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我三岁时,用稚嫩的双手捧起这本大大的《唐诗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拥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我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有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总之,唐诗在人们精神文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接着,一个个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韵诗在我口中荡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移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儿识月》带领我飞入梦幻之境,让我学会深思,让我在月明如水,皓月当空的夜景中漫游,领略诗人的无限魅力。
“车粼粼,马箫箫……”这便是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是我在十岁时认识的诗。在杜甫描写的大丈夫被捉去当负沉重的徭役和征战,只留下妻儿在家中悲伤地哭泣时,悲愤的心情从我心头涌起,我多么希望我当时能在诗中充当一名主要任务将那些兵卒赶走,让各家庭团聚起来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现实社会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乃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在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情致缠绵无限。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生死爱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现。那悲伤的爱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仰。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当今正确的说法。唐诗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刚刚挑书不久,老妈发现了一本《绝句三百首》。她拿到手里这里翻翻,那里翻翻,一会儿就合上了书本,连连点头,自言自语:“这些诗人写得好有韵味,好友气魄,实在是好……”她问道,“你要不要买这本书?”妈妈顿了一下,“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吗?记住。”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惊住了。我马上把老妈手里拿着的《绝句三百首》夺过来,开始选择诗歌阅读。
看看王昌龄的这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哇哦~好有气魄啊!实在是有韵味。好诗!好诗!”看完诗歌,我连忙竖了个大拇指,发自内心真实的高度评价。
诗歌的底下有着一些注释。我还看到了本书编者和清施补华对王昌龄《出塞》的评价:这首诗边塞绝句,被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赞为“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徘侧,令人百读不厌”,明李攀龙推许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以“明月”,与“关”紧扣边塞,以“秦”、“汉”二字作时空的延伸,构筑了一幅苍茫雄浑的意境,一下振起全篇!黄生《唐诗摘抄》:“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
看我点评我“啪啪啪啪啪”地连连鼓掌。一首诗歌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不愧是“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徘侧,令人百读不厌”啊!
要是我的诗歌可以给古人点评点评就好了!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我的诗歌的。可惜现在已是现代。——而且我还没有作过一首诗。
我的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不自己也作作诗?
“作诗?好注意!”瞬间,我愉快起来。
回到家,我连忙拿出笔和纸,开始用大脑寻找作诗的灵感……
写鸟?到底从哪下笔。写花?能写出韵味来吗。写感受?现在在找灵感呢,没什么感受。写猫?我写得不可爱……
八点。八点一刻。八点半。我连作诗要写的对象都没选择好。思维真不敏捷!咋办?!
虽然自己还没选择出作诗要写的对象,但是我坚持继续思考下去。再找找吧,一定要选择出一个对象——生活中有那么多事物呢。
我又开始寻找作诗的灵感了。
写人?我没兴趣呢。写狗?可惜我和狗和不来。写河流?怎么写呢。写高山?我没注意观察呢。……
九点。九点一刻。九点半。九点半了,我始终没能选择好作诗的对象。
我只好无奈地停止了大脑的思考(生怕浪费掉很多时间),伤心地问老妈:“我都花了一小时了,咋作不出一首诗?”
老妈对着我眨眨眼,有点疑惑:“怎么…难道你忘了刚才我在书店里对你说过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啊!”
和往常一样,我并没有对身边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沉静的阅读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一定会与一部经典遭遇。
独坐陋室的阅读往往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让我的关注渐渐地集中到一本经典上来,倾心品味,反复再三。由此,我不可避免地碰上了《古文观止》。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被若干前辈和同龄人奉为经典的古代文集时,我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了这本书里将近一半的篇幅。在课本里,在图书馆里,在人们的语言里,我早已熟悉了《古文观止》里记载着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很随意地存在着的,只有喜欢阅读,并且希望认真地读一些书的人,才会与之相遇。在这里,我可以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中国文化传统里,与《古文观止》性质相似的选本还有《唐诗三百首》,二者在中国绝对是最具权威性的两本古诗文选。但是在国人的阅读经历里,没有见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翻一翻《古文观止》,哪怕是仅有的一次。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同样是国粹,《唐诗三百首》成为不是下里巴人的下里巴人,《古文观止》却成为不是阳春白雪的阳春白雪。
《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风华正茂的时代,《古文观止》却为我们记录了中国的大半部人文历史的精华。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许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诗三百首》的功利性,而对于《古文观止》的阅读,除了能够在那些文字里读到一些前人对某些人所作所为的私人评价之外,再不能为自己的颜面与荣光增添一些东西。所以,这本注解与正文同样丰富的经典,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太多的入口,只好等待着有心人,在孤独、落寞、失意、怅惘的时候,才会放弃众多无法实现的欲望,在长吁短叹中阅读。这就是尘世中我们经常看到了隐者抵达《古文观止》的途径。
在滇西北的枝叶与花朵的簇拥里,也许,这是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的绝好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滇西北总是一个宁静而安详的地方,江河与山冈,把滇西北围起来,仿佛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书房。在这里,如同一个隐者一样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情形,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平静的心情来品味这本书。
当然,在众多隐者当中,还是会有很多人绕过这本书,直接沉落到比《古文观止》更遥远的《周易》、《老子》里去,把失意归根于风水之类的因果里去,一边喃喃自语放鹤田园,一边侧目庙堂之高。因此,《古文观止》似乎更多了一些寂寞,仿佛要无人问津了。然而,《古文观止》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有人在安静地阅读,并且一读再读。这就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有人在路过之后就离开了,有人在离开之后再回来,还有的人,在回来之后,再没有离开。我有两本《古文观止》,一本是1982年8月出版的繁体字版本,到1993年,它已经印了5万7千本了。还有一本是1981年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到1991年,也已经印了20万本了。如今,时间又隔了十多年,不知道这两个版本还有没有再印。然而,这个数字已能够说明问题了,况且,这本书到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版本,大概也只有专门从事出版的人才能够知道。
《古文观止》是一本特别厚重的经典。这里并非只是说它包含了中国由周至明的思想与文学精华,从最浅的层次来讲,它的厚度与重量,远远地超过了《唐诗三百首》。因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随手放进口袋里,在茶余饭后掏出来读一读。好在滇西北的宁静,给我带来了绝好的机会,让我多次带着它,在野外随意地找一个无人的树丛或者阡陌,把自己隐藏在叶子与枝干之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潜心品读这本有着相当厚度与重量的经典。我至今都很固执地认为,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必须是心神宁静的时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适地躺下来,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才会读出其中的境界来。
《古文观止》与众多的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既不像《老子》那样讲究内敛与隐忍,过分地追求自我修炼,也不像《孙子兵法》那样工于心计,更不像《厚黑学》那样厚颜黑心。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臧僖伯、子鱼、唐雎、冯谖、邹忌、苏秦等人的故事,记录了古时的士大夫种种的智慧与谋略,却又始终在告诉你出世时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列国东征西讨的刀光剑影里的道德华彩。
在《古文观止》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多的是人性品格的外化呈现,比如:“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样的句子与段落,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古文观止》才会让我们数百年来一直平静地阅读着,如饮美酒而沉醉于心,如见师尊而虚心聆听。
厚厚的一本《古文观止》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描述远古时代的战争,通过硝烟弥漫里的人影,把智性展现出来,满足了一些人窥视铁血时期的强势品格的欲望。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古文观止》就不难发现,这本书还不止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哲人,它让你能够不断地领略到一种惊人的胸怀与气质,不动声色地让人为之倾倒。当我的目光绕过《出师表》《屈原列传》《岳阳楼记》等荡气回肠的篇章,我总是要在《李陵答苏武书》、《陈情表》里停留很久。苏武在中国历史里的跋涉,不知道支撑了多少人的精神,使其为之而自豪,并引为典范。与此相比较,同时代的李陵则因为投降,被写进了一段又一段历史,为众多将相仁臣所不齿。但是,被奉为古文经典的《古文观止》却收录了一个投降者劝降苏武的书信,真不知道编这本书的吴楚材和吴调候当初是怎么想的。但是,作为一个叛臣贼子的见证,却与《出师表》之类的垂世名篇同列一卷,读来却同样是感人的。也许,这就是散文所特有的气质吧。
随着我自己的创作逐年深入,在偶然的一些宁静时光,我经常会在内心深处对散文本身所应该保持的本性,淡淡地思考。散文这一看似很随意的文本,它原本是应该把心理纤尘不染地显现出来的。一本《古文观止》看似复杂,但是它却只有一个主题:做人。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今年暑假,在语文老师王海文的倡导下,该班举办了阜宁实小五(1)班首届背诗会,经过激烈的角逐,于7月20日在阜宁实小礼堂拉下帷幕。裴杨同学最终以两分钟背诵17首获得冠军,朱昱同学以15首的成绩,屈居本次比赛的第二名。
本次比赛的规则是:首先通过抽签的方式,将40名同学分成五个小组,进行两轮淘汰赛,选出在一分钟内背诗最多、表情最丰富的4名同学进入决赛。在决赛时,第一个上场是朱昱同学,朱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又是语文班委,因此在两分钟内,轻而易举地背诵了15首唐诗。这就给后面的三位同学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也使台下的观众觉得他将必胜无疑。
等到裴杨上场时,只见她不慌不忙、吐词清楚,表情时而委婉,时而激昂,所背诗句既有唐诗,又有宋词。而且十分流畅。最终以17首的好成绩,超过了朱昱,赢得了本届比赛的第一名。
世上能称为“作品”的有很多:齐白石的虾,冰心的《寄小读者》,鲁迅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笔下的美丽春天,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王羲之潇洒清秀的字体,郎朗指尖流淌的个个音符……从古至今,有多少拥有美的东西被人赞颂,流芳百世,远近闻名。在这些作品之中,凝结着几十年的千锤百炼,才能出口成章,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百首的唐诗,又要何时才背得完呢?
作品的醉人之处,在于它渗出的一点一滴的艺术之美,可在寒窗苦练的过程中,或许还有一份别致的韵味,那就是作者细致的灵感。灵感,多么好的东西,给一片着色亮眼的花朵加上了金黄的花蕊,那种灵气,那种最能体现性格的东西,又让人如何仿造呢?
不少人知道应该如何创造作品,知道作品的精髓来自灵感,可却不知灵感何时而来。在小时的我编儿歌时,捂着怦怦直跳的心问妈妈:“为什么我会紧张?”妈妈回答我:“因为宝宝有了灵感,有灵感说明宝宝想‘创作’了,宝宝快‘创作’,否则灵感跑了就写不出来了。”“为什么灵感能‘创作’,为什么灵感会走,为什么灵感走了就写不出来了?”我睁大的眼睛提出我的问题,可妈妈却无言以对。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对于灵感的感觉清晰起来,读过《青鸟》以后,我感觉到灵感的家仿佛就是那兄妹俩爷爷奶奶住的地方,进去时渐渐清晰,出来时渐渐模糊,灵感是个精灵,不知是我找它还是它找我。我一直认为灵感是作品的心灵,是作品的生命。没有心灵,就没生命;没有美丽的心灵的人,是不完美的,同样,没有灵感的作品也不能称得上真正的作品,每部作品都会经过灵感这一站,一个赐予作品魂灵的地方。
灵感到底是什么,真的有人说的清吗?
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好书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这都反映出诵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对于一般本科学生来说,主要作用和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人文素养。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
2分层次教学
人所共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与学习难度都较大。有鉴于此,本课程可以按照分层次教学的方式,通过班级教学、小组辅导、个别指导等教学活动来加以实施。也就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之下,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下层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要求掌握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最低达到分解后的基础目标;中层学生知识基础较好,要求掌握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力求达到分解后的较高目标;上层学生知识基础较为扎实,要求掌握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以及拓展延伸的有关内容,力求达到分解后的发展目标。在小组辅导和个别指导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开展分类施教工作,对下层学生以补课为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激励他们向中层学生靠拢;对中层学生以巩固深化课内所学知识为主,尽可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励他们向上层学生靠拢;对上层学生则以引导自学深造为主,尽可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境界,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知识和深入理解作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讨论式课堂教学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课前预习: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阅读教材,围绕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上课讨论稿。课堂讨论:这是讨论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个人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教师总结: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问题,使其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来,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以及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学也已经将背诵古诗列为重点,小学阶段每册教材都编排了适量的古诗,另外,还规定了75首课外必背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面对知识、阅历都比较浅薄的小学生,该如何教好古诗,让学生真正走入诗境,受到诗词浓郁的文化熏陶?放眼当前古诗教学,基本模式都差不多,解题、释词、明诗意,反复诵读悟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简单一看,学生会背会默会讲,教学效果很不错。而实则呢,学生只是学到了如何肢解古诗词,而诗词所含的独有的韵味与意境却被破坏殆尽了。真正教好古诗词,我觉得首先就是要确保通过教学,学生能领略到诗词语言的韵律美,无穷的意境美,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地、个性地去感悟体会诗的意境,而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肢解字词上。
一、模糊解读诗意,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美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能大体说明就行了,不必要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对诗词深层次的含义也会慢慢领悟到。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诗词中描绘的情景也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而不宜过度分析词句。
二、适当解读语法,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古诗词中的遣字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式美而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文中已基本不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不必深究。还有如古诗词中的押韵(古韵)、平仄等,除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外,一般学生则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而且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就是要多读多背。
三、有分寸地解读背景,激发兴趣,余音绕梁
古诗词是人类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与诗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既有诗人性格的痕迹,又有时代鲜明的足迹。学生适当了解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等背景资料,能激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恰当的介入背景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思考,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方法,但有的教师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那个时代的背景资料一起呈现出来让学生读,既耽误了时间,学生又学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那么究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真正需要哪一段背景资料或哪个历史典故教师必须先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处理背景资料时要能简则简,适当结合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恰当取舍,为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旨服务,点到即可。甚至还可以留有悬念,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或者这首诗更多的情
况,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都是有限的,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最好不过的了,余音绕梁久不绝。
让学生充分领略诗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无穷的意境美,能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备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英语口语就是其中说的技能。因此,英语口语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提高英语口语教学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创造英语听力训练的机会
听和说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听又是说的前提,尤其是英语学习,如果不把听的能力培养好,就无法接受信息,就无法理解别人所讲的话,更谈不上和人顺畅、正确地交流。听力水平的高低对英语口语至关重要,这是无庸质疑的。那么怎样过好听力关呢?笔者以为,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创造英语听力训练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听力。
2. 英语口语发音
教师应利用收录机、电脑、VCD/DVD等多媒体工具,以及自身流利、正确的英语口语夯实学生的语音基础。首先,让学生准确掌握四十八个音标的读音;其次,教会学生能够正确利用音标拼读单词发音;再者,教会学生音形意相结合记忆单词;最后,要教会学生连读、失去爆破、弱读、变音等口语技巧,让学生具备相对完美的英语口语发音。
3. 灵活运用基本句型
基本句型是英语口语的基本构架,教师应引导学生熟读熟记课本或各种资料上提供的好句子,并深入理解句子实质,以便举一翻三,灵活运用基本句型创造出各种适合各种语言环境或要求的句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过好基本句型关,也就相当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了。
4.引导学生过好词汇关
熟读熟记了许多的基本句型,没有丰富的词汇就没法进行适合语境要求的口语表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过好词汇关。怎样才能过好词汇关呢?笔者以为,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单词、短语;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本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比较全面的掌握、运用单词、短语,而不能孤立地记忆单词和短语。
5.注重英语语法基础知识教学
有人认为语法与英语口语无关,其实不然。在英语交际活动中,学生们有时需要借助于已学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判断出听到的句子的用词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有时需要借助于已学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因此,要提高英语口语教学,必须注重英语语法基础知识教学。
6.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勇于进行英语口语表达
中国学生多受传统影响,把面子看得过重,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不敢进行英语口语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丢脸,敢于大胆地、清楚地、大声进行英语口语表达。要真正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他们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对学生具有爱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2)注意了解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差异,并根据他们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的不同,使英语口语练习具有层次性,让具有较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学生表达较高难度的内容;让英语口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表达较低难度的问题。这样,使学生能够也敢于表达,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
(3)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以免影响学生情绪,打断学生思路,同时保持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连贯性、完整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可以另寻时机提醒学生,最好是多做正确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强化练习中将错误弥于无形。
(4)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评价应多用诸如“Well done”、“Good job”、“You are great”等正面鼓励性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产生自信,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7. 提供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
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长期不用就会生疏、遗忘,常用常练就能得心应手。怎样能够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身体力行,在课堂内外,特别是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教学,即使不能做到“No Chinese in English class”,也应该力避汉语;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各项表达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利用收录机、电视机、VCD/DVD、因特网等,多看、多听、多说英语,做到在用中学英语,在学中用英语。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的英语知识, 扩展了英语知识面,又练习了英语听力和口语。
总之,要提高英语口语教学,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总结。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