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诗词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识和理解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读物的科学批判,另―方面是对自己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使自身通过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批判性阅读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它兼容创造性思维,包含着四个重要的认识行为:探询――能主动地发现或提出问题,对可疑、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并积极探讨;沉思――运用想象、联想和创新方法去寻找问题以及问题的解答;鉴赏――依据审美或逻辑原则,对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审视;建构――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与把握。
我从小就爱读书。小学时代的连环画,即俗称的“小人书”,占据着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以至于现在的记忆还脱不了那个黑白分明的底子。出生在一个不需要思想的年代,自然容易成为一个盲从的学生。起初,我竟然对书里的一切信以为真,对其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敬佩得难以言表。后来,知道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可能有原型,但大多是虚构的,便转而对作家们的本领崇拜得五体投地,立志要当一名作家,也写出一些让人着迷的神奇故事来。可是事与愿违,尽管我当年的许多学生现在成了作家,我自己却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作者,只不过我对文学和文学青年们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当年。每有文学竞赛,只要举办单位乐意请我这个做过作家梦的所谓专家当评委,我总是欣然应允。
最初发现书里竟然也有错时,我有点不敢相信;经过仔细求证,发现真的错了,心情十分复杂,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不再如以前认为的那样美好了。如今,粗制滥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哗众取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故作高深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批判性阅读,也就慢慢成了我的一大嗜好;而且,在批判的同时,我还尝试着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对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批判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的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的权威性是无法动摇的。向它挑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积累的。那时,在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关诗词曲朗读方法的知识短文有一处瑕疵。教材已经用了几年,老师们习以为常,并未在意。在那篇短文中,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节奏划分是这样的: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将“三秦”和“五津”生硬地拆开,我觉得不妥,但在教材这个“权威”面前,我还是不敢贸然行事。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与诗词曲相关的理论著作,并且从大量古典诗词中寻找例证。
相关的理论著作,我手头有很多,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刘福元、杨新我二位先生的《古代诗词常识》,潘佛章先生的《诗词读写》,艾治平先生的《古典诗词艺术探幽》,李葆瑞先生的《诗词语言的艺术》等。细读下来,我不禁为自己的判断而沾沾自喜。王力先生说:“在声律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这就等于宣布了将“三秦”和“五津”拆开来的节奏划分方法是错误的。潘佛章、艾治平、李葆瑞诸位先生都主张将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别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把三字尾看作一个整体。这样,上面例句中,“辅三秦”“望五津”便均不必拆开,也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古典诗歌的例证,我认为《唐诗三百首》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诗人的著名诗作。通读一遍后,果然收获颇丰。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其他的选择,而只选取了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一是因为大家对这句诗耳熟能详,二是因为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就需要将叠词“森森”拆开,尤显其荒谬。后来,我还参阅了《宋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鲜有所得。最后,我在《乐府诗选》中找到了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其中“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马如卷蓬”一句令我大喜过望。因为若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人的名字“雍容”便要被拆成两半,这就不只是荒唐,简直是可笑了。
从对教科书的批判性阅读开始,到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诗歌,最终成就了论文《诗词曲节奏划分辨》,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这是我第一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不久,在教材再版时,依照我的意见对相关部分进行了修改。几年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50周年社庆征文,获得了特等奖,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欧美诸国教育界要求语文教师从小学起,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用书成人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我妻子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天,我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一本小学语文教学用书翻了翻。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小学语文的教学参考书竟和中学的教学参考书如出一辙:第八册第一课《小足球迷》,不仅在“教学要求”“数学重点”等概括性文字中找不到儿童口味,甚至在“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找不出多少能够体现儿童情趣的地方!
我又从妻子那里要来第八册教材,发现这篇课文中的不少地方,是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意发挥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热衷于丝丝入扣地“冷静”地条分缕析,而我们的小学教师又大多习惯于循规蹈矩,从不怀疑教参这个“权威”。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十分严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小学语文教育多一份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于是,我让妻子把其他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找来。接连上多天,一有空闲,我就当起“小学生”来,把这十多册教材和十多册教学用书读完了。粗略统讣,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重,只有约37%,居然不到一半;而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同样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加入了过多的成人的思想感情,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童年时那些“幼稚”的方面,一些文字显得过于深刻和“老到”,等等。
仅仅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一共20余册的教材和教学用书还不够,还要寻找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和纠正这种偏差的方法。至
少,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非读不可的。通过阅读,我找到这样的心理学依据:同样一个对象,反映在成人和小学生眼里,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要多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使其中的课文更富于儿童情趣,让学生们感受到,教材与他们的生活的距离是那样的接近,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的融洽。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题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的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三、对教育理论著作的批判
当前,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是养成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和选择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文献、批判演讲、批判前辈的能力。
中国人喜欢跟风,中国的教师也不能免俗。建构主义来了,一夜之间,所有的课题方案、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都“建构”了;合作学习来了,课堂上便开始流行四人小组,不管需不需要合作,都让学生热闹一番;接受美学来了,不管学生对于课文怎样解读,便都“很好”“很有道理”“很有见解―了。学术风气也越来越不正常,除了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还有一些人将一些通俗的道理改头换面以后,用比较“洋气”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学问高深。
因为职业的原因,也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把这个理论那个学说的著作买了许多带回家,试图把它们学懂弄通。但是,天资愚钝的我对许多著作只能是一知半解。于是,看到同一理论的不同版本,或者关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的书籍,我又忍不住买回家来参详。现在,围绕我书房三面墙壁的8个书柜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这种理论。几年来,我似乎着了迷,一有空闲,就会对这些理论著作进行分门别类的阅读,将各种理论的要点摘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通俗化的解读。
后来,便用被我“消化”了的理论,指导研修班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课题、写论文和案例,告诉他们哪些理论在自己的课题、论文和案例中用得上,哪些用不上,应该怎样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甚至将自己在阅读这些理论时的心得在新课程全员培训大会上与一线教师交流。
在讲到接受美学的时候,我指出,接受美学注重读者再创造的能动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将读者的地位无限抬高以致忽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就失之偏颇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如果读者读到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成了其他的文学形象,文学的典型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关于合作学习,我认为,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因此,不能滥用合作学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弄清楚合作学习策略适合于哪些教学内容和不适合干哪些教学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后来,我还将这些通俗化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成论文《既要合作,也要效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朋友中不乏博士和硕士,本人才疏学浅,自愧不如,因而认认真真地拜读过一些专著和文章。但是,越读越觉得许多书籍和文章无法卒读。时下,国内有些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以在熟悉的名词后面标注英文和生造名词为叫‘髦,表示自己曾经喝过一些洋墨水。哪怕是中国味很浓的“国语”,也非要加上对应的英文“na LionalIanguage”不可。再如“同侪语言”,就是在有意地“陌生化”,让一般教师读不懂。查词典得知“同侪”是一个文言词语,乃“同辈”之意;所谓“同侪语言”,其实就是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所说的“伙伴语言”,却远不如洪先生那样来得通俗、生动。
于是,我将自己20余年读书、教学和研究所得,系统地整理出来,写成了30余万字的《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论的通俗化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正因为书中“示例”的绝大多数由自己撰写,或者经我指点和修改,我才最了解其形成过程,这种“解剖”才最真实可靠。
洪敏,江苏省昆山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苏州市教育学会世界遗产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校多项省级立项课题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承担者之一;曾在《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四十余篇: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江苏省“新世纪园丁”和“五四杯”论文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而且教师要注重开发自身教学资源。所谓教师自身教学资源,是指教师自己动手,直接开发蕴藏于自己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爱好特长、经验教训、日常用品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这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特色。同时,由于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及“亲师性”的特点,因而这样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4年8月,笔者应邀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2014全国高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上开设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下面,结合此课谈谈教师如何开发自身教学资源。
一、从方言中开发教学资源
方言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为教师授课所用。如今,由于多种原因,有许多学生已经不能流畅地说自己家乡的语言了。
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中,为了说明口语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规范、易失真、多样多变等不足,笔者以昆山方言为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使他们对这一道理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案例一】说出以下昆山方言的意思。
嫩阿是迪为格?(你是不是故意的?)阿是要吃生活?(是不是想挨揍?)我们来猜东里猜(我们来类似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小明,不许讲张!(小明,不许讲话)
课堂上,尽管学生大声地学说、热烈地讨论、认真地猜测,但还是搞不清这四句话的确切意思。在这样的探究和体验中,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方言差异对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而且明白了“文字”等其他文化传播手段对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自然过渡到了下一个知识点。
在开发方言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紧扣主题,既要让学生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更要让方言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二要紧贴生活,尽量选用活态的方言表达;三要引导学生重视方言,使他们懂得方言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体现。让学生学方言、讲方言不仅是对方言的弘扬和保护,也是对地方知识、智慧、记忆、特色的弘扬和保护。
二、从人际交往中开发教学资源
任何人的阅历、知识都有一定的限度,教师也不例外。这时,从他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同事、亲朋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源,无疑是一条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强调,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科书通过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说明其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虽然令人信服,却缺乏生活感和亲切感。在备课过程中,我家饭桌上的一碗熏肠给我带来了灵感。熏肠正来自贵州,是不久前,我的一位在昆山打拼多年的贵州朋友送给我的。于是,我将这一碗肉拍下来,放进了PPT中,成了信手拈来却又自然贴切的教学资源。
【案例二】熏肠是怎么来到我家的?
请大家看这张照片,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正是你们贵州的熏肠,而且这张照片是在我家餐桌上拍的。我待在昆山的家里,为什么能品尝到贵州的关味佳肴,感受到贵州的饮食文化呢?大家肯定觉得这没什么稀奇,因为我们刚刚知道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实不然。在此之前,我没有来过贵州:当然,这也不是我在昆山的商店里买的。那么,它是怎么来到我家的呢?它是我的一个从贵州到昆山落户多年的朋友送给我的。而且,这个熏肠还是他自己在昆山做的。所以,贵州熏肠这门技艺已不是贵州独有了。请大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议论,很快就得出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人际交往方面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借鉴交往对象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二是借助交往对象的知识、技能,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利用交往对象的职业;四是使用交往对象直接提供的与教学有关的物质资源。
开发和利用教师人际交往方面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前者是让教师的交往对象走进课堂,包括交往对象本人直接走进校同、登上讲台。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走进教师交往对象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所,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真切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一进一出”,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开拓教学时空,增加实践环节,提升教学品质,同时也能使学生结交新的良师益友。
三、从工作经历中开发教学资源
教科书强调,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做法、成果以及教师在其中所做的工作,一定能更加生动地说明教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三】在校园中传播江南水乡文化。
首先,笔者对学生说:“老师工作的学校叫江苏省昆山中学,这所学校地处江南水乡,为了传承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学校正在建设江苏省级的江南水乡文化课程基地。”
接下来,笔者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了昆山中学已建成的江南水乡文化展览厅的图片,校园内江南园林和江南水乡文化专用教室的图片,专业团体到校表演并教唱昆曲这一发源于昆山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图片,以及《江南古建筑》校本课程的图片。
最后,播放了一段笔者的学生介绍昆山古镇周庄的视频,引起了六盘水三中学生的浓厚兴趣。笔者觉得,这段视频至少具有三个作用:一是说明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二是鼓励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三是推介江南水乡文化,使文化传播产生实际效果。
教师在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开发为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有机渗透,二要恰如其分。
教师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取得的工作业绩,是教师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引入课堂教学。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利于实现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和工作的反思。
四、从爱好特长中开发教学资源
健康积极的爱好和特长,能丰富教师生活,塑造教师的气质、素养、胸怀,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同时,如能善于开发和运用那些爱好和特长,就会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笔者平时很喜欢古典诗词,尤其喜欢唐诗。于是笔者便在教学设计时,着力寻找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唐诗,如用其设置情境等,产生较好的效果。
【案例四】用唐诗印证教科书的观点或结论。
为了快速而又有趣地引入口语这一传播媒介,笔者让学生阅读了下面这首浅显易懂的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生阅读后,笔者问他们,这首诗说明口语这一传播媒介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很容易就看出了口语快捷方便的特点。同时.也有学生由此看出了口传信息在传播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此外。在这节课中,为了印证“烽火狼烟”在传播中的作用,笔者引用了王建的《赠李想仆射二首(其一)》: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由于长年坚持读诗,笔者也有了写诗的特长。于是,笔者便开始摸索将自己的这一特长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一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编成一首或一系列的数首诗歌。在展示给学生时,将关键概念或结论留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整理、填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通过自编诗歌总结《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课堂小结的学习任务。
鉴于教师个人的爱好特长对自身及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培育和运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一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爱好特长,摒弃不健康的爱好特长,减少缺乏积极意义(如打麻将)的所谓爱好特长。二要有意识地培育与学科教学有关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爱好特长。三要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培育新的爱好和特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开设了水乡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许多教师便主动根据这一需要调整方向、认真钻研,很快就对水乡文化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四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爱好特长,使之在拉近师生距离、优化课堂生态、形成教学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从经验教训中开发教学资源
教师在为人、处世、读书、做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教师本人的宝贵财富。同时,教师如能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又会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将自己记忆知识的方法告知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执教“矛盾的基本属性”时,由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观点较难理解,所以有些学生老是搞不清哪一个是相对的,哪一个是绝对的。于是,笔者便将自己独创的方法教给学生――用“相同”和“决(绝)斗”两个词来记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文化传播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因而,每个人都要注意传播优秀的文化和有用的信息,努力提高传播的效果。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做法、经验和教训展示给学生,一定会让学生形成传播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传播的能力。
【案例五】在传播文化时,应该怎么做?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笔者告诉他们,在上课前,笔者已经将六盘水三中的美丽景致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笔者在昆山的同事、朋友们,几乎与笔者同时欣赏到了你们校园的美丽。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意识,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在传播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件相关信息时的做法:只传播真实的、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不传播明显虚假的或搞不清真假的信息,不传播起副作用的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文化传播的能力,笔者将自己微信的经验拿出来跟学生分享:尽量确保的内容真实无误:及时或适时:适当留白或设置竞猜,造成悬念;图文并茂:及时回应他人的评价,等等。
教师在开发自身经验教训方面的教学资源时,要注意经验的适应性,即教师引入课堂的经验要与学生的年龄、能力等相适应;要注意经验的多样性,即教师提供给学生借鉴的经验应包括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多个方面;要注意经验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即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经验能够讲得清楚、做得出来,而且最好是有组织、成系列的;要正视自己的教训,与学生一起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一起讨论避免产生同样错误的措施。
六、从日常用品中开发教学资源
日常生活用品虽然普通,但却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方法,如能巧妙运用,一定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上课,笔者根据一位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堂实验,设置了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一个生鸡蛋经过甩动后能够较容易地竖立起来。起初,绝大多数学生不相信这个结论,或表示说不清楚。于是,笔者便拿出两个生鸡蛋,请学生尝试,但未能成功。这时,笔者拿出了一块布,铺在桌上,让学生再试。这次终于成功了。据此,大家得出如下结论:在硬桌面上要将鸡蛋竖起来难度很大,但加上一块布后,就容易得多。这使学生明白了实践是认识来源和检验标准的道理。
【案例六】拍卖奥灶面。
奥灶面是昆山人的日常面食,又具有昆山地方文化特色。为了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笔者首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了奥灶面的特点并配上诱人的图片。其次在于该面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奥灶面还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是指根据来客现用现做,以保持原汁原味。
当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后,笔者突然说:“其实,笔者今天把奥灶面带来了。”闻听此言,学生一阵欢呼。笔者接着说:“不过,笔者带来的是具有奥灶面特色和味道的方便面,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品尝?”此时,学生依然表示想要品尝。笔者便问他们:“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怎么办?”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道:竞拍。于是,一场热火朝天的拍卖开始了。不知不觉地,奥灶面文化便通过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和一次模拟的商贸活动留在了六盘水学生的心目之中
开发日常用品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简单方便、成本低廉;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自生活、知识用于生活的道理;三是有利于增强高中政治课的实验性和操作性,改变课堂上只有想和说,只有理论论证的“空对空”局面;四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五是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