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念范文

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念

第1篇: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美国大学 广告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有关美国广告教育的研究,国内已有诸多研究成果。本文仅据笔者现有的有关资料就美国高校的广告教育理念问题作一些实证性的补充。以期为中国的广告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广告产业大国,其广告收入占世界广告总额的近一半,其广告从业人员达十万之多,随着上世纪下半叶4A跨国广告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扩张,美国的广告业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庞大而又成熟的广告市场,与其普及的广告教育密切相关。美国的大学广告教育已超过100年的历史,而大学广告教育是其广告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百年的探索与积淀,使美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广告教育理念和较为科学的广告教育模式,美国的广告教育理论在当今的世界广告业界和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理念的两个显著特点

美国的广告教育,最早始于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Wharton School ofBusiness)的Joseph F.Johnson教授第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广告课,八年后的1905年纽约大学(University of New York)将广告学作为一门完全正式的大学课程在其商学院开设,而1913年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在其新闻学院里始建了美国的第一个广告专业,使美国的广告教育由此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而从20世纪初叶美国开设广告课程和广告专业开始,其广告教育的理念即开始萌发并不断演变。百年后的今天,根据对美国诸多大学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分析,美国当代的广告教育理念从一般意义上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1 重视综合技能与应用素质的教育

美国大学广告教育的主力是本科教育,今天的美国大学广告本科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美国发达的广告业及其他传播业未来的从业者提供综合技能与应用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这一办学理念贯穿于美国许多大学广告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

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其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办学理念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工作!”(“The Best School,The BestProgram,The Best Jobs!”),其具体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该广告专业最佳的技能素质教育。并使毕业的学生能够“为其广告的真正客户进行工作并获得报酬;在被雇佣期问,能充分展现这些学生的优秀表现及销售和设计技能。”同时,学校将为毕业的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深刻影响的庞大完整的人际网络;并可到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和辛辛那提(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去访问那些成功的广告公司。”

美国西部的圣乔治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设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同样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务能力。它的广告教学理念非常简洁:“在实践中学(Learn by doing)”,因此,在它所开设的10门广告主修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到业绩良好的广告公司实习的实践课程及有关信息环境与新技术应用的必修课程,而且规定所有的主修课程一律由电脑授课。同样,美国罗斯福大学fRoosevelt University)设在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与上述的西肯塔基大学、圣乔治州立大学几乎一样,即它将向选读该校广告专业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照相、印刷等最新的技术课程,以满足传统和非传统学生的需要”。

再如,南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大众传播,新闻学院广告专业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则比上述几所大学更为明确清晰:学生应该“实践从未有过的广告和公关,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学术基地,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需的应用技能。并积极参与AAF(美国广告协会广告分会)和PRSSA(美国公关研究协会)的实践活动。”

而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设在新闻系的广告与公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则是:“在美国最有活力的媒体市场上,你能够获得广告与公关硕士学位,同时,你也能够在美国第7大媒体市场追踪你的广告与公关生涯。”

2 加强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美国许多传统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偏重于实务和注重技能。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现实世界的严峻挑战,由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广告学界就对当时美国高校广告学偏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质疑,2001年的美国广告教育峰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将通过何种方式使学生取得最大的进步?”这一命题。而在美国广告专业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并提高了广告专业的理论性与学术性之后,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广告专业在强调职业化训练重要性的同时,已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广告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如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战略性传播领域里的领导角色(leadership roles)”,为此,佛罗里达大学提出“尽管我们坚信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我们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激发强烈的学习自觉和学习欲望。成功取决于学生以下能力:1)批评性思考。有效地用语言文字方法沟通,3)对建设性批判的积极接受和反应,4)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他们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作为广告教育的主要导向。

对于偏重新闻学的密苏里大学来说,他们的教育目标与佛罗里达大学相同,“我们培养未来具有战略沟通能力的业界领导者”(the industry’s future lerders in strategic con―munication),其具体目标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美国“未来的艺术主管、公关专家、平面造型艺术家、市场主管、创意开发者、广告文案者、财务经理、研究者等等。”⑨

同样,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新闻学院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是“培育明天的广告与公关界的精英们”(Ad-vertisine/Public Relations Industry Leaders)。

而美国唯一一所具有广告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著名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Austin)广告系的教育目标则是:“一贯被公认为美国顶尖广告学专业之一的德克萨斯大学广告学专业在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各阶段,我们都实践融汇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策略,”“我们强调的重点是帮助有着聪明头脑的学生们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将专注于广告创意、设计和媒介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的学生无论在广告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广泛创意的培养上,德克萨斯大学都是美国最好的大学”。

二、美国学界对高校广告教育的期望目标

2001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举办的广告教育峰会(Advertising Education Summit)上,与会的学者明确提出了对美国高校广告本科教育的两项目标要求。

一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加以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包括4项具体的内容:1、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写作技能(solid writing skills);2、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演讲技巧(speaking and presen―tation skills);3、要让学生毕业时具备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Broad ba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4、要教会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Teach skills to last a lifetime)。

二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包括3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work in teams);2、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3、向学生教授广告的原理,策略和理论知识(principles,strategies,and theory)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abstract thinking)。

同时,该次峰会的与会学者也明确提出了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对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具体要求有8条之多:1、指导和鼓励研究生们在读期间发表专业论文;2、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3、培养研究生具有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专业实践的能力(Ability to leap ahead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4、要教育研究生懂得他们的事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6、鼓励研究生积极表现他们的领导才能(leadership skills)7、教会研究生有能力处置复杂的问题(to manage complex issues)8、需要研究生懂得市场营销、预算编制、投资(understand marketing,budgetingand investments)

上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广告教育者的理想,也凸显了美国广告业界对未来广告人才基本素质的急切期望。

第2篇: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理念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传统教育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MOOC(慕课)、微课、SPOC等。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既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传统教育方式、理念造成巨大冲击。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教育平台更加便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或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多元。2015年,我国政府了“互联网+”行动指南,明确把“互联网+”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在教育等领域互联网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其背后有促使教育改革发展的、适合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

1互联网教育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教育者执著追寻的目标。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下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中小学师资等优势资源集中在个别城市重点学校,高校更是把人、财、物等优势资源集中在985或211大学里。教育没有成为大众共享的资源,没有真正成为公益事业,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霍拉斯・曼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能够培育人的平等意识,塑造人的平等观念,引导人去实践平等的理念,践行合乎价值标准的行为。实现教育公平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发展。互联网教育能够服务于各类人群,不分国别、地域、种族、性别等,共同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所有人都有权利地参与到互动式互联网学习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学可以通过翻转课堂、MOOC等互联网学习途径获取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的学子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获得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学习历程,提升综合素养。互联网教育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采用多样的手段,广泛拓展教育渠道,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对于学生而言,名校、名师、名课的零门槛,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方式随时随地学习。世界各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教育”将获得充分地挖掘且充分地展现,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无国界化。“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界、地区、种族、信仰等的界限,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主地参与学习与讨论,能够按照各自的需求,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维护个体平等的学习权,推进教育公平。

2互联网教育能够构建教育共同体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共同体的支持,教育共同体包括世界各个大学之间、大学与政府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等多个维度。“互联网教育”作为纽带将各个教育主体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共同推进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教育共同体是师生共谋的集体,是成员彼此平等、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生活空间,这种生活是师生、生生共同协作的过程。在“互联网教育”共同体中,通过学习者彼此的理解、宽容以及包容,最终,可以形成互融的一个教育共同体,这必将有助于学习者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教育”教育共同体,能够塑造学习者良好的品性。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在“互联网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在集体中建构多样的关系,使得学习者由于能够利用他者的眼光来看待自我,而且能够理解和感受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是必须做的。学习者在“互联网教育”学习过程中,能否善于给自我提出要求,能否在此基础上感受对他者的义务、责任,从而感受对自我所应当负有的使命,这些都将取决于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他者、集体以及社会的眼光来看待自我。

3互联网教育能够转变教育方式

“互联网教育”在于创造一种求知的气氛,营造全新的教育生活,在探讨中,追问永恒的真理,感受其中的乐趣。探究的过程既是思想者之间交流的过程,也是激发内在潜力的过程,这种气氛,能够调动人的活力,激发社会的求知欲,推动整个文化的进步。“互联网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由课堂外向内的转化,营造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互联网教育”倡导合作、共处、理解的教育生活,引导学习者在交流与合作中去把握真理。“互联网教育”建构师生全新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教育形式,代之以学生参与研讨为主的全新的师生交往方式。学生的学习自由获得充分地尊重,教育共同体中的公民身份得到真正地展现。

“互联网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确立新型的师生教育生活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的身份,突显自我的优势,扩大自我的影响力。教师只有积极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艺术,才能坦然地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成为在线学习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崇者。“互联网教育”提倡一种“关系生活”,在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搭建一种关系紧密的教育生活方(下转第64页)(上接第29页)式。在这种多维的关系建构中,可以培育参与者的关系思维。通过体验多维的教育生活,在与他人建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者理解关系的意义,充实个体的精神生活。学习者的精神之所以有其特点,正是由于这种观念形成的方式。

4互联网教育能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互联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媒介,能够很好地传承不同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能够共同浸染在浓郁的广域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之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风向标,对一切文化都做出反应。“互联网教育”能够展现不同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而不是泛泛地呈现。在这个平台之上,需要各国学校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展现本国优秀文化的在线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等,能够增进世界各国间彼此的了解,传承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更新与创造。

“互联网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互联网教育”建构的目标、技术与模式均能够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只有打造一个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的“互联网教育”教育平台,才能在众多学习平台中脱颖而出,获得学习者的青睐,才能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网络化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奉云云(1979.9-),汉族,女,四川绵阳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3篇:教育理念范文

前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事业也是被带动的行业之一。在教育事业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社会体制,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和课堂效果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上的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教育资金的投入、班级人数的分配不均和学校各项设施的不合理使用等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蹦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勇于创新的重大工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学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就不能保证好的学习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些是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就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良好均衡发展。    

2.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上的差别,在一些沿海等发达地区,其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收入比较高,所以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对教育上的经济、时间等投入比较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较大努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事业氛围;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市,特别是一些小山村,人们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水平比较差,对教育就不是那么的重视,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3.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平    

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是使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虽然现在的教学理念高举考试是公平的,教育是一视同仁的口号,但是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各个地区、各个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就造成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匀,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大增加。教师、家长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使得学生压力过大,已经不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更是由于这种想法的流传造成作弊、高校录取腐败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频频发生。    

4.忽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教育事业中互动这个词汇更是经常出现。互动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学习程度,毕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并不能进行预设,一旦进行预设,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就会被扼杀,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5.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偏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初衷    

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评比,学校之间的教学能力评比只是简单的成绩之间的评比,对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综合或分别比较,从而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学校,且这些职称的奖励又和教师、学校的经济利益、职称评定相联系,这样的评价机制就导致学校、教师将压力加到学生肩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占用课外时间、节假日进行补课,还在课后留下大量的课后作业;另外,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重点班、快慢班的划分,这种教学办法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措施1.动态管理与“因材施教”就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做到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因材施教”,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跟踪,每个学期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严谨教学,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严格的考试,在依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进行分班,毕竟一时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合理的代表学生的整体情况;其次,并不提倡疯狂补课的教学办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疯狂补课模式只会为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并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并不能得到期望效果。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教育。    

2.对学生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学生成绩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看的太重要,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这种想法很显然是不准确的,过于片面。评价学生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尖子生的学习状况,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给予一样的关注,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尊重。    

第4篇:教育理念范文

教育理念创新理性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理念创新对教育实践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来源于教育者对教育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推动,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终端,处于理论教育向社会实践过渡的重要阶段,推动客观的、理性的教育理念创新对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性选择的意义

经济学的创始人、苏格兰学者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就在于他能够在对各种利益的比较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最大的需要。可以说,亚当・斯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形象的阐述了社会人的行为,即人在社会行为中始终选择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教育作为国家行为,具有高度的国民性、公益性,其思想、观念、制度及体系构成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国民需求,因此单纯的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解释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教育行为的实施,显见偏颇。但是,如果站在社会学角度,那么亚当・斯密的理性选择理论对推动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创新理念的萌生、形成和调整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二、理性选择的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基于西方,大学基本理念、制度和职能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形成并加以拓展。由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本属性的,无论是“”时中国现代大学雏形的形成,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都蕴含并体现教育理念创新和变革背后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起步较晚,教育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体现为“西风东渐”,是建立于依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学习型创新,作为教育思想体系构建核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更加突出表现为外源借鉴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时代高速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越来越体现为建立在高校内在追求和发展探索基础上的内源自发性。无论是外源借鉴还是内源自发,其产生的多元途径直接作用于选择的主观性,构成了教育理念创新过程中理性选择的存在基础。

三、如何做好理性选择

(一)准确把握理性选择的内在属性

1.理性选择的实践性

高校作为教育的承载主体,面临着思想多元、信息多元而逐步丰富的理念创新资源,在可借鉴或选择的众多创新理念中,体现选择的理性是以实践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一是准确理解教育过程中人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文化、知识传承创新的过程,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受体,人都是第一性的,因此创新理念的选择必须以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成才特点为前提,理念的创新才具备指导性、实践性。二是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职能。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成长是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接、交融的阶段,其地位和功能是重要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的延展性,这种延展性体现为受教育者的潜力开发与积累、自我更新意识及能力的萌发与形成,因此对创新理念的选择必须内化于高等教育的职能存在。

2.理性选择的多元性

高校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聚合体,教育理念创新的需求是多元的、来源是多元的、模式是多元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多元化的创新构成决定了理性选择的多元性。其多元产生的原因是人由于社会分工和成长过程的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需求是不同的。创新理念的实践于教育管理者来说,更多体现为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的变革与深化;于教育实施者来说,教育理念的创新更多体现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更新;于受教育者来说,更多体现为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吸收与贮存。由于人在主观上对不同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序列,因此符合选择主体需求的理念更易被采纳,如果这种选择的根源是实践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就是理性的。因此,在面对教育理念创新中,要客观认识创新理念的形成背景,尊重不同群体的选择方向。

3.理性选择的延续性

创新理念选择的延续性来源于同质选择中首次选择的正确,形成于有效实践结果的累次叠加,而经实践反复印证有效的选择偏好易在主观上形成为思维定势。虽然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同时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但实际上选择主体更乐于按照已有经验、思维定式固化选择方向和行为方式。基于此,在面对众多可供选择的创新理念中,始终保持理性选择的根本是理性思维的养成,这种养成来源于对有效实践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批判。因此,在教育理念创新中,除不断巩固和保持创新意识的存在外,还应不断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才能筛选出最为符合发展实际的创新理念。

(二)自觉破除主观世界的思想防卫

教育理念的创新如仅体现为理论层面的创新,伴随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步淡化认识的差异,但其只要作用于实践层面,其必然体现为教育实践的变革,这种变革无论是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的改变,在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偏离于部分成员的主体认识,甚至损害其自身利益,往往会被认为是创新主体强加于决策受体的强制性变革,进而会激发主观意识中的防御本能,体现在客观行为的惧怕与抵制,这种抵制反作用于创新主体,往往导致选择理性的削弱甚至背离。因此,教育理念创新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创新理念实践化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创新主体要允许理念创新过程中不同声音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尊重个体基础上,要正确认识抵制背后存在的理性,要通过寻求创新过程中价值的契合谋求共同意志的回归。

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是推动理念创新实践化的根本手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物的发展始终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无论是理念创新的程度还是创新理念的选择,甚至在创新理念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都应充分考虑创新受体主观意识的趋同度和可承受度,一方面,通过循序的原则逐步发现、修正偏离实践的理念漏点;另一方面,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削弱、同化受体的防御心理。

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时俱进是理念创新的根本属性,体现的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内在关系,还体现创新主体和受体伴生于时代进步而同步发展的利益述求和心理需求,更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与规划、特色和传统、目的和途径。

(三)努力营造理念创新的多元生态

由于理念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每个组织成员既是创新的受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因此每一个创新的理念都是组织个体通过教育实践过程整合出的思维亮点和认识突破,体现着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个体追求,虽然个体理念的差异性存在直接影响或制约于整体理念创新的同步性,但由此构成的多样化、多极化创新生态,一方面,可以填补创新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创新理念选择的理性覆盖,同时,整合、同化后的个体创新对整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因此营造并保护好理念创新的生态多元对于拓展选择途径、比对创新质量和维持创新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营造多元化的创新生态,一是主体目标的强化和创新原则的确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组织、引领和实践者,通过思想引领、意识作用甚至行政干预的手段强化理念创新的目的指向,这种指向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主体预期,即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律,还要体现高校组织成员整体的利益趋向,因此多元化创新生态的构建要服从、建立并服务于高校现阶段建设任务和远期发展规划。二是首创精神的激励和创新意识的培育。多元化创新生态的构建在体现目标指向的同时,彰显着同一目标下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整合,组织成员作为教育理念具体化的实施单元,更易在实践层面感知并完善创新理念的运行效能,尊重并肯定个体的创新选择和实践评价既可突出组织成员的价值实现,又可以通过强化个体的创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理念的形成层次和实践内容。三是共体形成和个体创新的协调与统一。主体教育理念创新,来源于多数组织成员对个体教育理念创新的认同和趋合,因此即便在同一目标指向下,创新的生成途径、实践模式及功能认识都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存在而不同甚至对立,因此除突出高校在发展方向、体系构建、教学组织等宏观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外,还应明确组织成员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内容更新等微观领域的主体地位,突出创新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层次性,才能建立稳定的、理性的、和谐的多元化创新生态。

总之,教育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理念的实践化过程就是高校发展的过程。高校作为社会化的组织,在面临思想多元、利益多元的情况下,对多元教育理念的包容和选择很难有确定的理性标准,只能将创新的理念融汇入教育实践,通过时间进行检验。因此,处于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高校,必须“保持教育理念创新的开放性、警惕性,浓缩大学利益相关者的集体智慧,以敏锐的触觉感知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在思想交流、批判与反思中不断赋予大学核心理念新的内涵”,才能探索出符合内在需求、凝练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和荣.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第5篇:教育理念范文

1.1会计教育理念。根据北京地区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教育理念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会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会计教育理念是与经济同步进行、与时俱进。从社会需求的方面看,目前大学会计教育课程有税务、审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系统及管理课程,对会计教育的重视度是针对大学生对会计的学习程度、会计工作经验、整体应用平均成绩作为衡量会计教育理念进行指导。从会计专业知识角度看,在北京国际型和规模大的企业较多,对会计专业有较高,促使会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会计专业能力有较高的专业掌握程度。

1.2会计教育模式。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在会计教育上是通过会计课程来完成,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在课堂上进行传授、讲解、最后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北京地区的教育较为领先,不仅侧重学生在会计方面的掌握,还重视实际应用中的运用,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及运用。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讲解为主,首先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包括课程数量、课程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让学生形成一个对会计学科的总体认识,学会怎样编制分录、报表,之后通过实际企业实习,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二、会计教育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2.1提高教育方法。选择一本内容制作充实的教材作为教学基础,选择精美的课件进行互动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习兴趣,在利用教材中包括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权威性、易读性等方面和企业中的账目结合来锻炼学生知识领悟。如果是一本内容陈旧与学科前沿发展格格不人或者与经济发展不符合的教材,是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是难以把学习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目前在多媒体课件逐步代替传统的黑板主流条件下,课件内容丰富和易理解性是提高教育授课的较好方法。在提高教育方法的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会计人才,培养学生在会计方面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结构变化,来决定适当的传授方法。学生也要依靠会计新的领域发展来设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补充相关课程。在会计教育中信息采集也是重要的提高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2.2改变教育理念。会计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会计教育理念应该敢于超前,新的教学理念更能是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现代会计教育理念不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层次思维能力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在高等院校中,会计教育忽视了面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侧重于国内的会计制度。良好的教学理念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会计方面树立良好的目标,为会计教育指明基本方向。在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中,会计的教学理念虽然叫其他地区较为前卫,但是相对于整体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会计教育理念仍然需要改进,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结合北京及全国企业现有的财务模式,来决定适合的会计教育理念配合新的会计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在会计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中心,以经济市场的需求为起因,进行发现、创新的学习。在校方除了开设会计科目等课程,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或者不足之处进朽该果程选修辅助,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科目。

三、结束语

第6篇:教育理念范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院校锁培养的大学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矛盾的发展之下,人本教育理念的概念被提出来。这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全面,学生的潜力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在大学教育中开展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二、人本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所谓人本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提倡人人平等,以学生本身知识的增长作为目的。这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方主要是抛开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实行个体化教学。

(二)人本教育的必要性中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离不开教育,而传统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进行人本主义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不断重视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教育也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人本教育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被更加的重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被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出来,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人本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思想的升华,对大学生的管理过于死板,违背了大学应该是纪律性和自由相统一的学术圣地这一概念。人本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大学要把学生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学风逐渐放开。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升,将学生的实践性不断加强。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性教学。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张扬个性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经过正确的引导,最终能够转变为其内在的素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要逐步实现平等化。大学教育不能延续高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不能是传统的从上往下的灌输式教学,而要引导学生重视学术性探讨,转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交流关系。

(二)改变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手段当前社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因此以往传统的古旧的大学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对学生进行威胁,进行恐吓等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扬学生特有的创造性和活力,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不能打压,还要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发挥出来。人本教育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学生的性格、感情和态度入手。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消除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恐惧感和敬畏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出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第7篇:教育理念范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致力于将法律诊所教育介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使其走出美国并成为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诸多国家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迅速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法学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劲潮流,根本原因在于其秉承的面向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面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促进社会正义的教育理念,面向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正式引进诊所式法学教育,至今,诊所式法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

实践证明:诊所式法学教育这10年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它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诊所式法学教育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引进,更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深入地研究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对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诊所式法学教育,转变中国的传统法学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面向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传统法学

“通识教育”的模式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非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种模式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实习、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这些实践环节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针对性,导致法学院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要求。所以,必须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与反思,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切实地深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人们创造性地发现了诊所式法学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立足于法律职业的专业化,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办案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法律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律师的从业技能,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像律师一样工作”,其目标是针对法科大学生实务经验不足而着重培训他们司法技巧的一种职业性法律教育,旨在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形成法律职业意识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地进入法律职业角色。实践证明,在现有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诊所法律教育是法学院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一个最有效途径。

第8篇: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苏派教育;培育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之中,可以将苏派理论和思想引入其中,形成独特、实用而鲜活的幼儿教育经验和方法,将醇美自然的幼儿教育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关注幼儿的科学发展和素质培育,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进行道德品质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幼儿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之中,认识科学、接近科学,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健康成长。

1苏派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析

1.1萌发并保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幼儿入手,幼儿有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感知能力,要出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使之萌发探索科学、探索世界的信心,要采用循序渐进式的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幼儿多动手、多动口,探索新奇的科学把戏,形成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2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不要单纯地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大胆改革,学以致用,并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成为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从生活中感知和体验科学,并充分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双眼、嘴巴,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玩得别出心裁”,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1.3注重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不仅要演习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习生物学,并在广阔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开放头脑和思想,在生活中直接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扎根于生活中的“真知识”、“活知识”。

1.4养成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要引领幼儿多观察、勤思考、多动手,通过各种科学教育活动锻炼幼儿,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知疑、假设、实验、印证、推想和分析,显露出强烈的、不可遏止的科学态度,并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更好地与幼儿的素质教育相契合。

2探索幼儿科学教育之美的具体路径

2.1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生活教育科学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可以从贴近幼儿的生活入手,使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链接和整合,避免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割裂和脱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前提,在贴近幼儿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找寻适宜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大自然为科学园,让幼儿接近生物,使幼儿在生物世界中感知和体悟,感受到科学知识探索和兴趣和求知的乐趣,在用之不尽、取之无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萌发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可以取材于幼儿身边的昆虫、野兽、鸟雀、草药、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向幼儿呈现出广阔而丰富的生物世界,使幼儿科学教育围绕幼儿生活、服务于幼儿生活,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2.2编制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以苏派教育理念为引领,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与儿童歌谣、故事、游戏相结合,进行加工和整合,编制形成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更好地丰富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可以将幼儿园周边的花草农产为教育素材,以香甜可口的红薯、蚕豆为点心,采用麦杆、豆杆等废物作为手工材料,结合大自然的芦苇、野等作为玩具,开设生活科学教育课程,使幼儿在生活化的材料之中得到科学知识和经验。

2.3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主张和倡导“教学做合一”,并以“做”为核心,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玩幼儿喜爱的科学小把戏。还可以引领幼儿进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感受和体验角色,如:可以在《亲亲小草》的游戏活动中,组织幼儿迈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之中进行教学,让幼儿扮演画面的角色,迁移和外化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内容,使幼儿得到科学教育,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2.4开发多种感官,实现“手脑同盟”的科学教育和学习: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自主思考和学习,要动手做、动脑想,使幼儿在科学的知识海洋中进行思考、探索和创造,从而发现科学微妙,全面激发科学探索的潜能,充实自己的大脑。

2.5自制幼儿科学教育玩具,实现科学教育环境的精心布设: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态度,可以开展科学教育玩具自制活动,让幼儿玩一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利用现成的材料进行科学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学实验材料,如:瓶子、管子、布料、易拉罐等,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玉米棒子、麦秸、豆杆、荷叶等材料,自制玩具,用随处可见的沙和水制作“清水沙盘”,在千变万化的生活化自制玩具中享受到科学的知识,探索科学的微妙。同时,为了创设科学环境和氛围,可以创办“空中学校”和科学讲座,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收听和学习;可以举办大科学家诞辰庆祝会,让幼儿在科学的氛围之中,产生对科学的无穷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在这种良好的科学氛围和环境之下,可以营造出人人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的氛围,对于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和作用。

2.6探索家园文化合作方式: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要把握苏派教育的精神,在实践和创新中坚守幼儿教育,可以探索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采用丰富的图片、鲜活的案例,呈现出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理念,以“家园、学园、乐园”的理念渗透于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温馨、交流和合作的家园环境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3结论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依循苏派思想和理念,秉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教育精神,实现对幼儿思维的引领和情感的交流,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奏响“苏派幼儿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浅析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情感的发展[J].严莉.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4).

第9篇: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52-02

【作者简介】黄正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的内容要求

教育故事演讲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重要环节。教育故事是班主任以故事形式叙述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教育案例,从而揭示内隐于这些故事背后的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念、原则、方法和技巧。教育故事演讲主要考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教育、与学生沟通和共同成长过程中的职业精神、教育理念、师德修养、班级管理、教育智慧、教育叙述与反思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意识、能力、水平和素养。教育故事的内容一般包括班级管理、心理疏导、养成教育、特殊学生教育、师生关系、家庭教育、家校沟通等方面。教育故事的结构主要包括故事情节、反思、感悟、教育意义等要素。

优秀的班主任教育故事应该具有真实性,而不是虚构的;应该具有典型性,而不是流水账;应该具有情节性,可以是片断,但情节要相对完整;应该具有生动性,体现教育冲突,能打动人;应该具有启发性,对自己、他人都有教育意义。因此,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是班主任通过说故事的形式,讲述“我与学生”“我与班级”的教育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感所悟的过程。

二、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的情况简析

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过程中,我们听取了78位参赛选手的教育故事演讲,总体上讲,班主任老师们的表现很出色,都是各地层层选的班主任中的佼佼者。我们既为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和激情所感动,也为他们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他们的演讲表情自然、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态度认真;他们的故事情理交融,生动感人。参赛选手的教育故事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展现了职业学校班主任老师的风采、风貌和风格。班主任老师们都是用心、用情、用智去认真准备、积极参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教育情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有真挚的情感

教育故事演讲的内容体现了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用爱心温暖学生,用信任理解学生,用宽容体谅学生”;他们“习惯了倾听学生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心声,坚守着那一份责任”,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认识到“再顽皮的学生也有他最可爱的一面,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份希望!”

(二)有反思的心路

教育故事演讲中,班主任老师能够从教育故事的背后揭示出自己对教育行为的所思所想,能够从教育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和提升。感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三)有创新的行为

教育故事演讲中,体现出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体验到“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学生,用情去对待学生,我们一定会听到花儿尽情开放的声音”。

教育故事演讲对提高班主任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