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金业绩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估;业绩持续性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合投资方式,是基于分散风险的目的,通过发行基金证券(如受益凭证、基金单位、基金股份等)的形式,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按资产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获得收益后,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的一种间接投资工具。它是依据信托原理建立起来,由专业机构代他人进行投资理财的一种集合投资方式,是金融投资制度的一种创新。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不仅基金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基金品种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总数达到470只。封闭式基金32只,开放式基金438只,其中股票型基金224只,积极配置型基金64只,保守配置型基金8只,普通债券基金83只,短债基金1只,保本基金5只,货币市场基金53只。投资基金绩效评估(performance measurement)是衡量基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全面、系统地分析基金业绩表现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金业绩评估研究的意义
第一,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证券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来说在资金、信息、技术上存在明显优势。对券投资基金的经营业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不仅是对资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优势的最好体现,同时也为投资者选择正确的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二,如何在新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各自的投资风格日益变化的情况下确定具有不同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新基金品种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基金业绩评估对基金管理层和资产管理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从管理层角度看,发行新基金可以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同时为广大散户树立一种良好的中长期投资理念;而对新基金资产管理人来说,其经营业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报酬的高低,所以对其本身经营业绩进行定期的科学评估,使其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增值。
二、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
目前,基金业绩评价方法已经基本成熟,主要分为4类:一是衡量收益和风险的指标。衡量收益采用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单位净资产费用率等;衡量风险的指标有标准差、半标准差、β系数、风险价值(VAR)等。二是风险调整收益评价法,即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评价法,包括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三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评价法。基金经理的能力包括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等。该方法采用传统的CAPM模型为基准,将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和量化,然后进行相关评价分析。四是基金绩效持续性评价法。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可以采用年度相对绩效分析、双向表分析和一阶自回归分析等方法。
(一)传统评估方法――收益和风险评价法
1、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评估法
基金单位资产净值(NAV)表示某一时点每股基金的市场价值净值。为基金的净资产总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该基金总份数,即NAV=基金净资产总值/发行在外的基金总份数,其中,总资产等于计算日该基金持有的证券市价总值和持有的现金之和。而净资产则是从总资产中扣除各项费用和负债总额后的资产净值。这种方法所存在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该方法仅停留在收益率的量的衡量上,未把风险作为评估基金业绩好坏的因素考虑在内,未将收益率进行风险调整,没有进一步对收益率的质进行衡量,而事实上只有同质的量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二是该指标与基金是何时发行的有很大的关系,即与证券市场的周期相关,如评估期n是牛市,而n+1期为熊市,而基金A是n-1期发行的,它经历了一个牛市和一个熊市,但是基金B则是n期发行的,它只经历了一个熊市,此时并不能以评估期末A的单位净值高于B的单位净值而得出,在评估期n内基金A的业绩好于基金B的业绩的结论。因此,基金资产净值法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基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2、收益率评估法
收益率(R)是反映投资收益与投入的关系的相对指标,表示单位净资产的变动程度。其数学公式可表示为:Rt=(Pt+d-Pt-1)/Pt-1。其中,Rt表示评估期的收益率;Pt表示期末单位净资产;d表示评估期每股收益分配;Pt-1表示期初单位净资产。收益率评估法的优点是综合地反映了基金在评估期内的业绩,且收益率是各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但是单凭这一指标来评估基金业绩的好坏是很不够的。虽然该指标克服了单位净资产法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基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的缺点,但是它依然没有考虑不同收益率背后所承担的风险,依然没有对收益率进行质的调整,而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差别也越来越大,因此,这种不考虑风险只考虑收益率的评估方法是很不完善的,当然其评估的结果也是令人很不信任的。
(二)基于风险调整的3种经典业绩评估方法
在基金发展初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主要是根据投资基金单位净资产和收益率两个指标来进行的。但传统不考虑风险的基金业绩评价有很大的缺陷。学者们试图建立比较适用的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模型,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3个业绩指数模型:一是特雷诺指数(TerynorJ.L)(报酬-波动性比率);二是夏普指数(SharpeW.E,1966)(报酬-变动性比率);三是詹森指数(Jesen M.C.)(差别业绩指数)。这3个模型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基准,只考虑市场的因素,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主要参数风险-收益率转化为单一计量,即只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报酬,大大简化了基金整体绩效评估的复杂性。
1、特雷诺指数(Treynor Index)
Treynor指标是利用证券市场线(SML)为基准组合来评估基金的业绩,根据CAPM模型基金经理应消除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每单位系统风险系数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组合的业绩是恰当的,它等于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差除以其系统风险测度值,即
其中,TR表示特雷诺测度;Rp是所考察基金在样本期间内历史收益率的平均值;Rf是样本期间内的无风险收益率。(Rp-Rf)则代表基金在样本期间内的超额收益情况。βp则是基于样本期内基金与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并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所得,严格意义上它只反应了基金的系统风险。特雷诺测度的数值越大,说明基金承担的每单位市场风险的收益率越高,基金业绩越高,当其位于证券市场线上方时,则表明该基金绩效胜过大盘;反之,基金的业绩越低。
2、夏普指数(Sharpe Index)
1966年,威廉・夏普在《共同基金业绩》一文中,提出了夏普测度。Sharpe指数以资本市场线(CML)为标准来评估基金业绩。它是指在一定评估期内的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与该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之比,该指数可以看成是单位总风险所带来的超额回报。其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Sp表示基金的Sharpe指数;R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σ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收益率标准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夏普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期末累计净值-期初累计净值)/期初累计净值×100%。累计净值是净值与基金设立以来累计派发红利金额之和。我国每周公布一次基金净值,宜采用周为计算期。首先计算出每周投资收益率;然后计算各周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最后将周平均投资收益率转换成年投资收益率,采用的转换公式如下:R=(1+Rw)52-1。其中,R表示年投资收益率;Rw表示周平均投资收益率。公式中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采用的是净值收益率而非基金的净收益指标。国债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可认为风险为零;对长期投资品种的评价一般用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一般采用10年期国债的年平均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夏普指数的分母须先计算出某基金各周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然后再根据上述公式将周标准差转换成年标准差。计算出分子分母之后便可以计算各基金的夏普指数。Sharpe指数不但能够反映基金经理的市场调整能力,而且由于Sharpe指数考虑了非系统风险,故该指数还能反映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当夏普指数为正数时,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但也只能在互相比较中才能体现该指标的价值,即夏普指数越大说明基金的业绩越好。相反,如果夏普指数小于零,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没有超过无风险利率,显然业绩很差。
3、詹森阿尔法值(α)(Jensen’s Alpha)
詹森阿尔法测度衡量的不是基金的单位风险收益,它计算的是差额回报率,即在给定基金面临的风险条件下,求出基金的期望收益率,然后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比较,后者与前者的差额即为詹森阿尔法,其公式为:
E(rp)=rf+βp(rm-rr)
α=rp-E(rp)
其中,E(rp)表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α表示詹森阿尔法测度;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如果基金经理对证券价格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则Alpha值就应大于0,否则就小于0,而对于随机构造的组合并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Alpha就是0。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尽管能给出不同基金业绩的排序,却无法告诉我们基金表现优于市场基准组合具体是多少,而詹森指数却刚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它利用样本期间内的基金和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分别先计算出样本基金平均收益率Rp,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Rm和系统风险βp。再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理论,基金的预期收益E(Rp)应是无法分散的系统风险旦p对无风险收益及Rf的补偿,即E(Rp)=Rf+(Rm-Rf)βp。詹森认为基金实际的平均收益率Rp,减去其预期收益率E(RP),该值就能量化基金优于市场组合的实际水平。因此,其表达式为:Jp=Rp-[Rf-βp(Rm-Rf)]。Jp值越大越好,当Jp值显著大于零时,表明基金绩效较之市场有较好表现;反之,当Jp值显著小于零时,则表明基金绩效较市场总体更差。
综上,以上3种指标都只考虑市场这单一因素调险和报酬,并认为基金获利能力应有平均报酬率来衡量,但是关于风险的确定却存在取σp或βp的差别。相比较之下,βp能够剔除不同基金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而σp却更全面。因此,投资者如果还将大量投资其他证券基金或股票时,用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较好,但如果投资者将准备只投资于某单一基金时,则用夏普指数更适用。另外,在实际操作上,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较为客观,因为它们是相对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收益与风险的相对指标;而詹森指数则是对无风险利率补偿基础上的预期收益的绝对差额,它能量化基金超过或低于市场组合的业绩,并能准确计算其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三)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判断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最终战胜市场并真正体现专家理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高低。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主要是指基金经理对较之整个证券市场而言价值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的识别能力,即指基金经理人寻找那些期望收益率大大偏离证券市场线的股票的能力。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则是指基金经理对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预测能力,如果基金经理人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市场的整体走向,通过预测不断调整其投资组合的风险,通过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的不断转换来战胜市场。本文选取近一年来开放式基金――股票型排行榜第1-10,101-110位的样本来分析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选股能力、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和基金的业绩表现,表1提供了部分重要的统计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09年第1季度股票型基金业绩前10名的基金单位净值较高,回报率较高,波动幅度较小。从近半年和近1年来看,前10名基金的损失率都较小。从选股能力(α值)来看,截至2009年3月20日,样本中只有1只基金的α值小于0,其他均大于0,且排名前10名的基金显著大于0。a>0的T检验值显著说明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这说明,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选股能力和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基金的业绩。高水平的基金管理人能使基金在困境中免受或少受损失。上文的结果与国外对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实证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由于2008年后,股市转熊,股票型基金无一不没有幸免,这表明在我国这样相对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基金经理人同样不具备超常的获利能力。
(四)基金绩效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是指基金的业绩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连贯性,即前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在下一期仍然较好,而前期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在下一期仍然较差.利用基金业绩的这一特点,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业绩表现,选择前期表现较好且具有持续性的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得超额收益。另外,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也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水平,为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和聘用提供依据。研究基金业绩持续的主要方法有3种:列联表法、横截面法和动量检验法。如果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存在持续性,就可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以往业绩水平合理推测它们的未来盈利能力。从本质上看,基金业绩持续性是考察基金历史业绩对未来业绩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揭示作用。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持续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资人理财,进行业绩持续性检验也可以验证基金经理到底是靠碰运气,还是在不同时间内都能连续地都能体现其投资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即体现基金经理具有专业理财能力;其次,研究基金业绩的持续性,其作用在于判断基金在过去的投资收益是否包含了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能否用基金过去的收益率来对其未来收益进行预测,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作参考;再次,对业绩持续性进行检验还有助于把握基金市场的运行特征,并对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因为根据效率市场理论,在一个效率高的市场上,基金是很难持续战胜市场的,即不可能取得业绩上的持续性,反过来,如果基金持续地战胜了市场,就说明市场是无效率的。
同迅速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相比,有关基金投资价值评价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体系,发展显得相对滞后。随着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迅速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使市场各方能够对基金的业绩和投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基金投资价值评价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基金投资价值评价理论和实践必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江峰.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于玲,王波,范忠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2).
3、谭国威.基于VAR的中国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数据包络分析
一、引言
我国基金发展历史虽无法与金融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但我国基金发展之迅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开放式基金518只,封闭式基金39只。基金业已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达到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并驾齐驱的水平。
作为一种共享收益、分散风险的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投资选择逐渐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前迫切需要科学、细化的业绩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基金的风险、收益特性,对基金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判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否获得了超过市场平均的超额收益率,基金管理者是否具有把握市场时机和选择证券的能力,并在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基金投资价值要素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者选取最优秀的基金。然而在我国基金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同时,对证券基金的业绩评价却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对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评价中存在着过多考虑收益指标,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也只与基金净值挂钩,未能全面考虑为获取收益而承担的风险。在资本市场,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过多依靠回报来评价业绩可能会导致风险的过度承担。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的投资基金业的竞争发展,不利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自身管理,不利于指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更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着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众多学者曾对基金业绩评价方法做出过深入研究。其中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三大经典指标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股票价格行为理论三大金融理论,为基金业绩评价创造了技术工具。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三大经典指标:
(1)特雷诺指数(treynor ratio),Treynor(1965)[1]第一次对投资基金的风险进行了合理量化,开创了现代资产组合业绩评价研究的新时代。特雷诺指数(1965年)是对基金单位风险的超额收益的一种衡量方法。
(2)夏普指数(sharpe ratio)[2],夏普比率计算公式:=[-]/,其中:投资组合预期报酬率,:无风险利率
夏普指数代表投资人每多承担一分风险,可以拿到几分报酬;若为正值,代表基金报酬率高过波动风险;若为负值,代表基金操作风险大过于报酬率。
(3)詹生指数(jensen ratio)Jensen(1968)[3]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证券市场线(SML)基础上,通过比较评价期间基金的实际收益和由CAPM计算出的预期收益,在风险调整后再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即詹森指数。
2.现代研究方法
特雷诺指数、夏普指数和詹生指数三大经典方法的提出带动了基金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的兴起,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业绩指标,主要有:
(1)三大经典指标的改进。Fama(1972)[4]将Sharp采用的总风险调整方法以及Jensen采用的收益率表现形式相结合,提出了基金绩效评估的总风险调整(Tota1 Risk.adjusted Alpha,TRA)。C.T.Chua and W.T.H.Koh(2007)[5]提出了以基金实际组合作为基准组合的超夏普比率(Excess sharp Ratio,ESR),用以衡量基金的真实业绩表现。
(2)多因素模型方法。由于以CAPM为基础的单因素模型无法解释按照股票特征进行分类的基金收益的差异,因此学者们又用多因素模型进行业绩度量:Lehman和Modest(1987)[6]建立的Lehman―Modest模型是最早的多因素模型,它认为基金业绩主要取决于市场组合平均收益、股票规模、市盈率、公司前期的销售增长率以及公司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五个因素。Fama(1992)、French(1995)[7]研究表明,股票的收益不仅受市场指数收益的影响,还与资产组合的特性相关,尤其是股票规模、BE/ME、E/P以及公司前期的销售增长等。因此,Fama(1993)、French(1996)在CAPM的基础上,将股票规模及B/M指标引人CAPM,从而提出三因素模型。Carhar(1997)[8]在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证券收益率的动量特征,即前期业绩最好的股票与业绩最差的股票的收益之差,建立了四因素模型,该模型显著减小了三因素模型的平均定价误差,很好地描述了横截面平均证券收益率的变动。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起步较晚、运作时间较短,相对于国外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理论界目前对基金的业绩评价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利用净值增长率以及考虑了风险因素之后的基金收益作为有效衡量基金绩效表现的标准:朱剑,赵婷(2009)[11]根据超夏普比率的思路,同时利用在金融风险管理及业绩评估领域广泛应用的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0n Capital RAROC)构造ERAROC指标对我过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徐翠萍,史清华,石正华(2007)[12]与夏传文,张杰(2008)[13]等学者以风险值VaR模型为基础对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及基金的持续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李龙飞(2008)[14]利用GARCH模型建立开放式基金业绩的动态度量指标,并利用建立的动态指标研究了开放式基金业绩的持续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诞生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发展起来,评价方法不断涌现,迄今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不同的评价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1)经风险调整指标存在自身的局限。
第一,以有效市场为前提,而有效市场无法得到确切验证;第二,高度依赖市场组合的选择的真实性。现实中真正的市场组合很难获得的,因而只能选择市场组合的“替代物”,令业绩评估的准确性几乎不能实现;第三,无风险利率的选择。风险调整指数(如三大经典指数)的求解过程无一例外地要用到无风险利率。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无风险的资产是不存在的。
(2)多因素模型虽然部分解决了单因素模型存在的问题,但在实证中,由于因素的选择受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使得结果不够客观。另外,多因素模型同样无法完全解释资产收益的横截面特征。
基于此,本文采用目前基金业绩最前沿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展开研究。
Murthi,Choi,Desai(1997)[9]首次使用DEA评价基金业绩,发现一些类别的基金中大规模基金比小规模基金更有效,交易成本对基金的相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Choi和Murthi(2001)[10]重点考查了规模经济特性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发现各类基金(收入型基金除外)的平均效率得分基本相同,但无申购赎回费的基金业绩好于收费基金。
近年来受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影响,我国不少学者也开始使用DEA方法对我国基金业绩进行实证研究。罗洪浪,王浣尘,田中甲(2003)[15]研究了2000年以前上市的20只基金的业绩。邓超和袁倩(2007)[16]利用动态DEA模型讨论了基金绩效的持续性。靳蕾蕾(2009)[17]采用DEA模型并结合中国开放式基金08年至09年的表现,对486只基金进行业绩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大部分基金处于无效状态,有待进一步改善;其次采用DEA方法确实可以挑选出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的优质基金。
本文采用DEA的BCC模型对我国开放式基金2009年度的业绩进行评价。与前述学者有关研究不同的是:首先,为使相对排名更准确、真实,本文将我国开放式基金按照投资风格分成股票型、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分类进行业绩评价;其次,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选用反映基金运作的核心、真实成本支出的托管、交易费用以及申购赎回费作为输入指标,同时在基金输出指标方面,首次将反映基金规模变化的份额变化率考虑进去;最后,在实证结果分析方面,本文将实证结果进行多种因素分析,以使结果更客观准确。
三、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1.DEA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1)输出指标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基金的外在业绩表现。但以往的研究者,如杨大楷,蔡锦涛(2008)[18]、柴曼莹(2009)[19]以及靳蕾蕾(2009)等,在选择基金输出指标时通常只考虑单位基金份额的业绩表现,如评价期内基金收益率、累积净值增长率等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基金的宏观表现;本文认为某只基金的业绩表现应包含两个“维度”,即该基金的单位份额相关值以及该基金的规模表现情况。综上所述,我们选取反映单位基金表现的净值增长率(记为和反映基金规模变化的份额变化率(记为作为DEA模型的输出指标。
(2)输入指标
基金运作的投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费用投入和风险投入。因此本文从费用和风险两个方面考虑输入指标;首先,在基金费用投入方面,由于在基金运作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管理费、托管费、运营交易费用以及其他一些费用,因此很多学者在考虑输入指标时往往将这些费用统统作为输入变量。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十分合理,原因在于DEA模型的输入指标并非越多越好,其次最重要的是对于基金运作来说有些费用并非是真正的费用支出,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从本质上讲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报酬,并非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支出。基于此本文选取投资者投资基金的两大类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费用支出――托管、交易费用以及申购、赎回费用――作为输入指标,分别用单位托管费用(记为)、单位交易费用(记为)、最高前端申购费率(记为)和最高赎回费率(记为)来表示。其次,基金的风险选择是影响其收益的重要因素,基金作为专家理工具,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是其基本职能之一。目前存在多种测量基金投资组合的方法,如基金收益率标准差,基金的总体风险或系统风险,半方差和VaR风险值等。尽管目前对风险度量方法越来越细化,越与实际的风险分布特征靠近,但一般的投资者对这些比较专业化的指标不是很了解,在投资过程中也一般未予重视,他们更看中的是基金自身过往业绩表现,这也说明,基金的历史收益率的波动性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有影响。因此,本文选取能反映基金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收益率标准差(记为作为风险输入变量。
2.样本及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
为客观有效地评价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表现及运作效率,本文选用基金的日资产净值作为数据来源。基金的基本情况、托管费用、交易费用、申购费用、赎回费用、分红、收益率等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其他少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基金网和基金公布的年度报告。
(2)样本确定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式投资基金运作的时间较短,对投资基本业绩进行评价应该选择相对较短的时间进行分析,太长的时期一方面目前还不具备数据条件,另一方面在较长的时间内,由于政策等对市场的影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基金投资市场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当然样本的考察区间也不宜过长。
本文初步选取2009年以前成立的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投资风格是基金业绩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故在同种投资风格的基金之问进行业绩比较会更加公平、合理,同时在同种投资风格的基金之间进行业绩比较能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及研究者的需求。为方便研究,将基金招募时设定的投资风格作为确定该基金投资风格的标准。鉴于有些基金数据不能全面获取和DEA模型方法对决策评价单元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最终选取所有在2009年以前成立的中国成长型开放式基金中102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40只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以及75只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作为分析样本,对它们在2009年度的业绩进行评价与比较。
(3)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为使决策单元效率评价真实有效,DEA模型方法要求输入(出)集内各指标不能有较强的线性有相关性。基于此,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输入(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测,得到结果如下:
从表3.1,表3.2可以看出,除单位托管费和单位交易费由于属性相同,相关性系数为0.519,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系数都较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实证结果的真实准确。
3.实证结果
基于开放式基金的输出指标存在负数的原因(如份额变化率),本文采用允许负输出值的BCC模型和数学软件Deap2.1对我国开放式基金进行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如表3、表4、表5所示。
4.实证结果分析
(1)总体有效性分析
从上述表3可以看出,股票型基金中华夏复兴、嘉实300、金鹰中小盘精选、银华领先策略、宝康消费品、光大保德信新增长、东方策略成长、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和万家180等9只基金效率值均为1,所以构成评价有效前沿面。它们各自构成有效前面总次数分别为4、44、10、15、61、6、16、30和15次(限于篇幅,表1-表3没有列出构成各基金有效前沿面DMU序号和各基金构成有效前沿面总次数两列)。一般来说某些DMU在有效前沿面中出现次数越多,则表明它们在这类决策单元中具有普遍的市场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知上述9只基金在2009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构成各个基金有效前沿面的DMU,相对于那个被评价的DMU来说,是比较理想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本文的输入/输出关系上是该基金的有力竞争者。
基于同样的道理,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债券型基金中国泰金龙行业、富国天利、普天债券B、长城债券、诺安优化债券、华富收益增强A、华富收益增强B、汇添富增强收益A、银河银信添利B和银河银信添利A等10只基金相对有效;混合型基金中华夏大盘、国泰金马、国泰金鹿保本(二期)、大成精选、大成创新、银华保本增值、银华全球核心优选、长城安心回报、南方全球、德盛安心、华夏经典配置、东方精选、富兰克林国海收益、新华优选分红混合、万家双引擎、交银稳健和汇丰晋信2026等17基金具有较强竞争力。
(2)业绩与投资风格关系分析
作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之一,本文将我国开放式基金按投资风格分成股票型,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以研究业绩效率与投资风格之间关系同时在同种投资风格之间进行相对比较也更客观准确。分析上述表1,2,3得到的结果如下图:
图1展示了三种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的平均效率值和相对有效率。分析基金的平均效率值可以看出股票型基金值最高(值为0.754),混合型基金居中(值为0.753),债券型最低(值为0.657)。说明三种类型基金中股票型基金总体效率最高,而债券型基金总体效率在三者中最低,这也充分表面我国开放式基金符合“高风险,高收益”这一基本的投资原则。分析相对有效率,即相对有效的基金数占总体基金数比例,发现债券型基金值最高,达到0.25;混合型基金次之,值为0.227;而股票型基金最低,仅为0.088。这表明三种类型基金中债券型基金高质量基金数最多,投资债券型基金风险相对较小,同时混合型基金的业绩表现也说明分散化投资,能一定程度减小风险,而又能保证收益率不会太低。
(3)基金业绩与运作时间关系
不同基金由于运作时间长短不同在具体的投资偏向和运作模式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分析基金运作时间长短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经实证检测得到的三种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中相对有效的共36只基金运作时间(限于篇幅,每只基金具体成立时间并未列出。)做统计,得到结果如下:
从图2可以看出,运作时间1年的有效基金数为10只;运作时间2年、3年和4年的有效基金数都是5只;运作时间5年的有效基金为6只;运作时间6年的有效基金为5只。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效基金数与基金运作时间成一定程度的反向关系,这是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的基金运作过程中没有累积过多的费用和负债,同时新成立的基金为了后期营销宣传的原因会提高投资效率,加大管理力度,故业绩表现相对较好。
(4)业绩持续性
本文是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在整个2009年度的业绩表现进行效率评价,所以相对有效的基金在过去一年四个季度总体都是有效的,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业绩持续性。
(5)DEA分析与sharp指数比较
为进一步对DEA方法结果有效性进行分析,本文将DEA效率值与现阶段普遍使用的sharp指数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如实证结果表中所示。我们对表中开放式基金的DEA效率值与sharp指数两种名次进行统计上的相关性分析,得到DEA指数与sharp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股票型基金两者的Pearson Correlation值为0.679)。这说明DEA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是客观有效的,并且由于DEA方法所需假设条件少其结果更有说服力。
同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虽然DEA效率值排名与sharp指数排名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存在很多的DEA效率排名与sharp指数排名一致的基金(如股票型基金中的基金宝康消费品两种指标都是第5名,债券型基金中的基金华富收益增强A两种指标均为第6名等)。由此可见,采用DEA方法对开放式基金进行业绩评价,确实可以挑选出优质有效的基金。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DEA评价方法中的BCC模型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在2009年的业绩表现进行效率评价。本文按投资风格不同将基金分成股票型,债券型和股票型基金,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2只股票型基金,40只债券型基金和75只混合型基金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分析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时。不仅考虑了市场风险,同时还引人了反映基金运作的核心费用――托管费和交易费用,而在分析基金业绩方面,考虑单份基金净值变化,兼顾了基金总体规模变化,因此对开放式基金业绩的评价较为全面、合理。
分析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我国开放式基金在2009年中相对有效的基金数目占总体样本中比例很低,仅为16.59%,多数基金处于无效状态。说明我国基金业存在很多急需加以改善的地方。从而控制基金投资风险,减少风险暴露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基金运营质量。
其次,在三种不同投资风格基金之间,股票型基金平均效率值最高,相对有效率最低;债券型基金平均效率值最低,相对有效率最高;混合型基金两项指标值都居于中间。说明我国开放式基金大体上符合“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原则,同时也表明分散化投资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最后,实证研究显示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表现;另外,本文的实证结果是基于过去一年的业绩表现进行评级,所得结果表明相对有效的基金呈现出一定的业绩持续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开放式基金运作时间较短,基金市场还未成熟,政策的影响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很大。因此,本文所得的结论的稳定性还有待于更大的样本容量和更长的样本区间的检验。
结合本文的结论,笔者就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作为参考。
构建基于DEA方法的全面基金业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金风险状况和收益能力的研究。我国的基金由于存在时间较短,系统风险较大,基金的业绩很不稳定。同时,风险收益指标通常只反映基金的历史表现而不能保证基金的未来业绩。因此,基准面分析、基金管理能力指标、基金资产流动性指标在基金评价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基于DEA方法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则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DEA方法在多输入、多输出评价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兼容性,并且在分析时可以囊括上述各项指标。DEA方法的另一个较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指出改进它们绩效的途径、改进的幅度,并获得达到相对有效时他们各自的输入和输出指标的有效值,为基金改善经营业绩提供指导。此外,DEA方法可以通过对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分解,得出推动全要素生产效率动态变化的因素,这对于监管当局来说也是极具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Trey nor,J.L.How to rat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fun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3,63-75,1965.
[2]Sharpe,W.F.Mutual fu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J].34,119-138.1966.
[3]Jensen,M.C.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J].Journal of Finance[J].23,389-416,1968.
[4]Fama E ponent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72,27:551-567.
[5]Choong Tze Chua and Winston T.H.Koh.Measuring investment skills of fund manager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17):l,1359-l368,2007.
[6]Lehmann B,Modest D.Mutual fu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omparison of benchmarks and benchmark comparisons[J].Journal of Finance,1987,42:233-265.
[7]Fama E.,French K.Multifactor 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nomalizes[J].Journal of Finance,1996,51:55-84.
[8]Carhart.On persistence mutual fu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57-82.
[9]Murthi B.P.S.,Choi Y.K.,and Desai P.efficiency of mutual funds and portfolio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 non parametric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Vol.98:408-418.
[10]Choi Y.K.Murthi B.P.S.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tualfunds:anon-parametricapproach[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 & Accounting,2001,28(708):853~876.
[11]朱剑,赵婷.基于ERAR0C指标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7-25.
[12]徐翠萍,史清华,石正华.基于VaR的基金业绩评价模型构建及有效性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1):120-121.
[13]夏传文,张杰.基于VaR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6):95-99.
[14]李龙飞.基于GARCH模型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17-20.
[15]罗洪浪,王浣尘,田中甲.基于DEA的封闭式基金业绩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3(5):20-24.
[16]邓超,袁倩.基于动态DEA模型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7(01):111-117.
[17]靳蕾蕾.基于DEA模型的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J].大众商务,2009(9):5-7.
2008年11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向鼓舞了市场的人气,上证指数从前期苦苦支撑的1600点附近一跃而起,最高曾上摸2050.88点,最终报收1871.16点,月涨幅8.24%。而沪深300指数也在连续三个月下跌后收红,涨幅为9.99%。
在这次大幅反弹的行情中,某些私募基金将它们灵活、机动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晨星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据库收录的145只基金中,有144只公布了2008年11月净值,其中有94只基金获得了正收益,占比约65%。有54只基金战胜了同期沪深300指数,占比约为37%。56只基金战胜了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占比约为38%。虽然其平均收益率仅为1.75%,中值为0.48%,总体表现弱于大盘,但主要是因为收益率落后的几只基金的净值公布日期皆为11月上旬,而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的这段时间内沪深300指数跌幅巨大,约为25%,致使这几只基金录得10%-30%的损失。
11月表现非常抢眼的,是北京云程泰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由魏上云管理的北国投・云程泰1、2期资本增值系列。该系列至11月底的最近一月回报率高达令人咋舌的42%左右,是排列其后的中融・混沌1号22.56%的收益率的2倍。由刘明达管理的深国投・明达1、2、3期也分别录得了21.9%、12.61%和15.31%的好成绩。而由原博时基金投资总监管理的深国投・尚诚录得13.23%的正回报。杨俊管理的平安财富・晓扬精选三期和平安・晓扬中国机会一、二期,也以11.07%、10.69%和10.34%的成绩展示了投资顾问较好的市场敏锐度。
最近一个月损失最大的要数深国投・鑫地一期(截至11月5日),该基金在同期沪深300暴挫24.61%的情况下狂跌30.74%,而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则下跌了18.73%。
短期表现评价(最近六个月)
具有最近六个月收益率的基金共132只,而最近六个月收益率为正值的基金仅有3只,比10月份减少1只,占比为2%左右。
王庆华管理的云南信托・中国龙精选1期最近一个月的收益率仅为0.4%,不过该基金最近六个月的收益率为3.89%,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49.33%)53.22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38.58%)42.46个百分点,名列众基金短期收益率前列,显示了该基金经理谨慎稳健的操作风格。
赵凯管理的云南信托・中国龙2期最近一个月收益率为0.02%。该基金最近六个月的收益率为1.53%,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49.33%)50.86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38.58%)40.11个百分点。
中融・未尔弗一期最近一个月的收益率为-0.06%(截至11月15日),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为1.53%;最近六个月的收益率为0.64%,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50.77%)51.41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41.35%)41.99个百分点。
据统计显示,除了4只基金,其余基金均战胜了同期沪深300指数,占比为97%左右;有110只基金跑赢了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占比为83%左右。其平均收益率为-24.64%,中值(median)为-24.06%。基金中最高收益率(3.89%)与最低收益率(-59.35%)之间的差别为63.24个百分点。私募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其短期表现要强于同期沪深300指数(-49.33%)和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38.58%)。
中期表现评价(最近一年)
具有一年历史数据的共有77只基金。其中获得正回报的仅7只,占比约为9%。在中国股市这一年的超级大熊市的摧残下,在既无股指期货对冲风险,又无做空机制卖空获利的制约下,这7只基金的投资顾问显示了他们卓越的投资获利和风险驾驭能力。
重国投・金中和西鼎的基金经理邓继军展示了优秀的投资能力,该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高达30.33%(截至2008年11月21日),远远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61.57%)91.9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50.44%)80.77个百分点。
云南信托・中国龙精选1期紧随其后,最近一年的收益率为15.06%(截至2008年11月30日),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61.37%)76.43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49.55%)64.6个百分点。
江辉的深国投・星石系列(1期-7期)继续稳扎稳打,该系列中的1期-3期最近一年的收益率约为3%左右,高出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报率(-60.64%)约63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回报率(-48.83%)约52个百分点。
刘讯管理的深国投・新同方1期与田荣华管理的深国投・武当1期,也分别用1.39%和0.58%的表现给他们的投资人交上了一份相对及格的熊市成绩单。
从统计数据来看,私募基金的中期整体表现强于同期沪深300指数(-61.37%)和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49.55%)。77只基金除了1只基金,其余全部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有60只基金战胜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占比为78%。这77只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32.88%,中值为-36.2%。其中绝对回报率最高的基金(30.33%)比表现最差的基金(-66.22%)高出约96.55个百分点。
长期表现(最近两年、三年)
共有10只基金具有最近两年的历史纪录(见表1)。有6只基金获得了正收益并战胜同期沪深300指数,占比为60%。但只有3只基金超过同期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其平均收益率为16.06%,中值为6.3%,表现最好的基金与最差的基金之间的差距为85.06个百分点。从统计数据综合来看,私募基金长期(两年)以来的表现强于同期沪深300指数(3.32%),也高于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数(9.58%)。
仅有3只具有最近三年的历史纪录的基金,表现见表2。
波动率
波动率(Standard Deviation)是衡量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所有统计样本中,可计算最近一年波动率的共77只基金,其中波动率最小的5只基金见表3。
波动率最大的5只基金见表4。
夏普比率
[关键词]因子分析 基金业绩
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截至2008年9月1日我国经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开放式基金(非货币基金)共349只,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合计22335.88,占全部基金的96.55%,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封闭式基金,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迅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大幅追捧。此时对开放式基金绩效的研究体现出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样本及其数据来源
1 研究样本的选取
在综合考虑样本数量和评价时间后,我们选择2003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地上市且连续公布每日净值的39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成长型9只、平衡型21只、价值型5只及指数型4只,评价期为2004年1月1日2008年6月30日,扣除节假习停止交易,共226周。在评价期内,证券市场恰好经历了漫漫熊途与牛市巨大财富效应,这对于我们考察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本文采用同期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以周折算成周收益率作为近似的无风险收益率。折算方法是以央行公布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再以时间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换算成周收益率(一年52周)后得到的考查期的无风险利率,为0.000440786。
3 市场基准组合的确定
市场基准组合收益率=(上证A股指数+深圳A股指数)收益率×40%+上债指数收益率×20%。
二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因子变量,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4个变量作为新的因子变量(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9.159%);然后运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对变量命名:主因子Y对平均收益率、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詹森指数,净资产增长率负荷较大,这些指标都反映基金的投资收益状况,因此称为收益因子.主因子X1对a,y的负荷较大,命名为择时选股因子,主因子X2对收益率标准差、R2指标负荷较大,这些指标描述了基金的风险状况,命名为风险因子,主因子X3对费用负荷较大,命名为费用因子,主因子然后建立旋转后因子得分模型,计算基金的4个主因子得分。
1 因子的提取与命名
采用spss13对10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前4个因子的特征根均大于1,对总方差的贡献度达到89.159%,如表4―1所示。
根据表4―1可知,前4个公因子能比较好地揭示数据包含的信息,因此,我们选择这4个公因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其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2所示。
根据表4―2可知,因子1对周平均收益率、Sharp指数、Treynor指数、Jensen指数、净资产增长率的解释率较高,因为这5个指标是对基金投资收益的衡量,因此因子1可定义为投资收益因子;因子2对a、v的解释较高,因为这4个因子都是衡量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因此可以将因子2定义为择时选股因子;因子3对标准差、R2的解释率较高,因此可将因子3定义为风险因子;因子4是对单位基金费用率的解释,可定义为费用因子。
2 计算因子得分
由spss13分析得出如下表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
为行文方便,文中仅列举了择时选股、风险、费用率、收益排名前五的基金。
【关键词】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指标; 社会责任
如何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绩效评价于19世纪后期在西方工业国家兴起,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与推广运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也开始重视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外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企业经济责任进行的,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很少。因此,本文就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进行评析,以期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一、国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及评析
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首次提出了7项财务评价指标,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奠定了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的基础,开阔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新思路。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报酬率(ROI)也因此成为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尤其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的深化。此时的业绩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上,主要有成本评价体系、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报酬率与预算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和财务指标为主与非财务指标为辅的评价体系(夏新平等,2003)。这些评价体系提供了经营成功的评判标准,能够基本上满足当时管理理念的要求。但这些评价体系都是以评价企业的经济责任为起点而建立的,无法反映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虽改善财务指标体系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局限。
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向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主转变。EVA建立了财务指标和企业价值的直接关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但它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该指标只能反映近期的经营成果而无法有效地提示企业未来成长能力,无法体现非财务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二是该指标不能将公司的目标和战略有机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学者们开始积极探寻新的评价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向平衡模式演进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平衡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Kaplan,R.S and Norton,D.P.于1992年首创的平衡记分卡(BSC)。初期的平衡记分卡未和三重基线的目标结合,主要从经济绩效的角度提出企业的愿景与战略,并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绩效(李章华、朱,2008)。基于此,1996年E.K.Laitinen提出“动态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了“将非财务指标最终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而解决平衡记分卡中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的思路。Neely等提出的“绩效多棱体”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目标和战略,以及对于整个经营过程的改进要求,这是对平衡记分卡的突破。
近二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增强。伴随这一潮流,西方理论界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Jeffrey Sonnenfeld(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Clarkson(1995)的RADP模式,这两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各有长短(陈维政等,2002)。20世纪8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两种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即“TRI(有毒物体排放量)法”和“公司慈善法”,它们虽然能够克服通过主观印象来评价公司社会责任的局限性,但是它们毕竟都只是反映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某个方面,因而难以全面体现公司的社会责任。Aupperle,Carroll and Hatfield(1985)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多维度的概念构造,他们以“卡罗尔构造”为基础,从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责任等四个方面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因子分析,并且得到了实证上的支持。英国Sustain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1997)提出“三重盈余”绩效模式,即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同时能够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KLD公司的分析师们独立创设了一种评价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与否的评级标准,即KLD指数,他们用了8个与企业社会绩效相关的变量去评价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用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权威学者Wood and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同时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
由此可见,西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进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财务指标不断向非财务指标拓展;二是从企业局部不断向企业整体、向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拓展(于增彪等,2007)。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及评析
我国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于1975年拟定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但这种以产品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使得绝大多数企业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盲目进行总量扩张,因而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
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部委制定的“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也因其设计不合理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淘汰。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曾联合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资金利税率等8项指标,以期克服承包制的弊端,但由于没有制定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并没有在企业考核中得到利用,因为对绝大多数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主要考核企业承包计划的完成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实现利润和上缴利税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考核方式,使国有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大量造假,表面上业绩完成得都不错,但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比例却年年攀升,致使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而不能自拔。
在《企业财务通则》(1992)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由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8项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不再仅仅评价资金利用效果,而是集中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评价。但是,现在看来,该评价体系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相当幼稚,竟然没有一个反映社会责任的指标。
1995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提出了全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组成,所及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和社会贡献等各维度,体现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结合。虽然这一体系涉及了社会贡献率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然而,这一评价体系仍然带有较强的过渡色彩,存在因无法超越当时现实而必须留下的遗憾:第一,评价主体定位仍不明确;第二,没有反映企业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因而难以反映企业动态增长及其价值增值;第三,只注重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第四,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1997年,国家统计局等部委颁布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对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状况等6个方面考虑,形成了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引导企业从过去注重追求产值、追求高投入逐步转向注重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资本保全意识和开展企业间的横向比较。但该指标体系缺乏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同时也难以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
2006年4月7日,国资委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是针对财政部1999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的不足进行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尽管其《实施细则》把“财务绩效定量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的权重降低为70%,“管理绩效定性指标”(即评议指标)的权重提高为30%,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务指标权重过大的问题。况且在评议指标中,也仅仅只有“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少得可怜的指标,其权重也是所有评议指标中最低的。
从上面的评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经历多次调整之后,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逆世界绩效评价潮流而动,其主要表征为:一是从实物和财务混合指标不断向财务指标收缩;二是从企业责任、从企业整体不断向企业局部(财务)收缩(于增彪等,2007)。
尽管政府层面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但我国众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是颇有成就的。李立清和李燕凌(2005)从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五大要素出发,构建了一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囊括了SA8000的主要内容,又秉承了我国文化结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价值观念。该体系分为9个方面,共设计了38个三级指标,为公正评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张文贤(200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想应以SA8000为参照,按平衡记分卡为拓展思路,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分为财务、市场、文化和公益四大类,并指出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王天仁(2007)创设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有7个方面、49个具体指标。与SA8000相比,该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它在强调SA8000所关注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还要求企业对消费者、债权人和政府负责,并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第一财经研究院(2008)针对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标准没有达成共识,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设一级指标三大类:经济类指标、社会类指标和自然类指标,用于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结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至今日,一个理论上严谨,方法上全面、客观、一致,同时兼有内、外部有效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还只是一个理想(沈洪涛、沈艺峰,2007)。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SA8000的出台,目前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在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颜剩勇.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斌.中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制度:回顾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8(11).
[4] 刘章胜.财务理论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 辛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目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等评价方法。这几种绩效评价方法虽各有长处,但每一种方法自身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采用的是杜邦分析图(如图1)。它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把不同种类的指标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建立金字塔形分析体系,对核心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直观、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效率。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不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不能全面地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分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注重短期目标,缺乏与战略联系,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过于依赖财务指标的指示作用。
第二,只重视股东利益,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秉承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宗旨,其指标设置单一地体现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利害关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股东,顾客、员工、政府、供应商等等利益相关者同样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直接或间接驱动因素。
2.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
经济增加值(EVA)评价系统,EVA是指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
经济增加值EVA=税后经营净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一种基于会计系统的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其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对非财务因素重视不够,所有的指标都是财务指标。
第二,EVA无法避免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及操纵行为。EVA在计算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作为一个短期指标,它还是无法避免一些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以及操纵盈余行为,如果一个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在投资的前几年EVA为负,以后才逐渐盈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往往会为了短期的业绩而放弃该项目,损害了股东财富。
第三,EVA受折旧的影响较大。采用直线法折旧时,EVA抑制公司成长,在新资产使用初期,由于资本基础较大,资本成本较高,EVA偏低,随着折旧增加,资本基础逐渐变小,EVA成比例增长,这样,有着大量新投资的公司反而比旧资产较多的公司EVA低。这显然不能用来比较公司实际盈利能力。
3.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由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学习和成长方面四个维度组成。
平衡计分卡如同金字塔式的网状结构,把企业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所有目标和指标系统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程序规划(如图2)。
平衡计分卡较之前几种方法有着明显的先进之处,比如评价指标全方位化、评价指标长期化、评价指标全局化、群众化,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一种综合的全面评价方法,需要健全的信息系统支持。其次,没有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二、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建议
首先,加入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共同反映企业绩效。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创新、质量和服务、员工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也是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财务指标多元化,全面反映企业的影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2.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首先,设计有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EVA指标是一个绝对数,它反映的是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因此存在着不同分部的经营业绩就不具有可比性的缺陷,所以要设计有效的指标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以EVA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中增加包含由EVA指标衍生出的相对指标,如用EVA值除以资本总额来消除EVA指标计算中因资本总额产生的不同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指标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将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减少财务指标所带来的短视行为。在这方面可借鉴BSC评价体系设置非财务指标。
其次,以沉淀资金折旧法消除折旧影响。EVA受折旧的影响极大,拥有长期资产的公司可以采用沉淀资金折旧法,即每年提取的折旧在前几年很少,在最后的几年里迅速增加,每年具体的折旧额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提取的折旧总额和EVA方法扣除的资金成本之和保持不变,这样更符合经济现实。
总之,在我们对EVA进行改进时,既要充分吸收其现有的优点,如全面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等,又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缺陷,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3.平衡计分卡的改进
通过前面对BSC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BSC提出改进和创新。
首先,与员工进行沟通,获得精确的第一手资料。在推行BSC之前,一定要对BSC的优点以及运用BSC的好处向员工宣传,以减少推行的阻力,应当让员工明白,BSC的推行并不只是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补充,而是最终会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许多更为有意义的场合。
其次,将风险因素融入平衡计分卡中。潜在地影响每个行业的战略风险有三种基本来源:运营风险、资产损伤风险和竞争风险。不仅财务方面要体现风险控制意识,风险控制还应全面融于平衡计分卡的其它三个方面之中。
(1)客户方面
客户方面一个最引入注目的风险是开发新市场的风险。每一个企业都在争取扩大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但盲目扩张,只能侵蚀企业的现金流,即导致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因此,应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方面体现风险控制意识,结合企业实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最佳目标市场,而不应盲目追求新客户增加数量,并编制相应的控制风险的指标及目标值来控制风险。
(2)内部经营过程方面
内部经营过程方面主要控制的是运营风险,企业的内部经营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创新、运营和售后服务。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如在创新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大量投资于科研,致力于开发新产品,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市场调研,就可能造成新产品不被市场接受而导致惨败的风险。所以应该在新产品开发前为了确保安全和质量分析哪些是必须标准化和紧密控制的关键流程,指出哪些系统错误会损害关键运营活动或是造成重要资产的损伤。基于这个思路,企业在编制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指标和目标值控制风险。如新产品预期盈利情况、关键流程执行情况、质量改进率等。
(3)学习与成长方面
学习与成长方面体现了企业的一类重要利益相关者――员工因素,诸如重视提高员工能力、加强授权。但是,它却没有体现由于员工因素(如道德风险)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员工受短期利益驱动虚报业绩或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利益。由员工原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为运营风险、商誉风险。针对于此,应在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成长方面补充相关的控制指标以控制风险,诸如,授权限制、内部稽核、岗位轮换、关键员工保持率等。
4.将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相结合
关键词:业绩评价 财务指标 创新 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40-02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作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要求基于特定的标准及科学的方法。它是在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企业管理从战术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之后,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的长远化,原有企业管理中的业绩评价模式,出现了在评价广度和深度上的局限性,因此难以满足战略管理的要求,本文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践与现状出发,研究建立一个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拓宽业绩评价的视野,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将企业的短期业绩评价与长期评估相结合,分析企业业绩提升的内在动力因素,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
1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发展过程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发展是在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飞速发展期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其直接成果是使企业业绩评价理论更趋全面、系统与科学,同时,也引导企业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即重视的战略管理。因此当今企业业绩评价的主流是将企业管理与战略相结合,关注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与设置。西方在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理论有:布泽尔、盖尔和萨尔陶提出的PIMS研究计划、波特的微观竞争力评价体系、霍尔的四尺度论等等,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集中在EVA财务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棱柱理论方面。
但我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与西方在研究背景与发展历程都不尽相同,这源于终极目标的不同,西方企业业绩考核的产生是缘于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诚信度的需要,而我国更注重以此评价体系来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从而保证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实现政府所制定的目标。我国的研究与探索过程更为曲折复杂,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到1978年,为实物量考核阶段,它更符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第二阶段:产值和利润考核阶段;第三阶段: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在国家与行业层面出台的相关评价标准,主要有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门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例:1999年颁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业绩进行了综合评价。此评价体系被视为目前较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同时,可操作性也较强。另外,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对1999年颁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修正,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操作细则不同之处在于12项修正指标。
2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发展现状
2.1 仅关注财务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一直以来,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都是以财会数据为基础,主要以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为主,虽然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企业当时的业绩,但企业业绩评价如果仅以会计利润等财会数据为基础指标的话,很难让管理者全面掌握业绩整体、真实的情况,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独占,不利于企业长远战略的实现,从而只追求短期营利,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企业的真正的创造与创新力。
2.2 无法满足管理创新对信息的需要
由于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重要支持,但目前普遍存在着企业对财务、经营等方面信息难以全面满足,另一方面,还在于决策管理已不仅仅在于对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对非财务与经营中的相关信息的掌握情况。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对业绩指标要尽可能地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地收集与掌握,但目前的业绩评价方法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创新对信息的需要。
2.3 传统评价为事后评价模式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式是对已发生的事情的评估,当然,这也是由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所致。财务报表是业绩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依据,但由于这一指标是对已发生的经营行为的反映,其计算出的结果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的业绩评价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进行评估与定位,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让企业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但由于该评价系统的事后评价方式,对企业而言,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对业绩评价的短视效应,难以让企业从长远角度考查各项业绩,做出科学决策。
2.4 缺乏对无形资产的客观估量
所谓无形资产,多指以知识、技术、理念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资产,对于企业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企业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运作规律的认识,在业绩评价方面不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存在与价值,将无法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甚至有被市场所淘汰的危险。企业充分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其引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来,才能真正客观地对业绩实现科学评估,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3 改进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对策
3.1 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由于它无法涵盖全部业绩评价的内容,所以企业的战略业绩的评价应从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着手建立指标体系,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于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忽视了对外部因素影响的评价。在现今这个动荡多变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所面对的外来环境挑战越来越激烈,没有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评价,企业很难发现自身的优点、缺点,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也就很难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战略优势。因此,业绩的评价除了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生产率的提高上,更应充分注意外部因素诸如客户满意程度、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因素,此外,还有职员的满意程度等等均为业绩评价应予考虑的重要因素。不重视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作用,业绩的评价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综合、合理。
3.2 重视企业创新业绩的评价
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也正是因为有了不断的创新,才使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新又以技术创新为最重要。当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在国际资本相对过剩、人才流动频繁的条件下,在市场容量、资源、环境约束更为强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范围和效益。发达国家已由原来争夺原材料资源为重点转移到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竞争上。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要素,也是核心推动力。美国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失业率下降,其本质原因在于其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
3.3 业绩评价的重心从事后评价转到战略管理
对比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业绩评价,其方法多为满足事后管理的信息需求,其弊端在于企业由此仅注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战略管理。因此,传统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的需求,企业应寻求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新的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将业绩评价指标真正地纳入到企业生产、营销、研发等各个管理环节中去,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的业绩评价管理将引导企业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化。具体方法与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转化、分解、明确,即,首先利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将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第二步,把目标继续分解、分层,如按照所管理的人员的级别进行分层。将战术目标与人员分层相结合,确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以便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确定各自的职责。要达到使企业所获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要让企业的各部门从高级管理人员到职员都明确各自职责所在与各评价指标的含义,缩小战略制定与实施执行的差距。协调各部门的任务与目标,将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作为促进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与实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能够能企业员工执行的阶段性目标,使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
3.4 将无形资产在业绩方面的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多只注重财务报表等指标,而缺少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业绩评价完整性,现代企业有必要对已有的知识与智力资产进行全面整理记录、确认。因为当市场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知识与智力资产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果忽略对这部分资产的评估将失去市场竞争的优势,在经营中也难以有长远的发展。如不断崛起的IT公司,其创造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与智力资产的管理与评价。将它纳入会计与财务报表,形成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将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抢占获得利润的先机。
综上所述,企业把战略目标与业绩评价紧密结合,并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与重点,将保证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而将企业业绩评价融进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过程之中,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有利于不断完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而这一系统将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要求、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智力资本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佟慧捷.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构成及要素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6):92-96.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经国内、外学者的讨论,仍没得到一致的答案。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是这样的: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追求这一方法的公司,需要做三件重要事情:第一,公司认识到其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响;而社会发展同样也会影响公司追求企业成功的能力;第二,作为响应,公司积极管理其世界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不仅使其为公司的业务运作和企业声誉带来好处,还使其造福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团体;第三,公司通过与其他群体和组织、地方团体、社会和政府部门进行密切合作,来实现这些利益。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解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环境责任、道德伦理责任四个方面。
二、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改进
评价指标、评价目标、评价方法是构成评价模式的主要因素,从这些基本因素入手是改进业绩评价模式的关键。
(一)评价目标的改进 评价目标是与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相联系的一个内容,不同评价主体对于同一个评价客体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评价客体存在着不同的情形。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其评价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财务目标,又包括非财务目标;既包括股东的目标,又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不能简单停留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应该关注影响股东价值背后的各种驱动因素,新形式下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能够影响公司活动或者被公司活动所影响的个人或者团体者都是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雇员、客户、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政府等。
(二)评价指标的改进 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反映内容已经从过去关注财务结果逐步进化到目前的关注驱动财务结果的非财务活动。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第一,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相结合;第二,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第三,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相结合;第四,不同计算基础指标相结合。企业应根据自身责任的不同选择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1)企业经济责任的评价指标。企业的经济责任是创造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始终处于各个相互联系的矛盾之中,在矛盾中谋求生存,在生存中取得盈利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根本保障。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突出表现为对利润的追逐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保障。相关指标包括:股东及经理人的指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经营现金流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利支付率、留存收益比率、市盈率等、技术投入比率等;债权人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企业信誉情况等。
(2)企业法律责任的评价指标。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所必须履行的责任。相关指标包括:人力资本的指标:工资支付率、工作现场的安全系数、职员培训强度、工资福利的增长率等;消费者的指标:产品的质量标准、顾客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顾客保持率;政府的指标:企业公平竞争情况、公司法的执行情况、税款上缴率。
(3)企业生态责任的评价指标。企业的生态责任不能仅仅局限于减少环境污染,而是要从对待自然,认识地球的局限性和自然资源生产力局限性的角度,从人类的未来和文明的角度考虑环境的可持续问题,自觉地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并循环使用水资源。相关指标包括:环境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环保设备投资比率、环保负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能源使用减少率、原材料使用减少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重复用水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设备再利用能力。
(4)企业道德伦理责任的评价指标。企业的道德伦理责任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的回馈情况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贡献程度。相关指标包括:企业捐赠收入比率、就业贡献率、企业的诚信程度、产品广告的正负影响效应等。
面对大量繁杂的评价指标,企业应比较其相关性、重要性、可操纵性、取得的难易程度,进而筛选出能为企业所利用的关键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改进 评价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运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从而获得评价结果。现实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三类:单一评价方法,以经济价值增量(EVA)为典型代表;综合评价方法,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代表;多角度平衡评价方法,以平衡计分卡(BSC)和业绩三棱柱(performance prism)为典型方法。很显然,多角度平衡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的业绩评价。近年来,平衡计分卡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从不同方面关注了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效地实现了指标间的平衡,强调了指标间的因果关系。但是,BSC忽略了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来认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因此可能找不到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对多目标多指标的客体进行评价时,BSC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针对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都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缺点,以及平衡计分卡只考虑了股东、员工与顾客三个利益相关者的不足,Cranfield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和Accenture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共同提出了一个全新业绩评价模型,形象化地称作“业绩三棱柱”模型。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下述逻辑:公司要取得长远的成功, 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是谁,他们想得到什么;然后据此制定战略,以通过实施战略将价值传递给相关方;再者,在执行战略时必需要有能够有效地发出命令和执行命令的过程;在过程中必须有能力以保证流程的顺畅。最后,也必须获取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贡献,才能使公司得以保持该种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构成业绩三棱镜的五个方面是: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度、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企业的战略、过程和能力。其中,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度构成了业绩三棱镜的两个底面,而战略、过程和能力则形成了业绩三棱镜的三个侧面。业绩三棱镜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置于业绩评价的中心地位,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来形成企业的战略、确定企业的内部过程和发展企业的能力。业绩三棱模型虽然理论上有很多创新之处,但是仍处于实践应用的检验之中,业绩三棱柱评价模式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并代表一种普遍适用的体系。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 必须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行业特点和自身的状况来确定其关键的利益相关者, 选取不同的角度和指标进行企业业绩的设计,不可简单模仿或复制其他企业的评价模式。
总之,当前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集中于事后计量,通常缺乏缜密的事前规划和及时的事中控制, 更没有将业绩评价放在一个理论体系内去考察,关注局部业绩评价常常削弱了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在改进业绩评价模式时需要做到着眼大局、全面看待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的观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作为社会组织成员的企业其生存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一个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企业毕竟被社会所抛弃。虽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业绩评价理论方法还不完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进而推动业绩评价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主体,并辅以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为补充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企业价值评估而言,三张主报表有助于确定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其中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主要取决于企业当前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企业盈利能力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的产生时间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不确定性或风险主要取决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由于财务会计遵循其固有的一套规则,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以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企业价值的特殊需要,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财务报告结构不是很合理。在损益表中没有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的信息,而这些可以反映出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质量、规格的满意度,这些情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做出预测时是非常关键的信息;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列示,虽然表中有营业外收支项目,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太广了,非常损益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所以这就很难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非经常活动造成的结果,从而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和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做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是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在资产负债表方面,由于现行的财务会计确认模式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因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关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因此被拒绝确认。现行财务报告主要确认和计量一些“硬资产”如固定资产,尽管也对商标权、专利权等“软资产”略有所涉及,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企业及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竞争优势对企业以后的经营发展意义深远,但却因为不直接与经营活动相关而未被确认。再例如,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软资产也未得到反映,同样根据这样的报表得到的有关净资产的变化对现金流的影响也是不准确的;此外在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时,由于现在普遍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这样一些巨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例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外币折算差额和债务重组等,绕开了收益表直接进入了资产负债表的权益方,也使得收益表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大大下降。
三是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只有年报和半年报相对较详细的披露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这使数据往往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现代企业的生产周期已经大大缩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投资者更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情况。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实时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可是如何规范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以及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都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不难看出,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自身在满足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需要方面的不足,但财务会计体系有其固有的一套规则,本文对财务报告改进的思路也只能是在维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基础上局部做一些形式上的修改和增加必要的披露信息,以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1、对财务报告形式的改进,主要是在体现企业经营情况的收益表上。目前的收益表不仅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经济资源的变化情况,而且对使用者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帮助也不是很充分。在这方面本文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采用全面收益报告,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如果担心因此而引起的对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影响,那么可以将企业的业务区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报告,核心业务侧重可靠性较多采用历史成本,而非核心业务可以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这样做既可以使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侧重有所了解,同时也能相对全面的报告企业的收益。目前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IASC都在努力改进财务业绩报表,比较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传统收益表之外增加一张新的财务业绩报表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且对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的协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