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校园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好。如有些农村学校在校园中种植果树、松树、花卉、中药材等来美化校园,逐渐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师生闻着花香,迈着轻盈的脚步并带着愉悦的心情步入校园,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外在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软文化的建设,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二是农村中学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存在误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认为软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走走形式,没有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用途。针对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解决。
二、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善方法
(一)要丰富校园文化,首先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由师生以校园为主体,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的,以文化冲突和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也是社会的亚文化,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二)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激人上进,给人舒适感,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硬文化建设好坏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理念,所以学校可以从美化校园入手,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行动,让学生负责植树、种花、除草和浇水等任务,还可以安排班级参加“大扫除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在他们的参与和创造中使校园变得更美丽,这样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能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2.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每个学校的制度文化都千差万别,我们要尽量完善自己学校的制度文化,大到校风、校训、校纪、校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小到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作息时间、课堂教学、开会制度、请假安排、福利待遇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精益求精。如某中学的校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体现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师生常常会感到校园生活的单调和乏味,生活常常被繁琐的工作和课业占据,时间久了,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不耽误工作和课业的基础上,应该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如在教师中开展一些书法比赛、体育游戏活动、野炊、自主旅游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课外的人文活动,例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公路越野、校运会、庆六一文艺汇演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好事,帮扶附近的老弱病残,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让师生们在校园中感受“爱”和“快乐”。
4.规范校园行为文化
2017中学校园文化标语精选
1、遵守纪律,勤劳俭朴。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5、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6、多思是知识的钥匙,勤奋是知识的土壤。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称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9、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10、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11、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12、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13、在风雨中飞翔的鸟才是勇敢的,顶着困难往前跑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1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5、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
1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8、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19、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20、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21、天生我材必有用。
22、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23、己助于人,不求于酬;人助于己,则必酬人。
24、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纺织而成。
2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6、今天我以武中为荣,明天武中以我为荣。
27、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28、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29、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办学水平。
30、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
31、以人为本,依法治校。
32、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33、多一份投入,多一种学习,多一些反思,多一点执着。
34、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3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6、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8、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0、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4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4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3、路虽近,不行不到;事虽小,不为不成。
4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5、要有恒心,它是开山利斧;要树信心,它是大厦支柱。
46、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7、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静静地读书,是人生最有味的享受。
48、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翅膀。
49、成功属于每一个有强烈自信心的人。
5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51、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52、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日。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方案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件精神,根据《福州三十七中三年规划》,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整合时代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1、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发展背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3、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历史背景: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曾被评为“福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初中教育示范校”等市区先进集体,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已基本形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校风,铸造了“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这是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构建思路
我们讲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的,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我们构建的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将着力形成以下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贯彻“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整合学校管理思路、调整管理模式,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课程开发,以校园文化的视角设计活动项目,激活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外在表现。
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校园网、各种专项比赛、演讲、文章、多媒体软件、各种大型活动以及艺术特色校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着力体现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是科技文化教育;二是思想行为教育;三是审美情趣教育。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思路
1、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绿色生态园”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计校园,这种“人化”了的校园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同时,校园环境将对作为这种环境审美者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花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校训、校徽;校园内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周格言等;围墙上的校训“为成功人生奠基”和“公民道德基本要求”20个字等大幅固定标语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校本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整理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撤汰冗员、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和校园养护责任制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讲,校园制度文化还包括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目标是整合他律,强化自律。校园行为文化指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指学校对人的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如:《后进生转化制度》)、细则(如《班主任、年段长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还包括各项规划、计划、条例、要求、意见等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这些行为规范和模式构成了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行为文化的设计,经过学校全体员工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以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师生自勉自律,以达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建校园行为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3、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
为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体育俱乐部、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怡心小屋”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的取名,择优命名。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教育教学开放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分三步走,首先初步形成特色项目;其次整合所有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再次融合福州三十七中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整体特色。
五、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负责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规划、协调、管理、检查、考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校长室为主负责组织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总务处为主组织实施;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以德育处和团委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教师项目由教育工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各项目组设首席指导1名,负责各项目组活动管理、项目活动计划及执行;聘任指导教师若干名。
2、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为了保障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落实到位,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向其它企事单位募捐,扩大基金基数;另外将各种合法回扣全部上交基金。专项经费由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统一管理使用。
[关键词] 中学校园文化;书院文化;仁文书院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所表现的文化生活形成的总和。学校的特殊环境是其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其发展的外在动力,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特征。从校园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一、校园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历史悠久,早已存在于我国古代教育中,比如私塾、书院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学而优则仕”“君子不言利”等儒家道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创始的这种文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历代校园的学风。总体来说,现代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教学科研设施、学习、生活场所和校园环境;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精神、校风和办学风格。概言之,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学科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具有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效。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一代身心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设健康的、主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其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命脉,是学校社会形象的根本,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作用,因此只有站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的战略发展。而只有学校的发展战略都因文化的浸润和引领而提档升级,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教育才会更加欣欣向荣。
二、仁文书院历史渊源
仁文书院原名文江书院,创建于明初,现位于吉水二中校内。因书院地处恩江(恩江历史上称为文江,吉水也有“文江”之别名)与赣江交汇之滨,故命名为文江书院。1583年重建文江书院时,庐陵名儒邹元标等人既取意于吉水“仁山钟秀、文江潆洄”之美景,又取意于曾子所说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典故,故将书院改名为“仁文书院”。从历史文献来看,仁文书院无疑是明清两朝时吉水名臣宿儒的会讲中心,是当时吉水的文化、精神高地。
邹元标曾作《仁文书院记》,记中说:“县庠水流而东,汇为湖,停畜。左有地隆然高阜,相传为盐仓地,俗名东义仓。仓徙入城,创文江书院。万历庚辰,江陵(张居正)尽毁天下书院,市地归民间。海宁陈侯令兹邑,谓余居湫隘,以俸易而归余。癸未,余滥尘省垣,以复书院请,上报曰可。”此后,邹元标一直坚持在仁文书院讲学,主持讲会前后达30余年。由于邹元标知识渊博,又注重教学方法,所以“里居讲学,从游者日众,名高天下”,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日宣、状元刘同升、训导曾天复、刑部郎中李迂谏、嘉善知县李陈玉等人,“皆出其门下”。在此影响下,泰和进士郭子章、安福进士邹德溥、吉水进士罗大、吉水状元刘同升等均到仁文书院讲过学,为吉水的文风鼎盛立下了不朽功勋。
明代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下令“尽毁天下书院”,仁文书院旋即被强令拆毁,材料被出售,院内夷为平地。直到清顺治年间,浙江进士沈中柱任吉水知县,他积极倡导重建仁文书院。应该说,吉水地方官和百姓一直很重视仁文书院的建设。清末,废书院建学堂后,仁文书院被改为吉水高等小学堂,1940年在其旧址上创建吉水中学。由此可见仁文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
三、仁文书院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毋庸置疑,明代庐陵仁文书院作为地方文化和精神的高地,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地方教育机构可以围绕“仁文书院”这个历史文化地标做文章。
1.打造“仁文书院”物化象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前已述及,仁文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脉赓续不断,不仅是传承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资源。因此,应积极发掘书院文化资源,并有效地将其“物化”。毋庸置疑,对文化自身而言,物化了的文化才不会流失,文化也不只在书中和人们口口相传中被追溯;对百姓而言,物化了的文化能让他们“触摸历史的肌肤,感知历史的呼吸”;对校园而言,物化了的文化能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打造“仁文书院”的物化象征?地方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各方力量筹建一幢仿古楼宇,命名为“仁文书院”,此举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向外界展示仁文书院的历史风貌,有了这幢楼之后,就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为依托。具体而言,楼内可展示仁文书院相关的资料记载、历史图片、研究论文及历代相关人物,甚至可以把当地历代名士的相关资料也列于此,以此增加地方教育的影响力。
二是这幢楼还可以同时兼做校史馆用。校史馆不仅是珍藏学校校史记录的地方,也是向外界展示学校风貌的窗口,同时还是师生爱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史馆可以将学校以前的旧照片、旧物,学校有记录以来的历年教工风采、学生及其升学情况、学校历年所获的荣誉,甚至包括师生个人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出版的书籍等陈列展示。同时,还可向广大校友发出号召,征集与学校有关的各种物品,激发学生和校友的爱校热情。
2.树立“仁文书院”文化品牌,开展校园文化创建
仁文书院作为地方教育的精神象征和无形资产,不仅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继承其文脉,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仁文书院”这个文化品牌,以此不断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第一,在校园文化相关硬件设施上,着力打造“仁文”品牌。诸如校园内的楼宇、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命名,就可以尽量使用“仁文”这个名字。在校园文化展示墙上篆刻一些仁文书院的历史文化内容,在校园角落树立与仁文书院相关的先贤雕像等。如此,校园内的师生可以经常看到“仁文”二字,慢慢地会激发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 网络环境;校园文化;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营造高信息化程度的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于数字化校园一体,形成数字化时代人文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校园信息文化。
一、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 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在数字化校园中,中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将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校园网络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社区仍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能够跨越时空限制的信息网络将使校园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在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环节甚至影响其社会生活。
在制度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角色。
在行为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数字校园强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减少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增强学生网上生存、网上学习的能力。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数字校园使校园精神的积淀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有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体现为网络文化对已有校园文化的冲击,这既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部分否定,也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超越,它具体表现为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增强。
创新意识是由于在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探险家和发明家,创新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未来意识是指在网络时代,人们将从未来社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趋势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这也是是一个学校以自身物质因素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生活的整体,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体现发展的理念,建立创新、竞争为理念的校园文化。
开放式教育面临教育主体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年龄、阅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要复杂起来。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状态”。在这种松散型管理的模式下,要完成培养目标,就必须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网络支持,让学生在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将会用他们的品质影响社会风尚,用他们的人格影响未来的社会道德,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2.坚持创新的观点,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
网络环境使学校网络教育蓬蓬勃勃,充满了活力。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涨热情,正是网络参与活动,参与教育带来的生机。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要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传递融为一体。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上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网络这一虚拟的特殊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无限扩大和延伸。网络能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其时效性,消除盲区和空白。二是必须依托于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设备是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网络信息技术使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并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穿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三是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到组织形式、参与方式上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校园文化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认识的提高,已经逐步走向正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得到有序的开展,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前沿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和特殊条件,如何发挥它的有利条件为培育一代新人,为完善学校健康的校园文化,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所体现的特性首先就是现代性,社会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送到世界每个角落,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能及时的通过网络传递自己的信息,如何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这个现代平台,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首先是通过网络管理制度去进行培育,然而更多的是要通过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自觉的养成健康的文化接受观。在早些时候我们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实例,那时我们条件还不如现在,信息技术知识也没有这样丰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发送邮件,学生学会了应用,然而就有这样的学生学着社会上不健康的搞法,向他人发出了一封带敲诈的邮件,以示自己学会了发送邮件,结果引来了公安机关的调查。由此可见,如何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占领阵地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科学准确的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在信息技术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还要自学主动的肩负起培育健康校园文化的责任,既要从主动的角度去体现,如在教案课件中渗透校园文化,在课堂上引用校园文化,在培训中体现校园文化内容。还要从被动的角度去传播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要经常关注和发现学生中的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弘扬好的文化,及时纠正不健康的文化或行为。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渗透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提示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那么现状是什么呢?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能按计划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这方面呢?由于网络机房提供了学生自主接触世界的平台,因而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进入机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首先登上自己的QQ或其他聊天工具,然后就是进入网络游戏系统准备大战江湖,再就是的网张上搜寻学生生活热议的问题,更有甚者会进入信息安全部门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不健康不文明的非法网站。有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控制管理能力强一点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面大多数会受到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的影响。还有的学生通过购买的技术资料或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资源在网络上随意开展网络实践,无意中成为了网络违法的推手,如此等等。这些现状都缘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把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去落实,真正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健康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主阵地。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生;德育工作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2-02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指向为核心,以表现出来的各种活动规范为主要内容。它的表现既有显性的、物质的,也有隐形的、精神的,具有物化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它的育人功能影响至关重要,从无意地形成的校园文化,到有意地建设校园文化,它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巨大。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誉为“潜在的课程”。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将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目前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市、县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物质文化方面缺乏建设资金,缺少校园整体规划,再加上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存在的问题。总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任重而道远。下面一起来看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学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规模小,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太多人物可挖掘,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够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化建设,要有一批人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城乡之间的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悬殊,造成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的流失,有条件的好学生也往上级流动,造成校园文化氛围呈恶性循环。
其次,农村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和特色。校舍设施和设备添置经费来源紧张,使得一些物质文化跟不上。 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甚至农村中学学校大多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 而且建设上也存在片面性,即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不清楚。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盲目追随,为应付检查或达标搞表面文化。对文化认识肤浅,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和研究。
最后,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程序化,制度文化僵化。农村中学学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使师生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行为往往与制度相矛盾。关系学在学校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看老师,教师看中层,中层看校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
加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农村中学校园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农村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有独特的魅力。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教师的品行,班集体群体行为,浓厚的学习氛围等都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思。
2、凝聚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把校园全体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同心协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奋发向上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主要是通过借助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等精神纽带,去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去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到:学风、班风、教风、校风、校训建设得好的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相互归向和依赖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反之,就会产生离心态势。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
3、导引作用
任何形式的校园文化,都是为满足学校或学生的某种需要而出现的。比如,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出现的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等。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当代中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错位。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引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为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组织学生去观看《雷锋》电影等方面去了解雷锋的事迹,大力宣扬雷锋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的活动,使社会价值的要求对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对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价值观的取向、确立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4、扬弃作用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的精华沉淀。这种校园文化一旦在校园确立后,反过来也就对异质文化具有排斥作用。如:在一个进取拼搏精神氛围很浓的校园,厌学经商之风就会受到排斥而很难袭入;在一个课外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正气的校园,各种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减少。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校园,确有一些学生在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武侠传奇等消极文化的偏斜倾向,存在着对网络文化的迷恋倾向。如果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充实他们,必然会使他们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青春活力得到合理耗散,思想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成熟,从而抵制和排斥各种消极逆向的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5、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来: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创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去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约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到: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坚持“德育首位”这一大趋势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德育影响作用,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养料和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相悖的。
校园是育人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的纽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目的。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全面、健康地发展。
可见,校园处处皆文化,努力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好,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参考文献:
[1] 赵 军.郑学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阳榔坪镇中心小学,2009.10.26.
[2] 朱银祖.《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3] 战凯 张玉洪.《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 王 玲.《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思考》,东坝中心小学.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首先论述了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基本概念后,全面提出构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方略。指出: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物质文化的亲和力;聚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推进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倡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中学 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需要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没,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对于培养在校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建立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特指一种文化环境,它对于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校园生存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习惯的养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直接对校园内外群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由所有校园内成员的行为、习惯、爱好和兴趣积累起来的一种有形和无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表现在学校内部,就是文化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积累两方面,并由这两方面构成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文化。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自身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它不是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竞赛等成果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
文化、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一样,都具有文化的多重性。对于校园体育文化来讲,校园体育文化形态表层的是校园内的体育物质形态。如:场馆的有无、场馆的建设质量、器材设备的多少等。中间层面的是校园内的体制状况,管理的表现形式、制度的建设情况等。
深层(核心层)的存在于校园内所有群体的体育意识。其中,在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物质文化(场馆设施等)、制度文化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深层的观念、形态和意识,即――管理者自身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群体本身对体育喜好程度等。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作用与意义
新课程中提出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是,一是增进健康,二是增强体质.三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非常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所阐述的“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一样,校园体育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校体育目的意义的实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微妙领域。
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它首先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宣传体育知识和技能,感染、激发校园内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展示的是一个自由的体育场所,而非教条的课堂。它的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熏陶,极大地避免了单纯的正面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收到课堂教育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可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体育教学难堪状况。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体育文化氛围,并通过这样一种氛围,使学校内部成员在不知不觉的校园环境中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并内化为对体育深刻理解,达到学校内成员对体育认识上的提高,从而牵引行动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几点思考
“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学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独立的文化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校园体育文化,直接对中学生体育行为意识产生影响,对整体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学教育应该着力建设具有感染、渗透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一)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
首先,应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仅仅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质,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采用积极的态度实施在不同时段、利用不同的手段,按照文化的动态性特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地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在广泛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同时,开展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等,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对于体育,我们一定要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它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人文教育的功效,健康身体的生物功能,是我们建立体育文化宣传,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建构,才可能具有感召力。
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对于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等,都将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改变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提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更新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参与体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都将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以“文‘化’人”重要环节。
(二)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物质文化的亲和力
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增加人们对事物的亲和力,亲和力是行动的前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以及整体知识的掌握,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它是学校体育开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利骨架。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营造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普及促提高,形成以较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为榜样,聚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较高水平运动队的组成与训练,获取较高水平比赛的优异成绩,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同样是非常巨大的。一个较高水平运动队的拥有,一个在学校内部拥有广泛追逐群体的优秀运动员,都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动力源。中学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的、竞技体育队伍,将极大地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成名,学生因关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而更加亲和体育,并在长期的亲和中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四、小结
综上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课堂文化的自然延伸,有利于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教育的协调配合;而且只有将社会文化与体育文化以更多的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的功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把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人具有“丰富人性”,获得“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涂胜荣.构建中学校园文化之我见[J].甘肃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