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德育状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随即进入到我国,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总体而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状况都是较好的,但总是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思想道德状况: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一些学生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应对挫折和困难这些不良的思想道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素养,影响到校园氛围。为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德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主要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氛围是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它可以大大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正能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勇于发言,敢于承认错误,直面挫折当学生都做到这些时,德育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德育素材,例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青春教育和自我教育;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育学生调控情绪,追求高雅,拒绝诱惑,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教育学生自我尊重,彼此尊重,教会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告别依赖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对其加以强调,就能增强德育教育。纵观初中三年的政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对初一学生,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培养健全人格;对初二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道德教育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还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理论付诸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实践,提升道德修养。至于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班會、辩论会、升旗仪式、送温暖活动、法律小讲堂等。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由于学生年级尚小,对于生命的含义并不了解,于是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来到了医院产科,看望新生婴儿。学生看到新出生的婴儿柔嫩的小手、小脸,看到婴儿父母欣慰的笑脸和疲惫的身影,看到一切为婴儿操劳的医护人员、亲朋好友,忽然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他们不仅懂得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就意味着生命和责任的开始,父母养育婴儿是父母的职责,婴儿长大成人,照料父母更是一种职责,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崇高,懂得了生命的独特。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
(一)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德育教育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学德育从法律意识、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和熏陶,促进中学生成为一位合法的公民。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道德素质也不断提升,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人民的力量,弘扬民族传统。
有助于中学生在成长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不被腐朽的思想所侵蚀,促进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面对当前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环境,面对中学生成长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情境,因此不断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重视德育教育
中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注重学习成绩,所以教育活动都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联,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当然其中就是对于德育的培养。部分中学班主任只关注学习成绩,并以学习成绩来概括了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从而形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忽略,促使德育与成绩失去平衡。
(二)呈现教条化、口号化、形式化的现象
目前很多中学的德育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从而让德育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专业的课程开展,即使后面开办了德育课程,但是大多数时间都被其他重要课程所取代;在德育内容上,通常以一些条条款款来体现德育,忽略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表现上,通常是以喊口号的方式出现,没有深刻的意义,难以吸引中学对其的关注。
(三)德育和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中学德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通常以临时的、分散的教育为主要形式,很多时候中学德育都是针对有典型“问题”的学生个别实行;没有完善的德育体系,也没有健全的评估体系,中学德育评估的方式通常是以总结的方式或期末报告的形式又班主任完全掌握,因此会受个人主义以及主观性的影响,这种总结肯定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加强中学德育成效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叙述,正确认识到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中学班主任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进行实践工作,开辟正确的方法,逐渐构建一套有效的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班主任应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正确的、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重视德育教育
中学班主任首先要将观念进行改变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在整个学生教育活动中流于形式的现象,将德育工作真正放到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面,坚持“要治学,先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学班主任肩负重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让德育教育工作更“活”更“实”
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任务很重,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身体发育的关键转变时期,思维新奇独特,新鲜事物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在情感方面也逐渐走向成熟阶段。也因为这样,在这个时期的中学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不同刺激与诱惑而走向歧途。针对中学生特点的独有性,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就应该将德育变“活”,不是单纯的教条式教育,班主任应该将各种德育内容与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结束传统的说教方式,促进学生更容易接受。中学班主任不仅要将德育变“活”,还要做“实”,使其学生受到真正的启发,净化自己的思想,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关键词:中职;纯男生班级;班主任;管理
今年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做了2012级建筑工程与施工班的班主任,而这个班特别在于是一个纯男生班级,这给班主任全面管理工作出了个难题,想做好这个纯男生班级班主任该如何去管理呢?下面是我在这一学期管理中总结出来比较有效的做法:
一、认识学生
先知其人后了解,开学初认真阅看每个学生的档案,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在初中阶段学习与在校表现情况,开学新生军训期间,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各种生活细节等特点。第一节班会课让大家相互之间自我介绍认识。在新学期学业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利用晚自修或课余时间与学生多接触多聊天,通过更多的接触与交谈,对学生能有更多的认识了解,让我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变得更方便、轻松。
二、制度化的德育管理
德育工作要做得好,想要有好的效果,注重的是班级的德育管理思路是否正确,班主任务必要把德育管理工作做到位,让它成为制度化,德育才会有基本的保证。
一个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否达到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班风是否端正,只要班风端正,不健康的思想作风就会被慢慢淡化,得以改正,甚至转变为积极上进因素。首先,班主任要细心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从个人到班集体,对有关个人及班级整体的状况,明确可实行的德育目标,制订出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与针对班集体的德育制度,在达到德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并使之成为积极的团结友爱班级气氛,同学之间的感情就会更加浓厚。其次,班级的德育管理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学力与人格的平衡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创建适合学生人格和学力成长的环境载体。再次,重视选取和培养班干部的个人独立管理能力。让班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其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吸取管理经验,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及时给予教导,谆谆教导,不伤学生自尊
作为青少年,这个阶段既是他们生理也是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自己不会正确的去处理各种问题,又不愿敞开心扉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交流,因此时常处于焦躁之中,如有烦恼或不顺之事,往往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而表现出突发性的情绪失控,因此在中职学校里经常会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口角打架违纪现象。作为中职的班主任,就不能以一般中学生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只要他们有一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学生犯了错误,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认识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谆谆教导,不能以讽刺挖苦语言伤学生自尊,而扑灭他们的上进心。当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时,要在班级里对他公开表扬给予鼓励,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担任纯男生班一个学期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做法。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十分繁琐却又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技巧、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优良习惯的形成。德育教育的方法得当,学生会受益匪浅,有利于他们全面的发展,班级工作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地去对待这项教育工作,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奉永文.正确认识学生是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础[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1).
【关键词】德育;思品;教学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归结起来主要是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调控。那么,采用什么办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呢?下面是笔者的看法。
一是以常规为基点进行精细管理,大力推进德育的创新。因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因此,要制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具体要坚持常规立校的思想不动摇;努力推进德育创新;构建全民育人、齐抓共管的新机制;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学风纪律的根本转变;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等。
二是落实班主任管理责任制。班主任要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协调和带动科任教师、增加合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班主任要主持“师生互动成长”活动,即每学期每位课任教师分包五至十名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每月给分包学生谈一次话,跟踪记录转化提高情况,月月向班主任通报。教师人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个个成为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能手,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如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要进一步树立“常规立校”的共识,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就能加大对班级、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的检查、考评力度,对严重违犯学校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学生严肃处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德育网络建设,扩大教育功能。全体教职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真诚关爱、积极引导、严格要求、耐心规范”;鼓励班主任定期对学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状况及平时在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强化教育。
如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要进一步树立“常规立校”的共识,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就能加大对班级、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的检查、考评力度,对严重违犯学校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学生严肃处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德育网络建设,扩大教育功能。全体教职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真诚关爱、积极引导、严格要求、耐心规范”;鼓励班主任定期对学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状况及平时在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强化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养成教育结合,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突出“严、实、恒、新”的特色。即安全工作要有严密制度,严格管理;工作目标实在,把不发生安全事故作为衡量安全工作的唯一标准;坚持把安全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坚持全员参与,与社区配合,警区合作,形成从学校到家庭,从校园到社会的安全管理网络,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句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明白自我的特点,如长处、短处、优点、缺点、成绩和不足等,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意在说明一个人要经常自我思考、检讨。总结,以便弃旧图新、 取长补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了解,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恰当引导学生针对其相关相联的主题,介绍自己的认识、看法、体会、感受和思想行为,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常言说:“自己脸上的火墨自己是看不到的。”这句话是根据人们一般只片面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照道德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大胆自我检讨,以达到自我认识、教育之目的。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任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活动亦不例外。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以及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对其道德观点、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评论,以期通过自我体验活动,达到对这种观点、品质、行为深化、巩固之目的。
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生产、服务劳动等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训练,从而产生自我教育作用。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要求,指导学生自订自我节律约束的规章制度,自我规范执行,以此进行自我教育。
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高考升学压力和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学生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高中学生缺乏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感,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觉得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研究日益重要和紧迫。
笔者所处的贞丰中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和结合本校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我校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课程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大体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为推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将以“树教师形象,做合格学生,创文明校园”为抓手,以治理校园“七乱”(即进出校园乱、就餐秩序,集会站队乱、乱贴、乱丢、乱涂、乱停)现象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创造安全的优美的育人环境,扎实做好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第二阶段:由班主任担任活动课指导教师,各班根据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学生兴趣等方面制定班级活动课程,开展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如:团队凝聚力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研究当地的文化风俗,电影赏析,读书分享等活动。在活动中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以活动为载体,教育为目的,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阶段: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各班自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并在計划时间内开展探究活动,由本校班主任和社团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形成规范的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隐形德育 教学方法 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84-01
当前,中职生对德育教师采用传统的显形教学法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了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运用隐形德育教学法的实现途径有哪些?
1 隐形德育教学法的特点
1.1隐形德育教学法的含义
隐形德育法是指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方法。
1.2隐形德育教学法的特点
(1)作用的潜在性。隐形德育由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性和强烈的归属动机而发生作用的,虽然受教育者获得信息的体验是直接的,但是体验的载体――信息呈现的方式却是隐含的、间接的。这是隐形德育最突出的特征。
(2)载体的多样性。隐形德育的载体既丰富又多样,随处可见。这种分散性、无系统性和不连贯性,给隐形德育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生机。
(3)影响的广泛性。隐形德育不仅潜藏于各种活动,而且也隐含在显形德育中。其发生作用的范围较显形德育更为广泛。
(4)内容的实践性。每个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亲自的实践体验,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这些隐形德育的载体和途径都是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
(5)效果的持久性。隐形德育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这些形式论道而不说教,生动而不空洞,娱乐而不庸俗,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悄悄润入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崇高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超凡的气质等,它虽然只能循序渐进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慢慢地养成。但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道德资源,沉淀心底,渗透灵魂,不会轻易改变,发挥长久的效应。
2 隐形德育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借鉴国外隐形德育教学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探寻适合中职德育教学的隐形德育教学法。
2.1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
学校要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利用11.27活动[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中职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2.2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德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而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
另外,校园传统、校园气氛、集体舆论、教师言行都将对学生态度和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3]在一个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在一个肮脏杂乱、污渍遍地的环境中,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墙壁装饰不整洁、雅观也会引起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弛。
2.3实践活动
实践体验教育法的理论依据是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和能力的根本途径,实践观点主张: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实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体验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做到了知行合一。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思,修正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学习补充,再实践。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4]
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教育方法,将他们运用到中职德育教育中来。要将实践体验教育法落到实处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德育教师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可能的条件选择,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二是方案可行,各方支持。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应该提交相关领导审阅,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同时应该与学生科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三是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安排;组织时尽量考虑的周全一些,使活动的目的得以真正实现。四是要持之以恒。中职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进行,不应是偶尔为之的行为。五是思考总结,不断创新。每次活动结束后德育教师就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总结,找出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失败的原因。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德育活动能够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
2.4心理咨询活动
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①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②开办心理辅导室,接持师生心理咨询;③全体班主任教师和德育课教师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各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⑤开展多元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⑥建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职业学校积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优化学校的教育行为。
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法---隐形德育教学法,将发挥它巨大的潜能,极大地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肖兴国.论隐形德育问题.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第42页.
[2]11.27活动是指重庆市民为了纪念1948年11月27日在歌乐山被杀害的革命先烈的活动.
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在小学教育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推动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中,思想品德基础是否良好对他们的成长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对小学德育教育高度重视是目前教育工作人员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2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德育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德育;二是社区德育;三是学校德育;四是家庭德育。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中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属于品格形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中的德育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相对来说比较高尚的思想品格作为支撑,即便拥有再优秀的文化水平,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开始处于转型进程中。目前在新形势下也存在比较多的不良之风,充分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对德育教学加强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育人单位,在承担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加强,培养学生在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从小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属于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新形势小学德育教育的措施分析
3.1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
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给于尊重,要坚持做到一视同仁。小学生他们会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生的尊敬,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状况:越被教师看重的学生,他们起步往往都比较快,但被教师忽视的学生,起步比较慢,甚至没有任何的起步,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在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和学生用心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在德育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社会经历、阅历不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思想认识方面还处于刚刚萌芽阶段。所以要想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做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现象,给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严峻的考验,同时也进一步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阻碍。所以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3.3德育教育应该和实际相联系,把德育融于活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说教,大部分德育内容以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很难去体会。所以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班级中所有的学生状况充分了解和掌握,通过实施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对德育教育水平加强。在对活动选取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通常能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例如:学生中会存在个别学生对别人的铅笔或者笔记本等感兴趣,就会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教师应该找一些相关的拾物上交的事例讲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要把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这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伤害小学生幼小的自尊心。可以说是哪位同学不小心装错了,大家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应该勇敢的交到老师这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保证学生在实际实例和讨论中懂得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让学生知道拾到的东西一定要上交的道德准则,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4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要想实现德育教育就要要求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在各科课堂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在各科教学中应该合理、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由浅入深,保证德育教育的积极开展。
3.5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常规训练的开展进行提高
学生步入到小学阶段后,学校的生活应该要求他们具备严格的时间观念以及集体意识,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小学生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大多数道理虽然能够听懂,但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所以要想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就要对学生常规训练积极开展,通过不断的训练能让学生更好的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对学生如何上课、下课、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友好相处等都有明确规定,让学生对这些反复练习,做好的学生要积极表扬,做的不好的学生要耐心的指导,不能严厉的批评,对他们不断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把日常规范做好。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理想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教师除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之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外,还应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
1 独立人格的基本定义
独立人格的意义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要求个人对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不具有依赖性,能在对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也不依附于任何的现实政治力量,在参与政治时具有高度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心理学上,独立人格就是指个人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独立于他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我性。
2 培养独立人格对中职生的意义
中职生的生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二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因此,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由于中考失败未能顺利升入高中,或者家庭状况等原因,一些中职生往往比较敏感,学习懒惰,生活态度消极,甚至扭曲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理想,没有信念。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职生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通过德育教育,端正中职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人格,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国家的未来提供真正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中职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与培养独立人格的关系
面对中国教育的状况,很多人屡屡提出批评意见,认为中国的教育只是在批量生产读书机器,学生不习惯主动思考,思维不开放,千人一面,个性往往被压抑,独立性也不足。因此,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棱角被磨圆的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最终被消弭。
面对这种批评,教育者应该主动思考这些弊端存在的原因并想出办法解决。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是否有这种问题的出现。在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首要点。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法,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对应,它要求学生独立地通过使用分析手段、探索手段、实践手段、质疑手段、创造手段等来达成学习的目标,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与独立人格并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有许多相吻合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一致的目标。自主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求知与生活,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能适应社会。面对工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同事,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面对生活,能有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生活、交往、工作、学习中具有进取意识、合作意识。而培养独立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观念、独立观念、合作观念、宽容共存观念等的培养。所以说,自主学习和独立人格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2)实施的内容具有共通之处。自主学习的核心表现是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积极、自觉、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独立人格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个体能够独立进行思考、选择,并对社会存在有责任感,同时能追求真理与自我价值,拥有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在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三方面,两者是共通的。
3)实现的手段具有统一性。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而独立的人格就是要求个体在面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种问题上,能够主动独立地探求原因,勇于质疑,追寻真理,并通过自己理性、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稳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式。两者都要求自动探究,在采取的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
4)实现结果的双赢。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学会发现、探索以及创新,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统一了知、情、意、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都能以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去面对。而独立人格培养的实现,不仅能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还学会批判精神和道德责任感。在结果方面,自主学习与独立人格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实现结果的双赢。
4 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4.1 应该拥有独立的意识
意识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在德育课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观点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就会习惯有自己的观点。
4.2 应该拥有自主的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德育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搜索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展示成果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对观点的总结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养成。
4.3 应该拥有批判精神
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的教学中来,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讨论各自观点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组织,提高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而教师民主、宽容的教学态度,能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
5 结束语
在中职生的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人格的培养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德育教师应该详细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只有理清了关系,才能更好地对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方法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刘瑞凌,朱香芝.关于中职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意义的再思考[J].管理专家,2011(11).
面对以上情况,国家教育部门也专门出台了中学教育的《德育大纲》,规定在中学阶段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德育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蕴含的宝贵道德、精神内容。尤其是新课改这几年来明显发现在新高考中道德、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及考察明显增多。作为一名中学历史学科的科任教师从新高考的现实及现当代教育的目的出发都深感身上承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适时加强中学生道德、精神教育的义务。
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渐渐的发觉历史教材中,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苦难的中国人民为摆脱国家的困境、改变贫苦落后的状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民族精神,而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对于纠正中学生道德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精神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二)、充分发挥作为历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利用民族精神进行学生德育精神教育的积极尝试
1、及时有效的利用好历史课堂。及时的利用好历史课堂上进行民族精神渗透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学习到具体的民族精神内涵时适时的让学生们对照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予以及时的反省和总结,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予以尝试和积极的实践。比如在学习到""这一节时,本人先通过课件的形式简要阐述""爆发的背景、运动的爆发、提出的口号、运动的进程、运动的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历史地位,其次请学生根据教材例举能表现广大爱国学生和无产阶级爱国精神的事件,再次通过运动的了解和事例的列举概括“"中所呈现的民族精神,最后找两个在学业和生活上表现的较好及较差的学生就""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如何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当今的学习生活。
2、积极利用班会课的课堂进行专门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是进行德育教育极佳平台,也是升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借助每周班会课进行专门的主题班会讨论课有利于系统进行民族精神与学生德育的融合。
3、加强作为历史老师及班主任老师的民族精神素养。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但是受他们身边的老师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就民族精神的发扬上历史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人身影响显得更加明显。因此作为近代民族精神内涵的阐述者的历史老师和德育工作主要教育者班主任老师在加强民族精神素养方面体现的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给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树立良好的榜样。
4、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创办系列的民族精神板报。就一个班级而言黑板报是一块重要思想宣扬阵地,因此在发扬近代民族精神、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努力上就得好好的利用这样一个舆论平台。具体工作上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近代民族精神中的诸多具体精神做系统的阐述和宣扬,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更深刻的体会、内化,同时也可以在班级造就良好精神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