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护士临床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80例。未实施PDCA循环期间发生的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6月),实施PDCA循环后发生的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为观察组(2012年6月-2014年1月)。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进行给药与观察,观察组严格按照PDCA循环进行操作。结果:对照组期间出院患者5 636例,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60例,发生率1.06%,观察组期间出院患者6 977例,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20例,发生率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临床给药 给药错误 不良事件 风险事件
Observation of PDCA cycle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nurse administering safety management
Zhang Yumei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Shidong Street Office of Bincheng District in Binzhou City,Shandong Province,2566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nurse administering security management.Methods:80 adverse and risk events of medication errors occur during hospitalization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According to the PDCA cycle implementation time,the adverse and risk events of medication errors occuring in this period as the control group.From 2012 June to January 2014,the adverse and risk events of medication errors as the abseration group occurring in after the PDCA cycle implementated.Control group administered and observation with routine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operate accordance with the PDCA cycle strictly.Results:Discharged 5636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dverse and risk events of medication errors was 60 cases,and the incidence is 1.06%.6977 cases of patients discharg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dverse and risk events of medication errors was 20 cases,and the incidence is 0.29%.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PDCA cycle management;Clinical administration;Medication errors;Adverse events;Risk events
PDCA循环是美国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djust(调整)的第一个字母,这样使工作处于科学有序的循环下去,目前,该理论被引用到各个领域。随着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过程中也得到较好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80例,在2012年7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根据PDCA循环实施的时间进行分组,未实施PDCA循环期间发生的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6月),本组有60例;实施PDCA循环后发生的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为观察组(2012年6月-2014年1月),本组有20例。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进行给药与观察,观察组严格按照PDCA循环进行操作。具体实施方法:①计划(Plan)成立护士临床给药安全管理质控组织,并制定制度标准和实施方案,培训计划等。②实施(Do):在全院护理人员中普及PDCA循环及安全管理知识,开展临床给药安全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讲座,定期组织讨论给药有关的风险隐患,加强医嘱管理,认真检查取药、摆药、液体加药、发药等环节,做到“三查七对”[2],特别是针对有加床的科室,患者床位变化的患者,更应再三询问,核对正确。高危药品专柜单独存放,有红色警示标志。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特别是对实习生、新护士要加强指导和督促[3,4]。建立“无干扰区域”[5],核对、给药过程中应使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尽量减少工作中的不必要的交流。③检查(Check):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各级质控小组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对给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价和考核。每周科室都进行给药安全检查,每个月护理部组织一次重点抽查,每季1次全面检查。对于给药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持续质量改进,每月1次讲评。重点监管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的科室。护士长负责督促工作,由各班护士负责各项措施规范的落实工作,责任到人,并且随时开展检查督促,每周定期开展总结分析工作,护士长随时抽查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出。④处理(Action):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该作为警示案例在全院开展讨论;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在科室及各级会议中进行点评;个别特例性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出。在使用PDCA循环管理中,经过可行性、科学性论证的措施,应作为规范来执行,善于发现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寻找改进机会和环节,结合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对先前的计划进一步补充或修订,发现问题应该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期循环中予以重点解决。
结 果
对照组期间出院患者为5 636例,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60例,发生率1.06%。观察组期间出院患者6 977例,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20例,发生率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目前,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护理PDCA循环工作进一步细化,对工作计划、工作实施、工作检查和问题的处理进行一步制定相应的制度、整改措施,认真检查取药、摆药、液体加药、发药等环节,做到“三查七对”,特别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护理质量得到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给药错误不良事件、风险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Senchak AJ,Dann M,Cable B,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utaneous hemangioma of infancy with topical imiquimod 5%:a report of 3 cases[J].Ear Nose Throat J,2010,89(3):21-25.
2 马成萍,惠捷.临床科护士长素质修养[J].中华医学会新疆分会出版,2010,40(6):98-99.
3 陆定,袁方,厉有名,等.加强临床见习教学改革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大学附属医院推行见习医生制(Clership)改革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2):10-1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儿科住院的患儿8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0例,女360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6岁。同时收集我院2012年3-12月住院患儿7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0例,女340例,年龄2~14岁,平均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组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护理文书的书写,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内容:把全科护理人员均作为风险管理对象,并对风险事件进行界定,将管路脱落、压疮、护理意外、护理给药错误等均视为风险事件,对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立即进行通报批评,并与绩效挂钩,定时召开护理会议,针对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防范类似事件发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组织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和护理业务查房。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工作中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工作责任心,完善工作流程。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0.36%,其中给药错误1例,管路脱落1例,意外伤害1例,患者满意771例,满意度94.0%;对照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7%,其中给药错误3例,管路脱落2例,压疮2例,意外伤害3例,患者满意677例,满意度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正确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协调,保证每项操作规范执行,认真完成巡视并做好记录,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规范护理记录,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成、准确,以动态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遵循护理记录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规范认真地进行护理书写,突出专科特点。加强护理文书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室护士长负责每周不定期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情况,科室质控组每周检查1次护理文书,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整改,提高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质量。应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识别,护士长应对护理工作者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隐患采取前期控制管理,及时更新、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管理者对于护理风险事件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发现、教育和干预的过程[2]。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提前预测并采取预防手段,只有早期识别和评估护理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护理工作中会出现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有价值的护理资料,或患儿住院期间走失、坠床、误吸与窒息等,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优质护理服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护理风险管理贯穿于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预防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是提高评估和沟通技巧:研究表明,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及沟通技巧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医务人员对评估和沟通的重视度,增强风险管理认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0.36%,其中给药错误1例,管路脱落1例,意外伤害1例,患者满意771例,满意度94.0%;对照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7%,其中给药错误3例,管路脱落2例,压疮2例,意外伤害3例,患者满意677例,满意度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儿科; 静脉输液; 不良因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96-01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静脉输液有关[1]。因此,深入的研究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并归纳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
1.1责任心不强:患儿特别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发生意外症状,又不能通过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此时若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必将延误病情。某些患儿对注射反应过强,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手牵拉头皮针,导致局部药液渗漏,特别是甘露醇、葡萄糖酸钙、静脉高营养等特殊药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输液过程中空气未排尽,滴管漏气,连接不好,连续输液接瓶不及时,尤其加压输液时,很容易导致空气栓塞。护理人员未掌握药品性质,输注降压药时未作血压监测,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如不严格控制滴速,引起血压迅速下降,造成不良的后果[1]。
1.2查对不严:治疗室加药护士与病房护士之间传递药物时2人均不核对、同时拿多个患者的药液、不采用2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只查床号不查姓名或只查药名不查剂量等查对内容不全面造成用错患者、给错药、给药剂量错误等。另外,护理人员对新药的规格、制剂,用药量不熟悉,在使用时未及时核对,造成药物不够量或超量。
1.3业务素质差:低年资护理人员特别是新入科护士药品剂量换算错误、不能识别错误的医嘱是造成加药错误的主要原因。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较多,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药物有不同的商品名,护理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掌握不够。护理人员并未按照规定吸药和使用注射器,常常出现违反注射器混用,加药注射器尤其是吸过药的注射器放置时间越长污染越高。护士人员操作前为进行消毒处理,穿刺时皮肤消毒不严格,多次反复穿刺等均可可直接将细菌及微粒带入静脉,引起热原反应。
1.4环境嘈杂:表现为医院人员较多(家长,病人,护理人员),由于患儿一般不能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及需求,大多以哭闹表达病情,加之陪伴探视人员多,容易出现环境嘻杂。
1.5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易于导致出现感染、病情加重等意外状况的发生。
2儿科静脉输液的对策
2.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护理人员家庭和工作上事情较多,且相互参杂。难免工作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绪波动的问题,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此时护理人员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相互配合。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病情及时通知患儿家长,并嘱咐患儿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问题及时通知护理人员,配合护理人员检查用药等问题,已达到共同协作,避免出现不良事件[2]。
2.2静脉输液各环节流程再造:对工作流程的设计与执行,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流程再造强调的是细节,是对以往错误进行不断总结与改进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使护士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培养护士良好的思维方式。
2.3建立静脉输液监控体系和奖惩体系:建立责任体系和静脉输液监控体系是指护理人员分管病人,一般应有2名护理人员组成,1名操作员,1名核查人员,并将2人的核查结果,交给质量控制长检查,质量控制长每周进行1次静脉输液质量检查的方式进行抽查,查出问题及时在科内组织学习,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质量控制长应将每月对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与总结的成效汇报给护士长。保证护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中错误发生率,切实发挥护理人员-质量控制长-护士长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护士长根据每个月的护理情况评选出月度之星和季度之星,并将该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当中,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有计划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统计发现,输液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工作年限较少和工作经验不足导致的业务不熟练[1]。因此,应加强对实习护士、进修护士、1~5年年资护士的培训。
2.5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首先是让护理从思想上重视风险的潜在影响[3]。管理人员应该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制订出相应的对策,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潜在风险的预防范。并每月统计因风险管理不善导致的不良事件,护理人员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管理人员应将上报的不良事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找出系统中的问题及人的问题,一方面完善系统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通过不断地反馈调节不断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潜在风险。
3结语
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护理对策,可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依瑞, 王利.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5): 107~108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 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件,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是反应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1 护理安全主要问题
1.1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个别护士在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 ,粗心大意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未细致观察病情,违反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1.2 思想不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工资待遇偏低 ,使护士身心疲惫,少数护士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造成上班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
1.3 业务不熟练
护士对护理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面不广。现代西药品种繁多 ,新药层出不穷,对药物作用不了解。年轻护士操作不熟练,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静脉输液时不能一针见血,对呼吸机、简易呼吸器、除颤仪、监护仪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安全感。
1.4 患者因素
因老年患者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容易发生意外:如摔伤、跌伤、坠床、外出走失、烫伤、压疮、误吸、管道脱落等。
1.5 管理力度不够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职责落实不到位:护士长对质量检查不严格 ,监督力量不强,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安全意识不强 ,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
1.6 药品管理不规范
处置医嘱不及时,静脉给药时出现剂量错误、打错针、拔错针现象。口服药未做到服药到口、错服、漏服。医嘱执行未签字,漏写执行时间。特殊药品未按规定放置、标示不清。
1.7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单有涂改、刮痕,护理内容记录描述不客观,内容记录不连续,医护记录不相符,未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体温单填写不完整,生命体征与病情不符,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不一致,体温、血压缺项。
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每位护士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执业,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以保障护理安全制订和健全各项护理制度,使其认识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工作状态
首先护士长要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护士,了解每位护理人员的生活,做到人性化管理;护士长对科室的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高低、临床经验等全面掌握,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增加责任感;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既要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又不能忽略护理人员的需求。确保基础护理 、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落实,避免因人力不足而造成差错或投诉事件的发生,避免因人力安排不当出现护理薄弱环节或超负荷工作状态,应保证各班护理质量。
2.3 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
2.3.1 每位新来院的护士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医院文化、职业道德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位在院护士每年需参加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科技能以及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进展,定期进行考核。
2.3.2 护理部和科室每月有重点的进行业务查房
护理部每半年1次选择典型病例,科室每季度进行1次,病员死亡1周内及时召开护理讨论会,及时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抢救能力、护理质量。凡遇疑难病例及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及时申请护理会诊,请其他科室进行专业指导,以提高护理质量。
2.4 住院病人护理安全管理
病人入院即佩戴腕部识别带,作为各种护理活动中辨识病员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昏迷、躁动不安、精神症状、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要加床栏或使用约束带约束,防止发生坠床、摔伤和误伤等意外;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在床尾以绿色布条标识。精神异常及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床尾以灰色布条标识,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值班期间加强巡视,掌握思想情况,提供心理支持,取走危险物品,安排家属陪护,防止病员自伤自杀;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给予协助;危重患者转送要有医护人员护送。
2.5 制订和健全各项护理制度
2.5.1 护理制度
我院制订10项护理行政制度和35项护理工作制度,修改完善了 33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订完成了常用 39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使全院护理质量检查达到规范与统一。
2.5.2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
我科以总护士长为组长、科护士长与科内4名高年资护士组成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按质量控制标准不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科护士长深入病房,跟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负责病区安全管理,督促检查各班护理人员贯彻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召开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分析会,针对护理缺陷、差错,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提高护理质量。
2.6 规范药品管理
加强用药的安全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对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配现用,掌握配伍禁忌,口服要做到看服到口,对本科常用药物做到“五了解”:了解药物性质、主要作用、常用剂量、不良反应、中毒症状及中毒解救方法。药品应按内服、注射、外用、滴剂等不同剂型及浓度分类放置,并按先领先用的原则排放;发现药品变色、发霉、过期或标识不清等不得使用,贵重药品加锁保管,班班交接。精神麻醉药品按基数放入保险柜内保管,做到“五专”:专柜存放、专柜专锁、专人保管、专册登记、专用处方,班班交接,钥匙当班护士随身携带,使用后24h内补齐基数。对生物制品、生化制品、化学药品等分类,按其性质和对储藏条件的要求放置与保存,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化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并要使用灰色标识并注明“高危药品” 。
2.7 医疗护理文书的安全管理
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在发生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应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如记录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护理措施及过程记录不全面,记录内容与医嘱医疗记录不一致。所以每份出院病历,应由责任组长、文书联络员护士长三级检查护理病历是否规范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遗漏,医疗检查是否缺页。
3 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提高了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应用科学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物;安全使用;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179-03
安全用药是药物治疗的核心和基础。在医疗机构中,用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中占1/3以上,是患者安全的关键点[1]。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第一线的位置[2],对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防止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安全用药,笔者对本院近五年来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了影响药物治疗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影响因素
1.1 药学基础知识薄弱
安全用药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三基”训练及考核,但其中的基础知识所涉及药学专业知识内容非常少,而且很少列入考试内容,造成医护人员对药学知识的忽视及掌握不足。尤其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因理论知识贫乏,导致所有涉药操作缺乏先见性、指导性,更无从干预。
1.2 理论知识未及时更新
近几年更新的各类药物使用指导原则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如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中药注射剂禁忌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3]。自从医院实行基药制度及推广处方点评工作后,多数医院的西药制剂使用逐步趋于规范,而中药制剂因进入基药的品种较多、适应证广泛、有一定价格优势,在基层医院有滥用的趋势,同一患者住院期间联合使用两、三种中药或含有中药成分制剂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不但违背了相关使用原则的要求,而且给药物的安全使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3 机械性地执行医嘱
忽视药品说明书的作用。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品的进口、研发及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国内外的众多原研药、仿造药如雨后春笋,相继进入市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因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给药方法日趋复杂而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表明,护理人员对临床用药使用知识缺乏,据统计只有40.96%和24.96%的护士能做到常规查看药物说明书和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使用注意事项,用药前经常查看说明书、药物配伍禁忌表的比例不大[4],大多数护理工作人员凭工作经验或习惯配制药品,这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如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用法用量中就明确标示:规格20 g的本品每瓶用100 ml注射用水溶解,再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输液相混合,然后与至少5体积的载体溶液一起输注,混合液中的本品最大浓度不应>3.5%。该药配制过程比较繁琐,如果不认真阅读说明书,计算好剂量和浓度,极易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1.4 漏报、瞒报给药差错
药物安全使用的前提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给药差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药差错事件并不少见,但上报率并不高。导致给药差错报告不足的原因很多,据统计,95%的给药差错没有上报是因为护士害怕,如害怕受到领导或护士长的责备,害怕遭到医生的批评,担心会受到惩罚或失去工作,害怕同事会认为自己业务水平太差,缺乏工作能力。此外,还害怕一旦被患者知道,会造成一些不良的负面反应,可能会影响到个人业绩的评定。护理管理者害怕上报差错是因为由此会影响到本病区或医院的声誉。其他原因如对给药差错的认识问题、上报系统的复杂性、工作环境和文化因素等[5]。以上原因造成给药差错漏报、瞒报现象严重,由此导致其差错事件不能警示其他护士,使差错重复出现。
1.5 ADR相关体系建设不规范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6]。许多护理人员不了解ADR概念,也不知道如何甄别ADR,有的护理人员发生了ADR不知如何报告或不敢报告,甚至有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DR就是药品质量有问题,药物性状一发生变化就认为是出现了ADR。本院2009年度发生过2例为患者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时逐渐变色并析出淡紫色沉淀现象。当时值班医护人员将此事作为ADR上报,后来经过调查、检测才知道变色,甚至是产生沉淀的原因是选用溶剂错误和配制后至使用时间过长所致(要求使用专用溶剂溶解后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特别注明该药溶解和稀释后必须在4 h内用完)。
1.6 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患者错误用药
如促胃肠动力药应该饭前服用的饭后才服;对胃肠道刺激大的药应该饭后服用的饭前就服了;基至有患者将1 d的药一次性服下的事例报告。诸如此类事件并不少见,均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或无效造成的。
1.7 护理操作中慎独精神缺乏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单独工作,少数护理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存在不按医嘱给药,如需间隔8 h或12 h给药的,在输液结束时提前给药;中药制剂多为黄色,护士为了简便操作,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吸药品,甚至以药溶药,只要肉眼观察不产生沉淀、变色即可;为了节约时间,有些药物难以溶解,护士不待药品完全溶解便抽吸入瓶,造成浪费和给药量剂量不准确。
2 对策
2.1 用药制度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无惩罚的安全用药制度,鼓励护士及时上报给药差错及ADR事件,做到信息共享;用制度肯定并激励护士参与不合理用药、不安全用药情况,特别是与指导原则相违背现象的干预工作。
2.2 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经常组织医院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及时更新并持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运用于实践,促进安全用药。如有新药、高危药品进入临床使用时,护士长应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对药品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学习,药品摆放时不能拆除所有包装,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随时查看药品说明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周转柜中的药品也不要轻易剔除包装。
2.3 细节质量的管理
输注贵重药品、刺激性大的药品,宜先使用溶媒如0.9%氯化钠注射液完成输液管排气、静脉穿刺成功之后再加入,这样注射时可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或浪费;患者出现可疑ADR时,应立即更换输注药物和静脉通道,避免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继续进入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本院2007年曾发生1例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事件,患者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K1 30 mg约2 min后出现口吐白沫、口唇青紫,继而全身青紫、抽搐,5 s后昏迷,7 min后心率、呼吸停止,心肺复苏成功后入住ICU治疗近半年,至今仍有智力障碍、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虽然此次输液进入身体的药量极小,但对患者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严重损害。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量虽小,但对患者来说也许会致病、致残,甚至是致命。
2.4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不但要学会甄别ADR,加强ADR的监测上报、及时院内通报,还要持续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的ADR监测通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5月31日了最新一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通报,警示医护人员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存在骨折、低镁血症风险等不良反应,对易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及绝经期妇女应谨慎使用该类药物。如果护士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就能及时干预、更好地保护高危人群。
2.5 药品质量的维护
做好药品质量维护工作,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医院的药库、药房对药品的养护均比较规范,但病区小药柜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懈,护士应经常核对药品有效期、外观性状是否发生改变,做到先进先出;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贮藏药品,如生物制品多为冷处保存,应置于冷藏柜内;抗菌药多数要求在20℃以下保存,贮藏处应安装空调;高危药品应粘贴明显标识,单独存放。
2.6 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2.6.1 了解患者的基础病和身体耐受状况 患者有肝、肾功能减退或障碍,应避免使用主要从受损器官代谢、排泄的药物,如泌尿系感染合并有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药,临床上曾有报道以上几种药物是引起抗生素脑病的主要药物[7]。
2.6.2 告知患者药物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药物动力学及药品不良反应设计给药方案,如胰岛素制剂使用不当引起严重的血糖波动、抗过敏类药物引起的镇静催眠作用等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年老体弱、无看护人员的患者,要详细告知哪些药品包装是必须拆除的如包裹在药品外面的纸质、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等,哪些药品包装是必须吞服的,如胶囊等;详细告知服药剂量及次数,并做好相应标示,避免患者将一盒药物一次性服下或吸入。
2.7 护士的道德修养
加强护士道德修养,强化慎独精神,强调安全用药责任,对已发生或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分析,及时改进和完善。
3 小结
药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物的安全使用是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8]。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和观察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经常从多环节查找、分析影响用药安全的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防范措施并实施。如此,不但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还能减少或避免因给药差错等不良事件而引起的医患纠纷,进一步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5.
[2] 薛素兰,伍晓莹.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718-719.
[3] 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Z].卫医政发[2008]71号文件,2008-12-24.
[4] 刘素贞,陈晶.临床护士给药配伍禁忌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9):149.
[5] 蒋华,刘义兰,刘涛,等.护士上报给药差错的障碍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15-317.
[6] 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2004,18(4):203-205.
[7] 李娟,郭志勇,梅小斌,等.慢性肾脏病并发抗生素脑病的防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237-1239.
【关键词】骨科;护理;问题
1骨科病房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
在骨科病房中,常见有药物外渗,护理不当,皮肤受损,自杀或自残,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病情恶化,不当所致并发症,术前准备工作未作好,药物使用错误等。
2护理差错因素分析
2.1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护理知识缺乏,对可能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有些护士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护理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对急、危重、病情复杂的患者,不能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在病情观察时缺乏预见性护理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重点观察的护理问题;还有一些护士不懂急诊创伤的抢救程序,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以致伤后发生致命的并发症时才采取对策而措手不及。
2.2有章不循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是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若有章不循,则会造成责任事故。
2.3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水平低专业护理具有特殊性,不同的患者要求也不同,现在的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学历低(以中专为主),专科知识及临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就会产生技术护理差错。
2.4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等不到位对使用内固定材料的患者锻炼时要提醒防止内植物断裂,因为骨科患者一般都要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其功能;再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由于肢置、肢体移动或搬动不当、功能锻炼不正确等因素引起脱位。护士要向病人说明脱位的可能性及危害性,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作好健康教育宣传或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南》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5环境管理不善骨科患者除治疗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外,四肢骨折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在湿滑地面行走时易发生跌到造成再骨折;小儿、老年人未加床栏易发生坠床等。
2.6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问题①不能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涉及到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自我护理方法,如护士专科知识缺乏,又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有可能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解释错误或与主管医生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解释现象。②沟通解释不当导致病人误解。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之外,还要掌握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切忌将话说“满”、说“死”、说过头。③对该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病人,护士对该保密的内容进行讲解有可能导致纠纷甚至发生不良后果,故护士对此类病人应慎重行事。
2.7护理病历中的潜在法律问题护理病历是医疗机构护理病人在整个治疗期间行为的全面记载,是诉讼中的重要证据。目前在医院病历书写中常见的问题有:①记录不及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工作繁忙或责任心差,忽略了记录而后进行回忆式记录。②署名不实:护士之间代签名或者护士代医生签名的事情时有发生,使护理病历署名不实,这主要是由于个别护士的缺乏法律意识造成的,这种病历在法庭上一旦进行笔迹鉴定,就会露出破绽,失去证据力。③护理记录错误或不全。④记录中字迹不清,随意涂抹。
3防范对策
3.1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培养骨科护士预见性护理思维和能力护士长定期组织专科业务知识学习,指导每人建立读书笔记本,对于临床不同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时总结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同时,指导护士要重视患者的主诉。
3.2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每个护士都要认真坚持各项操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医嘱制度,防止医护耦合性差错发生,对不清楚的及时询问、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缺陷,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
性等特点,若发现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下班要及时弥补,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对于长期卧床、大手术患者要进行班班交接,同时密切巡视病人,防止压疮、管道脱落等护理差错发生。
3.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骨科专业人才每周安排一个下午进行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每天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危重、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并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可能存在的护理差错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人人都有防护理差错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4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实行有特色的健康教育,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开展以来,对病人进行保健、康复、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增进了感情,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过程,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5维护病区环境安全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或有自杀迹象的患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危重、大手术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ICU内以便观察;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6规范健康宣教,提高护士水平护士健康教育与医生告知制度在内容上有重叠,但也有各自侧重点,医生告知病情、治疗方案,护士侧重对病人饮食、睡眠、排泄、服药、活动锻炼、环境及规章制度讲解,在健康健育中医护分工合作,护士健康教育过程中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在范围内履行健康教育义务。
3.7各种护理文件记录要符合当前的法律规范改变护理记录传统模式,必须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病历书写与管理,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格式。危重、一级护理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二、三级护理病人用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内容,如针对性记录病人自觉症状、情绪、心理、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记录病情变化症状、体征,记录化验检查的阳性结果、护理操作的内容、时间、关键步骤,记录临时给药的药名、剂量、用药后反应,记录病人有症状时医生处理或未给处理意见,记录护士向病人宣教和告知内容等,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要求,如记录时间的要求,应随时记录,并规定各种病人记录的最低频次。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审查、把关。
总之,护理差错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在极其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护士长必须加强护理差错事故的管理,控制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或者有意识将此类人员组织在一起,相互商讨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应用品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胸外科住院患者大多经历过手术或择期手术,胸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量大,心理及生理状态较差,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提高胸外科护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 ,加强胸外科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是胸外科病房管理的核心。2009年1月在本院胸外科工作至今,2013年1月担任护士长至今,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品管圈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开放床位50张,执业护士16人。均为女性全科护士,年龄22~39岁,平均(23.5±5.3)岁;护龄情况:职称情况:主管护师3人,护师5人,护士8人;学历情况:本科10人,大专5人,中专1人。
1.2 方法
1.2.1 QCC理论知识培训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相关知识,使全体护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QCC的工作方法。重点在于传达观念和开导思路,让全科人员清晰了解开展此活动的意义所在。首先对全体护士进行全线培训,然后分别对品管圈组员进行个别培训,并结合演练,边学边操作,快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对组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的测试,对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等方面的考核。
1.2.2 分析现状,选定主题 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整改的主要问题:如各级护士完成的护理质量参差不一,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和督查,护士对科室事务的参与性不强,患者安全管理力度不够,满意度调查力度不够,人员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未做到人尽其用,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尤其专科知识深度不够,护理操作不规范等。
1.2.3 成立“品管圈”小组 经梳理,成立了7个品管组,即:⑴病房护理和质量控制小组;⑵沟通协调小组(含健康教育);⑶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含医疗安全及其他公共安全);⑷护理教学和继续教育小组(含低年资护士带教及实习生带教);⑸消毒隔离组院感染管理;⑹药品器械管理小组(含急救药品器械管理)。(7)护理文件书写小组。根据每位护士特点、爱好、专长,选择相应的品管小组,原则上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每组3~4人,选定组长。
1.2.4.1 制定计划 护士长指出各个品管圈的大目标,各组分头组织讨论,拟出各组成员职责及分工,针对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工作计划,书面形式呈交护士长,护士长进行补充和修订。
1.2.4.2 实施计划 形成完善的计划书后,各品管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组长应经常对成员分管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护士长则不定期对组长工作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1.2.4.3 总结 要求各品管圈每月开会一次,及时将工作运行中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及反馈,并完善相关资料,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3观察方法 并通过问卷调查实施前后的自我评价情况(责任意识、专业技能及管理依从性)及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100例住院患者(实施前后各50例)进行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情况调查。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p
2.结果:
实施后护士自我评价各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除责任意识P
施前(P
3讨论
3.1胸外科患者的病情重且变化快、急症多,护理工作繁忙,潜在风险大,护士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而患者的法律意识、保护意识增强。胸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患者因素 (1)胸外科以食管、贲门恶性肿瘤及肺癌患者居多,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期望较高,对疾病本身缺乏认识,一旦手术后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家属和患者就会与医师、护士产生矛盾。(2)住院患者年龄大,听力下降,记忆力差,合并症多,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自理能力差,不能寒舍执行医务人员所交代的注意事项。(3)少数患者文化水平低,存在交流障碍,不能理解医务人员交代的注意事项。(4)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呼吸困难,严重者上消化道出血、咯血、水电解紊乱等;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要求患者咳嗽同,有些患者害怕疼痛事项不愿咳嗽,不配合医务人员,影响治疗效果。(5)意外拔管。留置多种管道的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时不注意保护管道而引起意外脱管。
2.药品因素:如药物使用或配伍不当,急救药品用后未能及时补充等都可能造成不安全。胸外科患者常用的给药方法有静脉输液和局部注射及鼻饲给药,一旦出现用药错误,将产生严重后果,易引起纠纷。药物不按要求存放, 也可造成不良后果。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仪器价格高,损坏时维修耗时长且影响使用,给工作带来不便, 严重时影响抢救工作。消毒不严格, 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3.护士因素: 护士是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集中体现护理水平和护理因素 。各项治疗操作不规范,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低年资护士缺乏专科知识,技能、经验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 均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
4.医疗费用因素 医疗费用是每个患者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胸外科手术创伤大、病情重,一旦病情发生变化, 医疗费用增加,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纠纷。
【摘要】设置覆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15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42项)。应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监测产生的数据,对护理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评价、判断,及时发现质量异动问题。通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落实追踪与反馈,最终再次通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改进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借助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对护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判断,从而实行有效地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自2013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与计算机中心合作,依托HIS系统,开发了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管理来实现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准确性、客观性及持续性改进,探索出了一套结合信息化、使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提升护理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方法。
1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框架
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护理部设置护理质量与安全委员会,由专门部门、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通过护理信息系统中的“四大平台”(风险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护理质量监管、护理事件报告)与移动护理系统、灭菌物品追溯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临床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潜在风险,由护理部品质追踪组专家还原现场、找出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策略。护理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协调总护士长与护士长完成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对于跨专业的质量问题进行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并追踪改善措施落实情况。每季度对护理质量与安全效果进行评价后,召开护理质量、安全与风险总结分析会议,并将结果反馈给病区。
2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1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
目前我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15项)和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42项),用于反映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结构、过程、结果等情况。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包括指标名称、目标人群、计算公式、改善标准及备注五个方面内容。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给药错误、身份识别错误、高危药物外渗、院内压疮、管道滑脱(PICC、CVC、胃管/胃肠减压、气管插管、尿管、造瘘管、胸管、脑室引流管、负压球、造瘘管、透析管等)、跌倒、坠床、输液反应、输血反应、深静脉血栓、走失、自杀、烫伤、窒息、护士发生锐器伤等。全院各专科根据各自专科特点和专科护理工作的内容确定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2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信息系统的研发
依据产生的数据来观察、监督医院护理活动,使之准确地反映护理质量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该系统程序采用C#语言、B/S模式程序实现方式、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平台,与医院运行的HIS数据库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传送。护理质控指标系统设置包括指标配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及统计模块。①指标配置:此模块旨在建立并持续维护指标库,收录全院各专科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名称、计算方法、控制目标等,便于临床科室配置指标时进行选用;然后根据各专科需求将指标匹配至各病区,体现专科特异性。②临床数据采集:数据来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在电子护理病历与PDA上根据护理记录和操作时间节点自动生成,另一方面病区护士长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或病区质控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填报。③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进一步数据挖掘,进行汇总、整理、甄别各种数据,形成质量指标的数据生成,对超限异常指标变化进行系统提示、生成各种图表(如管制图、指针图等),为病区的质控整合多种数据报表。
2.3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阈值设置
护理指标阈值起到连接指标与质量的关键作用。关于阈值的设定由两方面构成:①国家卫生计生委、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相关文献中使用的数据,如压疮发生率指标阈值以低于美国压疮患病率6.1%(2007年)和中国压疮治疗网压疮发生率0.53%为基准[1];②专业机构网络及医院内部数据,一般设定在均值±3标准差位置,即使用上限值(+3SD)、下限值(-3SD)作为控制线;③对于严重影响病人生命或财产安全的事件,正向要求100%达标,负向要求0%发生,如手术安全核查落实率要求达100%,管道滑脱发生率要求0%。根据Nelson(1984)管制图的区域检定法则,指标数据超过±3SD即显示过程质量已发生非机会性原因,应着手进行干预,采取改善行动。我院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阈值设置为±2SD位置,即我院超限的护理质量数据实际意义为高风险趋势的质量状态,在事件发生质变之前及时发现异常,引起示警,对质量控制要求更为严格。
3运用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监测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包括结构、过程、结果的全面质量监测。既有对护理质量过程监控,也有对护理质量结果的总结与分析,能够动态了解护理质量全过程状态,并且通过数据趋势变化可以预测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特别是以护理信息系统为载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信息系统对异常情况会及时报警,如未按时提交数据、数据填报错误、异常事件未记录、指标超限等,管理者只需重点关注报警内容,即可了解全院105个病区的护理质量情况,并且可以根据报警内容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做到护理质量管理有的放矢。详见图1。
3.1从质量评价指标异动发现护理
质量与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将各病区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每个月的指标值,并根据指标值描绘一段时间内的护理质量趋势图。凡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的不安全事件,系统会要求按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上报护理部,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与改进。病区护士长、专科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部质控人员根据各自的查看权限,通过查看相应病区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趋势图,了解专科护理质量的波动情况。对于异常指标波动(超限指标或连续多次临界指标),采用多种质量分析工具(如柏拉图、鱼骨图、根本原因分析法等),积极寻找引起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变化的原因以及潜在安全隐患或风险的关建环节,确定改善方向与重点。如儿科门诊急诊分诊正确率一般都维持在93.4%!100%,均值为97.8%,在某月份突然降至93.35%,数据低于下控制线,通过信息系统报警引起护理管理者及时关注这一变化,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了解和分析。
3.2实施护理质量改善
要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在阈值控制范围内,需要对超限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数据超限,一般从系统问题(如流程、排班方式、人员搭配等)、工作行为问题(如认真评估患者、按工作规范作业等)、人员素质问题(如知识不足、流程不熟等)方面入手,待确定原因后进行针对性解决。近年来普遍使用PDCA思维方式进行质量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质量改进方法及工具广泛应用,如品管圈、专案改善等。
3.3质量追踪与反馈
按照超限指标的事件类型、严重程度或影响大小,护理部会安排不同专家、以不同的频次进行改进工作的现场查看与指导,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落实与执行。护理质量与安全委员会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汇总,按照PDCA循环不断总结,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针对性改进。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对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监测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及发展情况对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调整与修订。
3.4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评价
对于改进有效的护理质量,会通过质量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数据监测结果显示出来。因此,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护理质量的改善情况。护理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对护理质量管理有提升效果的部分进行规范化,要求持续运行;对于监测结果没有改善的指标再重新进行原因分析,重拟改进措施、执行,直至指标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对护理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判断,从而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并以此衡量临床护理工作目标完成的程度。测量具备科学性、持续性和可获得性,不会因评价者的评价技能或警惕性不同而发生偏倚[2]。护理指标数据本身并不能确切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也不能暴露所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指标数据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找出引起质量指标偏差的问题症结,从而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指标阈值起到连接指标与质量的关键作用。如果指标的阈值为100%或0%,就意味着即使极小的偏离也应进行彻底的调查[3]。另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管制图中数据趋势的理解和判读很重要,需要进行深入地学习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汤磊雯,叶志弘,潘红英.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801-803.
[2]MaartjeDV,WilcoG,MienekeK,etal.Usingqualityindicatorstoimprovehospitalcare:areviewoftheliterature[J].lntJQualHealthCare,2009,21(2):119-129.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层内科住院条件差,基层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量大,心理及生理状态较差,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提高基层内科护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 ,加强基层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是基层内科病房管理的核心。2010年1月在本院基层内科工作至今,本科2013年2月―2014年12月应用品管圈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所在科室开放床位20张,执业护士6人。均为女性全科护士,年龄21~39岁,平均(24.5±4.0)岁;护龄情况:职称情况: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2人;学历情况:本科3人,大专1人,中专2人。
1.2 方法
1.2.1 QCC理论知识培训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相关知识,使全体护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QCC的工作方法。重点在于传达观念和开导思路,让全科人员清晰了解开展此活动的意义所在。首先对全体护士进行全线培训,然后分别对品管圈组员进行个别培训,并结合演练,边学边操作,快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对组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的测试,对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等方面的考核。
1.2.2 分析现状,选定主题 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整改的主要问题:如各级护士完成的护理质量参差不一,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和督查,护士对科室事务的参与性不强,患者安全管理力度不够,满意度调查力度不够,人员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未做到人尽其用,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尤其专科知识深度不够,护理操作不规范等。
1.2.3 成立“品管圈”小组 经梳理,成立了7个品管组,即:⑴病房护理和质量控制小组;⑵沟通协调小组(含健康教育);⑶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含医疗安全及其他公共安全);⑷护理教学和继续教育小组(含低年资护士带教及实习生带教);⑸消毒隔离组院感染管理;⑹药品器械管理小组(含急救药品器械管理)。(7)护理文件书写小组。根据每位护士特点、爱好、专长,选择相应的品管小组,原则上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每组3人左右,选定组长。
1.2.4.1 制定计划 护士长指出各个品管圈的大目标,各组分头组织讨论,拟出各组成员职责及分工,针对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工作计划,书面形式呈交护士长,护士长进行补充和修订。
1.2.4.2 实施计划 形成完善的计划书后,各品管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组长应经常对成员分管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护士长则不定期对组长工作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1.2.4.3 总结 要求各品管圈每月开会一次,及时将工作运行中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及反馈,并完善相关资料,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3观察方法 并通过问卷调查实施前后的自我评价情况(责任意识、专业技能及管理依从性)及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80例住院患者(实施前后各40例)进行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情况调查。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后护士自我评价各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除责任意识P<0.01,其余项目均为P<0.05;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且“满意”例数多于实施前(P<0.01),“不满意”例数少于实施前(P<0.05)。
施前(P<0.05),且“满意”例数多于实施前(P<0.01),“不满意”例数少于 实施前(P<0.05),详见表2
表1实施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情况(x±s)
注:与实施前比较,*P<0.01,#P<0.05*
表2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情况(例)
注:与实施前比较,*P<0.01,#P<0.05
3讨论
3.1基层内科患者的病情重且变化快、急症多,护理工作繁忙,潜在风险大,护士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而患者的法律意识、保护意识增强。基层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患者因素 (1)基层内科以年老体弱慢性患者居多,患者对医护期望较高,对疾病本身缺乏认识,一旦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家属和患者就会与医师、护士产生矛盾。(2)住院患者年龄大,听力下降,记忆力差,合并症多,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自理能力差。(3)少数患者文化水平低,存在交流障碍,不能理解医务人员交代的注意事项。(4)2.药品因素:如药物使用或配伍不当,急救药品用后未能及时补充等都可能造成不安全。基层内科患者常用的给药方法有静脉输液和局部注射及鼻饲给药,一旦出现用药错误,将产生严重后果,易引起纠纷。药物不按要求存放, 也可造成不良后果。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少,给工作带来不便, 严重时影响抢救工作。消毒不严格, 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3.护士因素: 护士是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集中体现护理水平和护理因素 。各项治疗操作不规范,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低年资护士缺乏专科知识,技能、经验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 均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4.医疗费用因素 医疗费用是每个患者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医疗费用增加,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