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去年的树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去年的树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去年的树课文

第1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高中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实际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仍然存在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不利于高中生群体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本文以“曲线与方程”一课为例,结合当前阶段高中生群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结合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落实的现实背景,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也需要及时进行转变自我的教学观念,摒弃过去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深入明确其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在完全认知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其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在保证不断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班级中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并掌握其概念,进而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以学习问题为主要课题引入内容,结合精心设计的相关驱动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时有效地融入至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的“曲线与方程”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科学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细致划分成为四个层次.首先,为班级中学生集体教学曲线方程的知识内容,使其深入明确曲线方程的数学定义,进而全面掌握特殊曲线与方程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其次,为学生正确指引出一个求解曲线方程的具体流程,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解答其学习问题;再次,借助不同类型的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数学影响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可以十分合理地再次建立直角坐标系;最后,可以自主进行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并有效地利用坐标法来全面解析其数学问题.

二、精心设置问题,组织合作探究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教师,只有高中生群体对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习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多变地设计其数学问题.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合理地划分成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集体为其布置学习任务,使班级中学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在全面构建温馨友爱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能力.

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前后桌的4名学生划分成为一个小组,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教学问题,进而全面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讨.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际学习情况,提出学习疑问.如,你想要邀请自己的好友去某某咖啡厅喝咖啡,其咖啡厅的位置在路官一街红粉路左侧50米,你该如何将其进行叙述?此时学生可以借助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将问题简单解决,运用其中的点与坐标之前存在的对应关系来全面落实曲线与方程隐含的数学关系.

再如,数学教师也可以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布置“绘画出两坐标轴所形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要求学生求出其方程,并及时地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

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图像的展示,并有效组织班级中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并在练习本中进行绘制.数学教师需要及时解答学习疑问,学生则可以借助其学习问题,来全面解析其概念.学生在经过细致的学习讨论分析后,得出倘若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其到这两坐标轴之前的距离是相同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同时也就求解出其方程x-y=0[1].

三、科学展开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阶段,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其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内部隐含的关联,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凝炼其教学评价语言,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2].一些与之相关的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语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为此,在实际开展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不断为学生加油打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参考文献】

第2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

3.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多元理解感悟童话揭示的道理。激发阅读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故事,知故事

1.谈话揭题。(略)

2.整体感知故事。

(1)开火车接读故事,着重指导读通、读顺、读正确。

①随文识记“伐”的字形、词义,“融”的字音、字形(利用汉字溯源法■,讲解左边是鬲(lì),古代一种烹饪器,与鼎相似),书写。(请一生到黑板上写,教师讲评,指导观察融的笔画,范写,全班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②发现有读不好儿化音时,相机指导“鸟儿”“哪儿”“细条条儿”“一会儿”等词语的读法。

(2)掌握故事大意。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先让学生练习用自己话进行概括,然后出示填空题,辅助不会的学生再次进行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摇)。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她着急地找呀找,问过了( )、( )和(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3)厘清故事角色、文本重点。

师: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小鸟、大树、树根、门、小姑娘)她们进行了几次对话?(4次)请用波浪线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直线画出大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设计意图:用开火车接读故事、发言,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再巧设填空题,抓住故事角色,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整体,而生字教学重视抓重点,抓难点,侧重进行个别笔画的指导,体现了该年级识字教学的特点。】

板块二:赏故事,悟主题

过渡:通过画画、读读,谁能发现这个童话故事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为主?(对话)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地读书。

1. 运用引读,感悟“天天”的涵义。

师:春天来了,鸟儿站在树枝上——生接读:天天给树唱歌。树呢——生接读:天天听着鸟儿唱。

(“夏天、秋天、冬天”的引读略)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大树和鸟儿天天在一起度过,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是哪个词,请把它写下来。(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快乐、和睦、令人羡慕、相依相守……)

指导朗读:要求把这对好朋友的快乐、相依相守读出来。

【设计意图:运用引读唤起学生心中潜在的“情场”,从而进入角色,形象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概括文本相关内容,这是在指导学生学习作批注,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文字的运用。】

2. 体验“离别”的情愫。

师: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远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又是哪个词,请再把它写下来。(依依不舍、伤心、难过、无奈、痛苦、难舍难分、充满期待、相信承诺……)

(指导男女生分角色读略)

3. 感悟“寻找”的心情。

师:春天又来了,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的时候,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寻找的过程中小鸟的心情有变化吗?把你从每组对话中感受到的心情变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对话的旁边。

【设计意图: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的阶段,因此,更应关注学生课堂阅读表现,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思考,学习使用圈、批、注等方式,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1)指导三组对话的角色朗读,通过指名读——师生评议——想象小鸟寻找过程中的心情——配合读的方法重点指导小鸟的问话,体会小鸟的情感。

(2)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读着读着,我们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苦苦找寻好朋友的鸟儿,你一路追随着树的行踪,一路打探着树的行踪。一路上,你心里怎么想?你想怎么呼唤大树的?请简要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3)师生齐读课文,再体会小鸟的情感。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读第五至第十四自然段,把你体会到的小鸟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请三个同学当树根、大门、小姑娘,其他同学读小鸟的话,我读旁白。

【设计意图:挖掘情节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方面可以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体悟“眼神”的内涵。

师:(出示课文插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了朋友,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

师: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5. 穿透“看”背后的目光。

师: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鸟和树》来命题,而要用《去年的树》作题目?被称作日本的安徒生的新美南吉先生难道不明白题目大多是文章的高度精华所在,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总结吗?

师:看着课题,读着《去年的树》,你们又能看到什么?(指名说)

师: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去年的树)

师: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去年的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验小鸟的内在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是理解,更是在运用。紧扣“看”字,探究题目的内涵,引发更多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标“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

板块三:讲故事,明写法

1. 扩写故事。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把新美南吉略去的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的心理描写补充出来,以接龙的方式,合作着把故事讲出来。

2. 推荐经典:阅读新美南吉的代表作品《毛毯和钵之子》《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等书。

第3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今天,我们学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我从中感觉到鸟儿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树,最后面对着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中,大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你对树的那种真挚情谊感动了我,我要和伙伴们友好相处,珍惜现在的友情。

鸟儿,你不要伤心。你的树朋友变成了明亮的灯火,给小女孩带来了光明,给人们作出了贡献,树没有白白化成灰烬。你应该为你的好朋友感到高兴哪!

鸟儿,你不要伤心。你的树朋友那么粗壮,一定会做成千千万万盒火柴送到各个地方。在火柴没有化成灰烬之前,你快去给它们唱歌吧!他们听了你优美的歌声,一定会感激不已的。

鸟儿,你不要伤心。你的树朋友的根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雨水的滋润下,在春风的吹拂下,还会长出许多的树枝和嫩绿的树叶。到时候,你又可以给你的好朋友唱美丽动听的歌了。

鸟儿,鸟儿,你不要伤心了。要不然,我在地上种许多的小树苗,让它们听着你的歌儿快快长大,都来做你的新朋友。

第4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关键词:读悟结合 抓切入点 入境品读 快乐阅读

自从我校提出自主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来,学校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以读为主,读悟结合。怎样才能做到读悟结合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切入点,进行情趣阅读

所谓情趣阅读就是有情有趣的阅读,使学生阅读的心境与文本语境产生和谐的振动。唤起学生阅读情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切入点。我看过两位特级教师孙老师和王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切入点。孙老师是从“听”切入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细读课文,乐曲、人物、景色融为一体,最后以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的感受――“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行拓展提升。王老师则由“景”切入:《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课文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大声朗读,把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读出来。然后,由景入情,沿着“发现一片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的思路感悟课文。在上述案例中,两位特级教师都把握了这种相似的关系,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意味着教学的思路从混沌到有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显然切入点的确定是很关键的,笔者认为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紧扣课文中心总揽全文;

2.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3.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

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接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词析句、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感受文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读书感悟,让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感受到,小钱在18岁花一样的年龄,就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是多么的不幸。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白血病的可怕,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小钱却在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他又是多么的幸运。在学生情感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让学生对此时的小钱及家人的表现在头脑中进行画像,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是这篇课文,在重点段处,让学生多次朗读,感知课文,当学生被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继续为小钱抽取骨髓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时,为学生创设两个情境。

1.听远处传来了房屋倒塌的声音,此时此刻,你就是站在李博士身旁的助手(观察书中的插图),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李博士快走吧,太危险了。也有的说:李博士,我支持你,你一定会成功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让学生继续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通过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李博士及台湾青年那种沉着、镇定及忘我的精神。

2.余震又来了,同学们,房屋在摇晃,你感觉到了吗?针头一次又一次地从肌肤里脱落下来,此时此刻,你就是李博士唯一的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尽管学生的想法不同,但不管怎样,李博士仍沉着地……

让学生再次品读重点句子,感悟李博士一心要挽救小钱生命的这种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的情感真正与作者的情感及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融于一体。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文章故意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挖掘,感悟,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如《去年的树》一课,课文结尾处是这样写的:“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这段话中,笔者抓住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两个开放点,进行品读。

课文中两次写鸟儿盯着灯火,让学生通过换位想象进入情境――如果你就是小鸟,你会想些什么呢?尽管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但都表达了小鸟对大树的怀念,对人类的指责。

小鸟对大树去年唱过的歌会是什么歌呢?从学生的歌词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了震撼,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再次品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守信用,珍惜友情,同时也要增强环保意识。

三、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生活,就是要通过“会悟”“美读”“情境体验”等方式,让阅读还原成生活,就是要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每天阅读,快乐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生活”。我校孙主任已经分年级给我们推荐了许多好书,我觉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的演说、自习课、晨会、校本课程等时间,还可以通过“填写我的读书报告单”写写读后感,通过美文诵读、投稿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去体验和感受读书的乐趣,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参考文献

第5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

第6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关键词] 巧抓时机 有效性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小练笔虽小,但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抓留有空白时练笔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意境和童趣的故事,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将会对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教学《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该自然段,然后谈谈自己的发现。在交流时,学生发现该段话是用“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的句式来表达的。除此之外,火眼金睛的他们还发现了一处毫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省略号。于是,我顺势抓住省略号让他们进行想象:“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分别会变成什么?用文中的句式来写。”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提笔写起来。由于有了这么美的文本作为学生练笔的样本,很快一个个文字秀美、灵动的片段就诞生了。有的写:“他的头发,变成了洒满蓝天的小星星。”有的写:“他的手足,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还有的写:“他的牙齿,变成了深埋地下的宝藏”……通过这次小练笔,学生更加感受到的伟大,心中不禁产生了对的敬仰与赞叹。

又如在《检阅》一文的第1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他做到了与其他队员的动作一致:“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学完了这段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博莱克的坚强。我趁兴问学生:“同学们,波兰的国庆节是在11月份,可这些儿童队员却从7月份开始准备了。腿有残疾的博莱克要做到和队员们步伐一致,整齐划一,那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那在这四个月里,他是怎样训练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呢?”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进行描绘,仿佛身临其境,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博莱克训练的情景。

二、抓文本精彩时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片段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之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

进行仿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其写作能力。

如学习《秦兵马俑》时,课文中对秦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读读文本,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出示的其他兵马俑图片进行模仿练习:“你还看到了哪些兵马俑?将它们写下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并发挥想象,写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通过练笔,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达,还让学生体会到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又如教《秋天的雨》这篇经典美文时,重点让学生感受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该句式时,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该句,细细品味,去感受其独特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个句子,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

三、抓入情入境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在学习这类课文时要做到以“情”来观照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只有在这种入情入境的深刻体验中,学生的文思才会打开,倾诉的欲望才会油然而生。

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戴上鸟儿的头饰来扮演鸟儿,然后以“你是故事中的鸟儿,你看到昔日的好朋友树变成了灯火,你想对他说什么?”来统领教学全程,带着孩子去品读那一个个感人的寻找好友的场面,去感受那份浓浓的友情。在最后讲读“鸟儿告别好友”一段时,安排了一个写的训练。这一练笔在教师的感情渲染中展开:“鸟儿,你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并且你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大树唱起了去年的歌。现在你就要离开了,离开那成天与你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树了,此时此刻,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吧?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忘记了这是课堂,忘记了这是学习,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说,我要写”。

总而言之,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大大地提高了“写”的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因此,课堂小练笔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而应安排得合理、高效,真正变为学生的“乐作”。这样的小练笔才算得上是语文课堂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第7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教学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朗读。心理学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笔者播放了“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乐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观片朗读,激感

实践证明:运用想象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奇丽壮观的景色变化,以唤起学生身心的愉悦,并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进入了情境。

笔者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陶冶。

分角色朗读,融入情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课文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语言感受效果,是朗读教学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还可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分级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有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在编剧、排剧、演剧过程中,着力研究朗读课文需要体现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品悟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再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例如:笔者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情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认真排演,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每一个动作,贴近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着力刻画、研究与模仿。这样,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演课本剧就被显示出来了,这比单纯地由教师讲效果好多了。

总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后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比如朗读比赛、配乐自读、朗诵会等,不仅可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还可以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鸟、大树、大门的语言进行反复朗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伤感。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学生逼真的表演、丰富生动的话语和表情、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在表演中领悟了文章的深意。

第8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1.通过学习“语用”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时,注意以指导学生“语用”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促进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努力创设“语用”训练的教学情境。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时,就用他富有磁性的语言描述配以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现了“一棵树”“一只鸟”的鲜活灵动形象: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这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这样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树和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形成了对树和鸟的总体印象。

抓住“留白”开展“语用”训练。《 去年的树 》这篇童话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动人的友情。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也留下了一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王崧舟老师坚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例如,对于鸟儿问树根那棵树去哪了这个情节,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阅读思考后答道:“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鸟儿看不到树,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无论是“心急如焚”,还是“迫不及待”,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

2.在“语用”训练中注意做到“三个融合”

王崧舟老师开展“语用”训练时,与文本的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做到与情感陶冶、内容理解、思想梳理融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的融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为了让学生理解“天天”中所隐含的内容,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王老师接着问:“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学生回答:“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就在这一问一答间,王老师不仅巧妙地将学生带进了诗般的意境,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的深厚友情,把“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

“语用”训练与内容理解的融合。文中写道: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问女孩火柴在哪儿;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对这段文字,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的感情。学生回答:“痛苦不堪”“绝望”“心如刀绞”……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畅谈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语用”训练,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语用”训练与思想梳理的融合。树成了火柴,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面对此景,鸟儿对灯火唱起了歌……这时课堂响起《 永恒的爱 》这首歌。王老师说:“这是一首什么歌?”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他们回答:“这是致爱的歌”“告别的歌”“永恒的歌”……学生的回答不仅是很好的“语用”训练,而且也让他们在钦佩鸟儿的执着及诚信的同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文章的思想也得到了梳理。

第9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

关键词:情景表演;高效课堂;研读文本;表演实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教学做合一”将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生,听过一遍很快就会忘记,看过一遍就会有些印象,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情景当中,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景表演剧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所带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在研读了教本的基础上,我思索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老师繁琐的讲解,学生机械的朗读,我们还能尝试什么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呢?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很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题材、体裁丰富多样,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的文章。特别是第三单元,是由几篇风格不同的童话构成。情景表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学生走进课文的境界,进行课本剧表演,将有利于学习积极情感和态度的产生;有利于在思考中掌握知识、丰富经验;有利于在表演中发展语言,促进交流;更有利于在多学科的贯通融合中展示精彩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对情景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进行反思。

一、情景表演要在点滴中积累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

开学伊始,我就尝试将情景表演融入语文课堂。课前准备时,我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天表演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表现的欲望,同时达到积累成语的目的。当然,学生不是天生的编剧,更不是天生的演员。一开始尝试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表演的死板,有些学生甚至会在表演中显得十分紧张。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台本,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成语“一毛不拔”时,学生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道具,“吝啬鬼”躺在床上(讲桌),伸着两个手指,要求“妻子”拔掉一根灯芯,那奄奄一息的模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次尝试之后,学生兴趣高涨,学生开始尝试自己设计台本进行表演。半学期下来,学生不光积累了许多成语,表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情景表演应以研读课本为基础

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我尝试将情景表演带入语文教学。然而课本剧的表演与成语表演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成语故事情节紧凑,人物简单,而课本内容学生可发挥的余地小,情节也相对复杂。情景表演不能只是片面追求“热闹”的气氛,以至于让情景表演喧宾夺主。在学习童话这一单元的课文《去年的树》时,我让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通过树桩,门,小女孩的表演,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友情,然而学生的表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仍有几组学生积极的举手。这时,我没有急于尝试其他组的表演,而是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体会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焦灼、伤心的心情。同时,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特点,树桩是树的一部分,他在回答鸟儿时,应该也是担心、焦急的;工厂的大门对于树悲惨的遭遇司空见惯,预期应该是漠然的;而小女孩,应该是抱着同情的心态的。对于他们的语言,我让学生体会后知道朗读,加以评点,甚至要求他们带着表情去读。在新一轮的排演之后,我又叫了一组学生上台表,这次学生将这个童话故事演得很生动。欣赏的学生也深深地被鸟儿和树之间的友情打动了。

三、表演实施应以情入境为目标

除了童话表演之外,有很多课文同样也可以运用情景表演。但也不一定是整篇课文的表演,可是一个需要学生情感体验的片段,也不一定非得是有故事情节的记叙类课文。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表演他们送别的场面。学生课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阳关等相关的资料。两个学生“把酒”送别,想象着元二即将到那荒蛮的地方,再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那种哀伤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意境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在情景表演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需要尝试和反思的地方。情景表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精心组织等,这样才能够推动和谐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夏金秀,创设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小学教学参考,2008(6).

[2]陈东东,教于情,学于境[J].考试周刊,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