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哲学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博士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66-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俄语专业也再次成为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目前,国内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然而拥有俄语语言文学博士招生与培养资格的院校依然屈指可数。其中,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设置为例探究俄罗斯文学博士培养模式。
一、立体复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分段式的教育体制,也即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是最高学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研究所的教学与研究岗位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博士学习阶段旨在夯实和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系统专深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课程设置体现出全面、立体的特点。
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白银时代作家专题研究、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俄罗斯文化专题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等课程。选修课包括俄国宗教哲学、洛谢夫美学理论等。
从授课语种角度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俄文授课与中文授课并重的思路。众所周知,结束本科阶段学习,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时,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目标的改变,即从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转向侧重于理论基础的积淀,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与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本科阶段的专业主干课是俄语精读,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硕、博阶段理论课和专题课占据主要地位,这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口语的训练,从而可能导致口语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开设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和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这两门课有助于扭转学生口语能力下降的趋势,给学生提供掌握理论知识与锻炼口语同步进行的机会。理论原著与原文文本的阅读与研究是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区别于其他类似专业博士生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原著研习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由于翻译过程中的误译而导致的错误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
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为主,相关内容适当拓展,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并举,以及以俄为主,兼顾西方的特点。
“文学属于那类所谓简单的,或者称之为单一成分的艺术……但与此同时,文学又与那些将若干种不同的形象载体集于一身的综合(多成分的)艺术紧密关联”[1]。文学名著不仅彰显了作家对永恒命题的深沉哲思,还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风貌,因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才被公认为“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2]。换言之,文学研究不仅仅需要文学理论基础,还需要哲学、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文学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阐释必然涉及大量的文史哲知识。俄罗斯文化专题研究、俄国宗教哲学、洛谢夫美学理论等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和选修课显然十分必要和适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俄罗斯社会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宗教哲学和美学素养。显然,宗教哲学与美学知识又会促使文学研究进入更深的层次。
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指导,也是文学阐释合法性的前提与依据,文本分析则是研究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20世纪西方文论、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等课程不仅体现了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不可偏废的原则,而且兼顾了西方文学理论与俄罗斯文学理论。不可否认,新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许多文艺理论缘起于西方,其后才进入俄罗斯文学界,进而风靡全球。因此,将西方文论纳入博士生课程之中显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真正做到厘清文学理论的起源与流变。
从课程形式角度看,专题课与非专题课有机结合。如果说非专题课侧重于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做出高屋建瓴的引导,使学生对该领域拥有总体把握,那么专题课则就单个专题进行纵向深挖、开掘。博士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对文学思潮与代表作家的泛泛了解显然不符合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专题课有助于师生就某一专题展开较为深入的解析。同时,在各个专题准备阶段,学生必然要大量涉猎与该专题相关的文献。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横向对比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这些环节与论文写作过程高度重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为课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互动演练的教学模式
俄罗斯文学博士教学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俄语专门人才。换言之,博士的就业渠道大多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教学和科研两大基本能力。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授课采取教学互动的模式。学生根据老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准备,形成较为完善的课堂发言稿,然而在课堂上发言,最后老师点评并总结。这种授课模式的突出优势如下。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准备环节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写作发言稿。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准备。当结束该专题时,学生往往能收获颇丰,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情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研工作的兴趣。
2.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课前准备的发言稿究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论文提纲。也就是说,准备发言稿就是加强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在实践中探寻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同时,发言稿作为论文提纲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独立的小论文。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科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独立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3篇学术论文才能取得论文答辩资格。准备课堂发言稿不仅为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奠定基础,而且可以将小论文作为课业论文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甚至可以将其反复修改、完善,最终成为能够发表的学术论文。
3.获得教学技能提升。课堂发言是博士课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以最平素、简洁的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同时,发言者作为临时教师势必要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自己的发言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求张弛有度、详简得当,且控制好时间。简而言之,课堂发言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提高发言者的教师技能和素养。
4.加强师生沟通,不断改善课堂氛围。老师点评是课堂的重要环节。老师将会就发言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而在这种学术争鸣和观点的对撞往往会擦出新的灵感火花,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同时,较为自由的课堂氛围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随心所欲的交流和沟通。
三、改进俄罗斯文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是我国俄语教学的“大本营”和俄语教学改革的“桥头堡”。毋庸置疑的是,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生培养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课程设置呈现立体复合的特点,教学模式则注重互动,兼顾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技能的培养。然而,与其他拥有俄语语言文学博士招生资格的外语类高校及综合性大学一样,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瑕疵和被忽略的“死角”。
(一)强化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
俄罗斯文学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与此对应的俄罗斯学界对文学评论具有强大的传统。中国学界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却依然较为薄弱。同时,“无论是专家论著还是一般的评论”,都容易陷入“俄罗斯学者的价值观、理论和语调”的节奏。换言之,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的强化与凸显显得必要且紧迫。这种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根植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也就是说,加强文化国粹的吸收与运用是形成独立文学批评立场的必由之路。鉴于此,俄罗斯文学博士课程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似乎不失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各高校的文学院更为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且往往开设相关的课程。因而允许包括俄罗斯文学博士生在内的外国文学博士生选修文学院的相应课程必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国学素养,进而有助于培养立足于本民族的独立文学批评立场。
(二)拓宽文化视野与文学背景
俄罗斯是西方文明还是欧亚文明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且至今尚无定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难以隔断的联系。俄罗斯从来就不是文化孤岛,而更像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和各种文化的汇集之所。换言之,研究俄罗斯文学而绕开西方的文学和文化背景是不明智,也是不可取的。俄罗斯的东正教来源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而宗教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极其密切。同时,俄罗斯文学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的哲学思潮大多由西方传入,借助于文学作品阐释哲学思想又是俄罗斯文学的显著标签,乃至于很多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换言之,将俄罗斯文学置于欧洲文学和文化视域下研究是必然选择。加强欧洲文化与文学知识的储备对于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增设和强化欧洲文化与文学相关的课程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俄]瓦・叶・哈利泽夫;周启超等译.文学学导论[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引用他人的学术研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涉及的内容都写下来,这样写出了的论文内容就很繁琐,论文的重点也不明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2012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发言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和诉求,学校必须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高中培养模式
多样化的两个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在6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三是考试选拔制度多样化。就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而言,在学校层面,至少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实践样态。至少有11个方面的样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学校制度、学生指导、学校管理、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及校外合作。其中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核心,这个领域如果不触动的话,整个学校的特色很难有说服力。另一个是学校层面培养模式抽象要素分析,包括教育目标、参与者及其角色、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特征、辅助手段的应用,以及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等。
语数外新课标各有侧重
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协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资源共同体“金声”片区学校联盟、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义务教育新版课程标准解读落实暨中小学教师微格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制组专家郑国民表示,语文学科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没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试得高分是不可能的。”郑国民认为,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材料,老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綦春霞表示,数学学科的新课标强调过程性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和经历,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创新性思考。这需要老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多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英语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孟雁君认为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宗旨,就是不要在26个英文字母内教英语,而是要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教英语。落实到学科,就是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校长研究课改的四种方法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校长陈文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研室主任许序修在6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为了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长必须深入学校课改第一线,进行由浅入深的基层调查研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为课程领导决策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校长要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深、分析得准,有四种方法不能忽视:第一,战略性眼光。能从小学校看到教育大世界,清楚世界教育在思考什么,中国教育在要求什么,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该怎样做,学生该怎样学,人才该怎样培养,学校该怎样办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学习性姿态。想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就要向不同层次的师生学习。第三,系统性思维。第四,创新性行动。基层调查研究要与课程创新探索结合起来,要选择师生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使学校课程改革既具特色,又富有成效。
中学语文课堂应承担
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
据7月2日《文汇报》报道,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潮发现很多大学生和中学生都怕写议论文,写出来的议论文通常很教条,空洞的大道理一条条堆砌在一起,杂乱无章,或是辞藻很华丽,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没有“议”和“论”的味道,更鲜有思想性可言。“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不是语文没学好,而是哲学没学好。”韩潮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理应承担起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并提议:如今的中学教育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大,那么高考命题是否可能做出一些微调。如以后高考命题可以邀请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大学文科的老师参加,让考题更有助于检测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科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之内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①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②选择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组织教学,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实性和研讨性;③动态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2)实验技能培训课。这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原理,基本试剂、基本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规范。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专业论文写作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含义和类别、特点和作用、结构和写法例文与评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与评析;毕业论文含义和类别、特点和功用、选题、写作步骤、通用格式、例文评析。目的是训练学生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能力。
(4)创造学课程。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创造、创造的一般规律、创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眼力,培养创新能力。
(5)科学研究方法论文课。这部分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体系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与开题;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与著作及研究报告的写作、项目申报能力。
2.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自主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
(3)实习。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感性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选择某一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出用以表现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
(6)科研项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研课题,也可由教师布置科研题目,介绍本课题研究思路,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查找资料、最终写出研究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单纯地靠加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
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指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
如一年级上实验技能培训课;二年级上专业论文写作课;三年级上创造学课;四年级上科学研究方法论课。
3.创建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案。技能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实验采取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学科的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5.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论文开题阶段,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两种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阵地模式”就是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生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要想提高小学作文水平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下手。本篇例举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来展示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格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靳健;;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
[3]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5]董俊英;;来源于生活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6]尚凤英;;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7]杨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潘杏丽;;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探究[J];科学大众;2008年11期
[9]李桂平;;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蔡名华;;创设情境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05期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凤妹;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命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王琪;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周世国;小学作文迁移训练与作文主体性开发教学策略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杨瑞;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张文彬;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论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郭鸣宇;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闫蒙钢;高师化学系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张雪峰;陈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国化改革的尝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杨厚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学——体育课改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7]袁勇;云瑞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大学生;课程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9-01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以及理工科专业工作经济回报颇为乐观的现象下,使得“重理轻文”的观念渐入人心。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下,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而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成了以拜金、利欲、成功学等思想滋长的温室;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象牙塔里的学生难免受到影响。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躁动气息充斥着校园,难觅冷静的思考如何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学生,而大学老师,在赶课时、评职称等的压力下难以有效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之路径。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其目标为培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公民。通识教育开始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发展与美国大学教育。自由教育由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提出,因亚里士多德常边散步边给学生讨论哲学问题而得逍遥学派之名,由此看出,自由闲暇的时间是自由教育的条件。“在这些大学里,研读神学、法学(后来还有医学)之前,还有一个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哲学、语言和数学等基础性课程,即“七艺”,这是第二个条件。实际上,现代的美国通识教育即大概按此思路发展。
严格来说,我国传统教育已有类似通识教育之基础。儒家“六艺”礼、乐、射、艺、书、数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必修课。“李约瑟:“现在可以看到,儒家的两个根本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有助于科学之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科学发展的动阻力。”所以,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乃儒家思想基本性格使然,儒家对人文的要求很强烈,对自然的了解,则缺乏兴趣。”可见,自然科学教育缺席与中国教育。
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沿袭与中国传统教育。借鉴欧美等国通识教育之经验,有助于填补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教育的空缺。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基本构成及其课程分析
美国大学教通识教育主要以读、写、外语、讨论交流等为主,其课程设计大概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几大类,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扩充学生各方面知识以及满足学生兴趣为主要教学目的。
以上几间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涵盖文科理科大部分领,学生以个人兴趣自行选修。其核心主要以西方文化及少量非西方文化课程为主,重视阅读经典书籍。
近年来,网络教育越来越流行,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国内外名校的课堂氛围,同享名校学生的教师资源。从国外名校公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国的通识教育课堂里都会有助教在协助教授授课,学生经常要写论文,每周都需要阅读大量书籍文献以便更好的去听课以及写论文,课堂讨论交流个人观点。由于课时少,美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写论文,以后思考老师给学生抛下的问题。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旨在培育“通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探讨交流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
我国高校自90年代北大开始,模仿美国大学开设同时教育课。以美国通识教育为模版结合中国教育之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十几年来,但其成效之小我们有目共睹。其原因终归于盲目模仿,没有理解透美国通识教育之精神,以及教育制度的僵化。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现状和建议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易搜索”、“易转载”、“易”,学术研究所涉及的主体从个别的研究者扩展到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数字时代为学术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术规范带来了冲击。近年来,大学教授、大学生“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屡屡发生,暴露了学术规范中存在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的短板。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达3000万。自2002年至今,随着学术规范越来越被重视,在校大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总体上呈现良好趋势,但学术失范的现象依旧时有发生。为增强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水平,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起,为新闻学院大三学生开设了《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专题课,受到学院和学校的重视和肯定。为了重申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检验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成果,找出学术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校大四本科生,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华中科技大学其他学院(主要针对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系)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合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90%。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新闻学院的学生全部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其他学院的学生则没有接受过此次教育。
调查内容。问卷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对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认识、对学术规范教育的认识,学术规范意识水平和对开展学术规范的建议5个方面共10个问题。经小范围预调查修订问卷后发放。
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的方法,将问卷分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和未接受此次学术规范教育两部分,分别录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继而将两部分数据做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
你关注过学术规范吗?选项设置为:A.经常关注,B.有时关注,C.偶尔关注,D.几乎不关注。新闻学院学生101人中,有62人表示经常关注,34人表示有时关注,5人表示偶尔关注;其他学院学生有20人经常关注,37人偶尔关注,40人几乎不关注。可以看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关注学术规范。具体数据统计情况如图1:
你熟悉政府、学术组织或者学术刊物的学术规范吗?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情况的101人中有21人非常熟悉,55人不太熟悉,有一定了解,30人不熟悉,但听说过;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仅有3人非常熟悉,24人不熟悉,但有一点了解,42人不熟悉,但听说过,28人完全没有听说过。由此,可以看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大多对政府、学术组织或者学术刊物的学术规范有一定的了解,而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人大多对此类规范没有太多了解。
第二,在校大学生对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认识。
你认为当前高校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严重吗?在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31人认为严重,34人认为比较严重,29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7人认为几乎不存在;在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的97人中有27人认为很严重,33人认为比较严重,30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7人认为几乎不存在。可见,无论有无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在校大学生大多意识到了高校存在学术失范现象,并且多数认为严重或者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有现实必要性。具体数据统计情况见图2:
你认为在数字时代,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严重吗?选项设置为A.很严重,B.比较严重,C.存在但不严重,D.几乎不存在。在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37人认为很严重,48人认为比较严重,16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在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30人认为很严重,37人认为比较严重,15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另外15人认为几乎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和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对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认为此类现象更普遍些。
第三,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教育的认识。
你认为针对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有重要意义吗?选项设置为:A.很重要,B.比较重要,C.开不开展无所谓,D.没有意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49人认为很重要,42人认为比较重要,7人认为无所谓,3人认为没有意义;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有30人认为很重要,46人认为比较重要,11人认为无所谓,10人认为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有重要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意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认为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更重要些。
你认为通过哪种形式接受学术规范教育最有效?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中有87人认为举办专门讲座或者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最有效,10人认为写论文或做研究时老师的指导形式最有效,4人认为通过媒体了解最有效;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有32人认为举办专门讲座或者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最有效,30人认为写论文或做研究时老师的指导形式最有效,27人认为通过媒体了解最有效,有8人认为其他方式最有效。可见,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效果相对满意,因此选择A选项的人较多;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A、B、C三个选项上的分布人数比较平均。具体数据统计如图3:
第四,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水平。
你认为以下学术行为哪些是违反学术规范的做法?本题设置了4个参考答案:(1)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2)造假科研信息,造假数据,(3)利用他人科研成果不言明引用,(4)一稿多投。选项设置如下:A.(1),B.(1)(2),C.(1)(2)(3),D.(1)(2)(3)(4)。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89人选择了正确答案D,另外误选A的有3人,2人误选B,7人误选C;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选择正确答案D的仅有27人,14人误选A,28人误选B,28人误选C。可见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术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你会在论文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可能产生的道德后果吗?选项设置如下:A.一定会,B.有时会,C.偶尔会,D.基本不会。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84人认为一定会,13人认为有时会,4人认为偶尔会;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26人认为一定会,31人认为有时会,27人认为偶尔会,13人认为基本不会。可见,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一定会在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将会产生的道德后果,而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大学生尚未养成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将会产生的道德后果的良好习惯。
在学术论文中,你会对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吗?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名学生中有85人一定会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11人认为有时会,5人认为偶尔会;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名学生中有32人一定会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30人有时会,19人偶尔会,16人基本不会。由此可见,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术论文中对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
第五,对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的建议。
问卷的第10题是一个开放式命题,问题是:你认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该如何进行,请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54人建议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其他的人给出了建议并完善了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树立大学师德榜样等,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有42人建议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其他答案与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近似。可见,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是在校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学术规范教育方式。其他学术规范教育诸如完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树立大学师德榜样等也应当同步建立和完善。
思考与建议
第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数字时代,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严重的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程度;(3)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其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情况成正相关;(4) 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状况成正相关。
以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有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直接诱因 ”;[1]“高校‘严进宽出’的制度,使高校成为滋生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2]“学术制度供给不足是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根源”[3],等等。这些意见论及的大都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制度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都比较少地提及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缺乏。本研究通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其对学术规范的认知程度、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情况以及其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状况成正相关,而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能更主动地遵守学术规范,因此可以认为数字时代大学生学术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有效的学术规范教育,且开展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规范大学生学术行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二,相关建议。
2011年11月7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学术自律,推进学风制度建设。”这一观点是符合实际需要的。根据以上调查研究以及分析的成果,我们认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形成以学术伦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数字时代,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更容易造成学术失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不容小觑。此次学术规范教育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基本学术规范相结合,形成了以学术伦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了解学术规范的同时更了解到规范背后的伦理学意义。这种以学术伦理为核心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更容易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
完善符合实际的学术规范标准建设。本研究表明,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关注学术规范。本次学术规范教育在内容上注意区别国家规定和学术组织规定,又将所有的规定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学术规范纷繁复杂,除了政府规定的学术规范外,还有各大学、学术组织颁布的学术规范以及学术期刊规定的学术规范。因此,大学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时必须针对现实情况统一学术规范标准,使学术规范教育有章可循。
建立有重点多元化的学术规范教育形式。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形式目前比较单一,有学者提出“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通过科研强化学术规范意识等”。[4]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讲座和设置学术规范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首要途径,其他途径诸如完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树立大学师德榜样、加强论文指导等应该与讲座和课程相配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批准号:11JDXF004]
参考文献:
[1]蒋华林,吴强,李华.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2]董军,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2004(3).
[3]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4]王恩华.大学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5-206.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32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6-187.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