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

第1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科研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衡量研究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并且将其与研究生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从研究细胞整体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所以在生命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面,也要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科学,都已经渗透到医学、药学等相关领域中,所以关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活动也越来越多。研究生的科研过程中须要撰写相关的毕业论文,如果可以从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生的论文提供更大的课题范围和先进的理论支持,而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挖掘到科研活动所需的内容,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同时,中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研究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揭示中医药的分子机制,对中医药中运用基因组、基因谱、基因群等分子机制的原理、运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辩证研究,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中医药研究成果。总之,分子生物学是医药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相对较为有利的理论和实验环境,有利于帮助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分子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二、理论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首先须要强化的是教师的科研长信能力,构建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尤其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可以拓宽教师的事业,而且有利于改变国内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国内教育水平。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持续不断,形成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更新,对国际研究成果给予更多关注,有利于促进我国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教师须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只有教师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科研创新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完善

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教学设计与研究生教学成果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与优化,这里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更多国际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态,并且介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使研究生对国际学术研究的趋势有更多了解。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有利于形成更加丰富的创新思维;第二,在现有的分子生物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增设关于分子生物学的专题讲座,聘请科研专家和相关工作者进行学术报告,针对分子生物学的学术地位、研究技术等,打消研究生“学非所用”的顾虑,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研究生布置一些课后小任务,这些任务应当具有探索性,可以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很好的结合,而且应当突破教材的限制,将其与学术前沿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三)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的形式,既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都较大,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术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研究生可以运用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登录网页查询相关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有效地增强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工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和文献查询结果,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实验课的有效开展,是对研究生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检验环节,也是增强研究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发挥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教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一个探究性的科研小课题,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并辅助文献查阅,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这就会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被充分激发,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由研究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实验设计的环节,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目的,将实验设计的过程交给研究生。当研究生接到实验设计任务时,须要拟定一个实验方案,并且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须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主动权,并且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强化。在实验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有系统的认知,并且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增强科研兴趣,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第2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类 分子生物学教学 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53-02

在现代生物学领域,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和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学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这些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提供机理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目前已逐渐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被认为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前言学科之一,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必修专业课之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知识点具有繁杂、更新快、抽象、难以掌握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专业情况做出调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突出重点,强化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方法。本文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我们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适应普通高等教学需求的基本原则;二是适应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三条改革思路:一是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突出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应用趋势和途径,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本学科的认识;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培养理论素养与实验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三是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中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引出理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并加强对本学科的理解。

2 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学时,首先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选择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基础教材,该教材主要阐述的是狭义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范畴,编写内容具有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信息量大,实例丰富等特点,并且全书系统地在重要的知识点后附有简要小结,便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繁杂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点内容,比较适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使用。

分子生物学课时少而内容繁杂,在有限的课时之内不可能按教材内容全部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够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取舍,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补充,突出专业领域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选定教材之后,我们根据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1)弱化学科交叉重复部分,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决定了分子生物学中有很多理论知识与其它学科具有交叉和重复,如生物化学、遗传学、酶学和微生物学等,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交叉部分的知识点采用复习的方式快速进行;(2)强化对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例如DNA的重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等内容;(3)引导介绍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知识点,学生如有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以满足求知欲望较为强烈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噬菌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4)结合专业方向补充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实例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解特异位点重组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的Xer/dif重组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特异位点重组概念和过程的同时,又学习了该重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工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并举。

2.2 改革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及其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理论体系和生物过程复杂而又晦涩难懂,极其难以掌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有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授课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率尤为重要。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做了以下四项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精美图片、动画和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的生物过程或概念中涵盖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动、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终止三个过程以及延生过程中涉及的进位、转肽和转位三个反应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间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过板书无法有效地进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释,而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借助大量图片和动画实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该生物过程,可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该部分内容;(2)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和科教视频,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从不同视角、不同阶段对重点内容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扰技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课堂调查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双链RNA的产生、水解以及Dicer蛋白的作用过程等概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一段网络公开视频(Nature系列)通过三维动画模拟,使学生轻松地“看到了”生物体内RNA干扰过程,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相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3)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演示促进学生理解,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无论是简单基因的比对分析还是复杂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模拟都离不开专业的生物学分析软件,在教学方面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序列(CDS)和开放阅读框(ORF)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短时间之内无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一条基因进行分析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与ORF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结合实例对重点理论进行剖析,例如基因表达调控部分内容,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实际工业化应用领域研究都极为广泛,但在实际教学时,由于知识点多,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时即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个具体的相关研究项目(例如硕士研究论文、博士研究论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进行讲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例中引出理论概念和过程。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3 强化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实验技能要求很强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也必须有实验教学作为支撑,只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对工科的生物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将每个班分为10组,每组3~4人,每个学生可以且必须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掌握本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中常用的经典方法。实验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比例设置为1∶2,保障有1/3的教学时间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主要围绕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经典的四个步骤进行,即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克隆载体)、受体细胞(大肠杆菌)转化、结果验证(限制性酶切和PCR),在此过程中连续进行染色体提取、PCR技术、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转化、质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等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DNA体外重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多数实验步骤中都是微升级反应体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精细化”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分析能力严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做出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对分子生物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在初步改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感觉到枯燥和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我们需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期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第3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一、 前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都是现代科学的代表性学科,其高速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时代之后注定是生物工程的时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重视。

二、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构成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而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化学的延伸学科,主要研究基因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以及调控的科学,借此为基因的检测和制备、基因诊断和治疗、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提高思想素养来提升教学成果。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永远停滞不动,那么任他有多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其教学将是一潭死水,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兴趣。比如老师在讲授基因工程一章时,如果老师自己实际操作过,那么他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把理论知识讲授得更加具体。涉及表达体系时,阐明载体多样性,并结合各自特点以及自己的经验将它们的优缺点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展示给学生。尤其是给研究生授课时,这些内容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他们课题的设计和完成都能够给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指导,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当然,如果老师只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而这种思想的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和专业精神尤为重要。因为医生永远面对的都是痛苦的病人,都是生活中最需要关注的患者,如果医生没有舍己为人的情操,没有对病人的爱心和怜悯之情,那么他将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还必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教学中,积极而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中, 教学模式比较程序化, 即教师讲解- 学生操作-预期结果- 实验报告。很明显,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 学生往往上完一个学期的实验课了, 仍不知道这个学期的实验课上了什么内容。事实上, 教师最重要的讲解内容就是实验的要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 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例如, 在讲解质粒DNA 的制备实验中, 碱裂解法提取DNA 质粒要用到三种溶液: 溶液I、II和III。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这三种溶液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把同为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组DNA 和质粒DNA 分开? 等等。通过提问, 使学生把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 激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着主导作用, 教师准备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3 ]。因此, 教师在课前除了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写好实验教学教案, 并且还要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改革传统课程、开设设计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对于科研工作大有裨益。因此,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除要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外, 还应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内容, 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更加符合培养新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 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教学实验。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的仪器设备, 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乃至学术论文。

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此外,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精神, 是培养学生终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 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讨论型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除厌学心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庞大, 理论复杂而抽象。众多的结构式、反应式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学生眼花缭乱。多数学生反映打开生化书就感到头疼, 愿意学习生理课不愿学习生化课, 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好像对临床用处不大。针对这种情况, 联系临床和实际的讨论题或病例能极大地引起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不愿学到愿学, 从强迫学到主动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加强思维, 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往往带有章节的独立性, 尽管授课教师对相关章节做了一些联系, 但学生缺乏将相关内容横向联系的能力, 分析问题时往往带有思维局限性。按系统、跨章节的讨论题或病例可引导学生加强思维, 全面分析, 从相关章节内容的相互联系中找到答案, 自觉地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活跃了思维, 提高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也为将来临床分析病例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进行自我提高,其次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善,只有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果宇;冯维杨;李树德.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3年3月,第2期,166-168.

第4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

过去常规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知识的巩固验证以及实验技术的学习掌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项目验证理论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使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

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课题项目,将教学内容更新重组,融入课题项目之中,使学生带着需要探究的问题开展实验,此种实验教学模式可称为“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战”中得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习创新。

二、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概况

分子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学科,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实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均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一般包括几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学习质粒提取、PCR、DNA重组、转化、电泳检测等实验技术以及离心机、微量移液器、PCR仪、电泳系统等仪器的使用。

(二)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设计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要符合大纲要求、与教师科研结合、综合性强、难度适中。例如,课题“目的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检测”,所需教学课时为32学时,内容包括:目的基因及载体的获得与检测、DNA酶切与连接、感受态制备与重组DNA转化、阳性克隆筛选与鉴定、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与检测等,约十几个分项目连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课题中,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课题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学生进行的每一步实验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课题包含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内容(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操作和产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性知识(研究项目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强调了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和探索性,也便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计划教学课时、学生情况等在每个分项目中添加实验新的技术、扩充实验内容。

(三)“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1.每组一题。为了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生按20人左右分成大组,每个大组的课题题目有所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载体,不同的目的基因,不同的酶切位点,不同的重组载体的检测方法等。例如,目的基因可为白细胞介素基因或丙肝病毒C抗原基因;载体可选用温度诱导型的表达载体pBV220、化学诱导型表达载体pQE-30及用于目的基因测序的T载体;鉴定重组质粒可用菌体PCR检测、酶切检测或蓝白斑检测。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功能鉴定等深入研究。每组完成一个完整课题,但是遇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有了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个大组中,2~4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分工协作。

2.集中实验。每组用连续几天(如4天、32学时或更多)集中完成整个课题。集中实验与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配合。改变以往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学习一个单一实验技术的分散教学模式。

3.编写配套教材。编写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包含常规实验操作方法、常用仪器使用、常用试剂配制、实验注意事项、问题思考等内容,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要求,可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参考。

4.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制作实验教学课件、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并提供动画、图表和视频等素材,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课堂外学习条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视野和相互交流。

5.撰写科技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就整个课题研究写一份标准论文格式的实验报告。通过写论文,学会科学规范地阐述和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以往一样在每个项目后仅写一份简单实验报告。

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交出了不错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认真扎实的实验过程和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与“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的比较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凸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的、相互孤立的、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去做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成分较少,前后项目没有因果联系,实验过程和结果非常明确,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被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课题自己或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具体实验流程或判定实验流程的合理性,为完成课题学习新的实验方法,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求知。突出实验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始终围绕课题的解决进行。

(二)两种实验教学模式达成不同教学效果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和“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两种模式所用的教学课时相同或相似,但是:前者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后者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围绕探究的课题主动展开研究和学习,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

前者教学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几个实验项目可能教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后者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兴趣等灵活变换不同的课题题目或探究方向。

前者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探究的实战训练,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践过程中技术方法的掌握及能力的养成往往是非常牢固的。

前者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和终点,而后者以课题的解决为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引发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多思想火花,甚至学生会把探究的习惯延伸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创新能力的引导,是创新和探究的起点。

四、“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要点和展望

(1)精心设计。课题选择应限定在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时和学生实际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提出实验时间安排的建议。不能盲目和随意,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过程把握。备课阶段要分析学生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一个实验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实验。准备好相应的备份材料,以补救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

(3)组织有序。教师随时了解、指导各个小组的实验进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一部分学生参与前期准备,培养熟悉实验室工作的骨干,使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起到教学助手的作用。

(4)不断创新。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习惯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探索、引导创新,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精髓。

五、结语

生物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实验教学应当跟上学科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把大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机结合,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解决了新知识新技术进课堂的问题,同时在建立新的实验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华,裴鹏,王松梅,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2006,5(1):59-62

[2],宋海星,何浪.分子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19-121

[3]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4]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75-76

[5]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6]宋晓国,凌世淦,张贺秋,等.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VIL1)的构建及其在HCV抗原表达应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3):231-333

[7]刘文,胡巍,凌世淦.HCV蛋白酶抑制肽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的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08,22(2):119-122

第5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2015年5月4日,国务:颁布了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曳,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要实现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呢钥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了通过教师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1传统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很多情况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依据为基础[2]。要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对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实验课的配套教材多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二是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实验只停留在实验理论的讲授和实验演示阶段;三是学时安排使得上课时间较为分散,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总之,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本科生对实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需求。为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实现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适于大学生参与的支持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吸纳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设置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感受世界前沿知识的变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专业兴趣,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其所具备的能力,把握难度适宜、有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将课题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学生做出明确的分工[4]。四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归纳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严谨、求真、创新、充满挑战、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将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动转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舞台。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学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单一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是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科研活动的成果、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作为考核的内容。如此全面系统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学精理论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强化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3.2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撰写报告,既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从实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5],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冶[6-7]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训练其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变[8],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个人品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对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外学者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以及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例会的课题报告,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则有助于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这些更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3.3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学校和高校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保证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进行个人学术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授课不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过程,而是有着许多实例的、生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科研渗入到教学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体化模式符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种基本职能,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体化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它是普适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传授知识,以科研创新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使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渝,彭家和,钟小林,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5-356.

[3]戚晓利,张丽敏,薛春梅,等.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

[4]秦刚.关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6(9):90-91.

[5]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6]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45-48.

[7]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12-117.

[8]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学报,2008,7(7):81-84.

第6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 Karp主编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4-137.

[2]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实验课 改革与创新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现代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前生物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层出不穷,该学科是生物学最活跃的领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般是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在修过理论课过后,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能掌握常用的、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学生进一步进入各个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实验奠定基础。由于学校定位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因此,为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不可避免也要进行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本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与遗传合并在一起,由于时间有限,在有限的十几周实验课里,如何完成教学计划又能让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感性认识并动手的机会,学到实践,并用实践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才能使每个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就必须考虑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老师们经过认真讨论研究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而且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老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那么,必须加强、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同学们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学会了科研的方法。

第一,为了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我们几位老师根据各自的科研特点,有计划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配,各自在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实验课充满了乐趣。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进行过程当中有很多等待的时间,我们教师就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让学生在实验课上也得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笔者回国后,2003年开始承担第一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正逢RNAi技术在国外兴起,Nature有专门对该技术的评价,我们在进行限制性酶切实验课的等待间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RNA干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microRNA在线虫和果蝇的发现和应用及其价值向学生做了介绍,使学生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第二,根据科研的规律安排实验课。我们在进行基因的克隆、连接转化实验时根据承担科研工作时克隆技术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实验,先提取质粒、在进行酶切回收和连接,将实验指南安排的回收实验安排在了酶切之后,同时让学生第一次获得质粒用来做后续所有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按科研的规律和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每次实验的成功,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试验设计上安排了每步实验的阳性对照和检验技术,让学生至始至终贯彻下去,让他们能感受到科研的严谨和坚持。同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如干净整洁、有条理、有次序、样品标注清楚。以至于学生受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训练后就可以在实验室按部就班地做下去。

第三,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各位老师结合各自的科研将每个实验技术的延伸和应用以及在现今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可以学以致用,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为了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利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各种技术的交汇和发展得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了解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乐趣,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同时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完善,去掉重复的实验,补充新的实验如RNAi以及转基因技术。完善了教案,按照生命科学的整体思路、技术方法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并把内容模块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重复多,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的不足。通过努力,实验教材的思考习题齐全,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课程的实验项目设计日益合理,系统性大大加强。

另外,课程模拟科研的方式组织教学,吸收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服务,强化了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校期间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生录取率获奖量明显增加。

为了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学校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紧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生将来献身科学研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贯穿着素质教育。因为当代大学生,基本来源于独生子女家庭,性格孤僻,娇气,固执,优越感强,但独立生活能力差,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自私。经过实践锻炼后,他(她)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生们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独立上岗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学校采用多渠道监督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一条龙的教学水平,而且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各位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课程内容活泼有趣,吸引学生投入到实验当中,实验的成功率高,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科研的成就感。

第8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活跃,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力争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与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各高校相继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针对生命科学所具有的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了双语教学,确定了语能和学能并重的双语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模式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以2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和一些亚洲国家,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和母语同时进行学科教学。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有利于吸纳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直接地掌握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掌握发达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可以实现3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即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入学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都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外语接受能力,都是要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学能)和外语能力(语能)的双重收获。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所以只有掌握国际交往中通用的英语语言,才能较全面地认识世界,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素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的生命科学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分支,全面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由于发达国家的生命科学专业较国内起步早、发展快,所以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国内的高校必须深化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以培养出在创新思维、学识素养、研发技能、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生物学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双语教学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创建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接轨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技术,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开展初步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从而为国家培育国际创新型生物学科研和教育人才,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三、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其一是使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其二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实现传授学科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并重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综合考量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以及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以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以名词概念的英文叙述为铺垫,以部分章节全英文授课为目标,开展了循序渐进式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1、以学习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

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此时尚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且上课班级学生的大学英语4级通过率仅为50%~70%,也未参加过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教师以学习专业英语词汇为切入点,授课时涉及的所有专业名词第一次出现时用中英文对照讲解,再次涉及时则一律用英文读写。教师反复读写的强化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起到了十分好的帮助作用。另外,教师对专业英语词汇进行必要的词素分析,介绍常用的词根、前缀和后缀,往往可以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专业英语词汇。

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必须贯穿于双语教学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专业英语词汇,而且要学习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英语词汇,特别是生物类英语词汇。经过这样的学习,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500多个常用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熟悉1000多个生物类英语词汇,基本可以阅读一般的分子生物学类专业文献。 2、以概念名词的全英文叙述为过渡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熟悉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方式,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在刚开始授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外,相关的名词概念也全部用英文表述。为了避免英文的突然介入使学生难以接受,授课初期教师可以以板书或多媒体同时展示中英文表述,然后逐步过渡到只给出英文表述,对个别难理解的概念做口头的中文解释。

3、以代表性章节全英文授课为示范

大多数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时使用的是英文版的教材或英文课件。由于完全用英文讲述的双语教学备课量大,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也大,所以在实施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时,教师只在课程讲授后期选取知识难度较低的章节内容开展少量的完全英文讲述式教学。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教学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多有涉及,学生容易理解,所以可以全部用英文讲述。这样,教师讲述的重点可以放在语言的叙述上,而不是知识的阐释上。因此,不会顾此失彼,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掌握分子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述观点和阅读专业文献,从而增强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双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

实施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而且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背景讲解。其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分子生物学原理形成的科学验证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编排、涵盖范围、前瞻性、易读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师选用Robert F.Weaver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3e)作为教材。但是,由于教材存在信息量多、科研实验案例多、篇幅庞大等缺点,所以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认真阅读原版教材及主要英文参考书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精简,以基因概念为核心、基因本质为主线,以阐述生命现象与功能背后的分子机制为重点,确定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1)Introduction;(2)Gene Concep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3)DNA Replication;(4)RNA Transcription;(5)Translation;(6)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7)The Mutability,Repair and Homologous Reeombina-tion;(8)Genomics and Proteomies,从而实现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构建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双语教学是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多种形式互相交流知识、思想,以求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教师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了多元化的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其特点是内容新而庞杂,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做支撑。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将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再现于学生面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设问式、讨论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知识置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情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框架中来理解,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使学生通过自身主动的探究来组建学科知识结构。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握课程预习和编写双语教学讲义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不降低专业课的教学水平。由于专业课涉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实施双语教学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声、光、电的现代技术,借助于实物、图片、布景等,以生动、活泼、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双语教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便于生动、形象地表述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此外,提前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预习,对提高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任课教师考虑到分子生物学原版教材的价格较高,而双语教学真正用到的部分较少;而且国外教材在内容编排等方面与国内教材有较大的差距,不便学生直接使用,所以没有让学生直接购买原版教材,而是由教师参照原版教材编写适用的讲义提供给学生使用。

(五)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夯实专业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采取了课堂小测验、专业翻译、专题综述、课件制作、期末考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英文考核题目占50%,成为考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措施。

第9篇: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0002

国内刊号:11-4226/Q

邮发代号:82-19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