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英语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英语,但学生以前不大重视英语,造成英语两极分化严重,且学习积极性低。所以,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除了从思想上给予引导之外,在教学上,有针对性、目的性、有系统、有计划地上好课。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二、教学措施

初一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基础打不好,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大学的英语学习。所以做好初一英语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对此我制定以下措施:

(一)注重发音教学,加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力大有帮助。作为初一的英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音的教学,更要重视发音的正确性,克服学生发音不准的缺点。所以,教师如何讲解48个音素的发音要领和发音比较,让学生掌握好发音规律,并且要像小学一样,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到意兴盎然,增强教学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小学对发音教学不够严格的特点,在单词教学中就要注意元音字母组合,元音和辅音字母组合,辅音连缀,以及多音节的划分,句子朗读等方面的准确性和趣味性。还可以针对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的特点,选编一些与音素相关的歌谣、歌曲、谜语、绕口令以及小短文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所学音标和读音规则,为掌握好单词打下好基础。课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多进行一些“英语小竞赛”、“口语交际”、“情景对话”等活动。

(二)以旧引新,重视中小学英语知识的联系

初中英语课本有许多词汇是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重现率高。在讲授单词时,可采用以旧词解释新词,以新词套用旧句型,以新词造句重温旧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词不离句,活学活用。也可根据同音、形同音不同的词的特点,写出学过的词汇。为此,可让学生准备一本词汇本,每教一个词,就要求他们写出与此单词发音相近或词形相似的单词,看谁说得多,写得快。

(三)在导入新课中教学词汇

大家都知道,词是为句子准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作为初一学生,他们在小学时已掌握大量的词汇及短语(大约七百五十个)。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小学已掌握的词汇,在导入新课中一方面教学词汇,同时用浅显的语言把它们改编成小故事,讲时配以表情、动作来帮助理解,以英语解释英语,新词在句中产生,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学词汇,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采取看图提问、创设情景、小短剧等形式学习新单词,不但学得真实、巧妙、自然,而且对于口语训练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多与差生沟通,助其克服自卑,增强信心,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其学习。虽然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初一阶段决不能出现有英语成绩落后的情况。要及时检查,及时补救。争取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大的检查。

(五)教学上和生活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差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第2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一、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智力因素。智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语言方面的感受模仿能力、听力、接受理解能力的差异,思维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各不相同。

2.学生主观心理因素。不少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好奇,凭的是兴趣,更没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信心、决心,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新鲜感一丧失,便无“奇”所“好”,兴趣顿丧,如果再遇到困难,就信心全失,知难而退,从而放弃不学。

3.学生学习方法因素。英语学不好,甚至掉队的学生,往往学习方法不对。首先是摆脱不了英语的消极性影响,比如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注音,这就使得读音不准,更无法利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这就导致无法完整、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看课文时就会断“章”取义等。

4.教师教学因素。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学的因素,还要涉及到教师教学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时这种制约和影响成了直接因素。初中英语使用新版教材后,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侧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实践练习和技能的培训,而强调背诵课文等,学生就会偏于语法知识的学习,单词的背诵,课文和习题的解答,而舍弃了语言本身的实际运用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单词、句型、语法、习题这些死记硬背来的东西就会遗忘,造成大面积的掉队,并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二、克服两极分化的几点措施

第一,要营造气氛。1.创建英语学习的客观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仅给人以舒适、整洁、美观的感受,还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让语音语调好的学生每天下午进行英语广播,或播放英文歌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发挥,还能营造热烈的英语学习氛围。又如充分利用黑板报,刊登名人名言或异国风土人情的稿件,都能陶冶学生情操,发挥学生特长。2.沟通情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剂。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对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教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敬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之火,激发出浓厚的教学效果,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教法,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研究。不要因为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就忽视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相反,越简单的内容越不好教,越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如:在英语教材中体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的内容随处可见。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课文,教师如果善于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巧妙点拨,及时引导,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自强、自立的思想觉悟。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一陈旧的教法会使学生学习情绪低下,感到学习无动力。而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变英语教法,不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利用实物、简笔画进行英语对话教学,直观、形象地创设情景使学生围绕英语话题进行交流,具有实用性;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式、自学式、表演式、对话式,让他们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

第四,教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性。以前,一些教师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被动学习,压抑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好矫治工作,教师必须做到:1.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多向语言交流传递;2.对学生进行英语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而长久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就会相应提高。

第五,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挂图、录音、投影仪、电视、CAI多媒体、简笔画等,把枯燥无味的英语变成鲜活、有趣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和理解。

第3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常常遇到下列情况:

1.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在对话中老外提到“I’d like some black coffee.”,可是我们学生不理解意思,把放了糖的咖啡端给了他,结果引起了误解。

2.有些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因而与老外交流时会问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了老外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

一、英语较精确明晰,汉语则笼统模糊,汉英语言逻辑顺序不一样

1.出于综合把握对象的思维定式,中国人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在意义的网络中确定其意义。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supper 分得清清楚楚。

2.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而英语则可以借助丰富的连接词,按意思和结构需要灵活安排。

二、汉语重音合,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

英语的语法构成具有明确的形态标志,每一种语法意义都由一个明确的形式表示。如: 名词复数加s或es,一般将来时shall/will加动词原形等。英语注重形合,具有以形统意的特点;而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具有以意统形的特点。

基于上述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重视在不同情境中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运用

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do you do? 何时用How are you? 何时用Hi! 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pretty,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 “man” 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snowman,… 及词组play the man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

二、突出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的引用介绍

在与英美人士的实际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使用习语(idiom)及俚语(slang)。我们往往会从字面理解,把milk way(银河)说成是“牛奶路”、big fish(大人物)说成是“大鱼”。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习俗、风俗与我国是大不一样的,这些习语或习惯用法不能单独去记,一定要在上下文或情景、场景中去记,才能记忆深刻。

三、加强对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语序结构的区别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逻辑顺序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的区别。比如:《牛津中学英语7A》出现了句子“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of”结构的中文与英文语序是相反的,该句应翻译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序相反的句型进行重点强化练习,这样才能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模式。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

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就是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用英语交往,学会体味人生。根据所学、所见与所闻,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景,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自编自演,把耳闻目睹的生动情景表演出来。

第4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01-0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内容,还能通过语言来反映我国人民的文化特征与特点,这需要对我国人文与文化环境有所了解和掌握。虽然说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了较为丰富的英语词汇,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够流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没有将英语思维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们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英语思维,就会对交流的速度和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说,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不同之处不单单表现在语音、语法以及结构等多方面,还主要表现在双方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具备整体思维,而西方人主要是个体思维。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一)汉英语言逻辑顺序不一样

1.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在把握对象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是综合性思维,他们不会从一开始就准确地指出一个概念的含义,通常是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确定含义。举例来说:“你吃饭了没有?”在上面这句话中,饭主要包括:早饭、午饭、晚饭。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人们通常不需要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可以根据说话的时间来确定饭具体指什么。同样的一个词语,在英文中则会被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十分清楚。

2.汉英逻辑顺序不同

在汉语当中,往往是按照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先假设后论证,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秩序进行排列。然而在英语当中,可以通过多样的连接词进行表示,主要按照含义与自身的结构进行灵活性安排。举例来说,在对时间进行表示的问题上,英语中主要是由小到大排列,即分、时、日、月、年;在汉语中主要是由大到小排列,即年、月、日、时、分。

(二)英汉双方在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中,每一种语法意义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并且具有较为具体的标志。举例来说,名词复数+S或者+ES;一般将来时加动词原形。通过对英语汉语的比较来看,英语更加注重以形统意,而汉语在对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方面没有确定的标志,更多的是依靠整体关系来确定的。举例来说,在句子“我今天有事”中,“我”是这句话中的话题,说明部分是“今天有事”。这句话在上下文联系的前提下,便可以表述为“今天有事”。在这句话中话题“我”可以省略,这一省略主要体现出了汉语中的意合,本质上表现的是一种整体思维。对于英汉双方教学的特点来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单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

(一)重视在不同情境中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运用

单词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要想更好地培养快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当从单词和短语入手。另外,在造句上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语域方面。主要指的是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举例来说,当一个人与其他人打招呼的时候,什么时候用“how do you do”,什么时候用“Good Morning”等等。另外,在表示男孩英俊的r候应当用“handsome”,在表达女孩漂亮的时候应该用“pretty”,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注意避免错误。

其次,搭配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英语当中有一些单词的搭配能力比较强,应当加强对重点词语的讲解与应用指导。举例来说,在学习到Man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可以扩充学习“policemen”“postman”等等。

再次,同义词、反义词方面。在英文中,英文单词通常可以用同义词、反义词来表达。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注重英文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合理运用。

(二)突出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的引用介绍

在和英美人士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的是他们经常会使用俚语、习语,而这恰恰是中国人比较头疼的部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通常会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举例来说,英美人在说big fish(大人物)的时候,中国人通常会理解成“大鱼”。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二者在风俗习惯上是大相径庭的。举例来说,“I’m beat”这句话的含义被理解为“我被打了”,而不是“我很累”。要想更加合理地利用这些习惯用语,务必结合上下文情境,还要将习惯用语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记忆,这样会有效提高记忆效果。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英文习惯用语的良好习惯。举例来说每天可以在课堂上准备课前1分钟的Free talk,利用这段时间来介绍习惯用语。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如果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些习惯用语,切记要综合分析与应用。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原因就在于成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要想更好地区分,需要弄清楚它们的含义,而不是根据词语表面的意思进行简单的相加。

(三)加强对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语序结构的区别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最重要内容,考虑到中西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双方语言逻辑顺序的不同。构成语篇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句子,然而考虑到中西双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以及在中英双方语言逻辑顺序上的迥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这两种语言句式以及结构上的不同。举例来说:“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在这句话当中,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掌握“of”的用法,主要指的是这一个词语所构成的结构在中英双方文章中是相反的。如果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翻译,答案应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再比如说:“那个穿白衣服的女孩是南希。”当学生们对这个句子进行汉译英的时候,应当遵从英语思维将这句话翻译成:“That girl in white is Nancy.”通过这些例子,英语教师应当发现的是在日常教学英语的过程中,要重点对这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语序结构、句型等进行强化练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成长与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

发展语言的本质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沟通,要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应当在模拟场景中对学生展开行之有效的活动。在英语课堂的日常交流活动中,表演是其中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法。英语教师们可以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场景中学会使用英语,从而更好地交流。教师们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生活与情境中学会交流。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购买水果这一刻的时候,可以先给同学们做示范,再让学生们找课下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购买水果,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表达出来,并且按照购买水果时的场景展开交际活动,可以通过编造对话的形式来使这一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以上这些对话过程中,无一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服务人员的热情与优质服务。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精心组织学生们为一位过生日的同学设计一组对话,并在举办生日宴会的时候先让他们对西方人当面拆礼物的习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在对话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谢意。学生们一旦了解到西方文化中的这一习俗,便可以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举例来说:

A: 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Oh,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通过以上这一组对话,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们通过对话身临其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对话中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英语的展示和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兴趣来学习外国的风俗文化。

(五)讲究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教师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文章与书籍,通过这些来有目的地让学生们对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教育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直接阐释法。对于这一方法的利用,英语教师可以在对英文阅读材料的讲解过程中注意,哪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举例来说,学生遇到了困难的文化点等现象,需要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直接的解释。如“boss”一词在英美文化当中一般指的是自己的上司,而在中国文化当中这一词主要指的是老板、拥有企业的人或者大款。又如,在日常阅读练习中,多数还会遇到以下问题:

A:How about my watch?

B:That’s very nice

A:________.”

有很多同W当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会选择答案“Thank you”。虽然说这个答案和问题十分相配,但是这却是在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外国的背景与习惯。以上的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只有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了解,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发展。

其次是比较学习法。应当将英文阅读文章中关于文化因素的内容与汉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二者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对于称赞来讲,中英双方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在中国,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的称赞,通常会表现出不太好意思接受的样子,往往是推脱一番之后才接受;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十分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就是通过运用比较法,才使得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双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钱伊琳.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第5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交流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各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在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将会产生隔阂。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培养正在不断完善。传统高职院校英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障碍,都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产生。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教师应丰富自身修养,增加对西方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W习。教师只有丰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思想,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逐渐渗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民族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在对西方国家的民族知识进行渗透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电影在播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渗透西方国家民族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并且,教师在对相关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除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更具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以教科书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降低课堂效率。在新时期,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完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播放影片资料等,为同学们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差异在情境故事中展现出来。或是排演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舞台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优秀论文评选,以及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国家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鹏.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5-26.

第6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49-03

一、引言

翻译是传播文化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翻译既然被视为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手段,那么就不应该将翻译研究局限于狭隘的语言文字的层面,而应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下。目前,翻译学界的首要任务就是应重新定义翻译: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也对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与对其中的内涵的能动性的阐释)。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尤其在涉及两种文化的互动和比较时更是如此[1]。这正如孙致礼先生所说,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转换[2]。译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每个译者都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3]。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得以传播。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也会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中去。翻译的目的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来再现源语中的信息,因而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它还涉及文化的转换。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的两个民族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桥梁,也是世界各国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对语言的翻译也离不开文化,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对其中的文化因素就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自产生开始,便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结合在了一起。就具体的操作形式而言,翻译被视为是对不同语言的一种转换活动,而就其实质而言,翻译则又被理解为是一种文化活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通常是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的,后者对翻译教学更具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译者首先必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即必须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1.词汇空缺现象

有些词在一种语言里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所以就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现象。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词汇空缺的定义:一指各自文化有的词汇;二指源语中存在某种异族人弄不明白并且会感到莫名其妙或容易被误解的词汇;三指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汇或表达方式[4]。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词汇空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种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指在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中表示某种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但通过音译、意译等手段能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它的对等语,从而该对等语就成为它的借词[5]。例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早先没有这道菜,英语中也不存在这个词,所以英国人就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将其“移植”进英语中,中国人也通过音译“沙拉”将其引入汉语中。再如,英语从汉语中借去了ginseng、mahjong、kowtow等词语,汉语也从英语中借来了俱乐部、坦克、维它命、咖啡、因特网、模特儿和沙发等词语。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主要指某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或语义无法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比如,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中独特的事物,由于在我们的汉语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所以就曾被音译为“希比士”或“希比派”,现普遍被译为“嬉皮士”。

还有一些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也必须采用释义或注释等方法,以说明该词的语用含义。比如,“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或鸡年是我的本命年”。“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表示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属相”,它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表示出生时间的方式,相当于西方黄道中的十二星座。在西方国家,没有以动物来配属人的出生年份的习俗,因此西方人也无法理解上句中“属鸡”、“鸡年”和“本命年”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这样,若要对之进行翻译,译者就必须译出它的指称意义,即用释义或注释等方式说明该词的语用含义。如此之后,英语读者才有可能了解其中独特的文化义含。该句可以被翻译为:“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 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2.语义联想差异

朱光潜先生曾在其著作《谈文学》中的“谈翻译”一文中写道:“英语中的fire,sea,Roland, castle, rose在英汉两个民族中所引起的联想有很大区别。它们对于英国人意义较为丰富。同理,中文中‘风’、‘月’、‘江’、‘湖’、‘梅’、‘菊’、‘燕’、‘碑’、‘笛’、‘僧’、‘隐逸’、‘礼’、‘阴阳’之类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决不是西方人所能完全了解的。”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色彩不但被赋予了物理属性,同时它也反映出各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它也就成为了语言文化及翻译领域人们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民族对各种颜色所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就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异同。比如,在翻译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霍克思(David Hawkes)认为,对汉语民族而言,红色表示喜庆、吉祥和幸福等,但在讲英语国家的人们的心目中,红色却意味着流血、暴力或危险,所以他在翻译涉及红色的词语时就对之做了相应的变通处理。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动物的名词其字面意义相同,但其联想意义却有很大差别。比如,英汉两个民族对于“龙”的联想就迥然不同。中华民族对“龙”、“凤”等非现实动物备加尊崇,赋予“龙”高贵和尊严的内涵,把“凤”看做是美好与才智的象征。在中国的古代,帝王被尊为是“真龙天子”,身上穿的是“龙袍”,中华民族则是“龙的传人”。人们还用“龙凤呈祥”和“夫龙妻凤”来祝福一对新人。但在西方,“龙”却被认为是凶恶狠毒的象征,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因曾杀死“dragon”而被视为英雄。这样,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Dragons”就不妥,译为“Four Asian Tigers”就不失为是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对等的译法。“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虽然也是一种强悍的动物,但它不会使人联想到某种更可怕的动物。另一种情况就是对于同一个概念或同一种理念,汉英两个民族会用不同的动物对之作比。例如,比喻一个人力气大,汉语的表达是“力大如牛”,在英语里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就以牛耕为主,而英国古代则主要用马耕。

3.语义错位

语义学中词语的上下义关系的理论既涉及到词汇中的同义现象,同时也涉及到词义的多义现象及其蕴涵性。语义错位指两种语言中的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不对称。语义错位有时也是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某一社会对某类事物非常重视,或者某类事物对于该社会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在该社会的语言中往往就会产生出许多下义词来描述相关事物。例如,在汉语中,“酒”包括了葡萄酒、白酒和啤酒等,那么“酒”就是上义词,葡萄酒、啤酒和白酒等就构成了“酒”的下义词。而在英语中,虽然也存在葡萄酒(wine)、啤酒(beer)和威士忌(whisky)这类下义词,但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上义词。这样,我们在翻译“酒文化”这样的词语时就会遇到麻烦。同样,在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中的“杯子”相对应的下义词,如glass(玻璃杯)、cup(茶杯)和goblet(高脚杯)等,但却找不到与汉语中的“杯子”相对应的上义词。因此,若要翻译“去买个杯子”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句子,译者首先就必须弄清这个句子中的“杯子”到底指的是哪种杯子,是glass,还是cup,抑或是goblet。

三、对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恰当处理

面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翻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6]。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时要翻译的不仅是其中的语言符号,同时也包括语言符号中所承载的文化。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所存在的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做到:在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度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只教给学生语言转换的规律和技巧是不够的,还要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给予特别的关注。如何在翻译中忠实地再现出源语的文化因素,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翻译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吕叔湘、连淑能、毛荣贵、刘宓庆、杨自俭、陈宏薇、方梦之和王寅等学者在这方面都做过不少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被用来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

1.移植法

一般而言,带有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都是一些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这样,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化的语言就等于为读者保留了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可能。同时,较新鲜的形象化语言的引入,也有利于彼此间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因此,对于英语中的内涵丰富的词语,但凡有可能,我们在翻译时都应尽量采取保留的做法,以使之成为我们汉语中的“新鲜血液”。反之亦然。例如,对于“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和“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两则谚语,很多人会“以土代洋”将之翻译成“情人眼里出西施”和“五十步笑百步”。如此做法,虽其语义很对,但却犯了“文化失真”的大忌。相反,若是用“移植”的译法将其翻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和“锅嫌罐黑”,就可以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异国风情和欣赏原文独特的表达方式的机会。 再如,出于对读者的接受能力的考虑,英国翻译家霍克思(David Hawkes)将我们的《红楼梦》里刘姥姥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如此翻译其结果虽然易于被读者理解,但却与源语中刘姥姥的宗教背景及源语中的深层文化信息不相符合。刘姥姥原是个佛教徒,但在译入语中却变成了一个基督教徒。出于同样的考虑,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此书时将该句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小辈常称贾母为“老祖宗”。杨宪益将其译为“Old Ancestress”,霍克斯(David Hawkes)则将其译为“Grannie”。“Grannie”是英美人惯用的称呼,特点在于亲热;“Old Ancestress”虽不是正式称呼,但其中含有敬意,属于中国文化色彩。可见,称呼也可以被赋予文化色彩。

2.借用法

所谓借用法就是指借用现成的汉语中的俗语来翻译英语中的俗语,或是借用现成的英语中的俗语来翻译汉语中的俗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拿来主义”。此译法通常用于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当某些英语或汉语的表达在意思和形象上彼此非常相似或非常接近时,我们可以借用这些相近或相似的现成的英语或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直接互译。此方法在对习语的翻译中最常见。例如,英语中有“Walls have ears”,而汉语中也恰好有“隔墙有耳”与之相对应,所以我们就可以用“隔墙有耳”对之进行直接翻译。又如,汉语中有“空中楼阁”这一说法,恰巧英语中也有“castle in the air”,意思极为接近,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英语中的这一表达方式对之进行直接翻译。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英语中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习惯成自然(Habit is second nature.)和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等等,汉语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说法。二是在英语或汉语中有许多表达虽然在对方的语言中都找不到“形同意同”的相对应的说法,但却可以找到“形异而意同”的说法,这时也可以借用它来对之进行翻译。例如,可以将英语中的“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译为汉语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可以将汉语中的“英雄所见略同”译为英语中的“Great minds think alike”。

3.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对于两种语言中的某些富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就既不宜采取移植法,也不便采取借用法,只好牺牲原文中的某些文化因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对之进行意译,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在翻译实践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就是无法将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与形式在译文中同时加以再现。此时,人们就不得不舍弃其一。例如,对于句子“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如果采用移植法将之译成“这个人是家里的黑羊”,便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汉语民族并不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黑羊”是魔鬼的化身。相反,如果将其意译为“这个人是家里的害群之马”,其喻义便会一目了然。英译汉是如此,翻译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汉语时也是如此。例如,若把“力壮如牛”翻译成“as strong as a cow”,英美人士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不如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会恰当一些。再如,孙艺风曾举过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例子。原句为“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初译时,将之译为The aggressive intentions of the American imperialists are none but Si-Ma-Zhao’s heart which is known to every pedestrian.后来又有改译。改译时,将之译为1)The aggressive intentions of the American imperialists are none but an open secret.2)The aggressive intentions of the American imperialists are as plain as the nose on face.孙艺风指出,对于“文化特有项”中的“令外国读者……不知所云的”,“如果认为用此典十分重要,不可取而代之,那只能加注解释一番”;如果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借用,则加注“反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孙艺风举出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在处理文化意象时省略是在所难免的,应把“着眼点放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通处”。“在不明显影响基本信息(包括文化信息)传递的情况下,对于不可译的文化成分可以省略。尤其是那些看似含有文化意蕴,实际上已属陈腐僵死的词语,包括一些成语,弃之毫不足惜,如有必要可进行再造和重组”[7]。

参考文献:

[1]王宁. 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J]. 中国翻 译,2005(6):5-8.

[2]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24.

[3]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陈喜荣. 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 四川外 语学院学报,1998(1).

[5]郭爱先. 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 外语学院学报,1998 (5):12.

第7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教学大纲;中职英语教学;教学方式;优化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好英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同时还是与国际友人进行单独交流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枯燥性,以及英语学习中单调的单词语法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存在畏惧心理,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而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使得英语教学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

一、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学校虽然对于英语教学十分重视,但是受到落后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英语学习的枯燥性以及单调而重复的机械式记忆,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课程存在着厌恶和畏惧心理,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在加上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不小的问题,更加剧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从而导致中职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度,使教学难以发挥效果。

2.教师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虽然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逐渐开始产生效果,但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在应付考试的前提下,中职学校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多是机械的练习和记忆,基本上与初中英语教学没有差别,无法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英语学习是一门基础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教师教学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因此,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由畏惧到喜欢,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优化教学方式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拥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开展教学。在新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时,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出现机械式的练习和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在消除学生抵触心理后,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加强。

2.转变教学观念

英语学习与一般的课程存在很大的不同,注重的是实际语言能力而非应试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将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自身则作为辅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由学生掌握课堂的动向和学习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应用的知识和能力。

3.改进单一授课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优势,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英语的实用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汉语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对话和交流中自然形成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在新教学大纲的冲击下,暴露出很多问题,也得到了发展创新的机会。中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全面提高院校的英语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充分掌握英语语言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黎.浅议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下旬,2011,(2):69-70

第8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探究 特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问题思索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思考 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 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究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思考 新建软件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项目导向的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

[5]胡壮麟.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

[6]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7]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8]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

[9]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1999.

第9篇: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摘 要: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初中英语教学必须要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才能够展开真正建立在初中生认知水平上的英语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而初一是中小学英语衔接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必须引起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课前准备;学习方法;互动

学生在进入初一之后,直接面临的英语学习难题便是学习难度陡然加大,学习任务量也大幅增多。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学生由于需要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英语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再加上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会让很多初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不适感,严重的话,也有可能让这些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初一英语教育,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初中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其重新淞⒀习自信。下面,笔者从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一英语课堂中做好新旧知识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片面关注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他们备课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并因此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但是却很少考虑这个英语教学计划是否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出现了很多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况,也让英语课堂变得低效。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综合分析初中生经过小学教育之后掌握了哪些英语知识,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如何才能够让初一学生学会这些知识。在“My name is Gina”一课的备课中,我仔细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来介绍自己、认识他人,整体来说,生词量较小,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my,your,his,her,I人称代词虽然能够正确理解,但是并不知如何使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锻炼学生使用My name is... What’s your name?Nice to meet you.等句型的口语训练之上。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重点,将帮助学生学英语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学英语。而初中生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灵活应对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初一是初中英语教育的入门阶段,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这也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做好衔接工作,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我硬性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的第一遍学习,这能够使他们筛选出自己的学习难题,并且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不仅如此,我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及时请求帮助,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并在课后进行及时复习。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比如,在“Is this your pencil?”一课中,由于学生进行了预习,并且学习了人称代词的具体用法,所以他们初步掌握了利用英文表示自己的文具用品的英语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未花费过多的时间对本课的生字词等进行讲授。在课堂上,我还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预习成果展开简单的英语对话,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以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改革内容,教师也应注意多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做好衔接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初一英语教育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英语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而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才可能真正做好衔接教学。我常常会利用空闲的课下时间,比如走廊上、学生吃饭的时间等,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他们依然存有疑惑的。根据这些反馈,我会适当地在新一轮的教学活动中加入学生提出的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意见,也会对一些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知识点再度进行教授。

总而言之,在衔接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学情,使新课的展开建立在初中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教师要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初中生探索出学习英语的客观规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跟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初中英语教学能够一直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切合。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