒酿”之后,再拌入一定比例的麦曲,并用40~50度的“糟烧”发酵,最后用水酿制而成。此酒的特点是老酒不像老酒,烧酒又非烧酒,既有绍兴老酒的特殊风味,又无一般烧酒的“辣口味”。因此,香雪酒须冷饮不宜“烫饮”。如适量饮用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好处。不喜欢饮酒的人,可以用汽水、啤酒等饮料掺着喝,就有醇和可口的感觉,佐酒菜肴各种荤素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