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弟子规》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它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如何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
我们必须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我们必须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心得体会2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二十一年接触传统文化 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要学会修身齐家,《弟子规》就是根基。如盖大楼要先打好地基,非常重要。《弟子规》教我们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这些都是做人的根基.《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重新拾起。学习《弟子规》,不要求你全部背会,但一定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将其作为励志的读物,在学习应用中寻找幸福。我们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一定不能忘本。长幼有序,是讲求对长辈的恭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积累,也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这样,在自我的修养中,就会不断影响到同事、朋友和家人,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推而广之,我们就能够衔接上,现今人们对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
弟子规心得体会3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4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
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弟子规心得体会5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学是堕落的天堂”。大学生从高中炼狱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监督、管束、约束,获得了空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权,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规划管理的国度,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无法顺应承担。相应的表现就是:早晨七点起床算早,六点起床几乎不可能,八点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点,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志,享受风习弥漫整个校园。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羸弱,丧失了梦想、拼搏激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基础性的身心健康。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园心情主调,人生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大肆弥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问题愈演愈烈。迎对问题的同时,一种呼唤,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声音和努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在这种背景下重读了《弟子规》,当然也是伴随着“国学热“,返回传统的潮流,重读文化经典作品,社会反思和寻求的浪潮是呼应的。也许大学生浮躁颓废现象本身就是与社会整体性浮躁一脉相连的,就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等等传统教育书目在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拉开了热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解读,怎样把握好度以适可而止,这仍是值得考虑商榷的问题,也是需要留待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规范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自来会向我们昭示。然而社会自以为这种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刻印在我们意识里,在今后将永恒的发挥作用。然而事实是我们越来越迷惘。道德规范意识越来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结果是使我们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标准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比初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高,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又比大学生高,大学生的比社会人员高,人的群体道德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伦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素质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促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社会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逐渐增高,各种企事业单位不但要求就业人的学历、知识、技术水平要高,更要求是具有人文素质,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人的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心理、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也是人的生存价值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一、高职高专院校中亟需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建校时间比较短,很多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与综合大学相比,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弱,加上办学理念上的偏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忙于扩大招生、扩建校园、提高教学质量、迎接评估,而疏于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淡薄。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恰恰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亟需加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高职高专生的现状。现在在校的高职高专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众多亲人的呵护之下成长,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条件良好,家长过分溺爱和关注,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但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恰恰忽略了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生活中虚假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忙于追求一种新奇的生活,使一部分高职高专生整天迷恋上网聊天,无暇去读一本他们看起来“无用”的书,却忽略了他们生命之中的本真所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缺失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困惑和迷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是他们情感升华和心灵陶冶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精神境界低下,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没有自信心,缺乏远大理想,甚至形成了有人格缺陷的科技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铺垫,如果在大学阶段不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可影响本人的就业和工作,也会限制自身整个职业生涯,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乃至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无论从国家、学校和个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亟需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
“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做成大事;从离你最近的人做起,逐渐扩散到离你远的人;从一点小事开始做起,逐渐扩散到一个班级、系部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技术的一代新人。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内容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本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制定在校生的培养规划,根据不同学期、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结合时事、形势发展,让学生在理论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后的工作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身体力行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1.祖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从2008年起我国已把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的节假日,因此要借此契机向高职高专生推荐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书籍,介绍传统文化节日的渊源,纪念意义,利用节假日引导他们在节日里进行宣传、讲解。如端午节通过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屈原,对他们进行爱家、爱国的教育,爱国从爱家开始,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亲人开始。一个连自己父母亲都不爱的人,很难关爱自己身边的人,更谈不上爱国。并且结合“洋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向亲人、老师和曾经帮助过的人表达爱,并把这些爱向周围的人传递。
2.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高职高专生由于从小缺乏阅读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几乎没有看过,因此我们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其推荐阅读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进行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要求每人每周最少读一本,并写出心得体会,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谈心,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3.教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教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把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驱逐出校园,让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歌曲唱响校园,形成人人会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并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占领一定的份额。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的是既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又有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适应各种竞争、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1.协同学校有关单位进行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因此要协同学校有关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各系部、团委和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中,对学生制定不同学期的教育计划,结合本校学习情况和时事形势,针对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的思想动向,进行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学校哪位同学遇到什么困难时,适时组织学生捐款捐物,进行帮助;汶川大地震时,适时组织学生捐款,进行爱心、爱国教育,形成“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了解和理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立身安命之本,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2.组织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具体事务。发动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此项工作,制定活动计划,负责执行、督促、落实等工作,每一个月及时汇报总结,对在教育中发现的感人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对推动此项发展的各种好方法、好经验进行交流,使工作沿着良好的轨道运行。
3.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要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牢固把握社会进展的动态,紧跟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提升其精神境界,以语言和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使其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
关键词:版画 对外汉语 地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方面是因为遭受西方“工业化”文明的冲击,另一方面,人们深受“现代化”思想的影响,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认清中国传统文化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黑龙江文化属于黑土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与其他国家接壤,因此,文化间的交流较为频繁,形成了黑龙江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黑龙江属于高寒区,在历史上以骑射为主,有着“重勇”“尚武”的民风,另外,北方人豁达豪放的性格也影响了黑龙江文化。在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版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黑龙江地域文化知识开辟了途径。
版画是一种绘画形式,是创作者使用刀具或化学药品,在铜板、钢板、锌板上雕刻或腐蚀琢刻后印上的图画。在黑龙江,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版画派系――黑龙江北大荒派版画,代表作家有晁楣、杜鸿年、陈玉平、张朝阳等人。北大荒版画,无论是在创作体裁还是在创作中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带动了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成为我国三个最重要的版画流派之一。
北大荒版画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风光与下乡青年的劳作与生活为主,改变了我国木刻版画以黑白为主要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我国现代版画创作的新格局。北大荒版画家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画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与传统的“小版画”不同,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震撼力。可见,北大荒派版画被打上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烙印,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素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黑龙江版画的优势,除了在课堂上简介黑龙江北大荒派的版画,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版画展览馆。如,黑龙江省博物馆、阿城金上京博物馆、鸡西美术馆,这些展馆设有专门展厅,收藏和展出黑龙江北大荒派版画,并对一些版画的技艺手段、风格流派及制作技巧有较为详尽的说明。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黑龙江的文化氛围中,在异国他乡得到一些艺术上的归属感,有利于留学生兴趣的养成及语言文化水平的提升。在黑龙江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契机下,教师可以将版画作为一个突破点,适时地在课堂中穿插关于版画文化内蕴与黑龙江地域文化结合的教学,并在课余时间组织留学生动手设计和制作版画,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版画制作中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交流时会不经意地显露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增加文化体验课,可以促进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并在文化交流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水平。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作品和小作文,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以版画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版画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参观版画展览,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版画创作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版画作品及在参观和创作中形成的心得体会进行展出评比,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将黑龙江民俗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开展地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可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留学生接受了地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外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提高交际能力。对于身处异乡的留学生来说,能够了解、接受学习地优秀的地域文化知识,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技艺,也是收获颇深的。
总之,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的延续,而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则是这个地区数代人民精神的载体。弘扬民俗地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发展黑龙江地域文化教学是每一个黑龙江教师应尽的职责。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承担着教育留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通过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民俗地域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作业;改革;初中
2011年起,我们课题组成员承担市级研究课题,针对初中学生课外作业问题进行探索,特别是拓展性和实践性两类作业特色鲜明,作业的思维内涵价值体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摘录了几个学科的作业,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在经过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后,由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的思维训练,这就是我们说的“拓展性作业”。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能受教材的束缚,围绕一题多解、课本延伸、思维创新等思路对“拓展性作业”的内容进行设置。
案例一: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老师设置拓展性作业如下:
《孔乙己》的结尾,作者用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孔乙己最后结局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从情节方面展开拓展思维,给故事进行“结案”。
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对课文内容从情节方面进行有效的延伸。学生的思维表现异常活跃,全部学生都能勇敢、大胆、积极地想象后面的情节,不少学生的想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还有波澜,层次较深。
案例二:
六年级《幂的乘方》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并会运用幂的乘方法则,会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课本上的习题难度不大,不能满足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本节知识早已学会,从而产生骄傲的情绪。于是,老师设置下面两道拓展性作业:
1.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x2・x3=x6 B.x3+x3=x6 C.(x2)3=x6 D.(2x3)2=2x6
2.已知ax=2,ay=3,求a2x+3y的值。
通过这两个提高型的拓展题目,让学生感受到本节内容灵活性很强。对公式(am)n=(an)m=amn的运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案例三:
在学习man时,英语老师让学生拓展一些以man为词根的单词,如,German,Roman,fisherman,gentleman,Frenchman,woman,policeman 等;在学习climber 时,老师又拓展了runner,worker,teacher,farmer,reporter,player 等单词,还有以-ful,-ment,-tion等结尾的单词,学生通过拓展,既加深了对单词的记忆印象,又掌握了英语词汇构成的一些特点,为以后掌握大量的词汇打下基础。
总之,设置的拓展性作业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风格迥异的拓展活动,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科知识的有效策略。
“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四:
在讲授《雪》时,老师在一个雪天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看满天飞舞的雪花,欣赏雪花轻盈的舞姿,看它们给周围风景的装扮等。指导学生感受雪花的魅力,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
教学结束时,老师设计了以下的实践性作业:办一期以“雪”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画两幅雪图。一幅是南方雪花漫天轻盈飞舞图,一幅是北方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疾走图。并针对每幅图分别写出南方与北方雪的特点和性格,其余的内容像诗句等内容自己添加。
通过这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探究“雪”,从而对熟知的雪有了崭新的认识和了解,像这种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绘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南方和北方雪各自的特点。
案例五:
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
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手工作品,自拟题目,办一期手抄报或是剪纸作品,并说明它们的寓意及你的心得体会。
许多学生采用剪纸工艺来完成本次实践性作业,尽管有些东西略显幼稚,有些是得到了家长一定程度的帮助,但他们毕竟从纯粹的数学中走了出来,从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图形的变换”,并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它们。
这次“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所学内容,以他们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深刻的理解。
考虑到学科性质的不容,“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语文学科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编辑手抄报等;数学学科主要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数据报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英语学科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流,英语活动中的口语运用;物理、化学学科主要有观察现象、调查报告、实验操作等;思想品德有传统文化教育等;历史有村史、乡土文化调查等;地理有地形、地貌、物候观察、地图绘制等;生物有动植物分类、功能及运用、标本制作、关注环境等。
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一、用信念燃放激情,使队伍鼓足斗志。中心抓住管教民警这个关键,针对成立初期部分民警工作信心不足、畏难情绪较重等情况,中心科学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强化“践行使命、求实创新、矫治育人、打造和谐,追求卓越”核心理念,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员,只有不称职的教官”,“进来一个,变好一个,成功一个”雄心壮志,凝聚民警士气,激励队伍斗志。教育管教队伍做到“三心三真”,即对学员谈心教育耐心,观察学员思想变化细心,解决学员问题有爱心;帮助学员掏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激励队伍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和爱心转化为学员教育转变的催化剂,自觉消除思想上的误区和杂念,广泛形成不做“功亏一篑,贻误人生”之人,愿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的良好风气。
二、用温情融化心结,帮学员找回自尊。为解决问题少年普遍自尊心受损、心结难以解开的心理难题,一是做到“三对待四知道”。要求教官们对学员像父母对待子女,像医生对待病人,像老师对待学生;知道学员基本情况,知道学员主要违法犯罪事实,知道学员社会关系,知道学员文秘杂烩网现实表现,用真情抚慰学员心理伤痛。二是搭设了两座“心桥”。中心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在学员和社会之间搭起了“连心桥”和“爱心桥”。4月以来,通过省电视台、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公开征集20多人爱心志愿者走进中心开展帮扶;1名没有监护人的学员得到爱心人士的亲情认领和安抚;市司法局和市检察院7名女干警、农垦社区4名退休女职工组成“爱心妈妈”帮教组,坚持每月2次到中心进行帮教,帮学员消除心理阴影。三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推行学员称民警为教官、辅导员,减少了抵触情绪,拉近了心灵距离;统一免费配发了服装、被褥等全套生活用具;定期安排家长和监护人与学员吃亲情餐;组织教官为学员缝补衣服;组织医护人员每天定期对学员进行巡诊;教官每晚巡房为学员添衣掖被,不断增进学员亲情感、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用文化孕育心智,教学员学会自强。为培育学员心智,树立自强理念,一是普及文化教育。成立了文化教育组,对学员开展扫盲教育,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二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邀请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8名老师每周1天连续两个月组织学习《弟子规》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学员。三是开展“六个三”活动。通过开展写三封信、唱三首歌(《生命之河》、《感恩一切》)、《跪羊图》、读三本书、写三篇感想、做三件好事、写三本日记六项活动,每个学员都写出了感情真挚的悔过书,有6名学员积极提供线索并配合公安部门破获案件15宗。四是创办特色学习教育园地。定期出版《阳光地带》教育报刊,建立集心得体会、电视知识等于一体的学习宣传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五是开展兴趣培养。作家原上草自愿到中心帮教,重点对爱好写作的学员进行引导培养。六是动员全社会提供学习教育保障。全市政法系统开展“我为挽救未成年人捐一本书”活动共捐书2380册;市教育局免费提供了100套课桌椅和100套校服;市劳教所从有限行政经费中预借了20万元管理教育经费;省综治办林捷主任、市政府刘庆声副市长等领导分别亲自向中心捐款1000元,市司法局组织全局干部开展“为挽救失足少年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20000多元,积极为学员创造和改善学习教育环境条件。
四、用法理矫正行为,促学员守法自律。为解决学员守法自律意识普遍不强的难题,一是实施一守则两规范教育。让学员熟知中心的各类规范性制度要求,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二是实施法纪教育。组织学员有重点的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禁毒法》等电视法规知识,强化电视意识。三是开展以案析理现身说教。结合学员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开展思想互动交流,组织曾经是失足少年的爱心人士朱先生进行现身说教,使学员在寓教于乐中明辨是非,认错悔过。四是实施心理矫治。与海口经济学院心理学康乔、李丽慧教授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问题少年心理矫治方案,逐个建立个体心理档案,结合问题少年心理特点,每周安排3个课时,连续8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传中、王海玲等老师每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并与省团委办的“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挂钩,为问题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省营养家协会共同组织“心理破冰”拓展训练,使学员通过亲身体验,重塑自我,全方位矫正不良行为。
五、用劳动锻造良习,让学员成长自立。为激励学员热爱劳动,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生存能力,一是培育自理能力。按照准电视化的要求安排每周一天的队列训练,增强学员的身体素质和执行意识;从教叠被子、洗衣服、整理个人内务做起,坚持每日做到内务管理四个统一,四个定位,从行为举止上培养学员好的养成。二是组织习艺劳动。从海南艺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引进了制作手链的习艺技术,每周安排学员进行一定时间的习艺劳动,让他们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用劳动创造价值意识,摒弃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等恶习,塑造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培育生存技能。海南花仙子美容学校爱心人士孙女士,专门指派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美容美发师,到中心向学员免费传授美容美发技术,并承诺可为优秀学员提供就业岗位。省企业家协会也派人到中心为学员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努力让学员各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
一、完善的领导机构是慈善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
慈善读本进课堂,让慈善理念融入校园,是一次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学校首先组建了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形成条理分明,层层把关,积极负责的工作管理系统。志愿者服务总队的站长由校长担任,副站长由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组成,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是全体教职工。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了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年级组长任小分队队长,班主任任副队长,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慈善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学期活动安排,确保活动有序开展;第三,学校完善了《慈善教育》评价机制,将“爱心工程”的实施作为考评教师工作和班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大“慈善小天使”的表彰力度,全面提高“爱心工程”的实施水平。
二、教师带头献爱心是慈善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慈善读本》进校园是一项爱心教育工程。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慈善意识,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教育人、感化人。为此,我们在教师中掀起了“铸师魂,献爱心”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爱心大讨论”,达成共识。本学期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教师如何奉献爱心?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教师一致认为,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境界,更需要耐心和真诚,要为学生奉献无私博大的爱,让教师的爱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金手指,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是出台教师公约,弘扬师德新风。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学校在广泛征集,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出台了《城关小学教师公约》:“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启思善教、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在全体教师庄严的宣誓声中,拉开了爱心教育工程的序幕。《教师公约》虽然只有四十个字,但内涵丰富,既是指导我们教师的准则,更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理想追求及乐于奉献的崇高师德。
三是化思想为行动,关爱特殊学生。我校共有31个教学班,1924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 485名,单亲孩子46名,低保户孩子107名,3名孤儿,5名特殊体质学生。我们把关爱特殊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作为爱心教育的切入点,积极推进“两建立三开展”活动,启动爱心教育工程。两建立: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制订《特殊学生关爱成长方案》,建立特殊学生花名册,健全信息;建立跟踪帮扶机制,健全跟踪档案;二是建立家校互通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位特殊学生外出家长、寄养托管人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及时进行登记,每月定期互通电话,定期家访,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三开展:一是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子。学校行政人员分别与3名孤儿结对子,老师与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结对子,当好 “爱心妈妈”,对孩子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二是开展“班主任爱心工程”活动。通过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心、批阅学生周记、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爱心家访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加强老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拉近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父母的距离,解决学生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成人成才。三是开展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谈心、辅导等方式,使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倾诉心中困惑,减轻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乐。
三、探索《慈善读本》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慈善教育取得成效的主要途径。
自从《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慈善教育就不再局限于口头上的交流了,学生有了生动的教材,对慈善的理解也就更具体了。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为了充分利用《慈善读本》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使慈善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由思品课、语文课骨干教师、班主任组成的慈善教育学科小组,引领教师积极探索慈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是经过实践,探索出了“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的爱心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将爱的体验和传递贯穿于思品课、语文课的始终,使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二是每周班会课班主任老师以《慈善读本》中的爱心系列活动为载体,将慈善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明白:学会爱别人才会被别人爱的道理。课堂教学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爱心教育要素,采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爱心,将感恩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常态化,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就会在生活学习中得到提升。
四、实施爱心教育“五个一”体验教育活动是慈善教育取得成效的有效载体。
学校每学期坚持开展“五个一”爱心体验教育活动,将慈善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五个一”即:“一份倡议书、一次征文大赛、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家校联手筑爱心活动、一次爱心实践活动”。
“一份倡议书”:即以少先队大队部名义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各中队积极行动起来,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努力营造“助人为乐”的和谐校园氛围,用实际行动书写校园新篇章。
“一次主题班会”:少先队大队部牵头开展以“传递爱心,共创和谐”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各中队围绕主线开展了“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爱”、“讲述身边关于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真实爱心故事”、“传唱爱心歌曲,抒写心得体会” “向道德模范学习,做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三(1)班、三(3)班、四(3)班同学通过“收集爱心图片”“拍摄爱心照片”、“创心绘画”、“举办爱心画展”等活动令孩子们收获了体验爱心孝心、奉献社会、团结协作的快乐,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四(1)、四(5)、五(3)班、五(4)班通过演讲、诗朗诵的形式,表达了做“杜云飞”式好少年的信心和决心;四(4)、五(2)班以传唱歌曲、畅谈心得体会的形式表达了奉献爱心,从我做起的心声;三(2)、三(4)、三(5)班通过举行讲爱心故事的比赛活动,加深了对爱心的理解,明确了爱心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总之,各班以鲜明的主题、多样的形式谱写着爱的乐章,共同营造出了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和谐校园。
“一次征文大赛”:学校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以《做人从感恩起步》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童话、散文、小小说等,只要能表达出爱的真情实感。并将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组织全校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经受爱的洗礼,在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一次小手拉大手,携手筑爱心活动”:学校围绕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慈善事业法律法规、慈善章程、慈善文化、慈善理念和慈善故事等相关知识定期编撰“慈善知识宣传单”,通过学生向家长广泛宣传慈善事业。与此同时,每学期中期,学校将慈善教育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爱与责任――亲子家长会”,通过观看感恩、爱心故事片段、亲子互动传递爱心等活动,使慈善理念注入家长心田,慈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如,针对学校安全压力较大的现状,家长自发组建130多名的“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坚持在校门口和交通要道维持秩序,以确保学生安全。另外,家长还组建了20余人的“义工妈妈”服务队,进校协助老师,指导学生打扫教室及卫生间,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一次爱心实践活动”:在全校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从做一件好事,做一件孝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开始,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行。五(1)“爱心小分队”的同学利用每周星期五下午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敬老爱老,助人为乐。五(5)班“爱心小分队”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积极行动起来,为班级生病住院的王超凡捐款849、5元,并且轮流到医院协助家长照顾病人的事迹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六年级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文明岗”活动,每天坚持上下学在校门口值勤,课间监控学生活动,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间,校园里经常听到爱心小天使“您好”、“老师好”、“请注意安全”、“请不要追逐打闹”的美妙声音,经常能看见一批脸带微笑、彬彬有礼、真诚待人的爱心小天使课间监督的身影。”爱心小天使的模范言行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为了使爱心实践活动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学校每天坚持给学生布置一道家庭实践作业,如:给父母或长辈洗脚;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抹桌子、拖地、叠被子、打扫楼道卫生等,家长对学生的家庭实践作业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以此加强爱心教育效果。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校慈善氛围,学校还安排《慈善读本》进校园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学校于上学期隆重表彰了31名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慈善小天使”,在全校掀起了向身边模范学习,争做“慈善小天使”的热潮,将我校爱心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常规生;语文教学;文化素养;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42-0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认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强调了人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那么对于本着“技能至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却是典型的重技能、轻文化课的局面,像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是少之又少,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教与学的矛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严重束缚了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及中职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基础文化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以文化教育促技能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目标。
一、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蓝领阶层的中流砥柱,他们综合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如何。所以,现在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较全面的文化素质。只有全面发展的人,会学习的人,才能是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
二、学校社会常规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我校的社会常规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的,还有没初中毕业就来的,他们的年龄在15岁~18岁之间,学历与年龄都比较小。他们来到这里的初衷,就是为了学好一门专业技术,以谋求一项生存的技能,因此,会更多地关注那些与专业、工作有用的东西,文化课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时过境迁,更多的学生对语文表现淡漠。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仅有一小部分同学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大多数同学受手机、电脑、电子书等智能设备的影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手机聊天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低头族”,所关注的话题常常是影视、恋爱、暴力等,视野狭窄,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力不强。这一人群已经从成人扩展到了学生,长期沉迷于手机之中,直接导致了他们精神的萎靡、谈吐的不雅甚至举止的粗俗,离开了手机,生活似乎全无寄托,茫茫然而不知所为,这样状态下的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缺少进取意识,文化素养低下,对于他个人的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这不仅仅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整个未来技术工人素质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的想法是必须加强对他们文化素养、阅读爱好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构建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而在众多素质培养的方式中,重视中职语文教学,提倡阅读文学作品,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的。
三、学校基础文化课教学现状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大大增加了技校语文教学的难度。另一外面,由于技校“技”字当头,在课程安排上大都重点突出专业课和技能课,导致文化课的节数不断缩减。从2009年开始,出于实用的考虑,我校语文课也改为演讲与口才课和常用文体写作课,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做支撑,缺少基本的文化积累和学习能力,学习任何新知识都会显得困难重重,演讲口才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等于空谈,难以实现有效的效果。
四、语文学科在中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
《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被称作“百科之母”,绝对是实至名归,它作为一门最能凸显人文关怀,启蒙人文意识的学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然而语文课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又似乎处于一个特别尴尬的地位,语文课短期之内恐怕难以见到学习效果,但是它所带来的学习成效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成长之中的。为了缓解中职学校语文课的这种尴尬局面,我对语文课程做了一定的改革,在学生中就“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课”进行了调查,他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内容:如喜欢各种有趣背景故事,分角色演绎课文,能放点名著电影片段,偶尔让同学去客串老师读课文或者讲讲人物的野史及相应的年代历史,喜欢老师博学幽默等……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心声,传统的“一言堂式”语文教学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的,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精神折磨,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经过多次集体教研活动,统一了教学方法,尽可能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来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五、中职语文课教学对策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语文第一课堂教法设计
如果语文教学还像初中那样,主要从讲解课文结构、剖析课文中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入手,不但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更进一步激化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改变语文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实现文化素质、语言表达、基础文体写作等能力的全面培养。语文教研室教师主要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指导作用,同时配合全校读书活动顺利开展。一是在语文课堂上,前10分钟,教师提供经典诗歌,让学生集体诵读。二是教师询问学生读书情况,并对阅读方式进行点拨。三是课堂上组成讨论小组,谈读书心得体会。四是讲读课文时,教师范读,以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本课作者及历史背景介绍。(2)生字词解疑:讲授生字词。(3)文本朗读:生字解决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分组朗读,最后个别朗读,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4)小组讨论: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讨论。(5)课堂活动:有人物对白的篇目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现场分小组排演课本剧;如果是诗歌,找学生上讲台大声朗诵,开展班级朗诵比赛;针对部分篇目,写读后感、人生规划等。(6)教师总结并对不同表现的同学给出考核分和评语;整堂课中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课文的安排也是本着以经典名篇为主和适宜开展课堂活动的原则的。五是考核方式。建议采用的考试方法:多元评价法。我认为应该采取“多元评价法”,对每个学生做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即采用“平时的课堂表现(占30%)+‘听、说、读、写’能力专项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40%)”的模式进行考核。(1)平时的课堂表现(共计30分)。(2)“听、说、读、写”能力专项考核(共计30分)。本课程以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兼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语文能力,因此在本项考核上,教师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打分。A.“听、说”的考核可以由教师读一段文章,让学生复述;也可以在不同的单元,开展不同的说的活动,如“品读职业”单元可以让学生阐述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直面社会”单元可以模拟应聘现场,做自我推荐等。(占10分)B.“读”的考核可以采用让学生流畅地朗读课文。(占10分)C.“写”的考核可以采用当堂写作的方式,结合课文主题撰写相应的文体,如讲授“守望自然”单元,可以让学生写作环保倡议书;讲授“零点起飞”单元,可以让学生写作一封家书,感恩父母等(占10分)。总之,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课经典文章和一课语文综合实践训练,既能普及文化教育,又能全面培养语文能力。(3)期末卷面考试(共计40分)。卷面题型设计:以生字词、诗词默写、作家作品介绍为主要内容,编订成选择、填空、判断系列题型。在期末考试的总评中,让过程性考核占更大的比重,教师会更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是以学习技能为根本目的,基础文化课只是作为一种学校应有的文化普及而存在,因此,不应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卷面考核,加重他们期末复习的负担,而应该将权力交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给予考核。
2. 语文第二课堂-语文课的有益延伸
除了语文课堂做适当改革外,我又将视角拓展到语文第二课堂之中,让第二课堂的生动、丰富、活泼的形式,带动学生喜爱文学作品、关注阅读、展现自我。因此,从2012年开始,我在我校定向生中开展了一系列文学欣赏活动,既能缓解当前语文教学的矛盾,又不失为提高定向生文化素养的有益尝试。语文第二课堂开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领略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作品,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使学生丰富精神生活,提升个人修养,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激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做人和做事,打造一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石油工人生力军,而这也正是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语文第二课堂立足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如今这块阵地已成为学生激发潜能、挥洒智慧的天地。当今学生的思想和品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应该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不应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生活,更不应该追求安逸享乐,坐享其成,当一个“啃老族”。比如说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学习和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我们在了解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后,开始制订培养方案,然后开展“文学欣赏”系列活动,活动围绕“文学”的主题,以“文学欣赏课”――诵读“名著经典”朗诵比赛――“读书推荐会”为主线,进行理论加实践的双重培养,这对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文学欣赏课。语文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油田定向生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文学欣赏课讲授。课上用优美的语言和课件,向同学们展现那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2)诵读“名著经典”比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语文教研室从2011年起,已先后组织了五届大型诵读经典文学朗诵表演比赛。结合文学欣赏课的感悟,学生们在所了解的经典名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章或段落,并配上合适的音乐或视频来朗读,让美文诵读成为学生们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比赛中,涌现出大量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如定向14-50班带来的慷慨激昂的《少年中国说》、委培14-7班的《喊黄河》,还有一些新颖之作,如《我的母亲赵一曼》那穿越时空的母子对话,《战争与和平》电影的影视配音,《大宅门》中白景琦的临终独白“誓言”等。除了出色的朗诵之外,还有一些如《茶馆》《青衣》等优秀的舞台剧,表演形式多样化,将表演、朗诵、舞蹈等多种元素有效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多方面才艺得以展示,各有千秋。(3)读书推荐会。经过第一阶段的文学欣赏课,第二阶段的诵读经典比赛,接下来开展的读书推荐活动,是对前两阶段的“读经典”活动进行的有益总结,倡导师生共同重视读书,为同学们推荐数本较经典的中外书籍,为同学们如何在浩瀚书海中做出正确选择而提供参考。同学们自发地选择好书,并将内容、图片等做成PPT课件,图文并茂,并加入自己的读书体会,意在号召大家读健康有益之书,做奋发向上之人,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面对即将走上的油田工作岗位,面对未来的人生。
六、结束语
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第一课堂的有益促进,是第一课堂必不可少的补充,它使相对封闭的传统语文教学走向开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他们学习的空间,使语文教学阵地变得更为坚实、广阔。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成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引向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初入学的中职学生可能不习惯学校管理,有厌学情绪,参与活动热情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将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得非常精彩,给予精神鼓励加物质奖励,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关怀,重树信心。语文应该是学校里最美的一门课程,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是带给学生们快乐的课程。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不怕技校学生厌学,不怕语文课难上,不怕教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相信今后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萌.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08).
[2]金建孟.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这里所说的“新时代”并不是一个准确时期,而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段我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时期。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必须适时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从外部制约即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尤其十四大以来我国呈现出极好的发展趋势并不断取得优异成果。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政治民主不断向前推进,法制不断健全,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就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有利条件。大学所设专业趋向多样化,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的选择也趋向自主化。另外,电脑、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的精彩。这些都促使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复杂,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加,有时会出现思想道德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从内在转化即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来看,有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五强五弱”。
“五强”:一是主体意识强,对传统的习俗和说教具有逆反心理;二是进取意识强,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勇于进取,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三是接受新鲜事物和知识的能力强;四是个体竞争意识强;五是参与社会的意识强。
“五弱”:一是社会责任感较弱;二是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弱;三是集体主义观念较弱;四是政治辨别能力较弱;五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然这份调查只能做一定的参考,不能全面精确的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的面貌。
新时代的学生的特点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狂傲。很多大学生自视过高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表现就是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第二种现象是颓废。这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极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产生低落情绪,甚至一蹶不振、自己看不起自己,特别是受到批评、遭遇挫折的时候,表现为自卑、无所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行为特点。对此一定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并积极鼓励与发扬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点。从世博会及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积极向上,热情善良的大学生,充分显示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坚强、勇敢、还有最明显的纯真与善良。虽然有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但通过网络等便捷的通信设备,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能够体察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欢乐与痛苦。新时代大学生表现突出的追求个性与无所谓的态度并非全是负面的。追求个性并非脱离社会,而是为了在社会中保持自己、展示自己。“无所谓”并非一切都无所谓,而是能够分清主次,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新时代大学生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财富,注重友情、富有爱心,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不会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迷失自已。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注意加强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主要指宏观的社会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新时代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前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家庭环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赡养关系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新时代大学生不论生长在何种家庭,首先物质生活上是无需担忧的。另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了起来,若在家中受到过分溺爱就容易像温室的花朵一样经不起外面风雨的历练。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上升,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也不少见,而单亲环境若处理不好,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中起阻碍作用。
(三)学校环境。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大学不仅要传授大学生们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适应即将步入的社会,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活跃大学生的思维,即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内在因素。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兄弟两个,一个事业很成功,一个却沦落入狱,当问及他们成功或堕落的原因时,他们的答案却都是“谁让我有一个落魄的家庭、一个坐牢的父亲”可见面对同样的环境态度不同、目标不同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我们自己。
三、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途径
(一)理论教育。
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如《心理学》、《哲学原理》等课程。这种方法比较系统,但同时应注意讲课方式和技巧,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进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可以古为今用,而且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很受大学生欢迎;使用一些故事讲道理,故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令人记忆深刻;利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比较有积极性;还应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开展形势政策专题讲座等;同时应注意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业务课内。在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贯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概括地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威力,“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但二者都要靠教师来体现。另外进行理论教育还要注重情感教学。因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业务课程,它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二)实践教育。
这里说的实践教育就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实践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利用好各种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写活动计划书、活动记录、实践报告、实践心得体会总结等,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化。
(三)建设优良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环境就是校园环境,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高整体素质。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努力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洁简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不仅能体现出学校的管理层次和办学水平,而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其二,健全制度,赏罚分明,鼓励公平竞争形成良好学风。在大学里当升学压力不如中学时,有很多人就会松懈下来,在大学里虚度光阴。为防止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应积极采用各种考试制度,赏罚制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产生,进一步以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其三,以多种形式促进良好精神文化的形成。如开展演讲赛、运动会等活动,支持并合理引导社团的各种活动,倡导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文艺晚会,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也可利用名人名言框、标语牌等进行宣传教育。这些可一起构成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四)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及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特殊教育。
教育只有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学校教育中应注意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如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渡过大学生活等内容的教育为主,帮助大一新生减少盲目行为,具体来讲可举行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对大二、大三学生在鼓励学习的同时也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大四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就业指导等教育,鼓励考研的学生努力学习,并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加以支持,对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知识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进而在社会中保持健全的人格。其二,应针对不同时期社会状况开展教育。在国内或国际出现重大新闻,引起广泛注意时,鉴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适时开展主题性讲座,使大学生能深入了解事件事实及背景,学会冷静地思考问题。如,解读十七大报告、针对抗震救灾活动及举办世博会开展爱国教育,奉献爱心教育等。其三,还应针对大学生进行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对大学生易产生的恋爱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等以举办讲座、座谈会、选修课、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特殊教育。
“教育即解放,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异想天开,使学生萎缩的人格大方异彩,使学生的表情丰富起来,让社会富强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水清,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8.10
[4]黄志坚,把守护良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范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0
[5]姜俊红,心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191页
[6]刘强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8页
作者简介:
关键词:“创争”活动,人才成长,团队建设
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信息中心是一个人员规模较小、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科研服务型单位。近年来,我们结合信息中心实际,以人才培养成长为落脚点,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习型员工队伍为目标,不断丰富“创争”活动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谋划篇:把创争活动目标与个人成长规划结合起来,形成员工个体进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共赢机制。论文参考网。
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人们对前进方向和目标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预见,是对未来的设计;出路则是行动的过程,是发展的方向。为此,单位结合“创争”活动三年目标,为每名员工制定切合实际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工作规划,并强化目标和规划的落实。根据新分配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个人专长、兴趣爱好、工作能力等确定今后工作方向,又根据确定的工作方向、自我愿望和员工不同性格等因素,帮助指导员工进行岗位规划,逐步引导他们明确一年、三年、五年的发展目标,落实个人成长计划,让他们自己去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时对前途迷茫、对目标不清,不能快速转换角色等问题,使他们能很快地投身到学习、工作中去。
二、内功篇:寻找发力的“点”,在沟通与融合中,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
功显于外而发力于内。年轻的技术人员不乏知识储备,缺乏的只是发力的“点”。如何找到这个“点”,如何让年轻的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实现自我发展,在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中担当重任,我们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力”之源泉——项目课题制。学习型组织要求学习以提高工作成果为基础,与业务目标紧密相关。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创争”活动中,把原来单一的学习小组、读书小组,整合为软件研发、网络安全、门户网站、数据建设四个以科研项目攻关为核心的课题小组,形成了各室内部组合、各室之间沟通,既相对保持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的学习机制。把年轻技术人员按专业、特长分配到这些小组中,结成师徒对子,针对开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起边学习,边钻研,每周都有攻关、学习的计划,每周都坐在一起谈学习的收获,谈攻关的疑难点,使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在课题组中,每人都有教的义务,都有学的权利。项目课题小组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找到了攻关的突破口。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在后起之秀面前不敢懈怠,年轻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工作有了目标,学习有了动力,成为人才迅速成长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的绝大多数都能独立承担工作,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力”之复合——主副岗制。我们倡导“人尽是才”的理念,帮助技术人员认清自身优势和专长,安排员工到擅长的岗位去工作,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感和成就感。但信息中心基本都是一岗一人,有的岗位由于学历、职称限制还存在无人顶岗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创建百年油田缺乏适应能力,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为此,在“创争”活动中,我们采取相近的工作互为主副岗、“一人双岗”的方式,如网络维护与硬件维修互为主副岗,门户建设与多媒体互为主副岗,改变技术人员之“短”。对于空缺的岗位,我们鼓励有强烈发展要求、专业对口、有培养前途的技术人员自学本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并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主副岗制的实行,推动技术人员由“一人一专”向“一专多能”转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也改变了工作缺“腿”的局面,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修炼篇:积每日之功,筑起人才成长的一个个快速通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精湛的技艺和丰硕的成果得力于平时的修炼。我们结合几年来开展读书自学活动的经验,积每日之功,通过“两会”、“一活动”、“一训”,筑起了人才成长的一个个快速通道和阶梯。
修炼初阶----“技术交流会”和“工作汇报会”。每周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开展 “信息技术交流会”。每个技术人员轮流担任会议主持,讲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讲软件研发的疑难杂症,讲攻关课题的协作沟通,不拘于时间和形式,这样就使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各领域的技术人员得到充分交流,在互相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技术交流会一开始,总是几个老骨干讲的多,随着学习的积累和课题项目的推进,逐渐地,年轻的技术人员讲的多了起来。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和得到的。
每月组织的“工作汇报会”是技术交流会的延伸。汇报内容包括中心项目进展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工作计划执行情况、交办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汇报方式包括多媒体图文汇报、口头即兴汇报、经验座谈汇报等。“两会”加强了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找到了快速解决了研发问题的捷径,提高了技术人员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修炼进阶----“一带十活动”。“一带十活动”是单位成立以来,为落实“服务、服务、再服务”宗旨,坚持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一带十”就是要求每一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十名厂机关干部学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企业网解决实际问题,使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走向应用第一线。近年来,信息中心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对实施方案进一步做了调整完善,增加了服务内容和方式,做到了人员、责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了活动质量及效果。技术人员不仅帮助机关科室解决维修维护问题,解决办公软件应用问题,还及时掌握其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需求或问题,主动上门了解其工作流程,了解其软件方面的需求,把他们的工作需求变成自己的课题,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一带十活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普及,成为全厂员工办公、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一带十活动”,自主研发的软件在油田生产和管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带十活动”,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迅速提高。
修炼高阶——培训创新。在“创争”活动中,我们强调自我加压、自我发展,立足岗位,找“差”学习。我们还注重施压、引领,通过培训创新,补“差”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员工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重点培养与全面提高相结合。在提高全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技术人员,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优秀的、年轻的技术人员参与到重要项目中。二是集中培训与岗位自学相结合。和院校合作,利用项目合作方的资源条件,搞好各种专业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举办一些新技术推介、交流活动,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四是把培训作为一种奖励,最大限度地满足技术人员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要求上进的优先送出去学习,成绩突出的还选派参加厂里的挂职锻炼。单位每月为技术人员购买一本专业书,引导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修炼。
四、拓展篇:拓展学习的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人才的成长是多元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专”上,也体现在知识的“博”上,更体现在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上。在“创争”活动中,我们积极拓展人才成长的空间,打造全能型人才,着力建设一直技术优良、品质过硬的学习型团队。
技术的扩展——“英语角”。论文参考网。技术人员在开发软件、编程的过程中,经常和英语打交道,倘若能把专业技术和英语二者融会贯通,不仅对个人提高很大,而且能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2008年,厂里分配给我们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她组织策划,开展了“英语角”活动。“英语角”主要是年轻的技术人员参加。活动主要以“说”为主,配合话题讨论、表演、做游戏、英文节目视听等,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英语及使用英语的平台。这项活动开展以来既提高了技术人员英语水平,又能增进员工间的沟通理解,成为信息中心“创争”活动的一大亮点。论文参考网。
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拓展训练。信息中心一直倡导“快乐工作”的理念。每年都组织员工进行拓展训练、春游、漂流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是由员工自己制定方案,拟定活动的内容,他们既是活动内容的设计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员工在协作中认知,在掌声中进步,在快乐中成长,培养了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精神,促进了队伍建设。
德行塑本——主旋律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一个没有德行的集体,只会垮掉”。信息中心工会在坚持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主旋律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借鉴,引导员工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思想文化,使员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通过对某一问题讨论、通过领导的决策、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员工去判断对与错、好与坏,使员工队伍绝大多数能够有一个相趋一致的认同和取向,这种认同和取向成为团队建设的灵魂。
在“创争”活动中,一批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单位也不拘一格,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锻炼成长,用他们的经历带动其他人成长,让其他的年轻技术人员看到奋斗的希望。
信息中心在“创争”活动中,抓住人才这条主线,突出团队建设这个核心,使信息中心成为汇聚人才、造就人才、善用人才的年轻团队,成为七厂信息化建设的领航者,为百年油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