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与生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2年,卓嘎出生在林芝,在她很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不同,她非常喜欢书啊、笔啊之类的东西,父母见到此情景,心里感到很欣喜,便给她笔和纸,她经常在上面涂涂画画,但是谁也看不懂她到底写的是什么。林芝是的江南,以林产品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卓嘎的家乡,盛产苹果。每到秋天,丰收的苹果让家人忙碌起来。当时农村哪有计算器啊,10岁的卓嘎就会帮家里人记帐,甚至帮村里的乡亲算帐,速度又快又准,让大人对她都另眼相看。在乡亲们的赞许声中她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上了初中之后,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担任了英语课代表,老师要求每天要背诵的单词和课文必须在放学前完成,什么时候背诵过关了,什么时候回家,于是,她就陪着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完成任务,但是过了关的同学都早早的走了,她却得留下来,一直陪到最后一个同学也顺利地背完,经常是最后一个回家。她的热心感动了许多同学,在采摘苹果的时候,不用她叫,就有很多同学主动来她家帮忙,上千棵果树,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采摘完毕。
1989年,她拿到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上的是民族班,学校对他们的英语没有特别的要求,课程安排得比较少。当时尽管她的学习成绩是班里的第一名,按照她的成绩,是可以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的,但是因为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国家四级,她继续深造的梦想没有实现。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回到到自治区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一直想有更大发展的卓嘎,并没有就此放弃她的梦想,在工作之余,她依然坚持学习,特别是对英语的学习。1994年,她和5个同事参加了南京气象学院的硕士补习班和考试,结果只有她一个人被录取了。上了硕士之后,呈现在她面前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良好的环境中,她把自己泡在了书本之中,图书馆、教室、宿舍、导师的家里,就这几个去处,生活似乎很枯燥,但对她来说,却有太多的趣味和兴奋点,那些数据、图表和文献在别人的眼中就是天书,但她却孜孜不倦地翻阅着,记录着,思考着。大气科学以它瞬息万变的姿态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1998年,硕士毕业的她又被录取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为了系统了解和掌握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她阅读了大量有关高原热状况研究、高原对季风爆发的影响、高原的积雪对亚洲季风的影响、高原对西北干旱的影响等文献资料,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她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陈联寿院士和徐祥德研究员。陈老师对她的帮助不光在知识和学术上,更在做人上,就在她毕业的时候,师生之间有一次很深的长谈,导师问她毕业后的去向,她坚决地回答要回工作,陈老师对她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这也正是他的想法,他的学生能够顶住太多的诱惑,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说明他的成功,也说明他的学生人格上的成熟和健全。
2002年9月,博士毕业的卓嘎并没有急于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她觉得电还没有充足。她又申请到韩国汉城延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之后,她回到了圣城拉萨,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她发现,原来她如此眷恋这块土地,在外求学这么多年,四处奔波,这时候的她却如此地踏实、如此地欣喜,她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经常挂在嘴边的那首藏族民歌,“是草原就会张开绿色的胸怀,是雄鹰就会永远盘旋在蓝天,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卓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北重大干旱形成和预测的研究”、国家科技“攀登―B项目青藏高原第二次大气科学实验”、国家科技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暴雨(973项目)”等重要攻关课题的研究。参与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科技部项目《青藏高原中尺度卫星资料同化技术与系统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基于MODIS卫星的高原地表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方法与监测系统》的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与生物圈模式(SiB2),对青藏高原和大气环流特别是与大气行星边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单独或与她的同事一起完成了《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及《近四十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等10多个项目的申请报告,这些申请的项目中,有些已经获准立项,有些正在审批当中。卓嘎还在《应用气象学报》、《高原气象》以及《热带气象学报》等气象核心学术刊物上单独或与她的合作伙伴一起发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数值试验》、《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水汽分布特征》等8篇学术文章。与同事一起撰写了《那曲地区部分湖泊流域气候特征与湖泊面积变化的关系》、《地区植被覆盖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等1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有些已经收到了刊登通知,有些还在编审过程中。
面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正在研究的项目,我感到非常惊讶,但是卓嘎却显得很平静,这正是她多年求学、实现梦想的过程,她能够拿得起,而且会有更多的成果将在她和她的同事们的努力下产生。
关键词:生态课堂,平等,共建,多样,见解。
“回归学生天性,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具体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思想和空间,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构建生态课堂。
所谓“生态”,在《辞海》中的意思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而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章中作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课堂教学观。”
所以说课堂不是令人生厌的地方,而是令人向往的乐土;课堂不是一团死水,沉闷乏味,而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
那么如何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呢?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在课堂上营造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得好:“如果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将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论文参考网。”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场所,把过去“我要你学”、“我要你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与选择,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如果是和蔼可亲的,对学生能保持经常性的笑脸,并且具有健康的幽默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自然就能勇于表达,思维就能得到相互激荡、碰撞,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大放异彩。另外当我们在课堂上涉及一些想象空间较宽的作品时,难免就有一些学生会产生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果是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指责、否定,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论文参考网。心理学知识表明,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的信任、热情鼓励、耐心期盼,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信,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学生,而是要对学生的“出格”想法做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师生共建学习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机械被动、默默无声,俯首称臣。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亮色和脉脉温情。很显然,这种状况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特别是学生向教师提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在“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中,随时有可能面队学生的挑战,如我在《红色娘子军》欣赏课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问“跳巴蕾舞为什么要把脚尖踮起来?”这问题一下把我问倒了,当时我还真有点难堪,但我还是面对微笑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连老师我都没想过,课后让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下节课看谁的答案最多好吗?”然后我叫全班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提问鼓掌称好,这就告诉我们,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成长。
3.学习资料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把所有的教学问题解决在课内的模式,提倡把教学问题带向课外,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带向终身。我们要改变上完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的传统习惯,而是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让学生课前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比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课外要求学生搜集多样化的资料,如在这堂课上,有搜集《红色娘子军》影像资料的、有管弦乐《红色娘子军》音响资料的、有作品背景资料的、有作品分析资料的还有图片资料的,丰富多彩,有一个班有位同学整合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交流课上进行展示,让班上同学既羡慕又佩服,调动了班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主动的探究中。所以说现在的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在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演能力,概括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4.让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许多疑点,这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必然,而且是学习进步的必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因为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而教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有一个班一位女生在《红色娘子军》作品听赏交流会上,把诗歌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拍手称好。这样“团结动力学”的效能得到了冲锋发挥,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反启发,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认为构建生态课堂是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活动的主人。论文参考网。而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大胆实践,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
关于10级三年制及08级五年制毕业生撰写综合素质论文的
通知
各系:
“综合素质论文”写作是我院近年来每届毕业生必须撰写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每一位毕业生通过综合全面地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认真地梳理、回顾和反思,感悟人生,品评得失,正视自我,谋划未来。大学是人生的驿站,大学学习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人生一笔可圈可点的宝贵财富。近几年我院已把“综合素质论文”写作分数计入成绩册,并纳入毕业生考评系统。
一、时间安排
(一)辅导写作阶段 :2012年2月25日~3月06日
(二)撰写阶段:2012年3月07日~3月24日
(三)评比表彰阶段 :2010年3月27日~4月09日
二、撰写要求:
(一)内容写作要求
1.内容分为两部分:(具体要求见附录一)
(1)第一部分:对大学三年生活思想的回顾、梳理反思(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
(2)第二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字数要求在2000字以上)
2.具体写作要求:
(1)根据系别专业特点分解成不同的版块及内容。
(2)打破统一格式,要求写出自己独特的大学生活感悟。
(3)要求学生在版式的设计,封面的制作等方面彰显个性,凸显特色。
(4)在统一的写作时间,要求定时定量的完成写作。
(5)“三真”: 努力做到情真、语真、事真。
(6)“三度”:分析要有深度、梳理要有宽度、表达要有温度。
(二)写作格式要求
1.务必用横格稿纸手写,不须打印;
2.综合素质论文的总标题自拟,不能直接用“综合素质论文”代替标题,标题要新颖、凝炼、大气;
3.内容的每一部分都要有大标题和小标题,各类标题要力求准确、新颖、简练、传神;
4.封面设计要有创意,要包括论文总题目及系别、班级、学号、姓名等项内容;
5.字迹工整,页面明晰整洁,装订时从左侧装订;
6.扉页上写上内容提要(300字以上)及关键词(3个到4个)。
三、评比表彰要求
(一)首先各系组织各班按照A、B、C三级进行评比,原则上三级所占比例A级为20% 、B级为70%、C级为10%,然后把各班成绩上报系部,各系部把成绩报学生处存档,成绩单要求用A4纸打印,辅导员及系部主任签字;
(二)各班在A级论文中推荐两篇到系里,然后以系为单位把推荐的A级优秀论文原稿及电子版上报学生处;
(三)学生处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张榜公布,进行表彰,并把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册交图书馆珍藏;
(四)综合素质论文成绩为C级的学生,必须进行重写和再评比,若再评比仍为C级,计入分数册,成绩以不及格论处,毕业办理手续时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一:
综合素质论文内容梗概
一大学的内涵与韵味
大学的内涵
大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它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生活空间指的是它为师生院工提供了多大的活动天地,如文化生活、活动内容、社会实践等,有的同学之所以感到大学生活的苍白,就是因为他人为地把各种生活中的内容缩减了,不参与各种活动,对各种活动淡漠处之,不投入,或者人为地把丰富的生活空间缩小为一人空间和二人空间,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地总结大学几年你到到底参加了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投入的精力和心血有多少,你珍藏了哪些?哪些活动对你触动最大?或者请你认真地分析一下你为何不热心于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精神空间指的是你在大学几年你读书的情况,你思考的状况,你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休系及价值体系,教材你通读了几本?你在大学思考中的困惑与痛苦是什么?你的迷茫有哪些?希望大家对这些进行认真地反思,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在反思中我们才能清醒地审视自己的精神空间的大小。大学的内涵就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阔大,大学的失败就是这两个空间的缩小,空间的大小与你对大学内涵的解读与认识有关,许多同学糊里糊涂地度完了大学,到了毕业还没有地对大学形成清晰的认识,没有对大学进行认真规划和设计,你可能会在抱怨外部环境中时光轻抛,反求诸身,努力地投入到火热的大学生活中去,主动自觉地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
大学的韵味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大学的韵味。什么是大学的韵味?个性风采、学习情况、交友之道、师生关系、情感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的韵味,我们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地品味咀嚼大学的韵味。一所大学,它对于莘莘学子和教职工的吸引力社会公众的吸引力也是与这种韵味有关系。大学时光,耐人咀嚼,就在于它有可咀嚼的东西,有可品味的芳香,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醇,历久弥香,大学几年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它一头儿连着美好的中小学时代,另一头儿又连接着七彩斑斓的社会,大学时光是人精神发育最快的时期,许多俊杰隽才都是在职大学崭露头角,大学是人生蓓蕾绽放的季节,理应是人生最芳香馥郁的季节,是人生最有韵味的一段宝贵时光,假如你错过了花开的季节,那么你的大学就缺乏韵味,就会零落成泥,韵味就是一种芳香的气息,大学拒斥早熟,大学里不应该排斥青涩,大学时处处都流淌着生命的青葱气息,这里没有市侩气,没有庸俗气,一切都是花的馨香,一切都是生长的声音,所以韵味最值得我们去酿造和酝酿。
二 大学的设计与反思
大学是最需要自己设计的一段时光,大家每个人可能设计的方案都不一样,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上大学的动机。你可能怀揣着七彩的梦幻,你也可能带着忧伤走进大学,那么你上大学的动机是什么,大学对你的吸引力是什么?二是对大学三年的规划,你的规划包括学习规划与生活规划等等,你肯定有很多设想,这些设想现在实现了多少,它与现实有哪些反差?给你带来了哪些反思?三是大学几年你的失误有哪些?你的成功有哪些?你沾染了哪些不好的习惯,大学生活改变,提升了你哪些?大学生活又给你带来了哪些幸福或辛酸的回忆?所以只有通过这种剥皮抽筋椎心泣血的梳理与归纳,你才能把这段大学时光充分地历史化、思想化,系统化,不要认为这种反思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反思的生活是平面零散的生活。四是对几个关系的反思。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院系与自己的关系,亲情伦理关系,你都应该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总结,这方面可以看出自己的社交能力、团队意识,你的能力系统如何?包括你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分析思考能力、工作执行能力等等,在大学几年你是否得到提高?你是否则已经建立了起来?大学是增值的,你的各个方面是否增值了?在对大学的反思中,我们才能从立体交叉的角度来看大学时光,你肯定有许多感慨和反思,你要大胆地解剖自己,自己把自己当成审视的客体,认清自
我 ,把握自我,超越升华自我。
三 大学的理性审视
这里我给大家提出以下几个思考的层面
大学观
什么是大学?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认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大学观?当我们对学院抱怨挑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平和的心态?大学是一种氛围,大学育人就是一种氛围育人,大学氛围需要我们共同地营造,生活中的缺憾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大学就是让每个人在这里得到自由地生长,大学不可能满足每位同学的渴求,但却能让学生自由地成长,大学是固根铸魂的地方,那么大学的灵魂就是一种内在自足的精神与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象。 人才观
我经常跟很多同学讲,不要高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是人才,我们离人才标准相距甚远,目前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缩减为简单的生活教育,生存已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那么作为一名准人才,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你在大学里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本领?你靠什么将来在社会打出一片新天地?一招鲜,吃遍开,你凭哪一招来走遍天下却不怕,大学给了生存的自信了吗?你能正确评价自我吗?
心理观
在这个浮躁焦躁的朝代,我们当代大学的心理可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喧嚣已使很多大学生浮气躁,大学是让人安静的地方,大学不能浮躁,大学几年,有的学生整天是坐卧不安,学习不进去,急头怪脑,学习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站着望着那山高,社会实践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在这个读图时代(有人称为浅阅读时代),我们的心理已经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大学的心理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我发现很多是过早地患上了社会病,学习做人做事都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价值判断迷失,还一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封闭保守,盲目自大或者是情感放纵,羞耻感降低,这些心理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质量,大学时光,我不主张过早参加多种变相打工得不偿失的社会实践,我不主张过早地涉及情感,我不主张整天以种种理由逃课,大学就应该心静如水,心宽似海,养清蓄锐,去磨炼自己宠辱不惊,处世不乱的良好心态,心态没有调整好,你就会碰壁,你就会一事无成,你将来就要走很多不该走的弯路,大学是一个人修身净心的地方,大学不是走向社会之前练摊儿的地方,大学也不是随随便便上完拿了毕业证便大功告成的地方,大学是扩展视野,锻打人心态的地方。
大学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小站,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里的炉火和油灯,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泥土和泥土中的你的那浅浅深深的脚印。
附录二:写作框架
一、封面
■题目 :(自拟)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时间(都写成:“二零一二年xx月xx日”)
二:扉页
■内容摘要:(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不少于4个)
四:目录
第一章:大学的内涵与韵味(举例)
第一节:(题目自拟)
第二节:(题目自拟)
第三节:(题目自拟)
??
第二章:大学的设计与反思(举例)
第一节:(题目自拟)
第二节:(题目自拟)
第三节:(题目自拟)
??
第三章:大学的理性审视(举例)
第一节:(题目自拟)
第二节:(题目自拟)
第三节:(题目自拟)
??
结束语:(主要指致谢之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41-0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如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教学过程的趣味化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自主参与,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学生自身负责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少数同学表演,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场面。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研究,走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二、亲历体验,关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探究问题。如根据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农作物的栽培,通过种植常见作物、果树、花卉,记录生长和栽培过程,知道栽培作物的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又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学生常见的,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主题活动,通过自由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拍摄照片,同学们得到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兴致勃勃,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深刻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和体验。这样的选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自我内化,加深感悟。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学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再到国外的硬币,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收藏硬币,举办硬币展,欣赏了硬币的美,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感受硬币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汇报展示,拓展延伸。
关键词:地域文化;书法;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43―03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同地域的书法传承与发展史。不同地域的书风,构成了中国书法多样的形式面貌和不同的艺术表述方式。如同方言一样,一个地域的文人以同一体系的语言形式表达他们的精神诉求,表述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舍此,中国书法艺术将是枯燥和乏味的。
地域书风应该是某一区域的书写者以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书写方式,传递他们对汉字之美与汉字文化之崇敬的审美文化气息。地域书风一般由地理区域、书风形成的代表书家、书风传承人群、书法面貌折射的文化气质、书法代表作品等要素构成。每一个区域书法风貌的形成,既受到书写者个性、学养等主观动因的影响,又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风民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书写者自身的主观价值取向决定着书写方式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着书写情感表达方式。但是,这些书法的外在和内在的书法形态是带有狭义的个体性的;而书家所处地域的文化生态环境,无论对书写者的性格、情感、思想的影响,还是对书法的文化内涵表达,均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似的。这种影响是带有广义的文化观念的。在地域性的书法文化群体中,中原书风和江浙书风的书法生存与表现形态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自然与生活环境培育的书法家个体性格
对地域书风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的影响。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性情粗放,容易激动;粘液质的人感情细腻,性格稳重;抑郁质的人性情低沉,感情自我压抑。这些与生俱来的血液里的遗传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与感情走向。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心理暗示,对其性格与情感改变亦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性格在形成过程中,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对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以中原和江浙两大地域为例。中原以平原为主,土地辽阔,气候属中湿带,降雨较少,人群居住密集。因此,该地域人们自古以来善于相互往来,心胸较宽广,性格奔放,行为方式较为豪爽,情感表达方式粗犷为主;江浙地域以山岭居多,地形起伏较大,水网密布,气候属暖温带,降雨较多。这种地形将人群分割得较为零散,而且人群范围狭小,加之湿润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该地域人群相互交往的方式迂回,性格温婉,行为方式较为恬静,情感表达方式以细腻为主。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两个地域的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原喜食杂粮,生活方式粗简,语言直爽,行为果断,想到做到;江浙以米面等细粮为主,生活方式精致,语言细软,行为严谨,三思而行。
这两个地域的文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个体情感与性格特征比较充分地烙上了地域性痕迹。这个痕迹最明显的特点是书家对书法表现方式的选择。中原以粗犷豪放的写碑为主。碑为先写后刻,刻凿时不斤斤计较,形式与气势较为大气,结构宽博,线条奔放;江浙以精细婉约的写帖为主。帖接近原作,笔墨细节清晰,书写过程的细节变化明显,线条精致且细节变化微妙。关于北碑南帖之论,清人阮元分别撰有《南北书派论》与《北碑派与南帖论》。两篇论文从书法的外在形态将书法分为碑派与帖派,并简单梳理出了两个地域书派形成的时间与传承兴衰。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认为:“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此派也……泊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此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①阮元只是依据南北两地所习书法之文本依据――碑与帖简单地下了“北碑南帖”的结论;至于这两地书家何以作此选择,他也只是粗略论及“中原汉碑林立”,“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②。现在看来,阮元所论只是表象;真正让南北两派做出帖与碑的选择的动因,是两地人的性格特征。
表面看起来,中原在唐宋之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碑版与青铜铭文多,这些均是人们学习汉字书写的范本。南方自钟繇《宣示表》墨迹进入后,多为帛与纸本墨迹,亦为人们钟爱。这只是引发两地人作出书法形式选择的客观因素之一;至于为何两地人作出“尚势”与“尚韵”之审美选择,恐怕还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即性格决定了审美形式之选择。一件物化的精神产品如果被人摹仿,首先人们要从形式上看着它眼顺,继而从内心深处喜欢它,第三步才是摹拟与创造。当然,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在后来也引起过争论。论者认为北方不仅有碑,也有帖,这是事实。但我们看待一个地域的书法美学取向,应该认同主流价值取向;至于一个地域碑帖互存的问题,它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主流审美价值取向确立之后,互相兼收并蓄,更能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文化环境对书法地域性文化内涵
阐述方式的影响
书法不是简单的造型艺术,而是一种具备方块形状,靠线条与笔墨表现其内在情趣的艺术形式。它的魅力就在于线条与笔墨变化的不确定性。不同的线条品质表现不同的书体,表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笔墨使转变化表现不同的内心感受。因此可以说,书法是一种对汉字文化的书写艺术。其文化内涵既包含着书写者的性格特征与情感变化,也包含着对汉字文化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书写内容在不同环境中的运用效果等。
文化环境对书法地域性文化内涵阐述方式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文学与语言环境。一个地域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着书法语言的表述方式。中原由于在北宋之前长期居于政治与文化中心地区,其文学体裁以政论性散文与诗赋为主。这样的文学体裁大都结构张弛,题材政治化与生活化相间,其语言方式较为自由朴实。无论是先秦散文,还是汉乐府、唐宋诗词,在中原地区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刘涛先生认为:“曹氏父子还一反传统,摒除了汉代文士惯用的浮辞丽藻的夸饰,利用明白晓畅的民间乐府形式,通脱地唱出了慷慨苍凉的人生调子,咏叹令人哀伤的离乱生活,不再用文学去说那些‘助人伦,成教化’的大道理。”③江浙文学体裁以抒情性的随笔与诗文、戏曲为主,体裁结构精巧,题材以气息浓郁的细节描写为主,其语言讲求自由、抒情,如叙家常。宋词的婉约派与元曲、明清随笔等,体现了这些特点。作为书法艺术,首先它书写的文字内容以该地域常见的文学体裁为主要对象。中原地域的青铜铭文,六朝碑版大都是记载官方活动内容;而江浙的晋人手札、明清调书法,大多记录生活细节或吟唱为主的诗文。其次是书家的性格特点也左右着他们以书写自己感情上能够引共鸣的文字内容的选择。再次是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不同的书法体裁形式进行表达,可以通俗地理解。吴侬软语适合表达小桥流水般的书法韵味,中原直爽豪放的语言适合表达不拘小节的碑版书法气势。
二是中国画构图之“势”与水墨之“韵”。人们常言,“书画同源”。一千多年来,这个问题时常引起议论,至今也没个统一的结论。依我看,书与画在使用工具的选择和笔墨技法运用以及意境营造方面有相同或相通之处。至于出现的时间、催生这种艺术形式的诱因,则不相同。就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而言,直接可以比较者,是运用毛笔成就的书与画。书法的用笔方法在中国画中运用广泛,如线条的中锋之凝聚力与侧锋的生辣险绝,提顿使转的节奏感,连带的飘逸、飞白的自然等用笔方法在中国画中均有运用。书法的用墨方法也经常被中国画所借鉴,如墨色的浓与淡、涨与破等在中国写意画中最为常见。而中国画对书法的影响,是它的构图、疏密、节奏、意境等对书法构图方法、节奏美感、水墨情调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原书法与江浙书法对中国画元素的吸收也是与两地美术“尚势”与“尚韵”之风密切相联的。中原大平原上矗立着大山,分布着大河,气势宏伟,画家表现在画面上多讲究结构的恢弘与气势的博大,人物画则多表现正大气象的宫廷题材;而江浙河流交错,山峦逶迤,画家多为小桥流水,烟云山峦、娴静淑女之形象,线的运用讲究,墨之浓淡清晰,水墨结合生动,细节描绘灵动有韵。两地书法均是吸取了绘画的不同地域特征,从形式感上促成了中原书法之大气与江浙书法之秀美地域书法风格的形成。
三是民风的质朴与精细。从民间喜欢的音乐形式看,中原人喜欢声音嘹亮的豫剧、秦腔,江浙人喜欢细语轻吟的昆曲、南戏。从民间建筑看,中原人喜居高堂大瓦、粗砖乱茅之屋舍;江浙人喜居临溪木楼、回廊挑檐、青砖灰瓦之宅。建筑的廊檐柱之雕饰,中原以重彩为主,江浙人以淡彩为主。从民间衣着看,中原以粗布为主,衣着宽松简朴,无雕饰;江浙以丝绸居多,绣饰精巧,并多有首饰,剪裁讲究。从交通方式看,中原多车马,长驱直入;江浙多舟船,迂回曲折而行。从饮食习惯看,中原粗茶大碗,喜重味食品;江浙细盏淡食,喜甜淡味食品。从经济方式看,中原以农业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江浙明清以后手工业、商业发达,社会分工细化,“市民阶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因商贾的大量出现,消费率的增长,而出现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就连裱画业,刻帖业,笔、墨、纸、砚的制作业也应运而生”④。物化的经济与生活方式引导着精神领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方式选择。书法在物化形态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受制造了该地域物化生活方式环境的浸润,引领着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趣味与此生活环境匹配,另一方面,书法艺术要在该地域为人们广泛接受,就要主动迎合人们的口味,贴近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原民风的质朴与江浙民风的精细自然而然地便渗透到了书法艺术的血液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形式与品格。
三、地域性人群心理沟通的趋同性对
书法表现方式的影响
心理认同是语言认同的基础与核心。人与人的交往,要得到彼此的接受,首先是语言与行为方式要得到彼此内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进一步获得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就精神领域的交流而言,彼此沟通靠的是双方拥有相同或相近审美观念的心理活动轨迹,拥有相似的存在内心深处的艺术形象认同与艺术价值定位。同时,话语的权威性也是艺术创造心理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当一个人群拥有相似的审美理念,并有一个核心话语时,这样的人群发出的艺术声音便会凝聚成一个合力,这样的合力便是地域书法风格。
地域性人群心理沟通之所以具有趋向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相似,文化环境相同,聚居空间集中,语言沟通方便。这些客观条件促使了某一地域人群心理接受的认同性特点的形成,能够缩短话语交流与心理沟通的距离,也容易形成相同和相近的审美意识。而某一地域艺术话语权威性声音对该地域艺术氛围的形成与传承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每一种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树立该风格与流派的奠基人,有弘扬该风格与流派的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与传承人,有供该地域人群精神享用与摹拟的经典作品。中原书法崇尚碑版,诞生了李斯、钟繇、蔡邕及宋书四家与明清之际的王铎这样伟大的书法家(即使宋书四家不属于中原人,但他们的书法风格形成却在中原),拥有后世书家取之不尽的金石铭文、六朝碑版等经典书法文化资源与《泰山石刻》、《熹平石经》、《宣示表》、《龙门二十品》、《千唐志斋》等不朽的书法代表作品。它们不但是中原人学习书法的标本,也为江南人提供了书法文化营养。在北宋之前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区的中原,不但当地人习书均以此为范本,其他地域的人进入中原后亦“入乡随俗”,自觉学习中原书法之丰厚文化气息与宽博大气之艺术气息,进而汇集了中原书风以古朴厚重为基调,以海纳百川为胸襟的书法风格。江浙书法自晋人学习、传承中原钟繇《宣示表》之细腻笔墨之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一族与卫、卫恒为代表的卫氏一族将其发展为行草为主流书体之帖学风格,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徇、王导、卫、卫恒、赵孟及明清之际的一大批伟大的帖学书法家,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吴门书派”、“华亭书派”、“扬州八怪”等众多书法流派。寻根溯源,这些众多的书家与书法流派皆以帖学为皈依,以“二王”为大旗,始终不渝地走“二王”之路,取“二王”之法,并不断从各个断面,各个细节将“二王”之体系推向极致,因此也诞生了如《兰亭序》、《圣教序》等不可计数的书法经典作品。这些旗帜性人物与经典书法作品不但为江浙地域文人奉为法帖,也逐渐成为后来书法审美取向的主流,为各地域人学习与效法。一个地域的书法创始人与领军人的人格魅力与书法品格,是该地域书法艺术语言趋同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历来重人品,书家的地位也首先表现于人的品格高下上。王羲之、颜真卿之所被奉为书坛圣人,除书法艺术因素外,人品的忠厚、善良等亦为后人景仰;而蔡京虽然书艺很高,但其奸佞之人品为后人所不耻,因此其书名在历史上也不高。
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上述三个方面是主要因素。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诞生与传承具有客观的浸润作用和主观的诱导作用,而地域书风对文化生态具有阐释作用和彰显作用,二者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注释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630页。
②阮元:《此埤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本文认为开展文言文教学应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草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砒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人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领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甩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人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人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蔺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模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邀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论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2]。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到今日,拥有无限潜力。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近些年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引入无线接入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不需要传输媒质,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无线传播手段代替,无论是概念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其特点喜忧参半,优点主要体现在传输线路线、通信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不受时空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通信运用的时间、地点、容量需求无法预知,而无线电通信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高效,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构建地域通信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比起有线通信的一个卓越优点在抵抗水淹、台风、地震等方面有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除非信号干扰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这也是无线架输的最大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几百年来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目前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热,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升为经济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纪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尤其最近几十年最为活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IP技术的兴起,欲求无线电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务必在通信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拓新。针对以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主要可总结一下八点:
3.1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3],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话,能够有效地减低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拓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5过渡电路交换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3.6使用Bluetooth技术作为信号传感器
Bluetooth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信号方向,一旦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即可以实现更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3.7推广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对抗方面世人瞩目,但它仅限于军事通信领域,如果能够推广到市场,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内容保密性来说将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创新。
3.8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4]。
结束语
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传输路线、传输距离、通信灵活性、信号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术的拓新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鉴于市场对经济的推进作用,尽管我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但面对我国12亿人口的通信需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普及率低的问题,面对我国12亿人口,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就变得苍白无力了。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激烈竞争局面促使各无线电通信运营企业积极拓新新的技术涵盖面,提升自身的营业水平,为市场提供丰更加富的选择,满足用户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要求我们积极加快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信号与系统(第二版)》A.V.Oppenhei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LeonW.Couch,II电子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创新发展模式 实验教学 地理科学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HUANG Fang, LIANG Yaho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These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r innovative experiment, the disagreement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 contents. In this articl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cludes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targets, management mode and experiment cont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experiment teaching; geographical sciences; local university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或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要实现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改变。
地理科学是一门跨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型和交叉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解决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与空间相关的复杂问题,或具备在地理科学方面进行教学或科研的能力。①可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均比降低。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链接”,必须认真找出目前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实验教学体系。②
1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实验类型多为认知型和验证型实验,缺乏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限于教材和老师的有限讲解,对知识向实验的迁移和转化能力不足,致使实验沦为走形式,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的设计没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没有反映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学生所学的在社会上用不上,社会需要的学生又不具备。实验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层次性。在实验课里教师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太少。比如,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有关“缓冲区分析”的实验中,主要讲了软件中哪个菜单哪个命令来完成缓冲区分析,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将缓冲区分析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了之后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用。
2 实验教学创新模式
2.1 培养目标创新
在地方高校里,地理科学专业大多定位为师范类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老师为主要培养目标。中学教育实习所占时间较长,大约4个月。一部分不愿当老师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表现不积极,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另外,中学对地理老师的需求有限,重视程度有限,即便有学生选择了去中学当地理老师,但就业满意度较低。鉴于此种情况,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除了面向中学培养高素质地理老师外,还要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服务型的地理人才,及面向科学研究培养地理科研人才。
2.2 “3+1”管理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里,多为“1+1”即“任课老师+学生”的管理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然后模仿,整个实习过程短而仓促,学生收获不大。“3+1”的教学模式是指“工程师+老师+研究人员+学生”的模式。
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打造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教育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双导师制的方式,培养知行合一的“H”型教师。“H”型教师,即:既精通教育理论,又擅长教育实验,同时又能使理论和实验互补共生,均衡发展的复合型教师。双导师是指同时由校内、校外各一名老师担任学生的教育指导老师。校内老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负责教育理论传授及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工作。校外老师由优秀的中学地理老师负责教育技能、教育实验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双师制不失为一种培养优秀中学地理教育人才的上策。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靠课题参与,让学生参与到有科研项目的老师(特别是博士或教授)团队中,即“学生+科研导师”的模式,学生和导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一旦选择了对方,这种稳定的学术型的师生关系可以长期固定下来,直到学生大学毕业。在地方高校里,博士或教授有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学校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人手中,这就为他们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创造了机会,吸收学生进入科研课题也可以解决老师在数据收集、野外考察等环节人手不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这种培养模式对打算考研的同学有较大吸引力,事实也证明在本科阶段接受基础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考研录取中这些学生也更受研究生导师的青睐。 另外,事实也证明,科研训练还可以为学生参加众多比赛助一臂之力,比如“挑战杯”大赛, GIS应用大赛,甚至貌似与地理学相去甚远的电子商务大赛等,有科研基础的本科生在这些大赛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对于应用型或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所学课程,在课程实习中选择与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相结合,由这些单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精湛的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如气象与气候学课程的实习可以去气象局,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气象预报的实践中;城市规划课程的实习可以去城市规划研究院或城建局,让学生跟着规划设计师们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诸多环节。诸如此类的实习既可以让课堂上抽象的、枯燥的、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灵活化,又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习中由于学生所做的事情都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有用,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反过来,会增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动力和进一步明晰学习的方向,进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工程师+学生”的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即可亲身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熟悉业务流程,投身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这样学生一毕业就成为身经百战的“成品”,必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都要求室内实验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基础实验与应用创新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与行业实践相结合。③
2.3 实验内容创新
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所涵盖的知识基础,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④
基础实验一般为教材里所要求的实验,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多为验证型实验。基础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流程和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学原理。基础实验分为一般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一般基础实验为所有实验的基础之基础,主要包括大学化学实验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仪器分析方法、溶液的四大平衡及其分析方法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为以后建立模型做深入分析提供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指专业基础课所对应的相对独立的基本实验。其中自然地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地球概论、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包括GIS、遥感概论和地图学;人文、经济地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指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综合型实验是指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技术、方法手段来解决某一综合型的实际问题,其实验内容包含多种相互联系的地理元素。⑤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宏观地理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评价内容需要用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多种知识,而评价方法和手段又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综合型实验对应的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调查方法、旅游开发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类);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学论、班级管理等(教育教学类)。
创新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能在技术手段上有所创新或在方法上创新或者有新的发现,甚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该类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方面要求较高。创新型实验来源较广,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学生的科研立项、“挑战杯”大赛、GIS大赛、创业大赛、服务地方等。创新型实验往往设计学科较多,社会响应面较广,学术或应用价值较大,备受学生欢迎,因此对指导老师的要求也较高。必要时,学校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地方需求规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联合社会力量,采取“学校+企业”或“学校+农户”的方式共同完成此类实验,以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响应模拟。
以上三种实验在教学中都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结语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社会覆盖面较广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能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实验教学的创新是转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地理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反过来,才会有更多人自愿投入到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中。
(下转第221页)(上接第187页)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3年度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研究――以地理科学类专业为例”(2013JYZD07])
注释
① 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9:19-20.
② 李旭,李守中,杨玉盛.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及其趋向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9:75-77.
③ 张红日,明艳芳.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