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会议邀请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愉快的暑假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新学期,新气象,在这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在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终于宣布成立,通过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与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办公室在学生会中的作用与意义,其核心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上传下达,协调统一。
在大学学生会里,大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人了,做事都有自己的分寸了。再说大学生也都是通过了重重考验才考上大学,所以学生会工作还是很受教师信任的。大学学生会极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学生会就没有大学里的各种活动!
新的一届学院学生会领导班子已经成立,学生会的各项活动开始逐步运转,办公室作为核心部门,其枢纽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更好的将办公室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经过我们多天的思考、讨论与整理,现针对本学期办公室制定以下具体工作计划:
一、办公室内部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第一条例会安排,初定每周四晚总结已做工作的成败得失,并根据院里指示安排下一周次工作任务。认真传达院里对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并合理地分配任务。
第二条思想交流,大家民主地开展交流与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在肯定优秀的同时,正视不足,督促尽快改正。在高标准、严要求下不断提高成员工作效率与质量;干事之间相互学习,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汲取他人长处,对部内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第三条内部人员的考核与培养,做好考核,对每天的值日情况严格把关,对在不请假情况下缺勤的干事提出批评,并督促改正,目的在于避免部门松散,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增强内部队伍的纪律性和凝聚力,稳固学生会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于内部人员的表现与工作成绩记录备案,以此为参考,赏罚分明。鼓励内部人员努力积极工作,以便办公室今后更好地运转。
第四条打好考勤,对学生会各部门及学院各班的签到与出勤情况,每天记录在案,定期进行统计统计,赏罚分明。
第五条在主席团的领导下服务于学生会,接受主席团的直接领导,积极为主席团献计献策,做好分管主席的工作。
第六条帮助辅导员老师做好文档、表格等方面的工作,认真仔细,严谨无误。
第七条及时准确地在签到时下发通知,对学院各年级各班、团委学生会各部门、学院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进行统计备案,便于相关事务的通知下达。
第八条做好相关工作与会议的通知,重视每日的签到工作,务必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有需要传达的文件及时印制并发放。
第九条定时的工作简报两周出一份,涉及学院各班与各部门动态以及学生的早操出勤、到课率等情况,具体材料由各班与相关部门统一发到指定邮箱,再由相关负责人员仔细认真制作出工作简报,审核通过后张贴到我院学生所分布的宿舍。
第十条会议记录,对于大规模的团委学生会干部会议,要做规范详细的会议记录并备案。
第十一条保管学生会活动的用品,做好借出与归还记录,对于院里公有活动用品,办公室里要做好值勤登记工作,登记财物外借支入与归还记录等事项由办公室主任亲自批阅,存档,并装订成册。
第十二条统计全院所有学生的个人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在需要之时找出所需的学生信息。制作规范合理地学生基本情况信息统计表,使各种相关信息一目了然,查找方便,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十三条定期做好学工办的卫生清洁与物品整理工作,保证一切井然有序
第十四条在学院各种大中型活动期间,积极主动配合计划所做出的安排与调整。
第xx条对于本院一些活动,根据上级要求制作相应的邀请函、节目单等并及时准确地发放到指定单位,邀请函与节目单要特别用心,力求信息传达无误,精美大方。在发放环节要及时到位。
第十六条与学生会其他各部门协调好工作。协调帮助各部门的学生工作:作到承上启下的中间枢纽作用,保证学院的活动能更加顺畅快速的完成。
二、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各部门财务流动由办公室负责管理。
第二条学生会各部门活动经费和日常开支,均须事先上报办公室,由办公室与各位老师审批合格后方可购买物品。
第三条所有支出均须统一正式发票方可报帐(收据、白条及超市电脑小票等因无法为活动支出提供可靠证据故一概视为无效凭证不予报销)。
第四条为加强对发票报销的统一管理,发票最好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统一上交办公室,若支出金额过于零散可于每次学生会例会时上交。
三、办公室管理制度:
第一条办公室的管理机构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学生会办公室内的一切财产归学生会所有,不属于任何个人。
第二条学生会办公室的钥匙由学生会办公室统一配发,不得私自配备,若丢失,需报告学生会办公室,由学生会办公室再次配发并登记。持钥匙人不能随意进入办公室做与学生会事务无关的事情。
第三条除学生会例会外,要借用办公室必须经过学生会办公室批准,借用人方可使用。
第四条使用办公室时,必须爱惜办公室内的财产,如有损坏,必须立即报告学生会办公室。
第五条每次活动领取办公室物品时必须有负责人详细填写借出清单,并签名。活动完毕归还物品时必须及时清点物品并由办公室确认,如有损坏须如实报告。
第六条如有非学生会人员借用物品,必须先报办公室,经办公室主任同意后,进行登记并要求限期后方可借出。如有损坏或丢失,借用人须照价赔偿。
第七条办公室不得存放私人用品,不得带人进入办公室做与办公室事物无关的事。
第八条自觉维护办公室内卫生环境,使用办公室后要将物品整理好,将地面打扫干净。离开时,必须将门锁好。
四、交流会
12月中旬与宝山、白云校区本学院本科二、三、四年级学生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主要目的是加强学院各年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帮助我们大一的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各年级之间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向他们学习成功经验。
五、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干部考核管理办法:
在老师指导下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学生会监督机制,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影响力。学期末将考评结果记入干部档案表并报各学院了解。办公室将尽力做好制度的执行工作,做到以评促改。
作为主席团助手的办公室,其在团委学生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在新的学期里,办公室接过历史的重任,决定在虚心向前人学习的同时,更加强化自身的职责意识。培养每位成员的责任感。另外,要营造一种高效的、积极的、亲切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在这里产生一种归属感而使得工作的进行更加顺利,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全体办公室成员一定齐心协力做好本职工作,尽己所能,努力进取,锐意创新,为把团委学生会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良好的计划就是成功的一半,明确的分工则使工作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希望本届新组成的学生会全体成员能够积极工作、乐于奉献,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相信随着时间不断的流逝,我们的学生会工作一定会顺利进行,我们学校的工作一定会在学生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做到最好!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开会似乎总是一种不愉快、不舒服的体验。我们不情愿去开会,可不得不去;我们去开会了可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我们想忘却过去的开会经历,可马上又要参加一个雷同的会议……
开会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班会、运动会、家长会到联欢会、政治学习会、总结表彰会,以及形形的务实或务虚碰头会、讨论会,不一而足。我们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会,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参加多少会,但我们知道,只要活着,还要开会!开会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活动的一种惯常模式。
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开会似乎总是一种不愉快、不舒服的体验。我们不情愿去开会,可不得不去;我们去开会了,可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我们想忘却过去的开会经历,可马上又要参加一个雷同的会议……
为什么会是这样?
是谁在开会之前早已私下安排了一切?谁又知道开会之前早已安排的一切?当然是单位领导及其亲近的追随者。由此,会议尚未开始,与会人员中其实已经“先天”存在了不平等的类属。
开会,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必然存在一些基本要素,诸如会议主题、与会人员、会议议程、会议目标,以及开会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可见,开会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即便开会的动因可能出于单位领导一拍脑门子的想法,但开会的落实总还需要若干人等来执行、捧场。犹如红花的鲜亮总是需要绿叶来衬托,开会的光彩也是一个整体效应。
固然,开会首先需要在事前进行大量坚苦卓绝的筹备工作,只是这种筹备工作往往是在我们一般人不知晓的情形下就悄悄完成了。
我们被通知开会,但通常不知道究竟什么人、多少人与会,当然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权利决定与会或是不与会。反正,叫你参加,你就参加,你不参加,后果自负;若没有叫你参加,你就没有参加的资格。
作为与会人员,我们一般会事先知道会议的主题大体上是关于什么的,可我们无从了解会议的确切主旨,自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开这样的会;更有甚者,一般除了得知开会的时间、地点,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也可能事先知道会议的表面目标是什么,但不会知道其真实的内在目标;假使我们的确事先知道会议真实的内在目标,那只是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早已是公开或半公开的秘密,其成败与我们是否与会无关。
或许我们有幸事先知道会议议程大体上的步骤,但不会知道其通向会议真正目标的关键环节究竟在哪;即便我们可能洞察会议议程隐含的内在秘密,我们也只有假装不知道并被动接受。
按理说,我们一般人应当知道自己是否有权利决定与会或是不与会,即使没有权利,也总得有个理由吧?我们作为与会人员,也应当对会议主题、议程、目标的确立及其正当性有质疑的权利,因为会议最终的结果可能假借了我们与会者群体的名义!
那么,是谁在开会之前早已私下安排了一切?谁又知道开会之前早已安排的一切?当然是单位领导及其亲近的追随者。由此,会议尚未开始,与会人员中其实已经“先天”存在了不平等的类属。
开会实际上是给威权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力量的空间或舞台。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既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无言的反抗”,最多只能是默许而己。正是拜“默许的大多数”所赐,中国式开会才能以群体或集体的名义顺利进行。
筹备工作既然已经安排就绪,接下来的就是正式会议了。如果说开会的筹备活动类似于戏剧演出的后台准备工作,那么正式的会议自然就相当于一出戏剧的前台表演。
通常,会议总是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预定的与会人员围绕预定的主题、按照预定的议程、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主持人的开场白,单位领导的主旨宏论,与会人员的发言、讨论、表决,等等,会议的进程有条不紊,表面上会议的气氛亦颇为民主。其实,中国式开会的实质就是单位领导发表讲话,其次才是领导追随者的发言,以及一般与会人员的在场。
单位领导讲话是有颇有讲究的。首先,领导肯定得坐在主席台或诸如此类的显赫位置上,如有若干领导在场,则其座次又必定有等级之分;其次,领导讲话不会有什么时间和方式上的限制,他(她)想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哪怕“不小心”念出一箩筐别字,反正他自己不知道,其他人想笑也不能出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领导在开会前拟定的讲话就是会议主题、目标及其结论,一般无须讨论,即便讨论,也无非是走过场,形式化而已。
至于领导追随者的发言,自然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其内容和功能无非是对领导讲话中的观点及其潜在意图进行注释、解释、发扬、补充、例证,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或执行的方案、措施和步骤。一般来说,领导的追随者与领导之间早巳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其追随者“身份”在开会之前已经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了。当然,在领导的威严逼视或“巧妙启发”下,开会过程中也不时会有一些并未事先安排的与会人员临时“投诚”,从而栖身于领导追随者行列。
由此说,开会实际上是给威权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力量的空间或舞台。
正如戏剧表演总是需要主角、配角和观众才构成一出公开的演出,中国式开会也是如此。单位领导自然是开会中表演威权力量的主角,领导追随者则是衬托威权力量的配角,而我们大多数的一般与会人员就是被动领受威权力量的观众。只不过,这个大多数“观众”难得有欣赏威权表演的心情和随意出入会场的权利。
作家王小波曾提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概念,这个概念当然妙不可言。不过在中国式开会这样一个直面威权的特定情境下,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既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是“无言的反抗”,最多只能是默许而已。事实上,领导在会议上的决定或所谓提议总是毫无例外地被一致通过,不论形式上是与会人员齐声喝彩、鼓掌肯定、举手表决、匿名投票,还是大多数与会人员只是保持沉默而已。的确,若非如此,单位领导哪有威权可言?而大多数人也总要继续混口饭吃。故此,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或可称作“默许的大多数”。
可以说,正是拜“默许的大多数”所赐,中国式开会才能以群体或集体的名义顺利进行,单位领导的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化为了群体或集体公开的共同的决断,至少形式上如此。
中国式开会假借着集思广益、群众参与、公开确认的名义,以一种社会仪式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步具体化、明确化、扩大化、形式化、常规化及正当化,进而心理内化,即形成或强化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自我认同。
如果我们将开会看成一种制造或生产的机制,那么,开会最终会生产出什么产品呢?显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会议目标效果,或是形式化的决议、报告,或是非形式化的信息传达、统一口径或指令,等等。其实不仅如此,开会还能生产出许多 无形的产品。譬如,社会认同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社会心理产物。
一般来说,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主观上对自身既定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确立、认可、接受和接纳的过程或状态。诚然,人们的社会认同并不完全由开会制造,但开会作为一种群体公开、共同确认的社会仪式无疑对人们的社会认同有着巨大影响。
就中国式开会而言,其或许可能生产出单位认同、职业认同及角色认同等产品,但其标志性的社会认同产品则是人们对相互之间不平等关系的认同。实际上,随着开会的发起者、筹备者们秘密滥用组织安排的职权及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着单位领导在会议主席台上居高临下地宣布早就拟定腹稿的决议,随着领导追随者不是坚守职位而是趋炎附势、仗势欺人,随着与会者中出现“默许的大多数”,中国式开会就假借着集思广益、群众参与、公开确认的名义,以一种社会仪式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步具体化、明确化、扩大化、形式化、常规化及正当化,进而心理内化,即形成或强化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自我认同,而这种关系自我认同又进一步确保随后类似的威权表演会议顺利召开,从而源源不断地再现这种不平等关系的自我认同。所以说,中国式开会其实也是各种不平等关系认同的生产及其再生产方式。
自小到大,从那个单位到这个单位,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面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自我认同,随着一次又一次雷同的与会经验,这种不平等关系认同与日俱增……
应当说,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如不同的知识、能力、经验、成就、品性及个人魅力等,法国思想家福柯甚至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平等。我们说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实质上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人格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由此,不论是正式制度赋予人们的权力,抑或是人们在非正式制度下滋生、累积的权力,总是要受到一定的规范牵制。
中国文化历来就有崇尚威权等级的传统,威权自然也不假掩饰地出入于各种公开或私下、正式或随意的场合。与此相应,传统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存在不平等关系认同的文化基因。按说,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背景之下,由威权产生的不平等关系及其认同早应失去正当性,可令人遗憾的是,不平等关系认同竟在开会这种原本最能体现当代人平等意识的社会生活模式中生根发芽。
对我们个人来说,虽然起初这种开会中威权造成的不平等意识可能是模糊的、抽象的、间接的、零散的,我们不想也不愿意认同或干脆假装认同这种不平等关系,但自小到大,从那个单位到这个单位,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面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自我认同,随着一次又一次雷同的与会经验,这种不平等关系认同与日俱增……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
链接:
会议成本
开会之前,算算会议成本;开会之中,想想会议效率。开会也有其成本计算方法。
会议耗费的物质成本,如会议设施租用、场地、旅行费、食宿、文件准备费等总会被认真考量,但内部会议的无形成本,通常不容易被注意到。
目前国外流行的一个会议无形成本计算公式是:
会议成本:每小时平均工资的3倍x2x开会人数x会议时间(小时)
公式中平均工资之所以乘3,是因为劳动产值高于平均工资;乘2是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损失要以2倍来计算。因此,参加会议的人越多,成本越高。
会议史话
有考古者发现,从远古开始,人类就产生了开会的形式。当时,大家聚集在一块空地上,讨论一块肉或一张兽皮如何分配,以及安全等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人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需要。
之后,随着社会等级的出现,什么级别的会议,就由其相关等级的人参加。由此,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会分子和集权政治。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议出现了职业分界趋势。会议分子因为职业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的行业会议,无界别的全社会统一大会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有些政府部门也在想办法减轻会议负担,出现了无会周、无会句,把官员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
现在,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在农村,有了村民代表,所以基本不需要开全体村民大会。在城市里,只有当社区居民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开发商及物业公司论理时,才能召集起会议。
说到底,会议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沟通的问题,现在由于媒体和通讯工具的发达,已经部分地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功能。
“会议分子”百态
曹红蓓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着开会,“在开会”也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推脱之词。打电话时总是听到对方在电话那边低弱地呵着气说: “喂,开会呢,呆会儿联系。”或者, “开会呢,有事发短信吧,挂了啊。”应该知道,我们碰上了一个典型的会议分子。
不同级别、大大小小的会议分子和外围、边缘会议分子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道风景。
五类会议分子
高级会议分子
他们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二把手或公司的老板、高管,在会议上,他们通常是主席或贵宾。手中的权力使他们在会议过程中不敢随便表态,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讲一通永远正确的废话。
共同特征是:都研究过中国革命会议的历史,、庐山会议等重大会议的深刻教义他们烂熟于胸;他们惯于抽象概括,出口就是一、二、三。边说一,边想二,在一个分支话题里扯多远都能再拉回来。表态时充满了技术性的智慧,喜欢用先肯定,再转折的表述方法,如: “行,我觉得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又怎么办呢?”爱用“啊……”作为一句话的起头。
中级会议分子
他们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部门经理。在不同会议上,时而是发言的主力,时而是坐在主席台上但不发言的人,时而是主持人,时而是陪会的听众。因为承上启下,中级会议分子在体力上是最累的。
共同特征是:手机常设在静音状态,经常在厕所里或厕所附近打电话;知道什么会上应该毕恭毕敬,什么会上应该慷慨陈词,什么会上应该休养生息;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会冲会”的情况,跟他约时间,他总是先说“好,没问题,就这么定”,然后再加上一句“到时候再确认一下”;不管听没听清别人说什么,都习惯性地说“好的好的好的”。
低级会议分子
俗称是群众,听大报告、全体员工大会或自己小部门的例会,是他们仅有的出场机会。
共同特征是:能够成功地把会议时间转化为手机短信的无线QQ时间;在会场上比平时任何时候都热爱阅读;一定要和另一个标准的低级会议分子坐在一起,以便在纸上漫画交流;趁会议让脑子放松下来,做做平时没时间做的白日梦;怀孕的低级会议分子会在会议时间里安详地感受胎动;开小部门例会时侃侃而谈,进入大会场后即自觉 进入半聋哑状态。
外围会议分子
娱乐、IT等行业特别喜欢作秀和宣传,“跑线”的记者们比其他同行要忙很多,他们辗转于各个会场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前几年,会议多半有礼品赠送,又有饭吃,所以出现了一帮会议骗子。他们给前台放一张名片,就可以领礼品、蹭饭。现在主办方有经验了,一般都规定持邀请函才能参加,安排吃饭的也越来越少。
边缘会议分子
边缘会议分子过去叫“办会的”,现在叫“会展行业从业者”。
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IT行业的作秀狂澜中诞生,之后很快冲破了,T的围栏。现在的局面是,你来决定秀什么,他们来决定怎么秀。在作秀型的会议中,他们是导演,再重要的核心会议分子,只是演员表上的一个名字。
会议大国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会议名目繁多,任何人随便就可以罗列出数以十计的“会种”。
层出不穷的会议新花样,不仅培育了一批铁杆的会议分子,还催生了庞大的会议市场。现今中国人一年有多少人在开会?开了多少会?除了单位内部的各种日常会议外,来自会议市场上的一些信息又表明:1999年,北京只有一二百家服务于会展的专业公司,而到现在已有4000家以上。如此众多的公司靠会议生存,会议之多可想而知。
中国旅行总社的会展部门1996年成立后,业务量以每年10%一20%的比率增长。国内中旅还不是接会议团队最多的旅行社,但去年承接会议团队已达六七百个,人数1万人左右。在被称为“年会天堂”的海南,亚龙湾边的喜来登大酒店,每年要接待将近200个会议团队,每年12月份酒店有半个月都是满房,房客都是来开会的。
会议分子关键词
今天,开会成为许多人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么多的会是从哪里来的?
沟通决策
“我乐于去开的会有两种:一是解决问题的,一是统一思想的。”民营企业经理李毅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事业单位,会议都被当成沟通和决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部门的放权,政府的会少了,企业的会多了;在企业里,大型的会少了,小型的会多了,这些都是基于沟通和决策的有效性考虑,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人都觉得有会开的重要原因。这个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业已开始,因此,“沟通”和“决策”是广大会议分子最为熟悉的第一批会议敏感词汇。
作秀
“作秀”应该是会议分子的第二敏感词。整个中国的公关策划业和展览公司的兴起,有赖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IT泡沫时代。公关公司客户经理孙英回顾,那时候公司玩的是概念、模式,要宣传这些东西,就得开会,而开会的第一目的是秀自己。
以秀为目的的开会,花样当然要多,节目当然要精彩,于是才有了诉诸专业公司的需求。那时为会议服务的公关公司和展览公司进入门槛极低,大部分都只一两个人,利润率达到200%,绝对是暴利行业。
休闲
当各种规模巨大的会议中心和会议休闲度假村在大城市的周边兴建起来的时候,“休闲”就成为会议分子心目中的第三敏感词。一般来说,凡是在上述地点召开或由旅行社承办的会议活动,基本功能便是休闲了。这种会议,玩不好就意味着不圆满,不务虚就显得太别扭。对此,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以至越来越多的人把会议作为一种休闲和福利的方式坦然接受。
会议综合症
毛彤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周一是老板跟各部门经理开会的固定时间,会上,她最怕听她的老板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这句话一讲,会就要开上一天了。周五毛彤还要开一天支持销售的会。这样,除去开会,毛彤实际上一周只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三天。
毛彤的公司还常开一种不定期会,一个部门准备些吃的,冰激凌、汽水、咖啡、汉堡包等,邀请其他部门的人来一起给他们出主意;原本想头脑激荡一下,不过,来的人通常是胃部激荡一下后留下几句什么也不是的意见便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