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房屋设计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房屋设计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房屋设计步骤

第1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房屋设计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结构和形式也开始朝多样化发展,无论是审美还是使用功能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而多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作为轻型钢架结构中的一种,在现代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房屋设计方面,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房屋设计的特点、适用范围、结构形式等,同时,还需要对门式刚架的塑性设计与计算、节点设计和支撑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刚架特点

刚架结构是梁柱单元构件的组合体,形式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建筑,又有不同的使用范畴。一般而言,单跨、双跨或多跨的单、双坡门式刚架,在单层工业与民用房屋的钢结构中,应用较多。

单跨、双跨门式刚架的斜梁和柱常为刚接,而柱的底部多数为铰接。在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在多跨刚架中间柱与斜梁的连接部,可以考虑采用铰接。而多跨刚架,通常需要采用双坡或单坡屋盖,如果工程有需要,也可采用由多个双坡单跨相连的多跨刚架形式。

与屋架结构相比,门式刚架的整个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小,这样就方便我们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建筑空间,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房屋的高度,也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体积,同时也对建筑造型起到美观作用。

一般的门式刚架用于跨度为9~36m、柱距为6m、柱高为4.5~9m,而且设有起重量较小的悬挂吊车的单层工业房屋,或者公共建筑。需要架设桥式吊车时,其起重量控制在20t以内,属于A1~A5中、轻级工作制吊车;而在设置悬挂吊车时,起重量控制在3t以内。

2.结构形式

从类型上看,门式刚架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按构件体系分,有实腹式与格构式;按横截面形式分,有等截面与变截面;按结构选材分,有普通型钢、薄壁型钢、钢管或钢板焊成。一般来说,实腹式刚架的横截面是工字形,当然,也有少数是z形;而一般而言,格构式刚架的横截面是矩形或者三角形。

2.1建筑尺寸

通常情况下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尺寸应该满足下列规定:1)门式刚架的跨度取值标准为,横向刚架柱轴线间的距离。2)门式刚架的高度的取值标准,应该是地坪至柱轴线与斜梁轴线交点的高度。当然,具体的高度需要安装使用要求的内净高确定。3)在柱的轴线选择上,一般可以通过柱下端中心的竖向轴线。如果是工业建筑边柱的定位轴线,则应该考虑取柱外皮。斜梁的轴线可取通过变截面梁段最小端中心与斜梁上表面平行的轴线。4)门式刚架轻型房屋的檐口高度,应该按照地坪至房屋外侧檩条上缘的高度来取定。其最大高度,一般由地坪至屋盖顶部檩条上缘的高度决定,而房屋侧墙墙梁外皮之间的距离,则为宽度应取的距离,长度则按照两端山墙墙梁外皮之间的距离作为标准取值。

通常来说,门式刚架的跨度应该为9~36m,如果边柱的宽度不等,那就需要把外侧对齐。而一般的高度应该在4.5~9.0m之间,如果有桥式吊车时,就不能超过12m。间距,也就是柱网轴线在纵向的距离一般要采用6~9m。挑檐长度可根据使用要求确定,但是通常是在为0.5~1.2m之间取值,其上翼缘坡度宜与斜梁坡度相同。

2.2结构平面布置

(1)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必须要满足这两个规定:1)纵向温度区段不大于300m;2)横向温度区段不大于150m。当然,这只是参照值,如果有计算依据和需要时,温度区段长度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适当加大。

(2)在多跨刚架局部抽掉中间柱,或者边柱处需要考虑布置托架梁。

(3)屋面檩条的布置应考虑天窗、屋面材料、采光带、通风屋脊、檩条供货规格等因素的影响,屋面压型钢板厚度和檩条间距应按计算确定。

(4)山墙可设置由抗风柱、斜梁、墙梁及其支撑组成的山墙墙架,或采用门式刚架。

3.门式刚架的塑性设计与计算

3.1门式刚架荷载

门式刚架的荷载一般有三类:一是屋面结构等的自重,即永久荷载;二是屋面活荷载和雪荷载中的较大者;三是风荷载。在一般的弹性设计中,可以根据各类荷载单独计算刚架中的内力,最后再有目的的对各个构件进行内力组合,求出最不利的内力设计值。而在塑性设

计中,找到结构中形成机构的塑性铰位置,进而求得构件截面的塑性弯矩M,是机构分析的目的。当然,在实际的计算中,避免对分析结果进行叠加,而是要首先进行荷载组合,然后才能进一步对每种组合进行内力分析。

因为屋面部分风荷载的体型系数是负值,风力为吸力,其方向是与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相反的,所以,在进行无吊车荷载的门式刚架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荷载基本组合为两个:1)永久荷载+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2)永久荷载+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风荷载。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永久荷载+风荷载”,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控制组合,只有当风荷载特别大,而且可能产生内力变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进行考虑。

3.2门式刚架的机构分析

利用简单塑性理论进行刚架内力分析的方法很多,本文只介绍较为常用的静力法。所谓的静力法,指的是通过求解静力平衡方程,来确定塑性铰位置和塑性弯矩的方法。具体的步骤是:1)为了形成静定结构,应该去除构件中的超静定赘余反力,然后绘制荷载作用下此静定结构的弯矩图。2)把赘余反力作用在静定刚架上,然后在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由赘余反力产生的弯矩图。3)把前面的两弯矩图叠加,求得成机构的塑性铰位置,求得截面的最大全塑性弯矩MP。按照唯一性原理,塑性分析的唯一结果,也就是在破坏情况下的弯矩分配

必须要同时符合平衡、机构、屈服这3个条件。

根据上述静力法的分析,一定可以使得平衡条件和机构条件得到满足,当然,如果找错了塑性铰位置,那就很有可能在所确定的塑性铰位置以外的其他截面上产生大于MP的弯矩,此时,也就完成背离了屈服条件。所以,求得MP后,还需要进行检查,确保构件的任何一个截面的弯矩的绝对值不超过MP。

3.3门式刚架的截面设计

一般来说,在完成通过内力分析确定截面的塑性弯矩MP后,就可以接着进行截面的初选。尽管门式刚架的柱子和斜梁都是压弯构件,但是,根据相关的原理,我们在进行截面的初选时,仍然可以将它们各看做受弯构件,也就是要忽略轴力的影响。而对于纯弯构件,在荷载使梁处于全塑性工作阶段的背景下,截面上的应力图形为两块矩形,形成塑性铰,截面上的弯矩为全塑性弯矩,简称塑性弯矩,记为 (式中: 为塑性截面模量, 为截面形状系数,Wp为弹性截面模量,对工字形截面 =1.10~1.17,随截面尺寸不同而变化)。引入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后,得 。由此可求得所需构件截面的弹性截面模量: ,由 即可初选构件的截面。

参考文献:

[1]朱勇军.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设计初探[J].建筑知识.2001(02)

[2]张遥.浅谈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的入门之道[J].武汉勘察设计.2012(10)

[3]李晓华.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厂房基础的设计[J].中外建筑.2004(08)

第2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alk about some experiences.

Keywords: housing structure, desig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屋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密切的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整细致的设计工作不仅能给施工单位提供实际的经济效益,更能给建设单位创造良好的品牌优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因对建筑物重点区域的结构设计加以详细的注意,已达到设计工作的质量要求。本文就房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房屋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房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不相协调

房屋结构设计首先要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工艺人员在进行工艺布置时,常与结构设计发生冲突矛盾。例如,需开洞的位置结构本应是框架梁,设备应沿梁布置,却安排在了跨中,这就与工艺设计发生了冲突,既不符合设计要求,也不利工业生产进行,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荷载分配也不合理。建议在设计方案阶段,结构施工设计结合工艺布置要求来进行,以求结构设计合理、经济,并符合安全指标。

2、防火设计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设计人员对防火规范、规定不熟悉,对建筑物分类有错误,导致在设计中对防火标准执行有误,消防处理不当,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重要场所的安全疏散出口、疏散门开启方向不正确,影响安全疏散;有些设计中的防火分区面积过大,防火间距过长,设计存在随意性;有些消防设施设计不合理、不配套,建筑物一旦失火,消防设施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部分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1.8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有些设计把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抗震墙很少,上部砌体抗震墙大部分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不对齐,造成结构体系不合理,传力不明确;有些设计中抗震分类、场地类别选用错误,导致整个结构设计错误。一些混凝土构件,特别是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达不到要求,有的相差一半,有的甚至一半都达不到;有些设计中荷载取值没有按规范要求来确定,存在漏算错算现象;有些结构设计与提供的计算书不一致,结构强度远远低于计算结果,设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设计深度达不到规定要求

由于设计人员没有对一般房屋尤其是多层房屋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的设计的结果;或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因此在设计人员制作图纸中存在“偷工减料”,设计粗糙,过于简单。

二、房屋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地基等基础方面的设计

通常来讲,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前,设计部门应查看由相关部门出具得多层房屋建筑地质详勘报告,避免以建设单位提供的笼统的附近建筑物基础设计资料为依据的情况发生。地基等基础设计必须以安全为最主要的设计原则,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综合考察地质、土壤以及地下水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完善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设计方案,不能片面地追求耐力容许值,认为耐力容许值小即为安全标准。然后,应对软弱地基进行换土垫层设计,采取安全高效的方法处理软弱地基的换土垫层,避免单纯凭经验处理的方法。如果凭借经验处理,仅仅采用砂垫层加强承载力,而没有计算垫层宽度和厚度,那么不仅损害了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埋下了极深的安全隐患。在对民用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对梁与柱及基础的负荷乘以折减系数。尤其是在对多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对梁与柱和基础的负荷按现行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荷载乘以折减系数来计算,准确各部分的荷载值,之后其他相关部分的设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抗震结构设计

房屋设计用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1)对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2)对钢筋砼多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

3、楼板的设计

首先,在作用力的计算上,应避免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作用进行计算,这样会造成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而配筋放热严重不足是楼板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如果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那么双向板就会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双向板跨中的正弯矩钢筋应采取纵横叠放的设计,计算时应考虑到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

4、构造柱的设计

一般来讲,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除可以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之外,还可以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应避免在结构设计中,将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的作法。这是由于如果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梁中,没有另设基础,如果将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会造成构造柱提前受力,降低了构造柱对墙体的约束作用,柱底基础的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整体设计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破坏,就会出现裂缝。尤其是在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时,应力会集中早构造柱位置,导致构造柱首先遭到破坏,这样一来,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房屋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保证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进行设计,若遇特殊情况,如梁上荷载较小,也可将构造柱布置在承重梁下方,但构造柱对下墙体的承压和抗弯强度作用都不应考虑在柱承范围之内。

5、通风结构设计

(1)通风结构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及风向,尤其是建设小区的规划,每栋房屋的方位,应考虑所在城市风的流向,要避免风洞效应使小区的庭院不适用。近年的小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景观,大多采用围合式设计,中间用于小区绿化或景观,楼宇像围墙一样排列在四周,尽管中间绿树成荫,但由于楼宇之间没有通风口,不能形成有效对流区,这对防止病毒的传播是非常不利。一般来说,开敞的空间比封闭的空间空气流通性能好;点式住宅比条式住宅通风效果好。点式住宅当夏季风吹来时如同梳过一般,将居室和庭院内的热空气吹走。另外把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组织成一个系统,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成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

(2)如果建筑平面布局、居室通风只有进气口,没有排气口或进气口排气口的位置与室外气流方向平行时,居室通风不利,最好使进气口位于正压区内,排气口位于负压区内,气流才会畅通。故住宅平面设计应明确各户型的空气对流通道,单朝向户型的设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建筑平面布局应该是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窗的位置及开启同住宅的内部布局和外部环境要密切结合,不要简单处理,可采用高窗、角窗等多种形式,窗的开启要考虑室内通风和立面效果,同时也要便于擦窗,内廊双面房间的建筑,在走道墙顶或墙底开些通风窗。近几年过于强调景观、卖点,新建住宅多为封闭式窗户,房间里偌大的落地玻璃窗,采光面积不算小,却仅有一扇小窗户可以打开,空气明显不流通。另外,广泛使用的推拉式铝合金窗使通风口只有窗户面积的一半,同样达不到空气流通顺畅的要求。

6、采光结构设计

天然采光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天然光的组成。通常到达地表的天然光由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扩散光两部分组成。在全云天的情况下,室外天然光只有天空扩散光。全云天的亮度分布和水平面照度的关系。全云天亮度分布相对稳定,不受太阳位置的影响。全云天时天顶亮度最大为地平线附近天空亮度的3倍。

(1)采光标准。采光标准从采光数量和采光质量两个方面对天然采光提出要求。采光数量是根据视觉工作的精细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依据采光的形式用采光系数的形式给出标准值。采光系数是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的由全云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的比值。采光质量包括采光均匀度、眩光的控制、合适的亮度比等方面。

(2)侧窗的采光特性。低窗时,近窗处照度很高,往里则迅速下降当窗的位置提高后,虽然靠近窗口处照度下降,但离窗口远的地方照度却提高不少,均匀性得到很大的改善。侧窗的有效采光范围为窗高的3-5倍。影响房间横向采光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窗间墙。窗间墙越宽,横向均匀性越差。

(3)常用天窗的采光特性。矩形天窗、横向天窗和锯齿型天窗相当于提高位置(安装在屋顶上)的高侧窗,光特性与高侧窗相似。采光系数最高值一般在5%7%以内。平天窗由于不需安装天窗架,简化结构平天窗采光效率高,而且更易获得均匀的照度。采光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和采光计算原理。采光设计的主要步骤:收集设计要求、条件和环境方面等的基础资料,选择采光口形式,确定采光口位置及可能开设的窗口面积,估算采光口尺寸,布置采光口、采光计算原理:这种计算方法是根据有关数据查出相应的理想条件下的采光系数值。然后按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以修正而得到室内最暗处的采光系数值。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商品,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其工程设计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投资效益、使用要求,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抓好设计质量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当前设计质量状况,设计单位应加强内部的质量管理,设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设计质量的监督管理,结合施工图设计审查、专项检查、质量抽查等工作,加强对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的市场监管力度。特别是设计单位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必须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加强房屋结构的概念设计和地基设计,才能提高房屋结构设计水平,确保房屋设计质量不断提升,以使房屋的结构设计工作做到更安全、更合理。

参考文献:

[1]熊丹安.21世纪土木工程类专业丛书-结构构--造原理与设计(第二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建军.浅析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和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第3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多层枢架结构,房屋设计,问题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看似简单,但如果设计不当,将会给建设单位带来浪费或不安全的种种问题。本文就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实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探讨。

1.关于多层框架基础类型的选择问题

多层框架类型多层框架基础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地质条件,上部结构荷载的大小。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倾斜的敏感度及施工条件等因不。设计时应做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后确定。对于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辅助设计。可借助PKPM进行,其主要步骤:厚度:双向板为1/40板跨,单向板为1/35板跨。然后进行挠度和裂缝计算。最后确定板厚及配筋。柱截面:At=N/arc,a为轴压比,fc凝土压强度设计值。受荷面各及经验系数确定。初选梁截面:粱高为跨度的l/lO一1/15,粱宽通常为1/2—/3梁高。输入荷载:楼面荷载,梁上荷载,柱节点荷载,风载及地震信息。用PKPM中的SATWE内力分析程序进行计算。框架柱首先要满足轴压比限制,对超筋和构造配筋的梁柱进行调整,直至配筋,截面大小适中为止。另检查结构的自振周期,以名产生共振。基础选型:常用的基础型式有柱下独立基础。柱下条基,柱下筏板及柱基。

2.关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参数选取问题

《抗震规范》中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论文大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超筋超限信息等等。

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多层框架结构房屋有时也设置地下室。由于隔墙少,常采用筏板式基础。在电算时,应将地下室层数和上部结构一起输入,并在总信息中按实际的地下室层数填写。这样,计算地基和基础底板的竖向荷载可以一次形成,并且在抗震计算时,程序会自动对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同时通过对层侧移刚度比的分析比较,还可以正确判断和调整房屋的嵌固位置,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楼板有必要的厚度和最筋率等等;当结构表现为竖向不规则时。不仅要验算薄弱层,而且还要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如果在结构总体计算时。论文大全。总信息中填写的地下室层散少于实际输入的层数,弯矩设计值增大系数将会乘错位置,从而在发生地震时,会使极易发生震害的底层柱底部位因抗震能力降低而破坏。

3.关于框架计算简图的问题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一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II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O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一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论文大全。这样,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l=4—0. 05=3.9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综上所述,以上的几个问题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经常遇到,也经常被忽略。所以,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和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从根本上消除设计隐患,确保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岳峰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 [J],广东科技2006(10).

[2]苑大欣.于镇.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 ,房材与应用,2006,34(4).

[3]李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J] ,开封大学学报2006,20(2).

[4]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M],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4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抗震技术

一、抗震技术提出背景

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提出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随后该项理论研究在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开始受到重视。该种理论重在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研究,对于如何预防强大的破坏力极强的地震,是该项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世界上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对较高的应数日本了。这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很是特殊,他处于世界上两大地震活跃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的地壳运动经常为日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整个日本岛国甚至面临毁灭的境地。尽管如此,日本还是依然在顽强地和自然灾害做抗争。强大的具有毁灭性的地震成就了日本抗震建筑设计的辉煌。为了抵御地震发生后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本国内的建筑物大都经过精心设计,抗震能力相当高,一般的地震根 本就不足为虑的。日本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虽然有些时候狂妄自大,但其自身确实是具备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建筑物防震技术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世界两大地震活跃带之间——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我国的地震多发性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很频繁的,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每一次地震破坏性都相当大,每一次都是惨痛的教训。在地震中,许多居民房屋倒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虽然事后国家举全国之力恢复了重建,但惨痛的教训是无法抹去的。每一个人或许都在思考:为什么有的房屋倒塌了而有的房屋依然矗立?答案明确得再明确不过。关心这一问题除了大众舆论之外,恐怕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建筑设计师们。于是,在建房屋必须具备抗震能力的要求在建筑行业成了明确的理念。

二、房屋抗震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房屋抗震技术的概念

房屋抗震技术主要是指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应用到的具备预防和抵抗破坏性地震的技术能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引入了抗震防震的理念,并且抗震强度提升,不再是一般的震级,而是能够抵抗强度更大的地震。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致力于抗震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抗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房屋抗震技术的特征

1.房屋结构的合理性。建筑物需要能够具备抵抗地震的能力,设计者首先应当追求房屋结构的合理性设计原理。房屋设计结构的合理性要求建筑材料的选取,建筑物的设计、施工都应当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追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度的精密性。

2.房屋主体的抗震性。房屋抗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预防地震,因为地震的破坏力非常大,能够摧毁地面不稳固的一切建筑物。房屋的设计施工注入抗震理念后,首先应当具备的能力就是抗震能力。而抗震性主要体现在房屋的主体结构上面,只有把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设计和施工好了,才能够从根本上具备抗震的基本要求,然后才是对建筑物墙体等设施的要求。

3.设计施工的复杂性。对于建筑物的抗震防震要求,首先就得从设计上面下功夫,要使其真正具备抵御强度较大的地震破坏,设计者们在设计的前期需要做大量的论证工作,做到合理、充分的论证,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者们完成了论证和设计工作后,这就需要施工者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建筑的设计模式进行施工,并且精确度要求很高。要知道,再好的设计图纸,如果没有精良的施工者也是徒劳。

三、建筑行业引入抗震技术的意义

(一)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经过我国几代人不懈努力地发展,我国人民居住的房屋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特别是抗震技术的应用更是提升了我国居民对建筑物抗震的理解与控制的能力。回望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次大地震总是给人类社会造成出乎意料的损失,尤其是特大地震中房屋建筑的倒塌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简直是破坏性的打击,这使得我国建筑设计者们不得不考虑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问题。抗震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房屋建筑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并且提升了抵御大地震的能力。

(二)改善我国居民的生存环境

现代工业飞速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一切既预示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存带来危机。因为地震活动的频繁,高楼要是发生倒塌,那就等于是致命的攻击。而随着抗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大大提升,这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牢固的建筑,人们不用再惶惶不可终日。人们可以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工作,而不用担心建筑物随时倒塌。

(三)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新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施工技术上。传统的建筑安全性能较低,那时对于抗震性能的要求不是很高,或者说是还没有引入抗震的理念。随着地震活动的频繁,灾害性带来的损失的巨大,建筑设计、施工者们意识到了必须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这时候,抗震理念应运而生。抗震理念在维持现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明确结构在强烈地震下的损伤破坏部位,并通过这些预期部位的损伤与破坏,达到保证建筑结构内人员安全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房屋内人员的安全性。随着抗震理念应用的日趋推广,这就促使建筑行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材料准备;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的技术要点

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的材料准备是整个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的重中之重,主要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材料有:水泥和骨料,准备工作中应该围绕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对于特殊的要求和类型更要做好相关的质量检查和性能控制:

1.1水泥准备的技术要点

房屋建筑由于位置不同,其对水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建筑和房屋设计应该区别对待房屋建筑中水泥的准备。房屋建筑的外部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因此,抗裂性就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水泥准备时应该突出抗裂性,要首选中热高标号的硅酸盐水泥作为外部施工的主要水泥种类。房屋建筑内部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因此,要兼顾水泥的抗裂性、早强性和低热性,在选择中热硅酸盐水泥的同时,还要准备一定量的粉煤灰,以便降低水泥的水化热。

1.2骨料准备的技术要点

骨料是混凝土的骨骼,因此要注意骨料的质量和规格,骨料一般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选择时需要注意骨料的自然连续级配,这样的粗骨料不但可以达到降低水泥用量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并会使混凝土易于搅拌和密实。以径级合理碎石拌制出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裂性和强度。细骨料一般选择中粗砂,合理、规范的细骨料可以有效降低水泥的用量,降低了混凝土部位的水化热的产生,可以有效防止热裂缝的产生。粗细骨料准备中还应该控制其含泥量,一般以3%为上限,过高的含泥量会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粉煤灰对于形成混凝土强度,提高混凝土使用性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全行业对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合格的粉煤灰提高混凝土性能有着广泛地共识,粉煤灰的准备要选择细度合格、质地优良的材料为主。

2房屋建筑混凝土搅拌的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相关施工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进入到混凝土搅拌的工序。应该结合房屋建筑实际和混凝土用量以及施工特点,做好房屋建筑混凝土搅拌工作,搅拌时应根据配合比确定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在上料时车车过磅,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笔者建议当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些,其余时间应根据施工规范要求具体确定。

3房屋建筑混凝土运输的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运输中,首先应该严格遵循混凝土待完全凝固以后再进行运输,在卸载时,需要保证卸载高度不得大于2米,还要保障出口角度垂直与卸载地面。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建筑工地进行原材料的搅拌,需要采用双轮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而对于高出施工地点,多采用混凝土泵、塔式起重机进行混凝土运输,少量混凝土的地面运输工具一般使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的原则是适量、适时和适用。

4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的工艺要点

浇筑工艺在整个房屋混凝土施工中是很重要的步骤,它需要核对水泥、砂等原材料,按照既定的设计配合比称重进入搅拌机,在基坑、模板等验收合格之后,测塌落度等各个环节,在浇筑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混凝土自吊斗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2米时必须采取措施。还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并行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毫米;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毫米。当我们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候最好是快插慢拨,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毫米,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在这里,混凝土必须在5小时内浇筑完毕,可防止出现冷缝。为了防止混凝土"冷缝"的产生,必须保证连续浇筑,那就是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第二层混凝土。如果需要间歇,笔者建议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如果混凝土浇筑快要完成时,应估算剩余混凝土方量和剩混凝土量,联系搅拌站进行合理调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用刮杠刮平表面,刮平后用毛刷进行拉毛处理,对于有保温要求或保湿要求的部位要及时保温和保湿。

5混凝土的保温养护工艺

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操作是混凝土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温差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具体来讲,在混凝土养护中,最关键的是保证降温的幅度以及保持内外温差在适当范围内。一般来说,在混凝土的正常使用期间,其保温时间要大于15天,在保温养护过程中,特别注意要一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从而彻底达到相关温控指标。

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是房屋建筑形成设计性能和发挥功能的基础,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与房屋建筑质量有着直接和重要的相关。本文对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混合料的配比、浇筑和养护操作等关键工序和环节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同仁提供细节上规范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工作,提高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使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基础设施的作用,实现进一步开发和实现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斌斌.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

[2]杨迪,高文君:浅谈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3]姜焕明,建筑工程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技术[J].2011(01)

第6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工作抓点、以点带面,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工作同样有效,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样板校舍”是克服地域性房建文化弊端的有效办法

中国是一个已有六千多年建筑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地域性文化演变影响下,也形成了地域性的房建文化。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地域性房建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安全、科学精神的传统做法。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行各类房屋设计、施工规范以及构造做法,都是在继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房屋建造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造符合现行规范的“样板校舍”,实际是继承我国房屋建造文化优点而建造的“精品工程”。

从目前山东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约束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房屋建设短期内很难完全实现规范化管理运作,这种状况往往导致地域性的建房文化控制了校舍建设工程质量,一些违反建筑科学的做法甚至错误随之出现。有鉴于此,“样板校舍”可以形象指明,哪些是可以采用的做法,哪些是禁止和不宜采用的做法,可较好地避免和克服地域性建房文化的陋习。

2、“样板校舍”的榜样作用是解决管理者“房屋建设标准”有效办法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领导都成为房屋专家是极不现实的,事实上,即便是专门负责房屋建设的人员中,仍存在“门外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应该重视的问题却重视不起来”的后果。因此“样板校舍”的榜样作用是解决管理者“房屋建设标准”的有效办法,有了这样一个“房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就会出现,花一样的钱,可以建造出质量更好的房屋,同时,校舍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就可能再上台阶。

二、关于“一条龙”做法的问题

在平房校舍的安全中,屋盖是事故隐患最多的部位,屋架和檩条是关系房屋安全的重要结构构件,其中,檩条一条龙做法的随意性是工程安全隐患之一。为了说明一条龙做法的结构特点,举例分析如下:

常见对称式三开间教室的一条龙檩条受力如图1所示:

图1中:l——檩条计算跨度;q——檩条分担的荷载;a——结构基本部分的悬挑长度;

根据结构层次特点,可先分析附属部分EF,再分析基本部分。分析求得弯矩图如图2所示,各截面控制弯矩分别为:

距离边支座为x1=截面上,M1=(l2-2al+3a2);

支座B、C截面,MB=(l-a);

第二跨中截面:M2=(l-2a)2;

为获得梁上较为均匀弯矩,令:(l-a)=(1-2a)2可解得a≈0.15l;

铰截面E、F上剪力VE=-VF=(1-2a);

上述分析可见:一条龙檩条的悬挑长度a≈0.15l时,可获得相对均匀的截面弯矩,显然,工程中a值随意取用是错误的,因a值变化带来其他截面内力变化可用表1表示,箭头表示内力增大变化,箭头表示内力减小变化。

可见:a值过大,MB过大,对结构基本部分不利;a值过小,M2、V过大,对结构附属部分不利;考查发现:实际工程中铰点构造马虎随意、可靠性很差,所以,当a值过小时,工程隐患反而更大。

工程中一条龙檩条做法有多种结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值均应该设计确定。考虑到屋架间距并不大,建议某些地区,改变一条龙檩条的传统做法,采用简支檩条反而更可靠。

三、圈梁与钢筋砖过梁问题

房屋结构中,圈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抑制或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振动荷载引起危害,因此,针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现状,强调圈梁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软土层较厚的地区,其中也包括丘陵地区中的局部软土层相对较厚的地区,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房屋,凡未设圈梁的,在檐口、窗口、纵横墙连接处、山墙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在目前施工质量管理较薄弱的现状下,不宜采用钢筋砖过梁的做法。检查发现:钢筋砖过梁应用跨度过大、钢筋锚固长度不足或末端未设弯勾、过梁计算高度范围砂浆强度不足,梁底钢筋的保护层砂浆不规范,甚至有钢筋直径不足的情况发生。由于上述现象存在,过梁及其上部荷载完全依靠窗框木料支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采用檐口圈梁代替钢筋砖过梁应属于理想的方案,不仅避免了钢筋砖过梁的质量通病,还可避免屋架支座处竖向裂缝的更严重问题,同时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解决圈梁与钢筋砖过梁问题其实是增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问题,因涉及支模、钢筋加工、混凝土配置、搅拌、运输、振捣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多技术工种配合和设备支持,故目前农村小型施工队伍多采用回避办法,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完全能促使施工队伍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四、城市化的影响

第7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房屋维修;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1 引言

房屋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用品,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甚至是学习和娱乐,都需要有房屋。房屋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损坏。为了维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有必要对其进行维修。房屋的维修也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它虽然不如房屋建造那么复杂,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也是不可小觑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本文就来对房屋的维修这一课题做一个粗浅地探讨。

2 房屋损坏的原因分析

房屋在使用期间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设计方面的因素

由于房屋设计时存在缺陷,致使房屋局部的构建承载力不足,或者墙梁之间的分离缝、温度收缩缝等,都会引起房屋的破坏。

2.2 施工方面的因素

有的施工单位利欲熏心,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建筑材料,不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等,会使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发生损坏。

2.3 外部环境因素

很多种外部环境因素会造成房屋的损坏,比如烈日暴晒、风吹雨淋等引起屋面、外墙、外门窗等部分受到腐蚀和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房屋基坑支护失效,地震对房屋造成破坏等。还可能房屋周边进行其他施工,对地基产生了破坏。

3 房屋维修的意义

房屋虽然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容易损坏,但房屋建成交付使用后,即已经开始损坏。随着时间推移,都有一个由新变旧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房屋是社会的财富,业主最重要的财产之一,加强房屋的维修加固,就能使“物尽其用”;可以使房屋完好、增值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房屋的自然淘汰率。

房屋维修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对房屋进行改造还能以较小的代价改变建筑原来的面貌或用途,使其不断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新建建筑相比,对旧房屋进行维修改造优势明显,除了节省投资以外,还有以下优点:第一,维修改造比新建房屋工期短,见效快,一般只需几个月就能完成,而新建房屋一般都需要一年乃至数年。第二,旧房屋维修改造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很小。在房屋维修改造过程中,不需要对原有居民进行搬迁,施工简单,持续时间短,不会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建筑垃圾少,噪音也较小,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 房屋维修的规模

根据房屋维修的规模,可以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三种,分别介绍如下。

4.1 小修

小修工程是指日常中针对房屋的一些小的损坏进行的修补和养护,如对屋面防水的小面积补漏,更换落水管,对房屋墙面的小面积修复,对门和窗户的维修或更换,等等。一座房屋一年中用于小修的费用低于其造价的1% 。

4.2 中修

中修工程指需牵动或拆换少量主体结构,但保持原房的规模和结构的工程。中修工程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①房屋损坏程度较大,需要对部分梁柱进行加固的情况;②墙面损坏较严重,需要进行大面积修补或重做,或者墙面损失虽然不严重,但是业主希望重做墙面以达到改造的目的;③屋面防水层严重破坏,需要重做;④墙体需要进行加固补强;⑤为了对房屋进行改造,需要对局部墙体进行拆砌。就费用来说,一次中修的费用一般不超过房屋造价的20% 。

4.3 大修

大修工程是指牵动或拆除部分主体结构的工程。大修工程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因防震需要,需要对房屋的主体结构进行全面加固;②为改善居住条件,或者改变房屋的使用性质,需要对其进行改造;③严重损坏但无坍塌危险的房屋,需要维修后继续使用的情况。大修工程一般耗资较大,其费用在该建筑物同类结构造价的25%以上,因此,在对房屋进行大修之前,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

5 房屋维修工程设计

维修工程设计是房屋维修的重要环节,对房屋维修质量的好坏、维修成本等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要想房屋维修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的目标,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进行房屋维修设计时,还可以根据业主的需要,设计对房屋进行适当的改造,以更好地满足业主的需要,增加房屋的舒适性。房屋的维修改造设计必须因房制宜处理好适用、安全、经济与美观的关系,合理利用原有建筑和结构构件、设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隔改装,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处理好室内外环境,达到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目的。房屋维修设计应对建筑的多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因此房屋维修工程极其繁重复杂。

房屋维修设计是有别于新建工程设计的,查勘是其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工作为调查研究,踏勘现场,这项工作必须细致深入,力求准确。一般采用从外部到内部,从屋顶到底层,从承重构件到非承重构架,从表面到隐蔽,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也可以根据房屋现场条件、环境情况、结构现状等进行查勘。尤其是各种隐蔽部位的构件和设备是否良好,损坏范围和程度是查勘的重点对象。对隐蔽项目的准确查勘,才能做到维修后解除危险,消灭隐患,达到最佳效果。

6 房屋维修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是实施房屋维修工程的关键,施工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做好房屋维修施工现场管理至关重要。

6.1 技术储备管理

由于房屋维修是工程补救性措施,施工工艺一般比较复杂。首先,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合同要求,并根据自身的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基础条件,认真制定施工方案,把每项施工内容纳人管理控制;其次,要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储备和挖掘,把工程的内容、程序以及关键技术措施做好培训交底,让施工技术工人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特性,全面提高技术操作和施工水平,从而使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工序步骤处于控制之中,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间、进度、质量完成;三是建立完善现场控制管理、质量检查等各项技术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据施工质量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对每一工序和施工工艺提出不同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6.2 修工程的材料管理

与其他工程施工相比,房屋维修工程涉及材料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但由于施工特点的特殊性,对材料的供应管理等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在材料供应采购上,要严格根据设计方案确定的材料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数量,组织材料供应,切忌购置廉价质劣材料,以免影响工程质量,造成工程的失败。二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进度要求,合理安排材料进人现场,并对材料做进场院验收,抽查抽样,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和现场施工员,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将合理归类堆放材料,造册登记。三是实做好材料发放管理。要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做好发放材料的追踪管理,避免材料丢失和浪费。

7 结论

房屋维修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对于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维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导致房屋损坏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介绍了房屋维修的三种规模(即小修、中修和大修),最后对房屋维修的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难免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其他同行看后可以进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裴国军.浅析房屋维修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J].中国商界,2010.

第8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注浆技术 病害 处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注浆技术在目前的房建工程施工中使用的十分频繁,是一个十分便利的技术,也正是因为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将之推广起来,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大大提升,房建的成本也随之而降低,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因此而节省。注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压送技术将浆液注入岩层或者裂缝土层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凝结使得其颗粒将裂缝塞满,使得土层更加坚固。通过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注浆技术被称之为注浆加固工法。将浆液注入裂缝中是此方法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原理,本文将详细的分析介绍注浆技术的特性以及特质,并分析在房间中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1、注浆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适用范围

注浆技术已经成为处理各种工程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凡是涉及到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使用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方面,注浆技术可用于建筑物地基的加固和阻止沉降,使用注浆技术可以改善土的力学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纠偏处理;用在摩擦桩侧面或端承桩底部,这样可以提高桩周摩阻力和桩端抗压强度或者是处理桩底残渣过厚引起的质量问题;或对已有建筑混凝土裂缝缺陷的修补,对混凝土构建筑补强;动力基础的抗震加固,提高地基土抗震能力等等。注浆技术的适用范围不仅取决于注浆材料的性质,还取决于注浆方法和注浆工艺。注浆方法的选择和注浆设备的选择有关,还于试验结果、注浆经验是否丰富、注浆管理的方法是否可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每项,建筑工程都有其特殊性,注浆法适用范围的相关条件也很多,所以无法明确规定各种浆液的适用范围,注浆技术人员应当在理解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的注浆目的、土质改良的效果、现场特有的地质条件等来确定采用何种注浆材料、注浆工艺和注浆方法。

2、注浆材料的分类及其特性

注浆材料一般可分为颗粒浆液和溶液浆液,颗粒浆液是由水泥和黏土等颗粒状材料配置而成,溶液浆液是以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来形成凝胶体。相比而言,水泥浆液具有结石体强度高和抗渗性强的特点,可以用于防渗又可以用来加固,而且黏结力强,无毒无污染,来源广、价格便宜,运输储存也很方便且注浆工艺简单。但其缺陷是凝胶时间较长又难以控制,如果是在地下水流速较大的环境下,浆液容易收冲刷和稀释,影响注入的效果;而且受颗粒粒径所限,一般只能灌注岩土的大孔隙或裂隙,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可采用各种细水泥来提高浆液的注入能力,还可掺入适当的助剂进行改性,改善水泥浆液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凝结特性。

溶液浆液的黏度很低,近似于真溶液,有的比水的黏度还要低,溶液浆液可以注入水泥浆无法注入的细小裂隙和粉细砂层。溶液浆液使用的针对性很强,可注性好,凡是水能流入的细小裂隙和粉细砂层,它就能灌入也能取得较好的注浆效果,因此近年来对溶液浆液的研究和应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溶液浆液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其胶凝或固化时间是可以按需要进行调节的,并且其黏度在胶凝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对于处理集中渗流效果极佳。由溶液浆液所形成的胶凝体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在胶凝或固化时的收缩率也较小,通常不受稀酸、稀碱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溶液浆液的主要缺点就是除了水玻璃外,化学浆液大部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毒性,若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有就是溶液浆液的抗压强度较低、成本高、工艺要求严格。

3、主要注浆方法

近年来注浆方法发展很快,种类繁多,关于注浆方法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以下几种注浆方法算是比较典型的注浆方法。

渗透注浆法。主要是用于砂层注浆和裂隙注浆,在不改变地层结构和颗粒排列的前提下,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浆液克服各种阻力渗入孔隙和裂隙,向地层深处渗透的注浆方法。压力越大,吸浆量及浆液扩散的距离就越大。

劈裂注浆法。主要是用于在中细粉砂岩中注浆,在低渗透性的地层或坝体注浆中,由于具有较高注浆压力,浆液克服地层的初始应力和抗拉强度,使其在地层中发生水力劈裂作用,引发岩石或上体结构的破坏和扰动,使地层中原有的孔隙或裂隙扩张,或形成新的裂缝或孔隙,从而使低透水性地层的可灌性和浆液扩散距离增大。

压密注浆法。多用于黏土体中注浆,用较高的压力通过钻孔向图层中压入浓浆,使浆液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挤入地层,随着土体的压密和浆液的挤入,将在压浆点的周围形成灯泡形空间,在浆液的挤压作用下,地层局部将会因辐射状抬力而局部隆起,许多的工程就是利用这种原理纠正了地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充填注浆法。在较低注浆压力,将水泥浆、水泥—水玻璃浆或黏土浆等注入巷道、井壁、或建筑物下的大空洞、大裂隙和大孔隙,达到减少涌水量或加固地基的作用。因为注浆压力选用低压,浆液不能进入岩土的微细裂隙,所以为了提高堵水防渗效果有时可以采用溶液浆液,但造价会相对比较高。

4、注浆施工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规律性,注浆是无法严格按照标准化实施的一项作业,但是还是有一些注浆工程必备的施工步骤:按规定的布置和深度,钻适当孔径的钻孔;准备、配料、称重和搅拌选定的注浆浆液;将准备好的浆液注入指定的钻孔段充填裂隙。为了达到最好的注浆效果,需要根据当地的岩土条件,应用不同的注浆方法,对有关孔距、注浆孔中分孔距的组数、浆液成分的选择、注浆压力以及达到饱和步骤的最后决定,对当地典型的地质情况在有代表性的注浆试验区得出结果,通过详尽的分析后作出。顺利的完成注浆认为,是有赖于设计、施工和监测各方面的合作的,任何的一方都应该要熟悉注浆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各个常规作业阶段的标准化,使注浆作业可以科学合理的按要求进行。

注浆施工属于隐蔽性作业,早期的注浆作业过程没有更多的监控工作,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现在电算技术已经应用到注浆作业之中,用于记录收集和处理注浆过程如注浆压力、流量、浆液黏度等重要数据,这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注浆工序和掌握注浆过程中的各种注浆规律。在注浆作业过程中,特别是在注浆结束后,应进行适当的检查和试验,了解注浆的效果。注浆设计时,就应该制定适当的调查、试验、观察、记录等计划,提出设想并验证其可行性,把注浆前的设想与注浆作业的实际施工情况及注浆后的地基改良程度进行比较。

5.小结

房屋是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的质量好坏关乎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近年来,房屋质量问题不断涌现,成为日益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房屋的建筑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在房屋建筑过程中,我们要从每个步骤分析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因素,把握好每个环节,综合分析房屋设计、施工及建材的选择和使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排除可能对房屋产生危害的方面。建筑施工人员在工程实施中应提高自身水平,充分利用新科学技术,在房屋加固方面,我们可以不断地采用新的加固技术来进行处理,利用注浆技术这种新型的加固技术来提高房屋的牢固程度,延长楼房的使用寿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浩宇,司刚.浅析建筑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J].华章,2011(20):286.

第9篇:房屋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渗漏;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房屋的渗漏问题是我们进行房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因房屋建筑裂缝、渗漏的纠纷达到工程质量投诉的80%以上,在这80%里大都表现在外墙渗漏、卫生间和厨房渗漏、地下室渗漏等等,无论哪一种渗漏,都这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如果出现问题就可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美观和使用功能,而我们在进行问题维修的时候,不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费用很高,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房屋建筑工程的防漏施工技术至关重要,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于房屋防渗漏技术的应用,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房屋质量要求。

房屋建筑工程渗漏问题,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内部因素包括:材料是否合格;工程设计是否合理;施工进行是否符合要求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地理特点等。针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和人们不断高标准化的建筑质量要求,我们必须找出房屋建筑工程渗漏的问题所在,不断革新我们的技术措施。下面我们就对影响房屋建筑的主要原因做一些介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

2.房屋渗漏的原因

(1)设计方面的原因

对于房屋设计而言,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配合、选择都是我们防渗漏关注的重点。而对于结构设计方面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完成后,出现各种结构设计失误造成的裂缝等问题,这是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二是坡度选择不合理导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渗漏,一般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应该将找平层的排水坡度设计为2%。在选择材料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根据房屋所在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施工情况等做出具体的分析;对于材料之间的配合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比如各材料的膨胀度配合不得当就可能引起裂缝等;而且对于防水材料的性能和指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致在选择使用的时候出现材料不合要求的情况。

(2)材料控制方面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温差的变化就会导致各材料产生不同的变形。如果不控制好各个材料的变形量,就不能保证房屋防渗漏的质量,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地区在这方面更应该加以重视。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材料选择的问题,而当材料选择合理之后,材料的质量控制就成为影响房屋防渗漏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尺寸的整体灌注混凝土,没有合格的干缩处理材料是很有可能引起裂痕的;而对于普遍使用的高分子防水材料,更是对制作工艺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材料不合格,防渗漏性能和寿命都会大大降低。而目前一些企业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采用不规范的施工工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对于我们房屋防渗漏的控制是很不利的。

(3)施工方面的原因

施工是我们落实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质量管理的关键步骤,目前施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施工技术差、设备落后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一直是我们防渗漏进一步完善的瓶颈,由于我国现代房屋防渗漏技术发展较晚,所以一些技术还不成熟,而且设备的研发也有待加强,比如在屋面防水层铺贴完后的质量检查中往往发现卷材防水层搭接缝处焊接不牢固、焊缝部位卷材开裂的情况比较普遍。

B.施工管理有待加强

在防水施工中,对于施工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有效地施工管理可以使工程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而现在很多工程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好,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把控没有做到位。

C.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防水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低下,施工专业不配套,这些都是造成防水施工质量不达标的原因。而目前很多防水施工人员都是临时招的民工,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所以很多技术细节都做得很粗糙,不能达到质量要求。

3.房屋防渗漏的技术措施

针对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地技术措施加以控制和改进。

(1)在设计方面,我们要考虑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因素,然后进行综合选择。对于各种新型防水材料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包括它的性能、寿命、适用范围等各项指标。在进行设计时,全面把握设计的要求,不要出现遗漏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做好排水和防渗漏方面的优化设计。

(2)对于材料的把控方面,无论是防水材料还是其他材料,都要按规定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且保证材料的质量过关,一定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影响房屋防渗漏的质量。

(3)抓好墙体的砌筑施工质量,严格控制填充墙的缝隙,框架的梁柱和砌体之间的夹缝一定要用砂浆来镶嵌密实。砖必须与梁、板、柱顶紧,砖斜砌与水平向夹角在60度以上为宜,空隙用砂浆充分填实。

(4)在外墙防渗漏时,第一,必须保证砖砌体砂浆的饱满度。如果砖砌体砂浆的饱满度过低,渗漏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必须做好有力保证,有施工数据表明,当砂浆的饱满度在80%以上时,渗漏率可被控制在5%—8%。第二,抹灰之前,在混凝土和砖墙交界的位置要用钢丝网片覆盖和固定。在外墙抹灰时,往砂浆中加入一定量的建筑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抗裂能力。另外,对于外墙的一些细节处理也十分重要,窗台向外的坡度应该大于6%;阳台的面砖应该作45°的倒口处理,并用水泥砂浆作表面的抹缝处理;窗口上部的面砖应该作鹰嘴处理等。

(5)对于屋面防渗漏方面,尤其是混凝土屋面,首先要保证屋面板施工质量,正确浇筑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严禁出现冷缝,并振捣密实,做到不漏浆、无蜂窝、麻面、露筋等。其次,做好找平层和保温层,保证必须具有较好的结构整体性和刚度,保证轴线方向设置排气缝,以便形成通气网络。最后进行防水层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进行施工,在施工前应该对屋面、天沟的基层进行检查,清理干净表面的杂物,并对其进行平整、干燥和角部处理。

4.结束语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屋建筑工程防漏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有很多房屋建筑防渗漏问题有待解决,加之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所以我们面临的房屋防渗漏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的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锦旺.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2]陈运涛,余舟.浅谈卷材屋面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才智,2009,(10).

[3]刘大航. 浅析建筑施工中防渗漏的控制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1.

[4]钟国标.浅谈高层住宅工程防渗漏主要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2011年04期

[5]张爱国.某小区陶粒空心砖外墙的防渗漏施工技术研究[J].砖瓦. 2010年01期

[6]刘云.浅析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渗漏原因及其防治[J].山西建筑. 200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