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观论文

第1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实在地说,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职业生涯的道路也是很宽的,作好了人的管理工作,还有什么管理做不好?这也许正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这个职业的原因所在。

一般地讲,一个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开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最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第一受益人,这也是更多的企业设立知识总监的一个原因,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朝着知识管理发展,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将取代现在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第一个出路是知识管理总监。这个职位赋予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多的内涵,更多的职能,它将涉及更广的范围和更宽的发展道路。届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是个管理专家,更是一个知识专家,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经济、政治、法律、微机、网络,无所不包,人力资源部也会是一个知识库,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收存、分发,随时给各个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当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趋势,但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的努力,这一定是一个更有前途的职业。

HR管理者的第二个前景是财务总监。似乎财务和人力资源差的远一点,似乎两者不达边,仔细分析,则可知其祥。财务在管理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每一部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不和财务挂钩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存在的,在英国,不具备财务知识是做不了中层管理者的。那么,财务总监怎么和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外企将财权和人事权划到一个人手中,直接对总经理负责而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利,所以财务在企业的作用可想而知,人力资源总监对财务总监负责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出路之一是财务总监。

三、招聘专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和用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个出路就是作为招聘专家为企业寻找良马,也可以到猎头公司专做猎头工作。

四、培训专家。人力资源的培训职能使他们锻炼了深厚的培训功力,在企业日益注重培训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者抽身出来专做培训工作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五、薪酬福利专家。薪酬在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丰富薪酬管理经验和知识,作为薪酬专家一定能有所发展。

六、绩效经理。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使得它可以独成一家,拥有丰富绩效管理经验的HR管理者做绩效管理会更有发挥的精力和时间,更能提供独特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经验。

七、企业管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凭借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咨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做并善于表达,愿意分享。

八、企业总经理或者职业经理人。HR管理者的丰富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阅历,在有了机遇之后更容易把握和适应,所以HR管理者可以做职业经理人,而且更有实践经验和阅历。

九、劳动争议处理专家和法规咨询。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他们完全有理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第2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是就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观点,具体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秉承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呈现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如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知识本位论等。在当前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状况下,特别是针对“文化产业”这一应用性较强、学科融合度高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相比较而言,“过程主导”这一高等教育质量观,比较适合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主导有两层含义:其一,教育质量应体现在教育过程本身。换言之,教育质量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考察教育质量,需要注重教育活动过程本身的品质,而不能只看结果。其二,教育过程的品质决定教育质量。因此,对教育过程的注重和把控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到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设计系统和有效的“教育过程”?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实现什么样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需要专门的研究和探讨。

二、制定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过程”的依据

1.生源素质。

制定研制科学的“教育过程”,“因材施教”是基础。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2010~2013级四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的三个特点:第一,本科学科专业背景多种多样。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报考和考试阶段对本科专业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往往依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考试难度以及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原因进行专业和方向的选择,研究生考试也成为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的契机。文化产业研究生的本科学科背景多种多样,这对于后期学习来说,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文化产业本身交叉性较强,在实践发展中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也较强,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应用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对文化产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术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学习能力较强,但基础研究能力较弱。经历了研究生的全国统一考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本科阶段有了一个飞跃。第三,综合素质可塑性较强。当前的硕士研究生从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比例较大,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较少。整体来看社会经验不足,对当前社会的认知不够成熟,但是可塑性较强,一般经过半年的相关学习和训练,凭借较强的领悟力和学习力,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2.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制定系统科学的“教育过程”的前提。2009年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企业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应着重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即“活跃于文化产业学术界、产业界和行政单位等领域的创新型高端专业职业人”。有以下几个具体的要求:第一,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扎实,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并擅于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前沿理论及行业最新动态;第二,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文化市场观察能力、开拓能力和预测能力,具备敏感的文化产业政策领悟力,并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在至少一个文化产业门类上有专业特长。

3.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过程”的制定原则。

①以“系统知识建构”为核心,文化产业的系统知识应包括:文化、经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社会学、人文学研究方法;统计学基本技能;基于最新科技发展的相关研究方法;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门类的基础知识;文学、艺术等素养类知识等。②注重跨学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紧密相关,同时文化产业还具备较强的产业融合能力,因此,跨学科和应用性强成为文化产业专业的两大特点。③倡导行动学习“,行动学习”,包括通过科研行动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包括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文化产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设计

在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下,依据“教育过程”设计的原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的“教育过程”设计:

1.板块化教学。

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板块。包括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导论》、《公共经济学》、《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政策》、《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等;方法类课程,如《文化产业研究方法》,《文化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行业类课程,包括《广播影视产业研究》、《演艺产业研究》、《艺术产业研究》等;专题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园区研究》、《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等。课程教学板块主要讲授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行业基础知识以及前沿专题研究等。第二,前沿学术活动板块。为了弥补不同学生来源知识体系的不同,同时将文化产业最新最前沿的专题研究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和讨论,也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进行交流,拓宽眼界、拓展人脉,定期的学术活动是必要环节,并应纳入学分管理体系。第三,实践训练板块。实践训练是文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并应无形地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较为有效的举措有:第一,导师工作室制度。以导师为核心建立工作室,将导师指导与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运作密切结合,将日常学习与工作室工作有机统一。第二,行业导师制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在文化产业领域有一定行业影响的业界专家担任行业导师,与专业导师合作,对学生的实践、实习、就业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三,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与产业界进行紧密合作,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基地,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工作室合作、学生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训练。

2.阶段化考核。

打破学期的界限和学时的固定要求,依据培养周期划分阶段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学术活动、实践训练等环节设置指标和明确的考核体系。对任课教师、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设立各自的阶段考核标准,将“教育过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监控和分析,同时纳入“责任到人”的考核体系。

3.组建多样的学术共同体。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培养单位还应将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打通并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大型课题、大型学术或行业实践活动,组建多种多样的“学术共同体”。任课老师或导师可通过调研课题、研究性课题或实践项目的策划,将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组合,组建各种学术共同体进行专题的学术实践活动。

四、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优化与创新举措探索

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这就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创新,突破常规,将“教育过程”设计得更加科学、高效。

1.建立畅通的师资资源流通机制。

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跨学科”,这就需要在校内和校外高校之间进行任课教师、讲座专家或导师的交叉聘请。在教学实践中,聘请的程序、酬金的标准和发放条件往往过于刻板,造成因为制度的原因使一些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对整体教育质量带来损害。因此,建立合理、畅通的师资资源流通机制是紧迫而必要的。

2.放宽行业导师的聘任条件,提高行业导师待遇。

行业导师的聘任,是文化产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乎学生实践训练的整体水平。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对兼职导师学历、职称或成果的要求过于注重学历、职称等非实践成果因素,使得一些在文化产业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因为条件不具备而无法被聘任。同时,行业导师的待遇问题也一直缺乏更为灵活的政策支持,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和经费保障。

3.探索硕博连读的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机制。

第3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颁布和执行的,即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是在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从事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而且必须了解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利用法律法规处理财务管理事务。因此,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把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学习作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断加强法制教育。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是指从事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财务管理是一门集知识内容和丰富管理经验为一体的工作,要做合格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技能教育是整个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

二、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帮助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有可能把那些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到财务管理人员内心深处。我们要树立学习典型,促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既形式多样,又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达到教育目的。

2.改进法制教育的措施

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必须改革法制教育的现有模式:我们可以将一些真实案例引入法制教育活动。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理论性很强,不易理解,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讲解,而且要让他们多分析,积极讨论,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学习财务法律法规兴趣浓厚,自然而然法律意识增强了。

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教育是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改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教育现状,我们要加大财务管理实践力度。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但由于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这一特殊工作,多数院校财务管理并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财务管理人员技能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规范操作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真正能够提高管理操作能力,以此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独立财务处理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耐性和毅力,让他们知道做好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敬业精神。

三、结语

第4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第5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6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研讨并弘扬刘杲同志的编辑思想,对于进一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使出版事业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刘杲同志任中国编辑学会一、二、三届会长期间所阐述的编辑职业道德观进行初探,既说明刘杲同志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贡献,又为我们现在正在着力进行的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一、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贡献的回顾

刘杲同志在担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期间,强调得最多的也是出版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就是编辑职业道德建设。

1993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首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时,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向全国编辑出版工作者发出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倡议书,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5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时,针对有些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再次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后,相应提出了编辑的5条行为准则:①坚持用稿标准,不;②认真奉献,为他人做嫁衣裳;③竭诚为读者服务,对社会负责;④尊重作者,真诚待人;⑤在同行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三届年会,研讨新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担负的重要任务时,又围绕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了热烈讨论,并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还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天地》杂志联合举办了“关于培养编辑职业道德问题的讨论”,5月~12月期间办了4期,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刘杲同志专门为这次讨论作了总结,于1997年发表了《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专题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弘扬编辑职业道德的意义,编辑职业道德的性质、内涵、特点和核心,并针对编辑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10个如何对待”(①如何对待编辑职业,②如何对待图书质量,③如何对待国家利益,④如何对待读者,⑤如何对待作者,⑥如何对待出版单位,⑦如何对待出版同行,⑧如何对待外国同行,⑨如何对待编辑的权力,⑩如何对待编辑的利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000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五届年会,研讨如何做好责任编辑的工作(包括责任编辑的职责和工作重心等问题),其中,责任编辑的职业道德仍然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多数观点认为,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对自己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自律作用;责任编辑所要承担的首先是道德责任,然后才能落实业务责任。

2002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七届年会,将如何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主题。刘杲同志向会议提交了题为《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长篇论文,并作了即席发言。他在文中针对编辑队伍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日益滋长,甚至恶性膨胀”的现象,痛心疾首地予以抨击:“为了个人的私利,他们不知羞耻地利用编辑职务的权力和方便,侵犯国家的利益,侵犯单位的利益,侵犯作者的利益,侵犯读者的利益,侵犯同行的利益,等等。他们不负责任,胡乱出书;内外勾结,买卖书号;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花样繁多,为所欲为。有的编辑甚至道德沦丧,到了违法乱纪的程度。”由此,他发出了“扶正祛邪,迫在眉睫”的强烈呼吁,并将编辑职业道德概括成便于记忆的16句话:热爱编辑职业,钻研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质量,捍卫国家利益,忠实服务读者,热诚帮助作者,爱护出版单位,善待出版同行,编辑严谨细致,对外不卑不亢,编辑权力为公,促进出版繁荣,编辑淡泊名利,自愿多作贡献,一切为了人民,编辑道德高尚。

2004~2005年,一些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和道德缺失,以致大量的泡沫书、虚假书、垃圾书和劣质书充斥市场,成为当时出版领域的痼疾。如果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势必毁掉编辑甚至出版业。新闻出版总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05年2月24日专门召开了“努力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座谈会”,并发出了《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也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全国出版界坚决制止虚假图书,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

刘杲同志综观当时的出版形势,旗帜鲜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于2005年9月对《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作了重大修改,并将题目改为《浅议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文章篇幅达1.4万字。在文中,他将“伪书盛行,低俗成风”补充列入抨击之列,还将编辑职业道德的16句话修改为经典上口的“12个如何对待,12荣,12耻”,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1.对待编辑职业,以忠于职守为荣,以为耻。

2.对待图书质量,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3.对待文化建设,以崇尚文化为荣,以糟蹋文化为耻。

4.对待市场竞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假冒伪劣为耻。

5.对待经济效益,以生财有道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6.对待广大读者,以服务读者为荣,以欺骗读者为耻。

7.对待相关作者,以帮助作者为荣,以伤害作者为耻。

8.对待所在单位,以维护集体为荣,以损公肥私为耻。

9.对待出版同行,以和谐相处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10.对待外国同行,以不卑不亢为荣,以有损国格为耻。

11.对待编辑权力,以秉公办事为荣,以用权谋私为耻。

12.对待编辑利益,以无私奉献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二、关于编辑责任、义利和质量意识的论述

刘杲同志一直强调:“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就是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跟编辑职业特征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具体化。”他从1997年提出“10个如何对待”,到2005年增加为“12个如何对待”,实际上都是解答了编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起到了为编辑解惑和引领的作用。我认为,我们常常讲的编辑责任意识、编辑义利意识和编辑质量意识都是与刘杲编辑职业道德观相吻合的。离开了职业道德,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刘杲同志曾经为著名编辑家叶至善的文集――《我是编辑》的出版撰文祝贺。其中,对编辑给予了高度评价:“编辑对人类文明的开创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组织推动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代表着人类的良知,社会的追求;编辑代表着对历史的梳理,对未来的企盼;编辑活动是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对精神矿藏的挖掘和冶炼。”对编辑的责任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尽管形势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编辑的环境有变化,编辑的手段有变化,编辑的视野有变化,但是,编辑的本质、编辑的功能、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编辑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严更高。”

树立责任意识和牢记使命紧紧相连,刘杲同志在《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一文中明确指出:“出版工作讲神圣使命就是讲社会责任,就是讲对社会作贡献。”“守土有责,用出版行业的话来说,叫做严格把关。特别是严把政治关,这决不能马虎。”“如果拿不出经得起读者检验的确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如果拿不出立得起来、传得下去的图书,就算赚钱很多又能怎样?当代中国的出版产业,如果拿不出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时代,能够传播四方并且传之后世的图书,怎样向历史交账?许多庸俗无聊却可以大发其财的图书,热闹一时。待到时过境迁、烟消云散,除了成堆废纸,在文化上还能留下什么?”

编辑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理应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积累与继承、新文化构建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解读刘杲同志的责任意识,就是编辑要加强自律,对经过手中的每一个选题、每一部书稿、每一本图书,都要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和法律责任。

所谓政治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出现任何与之相违背的政治差错;所谓社会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协调,要适合读者的正当需要,不得“错误百出贻误读者,传播文化垃圾毒害读者,搞低级趣味迎合少数读者,做虚假广告欺骗广大读者”;所谓文化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能经得起读者检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而不是一堆文化垃圾;所谓历史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能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不仅造福当代,还惠及后代;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图书的运作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刘杲同志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辩’。长期以来,这是讨论道德规范时的一个焦点。”“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说,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义’,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是‘利’;‘义’占‘首位’,‘利’要‘合法’。”他在《中国编辑》刊词《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中,以散文诗的笔调深情地写道:“我们默默奉献,好比无人看重又无法离开的空气;我们为人作嫁,好比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着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我们的笔,伴随着不眠的夜、不灭的灯。我们不以‘案牍之劳形’为苦,而以创造和求知为乐。我们洁身自好。社会主义义利观回答了持续千年的义利之辩。名利如缰锁,富贵若浮云。面对污泥浊水,我们自有编辑的理想,我们自有编辑的良心。”

树立编辑义利意识,在于如何正确对待编辑权力,如何正确对待编辑利益。针对前者,刘杲认为,“我们做编辑的,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义务;绝不允许,法律不允许,编辑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对书稿的取舍,对作者的选择,都必须出以公心,坚持客观公正的标准。”他坚决反对“掌握了对书稿和作者的‘生杀予夺’之权,滥用权力,牺牲原则采用人情稿、关系稿、交换稿,甚至在稿件的采用上搞‘权钱交易’;出卖书号……内外勾结,从中牟利,等等”。针对后者,刘杲认为:“我们是肯定个人利益的(包括编辑个人利益),只是要摆正位置,遵守法律规定,遵循道德规范。”“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则不仅严重违背编辑职业道德,发展下去甚至可能堕落到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地步。”

编辑是代表国家掌握出版权力的人,工作是神圣的,任务是严肃的,绝不能为了私利而干出有悖于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编辑只有从理性上有所感悟,才能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物不收、不义之名不追、不义之利不沾。

刘杲同志为人正派、工作严谨,在担任会长期间言必谈质量,可以说是质量会长。他讲编辑职业道德,必说图书质量;讲图书质量,必说编辑职业道德。他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图书质量第一决不能动摇。出版改革如果忘了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忘了根本。”“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编辑的生命线。”“对我们来说,图书质量第一,唯此为大。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既是编辑的工作责任,也是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产品的高质量是劳动者的刻意追求,又是劳动者的职业荣誉。编辑也不例外。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到审核稿件、编辑加工,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图书质量的追求是精品,是传世之作,自觉地保证图书质量,不懈地追求图书的高质量,是编辑职业道德的体现。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显示编辑职业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才能实现每个编辑都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编辑对图书质量的马虎草率甚至粗制滥造,是违反编辑职业道德的。图书错误百出,是编辑职业道德的缺失,有起码道德观念的编辑应当为此感到亏心。”

树立质量意识要有“全面”的概念。刘杲同志认为:“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需要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在编辑工作中,策划很重要,审读和加工也很重要,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出版单位在编辑工作中,重视策划而忽视审读和加工;在策划中,重视当前的急需而忽视总体策划和长远策划,重视商业价值取向而忽视文化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图书质量下降。”

第7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服务过程的研究,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馆员都比较注重对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而往往忽略对其馆藏资源的宣传及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这种现状不但影响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阻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因如下。

1.1外部因素

1.1.1学校因素

其实不止高校,国内高校的领导们都把教学、科研、学校建设、招生就业等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师生学习提供所需文献资源与服务,但其作用很难被领导和高校师生意识到,只有在高校的升级、评估等重要关头,各级领导才会意识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而采取突击检查。高校领导长期的冷漠态度容易使图书馆员们产生错误想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员对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1.1.2读者因素

不仅高校领导忽视图书馆及馆员的价值,高校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存在轻视图书馆工作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比馆员的职业更崇高,馆员的工作过于简单,许多教职工认为馆员的工作有初中学历的人员也完全可以胜任。因此,一些教师在借还书时态度傲慢,特别是出现超期罚款、赔书等情况时不免会有情绪,认为是馆员故意刁难他们,甚至觉得罚款归馆员私人所有,难免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使原本简单的过程变得颇为尴尬。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年轻气盛,对高校图书馆每年举办的新生“入馆教育”不以为然,对图书借阅程序和馆内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一些读者对馆员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尊重,稍不如意就出言不逊,以至于馆员与读者之间时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小摩擦。这种微妙的服务关系也容易滋生馆员的消极倦怠心理。

1.2内部因素

1.2.1馆员的自我意识

高校图书馆员既是图书馆的工作者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也必然会受当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馆员工作时挑肥拣瘦,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仅满足于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任何差错。另外,一些馆员既不关心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也不主动学习、掌握新的网络信息知识,不研究读者的需求动向和阅读心理,这种懒散的工作作风使自己的工作很被动。

1.2.2与读者的关系

有些馆员工作消极被动,忘记了高校图书馆“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对读者态度冷漠,把读者视为工作负担;此外,读者的傲慢态度及刺激性的语言也容易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一些读者把对某个馆员的不满情绪直接反映给校领导,被批评的馆员只能忍气吞声,这种不满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发泄,就会影响到馆员的心理健康,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僵化。

1.3职称因素

馆员的职称决定了馆员的工资收入,是每个馆员最关心的实际问题。高校的职称评定对馆员的最高学历、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在规定年限所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职称评定的年限、参与的科研项目、所获奖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评审条件无形中对工龄较长、学历较低的馆员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民族学院副研究馆员职称评审标准为例,职称英语至少要达到A级55分才有资格参加评审,虽然这个分数比国内其他高校来说已经低了5分,但很多年龄大的馆员知难而退,退休时也只是个馆员;而对馆员的日常工作,特别是职业道德等没有明确细致的要求。这种评审标准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标准促使图书馆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参加各种有奖励的活动来为职称评审加分,而忽视了对自身服务质量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以上原因都严重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与馆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也阻碍了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健康发展。

2重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员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熏染,其职业道德观念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一些馆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不思进取,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不能与同事、师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服务态度很差。这些不良现象不仅关系到馆员自身的形象问题,也损害了全体图书馆员在师生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全体师生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要使高校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窗口作用,重新树立图书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加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

3加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简单的借还模式正被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模式所取代。这对高校图书馆员来说,将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将为高校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文化素养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是做好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前提,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3.1坚定馆员的政治信仰

自治区位于我国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都比较特殊。我国政府历来就有“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治国方略,由此可见,自治区在我国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员作为自治区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时刻要把“爱国、兴藏、敬业”铭记心中,要把“以人为本、服务读者”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不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只有坚持和弘扬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才能真正承担起高校为祖国、为培养高素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新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3.2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馆员职业道德建设,让全体馆员始终都有一种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馆员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落到实处。同时,对全体馆员进行职业道德建设要制定科学的方案,做到因人而异,树立馆员职业道德标兵,激发他们自觉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3.3领导的重视

高校应在学校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文件,使全体馆员意识到加强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使这项工作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图书馆领导要带头,在全馆营造严格遵守馆员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馆员要严于自律,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3.4提高馆员创新服务意识

馆员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与读者沟通的纽带,要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认真思考读者咨询的内容,耐心解答读者所提的问题,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在辛苦而繁琐的日常工作中始终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创新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原始动力,高校图书馆员要培养自己不断开拓创新的服务意识。资源、管理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思考和实践,只有馆员们积极参与、认真实践,才能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特点的管理服务模式。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赢得读者对创新服务模式的认同和赞赏,才能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事业才能更加健康发展。比如,民族学院近年来推行的学科馆员服务、送书上门服务等活动,通过学科馆员与教师们定期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图书采集、预约上门送书服务等活动中使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赖与好评。

3.5提高馆员业务素质

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对馆员进行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培训,使每一位馆员都拥有独立完成文献采集、加工以及流通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图书馆员要重视外语学习,使自己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以便时刻关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最新管理模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最新研究动态,结合本馆实际不断推出创新的服务模式。图书馆要定期举办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比赛,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积极为馆员争取去外地参观学习的机会,使馆员们不断开阔视野,以更高的业务素质适应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

3.6培养馆员的互助协作精神

高校图书馆服务是完整的、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各部门之间密切相连,无论哪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因此,这就要求全体馆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同事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争取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结语

第8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

高职院校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全国有1000多所,在校生800多万人。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现有的各项设施和管理手段一时很难适应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院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尤为突出。图书馆除了依靠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以外,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很高,它是实现学院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条件,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现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事业这一特定的业务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关系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使图书馆工作落到实处。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早在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就在《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中提出了10条道德规范:(1)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2)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3)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4)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5)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6)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7)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质;(8)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9)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10)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从以上10条来看,不仅要求图书馆员要钻研业务,还应掌握各学科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尊重知识产权,维护读者权益。

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尽管各图书馆已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一直对图书馆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常出现梗塞而无效的现象。(2)图书馆工作者在履行图书馆职业道德时,会有表面化和僵化。如有些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仅仅表现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而忽视了内在素质的提升。在履行诸多职业道德规定时,并非诚恳地、发自内心地对待读者,态度上表现得比较死板和生硬。(3)图书馆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自足、求稳的精神状态占据上风,缺乏勇于探索和创新实践的魄力。这些表现都迫切需要加强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建设。

二、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要进行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让全体馆员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识到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在理论观念、物质形态、信息传递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对信息质量进行过滤。图书馆人作为中介者的角色将变得更重要,这是历史赋予图书馆人的社会责任。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高深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做到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服务用户都能重承诺、讲信誉。同时,进行职业道德建设要有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道德欠缺行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树立榜样,激发起大家对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追求,提升图书馆员的修养。

(二)规范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准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图书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有力体现。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本行业特点,结合本馆的实际制定出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制定“工作条例”、“业务规范”、“考核标准”及其他各种约束性的规定,以有章可循。

(三)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这里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事业心,有工作责任感。(2)养成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这是图书馆员的天职。可以说,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读者来图书馆寻觅文献,图书馆员就没有自身的价值。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基本上都体现在“服务”二字上。因此,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灵魂。(3)要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开拓创新。现代化的图书馆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这就要求每一位图书馆员都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适应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只有持之以恒、虚心好学,才能促进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4)要严于律己、团结协作。这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图书馆员相互关系的价值尺度。因此,每一位馆员都应以满腔的工作热情严于律己,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对待图书馆的每项具体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第9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议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会计职业特征的、用来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其影响因素很多,如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价值标准等。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会计运行的全部领域和过程。如同其他职业道德,其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所有会计从业者在其会计岗位都必须恪守准则、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完成自身承担的全部任务。会计职业道德属于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道德品质败坏 ,追求私利 ,监守自盗。会计人员中的极少数一部分人 ,由于长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 ,为了追求奢侈生活 ,个人享乐 ,经不起金钱、 权力和美色的诱惑 ,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 ,会计职业道德沦丧。

2、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 ,失去职业道德。在现实中 ,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 ,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 ,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 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则直接面临职业道德冲突的选择。

3、缺乏敬业精神 ,会论文格式计职业胜任能力较差。目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中 ,有人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没什么高追求 ,特别是与其他职业相比 ,经济收入悬殊较大 ,心态不平衡 ,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马马虎虎 ,敷衍塞责 ,工作热情不够 ,积极性不高。要做好会计工作 ,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较强的工作技能。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击。党的以来 ,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 ,都在随之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利益格局势必多样化和复杂化 ,原来那种单一的利益关系向大跨度、 多层次的利益关系格局变化。2.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不佳 ,表现在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3、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但实际上从未见过职业道德培训。此外 ,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欠和失范的原因还有很多 ,如会计职业纪律松弛 ,惩治违法行为不利 ,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等。

三、加强我国会计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我国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也充分证明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范不可能杜绝一切弊端的发生,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必须辅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补充,制定和出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二) 会计道德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阶段,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岗前培训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每一个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各种经济组织考核、晋升、续聘和奖励会计人员的重要指标。

(三) 要对各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开展道德诚信教育

法定代表人代表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法人代表也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何况现实工作中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同企业法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密切相关。因此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是根本。

(四)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当前会计假帐屡见不鲜,与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因此会计工作应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具体可采取来自内部监督如公司主管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和职工评议等;来自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税务、银行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鞭挞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和荣辱观,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五)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职业道德不属于强制性规范,人们在执行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应在行业和企业范围内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检查考核评议奖励等制度,促使会计人员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激励约束要注意利益导向作用,要完善行业准入和禁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秋. 传统伦理的价值审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