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青少年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辅导

第1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一、改变认知,鼓励理性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人都有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件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决定了他们容易比成年人有更多的不合理信念,而遭遇了地震灾难的青少年学生更容易产生一些与灾难有关的不合理信念。“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握青少年学生震后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和产生这些情绪反应的想法,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改变他们对地震的不合理评价及认知方式。用理性的思考对境遇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和途径。比如,地震发生后,有些学生身体残疾或失去了亲人,就会有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不合理认知方式的表现,认为“我的一切都完了”、“我不如死了算了”、“自己太渺小了”、“我是没用的人”。他们以自己目前的状况来评价自己整个人及一生的发展,其结果导致自责以及焦虑、抑郁情绪。辅导者可以通过个体或团体的方式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如“你的想法根据在哪儿”,“你为何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等。通过不断地与他们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帮助他们理解为何变成这种情绪状态,找出非理性观念与自己情绪反应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反应源于内心世界而非外界环境,主动放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对学生想法中积极的一面,要予以肯定,强化其观念中自我认同的部分,最后可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可以播放唐山大地震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情景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的照片、图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重新找到对现实的控制感,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争取社会支持,营造支持系统

地震灾害后有些学生会出现对日常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对环境的反应持续处在高度警戒状态,变得沉默寡言,闭门不出,不愿意与亲友交谈,过度保护自己。在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过程中,家人、朋友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介入可以使其感到温暖与安慰,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支持,充实其生活内容,激发其向生向善的欲望,最终摆脱依赖,自立自强,实现心理成长。所以,学校要争取社会支持,针对一些孩子失去家庭和亲人的现状,寻找孩子的替代家庭资源,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如亲戚、朋友、邻居、社区、民间组织等,并善用这些资源,通过陪伴、关怀、照顾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尊重,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且相互关爱的社会网络之中,减少孤独和心理隔离。学校还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小组,同伴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也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责任。

三、营造支持性氛围,鼓励情绪宣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持续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者要为学生营造无条件接纳与关怀的气氛,运用关注、共情、倾听、放松、解释等技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谈地震,表达、分享地震时、地震后与现在的感受,帮助学生整理情绪。教师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灾后至今,一直让你感到难过的是什么”,“现在一直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等。鼓励学生表述最原始、最真实的细节及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其他强烈情绪,进行情绪宣泄,从而消除恐惧并体会“走过来了”的重生感,通过表达使他们感觉舒服一些。让他们讨论地震过后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应对经验。听学生们诉说他们的感受或担忧时,辅导者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一切反应,甚至是疯狂的想法在这场地震灾难中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每个经过巨大灾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孩子通过写日记、绘画、角色扮演、阅读自我成长的书籍等方式,充分表达他们内心的悲痛。还可以组织学生祭拜亲人,帮助这些学生承认亲人死亡的事实,怀念与亲人、朋友曾经愉快的经历,并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心意,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接受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同时,让学生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的、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要以为悲伤的事情不可触碰,恰恰相反,让当事人回忆灾难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康复。同时,如果学生哭泣,不要制止,这会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接纳,终于可以大哭一场,心中的悲痛得以疏解。教师此时可告诉他们,哭泣、悲伤、内疚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是正常的。不要善意地安慰说“你别哭了,这是天灾,要坚强”,“不要难过,事情会变好的”之类的话,那样会让学生觉得你置身事外,而要说“我也很难过”,“我想要帮助你”之类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你的心意。

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设定专题讨论,如“社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获得社会参与的成就感。此外,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能有效地转移注意力,起到平衡情绪的作用。

辅导者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其逐步恢复。

总之,只要教师们行动起来,用耐心和爱心支持学生、用专业知识引领学生,就可以帮助学生们早日走入正常的生活。

第2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4)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档

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2.收集

(1)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

(2)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

3.整理

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4.保管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5.利用

(1)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3)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学校要重视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例如每年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等。同时,学校应将学生心理档案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检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有效性等。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心理施测和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还担负着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任务。[4]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教育学和档案学),而是来源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机构,如学生心理研究所。整体来看,学生心理档案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队伍的建设:可以实行档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与档案学培训班、座谈会、或选拔部分人员走出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范档案管理(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严格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学生查询自己心理测试结果的条件与程序等。

4.引入技术软件

引入技术软件,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把图书馆或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来,学以致用,在遵循心理测量学和心理评估学的专业要求下,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实现无缝隙链接以及心理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此外,引入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计算机心理测验的信效度检验技术,协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

第3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一、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基本思想

 

发展是当今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发展斟心理教育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心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经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中也强调:“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目标定位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把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它以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型心理教育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育青少年的现代人格。

 

在教育对象上,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应对的策略和采取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育途径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注重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题性的心理训练、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借此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它还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

 

对发展型心理教育思想的讨论,是心理教育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w发展型心理教育的提出,是与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被恰当地放在人的发展这个标题之下。”w人生过程即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型心理教育既关心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又以人一生的发展追求来统领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活动,最终促使人拥有幸福人生。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发展型心理教育“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5]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建构标志着心理教育迈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矫正、重治疗的心理教育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心理教育,由服务少数人转变为面向大多数人,由关注现实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心理发展问题,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范式,并为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二、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张力

 

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相互依存,是一个人所公认、众所周知的命题。w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教育实践的基本历程表明,我们关于心理教育与心理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我们最早关注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后来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人格)的培养,再后来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到现在则明确提出实施系统的心理教育。这反映了从青少年心理的单方面、某一侧面到整体心理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探索过程,是我们从理论上不断深人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目的,心理教育是手段,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是心理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心理教育的条件。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促进心理发展。要理解这种张力,就在于认识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对心理教育的依存

 

心理教育是51起学习、掌握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关键。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要以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中间环节,并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过程。缺少心理教育,离开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就不可能得到自主健康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

 

心理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有效的心理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心理获得积极的、高水平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

 

此外,心理教育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或者预防或清除社会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侵蚀。

 

(二)心理教育以心理发展水平为条件

 

心理教育受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制约。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各个阶段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心理教育只有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扉页上写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个体是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结构参与到新的心理学习中,并影响着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心理教育受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制约。心理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的活动和体验,并经过个体积极内化的过程才能实现。

 

心理教育受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性的制约。心理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对全体学生均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青少年的潜力和积极因素,使不同学生均在心理上获得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心理教育过程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要依靠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则直接制约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出发点,一切不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教育工作,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两者之间适度的张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树立科学心理发展观,创造心理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保持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心理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又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除了受心理教育作用外,还有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只有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相互协调,使这些因素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2.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青少年的积极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的心理教育必须激发起青少年的活动积极性和自我心理教育的需求,将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才能取得实效。

 

3.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人格还是情感、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借助心理教育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心理教育中的正常现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不断反复之中看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进步,促进靑少年的心理发展2

 

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其终极S标在于促进心理的发展。因此,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不断发现和创造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引领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可能或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儿童可能的发展程度,而不是停留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认识到,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因此,设定略髙于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而又能实现的目标,保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水平之间必要的张力,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第4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通过强化“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人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疏导,促进未成年心理健康成长。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及时解决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方法措施

1.继续加强“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家园”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和活动器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组织机构、帮扶队伍建设,落实帮扶任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发挥“绿色家园”(青少年帮扶基地)职能作用,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重点抓好劣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疗、预防和控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进一步完善全镇未成年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青少年、吸毒人员子、服刑人员子女、无业在家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要采取逐人建立档案,确保辖区内所有重点青少年全部纳入“绿色家园”帮扶工作范围。

4.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帮扶办法、帮扶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好帮扶志愿者与重点青少年“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活动。重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为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环境。

5、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复查、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及时解决帮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帮扶效果。

6.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未成年人集中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完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制度。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充分发挥各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平安之声”有线广播的作用,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为我镇“绿色家园”工程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组织领导

1.落实“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高效运转。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武装部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关工委,负责“绿色家园”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全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绿色家园”村网格中帮扶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级“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工作。带领子网格负责人组织和动员群众,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帮助,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5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早恋现象 分析 成因 对策

早恋是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的互相接近。现在大多称早恋为“交往过密”。少男少女因为性发育开始成熟,本能地产生互相爱慕的情感。有的人表现为独自的单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约会,互相倾吐爱慕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个别人则还发生进一步的两性接触。那么,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早恋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探究中学生早恋的成因和寻找最大限度防止早恋的途径,我们对高一150名、高二100名、高三100名共3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统计。为了避免在问卷调查时给学生带来不便,本人在设计问卷时一律避开了“早恋”一词,而改为一个中性词“交往过密”。经统计分析后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自身方面

1.中学生早恋的覆盖面较广。在“你是否渴望‘交往过密’或

正在‘交往过密’”的问卷中,回答“渴望”、“正在交往过密”、“独自在想”共占80%,“从未有过的”占20%。

2.中学生的性成熟提前。在“你读几年级开始悄悄地喜欢上一个人或渴望与异性接近”的问卷中,回答“小学至高一”共占73%,有的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有这种“渴望”了,中学生早恋年龄大多在15―17岁之间,而且现代中学生性的成熟还普遍出现了提前趋势。

3.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同步性。一方面生理急剧发展,身体迅速增高,第二性征全面出现,对异性产生迫切的生理要求,对爱情的渴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诸因素的限制,心理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使得中学生极易在早恋中犯错误、酿成苦酒甚至遗恨终身。

4.中学生的认识力和意志力的矛盾。11%的学生对早恋投赞成票,36%的学生持“可以理解”的态度,53%的学生持“反对态度”,59%的学生认为早恋“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说明他们对早恋危害性的认识绝不肤浅,但早恋现象又普遍存在,这说明中学生的意志薄弱,不能用理智和意志去战胜感情。

(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

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早恋有直接的影响。在“引起你渴望与异性接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一栏中,有22%的学生认为是爱情小说、影视的影响。31%的学生认为是“校园生活太枯燥”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有的同学有了朋友就觉得比别的同学高人一头,特别是女生交了朋友后好像有了保护人就盛气凌人。这些都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他们的行为,很快就会在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身上起作用。

(三)家庭因素方面

家庭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言行举止的细微变化难逃家长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并非什么事都愿向父母倾诉,一怕无共同心声,二怕引来无端指责。中学生家庭成员的不良生活作风和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教育、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早恋更有直接的影响。

(四)教育因素方面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老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见。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老师总盯着这件事不放。有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还处在陈旧的模式上;有的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如果早恋者在家里、学校受排挤打击,得不到温暖,就会加剧同对方的恋情以寻求温暖,患难相爱情更深。

二、对策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异往辅导

1.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就是以集体形式通过单个或系列活动去帮助青少年发展心理素质和技能以及预防、解决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并使青少年认识到早恋对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端正青少年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异往观念。个别辅导就是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的心理辅导。如对有早恋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这样既尊重当事人,同时又能深化辅导的程度,更具有针对作用,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两者应有机结合。

2.辅导学生与辅导家长相结合。学校必须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辅导,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家长能注意配合学校搞好青春期教育工作,加强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往指导,及时主动向孩子传授一些与异往的原则、技巧和礼仪方式,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不早恋,不发生越轨行为,以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

3.心理辅导和行为辅导相结合。防止早恋不是通过杜绝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提供一些机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郊游、野炊、举办主题班会、联欢会等,创造男女同学一起活动、加深相互了解的条件,以满足男女同学交往的心理需要,促进正常友谊关系的发展。即与异性同学相处时,不要搞“男女大防”,但要讲究“男女有别”。

(三)妥善处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

一是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和感情。大多数学生是珍视自己所拥有的那份感情并且希望得到保护的。当我们发现学生有早恋苗头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学生保密。二是要进行针对性强的说理疏导。要做到说理疏导针对性强,就要了解早恋的几种心理类型:攀比心理、逆反心理、怂恿心理、游戏心理、好奇心理、解闷心理等。可见,我们在对早恋学生进行辅导时,一定要把握好他们的早恋原因和心态,若光讲“影响学习”、“危害健康”等大道理,效果是不佳的。三是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将爱情冻结。要么果断地中止关系,要么将感情冻结起来,要么将感情转移和升华,以防止自己堕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3]协作组:《中学生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吴昌顺主编:《早恋与青春期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李树珍:《中学生心理与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第6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第7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一)社会发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重视网络工作者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第8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班级;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且当前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更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全面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调控自我的能力,丰富其发展自我的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对于智力发展以及成绩提高均有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心理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智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着积极作用。相反,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也密切相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将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为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基础。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上述一系列的方法均应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同时健康心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和具体实践。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心理情绪不够稳定,有喜怒无常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情绪高兴时,不仅学习积极性很好,同时也能做到和同学和谐相处。一旦情绪烦躁时,不见对于学校没有丝毫的积极性,同时在与同学交往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逃学和斗殴等问题。

2.意志不够坚定,自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情感冲动时,通常自制能力很差,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受到外界诱因时,很容易出现意志动摇。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会有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问题。

3.性格类心理问题较为多见。表现为以下三个类型。一是自私狭隘型,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闹意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从中摆脱出来。二是自大自负型,这类同学往往某些方面比较优秀,自以为是,缺乏他人必要的欣赏和尊重,这类同学抗打击能力一般较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三是自卑怯懦型,此类同学一般比较内向,不善交往,做事优柔寡断,做人唯唯诺诺。

三、班级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充分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工作还不够普及,可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适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关心和关注的学习心理、自我意识、性心理等内容。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及时接受到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工作。例如,在开会时期,可以进行集体意识培养类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对学期中可以开展“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通心声;在同学们出现人际问题时,可以开展“珍惜友谊”的主题班会,缓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2.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更多倾听

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倾听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辅导手段,在进行倾听时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应该用心去听。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教师决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进行,而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其充分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教师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应用商量和鼓励的口吻和学生做真诚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以倾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表达班级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3.对个别学生积极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补充。在实践中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原来一名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均较好的同学,在某时期突然出现迟到、上课睡觉等现象。后来了解到他开始迷恋网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指责和批评,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用朋友的身份进行真诚的交流,使其摆脱网瘾的束缚,改正不良行为。

4.发挥学生的互心理辅导作用

可以培养和锻炼一些学生心理辅导员,因为学生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同学的需要和困惑,能够在第一时间关心同学。可以选择人际关系较好,情绪稳定的同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其能够扮演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同学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

结语:育人必先育其心,这在国内外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已在学术界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那么通过更好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班级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需要更多同仁们不断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宏方.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22―23.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专业化 教育科研 课程建设 心理辅导

先来关注两则案例:

第一则: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个颇为经典的故事:“三百年以前的医生,如果活过来,他肯定不能行医、诊病,但三百年前的教师如果苏醒过来,他依然能当教师。”

第二则:90年代,我校因数学教师短缺,在社会上聘来一位数学尖子——L老师,听说陈景润曾接见过他,并对他的解题思路大加赞赏。然而,遗憾的是,L老师只会做题,不会讲课,方法单一,调控无术,历经三年的摸爬滚打,教学效果很是一般,最终责任心极强、学高身正的L老师以辞职的方式结束了他曾为之激动不已的教师生命。

前一则案例体现了人人皆可为师。这种理论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认识误区。后一则实际的反应了教师行业的问题,不是随便谁都能够当老师,教师仅仅靠“学高身正”也未必就能是好教师,教师应该是一支真正的专业化的队伍。

教师的专业,是教学行为的综合体现。我个人认为:这种综合表现,不仅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也包括与课堂教学行为紧密联系着的一切教学行为,如备课、教师交流、领导能力、教学研究、教育评价、课程建设、心理辅导等,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的载体,是可以观察的教师专业水平。支持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核心。

做为一所兼有现代、新建两重特征的“大连博伦中学”副校长,面对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如何为一方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带出一支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教师队伍,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当下科研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心理辅导技术是我校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报了区域课题“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在新课程下对基本课型教学行为的思考和实践。

课题全员参与、全学科推进,并通过各种制度建设落实课题研究。例如:1、申报实施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的教学设计研讨课制度;2、围绕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即时性教学研讨课评诊制度;3、学校专家组对常态课堂的教学调研制度;4、定期的科研主题教学沙龙制度;5、学校面向教师的学报性质刊物月报—《家园》;6、常规的集体备课制度; 7、教师学习制度;8、教师日反思制度;9、教师论坛制度等多项制度,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营造学术氛围、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关注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教学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使教师向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主动迈进。

目前,我校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开始亲近科研、认同科研,开始建立现代教师职业生活习惯,新课程实施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们对科研的认同和尊重使我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潜力与后劲,为此,我对“博伦”充满信心。

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口,发展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课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体系。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也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决定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发展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其自身独有的特长优势。其次编制课程纲要。指导教师对自己准备开发的课程进行论证和说明,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分章节)、评价方法、实施建议五方面作出陈述,上交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经过了课程纲要的编制,教师不会再随意地将校本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小组,他们会树立现代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建设技术,实现专业化内涵发展。最后编写讲义、教材,使校本课程的品质得以提升和成熟。我校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公休日查阅了大量的与他们开发的课程相关的资料,按照章节体的体例,撰写、编纂了校本课程讲义、教材8种,无论是讲义还是教材,都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问题、习题的独特性、可操作性。

三、通过培训、研讨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家长期望值高,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对教师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的期待进一步加深。特别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背景各异,外来学生偏多,因此学校不仅要抓德育、智育,更要注重心育,教师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向。

为此,我校制订了教师心理辅导培训五年规划。准备在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三个层次上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和辅导,特聘资深青少年心理专家赵晓捷老师分期分批对教师开展培训,辅之以案例分析等沙龙活动,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心理辅导技术,积累个案,丰富经验,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学校无闲人,人人能育心”。使五年内,教师申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不低于50%,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高于30%。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绝不能停留在理念和空谈的层面之上。它需要教师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在行动中建构其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如前所述),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良好途径之一。尽管目前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思考还不够成熟,但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途径,期待在“十一五”期间,我校能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学校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