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文化自觉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自觉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自觉论文

第1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轮滑专卖店去买轮滑。为什么现在才买呢?这是因为以前买的那双又沉又磨脚,而且已经升级为世界上第三噪音制造者。(自己经过推算和判断得出来的,No1:农用三轮车,No2:小轿车,No3:我的旱冰鞋。)

到了专卖店,我一眼就看中那双“美洲狮”的轮滑,于是妈妈决定把它买了下来。等回到家门前的那块空地时,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跳下自行车,拿出新买的鞋子穿在脚上。啊,我感觉到我的脚好象踩进棉花堆里,太舒服了。可是刚过了几秒钟,我的脚就有了要出汗的感觉。算了,还是不想这些事了,先试试新鞋子,看看有什么感觉吧!想到这儿,我站起身,用左脚用力向后一蹬,紧跟着右脚也一蹬了一下,身体就急速向前滑去。这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灵巧的小燕子,滑行动作非常优美,而且鞋子在滑行时几乎没有声音。

正当我得意的时候,突然前面出现一堵墙,我没能躲过去,一下子撞到了上面,顿时全身非常疼痛。为什么会撞到墙上?我静下心来,想了一会儿,得出了一个结论:速度太快,没有把握住方向。于是在接下来的滑行中,我调整了一下注意力。这次,我感觉比以前滑地更标准、更协调了。

这次,我的“世界第三噪音”制造者的绰号终于被排除了。

第2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在20世纪初期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随后海德格尔也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他们所描绘的时代正处在现在进行时!如前文所述,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如今这样,眼球是如此忙碌,世界被建构成为观看的时代,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远没有一幅刺激眼球的图片来得更有传播效果。传播媒介也从源头制作和传递着视觉的信息,视觉、视觉冲击、窥视欲使得我们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对于视觉文化的传统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被观看的对象、观看的原因、分析观看的形式,以及观看后产生的效果;第二种是对于各种视觉文本的研究,譬如绘画、雕塑、摄影、视频等,分析每一种视觉表象背后的含蓄所指,并对它们进行解码。然而笔者认为以上所描述的只是浅显意义上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研究,更深层次的在于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所建构体系的融合。在这里笔者更加认同美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关于视觉文化的学科研究模型,他将视觉文化的研究归结于三个关键词:“符号、身体、世界”。福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曾经开设过一门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课程,他对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总体思路在于,“大学科背景”以及“去学科性”,也即视觉文化的研究不要仅仅局限于自身,更多的是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学术界也有许多根植于福柯所建构的模式研究———“泛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式,譬如视觉文化与地区、性别、权力、话语等的隐喻与转向的问题研究。视觉文化的这种没有边界的研究正是体现了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的定义概括,文化是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文化而存在的。

二、人眼观看的延伸

随着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经济活动的运行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将城市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区域空间,大致上可以分成公共空间领域和私人空间领域。在公共空间领域不难发现,随处安装着电子监控设备,比如早期就投入应用的,街道十字路口安装的“电子监控设备”,人们很形象的将其称为“电子眼”,它充当着“电子警察”的作用,监测着车辆的行驶过程,捕捉车辆的违章视频信息,预防司机的不文明驾驶行为。

(一)电子监控设备的追溯

空间监控设备被俗称为“电子眼”或“视频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空中之眼”等。空间监控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40年代的西方,最早作用于军事安全和防备,后应用于监测交通情况,了解高速公路及桥梁使用情况。在英国,监控系统被称为闭路电视,是指“利用摄像头将画面信息传递至特定区域内监视器的一种监视系统。”在我国,大规模使用监控系统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

(二)电子眼是人眼的延伸

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观看”,从传播学家对于受众的研究中可见端倪,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不在于被动地“观看”媒介获取信息,而是在主动地“观看”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换句话说,大众传媒的接受者对于信息是有选择和筛选的。大众传媒根据观众的选择需求反馈,投其所好制作信息内容。人们的视线在观看时,要受到社会文化认知和自身的素养需求相制约。故现实主义美学传统中指出“摄像机不会撒谎,可撒谎的人在摆放摄像机”,不同的是,电子眼不会选择要记录什么,规避什么,而是忠实地“目不转睛”的记录着发生的一切。

前文提及人的眼睛,由此联想到前苏联的电影蒙太奇学派理论家维尔托夫,他提出了电影的摄像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记录生活实景。在这里,监控设备的安装犹如维尔托夫提到的“眼睛观”一样,像人的眼睛一样在“注视着”人们的动机和行为。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意为大众传媒使人的感觉能力得到拓展。“电子眼”类似麦克卢汉提及的大众传媒的延伸力,它延伸了人眼所能注视到的限度,弥补了人眼观看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运用技术的力量缩小了人为监控的空间大小,而又无限制延长了对该空间监管的时间长度。

三、视觉文化隐藏下的权力生产

(一)“观看者”遮蔽下的权力

福柯用观看的目光来揭示隐藏在视觉文化下的权力运作模式。他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了18世纪对于罪犯的处罚形式,一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对于身体的血腥镇压和暴力执法的仪式景观,用来震慑震撼在场的普通大众,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达到社会秩序的合理稳定。另一种处罚的方式融汇于英国学者边沁对于环形监狱的设计理念中,在环形建筑的中心位置设置瞭望塔,而建筑的四周被监狱的牢房所包围,瞭望塔中有遮盖物遮蔽,四周的牢房则被分割成为各个单间,面向瞭望塔的一端和面向外面的一端均有一扇窗户,这样的一种环形建筑被福柯成为“视觉机器”。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罪犯的一举一动均处在“阳光之下”,没有一丝的黑暗角落可以遮蔽他们,瞭望塔中的人可以通过面向瞭望塔的一扇窗户对于罪犯进行监督。牢房被制造成为各个单间也很巧妙的隔绝了罪犯之间的交流,即便是一个最普通的眼神交流,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孤独无援。福柯解释道,由于瞭望者和罪犯所处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权力的极为隐蔽的不平等。

在瞭望塔中的监视者,由于有遮盖物的遮蔽,可以随时随地地监视四周各个牢房,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处在四周各个牢房的罪犯显然不会知晓谁在对他们进行监视,何时他们在被监视着,或者他们到底有没有被监视着。很显然的是即便瞭望塔中没有人或者这个人此时并没有监视罪犯,处在四周各个牢房中的罪犯也不敢轻举妄动。瞭望塔中的监视者由于有遮蔽物这层外衣,得到了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这样的权力的不对等。纵观如今的社会生活,我们处于无所不在的电子监控设备所编织的蜘蛛网之中,原来在安保森严的高级写字楼、高级住宅区才会安装的电子监控设备,已然遍布于城市生活的大街小巷。将电子监控设备等同与福柯所描述的环形监狱也不为过,电子监控设备的实质也是一种“全景敞视主义”下的“视觉机器”。电子监控设备背后的那双眼睛正是在监控设备这样的技术遮蔽物之后,来注视着过往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不知道机器的背后会不会有那双眼睛,以及那双眼睛是否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人们总是信以为真的相信机器的背后总是有那双眼睛在窥视着,即便这样也会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秩序。

(二)“被看者”的自我监督

笔者依稀记得加拿大学者大卫•莱昂曾指出,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质就是生活在电子眼之下。可见如今的生活谁都不能免监。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监控视频画面、360度旋转监控设备的发明,使得福柯所提到的“全景敞视”成为可能。在技术的遮蔽之下,透露出的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观念,体现在被观看者身上的是自觉的“遵守”,是源于对身体的观看继而渗透于心的规训,通过个体的遵守达到社会秩序的合理稳定。比如在住宅区的监控设备,总会有标语提示“你已进入电子监控区域”,此时的电子眼取代了人为的监控目光,杜绝了人眼的视觉监控疲劳,延伸了人眼所能观察到的范围,过路的行人也不确定此刻监视器的后面是不是有那么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你,但他会在内心提示自己,并且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的这种对于身体的“规训意念”,不是监视器以及后面的那双眼睛所赋予他的,而是他自己给予自己的监控,自己给予自己的一种强有力的注视目光,自己的意念把自身的行为举动规训起来。传统社会中对于人们的规训是建立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血腥暴力的处罚,达到对人们感官的震撼而后规范行为的威慑作用。现如今,是一种更加理性看似合理的内化于灵魂深处的规训作用,通过个体对于自身的自我监督、制约维持社会的秩序。如前文所述,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权力的眼睛”的自我注视。“因为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关于眼光的规范,确立了许多审美的、科学的、理性的观看原则,这些原则制约着每个人如何去看,也决定了他看到什么,或者说喜欢看什么,对所看之物给予褒贬评价等等。”学者周宪的这段话,充分地概括延伸了隐秘下的权力规训观念。

四、结语

第3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自觉;高校政治辅导员;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39-03

一、文化自觉与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

大学精神文化自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呈现,大学精神文化有其内在的自觉与自信,知识的合法性和文明灵魂的连续性是其自觉与自信的生存基石和安全性存在方式。人类思想知识与文明灵魂的持续性筑就了大学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意义,人只有在思想与文明的文化自觉传递中,才能说一种精神的在世存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模式承载着的政治定向,这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的特有景观。当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教育家把西方的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培育成为现代大学之际,此时中国的大学精神文化就表现为一个具有政治向标浓厚的人文精神家园。

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设立与实践正是其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时代澄明。这正好毫无表白地说明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的深刻文化自觉内涵。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与觉悟取决于对所处时代实践状况的深刻认识与改造,文化自觉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对文明方式的不懈的实践追求。文化自觉的本质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呈现一个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政治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可以体认到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具有政治的定向性。《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的存在,构成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主要因子,但是从哲学的价值思考基点来看,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并不是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本身,而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设定。多重规定、多重角色是一个辅导员乃至一个人的基本存在形态。

角色是常用来指称演员在戏剧中的任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米德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指辅导员在高校里拥有的身份和地位,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高等教育体制与文化精神的发展与转变,使得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学校对政治辅导员角色无形地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进而政治辅导员面临着职业角色冲突的多重实践路径的压力。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主要指:辅导员“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3]。之所以会出现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本身在于大学的文化精神自觉不高,没有形成现代大学制度应有的文化自觉。世界的全球化、价值的多元化所布展与呈现的世界是一个多种差异共存、多元的文化观念整体,在文化观念上角色本身是多元的,职业角色的冲突根源在于差异文化共生中找寻共同视点的困难和阻滞力的不断强化,迫使文化的自觉正态扩散与公共转换受到阻隔,所以高校政治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就存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缺位现象,这是现代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比较多元的,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处于第一线,在日常教育、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中具有重大作用……但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却存在缺少现象[4]。主要表现为:(1)专业性不强,辅导员的来源较多,专业背景复杂,缺少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虽有短期的培训,但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素养,导致高校政治辅导员群体整体的政治教育素质偏低。(2)科学化、职业化、事业化不高,“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4],其本质在于政治辅导员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特质和精神风貌。“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事业”[4],事业的真谛在于奉献,这就要求辅导员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事业诉求统一起来。(3)成就感、安全感缺失,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一个人存在的直接价值,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和日常化的张力促使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待遇、晋升力度缺位,政治辅导员职业没有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安全感、归属然。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的表现及困境

高校辅导员职业任务其实是属于现代大学的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主要是致力于传递或根植一种独立、自由、批判的观念,进而使人塑造完善的德性人格。高校辅导员肩负的价值是其如何存在的意义,其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主要表现为角色合作性价值的缺失导致的辅导员职业存在的意义空场与关系失衡。“人的思想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地认知事实,高远地阐释意义,主动地领略气韵,使心灵达到真、善、美的境界”[5]。这种境界的养成就是要深切地关注当下人存在的真实状况,高校辅导员被属于存在的多重价值与意义,但是真实的状况是众多价值排序与生成。也就是说政治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和辅导员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生存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均衡,不均衡和差异的状况的生成逻辑遵循的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重存在映现了一个多样的职业价值世界,真实现实社会境遇的不断出场一次次打破这个职业价值世界。因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真实存在逻辑生成的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职业价值相差太远,以至于辅导员本身存在就有一个价值镜像与自我价值的冲突。

“人对存在状况的看法也会间接影响对存在境遇的认识”[5],对经验世界的批判是人获得独立与自由的根本。高校政治辅导员真切存在的地位的低微导致了价值实现生成的受阻。价值实现的阻隔使得高校辅导员的人生价值排序和职业角色合作成为一个混乱状态。合作的进化始终不能达成。“利益”和“追求”在意义上存在的不同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合作与职业价值追求的差异在社会生活的存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职业冲突。因为职业价值的回报和市场经济的张力牢牢地困扰着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合作价值实现。“一个采用基于回报的策略的社会确实能够自我控制。由于确保了对试图不合作的惩罚,这些不合作的策略就得不到好处。因而这些策略就发展不起来。也就是提供不了一个供他人模仿的有吸引力的模式”[6],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于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得不到职业回报的价值将处于一个疯癫与文明交织的意义世界场域中,“这个意义世界的一个基本变化是,一个多重意义所具有的张力使这个世界从形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在意象表面背后确立了如此繁杂的意义,以至于意象完全表现为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面孔”[7]。“诱惑”多彩的职业角色面临对镜求索的艰难,一旦辅导员的职业面对着一面镜将会出现映像的失真。因为现实人的生活世界是以资本逻辑深刻演绎的人文价值场景,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物性观念模塑的文化,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已经深植于整个大学的文化精神内涵之中,要想真正地解决这种职业角色的冲突,关键在于大学文化精神价值的再造和革新。就是伦理性的调适大学文化,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主体,担负起时代履予的神圣使命。

三、在大学精神文化自觉的场域中塑造政治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化解机制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通过创制的大学文化式样和观念形态来呈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文化世界是由人的思想活动的成果经过世代积累形成的世界”,“文化世界是有多种以符号形式固定下来的知识、观念和意象”[5]。大学的文化世界是大学精神的直接和真实的载体,合理、优良、自觉的大学文化的生成、培育、化解是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现实途径。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在文化与价值视域其实是大学文化与价值的冲突,其特征主要有:一是这种冲突本身具有隐性特质,不是人们常理解的表面的多个角色的叠加或多个责任主体的担当,而是有效地转换角色的通道受阻,坦率地讲,在现实工作实践中政治辅导员的存在价值与价值实现始终走的是两条平行的路。政治辅导员的人生之途总是被眼界之内的东西所困扰,眼界之外的崇高的政治价值定向与理想信念似乎离政治辅导员千里之外。二是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夹杂着人的价值困境,尤为显得人的教育的支离破碎,“教育要有助于促进个人及其人格的充分发展[8]。但是当下的教育状况却使政治辅导员经受着内在生命力价值体验的冲击与困境。对于学生人生基点上的导引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科学化总是游离于实质之外。

大学文化自觉对于现代大学具有导向作用。政治辅导员必然是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之中,文化自觉可以推进政治辅导员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文化自觉包含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独立、自由、批判、奉献是大学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质,政治辅导员只有在这样的现代大学文化公共性价值诉求中才能实现一个生存价值与职业价值的意义统一。

政治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决定着自我化解职业角色冲突的方式,掌握理论是充分认识问题本质的思想方式的必经途径。“每一种教育都不能在单一措施中充分实现”[9]。政治辅导员更加要重视理论学习和合作人格的养成,合作精神、合作人格、合作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化解人本身的心灵困境。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社会,更是一个再现人类合作性生存的社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人脉借助电子传播媒介,从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多方面开始广泛合作;以应对世界和人类的危机问题,合作精神与合作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是通过公益、共给性价值理想实现的,政治辅导员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性寻求是化解自身、自卑冲突的现有途径,“进步的敌人是独立存在着的、群众的自卑自贱的产物,但这种产物不是观念的,而是物质的、外在的”[10]。当今社会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角色已经深植在工作实践之中。站在理论的价值高度,寻求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人类生存发展为原点的合作教育是“生命――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与突破,合作精神是把人类教育现象在生命实践维度独立展现的新视界,为中国教育人的培养架构一个生命实践的精神家园和平台,进而彰显了教育的本质,合作性方式对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实践性的化解,是一个以生命实践基础上的人文思想教育的突破性构境与人性回归。《礼记・学记》中早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寻求内在性真切的合作是互为发展的必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四大支柱之一为“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强调将其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在人的哲学的深层构境中表现为人面对世界的有限性限度的体认,只有体认到生存有限性的限度,进而才能追寻一种持续性生存的可能性的连续性。所以合作性生存的冲突化解机制和治理的配置成为人之连续性存在的本质特征。对此在生存场景中怎样生存的最初追问是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出发点。有限性的生存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历史情境。站在生命个体的历史性有限生存场景,发展合作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共同生存有限性的面对,而实现的人的私性追求的超越,就是对自然性、求生性的私性和历史性的私性的合理界分,进而生成的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言的一种教育性指向和澄明。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理性而达致某种形式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合作的生发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冲突的化解机制。合作性精神是文化呈现世界和人性本真的通途。《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本质在于成己与成物价值实践性的化育。合作性生存样态的生成是在内基上改变人的风险生存而言的,离开人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将使人走向漂动的价值存在。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目标则是人获得社会公共性的文化品格。“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只有单一的文化,则意味着没有文化,它的内涵是要被强调的”[11]。大学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共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散布的价值基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键问题在于人在价值与文化的自觉上认可一种公共教育价值的实践逻辑。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直接地表现为没有从大学文化自觉体验中的改变其自身的状况。

大学文化的自觉的化育必然要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有精神性的价值信念,人的精神性的信念从内在心性结构的深处化解着我们的内心冲突。健全社会中职业的倦怠与职业角色的冲突本质上是人的内在心性结构秩序的混乱,人生存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与追求,一种动力和导向,这乃是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与灵魂,政治辅导员从生命存在的现行方式中真正认可一种人文教育的公共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实践叙事中不断地创制合宜性的大学文化,才能真实地到达文化自性的高度。政治辅导员生命沉沦的真正元凶是自己本身教育性精神诉求的丧失,每一代人都会遭遇上一代人留下的生产力的物质条件并在观念上被这种物质条件先行把握着,人只是在这一经验现象改变着自己本身。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的政治定向是政治辅导员获得职业价值的根本,生命价值的实践就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与文化自觉认同中实现的合作性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2]梁忠义.实用教育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0.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4]杜汇良,等.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和什格图.存在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6.

[7][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兆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79:209.

[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253-255.

第4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 简论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维关系 简论消费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怠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大学生文化自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孙祥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D]. 山东师 范大学,2007(6) .

[4]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论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41.

[6]郑永廷. 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2012 (1):5.

[7]弗兰西斯?薛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冲突论”的批判[M]. 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

[9]刘先春,等. 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 理论学刊,2011(2).

[10]刘芳. 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1):9.

第5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当地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在这样的唯物辨证关系下,便构成了农村文化自觉途径构建的内在规定性。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思想文化,则构成了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内生因素。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农村文化自觉唯物主义实践途径从总括层面来看待“文化自觉”,其包括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等三个要素。将其具体到农村文化自觉中,则体现为农村群体在以上的作为。之所以强调农村文化自觉,可归因于这样几点考虑:(1)城市化进程使得广大的农村区域并入到了城市范围,但处在这一区域内的人口却较难适应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一种商业精神的“侵蚀”,更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方式之间的冲突。(2)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全面展开,若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进行发展,那么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户首先就应在观念上抛弃原先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并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不难理解,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以上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在这样的唯物辨证关系下,便构成了农村文化自觉途径构建的内在规定性。一、对农村文化自觉的理解文化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但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思想文化,则构成了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内生因素。因此,以下将以思想文化为考察对象,分三个方面来展开理解。1.自我觉醒。农村文化的自我觉醒,体现为农村群体主动扬弃区域传统文化的过程。扬弃即保留“好”的部分且抛弃“坏”的部分。这种价值判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而根本取决于当地区域农民所持有的主流价值取向。那么是否这种自我觉醒是依赖农民的思辨来完成的呢。实则不然,伴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来袭,以及对自身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切身体会,这些客观现实都通过农民的社会实践而被能动的印入到了他们的观念中。从而,在追求更高生活、生产质量的需求驱动下,推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组分的解构。2.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成为了推动农村文化自觉的不歇动因,该动因具体通过否定之否定的社会实践来提升农村群体的思想文化境界,并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他们的文化创建意识。那么自我反省又怎样产生的呢。答案的找寻仍须聚焦于物质层面。具体而言,他们所处的广大区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诸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发展等都在影响着他们切身利益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或已有制度的反思。从而,也就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植入了自我反省的思想文化自觉。3.自我创建。作为最高级的自我创建,是农村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在客观看待外来物质因素来袭的同时,还应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践要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发挥农村群体的首创精神,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农村文化的自我创新机制。受到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束缚,广大农民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获得文化自我创建的能力。因此,这里应充分发挥农村中精英阶层的能动性,从而为思想文化的自我创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理解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思考上文基于文化自觉内涵的理解,本身就建立在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础之上。但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1.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思考。如何形成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机制,惟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辨证关系下来获得。对于前者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实中的农村经济已从传统的小农特征转变为了以商品为主导的货币交换经济。因此,这一客观存在性便从农村群体的观念中得到了能动的反映。该反映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现代与传统意识的矛盾、先进与落后意识的矛盾。但随着农户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这种矛盾内部二因素的力量必要会向现代和先进意识方面倾斜。最终,获得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物质基础。2.农村文化自我反省的思考。恩格斯就人类的主观需要进行了三阶段的阐述,即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人群已普遍面临着从生存需要向享受需要上的跃迁;甚至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群体进入到了发展需要的阶段。而这一切的都归因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结果,也归功于农村群体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所获得的增量成果使然。由此,在不断满足自我合理利益诉求的内生驱动下,必然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自发形成自我反省的动机,该动机实则来源于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革命性与否。3.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思考。在上文中已经指出,若要实现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则需要农村精英阶层的参与。所谓精英阶层可以从他们所处的需要阶段上来考察,及他们已进入到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层次了。那么何谓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则需要建立起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从思想文化的创建角度来看,具体体现在尝试建立起乡土文化与商品经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其中。那就是追求村社环境中的和谐与共生。三、思考引导下的实践途径构建根据以上所述,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实践。“穷则思变”这句古话,也精辟地概括了以上对应的唯物主义思考。因此,若要推动农村群体在思想文化上的自我觉醒,首先应在当地建立起夯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的各项物质文化事业,则成为农村文化自我觉醒的前提。在发展中应注意实践途径各节点的轻重缓急,须从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从而应带领他们遵循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比中使他们逐步实现农村文化的自我觉醒。2.农村文化自我反省的实践。农村群体的思想文化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且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进行又会改造和调整他们的思想文化组分。这就告诉我们,在推动当地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挫折。而这种挑战和挫折主要却来自于农户自身的思想倾向性。由此,在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下的传帮带,以及相应针对农户培训的开展,便能在有目的的引导下实现他们在思想文化中的反省意识。3.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实践。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是有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活动,而这也只能是已处于发展需要阶段群体才能主动意识到的活动。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其中的和谐元素便成为农村文化自我创建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判断。实践表明,商品经济这种外来事物在提升农户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建立新时期的家族和谐关系和邻里互助关系,便依赖于农村文化的自我创建来实现。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四、小结本文认为,农村文化自觉植根于当地物质基础,并通过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又影响着这些物质基础的积累。从农村文化自觉的实践途径构建而言,则需要从途径的形成机制上再进一步进行唯物主义思考。

参考文献:

[1]增强文化自觉打造文化强县[J].新农村,2012,(1).

[2]王燕.农村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宜春: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3]朱婧文.论农村图书馆的困境与出路[D].太原:山西大学,2007,(6).

第6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负载均衡;W EB服务器;F5ZopePloneZeo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在共享.Y-程平台建设中实施的负载均衡方案,涉及到相关技术的介绍及硬件、软件以及实施解决方案的具体建设情况。

文化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已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和文物鉴赏等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每年提供不少于1万册的电子图书,每年采集制作1000小时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影视节目等视频资源;到2010年,共计100Th的数字资源向人民大众服务。网络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在此情况下,如果扔掉现有设备去做大量的硬件升级,这样将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再面临下一次业务量的提升,这又将导致再一次硬件升级的高额成本投入,甚至性能再卓越的设备也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升级或更新原有的设备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必须采用多台服务器提供网络服务分担网络请求才能提供处理大量并发服务的能力。因此,负载均衡技术成为工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1负载均衡技术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返回给用户,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关键是采用何种技术在服务器之间进行均衡的负载分配。

从负载均衡所采用的设备对象可以分为:软件负载均衡、硬件负载均衡。

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如DNS Load Balance,CheckPoint Firewall-1 onnectControl等,它的优点是基于特定环境,配置简单,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可以满足一般的负载均衡需求。

软件解决方案缺点也较多,因为每台服务器上安装额外的软件运行会消耗系统不定量的资源,越是功能强大的模块,消耗得越多,所以当连接请求特别大的时候,软件本身会成为服务器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软件可扩展性并不是很好,受到操作系统的限制;由于操作系统本身的Bug,往往会引起安全问题。

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这种设备我们通常称之为负载均衡器,由于专门的设备完成专门的任务,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负载均衡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作为独立意义上的负载均衡器外,有些负载均衡器集成在交换设备中,置于服务器与Internet链接之间,有些则以两块网络适配器将这一功能集成到PC中,一块连接到Internet上,一块连接到后端服务器群的内部网络上。

一般而言,硬件负载均衡在功能、性能上优于软件方式,不过成本昂贵。

2文化共享工程平台负载均衡的硬件实施方案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采用FS-BIG-2400作为负载均衡器。其作用于网络四一七层,覆盖智能化流量管理,优化,负载均衡,应用交换以及安全套接层虚拟专网SSL. VPN,具备智能,灵活、紧凑、安全、高可用、高可靠和高可扩展性的特点。

FS-BIG-2400利用虚拟IP地址(VIP由IP地址和TCP/UDP应用的端口组成,它是一个地址)来为用户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服务器(称为节点: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和TCP/UDP应用的端口组成,它可以是Internet的私网地址)提供服务。因此,它能够为大量的基于TCP/IP的网络应用提供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FS-BIG-2400连续地对目标服务器进行L4到L7合理性检查,当用户通过VIP请求目标服务器服务时,根据目标服务器之间性能和网络健康情况,选择性能最佳的服务器响应用户的请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服务器资源,将所有流量均衡的分配到各个服务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发生。

FS - BIG - 2400是一台对流量和内容进行管理分配的设备。它提供12种灵活的算法将数据流有效地转发到它所连接的服务器群。目前根据不同网站的访问方式以及资源访问的频率,在负载均衡器策略选择中,我们分别采用了轮询(RoundRobin )、比率(Ratio )、最少的连接方式(LeastConnection)和最快模式(Fastest)这四种算法。

例如对~w,dhhc.net的访间,其对应的内网解析地址为:192.168.1.10,端口号为800

在负载均衡器FS的pool中设置虚拟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192.168.1.10:80;

设置目标服务器即真正提供WEB服务的服务器(共3个)的IP地址和端口号分别是:

10,1,1,1:80对应192,168.1.10:80

10.1.1.2:80对应192,168.1,10:80

10.1,1,3:80对应192.168.1.10:80

为其分配最快模式(Fastest)的算法,这样在每一次访问到来时,就直接传递给响应最快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实施一年多的时间中,极大提高了服务器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对今后的业务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2006年8月开始举办的“我的数字生活”活动以来,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河北省图书馆网和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每月近巧万的访问人次,网页的访问量达到500000个,在此期间我们的整体网络一直都在提供持续、高质量的服务。再一次验证了我们这种方案的正确可行性。

3文化共享工程平台负载均衡的软件实施方案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采用ndcnc内容管理系统的zeo架构作为资源平台。通过增加业务服务器分散用户请求服务,提高了访问性能和系统的稳定性。

ndcnc系统是在Plone内容管理系统之上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Plone本身是Zope应用的产品,是基于CMF框架结构开发而成的。

Plone系统是基于Zope内容管理框架(CMF) ( CMF的Zope技术2002年获得Linux Journal应用服务器大奖,是一款最先进的应用服务器软件。)面向对象Python语言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的开放源代码系统;通过语言接口可以使用C,VC+ + ,Java,Jython等其他语言;系统支持集群和负载平衡、数据库分布管理等应用;支持跨平台应用,包括Window。系统、Liunx系统、FreeBSD系统、Unix系统和Solari。系统,底层支持Unicode编码体系;具有丰富的功能和依存各种准则:Java和Python脚本语言、SQL语句、RDBMS连接、Session管理、全文检索、虚拟主机、数据分散管理、镜像网站、用户权限统一管理、i18n统一国际化功能和内容状态控制;支持以下标准协议:HTTP , XML -RPC,WebDAV,FTP,ICP和SOAP。

Zope是框架结构开源软件,Zope全面支持对象管理:系统内部任何事物按照对象操作,标准数据库使用对象数据库ZODB(ZODB是目前最具竟争力的对象数据库,支持Undo、版本和事务处理),提供其他关系数据库连接功能支持PostgreSQL,MySQL,SQL Server,Oracle和DB2等产

Zope和Plone是开源软件,开放源代码的最大好处就是即使开发者在不积极介人的情况下,用户自身也可以进行维护、开发、委托第三方服务;性能价格比高可以减少财政的压力;可靠性好;弹性大;安全性好,故障以及安全报告可以得到及时更新和反馈;代码透明且可被修改。

下图是Plone系统框架结构:

ZEO是一个允许多个tope程序共同使用一个tope对象数据库的系统。通过使用ZEO系统,你可以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ZOPE实例,这样就可以将所有对网站的请求分散在多个服务器上。我们可以随着访问者不断增多而添加新的服务器,这样就可以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了。更重要的是,采用了这套系统后,当我们的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在我们修复这台服务器的同时,其他的ZOPE实例服务器仍然可以保证网站的正常访问。而且,ZEO系统保证所有的ZOPE实例呈现的数据都保持高度一致,即全部从同一个ZOPE对象数据库提取数据。

ZEO是一个客户端朋及务端架构,客户端是一个ZOPE实例程序(zeoclient),服务端是ZEO存储服务器(ZEO Storage Server),下图是其结构示意图:

ZEO SERVER安装

安装Zope 2.7,比如安装到如下目录:

c:\ndcnc\zope

添加ZEO实例

例如:添加到d: \ ndcnc \ zeo,使用8000端口:

python c:\zope\bin\mkzeoinstance.py d:\ndcnc\zeo 8000

拷贝初始数据库Data. fs到实例var目录中,名字为master-main, fs

配置zeo.conf,修改数据库区域的设置:

path$INSTANCE/var/master-main. fs

配置zeo. bat

)set PYTHON=C:\zope\bin\python.exe

)set ZODB_HOME=C:\zope\lib\python

)set CONFIG_FILE=d:\ndcnc\zeo\etc\zeo.conf

)set PYTHONPATH= %ZODB_HOME%

@ set RUNZEO = % ZODB_ HOME %\ZEO\runzeo.PY

“%PYTHON %”“% RUNZEO %”一C“%CONFIG_FILE%”%1 %2%3 %4 %5 %6 %7

ZEO CLIENT安装

确保Zope 2. 7已经安装,比如安装到c八ndcnc \zope目录中

安装tope实例,如:

python c八ndcnc、zope\bin\mkzopeinstance. py

创建实例到目录:d八ndcnc \ clientl

配置etc/tope. conf,修改数据库区域的设置

mount-point/

server (zeo的ip) :9000

cache一size 1000000000

storage mam

name master-mam

var$INSTANCE/var

cache一size 100000

配置runzope.bat

)set PYTHON=C:\ndcnc\Python\python.exe

)set ZOPE_HOME=c:\ndcnc\zope

@set ZODB3_ HOME=C:\ndcnc\zope\lib\python

)set INSTANCE_HOME二d:\ndcnc\zeoclient

)set SOFTWARE_ HOME=c:\ndcnc\wpe\lib\ python

)set CONFIC;一FILE=d:\ndcnc\clientl\etc\ zeo. conf

)set PYTHONPATH= %SOFTWARE_HOME%

) set RUNZEO=%ZODB3_HOME% /ZEO/runzeo. PY

第7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在教育教学方面,本着“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则,我通过自主阅读、参加研训活动、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等途径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内化理论。在教学中我能够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认识升华——交流分享,总结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读、思、问、议、评”的学习方法及“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从而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用,也实现着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虽然我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实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格外关注后进生转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任现职以来,本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年10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六年来我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年11月,《自觉磨砺意志》课例的教学设计,在**省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年1月,在**区区域性课题《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评比中,被评为二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作为**市**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录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一书中。【2】**年3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年4月,在**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3】**年6月,执教的《自觉维护正义》一课,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拉练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年11月,执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在**区第五届“三杯赛”活动中,荣获优质课二等奖。【5】**年12月,撰写的论文《谈“继承传统美德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在**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暨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被评为二等论文。【6】**年12月,撰写的论文《探索勃勃生机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在第六届**市基础教育论坛会上,被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年3月,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论丛》中发表。【7】**年3月,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2007年度三等优秀论文;**年5月,在《**教育》上发表;**年10月,在《中学课程资源》上发表。【8】2009年4月,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优秀奖。

另外,在兼职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1】**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市教育学会发展性学生评价研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并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于**年10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年7月,执教的《关于中学生营养科学与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优质课。【3】**年8月,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反思》在**市**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4】**年6月,撰写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有近十项研究成果获奖、发表,并亲自主持了区级个人课题研究;05年9月开始兼职科研专干,为学校“十五”课题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评为区“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宣传工作——曾做过7期《海之韵》校报副主编,8期《家校彩虹桥》家长小报责任编辑,负责学校《课改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教育》我校专刊的统稿工作,多年来一直兼职学校新闻报道员,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尽心竭力,得到广泛赞誉,曾获区优秀报道员称号。人事工作——07年4月开始兼职人事干事,虽然事务庞杂琐碎,但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出勤统计、校务记录、报表上报、证明出具、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资变动、退休教师活动、教师评职考核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教育的田园里,我将继续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争做“研究型教师”,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第8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国内研究 综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据文献记载,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语言学家H.C.Currie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言语和社会阶层的关系》(1952)。1964年5月,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大会,会议论文集题名《社会语言学》在次年出版,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社会语言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并于70年代末传入我国。经过许多语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广义)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的学者此间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

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始时间,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大体上表现为三种: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的出版;陈原《社会语言学》(1983)的出版;1987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考虑到70年代末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开始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出版作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标志。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本书名中含有“社会语言学”而又以汉语为对象的著作。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9~1987年:从自发到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通常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但陈原指出,自古以来的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19世纪初的欧洲方言学家对于民族语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即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就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而言,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拉运动,还有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但这些运动并非自觉的或独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前者除陈原的两本书外,还有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以专刊“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

发表了一批社会语言学论文。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尚模糊。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从引进到结合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北京)。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对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深圳)。1990年11月,中国社科院语用所和苏州大学联办“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苏州),其中不少论文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张清常《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1990)、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1993)等。除了数量众多的期刊论文,还结集出版了《双语双方言》(1~4集)、《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等。这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文(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1989)、郝德森《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1990)等。著作方面主要有陈原《社会语言学论丛》(1991)、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1991)等。教材方面有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王得杏英文版《社会语言学导论》(199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1993)等。

三、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2000年: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相比,1995年以后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表现得相对冷清。除了两年一次的“双语双方言”讨论会继续召开,应用语言学讨论会上还有人关注社会语言学问题外,专门的社会语言学研讨会1992年起,一次也没有举办,论文数量也有所下降,以至于有朋友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前途感到忧虑,甚至将其类比于式微的“文化热”,提出要重振社会语言学。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并未走下坡路,而是在冷静中趋于成熟。一方面,学术界开始就其形成以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不足,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高一虹1996)。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出版的新著大多注意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无论深度、广度都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其中主要有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1999)、周庆《语言与人类》(2000)等。此外《双语双方言》连续出版,陈恩泉主编的《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1999)、李如龙主编的《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2000)等论文集打开了新视野。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语言学步履维艰的时期,但与文化热一样,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无疑带来新的生机,言必“文化”“社会”一时竟成时尚。9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计算机应用对语言研究的需求,本体描写又成了语言学的新热点。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语言学从“热潮”到“冷清”,但同时必须看到,至今仍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者大概是认准了“社会语言学”这条道。

四、新的繁荣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9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主要有: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2001)、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2004)、张兴权《“社会语言学”术语溯源》(2005)。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变异研究》(2009)、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2006)、蔡少莲《语言变异的元语用分析》(2006)、郭风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2006)等等。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关于语言接触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2006)、B.Heine, T.Kuteva, 刘云, 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 (2009)、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2005)等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现在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40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5]赵蓉晖.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赵蓉晖.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A].外语研究,2003(1).

[8]杨永林,司建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现代外语.2003(10).

[9]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0]李占芳.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陈原.《社会语言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1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琼,女,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9篇:文化自觉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当前随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不断推进,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从文化、文化自觉的概念厘定入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切实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1.前言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应局限于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而应把教师自觉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文化自觉。

2.文化及文化自觉概念厘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提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时,除了组织上提供制度、资源、文化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我国当前教育紧追国际潮流之际,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1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越高,对自我发展、工作业绩和物质等方面满意度越强,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激发其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自于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研究体育教育,激发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体育教师自觉地把体育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我们从中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但凡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离不开教育第一线,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创造性的工作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喜欢、关心自己的职业活动,主动地把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融入教育艺术,引领学生愉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3.2专业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为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近二十年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师实现专业化目标,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专业化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动作技能保持水平、专业修养、德性修养有关,而且取决于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教育、关心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前提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3.3文化内化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化就是“个体心理世界与一定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统整。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从保障教师自觉自动地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内化显然比文化体认更为有力、更为稳固。文化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文化体认的反复累积,也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不断协调与导引。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师个人,就是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对象、理解自己,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并不是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实践—反思”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都受个性因素所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此外,反思性教学也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体育教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3.4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促进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固然有其体质上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使群体心态保持健康、常态的一个有效措施。如体育可以凝聚情绪,也可以释放情绪。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体育精神使人生变得丰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可以形成乐观的品质,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压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综合素质,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功利思想,不唯“分数”、“升学率”,提升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力。体育教师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唤醒生命发展意识,更加深切地体会体育教师是一种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和关怀生命的职业。体育教师文化就是要唤醒每一个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并传递幸福,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2]冯大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J].教育发展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