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定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曾有两个人,他们的父亲临终前对他们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屋后有两块地,你们兄弟俩各一块,当你们有能力让它恢复生机时,你们就拥有了一笔财富。”说罢老人去世了。于是哥哥抢了最大的一片地,开始日复一日的挖掘,而弟弟并没有像哥哥一样日复一日的挖掘,反而努力耕种,早出晚归。一年以后,弟弟大丰收了新房子建成之日,他请了全村的人,当然包括他那连三餐温饱都无法解决的哥哥也请来。看着弟弟的成就,弟弟迷惑不解的问:“莫非父亲留给你一笔财富吗?可是为什么我没有呢?”弟弟微笑并语重心长的说:“是的,父亲给了我一笔无形的财富,那笔财富就是田地,懂得如何使用田地,这就是财富,其实你并不是没有这笔财富,只是你不懂的去挖掘它。”哥哥听了羞愧的低下头。
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你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使人赋予它意义的,或者应该说是目标赋予它意义的。”其实人生何尝不像船一样呢?漂泊久了终究会靠岸的。扪心自问的,我们的岸找到了吗?
目标是人生的家,它不是孤儿呀!人生,人生,正确的说是人和生命,是人的目标让生命不断的延续,让我们能够在目标的终点获得慰藉。
一年四季,万物生长,每一个新眼光,都会时你拥有一个新的目标;春天,万物苏醒过来,从那一天起,每一个生物都为了以后能出人头地,而不听的为自己设定目标。对然每一个目标是那么的渺小,但就像小溪汇聚成江河,最后成为大海,使你走向成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没后人所流传。但是,如果你想“死后重于泰山”,那么就应在有生之年获得巨大的成就。如果你想有所成就,那么就因在少年时期立下一个长大后的目标。这个目标,会伴随你一生。这便是自
己的人生目标。
没错,目标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人生而设立的目标就是你自己的志向,是你将来成就的导向灯。
现在的社会中,竞争的激烈时人人皆知的。在大城市中,更是“水深龙多”。有很多人因胆怯而放弃自己的目标。一旦放弃,那么就意味着自己通向成功的导向灯熄灭了。没有了人生目标的人,岁月的流逝只以为这年龄的增长和成堆的叹息。那么,人就会在黑暗与迷茫中行走。
【关键词】政策目标;低碳经济;设定原则
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凸现,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低碳经济转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引导,才能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策目标是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因此政策目标的设定对制定政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制定了各种减排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认清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且根据我国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何制定和细分低碳经济目标的原则,为更好的设定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建立标准,对最终的政策目标选择提供保障。
一、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分析
(一)政策目标理论分析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制定政策方案、执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的依据和标准。政策目标“从根本上说是政策主体,即政策制定者,在对特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发生的范围、影响的程度、产生的原因、经历的过程全面认识和综合评价基础上,对解决政策问题的前景的一种展望、设计和构想”(王春福、孙裕德,1999)。从构成政策目标的内在结构来看,政策目标主要包括政策主体的需要、政策主体对于政策客体的认识、政策主体间的博弈过程,从政策目标外在化的表现来看,政策目标表现为政策文本中的目标项目。
在政策目标中,在初始状态大量目标是非常抽象的,模糊的抽象的目标常常难以实现。因此,需要对政策目标进行分析,使模糊的目标具体化,即不仅要求政策目标转化为定量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政策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而且,政策目标按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划分标准是以是否直接提高生产力,是否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依据(周炼石,2006)。低碳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极端气候、生态失衡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低碳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同时又要兼顾实现环境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目标体系。
(二)发达国家低碳政策目标分析
随着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一方面,这是由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行动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随后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文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政治框架、法律制度和减排目标;另一方面,这也与发达国家意在占领新时期的产业至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求新的增长源泉和动力有密切关系。
1.英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
2003年3月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该白皮书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提出:英国2050年将比1990年减排60%的CO2,创建低碳经济。并根据自身国家的挑战,列出了能源政策的目标:①为自己约在2050年之前将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左右的目标,并在2020年之前取得切实的进展;②保证可靠的能源供应;③在英国和更广泛的范围内促进有竞争力的市场,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率,提高我们的生产力;④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充分获得经济能力可承受的供暖。
2.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致力于能源结构多元化和能源清洁化,以期确保能源安全和环境改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就在英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第二年,日本环境省即牵头组织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学等数十家机构,着手进行日本2050年建设低碳社会的战略研究。2009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G8峰会上宣布:2050年日本比1990年减排70%CO2,建设低碳社会。2008年5月,该研究小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有相应的技术与制度支撑。
3.欧盟提出低碳战略
“欧盟2020战略”提出了三大经济增长方式,分别为可持续增长、明智增长、有凝聚力增长(陈俊荣,2011)。其中可持续增长是指通过开发使用低排放能源和节能减排来建设“绿色经济”,也即发展低碳经济。其中包括三个要素,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欧盟在其“欧盟2020战略”中对这三个方面都规定了雄心勃勃的指标: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20%,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70―01
新的课程改革使探索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美术教学中,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就要从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目标入手,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特点,充分根据学生情况,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为实现高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是看学生认知了多少东西?培养了什么样的能力?还是画了多么工整的作品?这就要对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评估其完成情况而定。要做到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就要评估教学目标的设定情况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类别。现在的美术课根据不同年级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编制的教材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也就形成了四种基本类型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特点的不同,每课的教学内容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偏重和特色。因此,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应因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要嗜钒盐战滩哪谌莸钠重和特点
教师应切实按照教材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教材的这种偏重点和特色,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客观准确、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但是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认识到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在制定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言;二是在同一个教材内容的活动中,如何把握偏重点的问题。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秦陵兵马俑》一课中的活动一表面看是一个线描练习,但是认真研究教材就会发现它的偏重不是在线描绘画方法和技法特点的学习上,而是要通过线描让学生重点体会兵马俑的结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和前面的欣赏分析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联系;三是严格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和准绳制定教学目标,不能随意拔高和降低,也不得丝毫偏离。
第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个体差异,等等,这是合理制定行之有效、行之高效教学目标的着眼点和基本依据。我们所有设立的目标,最终都要靠学生去落实;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靠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和掌握程度来评判。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整体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状况,便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整体目标,这个目标是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高效,只笼统地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要将目标落实到每个个体,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还必须掌握和了解个体差异,在落实目标的策略上灵活多样,因人而异。例如,在《飞行梦工场》一课中,学生的练习实践环节有设计图的绘画和模型制作两个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做一个整合,可以对这两个活动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先按照学生的不同特长将他们分成设计部和模型部,每部各分几个小组,再给他们按照个人所长在小组进行分工,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
关键词:第二外语;西班牙语;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16-02
近年来,我国和西班牙以及南美国家交流日渐频繁,工作和合作机会增多,国内的西班牙语人才缺口较大,很多大公司在需要西班牙语人才的时候往往都要提前送到专业的外语院校去培训。[1]种种情况导致国内社会上非专业西班牙语学习者的数量持续上涨,很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亦主动选择了西班牙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然而,越来越多正在学习或者已经完成西班牙语学习过程的学生们却纷纷通过考察和自我检测发现,其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以及学习初期的设想存在较大差距,懊恼或质疑的情绪也随之产生。
一、选择西班牙语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二外教学都是安排在第三个学年展开的。通常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见,普遍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初期非常认真,到了中后期就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形成虎头蛇尾的结果。[2]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未理清思路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而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调查造成差距的原因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选择二外的原因。根据之前研究者所做的问卷调查,347名选修二外的学生中约37%认为现在我国与国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二外能帮助自己未来的求职。另外约63%的学生只是单纯出于对外国文化的喜爱,希望掌握一些基本用语以便日后能更好地了解各种信息。[3]而具体到西班牙语方面,经过对学校62名学生的随机询问调查,能总结出来学生们选择西班牙语作为二外的理由能基本归为以下几项:
(一)对自身专业学有余力,对西班牙语感兴趣
此类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学习较为得心应手,因此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之外的东西。同时因为音乐、电影、足球等各方面的原因对西班牙语产生了兴趣,继而想对西班牙及拉美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由于自学西班牙语缺乏学习计划、压力和动力,因此选择参加西班牙语培训班,一来能跟着老师进行规范标准的学习,二来也参与一个合适的学习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一门二外。
(二)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选择西班牙语提高竞争力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升级,许多毕业生仅凭专业知识并不能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令外企公司和外贸行业对语言人才的要求也是日益增长。尤其是新兴的南美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在加大。在此情况下许多本科生,尤其是学习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同学认为如果能掌握西班牙语,在毕业寻找工作时将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对于自学的自觉性和持续性的忧虑,这些同学选择了二外西语培训,希望通过掌握一门热门二外来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三)准备去西语国家留学,或从事西班牙语对口工作
本科之后打算去西班牙语国家进行深造,或者希望从事西班牙语对口工作的同学往往是对西班牙语需求最为强烈的。西班牙语翻译人才现在非常抢手,因此在国内、国外都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且,西班牙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一些西语国家驻我国总领事馆及这些国家的企业驻我国办事处的起始月薪也比较高。[4]但由于工作和留学需要非常熟练地掌握西班牙语,通过课外书籍进行自学基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必须有专业老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同时提高,方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二、制定学习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
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很少为自己量身定制正确的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导致学习完毕才发现学习结果和实际运用存在较大偏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语言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也不以人们掌握了多少词汇、能背多少语法条文为标准,而是看人们是否能够熟练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完成各种任务。[5]由于对西语学习具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参加培训之前要对自己全面的衡量以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选择西语学习原因
开始学习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参加西语培训的原因。许多学生未经考虑一时兴起,或者仅仅因为朋友劝说便选择西语,最终导致半途而废,水平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最初未考虑清楚是很主要的原因。选择西语作为二外有可能是因为学有余力,想要拓展自身技能;或因为对西班牙的语言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想从学习西班牙语开始起步接触这个国家;亦可能希望其对未来事业有所帮助,对掌握这门语言具有实际需求,乃至对最终学习成果具有较高的要求。
全人教育;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定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且有着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1]造成人与人差异正是人们智能中相关的强项与弱项的差异。要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成功的应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是多元的。若让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语言与逻辑——数学智能,拥有这两种智能较弱的学生就会遭到教学上的轻视或被称作差生,从而影响其完整人格的形成,最终与实现个人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全人教育背道而驰。因此,从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育目标入手,并以该目标为导向实施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学目标界定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多元智能理论追求总的教学目标是——为理解而教。加德纳“哈佛大学零方案”的协同主持人柏金斯认为,所谓“理解”是指个体可以运用信息做事情,而不是他们记得什么。[3]因此,“理解”是指要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所学知识。
二、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相连。
(一)切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定全面可行的多元智能教学目标
“全人”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看作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因此,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多方面发掘人的潜能,同时要考虑其可行性,以便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学生能学有所得。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课为例,[4]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方案一:
(1)通过看、做、比,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通过剪、拼、画等操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方案二: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过程中,认识对称图形。
(2)探究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
方案三:
(1)通过找、剪、说等,逐步认识对称图形,会找对称轴。
(2)探究对称图形和现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对称的美与实用性。
(3)通过想象,适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方案一中教师提出的目标仅锁定在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上,但“通过剪、拼、画,体验学习快乐”这一目标的设定过于单一,未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很可能会使这节课成为一堂“手工课”,忽视对课堂内容的真正理解。
方案二中因为目标过于片面、远大,太强调“感受美,探索美”。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难度,难度表现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对称美与培养处理信息能力,因此这些目标的设定欠缺可行性。
方案三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之一、二更为全面、可行。因为它的设定既有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又能突出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培养。例如,第一条通过“找、剪、说”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而且课时教学任务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该方案涉及的智能较为全面,照顾到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发展。如,第二条涉及学生的自然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第三条涉及到学生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等。
(二)教学目标设定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全人教育主张以学生为核心。要实现全人教育,教学目标也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发展的规划,预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过于远大,容易使学生感到达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失去积极努力去实现的热情;目标过于窄小,其结果就会使学生陷入机械的活动中,产生枯燥和厌腻感。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跳一跳,够得着”),教学目标应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例如,关于《背影》的教学目标设计:[6]
方案一:
(1)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2)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
这种目标设计在教学中很好操作,但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兴趣的调动和内部情感需要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智能差异,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益。
方案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4)尝试同学间交流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
这种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情感,关注到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且难易适度,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语言智能方面占优势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为逻辑智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学生提供;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可自信地实现第三、四条目标。可见,这些目标的设定能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可以实现这些目标,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主动地朝着这些目标去努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鼓励在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5]这一课时,教师既定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鉴赏巨人这一人物形象,渗透善与分享的观念,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提问:“没经过花园主人的允许,就进入花园,孩子们难道就没有错吗?”这一问题在课堂上立刻引起讨论,也促使老师再思考,便就问题重读课文又生成一新的目标: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的发展。若这位教师仅停留在最初所定的教学目标上,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以“育人”目标为导向设定多元智能教学目标
全人教育倡导以“育人”为本,强调以开发人的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为教育目的,主张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而且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7]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不只是教师,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选择和决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目标。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才能有的放矢地设定好教学目标。除了教师主导设定教学目标外,也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成为自发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创作者。
另一方面,教师应信任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除了大脑受损的人,所有的人具有所有的智能,只是每个人的优弱势智能不同而已。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其智能长项的同时,将其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科学灵活地设定。一旦教学目标确定好后,教师、学生通常会专注于教学目标的内容,而相对忽视那些没有列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有意识地注意目标以外有价值的学习契机和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全人教育及其培养目标还可能是一种理想,一种可能不会完全实现的理(下转25页)(上接14页)想,但又是一种不能放弃的理想追求。[8]设定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目标不失为实现这个理想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3] 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 (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2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68.
[6]陈振华.如何设计好教学目标[J].基础教育课程.2006(06):24-25.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1-44.
关键词:创业教育;认知实践;课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1-02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
创业就是创业主体通过对可以调配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主体的企业家才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果是创造出了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市场机会的行为方式,它被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与创业主体成功之后的丰厚回报相对应,创业主体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财务、精神和社会方面的风险。
在对创业活动进行判定时,经常与自我就业或者灵活就业相互混淆,在这个问题的判断中,可以通过活动本身是否具备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作为判断标准,简单的说,如果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除了满足自我雇佣之外,还可以为别人创造就业岗位,就可以认定为创业,反之,只是实现自我雇佣,则认为是自我就业。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思维和技能等综合创业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个概念中,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企业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一批可以创办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受教育者具备自主自信、勤奋果敢、诚信坚毅的品格和勇于创新、善于把握机会的创业精神。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本文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不同层次的创业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注重创业实践,后者注重创业精神,在实际经济社会中,实践和精神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即创业实践可以促成创业精神和品格的形成,创业精神又在理论上指导创业活动的实践,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两方面,是有机整体。
因此,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创业认知教育中,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即通过一定的创业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再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培养优良的创业品质和精神。最终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创业的综合性活动,完成专业与创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为与思维的结合,从而培养一批对市场敏感、了解市场运行规则、具备机会把握能力的综合型创新管理人才。在我院的创业教育实践中,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实践媒介,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同学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品质,形成了优良的创业精神。
二、创业认知课程的基本目标
每一门课程的设定都需要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指导教学实践,使得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计划性更强,从而帮助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更多。在课程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目标定位要清晰,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育特色;其次,目标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即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可以实践,没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只能纸上谈兵;再次,要注重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的结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具体情况,制定理论和实践的分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背靠义乌国际商贸名城,近些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学院的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业氛围浓厚。据此,可以将本门课程的目标定位与电子商务创业相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电子商务创业的一般知识,能够进行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一般操作,对电子商务创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为电子商务店铺的网络营销和综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三、电子商务创业认知教育的特点概括
(一)创业认知教育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
因材施教是一种经典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含义是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素质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便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创业认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创业思维和头脑的学生甄别出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学习规划。关于创业思维的形成,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分析认为其形成阶段是在高等教育之前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例如相对于北方人来说,南方人更具有经商头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南方的生意人中,绝大部分是没有接收过高等教育或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的,但是这不妨碍他们称为经商高手。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认知教学就是将已经具备创业思维和潜力的同学找出来,然后引导他们走创业之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目标 设定和达成
教材对教学的内容作了描述,但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拿到教材,要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现有水平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较好地组织教学,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数学学科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数学教学过程也应是不同阶段目标的连续。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三个原则: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构成的课程目标理解总目标,把握各阶段目标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表述应清晰、具体,显性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出主要的过程经历。在考虑形成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用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年级不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适宜,即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特征和年龄实际,并具有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比如《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新授课时,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设定:
1.探究具有三个对应相等条件时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性。并初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ASA和判定定理AAS。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体会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制定和达成具有如下特点:
1.目标指明了学生对公理、定理的学习,应经历的具体过程和要达到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并体会数学结论的获得。
2.目标对于知识学习的水平确定为探究性理解,具体要求是初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ASA和判定定理AAS。
3.目标明确了伴随学习过程学生在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情感态度的发展等的具体表现,使学生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可以看到,这节课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目标进行了明确;对难点、重点、关键,教师也可了如指掌;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昭然入胸。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中不应只编写总目标,而应该总分结合,重视教学流程中分目标的设计,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总目标设计尽量系统,全面,分目标设计尽量具体,可操作,能为总目标服务.从而通过分目标的逐步实现最终达成总目标.
如在教《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可这样设计课时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数学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感受创造和发现的乐趣;2.体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
同时,结合教学流程,可以将总目标细化设计为二个分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感知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关系,建立感性思维.在交流合作中锻炼实践能力;2.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关系,并能运用之一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层次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数学教学目标可以分三个层次:一,全体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层次;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达到的较高层次;三,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能达到的较低层次。按照以上三个层次制定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弧长和扇形面积》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分层目标:
一层: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牢记公式,并能用公式求弧长和扇形面积。
二层:1.掌握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求值。2.运用公式变形解决问题。
三层:1.牢固掌握公式,并熟练运用公式求值。2.较熟练地运用公式变形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重点知识、技能、方法是否在课堂上得到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否达到了目标所提出的要求等等。
新教材既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考察一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要看知识效率――“双基”的达成情况;又要看能力效率――学生素质提升的情况。在评价目标达成度时不应只看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学生素质提升的情况。
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关注:
1.学生能否切实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所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
2.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学生是否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4.学生能否把经过猜想、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进行新的发现。
总之,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过程的方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全面、具体、适宜”的原则,还要把总目标细化,总分结合,体现层次化。不光关注知识性目标,还要注意体现学生在能力提升方面的设定和达成。
参考文献:
我认为,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案例1】曹老师在教授新标准第八册M8时遇到了east,west两个有关方向的单词。在设计时,她认为自己对这两个单词的处理是游刃有余的,即通过单词的对比,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这两个单词的音形义。后来又犹豫是否需要拓展单词north和south。虽然整体难度会成倍增加,但总觉得这四个单词是一个整体,不拓展就缺了点什么。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创设几个情境和游戏环节来攻克这一难关。
结果在第一次教学时,仅方位单词教学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课文处理则显得仓促、粗糙。大多数学生不仅未能掌握north和south,甚至有部分学生连east和west都掌握得不牢固。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国家、城市等概念,学生也没有一个直观的、明确的理解。
曹老师意识到在设立目标时应该紧扣教材,突破重难点后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不应该想当然地把拓展的内容变成本课的重难点,这样反而影响到本课重点目标的实现。再次教学时曹老师进行了大胆的删改和调整,将方位词限定在east和west,补充了英美的国家文化和城市文化。学生学习时趣味十足,较好地在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对比两次教学,我有两点想法。第一,教师前次并没有从学生习得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只是从教师的角度,认为不补充某些知识点则显得有所欠缺。教师后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把握住了本课的重难点。第二,教师前次只侧重单词知识,而后次则在掌握课本两个单词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这些文化拓展是否多余?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
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和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利用时机进行语言文化背景的教学是相当必要的。
【案例2】苏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为水果类的单词以及I like ...句型。在课堂上,苏老师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单词设计了很多游戏和操练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重点单词基本都能达成听、说、读、记的知识技能目标。不过从课堂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上到半节课时就已经掌握了单词,剩余时间的操练更像是为了公开课的课堂气氛而刻意进行。
对此案例,我也思考了很多。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做到每节课都构思如此多的游戏环节?即使花了很多精力思考出来了,运用的时候,如果不是公开课,教师还能自如地控制好课堂纪律么?当学生在课时一半时已经能基本掌握目标单词,却对于句子的表达则略显生硬、不能自如时,教师是否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将多余的单词操练有所删节,增添更多的句子情景练习?……
我认为,公开课是教学研究最有效和直观的研讨方式,对日常教学实践和教师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教师面对公开课时,更多地在思考如何让一堂课有亮点、有新意。不过,公开课应不局限于是一场表演,更要有高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教师学习后运用到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